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三課

 

第一百十三課  馬太福音之三


提示:開始這一課之前,請再讀十二及十三章幾遍。

有關馬太自己的事

  對於馬太本人的事,我們只能確實的知道四點,但其中卻含有非常豐富的啟示:

(1)
他原是稅吏(3)——當時一個猶太人若替羅馬人作稅吏,這被認為是一件非常可憎的事。在聖經裡,我們常看到「稅吏和罪人」兩個名詞放在一起,可見當時稅吏的品德在普通人的眼裡看來是何等低賤的。我們之所以知道馬太是一稅吏,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告訴我們的。其他兩卷福音書敘述他蒙召的經過時(太十八;可二;路五。)只稱他為利未;所以,若不是他自己說的,沒有人知道他從前是一個稅吏。再請注意三卷福音書分別記載揀選十二門徒的經文(太十;可三;路六):馬可和路加都稱他為馬太,但只有馬太自己謙卑的自稱為「稅吏馬太」,而且只有他自己保持了「稅吏和娼妓」這樣刺耳的詞句(太廿一31),暗示他看自己從前是何等敗壞,又證明了當時一般人對稅吏的印象是何等的惡劣。因此,馬太的記錄實在顯示出他的真謙卑。

(2)
他跟從耶穌(9)——根據馬可和路加的報導,當馬太離開了他的稅務職業之後,他立刻邀請主耶穌到他的家裡去坐席;並且趁這機會大擺筵席,邀請許多同業稅吏來,使他們可以聽到耶穌的教訓。這一點顯示出他當時的財富十分可觀,但他放棄了這一切。可是這些寶貴的見證馬太自己一件也沒有記錄下來。他所刪減的和他所加插的,都充分的顯示出他的謙卑來。

(3)
他稍後被派作使徒(3)——再參考三卷福音書。主差派使徒們出去傳福音一向都是兩個兩個的(可六7)。所以福音書記載他們的名字的時候也是一對一對的記載。馬太和多馬每次都是被派在一起的,所以馬可和路加就以這次序記載了他們兩人的名字;但是馬太自己記載這些名次的時候,都把多馬放在自己的名字以先——道裡又多了一個證據證明他為人謙卑。

(4)
他成為這卷福音書的作者——這一點,新約專家羅拔臣(A.T.Robertson)的見解是這樣:「這卷福音書可能在當時是最有價值和最有用的書,因為它被放在新約全書的第一卷。當然它所給與讀者們有關耶穌基督的印象,比其他書都深刻。」
                    
  ——巴斯德

  在前兩課裡面,我們已經看到新約的第一卷書,內容是何等豐富,叫人一開卷就愛不釋手,一直吸引人進入更深的研究。可是,在我們還未研究第二卷書之前,為了使這聖經課程更完備,我們仍須要多用兩課的工夫來看看這第一卷書的。所以,請讀者耐心一點來研讀下面的課程,深信對認識這書的幾個特別之處,是相當有幫助的。

天國

  要瞭解「天國」的意思是什麼,這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正是主耶穌福音的中心主題,所以請各位不要弄錯了這重要的一點。可是一般人卻以為這是指一個屬靈的國度,大致上與教會的意思差不多。倘若我們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我們就把聖經裡面這個最明顯的劃分線弄得糊塗了。

  約翰和主耶穌出來傳道,都以宣告「天國近了」為開始的;但兩者都沒有解釋這天國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呢?沒有別的,只因為當時的聽眾都明白,這是指舊約眾先知長久以來所預言要降臨的彌寒亞國度說的,用不著加以解釋。但是請問這些預言有沒有任何提示說這國度就是教會?一點也沒有!不信只管翻開這些預言看看。

預言所指的是一個有形的國度,有彌賽亞坐在大衛的寶座上,統治全世界,包括以色列和所有外邦國家在內。雖然預言也提到民族的和國靈的兩方面,但無論如何這國度本身將會是可見的、有形的、屬彌賽亞管冶的、全球性的——這與「教會」的意義完全相反,顧名思義ecclesia即是神所特別召出來的小數吧了。

