本週屬靈操練 (6-13-2010)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耶穌這名甜美芬芳】

                                                           

一  耶穌,這名甜美、芬芳,慰我痛苦心情; 我心歡樂,我口歌唱這個寶貝的名。  

(副)美哉!妙哉!神的愛子作我寶貴救主; 為我降生,為我受死,流血將我救贖。  

 

二  耶穌原有神的形像,竟來成為人子; 虛己取了奴僕形狀,使我作神後嗣。  

 

三  耶穌乃是生命、亮光,乃是真理、道路; 今在我心作主、作王,將我引導、安撫。  

 

 四  寶貴救主遠勝奇珍,時刻滿足我心; 解我愁苦,消我煩悶,永遠與我相親。  

 

五  寶貴救主不久再臨,按我與祂同在; 身體改變像主榮形,安息直到萬代。  

(副歌)榮哉!樂哉! 耶穌我主,永是我的榮耀; 榮耀之名乃是耶穌,我要永遠稱道。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第166首)的作者是約翰牛頓(John Newton)。他一生中有許多的歲月都是在放蕩和罪惡的齒縫中度過的。但當神的愛子作他寶貴救主之後,耶穌這名安撫了他的驚魂,成為他永遠稱道的題目。   

 

     牛頓在一七二五年生於英國倫敦,其父常年在外,從事航海事業,教養的責任全落於他敬虔愛主的慈母身上,她常帶著小牛頓屈膝在神面前禱告奉獻,並教他讀聖經,牢記以撒華滋(Isaac Watts)的詩歌。在牛頓一生中,留給他不可磨滅的印象就是幼時跟著母親的這段快樂日子。   

 

     但不幸,在他七歲那年,母親竟因操勞成疾,病逝離開了他。這事對一個僅讀二年書的小孩而言,真是一個太大的打擊,也因此使他步入歧途,十歲起便跟隨父親在海上,在異鄉過了二十多年亡命徒似的冒險生涯。   

 

     他少年時就學著水手們的放浪形骸,酗酒賭博,罪惡的鎖練使他難以擔當,常在午夜夢迴,憶及兒時母親的慈容及教導,倍感扎心,但亦無法自拔,仍舊沉溺罪惡之中。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曾使他企圖逃亡,欲換得剝衣的鞭韃。當他十七歲時在非洲開始賂賣黑奴的勾當,以後鬧出事來,自己反淪為奴隸之僕,遭到各種苦待、折磨,在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中煎熬了數年,直至他父親探知其下落,送錢把他贖回才得解脫。   

 

     當他坐船返鄉途中,一日忽遇暴風,眼見小船就要傾覆,但主就在這時答應了他幼時母親將他奉獻給主的禱告。雖然暴風猛烈的吹襲著,卻吹熱了他冰冷的心,那激浪的搖憾,卻搖醒了他死沉的靈。他想到自己過去的犯罪作惡,而神的愛子,竟然為他流血受死;想到他多年為人之僕隸,而耶穌本有神的形像,竟然他取了奴僕形狀…因此,他大聲的呼求禱告,悔改認罪,接受耶穌作他的救主。從那日起,他認識了這寶貴的名--耶穌,將他從罪惡裡拯救出來。日後,他見證這就是他重生的日子。   

 

     耶穌,這名甜美、芬芳,安慰他痛苦心情,這名遠勝奇珍,時刻滿足他心。他能見證自從他遇到這寶貴之名後,所有事物全都變色,日光之下再沒有甚麼東西,能與救主相爭,來分他心,主厲害的吸引他,他也快跑地跟隨主。三十九歲時,就將自己完全奉獻,事奉主一直忠心到死。   

 

     在他去世前數年,記憶力幾乎完全失去,但他說:「雖然我的記憶力衰退,但有兩件是不能忘記:第一,我是大罪人;第二,耶穌乃是大救主。」八十歲時,目力大減,講道時不能看清講稿上的字,所以必須有一位弟兄在他身後幫助他。有一個主日講的時候,牛頓說了兩遍:「耶穌基督是寶貴的。」站在他背後的人說:「你已經說了兩次了,講下面的吧!」牛頓立刻回答說:「我雖然已經說了兩次,我還要再說!」接著就高聲喊:「耶穌基督是寶貴的!」一八六七年十二月,這位耶穌基督的僕人被主接去,年八十二歲。   

 

