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章

 

10:1-11:18 彼得帶領哥尼流和外邦人信主

    顯然路加認為這個事件十分重要,正如保羅悔改歸信的故事一樣,作者詳細重複述說(參十,十一章),而且在十五章又再引述。此事件代表教會發展方向的一個轉捩點。雖然埃提阿伯的太監極可能是第一位非猶太人皈依基督信仰(8:25-40),但是哥尼流的歸信才是引起猶太基督徒對外邦信徒的爭論,這些猶太信徒可能根本沒有聽到腓利和太監的事情。這兒的記載指出當時一般的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彼得,還沒有準備好接納外邦信徒,他們必須在這方面被說服。路加有意叫我們看到第十一章中教會接受這現實,這是後來第十五章所作之決定的背景。

    整個故事可輕易分為幾幕∶10:1-8節∶哥尼流在該撒利亞;9-23節上∶彼得在約帕;23-48節∶彼得與哥尼流在該撒利亞相遇;11:1-18節∶教會領袖如何應付外邦人歸信的問題。相信作者路加有意給讀者看見一次清楚的次序。

 

    1-8節,整個敘述以介紹百夫長哥尼流作為開始。百夫長的地位有相當的權柄,他所服役的「義大利營」,我們所知不多。每一個軍營或600士兵的軍團可分為6個百夫隊,分別由6個百夫長統管。哥尼流雖然是羅馬兵士,但「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敬畏神」是指一群所謂「敬畏神者」(God-fearers),這名稱似乎通常用於一些相信(在若干程度下遵奉猶太教),卻沒有完全歸順猶太教的人(13:162617:7:417這些經文都有同樣的意味,「敬拜神」者很可能也是指相同的事情;16:1418:7)。「敬畏神」也可單用來描寫一個在宗教上敬虔的人(見2:5的用法)。簡單的說,此人和他的家人不是猶太人,也不是歸順猶太教者,卻也不再敬拜異教假神。

    正如上一章有關大比大的記載一樣,也在此提及哥尼流的善行,善行不只是好行為,也是由他信仰所帶來的行為∶「多多 濟百姓,常常禱告」。到訪的天使稱讚他的「禱告」和「 濟」,他不只是有言語,而是有虔誠和活潑的信心。奇怪天使沒有在此時此地把耶穌的福音告訴哥尼流,卻叫他「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神不但對哥尼流和他一家有所預備,也顧念到彼得和教會,相信是要彼得親自去認識到福音是可以傳給外邦人,甚至是當時高貴的羅馬人,救恩不只是限在猶太人之間。

    9-23節,此時在約帕的彼得「上房頂去禱告」,當時猶太人屋子的房頂是平的,是獨自安靜禱告的好地方。路加告訴我們「彼得魂遊象外」,說明他所見的是一個「異象」,與保羅前些時候所經歷的大光與聲音不一樣。

    這異象本身頗奇特,有一束物件從上縋下,內中有各樣生物∶「四足的走獸」,地上的「昆蟲」,「並天上的飛鳥」,正好包括動物界的3大類(創6:20挪亞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其中有些動物是猶太人潔淨食物規條下所不能吃的(利1120:25)。故此當彼得受命「宰了吃」時,他免不了要抗拒(結4:14)。然後有聲音對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同樣的事情重複發生兩次。

    彼得猜疑「不知所看見的異像是甚麽意思」,雖然馬可福音7:19曾記載主耶穌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和合本和一些譯本都把這話放在括弧裡,相信在原來的上下文中不是直說,事後門徒才看清楚耶穌當時話中的意思;故此彼得多年後在這事件中提出抗議。

    正當「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來到。聖靈清楚告訴彼得,「不要疑惑」,可「和他們同往」。哥尼流與這異象直接連系一起,我們由此可見神要教導彼得的不只是食物而已(雖然食物也很重要),猶太基督徒在潔淨食物觀念上的改變,深深影響他們與外邦人的關係。神沒有在彼得的異象中提到這點,因為 打算在下文,10:44中用更奇妙更傳奇性的徵兆來傳達此意。