  這天國的資訊先由那位元先鋒宣告,然後再由主以大能的明證,表明自己彌賽亞的身分而傳開了。這些明證是人人可見的,只有那瞎眼的一代是例外,他們只渴望天國所帶來的物質,但天國所要求的品德條件他們卻沒有遵行。雖然主的教訓和醫病善行已經激發起群眾對他的熱情,但主仍不能不說:「這百姓是油蒙了心的」(十三15)。終於他們拒絕了天國,又把天國的王釘了十字架,到了使徒行傳的時期,主再藉他復活的大能顯明他是彌賽亞,又在五旬節賜下聖靈,行了許多神跡奇事,證實這偉大的赦罪福音,好讓他們再有機會接受這天國的資訊;但是他們又再度拒絕了。首先是本土的猶太人拒絕了(徒二~十二),繼後是分散在外邦的猶太人拒絕接受(十三~廿八章)

  因此這國度不得不收回。這都因猶太人的首領們在要求要釘死耶穌之時大聲喊著說:「他的血要歸到我們和我們子孫的身上!」主耶穌說:「我多次願意……只是你們不願意……你們就不得見……(太廿三3739)。以色列人先不願意見,所以現在就不得見了。保羅指出:「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瞎眼的(直譯),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羅十一25)現在我們清楚知道,教會不是天國,現今的時代也不是天國的時代。當天使向馬利亞顯現,告訴她主耶穌要降生的時候,他說:「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路一3233)這就是主與他所傳講的「天國」連成一起,變成舊約預言的彌賽亞國度了,「大衛的位」與「雅各家」絕不能當作靈意來解釋。主在世之時也從未得過大衛的位,但到主再降臨在地上之時,他就要真的得位了。那時,王既回來,天國就要建立,而那些悔改的猶太人必要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請再翻開馬太福音,找出裡面許多有關「天國」的經文,看看是否指著一個未來的、有形的、可見的國度而說;然後試試把這些經文解釋成一種類同教會的靈意——你會發現那是何等困難的事!

主用比喻傳講資訊

  馬太福音多處告訴我們,若不用比喻,主就不向百姓說什麼(太十三34)。這似乎是說,主要用比喻把福音的資訊隱藏起來,不讓百姓知道。為什麼?在主最長的講道記錄裡面,即是山上寶訓裡,主卻完全沒有用過任何比喻,而且在其他許多的教訓裡也同樣沒有用過。可見,馬太福音十三章三十四節只是為著某一種情況而說的。

  所以,當門徒發現主那次的講道用了前所未有那麼多的比喻的時候,他們就表示驚奇的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十三10)。主自己就親自解釋為何從那次開始要多用比喻:「因為天國的奧秘(一直隱藏的真理),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那些注意外表的群眾)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十三1113)

  可見,主改用更多比喻的方法是最有意思的。對於那些不住看不住聽,但沒有真正看真正聽的人(即是沒有察看自己內心,又對所聽見淺白易明的真理不作出反應的人),主把該受責罰的責任更重的放在他們的肩頭上。因為主在天上察看他們,又為他們和他們列祖歎息已經太久了!「這百姓用嘴唇親近我,心卻遠離我」(十五8)。事實上,他們長久以來這樣的態度,經已使他們分辨真理的能力完全硬化了,所以主現在才傷痛的斷言:「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通常來說,我們身體上的機能若一直長久不使用,終會失去它的作用的。這一個定律正解釋了以色列人的病況;同時又是主所說的原則。他說:「凡有的(那些真誠接受主話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那些沒有真誠地接受主話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2)。此後,主耶穌要用一些比喻來表明他的天國教訓。這也有恩典在內,因為一來,那些不受教的聽眾還不致因拒絕更淺白易明的真理而受更重的責罰。但這也有審判在內:「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雖然這樣,這些本來要把真理隱藏起來的比喻,卻反而對那些真誠的門徒啟示更多真理,因為「有的還要加給他。」到了這時候,以色列人拒絕天國的隱意經已明朗化了;所以主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所講的比喻裡,開始把一直隱藏著的天國奧秘揭露出來,並且說明目前被以色列人拒絕的天國會在將來有何發展。這就是第三十五節的意思了:「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請參考1617)。真的,由這時候開始,主耶穌把天國未來發展的新真理發明出來。明白了這一個背境,我們對解釋比喻就容易得多了。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七個比喻