     這首詩是他為一個禱告聚會寫的,寫出他對於這個寶貝之名的認識和稱頌,我們唱此這時,體會得出牛頓弟兄的一切已經消逝溶化在這個名裡,也不禁同聲讚美:「榮哉樂哉耶穌我主,永是我的榮耀,榮耀之名乃是耶穌,我要永遠稱道。」

 

   摘自──詩歌簡介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我為妻子的名字(________)祈求,願她與敬虔的姊妹建立美好,堅固,健康的關係,願這些姊妹加添她生命的力量,並成為她堅強的禱告支持者;同時,也為她除去一切不能結好果子的關係網。此外,我也為她與家中每個成員都有美好的關係禱告,願你那彰顯愛與接納的聖靈在每個人身上掌權,解決我們中間一切不愉快的姻親關係。更求你向我顯明該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好帶來關係的改變。我特別為妻子與(朋友或家庭成員的名字)的關係禱告,求你在這些破碎的關係中,帶來和好與複合。

 

     主,我為妻子的名字(_______)祈求,願她時時作個饒恕的人,即使她在當下覺得無法饒恕,也求你幫助她為順服你而饒恕。向她顯明饒恕並非使對方的理變直,饒恕乃是使她自己得自由。她若在什麼地方沒有饒恕而自己也沒發現,求你向她啟示,好使她能在你面前坦承,認罪,並從中得到釋放。我特別為我們雙方凡事能饒恕來禱告,求你使我們能快快地完全寬恕對方,幫助我們牢記惟有你 - 我們的主 - 知道全貌,我們都無權論斷。此外,求你使我妻子成為她家人,朋友,同工和社區的光,也願她的關係網能榮耀你!

 

摘自──如何為你的妻子禱告

舊約知多少?

 

舊約概論

摩西五經概論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記

士師記

路得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約伯記

詩篇

箴言

傳道書

雅歌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

耶利米哀歌

以西結書

但以理書

何西阿書

約珥書 

阿摩司書

俄巴底亞書 

約拿書

彌迦書

那鴻書

 

 

 

 

 

 

 

 

 

 

 

 

 

 

 

 

 

 

 

 

 

 

 

 

 

 

 

 

 

 

 

 

 

 

 

 

 

 

 

 

 

 

 

 

 

 

 

 

 

 

 

 

 

 

 

 

那鴻書   

 

 

壹 關于先知那鴻

一 關于本書著者那鴻的生平,除了一章一節之外,聖經中并沒其他的記載了。他是一個先知,神給他默示,專論亞述國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滅亡。

二 先知那鴻是伊勒歌斯人。伊勒歌斯究在何處,這是研究聖經者所難斷定的問題。有的說伊勒歌斯就是尼尼微城北數里的一個小鎮,那里還有一個古墓,就是那鴻的墳墓。有的說伊勒歌斯是在猶大南部。可是這些傳說都不十分可靠。根据教父耶羅米(Jerome)和一些考古家的證明,伊勒歌斯是加利利的一個小村,靠近迦百農。‘迦百農’的意義是‘那鴻之村,’就是后人記念這位先知而命名的。

三 那鴻是北國人,卻在南國說預言。

四 ‘那鴻’的意義是‘安慰,’又作‘報复。’所以在他所傳的預言中充滿了‘安慰’和‘報复。’例如:一章七節是安慰的話,一章九節是報复的話。對于受壓迫的百姓,神藉先知給予安慰;對于殘忍、凶暴的亞述,神必給予報复。

 

貳 先知約拿与先知那鴻

先知約拿去尼尼微作工是在主前八六二年。那次因約拿傳的信息所產生的悔改是非常真摯的,也是為神所悅納的。可惜的事就是,尼尼微的良善在神仍如‘早晨的云霧’和‘速散的甘露,’(何六4,)不能持久。過不多時,尼尼微又遠离神,甚至背叛神。于是神興起先知那鴻,在約拿傳道之后約一百五十年,藉著他宣判亞述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命運。那鴻所說的預言,在一百余年后全部應驗,那時巴比倫聯合瑪代毀滅尼尼微(主前六一二年),把亞述消滅無存(主前六?九年)。

 