    24-43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並不是說哥尼流奉彼得為神(與14:11-15所記載有關保羅和巴拿巴在異教徒中的情形不大相同),相信他這動作只是向彼得表示尊敬而已。此舉使彼得更覺得要一視同仁(3:12)。彼得(與硝皮匠西門)曾在約帕款待哥尼流的下屬,這是很平常的事,猶太人的規矩也沒有禁制,但是猶太人接受外邦人的款待則不是這麽簡單的一回事。彼得已經跟他們扯上了關係,他告訴哥尼流家裡聚集的人說∶「神已經指示我,無論什麽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在哥尼流複述天使到訪差他找彼得的事之後,彼得又再回應這思想(「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其後在他的講話裡這主題又再出現[「┅┅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神不厭其詳地傳達這觀念,指出第十一章所討論的事情的重要,對彼得和其他猶太基督徒來說,這一切都是新的。耶穌曾對門徒說,他們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但他們心中必定以為這吩咐包括先使他們作猶太人。當彼得說∶「神藉著耶穌基督┅┅傳和平的福音,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這都是你們知道的」這話的意思並非一定指知道詳情或熟識細節(36節;2:22),38節中「都是你們知道的」一語應譯作「你們已經有所聽聞」,這句子的用意是對比彼得曾經在這一切發生的事件當中∶「他在┅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39節)。

    「他們竟把他┅┅殺了」一句所強調的不是猶太人的罪過,而是神改變了人在耶穌身上的判決∶「他們把他┅┅殺了,[但是]┅┅神叫他復活」(2:23-24也是一樣)。釘十字架的刑罰又再一次被形容為「掛在木頭上」(5:30之注釋)。「在他從死裡復活以後和他同吃同喝」證明 真的從死裡復活(不只是一個靈魂而已)。不過正如1:4一樣,同  吃飯在這兒還表明親切的團契,彼得此時已打破了與外邦人同  吃愛筵的禁戒(後來彼得害怕一些猶太人而避開與外邦信徒同  吃飯,15:1-4)。當然當我們念「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和「凡信他的人」(43節)時,我們不可忘記此時外邦人的處境。

 

    「彼得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為聽見他們說方言...於是彼得...給他們施洗...」。

    這是彼得見到主耶穌向他所顯示的異象後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去傳福音時發生的事件。靈洗不只印證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同歸於一,在此也印證了外邦人和猶太人同歸於一成為基督的肢體了。彼得也指明這是應驗了耶穌的預言(11:16)。這裡也清楚說明領受聖靈/靈洗就是「聖靈的恩賜(dorea,禮物)」。可見聖靈是神的禮物,可降在人身上。說明任何人接受聖靈的人,得以進入基督裡成為肢體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8:9),「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靈洗),成為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

    「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可見在此“方言”及“稱讚神為大”是聖靈降臨時一個外在的記號,與五旬節的「一樣」。讓其他人看見而證明這些外邦人受了聖靈。關於這裡說方言的記錄,有兩個解答∶

  一.說方言和讚美神為大是一些外在記號證明信徒領受了聖靈。並不是每一次的靈洗皆帶來方言或其他的外在記號。

  二.這時的處境說明聖靈使用這記號説明外邦人信徒向猶太人信徒證明他們領受了聖靈。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極難接受外邦人進入自己的群體。

 

    44-48節,彼得的話還沒有說完,就有聖靈降下,證實了外邦人的回應。「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當時「那些奉割禮┅┅的信徒」和後來在耶路撒冷的信徒(11:15-18),都視這些徵兆為該接納他們進入教會群體的記號。顯然當時需要如此強烈的表現才能說服信徒,因為在場的信徒「希奇」,居然「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正如前面太監的故事一樣(8:34),這些外邦人的受洗,引起信徒一個好奇的負面問題∶「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在這問題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個反對的可能性∶這些要受洗的人還未全然作猶太人(見11:18∶「┅┅就不言語了」)。

── 文牧《使徒行傳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