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六十九講

 

這一次很快就見面了,二十四小時又再見面了,所以等一下我如果講道講錯了,講到「上個禮拜」的時候,你就要原諒我。「我上個禮拜講到這個地方。」「我上個禮拜講到這個。」是「昨天」不是「上個禮拜」。我們這一次臨時加一次,所以有一些人沒有辦法抽出時間來,請你們原諒!我們感謝上帝,利雅君姐妹以及校園的同工就在一天裡面趕印出來了,所以你們還可以知道昨天到底講些什麼?我們昨天提到亞伯拉罕信心之父怎樣蒙召,我們再唱一首詩歌。你們要不要再唱剛才第十首「我是一枝笛」,好不好?現在我給你改第二行,你寫下去。

「我有五個餅,我有兩條魚,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分出,讓祂分出許多許多生命糧。」 就是這樣簡單,我再講一次,「我有五個餅」,你有沒有?你也有五個餅。「我有兩條魚」,你有沒有?你也有兩條魚。「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分出,讓祂分出許多許多生命糧。」

我們再來唱這首詩歌,兩節都唱好不好?

我是一枝笛

我是一枝笛,我是一枝笛,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吹出,讓祂吹出美妙美妙的歌曲。獻上獻上我生命,因祂將我罪洗清,我雖年輕,主不看輕,我願獻上我生命。

我有五個餅,我有兩條魚,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分出,讓祂分出許多許多生命糧。獻上獻上我生命,因祂將我罪洗清,我雖年輕,主不看輕,我願獻上我生命。

可以不可以把它背起來?「可以」,但是還要幾次,是不是?試試看現在開始背。背到不會背,馬上就謙卑低頭看一看,好不好?

還有六、七個人一直看一直看,我請這六個人上來唱歌給我們聽好不好?現在我們大家不要看了,好不好?如果你真的不會唱到哪一句,你才看,否則你就一直看,一直唱下去,你看我的口你一定會唱的,因為這個詞句很自然的,「五個餅」、「兩條魚」,獻給誰?獻給主耶穌,還有獻給誰?你不會「獻給毛澤東.... 」,不可能的,是不是,一定放在耶穌手裡,對不對?所以很邏輯的和我們的信仰就配合了。好,不要看,不要看,大家看我,不要看,這一次再看的等一下獨唱。一、二、三唱!

我是一枝笛

我是一枝笛,我是一枝笛,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吹出,讓祂吹出美妙美妙的歌曲。獻上獻上我生命,因祂將我罪洗清,我雖年輕,主不看輕,我願獻上我生命。

我有五個餅,我有兩條魚,願意交在主耶穌手裡,讓祂分出,讓祂分出許多許多生命糧。獻上獻上我生命,因祂將我罪洗清,我雖年輕,主不看輕,我願獻上我生命。

主日學老師舉手?一、二、三、....、十九,只有十九個。怪不得有很多主日學學生到十一歲就跑掉了,到十四歲又跑掉了!為什麼呢?十一歲跟十四歲是關鍵年齡,因為十一歲的時候他開始大了,但是還是小,所以「不大不小」,又不大又不小。這個時候他有一個心理,也就是什麼呢?把他叫成「小孩子」,他不甘願。把他叫成「青年人」你又不甘願。所以他那個時候就剛剛大起來,好像雞蛋殼破了,小雞頭伸出來了,那個時候他看看另外一個世界。如果那個時候老師有很權威,又很愛他,兩個配合他會留在主日學,如果沒有的話他就慢慢走了,他找自己的世界。十四歲的時候,一個關鍵年齡又來了,那個時候他是一個少年,開始要進到更長大的地步,他很崇拜英雄,如果主日學裡面沒有他的英雄老師,他就走了。如果不走的話,他就自己做英雄跟你搗蛋,所以他不是崇拜英雄就是自做英雄。所以那個時候一定要有男的老師,特別男的。為什麼呢?我不是說女的不能,許多女老師很會教, 可以影響很多的少年人,但是有一些的 figure,有一些男性的老師,他才知道基督教不是女人的東西,懂嗎?所以如果你們有神的負擔應當對你的牧師說「我要教主日學」,特別是弟兄們,你不要以為教主日學是小事情。

大概十五年前有一個總統,這個人選總統以後他就搬到華盛頓去,他本來不住在那裡的,他本來住在喬治亞州的,他搬家,因為總統一定辦公在那裡?在華盛頓。到了華盛頓他找一個教會,要做禮拜嘛!他現在搬到一個新的城市,找了一個教會,他找了一個浸信會,因為他是浸信會的會友。找了以後第二個禮拜他就對牧師申請,「給我一張申請單。」申請做什麼?要作主日學老師。總統自己申請做主日學老師。以後那四年除非他出國,或是出阜,他總是每個禮拜教一課主日學,參加主日崇拜。誰啊?吉米_卡特(Jimmy Carter)

中國人很少這樣的事情哦,你會想像李登輝教主日學嗎?他曾經到廟裡面去!所以,如果你們不要輕看小孩子,明年佈道會我會抽一個下午,或者兩個下午專門就是兒童佈道會,那麼,你們就把很多孩子帶來,這一首一定會帶出來,好不好?

那我們前三個月在雅加達的佈道大會裡面,有兩個下午特別為兒童預備的,晚上都是大人的佈道會。你知道來了多少人嗎?兒童佈道會來了六、七千人。六、七千人,可能有三千到四千五是兒童,有一些是青年人來看看,還有一些帶兒童的父母也坐在那邊聽。他的孩子怎樣受感動 ,怎樣接受主,怎樣流淚,怎樣上台來接受耶穌基督,來禱告。所以我們盼望在明年的佈道會裡面,可以把青年、老年、中年,兒童都帶到主的面前來。

而小孩子他們在兒童佈道會裡面真正明白救恩,流淚,禱告,得救以後,一生一世不忘記。如果這個佈道會有更多的時間是更好的,如果只有兩天也不錯,至少我們會把十字架跟基督復活的道理,很小的時候就把它打進他心裡,打一個根基,給他知道福音和聖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神的救贖解決人罪惡的問題,藉著基督我們與上帝和好。感謝上帝!