參 背景

那鴻是在猶大王希西家年間作先知。他原是北國加利利的伊勒歌斯人。可能是因著亞述的侵略和十支派的被擄,(王下十八912,)他就從北方逃到南方,住在耶路撒冷。那時候亞述是一個最強盛,又是最殘忍的侵略國,近東各民族對之無不栗栗危懼。尤其是猶大,剛見她的姊妹國以色列滅亡于亞述(主前七二一年),又見埃及國被亞述擊敗(主前七一一年),(參讀賽二十,)所以對于這個可怕的仇敵,晝夜提心吊膽。那鴻在這個時候和這個情況下起來作先知,安慰神的百姓不要懼怕惊惶,并告訴他們神對亞述的審判不久將臨到。本書一章的預言是指‘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事(主前七?一年)。(王下十八13。)本書二、三章的預言是指亞述后來亡于巴比倫和瑪代聯軍。

 

肆 時間和地點

一 先知那鴻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前七?一年,就是希西家王十四年,接下去就發生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二 先知作工的地點是在猶大。

 

伍 體裁

那鴻書是詩。那鴻的詩品在先知中是很高的,所以本書的詩非常美麗、生動,并且含有極大的力量。曾有一位著名研究先知書的學者這么說,‘在“小先知”中,沒有別位能比那鴻那樣勇敢、懇切。他的預言是用完全合乎規律的詩寫出來的。它的開始,不只寫得壯麗,也是偉大。他對尼尼微的毀滅、傾倒、荒涼,是用最生動的彩色描出來的,既勇敢、又鮮明。’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讀本書一章時,應該同時參考王下十八、十九章,因為本書一章的預言是指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一9。)這是指‘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他又‘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領大軍,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王下十八1317。)

‘有一人從你那里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鴻一11。)這是指西拿基立統率大軍來攻擊猶大,在事實上他是攻擊耶和華,并向祂挑戰說,‘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离我的手么?’(王下十八35。)

‘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于無有。猶大阿,我雖然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現在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他的軛,扭開他的繩索。’(鴻一1213。)這是指‘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尸了。’(王下十九35。)此后猶大不再受亞述的欺凌了。

‘耶和華已經出令,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陃使你歸于墳墓。’(鴻一14。)這是暗示西拿基立的結局,他‘在他的神尼斯洛廟里叩拜,他儿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王下十九37。)

二 神藉先知約拿給尼尼微悔改的机會,因為那時尼尼微人并不認識神,他們所行的只是得罪神。神藉先知那鴻宣告祂對尼尼微的判決,不再給他們机會,因為他們認識神之后,故意背叛、辱罵、褻瀆神,(王下十八22303235,十九4610,)又故意攻打選民,侵略聖地。神對于悔罪者可以給他得恩典的机會,對于后退者可以給他悔改、回頭的机會;惟獨對于背叛、褻瀆者,神只有給他嚴厲的審判。

三 在本書中,先知說明神兩重的特性:一方面祂是‘忌邪施報的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一23;)另一方面祂是‘不輕易發怒,’祂‘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并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37。)這兩重的特性在信徒身上都是事實。祂是忌邪的,也就是恨惡罪的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因此祂要赦免他們,還得先在祂獨生子主耶穌身上討罪。同時,對于信靠祂、仰望祂的人,祂是滿有怜憫和慈愛,不輕易發怒;即或發怒,‘祂的怒气不過是轉眼之間,’(詩三十5,)目的還是叫他們得益。祂也是他們在患難日子中的保障,凡信靠祂的,必不至羞愧。

四 除了先知那鴻之外,神還藉著其他的仆人預言到亞述的審判和結局。例如:

以賽亞七章十八至二十節,十章十七至十九節,十四章二十五節,三十章三十一至三十二節,三十一章八至九節,

以西結三十二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

彌迦書五章六節,西番雅二章十三節,

撒迦利亞十章十一節等等。

五 挪亞們(鴻三8)是埃及的京城。因為以色列王何細亞与埃及王梭結盟,向亞述背叛,所以亞述王在攻破撒瑪利亞之后,派遣大軍攻打埃及,擊破挪亞們。

六 ‘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愿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一15。)這里不只預言到西拿基立被神擊打后,猶大人中間所傳的好消息,這也是預言主再臨后選民中間第一個喜信,并且也指主在信徒身上完全得胜,占領后的實況,他們從此可以守屬靈的節期,(林前五8,)并還所許的奉獻的愿。

七 尼尼微是建于希底結大河(創二14)之旁,城的四周盡是河流,作它的天然保障,正像埃及京城所倚靠的一樣。(鴻三8。)可是當神施行審判時,尼尼微所夸口的屏障都變成它的致命傷。那時尼尼微被圍,巴比倫聯合瑪代的軍隊引水倒灌入城,以致不能再固守,亞述遂亡。這正應驗先知的預言:‘但祂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一8,)‘河閘開放,宮殿沖沒。’(二6。)尼尼微人所驕傲的,所有恃無恐的,反而成了神審判的工具。