  如果我們認為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七個比喻是互相吻合的話,我們必須防避採用兩種極端的解法:第一種是把這些比喻解成某一種與教會或基督教會有關的靈意;第二種是藉人為的理論辦法把它們解成一種時代論。任何人以天國為一種純靈意的道理就是犯上了第一種錯誤;另一方面,任何人持有過於牽強的時代論觀念就會容易落在第二種錯誤裡。此外,我們還要留心,不要勉強去解釋比喻的每一個細節,以為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存在。比喻的含義只在其中主要角色和特徵裡,細節通常只是襯托吧了。

  然則馬太福音第十三章這七個比喻具有什麼意義?當然有,但首先要清楚是與教會無關的——連教會的名稱也從未有提及過。除了第一個比喻之外,每一個一開始就說:「天國好像……」這樣的天國無論怎樣也不會是教會。

  而且,這些比喻也不是描寫現在的基督教時代,正如某一些時代論者所說的。這一點,照我們的審定,「司可福」聖經的注解運用了一種人為的理論,認定天國如今在地上以一種所謂「奧秘」的形式存在著,是錯誤的。司可福在馬太福音十三章三節的注解裡指出:這奧秘的天國就是「基督徒所形成的圈子」。跟著他就加以說明:「這就是基督徒的國度」。我非常欽佩司可福所寫的許多聖經注解,但是這種時代論的思想,認為以色列人所拒絕的國度現在以「奧秘」的形式存在,就是基督徒的國度,這確實是一種錯誤的解釋。原因是在於這與主自己清楚講出的字句不相符。舉一兩個例來說:第一、在麥子與稗子的比喻裡面,主十分清楚的解釋說:「田地就是世界」(38);但是司可福聖經的注解開始時雖然承認了這一點,可是稍後他立刻又轉說:「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並不是指著這世界說的,而是指著天國說的。」第二、在發酵的比喻裡,主明明的這樣說:「天國好像面酵」;可是司可福的注解卻說,那酵是「一種不容易發現的敗壞道理」,使教會的信仰腐化。由此可見,這種明明與自己的話不相符的奇怪推論,在原則上是錯誤的。

那麼,究竟這些比喻是說些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注意這些比喻的篇幅位置:原來主講這些比喻之前,他已經講過許多明顯的道理,也得到各種不同的反應(請參考一百一十一課)。因著加利利各城的人都不肯悔改,主曾厲害的責備他們;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主就用撒種的比喻來描寫他向群眾傳道的結果。在群眾之中,原來只有一小部分證實是屬好土的聽眾(請參考十三1823)。於是主就用跟著的六個比喻來啟示出一些更深遠的真理,說明這天國因著以色列人目前的拒絕而必須延遲實現。當時這六個比喻的解釋仍是隱藏著的,是因為這延遲的計畫仍須等待稍後才能明朗化的。

麥子與稗子的比喻

  這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也是主自己稍後私下向門徒解釋的。主所親自解釋的,又與司可福的天國現今以「奧秘」的形式在地上存在著的理論,出現不相符的現象。撒種的是「人子」,田地是「世界」,好種是「天國之子」,稗子是「那惡者之子」,那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而且這比喻結束之時是這樣說:「那時(即世界的末了)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

  請注意,當人子在末世再來之時,他差遣天使一同下來,並且建立他的國度,像這樣的真理我們可以在新約許多地方都找得到。主在橄欖山上也曾親自說明這真理,顯然,天國必定是在「那時」來到的,絕不會在那時之前。