現在我們再唱的時候,不要再看了。我們站起來唱好不好?把詩歌放在你的後面,「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我們回轉如同孩子一樣的,對主說,「主啊,用我,我願意獻上我的生命。」我們大家開聲禱告:

「主啊,我們願意把我們的生命再一次獻在你的手裡。主啊,我們在你面前是嬰孩,我們在你面前是軟弱的,我們在你面前是無知的,我們在你面前是一無所有的。主啊,我們在你面前是愚昧的。我們如此敗壞,我們如此卑微,我們如此不配,我們如此愚昧,但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獻在你的手中,求主你使用,求主你潔淨,正像五餅二魚在你手中,成為千萬人的祝福。我們願意我們的生命不腐朽,我們的生命不慢慢走到自我毀滅的地步,乃是能夠在你手中不但領受你的生命,領受你更豐盛的生命,而且把所分享的恩惠可以叫別人與我們一同來到你的面前。我們感謝讚美你,願主你的恩透過我們流露到別人身上,因為我們願意把我們的生命交在你的手裡。感謝讚美,求主垂聽,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的。阿們。」

獻上獻上我生命,因祂將我罪洗清,我雖年輕,主不看輕,我願獻上我生命。

請坐。我們現在一同打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我們昨天唸第八節,我們現在要唸第九和第十節,翻到了一同來讀這三節的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八、第九、第十節,一同來唸: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

「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
我們再一次低頭禱告:

「主啊,你當時怎樣感動亞伯拉罕,你怎樣給他有一個因信而順從遵命的這種生活,懇求你今天照樣用你的靈感動 我們,給我們看見天上來的呼召是聖潔的,是永恆的,是出自你的寶座的,我們就不輕看,也不拒絕你的呼召,讓我們順從你,我們走一條永生的道路。主啊,求主你賜福今天的聚會,賜福我們每一個到你面前來的人,給我們因為受教的緣故,我們得到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我們因為謙卑的緣故,我們領受你所預備的豐盛的恩典,因為你賜恩給謙卑的人,你阻擋驕傲的人。我們到主面前來對主說「主啊,我們需要你,我們願意你的話成為我們的生命的教訓,成為我們生活的力量,成為我們事奉的動 力。主啊,你聽我們的禱告,感謝讚美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尊名求的。阿們。」

我們昨天在這裡思想到,亞伯拉罕是第一個蒙上帝呼召的人,雖然前面有許多信心的偉人,如同已經講過的亞伯,已經講過的以諾,已經講過的挪亞,但是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們蒙召,然後他們離開他們原來的地方。

「神的呼召」這件事情,在今天教會信徒的觀念中間很普遍的。我們提到「呼召」我們就知道是什麼事,特別是作傳道的人,他們若不是蒙召,他們就很難把事業放下,把他整個前途的計劃放下,走上帝要他們走傳福音的道路。所以「蒙召」,「呼召」這件事在我們今天信徒的中間是很普遍的一個觀念。但是,在亞伯拉罕的時代他是第一個聽見這個呼召的人。所以神從天上賜下他的恩召給他,他在地上回應天上的旨意,這是聖徒一個很清的責任,就是我們在地上回應天上的呼召,我們在地上遵行天上的旨意。

當門徒問耶穌基督說「請教導我們怎麼樣禱告」的時候,耶穌基督在主禱文裡面提到一句話,「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 10 節)。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句話呢?因為神的旨意在天上所有的天軍、天使都一定順從,一定在祂的面前俯伏敬拜,遵行祂的命令。神的命令在天上沒有攔阻,神的命令在地上受太多的攔阻,所以神要這些屬於神的子女有這個心願,「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上帝在世界中間看見最寶貴的人,就是那些明白祂心意肯順從祂的呼召,行在祂道路中間順服聖靈引導的人。這樣,天上的旨意在地上得以成全,天上的寶座,被世人所尊重,神永恆的計劃在我們身上得以無攔無阻的遵行出來,感謝上帝!

當神的道透過我們可以這樣施行的時候,那麼神的心就得著滿足。上帝在亞伯拉罕獨自一人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世代只有一個人在吾珥這個地方,他是跟隨主,他是敬畏上帝,他是相信獨一的上帝。

昨天有一個人問我,「當亞伯拉罕在世界上的時候,豈不是還有第二個人也是敬畏上帝的人,就是麥基洗德嗎?」當然麥基洗德比亞伯拉罕更早活在世界上,更早就已經在世界上事奉上帝了。但是,這是神至高的祭司,人把他當作人與神之間的中保來看待,但是許多的人是離開上帝的,我相信當亞伯拉罕獨自一人,是指在他的城市裡面,也就是可能是吾珥的地方沒有一個人在這裡這樣敬畏上帝,神的呼召就臨到他了。

那這個呼召臨到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就順從上帝了。神的呼召可以說分成幾個階段,從吾珥出來,再從哈蘭出來。當亞伯拉罕從哈蘭出來的時候是七十五歲,那我們提到一件事情,「他因信而遵命,因信而順從」,他就出來了。亞伯拉罕出來的時候是七十五歲,亞伯拉罕離開世界的時候是一百 七十五歲。這也就是說,他為了順從上帝,他這天蒙召順服以後到他死的一個世紀中間,他沒有違背上帝,他沒有離開上帝。就這樣把以後的日子每一天都走在神呼召他出來的這條道路中間。他離開吾珥的時候是離開非常高貴的地位和非常尊榮的生活,非常富裕的物質的享受。當他離開吾珥的時候,可能他的房子有六十五到一百 間,正像現在考古學家所發現的那樣富裕的家庭。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住帳棚,直到他死的時候沒有再建一間的房子。亞伯拉罕不再建房子,亞伯拉罕不再住進房子,亞伯拉罕就住在帳棚中間一百 年到他死日子。

亞伯拉罕離開吾珥的時候,他是離開優越的環境,富裕的生活,崇高的地位,人對他很大的尊重,然後他就過一個從此以後沒有再建房子的生活,在一百 年中間不再住進房子,一百年中間只住在帳棚中間。這是何等漫長的路!因為他不知道他要活幾歲啊。根據他從前的記錄,挪亞是活了六百 多歲,挪亞活了六百多歲才離開世界;瑪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才離開世界。所以這些祖先的年紀這麼長,他七十五歲蒙召,那他的順服也就是從此以後不再考慮回去了,never return。所以這就是蒙召的人,要自己對自己很清楚的對自己提醒「我是永不回去的」。

我記得當我奉獻自己的時候,我跪在前頭流淚,整個全身衣服完全潮濕,然後計志文牧師要我們跟他一句一句話禱告。其中有一句我永遠不會忘記,「一次獻上永不收回」,大家說「一次獻上永不收回」。我這一生沒有一秒鐘再考慮要不要離開傳道的職分,沒有一天敢想像會不會改行?沒有這個觀念。我只有一個觀念, ---- 我是不是做了最好的,我是不是已經盡心盡力了?我能不能付更大的代價?我能不能做更多的工作?我能不能對更多的人作見證?我能不能有更大的效力在世界的日子中間被主所使用?這樣,那一句話給我的影響是很深的,「一次奉獻永不收回。」 A way of no return. A decision of no regret. 這一個決定是一個永不悔改的決定,這一個順從是永不再討價還價的順從。這是一個一去不返的道路,這就是順服神呼召奉獻的道路。