 

柒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背叛神者的可怕的、無可挽回的命運、以及投靠神者在患難中的保障。

 

捌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施報,’(一2,)()滅絕淨盡。’(9。)

二 鑰節: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并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祂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9。)

       ()‘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愿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15。)

玖 分析

本書根据內容可以分作兩大段:審判者、審判。

 

1 審判者(一章一至七節)

一 引言。(1。)

二 審判者就是耶和華。(23。)

三 審判者的威嚴。(47。)

 

2 審判(一章八節至三章)

一 判決(一81114):

        ()宣告滅絕。(810。)

        ()尼尼微背叛的罪行。(11。)

        ()名被涂抹。(14。)

二 宣判中對猶大的安慰。(一121315。)

三 异象(二)-先知在异象中看見了尼尼微被圍、傾倒、滅亡、荒涼的景象。

四 必有的結局(三)-尼尼微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無可挽回。

 

摘自──聖經提要

拾穗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一篇【罪】

二篇【恩典】

三篇【神的話】

四篇【基督的完美】

五篇【信心】

六篇【平安】

七篇【引導】

七篇【引導】

八篇【謙卑】

九篇【試煉】

十篇【交通】 

十一篇【屬靈的爭戰】

十二篇【盡心】

十三篇【不信的懼怕】

十四篇【從世界分別出來】 

十五篇【喜樂】

十六篇【倚靠】

十七篇【背十架】

十八篇【仰望主耶穌】

十九篇【長進】  

廿篇【神的同在】

廿一篇【事奉】

廿二篇【神的愛(上)】

廿三篇【神的愛(下 )】

廿四篇【捨己】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

 第廿四篇【捨己】   

 

『人要成了愛自己的。』(提後三2新譯)  

 

詩:人阿!你已證明,你心一切蘊藏; 

           神恩不能感應,因你受『已』捆綁。   

 

肉體總是把自圈起來,因為肉體總是自私的。甚麼時候我們是在靈裡,甚麼時候就有合一。我們若專顧自己,就不能在人前見證 神。惟我主義與自愛觀念所產生的愁煩,勢必在人心中給邪靈有工作的餘地。愛,歡喜服事人;利己,則喜歡受人服事。   

 

如果我看準了主耶穌的道路,祂的靈與祂的心意,那麼就沒有其他東西比『己』更可憎的。你在基督身上,永遠不能找出一件為『己』的事。主不只沒有自私自利,祂根本沒有『己』。   

 

人若完全交託了 神,在試煉中就必有主同在,心思也就蒙保守,有完全的平安。愛的靈,就是基督的靈,必定同在。那時若還想自己,那就是自私的靈。   

 

聖靈是不能與『己』相交的。在聖靈沒有帶領我們的思想朝著主耶穌之前,這一個心是不能脫離『己』的。聖靈的實際同在,就把『己』釘死。顧念自己的意向一消失,我們的思想就專以主為對象。   

 

我們有這樣的特權,就是在 神的居所和胸懷裡,我們自己就完全了。   

 

『己』的意志和以『己』作中心的思想,就是我們所有苦惱之源;因為外面的環境縱使難當,也許會帶來憂患,但不能叫我們苦惱。如有苦惱,那必定是『己』的不安抑不滿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天然的傾向,都是為自己求娛樂。這種種的娛樂,表面上好像無甚妨害,但能彀叫我們的心離開神,它們是罪惡所驕寵的東西。許多人要問這些娛樂有甚麼害處。問題是在於:它們對你有甚麼用?你的心在那裡?人甚麼時候稍微離開十字架(十字架就是向一切死),我們的主就要說『退我後邊去罷!』   

 

摩西沒有去追求臉上發光,及至臉上發了光,他也不自知。由於他的與神同在,臉就發起光來。一個會發光的臉,是永不會看見自己的。因為這個人的心專向基督,可以說『己』在大體上是滅沒了。『己』總是與神分離的。自信自恃是最壞的,『不要自以為有智慧』。眼睛只見自己的人,不能高瞻遠矚,我們的光景,常是如此。   

 