  主沒有把所有的比喻全部解釋出來,是因為他所指的「那時」還要很久很久才來到,其中插著現在這一段恩典時期。倘若當時主把這些都解明出來的話,主自己和使徒們後來繼續向以色列人說天國要來臨,這豈不是變成做戲一般嗎?怎能說這是真實的事呢?事實上,主知道天國會延遲降臨,但他不明說出來,因為他尊重以色列人的自由意志,容讓事情順著這種關係發生。這就是神的預知能力,藉著這些比喻啟發出來,因為神預早就知道以色列人的品行必會使事情這樣發生,以致使天國降臨的事延遲實現。

  表面上看來,「天國之子(承受者)」和「那惡者之子」一齊長起來,直到未時收割的日子來到,這助證了天國現今以「奧秘形式」存在,成為基督徒的國度的理論。司可福的就解就昌以這一點為他的推論根據,使他作出錯誤的結論說:「這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不是指著這世界說的,而是指著天國說的。」

  這裡最少有三大因素決定司可福的見解是錯的:

(1)
雖然主說明天國之「子」或承受人是已經在世上,而且是與那些稗子生活在一起直至末時,但主同樣的指出天國的本身非要等到「那時」,即末世之時,不會來到的;為此,司可福所說的「天國之子」如今在地上,就是等於天國以「身秘形式」的基督徒國度如今在地上存在著,就大大的弄錯了。

(2)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自從主後七十年羅馬人攻陷了耶路撒冷,又分散了猶大省所有的猶太人之後,「天國」降臨的機會就真的從猶太人中收回了。現今這時代所傳給全人類的福音,是基督藉各各他山上的受死,為人類作了挽回祭。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一同分享,因為這救恩是個人性的,不是民族性的。

(3)
就主自己所說他就是撒種的人,這豈不是指出撒種的工作,就是主自己當年傳道的工作嗎?似乎沒有多大理由說這工作是延至主離開地上之後,由那時至現今許多信主之人所作的傳道工作。再者,主為撒種人是以「人子」自稱來作的,這豈不是指出那比喻是指以色列人說的,而不是指教會或基督徒國度說的?

  這種「天國之子」就是這時代重生的基督徒的觀念一定要放棄。照主的意思,由聖靈而生作基督身上的肢體和作基督的新婦,遠比作「天國之子」更蒙福。當主的國度來臨之時,這些由聖靈而生的,就要進去,不僅是作國民,而是與基督一同作王(正如許多其他的經文所指出的)

  如果要說那些「天國之子」一定在今天地上某一處存活著,因為他們要與稗子一同長起來,直到末時。我們的答覆是那時代的末時早已過去了,就是在主後七十年之時,神厲害的審判了以色列人,結束了他們的國家,並且使他們遭遇「大災難」,是他們從沒有遭遇過的。在這些災難之前,天國降臨的機會一直都是等待著他們接受的,首先由主自己親身傳講(像在四福音裡的),繼後又有使徒們不斷的傳講(像在使徒行傳裡的);可是以色列人一而再的拒絕,證實他們已經到了頑梗不化的地步。於是審判來了;那時代就結束了;天國降臨的機會被收回;跟著是一段悠長的擱置時期;而現今這時代,神照自己更深遠的計畫,藉教會實現了他奇妙的恩典時代。

  如果有人以為這說法不對,因為主後七十年的審判之後,並沒有主自己所形容的,差派天使下來收割的現象,所以那必不是主所指的「末時」。我們的答覆是,照主在這問題上的另外發表來看,這比喻因著以色列人的拒絕而產生的擱置時期,是有先後兩次應驗的。主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四節那裡說:「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注:有些人以為「這世代」是指猶太民族;有些人以為是指末世時期,預言所說的末世事件發生的那一代。但我們認為兩者都不符合聖經的講法。)而我們確知道主所說要成就的那些事,都在主後七十年的那次大災難中成就了。只有主自己有形的再來和那些收割的天使要來建立天國這兩件事沒有實現——這一點我們不能知道,是因為主自己定了這事是例外的,主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廿四36)