亞伯拉罕的一百年是一個完全順服的一百年,他的一百年是不考慮回家的一百 年。亞伯拉罕的一百年過了一個非常反合性的,弔詭性的生活,他是王者氣派的人,但是變成牧羊人的身份。他是大富翁的一種優越條件出來的地方的人,但是他過一個流浪而沒有定居的地方的一個遊牧的人。

亞伯拉罕的一生所建築的是什麼?不是別墅,不是房子,不是公司的大房屋,他只有建築一種東西 ---- 建築祭壇。他到了一個地方一定先建祭壇,然後搭帳棚。「建祭壇」是主所需要的,他與主之間的關係所需要的,是神要他做的。「搭帳棚」是他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所以他到的地方先主後己。大家說,「先主後己」。這個與所羅門是很不同的地方,所羅門建耶和華的殿的時候,用了七年的時間,而所羅門建自己的王宮的時候用了十三年的時間。他是把自己的需要比神的工作的需要看得更重要,這是兩種不同的事奉主的人。

我們事奉主的人是把神當作優先,或者把自己當作優先?把神的家當作優先,或者把自己的家當作優先?把神的兒女的需要當作優先,或者把我們自己兒女的需要當作優先?如果一個人真正尊主為大,主不會放棄他的家的。如果一個人真正照顧上帝的家,上帝給他智慧也會照顧他的家。如果一個人以主為大,神不會丟掉他,不會忘記他的。

亞伯拉罕一生一世不再建房子,他只懂得築祭壇,因為在祭壇上他可以獻祭,他可以禱告,他可以奉獻,他可以向主許願,然後他支搭帳棚,他所築的壇沒有拆下來的。他所建的,支搭的帳棚還要再拆下來的。因為他要移動 的時候,支搭帳棚,收拾帳棚,支搭帳棚,收拾帳棚....,但是神的壇,他沒有築了以後拆下來,那些石頭搬到別的地方,然後到了什麼地方再築壇,再拆下來。不!築壇就留做一個紀念,「我曾經在這個地步,到這個地方會見我的神,向祂祈禱,對祂許願,奉獻給祂。」然後他到別的地方他再築壇,他再搭帳棚。「壇」是永恆的主與他之間一個交通所需要的。而「支搭帳棚」是地上暫時的生活所需要的東西。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帳棚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帳棚的生活是很悶熱的,帳棚的生活是很危險的,帳棚的生活是沒有根基的。他就這樣過一百 年搭帳棚,拆帳棚的生活,是繼續不斷提醒自己 ---- 這世界不是我的家!這世界不是永恆的!

我昨天對你們說,我們應當非常佩服亞伯拉罕的太太。這個撒拉原名叫「撒萊」,這個女子不是普通女子,她一定是望族的閨女,她一定是全城最漂亮的美女,因為她到八十九歲連做王的還盼望跟她結婚!你看她多麼美,多麼令人羨慕。她一到的地方,所有男人的眼睛都轉動 方向。她所到的地方馬上吸引所有人對她的注意。這樣一個美女嫁給亞伯拉罕,可惜!這麼美麗,沒有生孩子,所以「美中不足」。那怎麼辦呢?當亞伯拉罕跟隨主,順服主,正在神的呼召之下遵命出去的時候,撒拉沒有計較,她跟著出去,這是很偉大的女子。所以聖經新約說「你們要效法撒拉,因為撒拉尊重自己的丈夫稱他為主」(參:彼得前書:3 6 節)。她以順從,以溫柔,以安靜成為眾生之母的一個很好的榜樣,成為那些眾多生養兒女的人的很好的榜樣,成為一個真正的賢內助,一個好的表率。

撒拉跟亞伯拉罕出去的時候,後來呢?神也給她兒子,那以撒就照樣住在帳棚裡面。所以這節聖經說「亞伯拉罕出去住在帳棚作客,他在應許之地作客,如同以撒、雅各一樣,他們都住在帳棚裡面。」

你可以想像撒拉要怎麼樣教他的孩子呢?許多做母親的,在過去非常富裕,非常優越的生活裡面留下了記憶,跟現今簡陋的生活相比的時候常常會艾怨,「我從前不是這樣,我從前不是這樣苦的!我為什麼嫁給你,為什麼變成這樣的一個女子呢?我要跟你到處漂流,到處住在帳棚裡面,我真的受不了!我要告訴我的孩子,你的父親怎麼樣害你的母親。」如果撒拉用這種教育的話,那麼這三代都不能住帳棚了,馬上以撒年少得志,長大,健壯起來的時候,馬上反抗父親,跟母親逃回米所波大米去,是不是如此?可能的。

許多婦女,做母親的對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比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有更大的果效。所以做母親的有意無意,你一定要謹慎妳留下什麼影響在你的兒女們的身上。這一節聖經是很感動 我的,因為與亞伯拉罕出去搭帳棚,就與以撒、雅各同蒙應許的人一樣搭帳棚。那為什麼以撒不想回去呢?為什麼雅各不想回去呢?為什麼他們還是照樣「爸爸是搭帳棚,我就跟他搭帳棚」?不是!爸爸從前不是這樣的,他是住在非常大的房子裡面的,那一位叫作耶和華的上帝,呼召了他變成這樣。

親愛的弟兄姐妹,許多女子不能跟丈夫同受苦,結果在第二代的時候就把埋怨傳下去了。許多作師母的不能與丈夫同心,以後就把這些怨言,和這些仇恨放在孩子身上,所以許多牧師的孩子都不肯做牧師。許多做牧師的兒女他們都抵擋教會,反對牧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身為牧師子女受虧太多了!」能夠真正醫療他們的是師母,真正醫療他們的是同心的母親,對他們講「傳道工作,事奉工作,跟隨主的道路,是非常尊貴,非常榮耀的。」

