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八章

 

    8:1-3節「教會大遭逼迫」∶使徒行傳首次用「逼迫」來形容這事件,「門徒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開始了另一階段歷史的序幕。雖然使徒過去曾經受到逼迫,但是這次可算是基督教真正的「大遭逼迫」。接下來的數百年,基督教會似乎沒有停止下來受逼迫,一直到第四世紀康斯垣丁作王帝為止(西元313)

    3節,掃羅在這逼迫中的行動他多次有講出來(林前15:9;加1:1323;腓3:6;提前1:13),掃羅進各人的家來捉拿基督徒這事實,顯示當時基督徒已經不在聖殿裡公開聚集了(5:42)。

8:4-12:25 在外邦地撒瑪利亞的佈道工作

 

8:4-25 腓利在撒瑪利亞

    路加對門徒腓利的工作有詳細的記述,他的佈道工作可算是教會歷史第一次的外出佈道。

 

    4節,「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教會歷史中第一次真正的佈道浪潮是由逼迫引起的,而非刻意的政策。今天聖經者一般不會說是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信徒不遵守主耶穌的吩咐要出去傳福音而神以逼迫審罰他們,迫使他們出去。我們只能說神有 向外邦人傳音的計畫,在適當時候神會以各種方法去完成其美意。

    5節,腓利在撒瑪利亞宣講,因為他正好到那裡去。腓利是教會七位執事中的一位(6:5),他繼續在撒瑪利亞作傳福音工作至老年,20年後保羅和他同工(21:8)

    約翰福音曾說明,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沒有甚麽交往(約4:9)。猶太人和加利利人同樣視撒瑪利亞人為異端,為雜種,這些住在猶太以北地區的撒瑪利亞人只相信摩西五經,對猶太人的聖經其他部分則一概不接受。同時他們也認為人要在基利心山敬拜神,而不應在耶路撒冷。

    6-13節,作者介紹腓利為一個行神跡的人;他所行的神跡包括趕鬼和醫病。由於這些工作的效果,很多人就「同心合意地聽從他的話」。經文沒有告訴我們究竟腓利的工作和資訊如何勝過西門,但是其中的分別一定相當重大,因為很多人都信而受洗,包括西門在內。這位行邪術的人「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跡和大異能,就甚驚奇」(見上文5:12-16)。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兩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8:14-17)

    14節,大概因為往撒瑪利亞佈道的事工並非預早計畫,所以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聽到這消息感到驚奇,於是他們差彼得和約翰去查究。就好像後來巴拿巴被派去安提阿,查考那邊的外邦歸信者(11:22),還有彼得也被查問有關外邦人哥尼流歸信的事(11:1-18)。

    15-17節,為甚麽撒瑪利亞人受洗之後,要等那麽久才有聖靈賜下?解釋很可能在後一部分的經文裡。從2:3810:4819:5等經文的亮光中,我們知道奉耶穌的名受洗不大可能被視為較奉三一神(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遜色。必須要使徒按手才可領受聖靈,也是不大可能的(參10:44-4816:30-3413:3的例子,後者是會眾按手在使徒身上的,顯明聖靈所帶來的合一)。不過,在11:15-17,彼得視哥尼流和他那裡的人領受聖靈是從神而來的徵兆,表明外邦人被接納成為基督教會群體中的成員(見11:1-18的注釋)。同樣,聖靈降臨在這些撒瑪利亞信徒身上也是一種徵兆,證明他們與耶路撒冷的信徒同等。我們還可以附帶說明,這徵兆不但證明給撒瑪利亞信徒看,同時也證明給耶路撒冷的使徒看。當然在此可喜的是∶以前約翰曾一度要求天火降下審判撒瑪利亞的村落(路9:54),現在他是求聖靈降下的其中一人!