  這比喻下文的應驗應與前文具有相同的現象,只是當中相隔著目前這一段擱置時期。這一點,在許多其他關系列天國降臨的預言裡也有提及,舉例來說,主說(參太十一14)施洗約翰就是應驗了瑪拉基書四章五節的預言:「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之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可是當約翰死了以後,主又說以利亞還要來,意思是說在現今世代的末了以利亞還要來(請參考司可福在太十七1011的注解,他也是這樣的)。同樣約翰傳道之時所說那要來的「神的震怒」,經已在主後七十年有了第一次可怕的應驗;但是最後的應驗,正如書信所啟示的,要到這時代的末了才來到。請看啟示錄六章十七節——「因為他們(神和羔羊)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

  最後,主所說「天國之子」要在世上「直到末時」,即使他的意思是指現今的時代,我們亦不須感到主的話有什麼困難的地方。主說他們是「義人」。雖然「天國之子」(即悔改的、正直的、敬虔的、有信心的)與「那惡者之子」兩者都要在世上過現今這一個時代;前者——總是少數的——必要承受那應許要來的國的。

  所以,讓我們緊記,「天國」仍未來到就是了;決不會在現今的時代以一種所謂「奧秘」的形式,或一種與基督徒國度相似的,或「基督教圈子」等類而存在著。

芥菜種與面酵的比喻

  第三與第四個比喻(芥菜種與面酵)都是講解天國在現今是隱藏著,但至終卻是顯得非常偉大的。我們感到奇怪,那些稱為有恩賜的解經家,怎可能把主所講的這個長成芥菜樹的可愛圖畫,解作那「奧秘」的天國發展得非常龐大(參司可福注解),然後又說(有一些解經家是這樣說的)那「空中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就是一些假師傅和假冒為善的人滲入了這「奧秘」的天國,並且加以利用!

  更叫我們希奇的是,主已經清楚的說明「天國好像面酵」,而他們卻堅持說面酵不是指天國,那些面本身才是。面酵不過代表一種假教義吧了。司可福的注解不但解釋面酵是「敗壞的原則」或「邪惡的教義」,而且更指明那比喻中的婦人就是「背道的教會」!

  由此可見,先人為主的成見影響甚大,非常有恩賜的解經家都因此走錯了路!因為其他經文經常以面酵來比喻一些不好的意義,我們就以為我們的主不可能以它來比喻一些好的意義嗎?亞當尚且在聖經裡被用作不好的預表,又用作基督的預表。啟示錄第十七章所記載的婦人是一個極罪惡團體的象徵;但在十二章那裡的婦人卻是神選民的象徵。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記載吃了路旁種子的飛鳥是代表撒但的工作,但在六章二十六節和許多其他地方,飛鳥都是用在極快樂的比喻裡的。甚至蛇,聖經多次用它代表邪惡,而且又是撒但的別名,但聖經卻又用它來預表主耶穌(請參約三14)。民數記第六章告訴我們,人若許了作拿細耳人的願,「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作的物」,對他來說都是污穢的;可是,聖經其他地方卻經常以葡萄樹為聖潔的(約十五等)!像這樣,每一個家庭都用面酵,而主耶穌常喜愛利用家中或大自然間普通事物來解釋一些真理;現在,他不外又是發現面酵有某一種的比喻用途,以表達出他的心意吧了!

  無論人們對面酵的印象是何等的壞,他們仍不能抹殺了主自己的話說:「天國好像面酵」。在芥菜種與面酵的比喻裡——一個指出隱藏在地裡的雖然不見了,但終於長出來變成了一棵大樹,另一個指出藏在面裡的好像消失了,但卻發起來充滿全團。很明顯的,主耶穌正是用這些意義來描寫那後來被以色列人拒絕的天國,雖然好像沒有了,但在最後的日子裡卻再出現,成為充滿天下的大國。我們所說的不是所謂現今在地上存在著的「奧秘」天國,請注意,這是說經過了目前這段擱置時期,到了主再回來之時,所有這些比喻便會突然活現出來,帶有新而強大的活力,這就完全應驗了比喻的意思了。

藏寶與買珠商人的比喻

  在藏寶和買珠商人這兩個比喻裡,再度指出天國是隱藏著的,但這裡帶出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對於尋找神的人,神正要尋找他。神救人不再是普遍整體性的,反之,現在是隱藏的和個別發現的;各人自己尋找,及至發現了,估計這要來的天國是如此寶貴的,他不惜變賣一切去得著它。