我的師母,我平常都講我的太太,她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她的房子是差不多四十坪的土地,房子後院裡面有一個小的籃球場,她的房間都是超過十五坪的一個房間。那麼,當她嫁給我的那一天,結婚了,我把她帶進我的房間,我的房間是不到兩坪的。就這樣,我們自己設計床多少大,櫥多少大,桌子多少大,剛剛好留一個門可以進去。那麼,可以在那裡預備講章,可以在那裡睡覺,衣服放在那裡,就是單單這樣。我不知道她那時的感覺是如何?而我又很嚴格的限制她,只能穿沒有花紋的衣服,單色的衣服。那個時候她很乖,很順服,等到後來我想我何必要這麼嚴格呢?是我放鬆給她,她才穿別種衣服的。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從富有變成貧窮這種限制是很難的,從貧窮變成富有這種鬆懈是很舒服的。所以我後來就定下一個的定義,什麼叫做「享受」?什麼叫作「受苦」?「受苦」就是從原有的自由拉緊一點就叫作「受苦」。什麼叫作「享受」?就是從原有的束縛中間放鬆一點點就是「享受」了。所以我不管你坐什麼車,不管你吃什麼飯?不管你住怎麼樣的房子,如果你從原有的自由被緊束下來,那就是叫作「痛苦」。從原有的緊束被放鬆出來,這就是叫作「享受」。我的母親常常會對我講一句「你要知道,你媽媽年輕的時候,兩個耳朵一邊一個就是兩克拉半的鑽石,而且是最乾淨,最貴的鑽石。我從前嫁給你父親的時候,你父親是全東南亞最大的兩個有錢人,其中一個的總經理。他每年賺的錢是幾千萬美金,那個時候的幾千萬美金不是現在的幾千萬美金,是幾億的。所以他建幾十座的房子在中國,把我帶回中國的時候,那個時候怎樣怎樣.... 」,她會告訴我。所以當我想亞伯拉罕離開吾珥,離開哈蘭,到所應許而不知道哪一塊地是應許之地的時候,他的順服是很偉大的,他對神的順服是很偉大的。他實實在在可以做我們有信心之人的父,他是因信而有順服的行為的人,而撒拉甘願跟他。

美女住帳棚能住幾天呢?撒拉出去的時候是六十五歲,撒拉死的時候是一百 二十七歲,三十五加二十七是多少啊?你不會算啊?三十五加二十七是多少啊?六十二年。亞伯拉罕一百 年住帳棚,撒拉六十二年住帳棚。你要知道,撒拉的歲數一百二十七是全本聖經唯一個記載下來的女人的壽命。全本聖經所有男人壽命被記載的時候,都不記載他的太太幾歲死,只有記載撒拉幾歲死。那為什麼要記載撒拉幾歲死呢?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她大概很悶住在帳棚很苦,結果苦死了!或者她受不了她死了。多數女人的壽命平均比男人多五歲。所以如果你娶一個比你小五歲的女孩子,也就是你意志中要她作寡婦十年。這個是邏輯,這個不是愛情,是講邏輯。

當你娶一個比你小三歲的女孩子作你太太的時候,你已經無意之中邏輯定了 ---- 她要做寡婦八年。這個是差不多這樣的情形來看的。而亞伯拉罕娶了這個這麼漂亮的女孩子,結果她比能夠更早死幾十年,雖然她比亞伯拉罕更年輕十歲,但是她死了以後,亞伯拉罕還過幾十年的生活在世界上。一個中年喪妻的人當然是一個很可憐的人,因為女人獨居的本能跟堅忍的力量遠遠大過男人獨居的能力。我不是說男人不能獨居,世界知名的神學家英國的斯扥德 (Stott, John R.W.),到現在沒有太太,他是獨居的,而且沒有什麼不好的消息傳過來,因為他懂得怎樣在神面前獨居過生活,在神面前敬畏上帝,安然事奉上帝。

亞伯拉罕在地上的時候,這裡告訴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他在應許之地作客」,大家說,「他在應許之地作客」。為什麼在應許之地作客呢?神說「我應許給你。」「我給你。」那你說「主啊,你給我,我就在這地作主人嘛!」上帝說「不!我應許,我應許給你,這是應許之地。 」那應許什麼時候變成事實呢?應許是一個 promise 對不對呢?promise 是事先的,什麼時候事情真正發生成為一個事實,這個地是我的呢?神又不說。所以我們的信仰有時候困難就在這個地方,神把應許給我們,卻沒有把那年日告訴我們。神給我們看見一個異象,但異象跟現實有一段的距離。神告訴我們祂要與我們同在,但是祂把命令先賜下來,要我們遵行命令,苦得不得了然後才可以享受應許。而應許什麼時候真正變成事實?又不講。

但亞伯拉罕明白,亞伯拉罕怎麼明白我不知道。他清清楚楚覺悟,他清清楚楚明白,他在應許之地不是主人。啊!這是很特別的靈性 。在應許之地是客人,客人跟主人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主人可以隨意說話,隨地吐痰,要怎樣就怎樣,他不管一切,因為他是主人。客人呢?一定要「客氣」,因為你沒有「客」人的態度,人家就會生「氣」,所以你你就要「客氣」,以客氣的態度住在別人的地方。

你看見為什麼住在別人家的時候,跟別人講話總是笑臉的,彎彎腰,總是很溫柔的,回家就不一樣了?啊,笑的都有經驗了!你聽過你的家人對你說「一回家這副臉孔就出來了。我剛才在別人家裡你那麼溫柔,那麼有禮貌,為什麼你對爸爸媽媽這樣?」你說「這是家嘛!家就是我很自然,很坦白,把我心裡面一切的一切正正直直表現出來的地方。這個叫作家嘛!如果連這個地方都沒有,我死了!我發瘋了!我沒有辦法做一個我了!在別人那邊我客氣不是真的,我是因為怕人家生氣,我就比較客氣一點點。」「爸爸你不要以為我對你不好,我對別人是不得不那樣,而對你我是好,不過不給你看就是了,我的外表就是這樣。」

你在作客人的時候你一定比較有禮貌,比較謙卑,比較不敢碰人家的東西,比較怕弄壞人家的東西。如果有人把東西寄給我,我會比我自己的東西更好好保護,因為這不是我的。我自己的丟了,那是我自己要負責任,別人的東西丟了,我責任感很大。我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對別人的孩子比較鬆,因為什麼?因為我的孩子,我有責任教導他,訓練他,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別人的我對他笑笑好好的,反正責任是他爸爸的。

你不奇怪,有時候你家裡的人「你對別人更好,你對我不好。」不是這樣講的,因為人與人之間還不熟到一個地步的時候,交淺不能言深,對不對?所以只能客客氣氣的。那,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他懂得怎麼樣自處,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件事情。

這世界如果不是我們的家,如果這個世界不是永恆的,我們在這個世界應當用什麼態度對待人呢?亞伯拉罕非常謹慎,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作客,他一直提醒自己,「在這裡我是客人,我是客旅,不是主人,所以我應當盡責任照著客旅應當行的事,應當有的禮貌,應當表現的態度來對待人」,很不簡單。

如果你在作客的時候,你每天都是不太輕鬆的,你每天作客的時候你都記得會不會這件事使他感到不舒服,我這個態度會不會引起他對我的反感?我有沒有做一些事使人家討厭呢?你作客的時候你會不太自由,不太放鬆的。等到你回家的時候,整個鬆懈下來,你打呼像豬一樣大聲也沒有人管你。所以亞伯拉罕那一百 年他到底是怎樣生活?「在應許之地作客。」這應當是基督徒學習的。

