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

 

20:1-6 保羅訪馬其頓與希臘

    在亂定之後,保羅才啟程往馬其頓和希臘。這段旅程中說了不少「勸勉」的話,也引起不少敵對的事。作者路加似乎也在腓立比加入佈道團,因為從第6節起他改用「我們」這字眼(16:10-1720:5-21:1827:1-28:16∶使徒行傳共有三段經文是用「我們」這字眼,說明路加是與保羅他們同行)。

 

XI.  上耶路撒冷的行程(20:7-21:17)

 

20:7-12 保羅在特羅亞與猶推古之事件

    7節,保羅因為是匆忙的經過這些城市,因此講道是夜晚,甚至「保羅講了多時」。相信猶推古是坐在沒有攔捍的窗口旁,聽道時睡覺了,就從高處掉下來,並且扶起來時「已經死了」。此處的文字並不含糊(與14:19-20不一樣,那裡的人以為保羅死了),路加在此所描寫的,除了死裡復活的神跡之外,別無其他可能性(與9:36-43一樣)。

    10節,復蘇的過程也很戲劇化,有點兒類似以利亞和以利沙所行的神跡(王上17:21;王下4:32-33)。治好之後,保羅歡喜宣告說∶「他的靈魂還在身上」。

    11節,之後,他們若無其事地擘餅(即守聖餐)而保羅又繼續他的講話,直到天亮。我們不難想像在這一切事件發生之後,人人都提起精神!

 

20:13-38 保羅在米利都道別

    這裡的記載是保羅在使徒行傳中向已信的基督徒說話唯一的一篇講道,最特別的是此篇講話不是典型的道別辭,其中包括意料中慣有卻不必要的自我辯護。

    13-17節,從特羅亞到米利都旅程中的每一步,都在另一段「我們」的記載中簡列出來了(參16:10的簡介和注釋),內中的航線和停站都保持一貫的謹慎作風。其中有一顯然衝突的地方∶經文說保羅「定意越過以弗所」,因為他「急忙前走」;另一處又說∶他花時間「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這衝突極可能是出於航程時間表的更改,或是保羅不願在以弗所或亞西亞遇到任何可能發生的困難,以致耽延航期。

    18-21節,講話是保羅在以弗所將近3年工作的總結,「凡與你們有益的」,他「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教導,「又對猶太人和希臘人」見證主道。

    22-27節,或許上耶路撒冷去的意念(19:21)不只是出於保羅,或許聖靈用別的方法已向保羅印證了這意念,保羅向長老所用的言詞堅定∶「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心甚迫切」原文是「在聖靈的催逼下」)。雖然聖靈警告他「有捆鎖與患難等待」,聖靈可能是藉著「各城裡」的先知向他警告(21:411)。這些警告有點模糊,因為雖然保羅說他知道不再見到這些聽眾,但他又說他去耶路撒冷不知道有什麽事情要發生。可見神的引領往往不是完全清楚的,連保羅這樣的使徒也如是。不管神為他預備了甚麽道路,但他知道不會再到這地區工作(羅15:2331-32)。這一段講話與道別辭是以典型的自我辯護作為結束∶「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

    28-31節,保羅從個人的過去和未來談起,然後轉移談到教會領袖的職分,雖然他所用的例子還是他個人的榜樣。他首先討論假教師的問題,若說教會是「羊群」,領袖是「牧者」,那麽假教師就是「兇暴的豺狼」。保羅警告說∶有些假教師固然是從外面進入教會的,但也有從「你們中間┅┅起來」的。雖然保羅說在他離去之後,此等事情便會發生,其實在他有生之年,甚至在以弗所本地已出現這種情況。故此他「三年之久」(加上第三年的部分時間)「流淚勸戒」他們。

    「監督」一詞在此可能不應看作是一個專業名銜,因為在別處經文中,這些人被稱為「長老」,保羅說這番話的時候,兩詞可能是彼此互用的。

 

附錄∶教會中監督和長老的分別

    聖經學者皆不能確定初早期教會之間這些身分和職事的分別。一般的解釋是以經文作比較。

「監督」,以提前3:1-7和多1:7-9的描述比較「長老」在提前5:19和多1:5-6的描述,有兩個可能性∶

. 認為當時是長老和監督沒有分別,長老也就是監督,長老是身分,監督是職位。

. 認為當時教會的一些教區有監督身分或職位的人物從眾「牧師」或「長老」中被選出來。這些監督也就是後來初早期教會的“主教”。

 

    我們看見,今天不同的教會各自按不同的解釋來組織教會。

 

    32-35節,主曾清楚說明為 作見證的可收取工資(路10:7;又參林前9:4-14),可是保羅並沒有常常使用這「權利」,他不願意增加教會的負擔。夾雜在道別詞所慣有的自我表白(「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中,保羅明明有意叫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在金錢上採取同一態度,或許因為教會其他會友並不富裕∶「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

    這裡所引述的「主耶穌的話」在福音書裡卻沒有記載,不過正如福音書其中一個作者所說,若把耶穌所行所說的一一寫出來,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約21:25)。當然,這裡並無意說收納獻金或捐獻有什麽錯──只是說明若施贈的禮物可以是一種福分,那麽施贈這行為則更蒙福。

    36-38節,這段與長老辭別的經文結束時感情洋溢,眾人一起跪下禱告,痛哭,彼此擁抱親嘴。雖然大家都知道在永恆裡還會在一起,但是在地上分離畢竟是一件難受的事。

── 文牧《使徒行傳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