    這裡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事件,就是撒瑪利亞人相信了福音,彼得約翰去按手使他們受聖靈。這事件至少說明三個實事∶

一.彼得約翰代表耶路撒冷教會正式接納撒瑪利亞人加入教會,這破除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幾百年來的仇視。深信這是神的旨意而如此安排。

二.證實了使徒從耶穌領受的特別權柄(16:18-19;28:18-19)(加上以上第一點.一起說明了為何撒瑪利亞信徒受洗後要隔一段時間等使徒來促成這件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受洗和靈洗的間隔是獨特的(個別事例),只發生在這裡。以後受洗和靈洗並沒有這時間上的分別)

三.信徒們領受了聖靈(靈洗)。「他們受了聖靈」當然由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這果效辨別出來。

 

    18-19節,西門心中以為基督教基本上與他的邪術一樣,只是想擁有行邪術的更大能力而已,因此想用錢買回來。「神的大能者」相信西門甚至自稱為神,或擁有神能力的人。

    20-23節,彼得的答覆暗示了他對西門之態度的評價;在使徒的指責中,混和了悔改的呼召;或許神會赦免他。「苦膽之中」見申29:18

    24節,雖然經文顯示西門真心地要求彼得為他禱告,好叫這些事不降臨在他身上。初早期教會有記錄說「西門」(西門馬古士)是一位著名的異端者,相信他是諾斯底(Gnosticism)學說的主要領袖之一,和基督教對敵。

 

8:26-40 腓利與埃提阿伯的太監

    這兩個故事之間的對比實在令人矚目;頭一件事發生於北面的撒瑪利亞,目前這一件則發生在南部。頭一件是因著門徒四散引起一大批人信主,這一回卻是因著神直接的資訊以致一個人信主。頭一件發生在一班只有摩西律法書的人身上,第二件卻發生在一個讀先知書的個人身上。但這兩個故事是連系在一起的,不單只是腓利在兩事上均有出現,而且兩件事情都是關乎猶太教門外的人。

 

    27-28節,古代的埃提阿伯王國(「古實」賽18:1)很可能是在今日的蘇丹境內,但是這一點對路加而言,並不重要,他所要傳達的是∶此人來自「外邦」,沒有誰比來自埃提阿伯更「外地化」了!他不單來自世界遠方,而且是一個重要官員,並且還是一個「太監」。「幹大基」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稱號,指在位皇帝的母親(即太后)。這位埃提阿伯人從耶路撒冷敬拜完畢,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當時猶太教也吸引一些外邦人歸信加入。這位太監若非正式改信猶太教者(23:1),就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30-31節,在新約時期,揚聲念書是一般人的習慣,甚至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如此。腓利半途打斷這位重要官員的讀經,卻蒙他善意而且謙恭地接待。他「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目的是要腓利把他所念的書解釋給他聽。

    32-35節,太監的疑問來自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他不知道這些經文所指的是誰。腓利毫無困難地「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指明那受苦的僕人就是賽11章「大衛家的彌賽亞」。

    36節,既然太監主動提出受洗的要求,我們大可假設腓利講完耶穌的故事之後,就向他發出類似2:37-39節彼得所用的那種邀請。「我受洗有什麽妨礙呢?」太監這話暗示他預料這事會引起妨礙;可能他曾被拒絕行歸順猶太教的洗禮(所有外邦人正式加入猶太教必行的步驟),因為他是太監。有人說,這太監是第一位歸信基督教的非猶太人。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別的洗禮中(徒10:47;太3:13),也出現類似的講話,所以有人認為這經文是反映早期洗禮儀式的對答。但是在馬可福音9:39節和10:14節的亮光下,更合宜的解釋是∶出現這種講話,都是與被接納進社團群體有關,這些個案通常都是在某些情況下,以同等身分相交的問題受到質疑。

    38節,在最早、最可靠的版本中沒有第37節,所以和合本,以及其他近代譯本都沒有把它放在正文中,只是保留在附注的小字裡。腓利對太監的問題以行動作答,他們下到水裡,太監就在那裡受洗。

    39-40節,「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他」亞鎖都在迦薩以北,不在耶路撒冷往迦薩的路上。作者所強調的卻不是他怎樣被提,而是腓利如何突然地消失。從前文所述的撒瑪利亞事件(8:14),下文十至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和11:20-22節所記載有關安提阿教會的成立等等,我們可以肯定,耶路撒冷教會若知道這太監歸信的事情,必然要追究。可是此時太監不在腓利手下,也非耶路撒冷教會可及。腓利在後來(21:8-9)再出現於該撒利亞。

    太監是「歡歡喜喜地走路」,我們不禁猜想他有沒有再把以賽亞書往下念。如果他念下去的話,他不久就會讀到下述的經文∶「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不要說∶耶和華必定將我從民中分別出來。太監也不要說∶我是枯樹。因為耶和華如此說∶┅┅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賽56:3-5)。

── 文牧《使徒行傳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