這世界是天父的,這世界是我的上帝創造的,但是這個世界有一天都要歸給我的主,但是這個世界暫時交給魔鬼統治,這個世界暫時有許多作惡的人正在管理著,在這個世界我是什麼?在應許之地作客。

亞伯拉罕的家在哪裡?在吾珥。他回去嗎?不!這是什麼?應許之地,他當作主人?也不是。你看難不難?很困難是不是呢?在應許之地是神已經給他的,不能作主,而真正做主的地方他不要回去。所以他在這裡是非常痛苦的一個生活,他維持這種緊張的心理關係到死的地步。

基督徒有時候也會思想,「我豈不是天之驕子,神天父藉著聖靈重生我成為祂的兒女嗎?我可以自然自在享受上帝的一切。」但是不是,我們要謹慎我們的言語行為,免得這世界的罪人因為看見我們不像樣而抵擋,而羞辱我們。我們有一種莫明其妙的緊張關係。

亞伯拉罕懂得怎樣自處。他懂得怎麼樣與人交往,因為他裡面有一個很警覺性 的, 一個非常敏感的矛盾的自覺, I am only a guest in this world. This is not my eternal land, this is not my home, I am a guest only, I should behave as a guest. 我應當行事為人如同客旅,要客氣,不能隨便。你作客的時候不能隨便,亞伯拉罕清楚這一點。所以當撒拉死的時候亞伯拉罕怎麼樣呢?亞伯拉罕現在發現,「我的客旅的生活,我的配偶離開世界了,我以後要走得路還遠,但是我不能把她帶去了,她是賢內助,不能再陪伴我了,怎麼辦呢?我一定要把她埋葬。唉呀!我這塊地是神應許的,這塊地既然是神應許的,這塊地就是我的。」但是他說「不,我不過是作客,因為神的時間還沒有到。」神的時間到,你就以為你是主人,亂來一場,這就是你的靈性 不能作見證的地方。

你說「我已經奉獻作傳道了」,就以為自己像傳道人一樣大開奮興會,這個罵那個罵?你還在應許之地作客。我常對我的學生說「你以為你現在作傳道,或者你按立了牧師派到一個地方,你就是領袖了?不!你這事奉前面的三年不過是 introduction。」「我以神的僕人對你講話!」不!人家看你是不是神的僕人還不知道,等三年才肯定你是不是神的僕人。有很多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就在應許之地作主,在應許之地就作威作福,「因為神應許我,我要這樣做,你要怎麼樣?我是傳道人我一定是你的領袖。」他們看,你真的蒙召嗎?你真的像傳道嗎?你真的有牧養的心嗎?不一定!你說「有!」你找一些贊成你的人都說有,因為不贊成你的早就溜走了。因為你做「主」嘛,所以那些人把他自己當作「客」就走了,你是主,當然你裡面的人都贊成。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在應許之地作客,給我很大的啟發,很大的啟發。每一次我事奉主的時候,我裡面有一個掙扎,有一個緊張關係。我站在台上,我以神的僕人的身份講道,但是我在那個地方我是客。「在應許之地作客。」大家說,「在應許之地作客」。

當撒拉離開世界的時候,她要找一個地方埋葬。她找了麥比拉洞橡樹的旁邊。那個地方他有過很好的經歷,現在他要把他的太太放在那裡,「這裡是妳安息的地方,我親愛的的妻子,我要把妳放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是誰的呢?應許的嗎?上帝豈不是曾經對亞伯拉罕說,「你走遍這地,縱橫走」(參:創世記:13 17 節)。 他縱、橫、橫、縱,「縱」加「橫」就是「十字架」。所以有人說「亞伯拉罕走十字架的道路,所以土地就給他拿去了。」「你縱橫走遍這地我就賜給你。」「主啊,你已經賜給我了嘛!你賜給我就是我的,現在我要這塊地裡面最好的地方埋葬我的太太。」好了,把她埋葬了。亞伯拉罕說「不!那塊地照地上的法律來說是赫人的。」赫人曾經有一個大帝國,赫人的土地很大,但是當亞伯拉罕的時代,赫人的聲勢已經不太大了,但是他們還有相當大的權柄,這地皮是他的。亞伯拉罕就找赫人的領袖對他說,「讓我可以買這塊地來安葬我的妻子嗎?」哦,他們都知道亞伯拉罕是尊貴的人,他是一個不隨便的人,他就對亞伯拉罕說「就拿去用吧!」你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很好的。

亞伯拉罕一生懂得怎樣與人信相處,很多很多年青的傳道人不懂,只懂得跟聽他的話的人相處,與那些不同意見的人很難相處。亞伯拉罕跟赫人相處,跟什麼人相處,很懂的。亞伯拉罕對赫人說,「雖然我們感情很好,但是我一定要付錢。」「唉呀!我主,不必付錢了,拿去用埋葬你的死人吧!」(參:創世記:23 15 節)亞伯拉罕一定不要,所以亞伯拉罕說「你給我算,這塊地值多少?」他們把當時的地價估了以後,就把四百 舍客勒的銀子交給赫人,把這塊地買了,照價還。

今天基督徒要記得,你到書店去買書的時候,要照價還,你不要說「我是基督徒儘量打折扣,打折扣。我是牧師更大的折扣。牧師不是「乞丐」,大家說。有一個基督教書店的人對我說,他說「最壞的就是牧師!」已經給八折了,他說「難道牧師不是五折嗎?」好像牧師要吃飯別人不必吃飯一樣。他不懂什麼?就是不懂這一節,「在應許之地作客」,客氣一點,規矩一點,盡責一點。應當付的付,應當納的納,應當交的交,好不好?

亞伯拉罕說「不能,我不能拿,我照樣,地價多少我還給你。我現在喪妻,我不要再喪德了,請你照收這個錢。」因為他清楚知道,我是在應許之地作客的人。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亞伯拉罕的這種自我,自處與人相處,這種在應許之地作客的心態很清楚的。他從來沒有感覺這些是永恆的東西,要快快霸佔據為己有才甘願,不是!亞伯拉罕這些一定影響他的孩子以撒。他的孩子後來就學了一個榜樣,能讓的就讓。

今天我們要學什麼?兩件重要的事情,不當讓的你讓,你就是妥協 當讓的你不讓你就是貪心 我們不可以犯貪心的罪,也不可以犯妥協的罪,當爭要力爭,當讓要謙讓。 大家說,當爭要力爭,當讓要謙讓。什麼東西當爭呢?絕對的真理,信仰的原則要爭。為上帝的道,竭力爭辯。什麼當讓呢?世界暫時的享受,物質的這些我們可以讓。 如果我們在當讓的事情,我們不讓。我們就變成與人相爭,臉紅耳赤,而沒有道德倫理榜樣的人。如果我們應當爭的我們不爭,我們就變成出賣真理妥協於罪惡與罪人同流合污的基督徒。感謝上帝!聖經很多偉大的例子。當亞伯拉罕當爭的時候他爭,當讓的時候他讓。