我們的禱告,我們的讚美,以及我們的事奉,是這樣的可憐而沒有價值,但我們還自以為不錯。我們把那些受罪的玷污,需要向神認罪的東西,用來向人誇耀,博取稱讚。所以你們看,何等需要敞開我們的心,對主說『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摘自──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部 19181959

1、美南陽光

2、青蔥十八

3、她來自中國

4切合時需

5一九四九年── 洛杉磯

6 抉擇時刻

7一九五四年── 哈寧基

8 喜慶豐收 

9. 一九五七年── 紐約

10,在南十字星光下

第二部 1976年至1960年

11,無遠弗屆

12,使人和睦的使者  

13,東西薈萃

14,友誼永固

15,洛桑會議

 

 

 

 

 

 

 

 

 

 

 

 

 

 

 

 

 

 

 

 

 

 

 

 

 

 

 

 

 

 

 

 

 

 

 

 

 

 

 

 

 

 

 

 

 

 

 

 

 

 

 

 

 

 

葛培理傳連載

     

第二部 1976年至1960

 

15洛桑會議
 

    1974年七月十六日,四千位來自一百五十個國家的人匯聚瑞士洛桑市會議中心。開幕禮在偌大的會堂內舉行,盛況空前。會堂內掛著彩旗,旗上有六種語言寫著:全地當聽主聲。


    
第一晚的高潮是葛培理專題講道,道出當前形勢刻不容緩。他深信二十世紀還未完結,福音即可傳遍天下。他希望能夠幫助基督教會在這四分一世紀的時間內恢復失去了的衝勁與熱誠。在場聽講的各地教會領袖認為,葛培理高高舉起真正的福音信仰並忠於聖經的基督教,如同高舉旌旗。他把當前急務清楚勾勒出來,也說明了洛桑會議的意義與去向。他為當代福音真理作出勇敢直接的宣言,大獲好評,人人動容。


    
培理講完了道,即聯同會議執行主席傑克戴恩主教一起啟動人口時鐘乃是一個在一幅巨型發光地圖正中的數字顯示器,顯示世界各地新生嬰兒的數目,從零開始計起:到當晚九時五十五分,數字已達十六萬三千五百六十九。其後到會議正式閉幕一刻,顯示器數字已逾一百八十萬,都是尚待聽聞福音的人。


    
洛桑會議的種子,是培理在十六年前播下的。當年他招聚了一小群人到瑞士一個度假勝地去討論把福音遍傳天下的逼切性,其後產生了1966柏林福音會議。埃塞俄比亞國王塞拉西在會議開幕禮中發出響亮的呼聲:基督徒啊,我們要興起!要帶著使徒和初期教會信徒那屬靈的熱切誠摯之心!要努力不懈領人認識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唯有主能夠叫人得著真正豐盛的生命!幾年後,塞拉西國王在政變中下台,被軟禁,最後死在獄中。


    
會上一千二百位代表就當時形勢作出反省。他們大都生於西方,雖然在落後國家中服事的大不乏人,當中接受聖經權威,敏於領人歸主者,無論在數目,學識,影響力而言,都比人們起初估計為多。面對比較注重社會重建,推動合一,重整信仰的當代教會,柏林會議可謂發出了緊急而謹慎的呼籲:反璞歸真,大發熱心,快快將福音傳遍天下!


    
柏林會議衍生了不少地區會議,深深影響全球。不少會議雖然由葛培理布道團贊助,但培理本人卻退居一旁,恐怕人家誤會他作主導。


    1970
年一月,培理深感有需要舉行第二次世界福音會議,繼續探討耶穌基督頒授門徒大使命的含義。培理步步為營,深思熟慮,籌備工夫十分充足,因此洛桑會議在1974年七月召開時,可以在與會者心中激起很大的迴響。


    
與會者一開始就意識到新時代已經掀起序幕。差遣宣教士國家接受宣教士國家的區分已消失了。白人信徒不再佔多數 - 在這包羅所有族裔的會議中,以有色人種居多。與會者如痴如醉只求以愛得著一切未得之民。


    
第三世界信徒不再像上次參加柏林會議那樣,只坐在一旁看西方信徒發表意見,而是平起平坐,踴躍發言 - 發言權不在乎背景,而在乎貢獻。身處靈性荒場的英國人,西歐人,為著基督教在貧窮地區的蓬勃發展而驚奇不已。會後,一位玻里維亞主教寫信給培理:我國代表和本人從會議所得的不只是啟發,挑戰,教導,使我們能更有效做好事工,更有幸得以見證普世教會奇異的更新。


