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可福音第九章

 

9

<syncBible ref=9:1>當人間碰見天堂──那將是怎的一個模樣?

9:1  耶穌告訴門徒,他們中間有些人會看到神國降臨,這是甚麼意思呢?祂可能在預告:祂登山變像、復活升天、聖靈在五旬節降臨或祂再來;而最可能的是指祂登山變像,因為經文在耶穌這番話後,就記載祂登山變像(9:2-8)。從耶穌改變像貌中,彼得、雅各、約翰看到這位神兒子的真正身分、榮耀和能力(參彼後1:16)。

<syncBible ref=9:2>耶穌揀選了他們,祂為何只揀選他們?

9:2  耶穌為甚麼只挑選彼得、雅各和約翰來看祂榮耀聖潔的特別啟示?我們不知道。也許他們預備得最好,能明白這個真理。他們是十二門徒的核心分子,也是最先聽從耶穌呼召的(1:16-19);在十二使徒名單中排在最前(3:16);耶穌醫治某些病人時,只有他們可以在場(參路8:51)。

<syncBible ref=9:2>耶穌在高山上改變像貌,你想祂為何選這地方?

9:2  耶穌帶門徒上的不是黑門山,就是他泊山。山,常常令人聯想到親近神和預備好領受祂的話,因為神曾在山上向摩西(參出24:12-18)和以利亞(參王上19:8-18)顯現。

<syncBible ref=9:3-7>在山上,三位門徒聽到神的聲音,在人人都愛發言的時代中,我仍聽到神的聲音嗎?

9:3-7  登山變像顯明了基督的神性,神的話使耶穌超越摩西和以利亞,表明祂就是那位人們期待已久、滿有神權的彌賽亞。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他們的出現,顯明耶穌成就了舊約律法和先知的應許。

  耶穌並不是再生的以利亞或摩西,祂不僅僅是一位先知,而是神的獨生子,祂的權威和能力遠遠超過眾先知。我們常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認識神,有些很有用,很多卻不然。我們要先研讀聖經,聆聽神的話,在神啟示的洞悉中,察驗其他的權威。

<syncBible ref=9:9-10>生與死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事,在耶穌而言卻……

9:9-10  耶穌吩咐彼得、雅各和約翰不要告訴人他們所看到的異象,因為他們要等到耶穌從死裡復活後,才會完全明白,惟有死亡才能顯明祂勝過死亡的能力和祂成為萬王之王的權威。他們完全掌握了這個真理才能有力地為神作見證。

  門徒不能預知未來的事,弄不清耶穌的死和復活。但我們有聖經──神啟示的道,完全明瞭耶穌的死和復活的意義,就再沒有藉口不信了。

<syncBible ref=9:11-13>以利亞已經來了,是──

9:11-13  耶穌說以利亞的確已經來了,祂所指的是施洗約翰(參太17:11-13),他擔當了預言中以利亞的角色。

<syncBible ref=9:12-13>十字架的道路,乃受苦的路,祂卻甘心背上,你明瞭為何?

9:12-13  門徒很難理解彌賽亞為甚麼要受苦。猶太人讀舊約預言,以為彌賽亞是一位像大衛一樣偉大的君王,祂要來推翻他們的敵人羅馬政府。他們的思想和視野被本身的時代和經歷所限制,不明白神永恆國度的價值觀跟世界的價值觀不同。他們只希望能夠從目前的問題中解脫出來。但是,從罪中得釋放比從肉體的痛苦或政治的壓迫中得釋放更重要。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和感謝不要只限於今生今世、此時此地。

<syncBible ref=9:18>從門徒身上,我看到人性的軟弱……

9:18  門徒為甚麼不能把那污鬼趕出來?他們到村莊傳道,曾經趕出許多污鬼(6:13),也許他們只在那次旅程中有特別的權威,或許他們的信心搖擺不定。馬可記載這件事,是要表明與撒但的爭戰是一場持續的艱苦鬥爭,我們能夠勝過罪惡和試探是因為我們對基督的信心,而非憑自己的本事。

<syncBible ref=9:23>“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你經歷過當中的甘美嗎?

9:23  耶穌的意思不是只要我們積極地想,事情就會自動成就。而是只要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因為沒有甚麼事情可以難倒神。我們不能像變魔術一樣,得到所有祈求的東西。但憑著信心,我們可以得到所有事奉神所需要的東西。

<syncBible ref=9:24>在甚麼時候,你也曾向主如此喊著說過?

9:24  聖經說的信心是一種交託和信靠的態度(參來11:16),是神所賜的恩典(參弗2:8-9)。錢可以儲蓄,信心卻不可以。信心增長是一個恆久、每天更新對耶穌的信靠的過程。

<syncBible ref=9:29>我目前有甚麼事是非用禱告做不成的?

9:29  門徒常常面對困境,祈禱是惟一的解決方法。祈禱是打開生命中信心的鑰匙。有效的禱告同時需要完全信賴的態度和祈求的行動。祈禱表明我們倚靠神,因為我們要謙卑地求神以信心和能力來充滿我們。尤其是在絕望中,甚麼也不能代替祈禱。

<syncBible ref=9:30-31>耶穌願意放下工作,專心訓練門徒,但我卻終日忙這忙那……

9:30-31  有時候,耶穌為了更深入地訓練門徒而減少公開工作。祂知道門徒要在祂升天後繼續祂使命的重要性,所以,現在要好好裝備他們。學習需要時間,不管經歷和教導的素質如何,靈性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門徒尚且要定時放下工作,到耶穌那裡學習真理,我們就更需要分配好工作和學習真理的時間了。

<syncBible ref=9:30-31>耶穌要去死了……

9:30-31  耶穌離開凱撒利亞腓立比,經過加利利,開始祂最後一次旅程。

<syncBible ref=9:32>門徒為甚麼不敢問耶穌有關祂受死的事呢?