今天我要提到兩個他讓的最好的例子。他的太太死的時候,他應當要付的錢他付,他不是強奪。謙讓的美德是從耶穌基督來的,因為耶穌基督雖然有上帝的形像,卻不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他反倒虛己,降世為人,取了奴僕的形像,在肉身中間為我們定了罪案,kenoo, 希臘文的意思,「倒空自己」,你把自己倒空出來,謙卑,謙讓,這種美德是從耶穌基督來的。從耶穌基督在永恆中間順服天父而完全謙讓自己。「我是有你的形像,我們是同等的嘛,為什麼你差我,好不好我差你?」只有聖父差遣聖子,沒有聖子差遣聖父的,聖經沒有這個道理的。「為什麼你要差我,不是我差你,我們不是同等嗎? 」父、子、聖靈同等、同榮、同權、同永恆,same eternity same authority。耶穌基督不與上帝因為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降世為人,生在馬槽,死,死在十字架上,謙讓。有什麼好爭的?這世界不是我的家。

亞伯拉罕懂得謙讓。他對還不認識,或者還不是同信仰的人,他絕對不爭取利益。這也就是後來我們明白的一個道理,對外邦人一文不取。你建禮拜堂的時候不需要向外邦人募捐。教會要做一些屬靈的工作的時候,不要靠有錢的外邦人來幫助你,絕對不做這個事情。因為他不是屬於主的,他的錢沒有資格參加聖工,這些都是聖經的原則。我們都是在應許之地作客的。既然作客那有什麼好爭的呢?

我已經對你在第四章的時候提過了,羅得因為羊越來越多,吃草的地方不夠,就教唆他的僕人與亞伯拉罕的僕人相爭。偉大的人不聽下司製造分裂的話語,偉大的領袖不會跟著下面的情緒去發洩自己的感情。亞伯拉罕在很多的事情上要做很偉大的榜樣。當下面的人爭的時候,亞伯拉罕不是跟他們爭,他一跟他們爭他的靈性 就降低了。他也不是跟羅得爭,他跟羅得爭他的靈性就跟羅得一樣了。

「羅得你是年輕人。」有一次我對一個年輕同工說 I am not going back to your way, some day you come to my way.「我比你大十九歲,我說,以後你的想法慢慢會這樣決定,我是不會回到你那邊去。因為我已經經過這麼多的年日,知道事奉用那個態度是不對的。」
他聽不懂,他說「真理就是真理不管年齡不年齡。」我說,「好,等一段時間你看看。」過了十多年以後他明白了。原來很多的原則不是單單用邏輯去處理,要從生命的經歷去體會,神要我們做的事是怎麼樣的。

亞伯拉罕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與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參:創世記:13 8 節)。有什麼好爭?你要什麼地方。去!我讓你。你選,「你向東我就向西,你向山就平地。」羅得心裡想,「老人家竟然老糊塗,讓我選」,這樣叔叔不錯,如果連這點都沒有我一定不尊重他!我尊老不過因為老人懂得給我一些利益。」好,他就選了。他算算算,看看看,最好的地方全部拿去。肥沃的平原,富饒的土地,很多收成可能的地帶全部他拿去了,他很不客氣的。

亞伯拉罕很客氣,羅得很不客氣。老人家很懂道理,年輕人強辭奪理。他說什麼?「我要這些,這些,這些....。」亞伯拉罕說「好。」老人家講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他不是說謊,不是欺騙,不是釣餌,不是敲詐,不是用老奸巨猾的手段來蒙蔽年輕人的眼睛,他是講真的。「你要就拿去,你最好的地拿去,你向東,我就向西,你要平地我就到高山。」羅得說,「好,我就向平地,你向高山,老人家多運動 ,心臟才不會阻塞。你的前途很短了,你老了,死的時候山上也比較好。我年輕,我要拿平原,肥沃的土地。」亞伯拉罕怎麼樣?讓。

看見沒有?這些都實實在在表現他就像這一節所說的,「在應許之地作客。」今天我們是蒙應許的人嗎?同蒙應許,同歸一體,我們一同承認受天上來的恩。我們在地上是什麼?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要效法亞伯拉罕我們的信心之父在應許之地作客,所以他支搭帳棚,他作客。

這個客人為什麼不回家呢?因為應許。為什麼不回米所波大米?在應許之地。那麼在應許之地做什麼?作客。麻煩嗎?在應許之地作客。亞伯拉罕,其實他可以回去的,但是他不回去。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

真正了解這一段聖經的人,全世界從經歷裡面可能沒有多少人。我相信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354-430) 是一個。奧古斯丁年老的時候親眼看見整個羅馬帝國要崩潰,在他眼前整個世界最大的軍國主義,世界最堂皇,最有權柄,版圖最大的帝國,在他有生之年末後那幾年衰下去。所以他後來就寫一本書叫作 City La State,用拉丁文繙譯過就是 The City of God. 《上帝的城》,換一句話說,他站在最高的地方看羅馬帝國是地上的城,世俗的城,會敗壞的城,會滅亡的城,將要毀滅的城。而我呢?「我要看上面,我等候一個上帝的城。」

我相信明白這種心理,明白這種感受的人,好像奧古斯丁這樣的人很少。只有那種偉大的心,覺察到暫時與永恆之間的對比何等不相稱才會寫出一本幾千面厚的《上帝的城》這樣的書出來。他把世界的政治,世界的學說,世界的權柄,世界的哲學一一把他分析了,他等候什麼?---- 上帝的城來到。感謝上帝!