    
與會者知道自己的付出和意見對會議成效是真有影響的。會議沒有預設的神學或結論,也沒有什麼大勢力在左右討論一這已經與許多的基督教國際會議很不同了。洛桑會議達成了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的果效,它也不刻意迴避衝突。


    
洛桑信約的草擬過程中,尤其彰顯集思廣益的見證。我們並非只求一些眾所同意的詞句,也不只求發表一篇宣言,而是致力於實踐的行動,擺上自己,把福音傳遍天下。詳盡縝密的洛桑信約,反映出與會者的誠摯行動,故此不論是加爾文派,聖公會,羅馬天主教,以至整個基督教世界無不重視並研究信約的內容。福音派很快就落實施行信約所言。四個月後,培理說,神好像啟發了我們,賜下了一份可以作為福音信仰分水嶺的歷史文件,它在以後的世代仍然適用。


    
洛桑會議又議決設立了洛桑會議傳承委員會。其後委員會贊助了許多工作坊和研討會,探討並研究普世福音事工的大趨勢。委員會還錘煉出好些落實信約大使命的新方法,新亮光。

 
    
在洛桑會議期間,培理大部分時間都居於幕後。戴恩主教回憶說,培理隨時願意與我們開會,提供指引或意見,但從來沒有干預大會的運作。他雖然是名譽主席,但他絕少在台上出現 - 這樣的表現已是相當了不起了,神雖然叫他有很大的權位和影響力,但他刻意居於次席。


    
要求約晤培理的人超過六百。培理回憶說,突如其來的會議,數之不清的晤談,叫我忙得透不過氣來 - 從早上七時到晚上十一時,天天如是。還要面對新聞記者,並接受電視訪問。好些與會者奉本國教會之命而來,專誠邀請培理前往家鄉主領布道大會,當中有柬埔寨最高法院長。他本來是佛教徒,讀了培理寫的與神和好,歸信了基督。翌年春天,赤柬成功奪權,那位院長和其它要員被槍斃。


    
洛桑會議在一個盛大的聖餐聚會中結束,領會的是烏干達的聖公會主教靳文基。他在會議期間,深深感受基督的十字架是一切討論的唯一答案,他情詞激昂的講道,加上分派聖餐給四千人所需的時間,使聚會超時許久。會議閉幕前由培理宣講最後一篇訊息:王必快來。他自覺說得很差 - 雖然別人都不同意。培理碰巧顎骨發炎,痛楚不堪。他回憶說,我講道時,痛得不能專心。又不敢吃止痛藥,恐怕頭腦不清。加上時近正午,他把講章縮短了。


    
培理強調說,基督一定會再來,傳福音因此有迫切性。他呼召人再度奉獻委身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也有不足:你已經聽到神在過去十天對你所說的事了。神也叫我知罪,讓我知道要怎樣悔改。這句話是指他立志不再在美國政壇扮演什麼角色。第三世界的人尤其深受感動。葛培理博士也承認自己的軟弱 - 我們還以為我們才會有那樣的軟弱!這實在是最叫我們感動的訊息!


    
在講道結束前,培理列出合神使用者的八項特徵。他作結道:我們在事奉崗位上要面對的問題,許多時不是理性上的,而是意志上的。我們是否願意不顧己意,只求背起十字架跟從主?你願意嗎?我願意嗎?... ...看啊,王必快來!


    1974
年洛桑會議,成了葛培理一生中的另一里程碑,正如發生在1949年和1954年的事一樣。1949年洛杉磯布道大會使他名揚美國,1954年倫敦布道大會使他譽滿全球。二十年後,洛桑會議表明他不僅是布道家,更是普世教會的一員大將。他的號召力使個別人士及教會運動得以匯聚,同為神的榮耀勇闖新里程。

 

摘自──葛培理(鲍乐基著)  

珠璣語錄

 

  • 基督徒在痛苦之夜站在應許的門口,不敢拿門閂,這是何等可憐呢?他應該放膽進去,猶如一個孩子進父親的家一般。──Gurnal

  • 從來沒有一張支票是不能兌現的。我們的禱告,就是找出應許來,要求主兌現。 ──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 要我們單信祂的話,不用別的證實或憑據,然後祂要照著我們的信給我們成全。──Sir R. Anderson

  • 我們不只要忍受的旨意,揀選的旨意,遵行的旨意,並且要用讚美來歡迎的旨意。──Tried as by Fire

 

摘自──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