9:32  門徒不明白耶穌所說的,又不敢問,也許因為上次他們應耶穌的話時被耶穌責備(8:32-33)。在他們看來,耶穌已被死亡這種思想控制住了。但事實上被錯誤想法盤據著的是他們。他們不斷地希望耶穌帶來新的國度,在其中得到地位。因此他們擔心耶穌死了,希望就破滅了,所以寧可不去談論祂的預告。

<syncBible ref=9:34>地位、權力,打不動我的心,但有時別人的成就卻叫我眼紅……

9:34  門徒經常為個人的成就爭執,面對耶穌提出的問題,他們感到尷尬。比較自己的動機與基督的動機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信徒勤奮工作,有雄心壯志並沒有錯,但野心一旦叫我們不順服神,不事奉神,那就是罪了。驕傲自大,缺乏安全感會驅使我們過分重視地位和聲譽。在神的國度裡,這些動機都是有害的。我們的幹勁與熱誠應該是獻予神的國度,而不是去為自己的前程努力。

<syncBible ref=9:36-37>門徒厭煩小孩,耶穌卻疼愛小孩。我怎樣對待小孩?

9:36-37  耶穌教導門徒要歡迎小孩子,在一個視小孩子為二等公民的社會中,這是一個新的觀念。愛孩子很重要,但教導他們認識耶穌更重要。所以不要認為兒童事工沒有成人事工那麼重要。

<syncBible ref=9:38>“非我族類”常是我拒絕與人合作事奉的真正原因嗎?

9:38  門徒只關心自己的地位,而沒有想那些被鬼附的人得自由,他們妒忌那個奉耶穌的名為人趕鬼的人。今天,我們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拒絕參與一些有價值的事,只因為:(1)這些事與我們的宗派沒有關係;(2)其他的參與者令我們感到不安;(3)別人的處事方法與自己的習慣不同;(4)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足夠的表揚。有正確的神學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絕不可以此為藉口,拒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syncBible ref=9:40>不如採取中立,好叫我不會得罪人……

9:40  耶穌並不是說對祂冷淡或採取中立態度與向祂獻身一樣,祂曾說:不與祂相合的,就是敵祂的;不同祂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參太12:30)馬太和馬可都記載耶穌指出對祂採取中立態度是不可能的。跟從耶穌的人有不同的背境,不同的個性,卻有共同的目標──建立神的國,所以不應讓彼此的分歧阻礙共同目標的達成。信徒在基督裡有共同信仰,就應團結起來,通力合作,和睦相處。別人不須與我們一模一樣,也能一起跟從耶穌。

<syncBible ref=9:41-42>事業有成,家財萬貫──這是世人眼中的成功,在耶穌眼中,人的價值卻不止於此……

9:41-42  耶穌說:“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路9:48)在耶穌眼中,接待小孩子就等於接待祂;給有需要的人一杯水就等於奉獻給神。相反,傷害別人或不關心別人,即使他們是世人眼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等於犯罪。自私自利、罔顧他人利益的人在世上可能有很大的成就,但成就最終的標準在於神。你用甚麼來衡量自己,是個人的成就還是無私的服事?

<syncBible ref=9:42>我無意傷害人,但人卻因我受傷害……

9:42  耶穌警告我們要小心,無論在個人做教導的工作或作榜樣上,還是在團契生活中,都不要讓信心弱小的信徒受傷害。我們的思想行為必須以愛作為出發點(參林前13:1-13)。批評別人時必須謹慎(參太\cs157:1-5;羅14:1-15:4)。不過,對付教會內公然的罪惡也是我們的責任(參林前5:12-13)。

<syncBible ref=9:43-49>多少次我們跪下禱告,多少次我們流淚,是為了……

9:43-49  耶穌用驚人的話來強調除去生命中的罪的重要。祂對認真跟從祂的人要求嚴格,例如放棄與神旨意相違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習慣。這樣有如壯士斷臂,不過,為崇高的目標作出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基督值得我們承受任何的損失。我們不要讓信仰路上有任何障礙物。為了使永恆的路暢通無阻,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地把罪從生命中剷除。你要從永恆的角度來作出抉擇。

<syncBible ref=9:48-49>只是一點點自私、一點點妒忌罷了,真的是那麼嚴重?

9:48-49  對猶太人來說,蟲和火代表內在和外在的痛苦。耶穌用火燒和蟲咬來描繪罪惡所帶來的既嚴重且永遠的惡果。

<syncBible ref=9:50>你是世界的鹽……

9:50  耶穌用鹽來說明祂子民生命應有的三種特質:(1)牢記神的信實,像祭物用鹽調和,使人想起神與祂子民所立的約(參利2:13);(2)與所居住世界的 " 口味 " 不同,像鹽改變食物的味道(參太5:13);(3)抵抗社會敗壞的道德風氣,像鹽能保存食物,防止食物變壞。當我們沒有興趣用愛和神的信息調和世界時,對神來說,我們已沒用了。──《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