有時候我把奧古斯丁跟尼布甲尼撒做一個比較,我思想,這兩個人可能成為我們最好最好的一個學習的兩方面不同的見解。尼布甲尼撒在城牆上行走說「這豈不是我用我的功勞所建立的城嗎?」他看他的城多偉大,多絕對,多榮耀,多尊貴,他在那裡誇自己的榮耀。而奧古斯丁看整個羅馬帝國「這豈不是將要毀滅的城嗎?這世界算什麼?這世界的城算什麼?這世界的榮耀、尊貴、軍事、政治、文化、權柄所有的一切都要過去,我等候的是上帝的國來到。」這些觀念後來到了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禱告裡面說,「願你的國降臨。」這些觀念到了約翰年老的時候,他講「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2 17 節)。這觀念到了彼得的思想裡面,他寫下一句話,他說什麼呢?「我們盼望新天新地降臨有義居在其中」(參:彼得後書:313節)。

這世界是用罪惡的治理原則來管束罪人的世界。而「那世界」是用義的原則來管束上帝選民的一個世界。你滿足這個世界嗎?你沈醉在這個世界中嗎?亞伯拉罕說「不,因為這世界不是我的家,所以我沒有築一座永久的房子,我是支搭帳棚,因為天天作客。」作客一百 年不要緊,亞伯拉罕很清楚的知道,在人間人生過程中間需要有另外一個盼望。在人生過程中間,因著信,他相信另外一個城市。所以你對他講赫人的帝國,他沒有興趣,巴比倫帝國他沒有興趣。你給他講什麼帝國他沒有興趣,你給他講米所波大米的偉大的建築,他沒有興趣。」「你沒有看過?」「不是我沒有看過,我住過。」「那怎麼樣?」「我放掉了,你不必再來引誘我!」你不必再來告訴我,給我看,哇!這麼美這麼美!我都知道的。很多年輕人剛剛經歷一些物質的享受,頭大得不得了。以為別人都不懂他這麼高級的東西。我從小在寡婦手下長大,我的媽媽在我三歲的時候,她就沒有丈夫了。然後,過一個相當清苦的活生活,從早到晚一針一針縫著衣服把孩子養大,那我也不知道過去她是怎麼樣的。

有一天她把我們帶回印尼去,離開中國,一到印尼兩個多月中國就落在共產黨手裡了。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叫「共產黨」?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回印尼,而她把我們帶回印尼以後,到了我作傳道的時候,有一年我在一個地方傳道她來看我,那麼,有人把我們帶去一個地方去遊玩,遊玩的時候經過一個城市,她講一句話。「可以不可以在這個城市經過一個地方,我看看我從前住過的房子。」那個人說「當然可以了!唐崇榮弟兄的媽媽,我們帶她經過她要經過的地方。」

她過去住過的房子,我們的車一經過的時候,我嚇了一跳!那是全印尼最大的別墅。你知道多大嗎?是十一個英畝的土地。十一個英畝的土地裡面建的房子,所有的窗,所有的門加起來一千個。你不能想像的。然發後呢?上去的時候,用階梯像王宮一樣的,在那個大房子前面有兩個很大的魚池,一個魚池大概是差不多整個你們這一排,另外一個在那裡,兩邊。魚池深到一個地步可以滅頂的地步,可以養很多大魚在裡面,荷花在上面。現在已經不是別墅了,是天主教修道院,給天主教買去了。我不知道我這個寡婦的窮媽媽從前住過這樣的房子!我想,「大概騙我吧。我小的時候她也不能告訴我,因為我小,只注意讀書,注意玩,怎麼會聽她的故事?」然後她就跟那個神父講荷蘭文,因為她受荷蘭文教育的。她就說「我從前在這裡,後來你們買去了。你年輕的時候公司的別墅,我每個週末來度假的地方。」神父說「哦,那妳是不是某某人,某某人經理的太太。」「是啊。」哦,對她客氣得不得了,我才想一定不是騙我的,一定是真的。

那我們進到大廳,這大廳比這個禮拜堂更大,哇!那個柱子,那個瓷器,真是了不起,那屋頂已經拆下,已經換了普通的瓦了。從前是從中國景德鎮,一塊一塊的瓷器的瓦放上去的,而且是整個學北京 的王宮那個樣子。後來我們再到後面去看,到那這個小山上,有一點像維也納的王宮後面有小山坡,山坡上還有一個涼亭。現在當然已經經過幾十年已經破舊了,已經失修了凡是再修的就用普通東西,過去的瓦沒有了。後來我們才聽故事,原來這個老闆有錢到一個地步,當這個別墅建成的時候,九十天免費誰要來吃都可以來吃。九十天有大宴會請誰要來吃都可以來吃。這個別墅離開三寶瓏城市大概九十公里,他們用四輛大車在三寶瓏,誰要去就可以去。好像在你們的華西街夜市場,有四輛車等著,誰要上陽明山吃飯都免費。那麼,四輛大巴士就這樣的拉人,九十天宴客,我知道她從前一定過的生活很好。後來日本來了打仗了,她要一針一線把我們養大。

我的爸爸跟我媽媽結婚,生了十個孩子,後來一個死了,一個送給人,八個她親手養大。我看到那個房子以後,我對我媽媽再看看她,「就是妳,妳從前住在這裡?我前對待妳不大一樣了,以為妳是窮媽媽,我以為妳從小就是這樣把我養大,是很辛苦的。」她說「你不知道,我從前鑽石多大,我到市場去的,兩部車,一部工人的,一部我的,我是老闆娘。我去買菜的時候要有人跟我去,替我抬的,兩部車一同走的。」我不知道,我到現在學會了,每一次來講道以前吃最便宜的菜,一百 塊的。到香港我吃牛肉飯,港幣三十塊。我儘量過最簡單的生活,為什麼?因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給她守寡,給他作孤兒,給他三歲沒有父親。」現在我敢像保羅說,「我懂得怎樣處富足,我懂得怎樣處貧窮」(參:腓立比書:4 12 節)。神也給我一個很大的房子,但是又叫我一天到晚不在家,所以我每次回家的時候,好像「在應許之地作客」。

我相信別人解經跟我解的一定不一樣的,你去看解經的書,一定不一樣的。因為解經的那些解經家,他們都沒有一個像我的母親住過那個大房子。亞伯拉罕真真實實是在異地作客,而「異地」不是「異鄉」,是「應許之地」作客。作客,但是他又不想去他原來的地方,從來不想回去,為什麼?他的盼望不是過去的,他的盼望是未來的。感謝上帝!他心中所想望的不是過去的,是未來的。他是實實在在像保羅所講的,「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參:腓立比書:3 13 節)的人。阿們?

亞伯拉罕是不再想過去的人,你再提過去怎樣怎樣,不必提,「是我自己的手放下一切」。邊雲波的那些《獻給無名傳道人》的詩你唸過沒有啊?有一個我的同學,一面唸一面哭哭啼啼,「是自己的手放下這一切,是自己的腳走向十字架的道路....。」我說「你在做什麼?拿來給我唸。」我就從頭手中把那一本拿過來,「我唸給你聽,應該這樣唸,是自己的手放下這一切,是自己的腳走向十字架的道路,所以不必哭。」我就還給他。你今天事奉主自哀自憐嗎?常常啼哭?埋怨?走吧!回去你原來的路,不必回來!上帝不需要這樣的人,上帝要你有一個像精兵一樣,只顧向前打仗,不自哀自憐的生命。阿們?