我們奇怪司可福的注解竟是這麼天真地認為寶藏就是「以色列人,尤其是以法蓮這個失落的支派,正是隱藏在『田間』,即世界裡,」又說「主就是那買賣的人,他是用自己的寶血來作贖價的。」請問聖經那一處告訴我們基督需要「買」他的國度?當然,「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弗五25),但是國度卻老早是屬他的,他有屬神的權柄和大衛後裔的位分,倘若我們看准一些聖經的字句,就知道「寶藏」就是「天國」,絕不會是拒絕天國的以色列支派。同時那「無價的寶珠」也不是教會(那是毫無根據的),而又是「天國」,這是經文字句本身的意思。主怎可能是那買賣的人,以致他會驚奇的「遇見」了,然後變賣所有的來買,根本上主是公然而來,把國度帶給人的。我們不須要感到希奇,最正確的解釋竟是最容易的解釋。這解釋指出,「寶藏」與「無價寶珠」都是「天國」,而那「尋找」的「人」就是一個誠懇的「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的尋求者。再者,引用保羅的話,那就是「將萬事當作有損的」,以承受那要來的天國為「至寶」的。

撒網的比喻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七個比喻中的最後一個,就是撒網比喻。這比喻與其他的一們,具有它自己的著重點,指出在末後的日子裡,神要在那些承受天國的義人中,把那些作惡的分別出來。這解釋是主自己告訴我們的:「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氫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要哀哭切齒了。」

  由這些解釋看來,這七個比喻合起來形成一個進程。第一個比喻論及當日主自己傳道的結果。第二個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指出「一個長起來直至……」。第三個芥菜種的比喻和第四個面酵的比喻告訴我們,天國現今是隱藏的,但將來卻是榮耀得勝的。第五個寶藏的比喻和第六個珠子的比喻表示,那將要來的天國是寶貴無經,值得我們為追求它而看萬事當作有損的。第七個撒網的比喻指出那些作惡的人必從天國中除滅。

  還有一點我們要緊記,就是這七個比喻都與主在世的時代有直接的關係。無可懷疑的,第一個撒種的比喻是主用來形容當時當地的人對他所宣傳的天國的反應。第二個撒稗子的比喻是說撒但在當時已經做了的工作,因為第三十九節說:「撒(過去式)稗子的伊敵就是魔鬼」。這清楚的表示主所說「世代(按原文)的末了」,基本上是指當時的世代說的;而且又從那世代開始,天國就「隱藏」起來了,換言之是收回了、延遲了。現在插入的是教會時代,對天國來說,這也是被擱置的時代。到了這時代完結後,這些天國的比喻便會再接續應驗下去,於是天國就真正的降臨了。天使要從天國裡把那些「不好的丟棄了」,只有義人才能承受天國。

  天國比喻的正確解釋不能超出了上述的範圍。我們知道這些比喻完全應驗的日子快到了,就是現在,神的選民經過兩千多年分散在全世界各地,又遭受多次的殺害。若是別的民族,必早早就滅絕了,但他們竟然能歸回以色列地,重新建立一個自治的國家。雖然他們依然不肯承認我們的主耶穌是基督,而且不論在國內國外都有許多猶太人失去了他們傳統的信仰,但是一直以來,他們當中總有一部分人保持對神的敬虔,對猶太教的至高至真的信仰忠心。這些人不斷地哀求,虔誠地等候那應許要來的天國。「保護以色列的,必不打盹,也不睡覺」。「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側耳聽他們的呼求」。是的,他們的王快來了!他來臨的那日「勢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楷,在那日必被燒盡」;但是向那些敬畏耶和華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當神忿怒烈火的審判還未臨到地上之前,不但那用羔羊的血所買贖的教會首先被提,改變形狀,還有許多天使要差出去,給那「十四萬四千名以色列人」(啟七14)印上印記,甚至他們要像主所預言的,在父的國裡發光像日頭一樣。「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巴斯德《馬太福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