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作客,當盡的責任盡,當讓的讓,當付的付。他不哀憐,不自哀自憐,他要走完上帝的旨意。亞伯拉罕不是沒有回去的機會,有!但是他不回去,他不再想回去。為什麼呢?因為他盼望,不是回憶。

一個被回憶捆綁的人永遠不能向前,一個被盼望吸引的人他一定緊步向前。他盼望什麼?盼望一座城,一座「有根基的城」。我越讀越莫明其妙,怎麼有這樣的話?天下沒有一座有「根基的城」,你明白嗎?全世界到今天沒有一座「有根基的城」,只有有根基的房子。沒有一座「有根基的城」,沒有的。整座城是先打根基才建城市,哪一個啊?沒有的。比較像的是紐約,因為紐約整個曼哈頓是很硬很硬的花崗石,所以好像是整座城建在那裡。但是其實有一段中間是鬆得不得了的泥土。有一個大富翁買了一塊地,他要建幾十層的高樓,等買到了以後發現不能,那個就是沙土,就是那一段。結果他吃了大虧。紐約是比較像這一句話,「有根基的城」。

哪一座城是有根基的呢?這個世界是沒有根基的,這個世界的城都是有根基的房子,旁邊又有有根基的房子,有根基的房子連合起來的城,這個世界的城。聖經說「有根基的城」,整個城是有根基的,這是亞伯拉罕盼望的, the city with foundation the eternal city with foundation,然後就是啟示錄所講的 the Holy City of the Holy Jerusalem,聖潔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聖城要臨在我們中間。

所以亞伯拉罕的信仰很偉大,因為亞伯拉罕的信仰在最大的,最富的,最高級的環境中間看見那是 nothing。一個人事奉主能夠把最大的尊榮當作一無所有,他的事奉是真的。一個事奉主的人把一些小事當作很重要的,就貪那些小事他不能做事。

保羅跟亞伯拉罕是一樣的,保羅在門徒中間是最有學問的,他自己說,「我一點不在最大的使徒下面」(參:哥林多後書:11 5 節),對不對?這種人才會說「我比最小的使徒還更小」(參:以弗所書:3 8 節),矛盾嗎?有一次我在印尼的一個大學講道,有一個年輕人說「你不要講保羅,他是精神分裂的人。」我問他說「為什麼他是精神分裂的人?請教你。」他說「他常常講話前後不對的。」「我是使徒中間最小的,我一點不在最大的使徒下面,他神精病!」他講話,「在猶太人中間作猶太人,在法利賽人中間作法利賽人,在希利尼人中間作希利尼人,這個是是精神分裂的人」他說,這個人是inconsistency,這個人是假冒為善!「跟雞作雞,跟鴨作鴨。」跟雞走的時候變成雞,跟鴨走的時候變成鴨。你不要談他,我們不喜歡這個人。保羅在猶太人中間作猶太,在希利尼人中間作希利尼人,這個哪裡有 consistency,沒有勇氣,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敢做他自己,到處做別人。我說「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花了好多時間解釋給他聽,保羅真正明白這個意義,保羅真正像亞伯拉罕。因為亞伯拉罕知道在地上作客,保羅也知道在地上作客。亞伯拉罕清楚知道,他的家,他永恆的家在哪裡。保羅也知道「這地上的帳棚拆掉了,我們就要住天上永遠不衰壞的帳棚。」他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感謝上帝!他們盼望一座有根基的城。

世界歷史中間可能最諷刺的可能詩篇巴比倫滅亡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巴比倫的城牆是差不多一百 多呎高,有幾十呎厚,可以有幾匹馬同時在上面跑的,這樣大的城牆怎麼會倒呢?怎麼會失敗呢?他們從河口後面,在下面挖洞進去的時候,沒有辦法抵擋。沒有一座有根基的城,世界沒有一座有根基的城!所以奧古斯丁要寫《上帝的城》,約翰要等天上的耶路撒冷降臨在其間,新天新地降臨,我們等候那個來臨,有義居在其中。為什麼有義居在其中呢?這裡說,「是上帝親自所建造的,所經營的。」是神所造的城,神所經營的城,祂不但是創造者,祂是管理者;祂不但是開始者,祂是維持者;祂建造這一座城,然後祂自己經營這一座城。

這座城怎麼建起來的呢?彼得告訴我們,這就是一個活石的靈宮,這就是每一個基督徒是一個活石,每一個基督徒是一個 living stoneliving stone 不是那個宣教士的名字,那個宣教士是從聖經借用這個名字做他的名字的,叫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You are Livingstone, I am living stone.「耶穌基督是真正根基的房角石,有使徒與先知為根基,我們被建造在上面」(參:以弗所書:2 20 節),這就是神的殿,這就是神的城。而上帝是用破碎的心靈建造祂永遠的靈宮。

我們的破碎,我們的不配,我們的軟弱,在神面對都是寶貴的。上帝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參:詩篇:51 17 節)。我們今天事奉主有困難,我們作人有缺點,我們的生命中有許多的軟弱,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個性 ,我們的遺傳,我們的因子裡面有許多許多的缺點,不要緊的!你奉獻給上帝,你順服天上的呼召,神會用你,把這些微不足道沒有價值的石頭一塊一塊變成祂的靈宮,神親自建造,神親自經營。阿們?感謝上帝!我們大家站起來再讀這三節的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我們從第八節唸到第十節,一同來讀: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

感謝上帝,我們一同開聲禱告。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需要,從這些偉大的聖經經文,偉大的聖經的偉人身上作為借鏡看自己,我們應當怎樣效法他們,我們應當怎樣跟隨主,我們應當怎麼樣過一個一次獻上永不收回,以天為我們盼望,以地為我們客旅寄居之地這種心態來事奉上帝。我們一同為自己的靈性 ,為自己的事奉,為自己的信仰,為自己的生活,我們懇切禱告,一同禱告:

「主啊,我們感謝,我們讚美你,因為你的恩你的愛你對我們說話,藉著你的僕人亞伯拉罕所有的見證,所曾經成就的人格,成為我們的榜樣,繼續不斷光照,對我們說話,我們感謝我們讚美你!我們生命的深處真需要你的光照耀,需要你的僕人亞伯拉罕的見證和他生活的實質成為我們的借鏡,成為我們的榜樣,成為我們的表率,我們把自己放在你手裡。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在異地支搭帳棚,我們是在應許之地作客人。主啊,我們的家不在這裡,求你給我們一個盼望,就是盼望那天上來的應許,盼望你自己的同在,盼望你自己所建造有根基的城,是你自己建造,也是你自己所經營的。主啊,你聽我們的禱告,我們把一切榮耀歸給你,求主賜福,求主垂聽,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求的。阿們。」

請兩、三位簡單的帶領我們禱告,請不要等候,我們無論是誰,你就開聲帶領我們禱告。請兩、三位,現在開始


(唱詩:榮耀歸主名)―― 唐崇榮《希伯來書查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