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民數記第二課

 

第十四課  民數記  之二

 

題示:請讀一至十四章。

 

                十二支派分佈圖 ()

 

    我們要謹記,這個方形的陣勢,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紮營的位置,足足動員二百萬人,分佈的地方差不多是十二平方哩。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除了被分別出來事奉會幕的利未族外,現今仍然有十二支派,原因就是日漸增大的約瑟支派按他兩個兒子而分成了兩支派,即瑪拿西支派和以法蓮支派,紮營於會幕之西及西南方。

 

第一部分舊的一代(一至十四章)

(西乃山至加低斯)

 

    我們已經說過,民數記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一至十四章,論及自埃及地上來而終在飄流時期倒斃曠野。而這第一部分又可分為三段:即數點(一~四);訓令(五~十10);起行(十11~十四)。

 

1)數點(一~四章)

     此段以兩件事實為主幹:

     第一章:數點男丁。

     第二章:支派分配。

     第三章:數點利未的男丁。

     第四章:分配利未的責任。

     書的一開始,神就命令摩西「按以色列全會眾的家室、宗族、人名的數目,計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一23)它很清楚地表明,這個人口登記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的,它讓我們知道一個新興國家的實力,因此其數字就很有意義了,我們分列於後,便於明瞭:

      流便      四萬六千五百人

      西緬      五萬九千三百人

      迦得      四萬五千六百五十人

      猶大      七萬四千六百人

      以薩迦    五萬四千四百人

      西布倫    五萬七千四百人

      以法蓮    四萬零五百人

      瑪拿西    三萬二千二百人

      便雅憫    三萬五千四百人

              六萬二千七百人

      亞設      四萬一千五百人

      拿弗他利五萬三千四百人

      合計: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人

 

    這些只是能出去打仗的男丁數目,連其他婦孺一起計,全以色列人約在二至三百萬之間。我們不能在這裡詳細討論這個數目是怎樣計出來,也不能費篇幅去解釋為什麼從七十人(創四十六27),會生出這麼龐大的民眾,對這問題有興趣的,可查閱「講壇注釋」,惠羅博士對這方面有專文解釋(Dr.Thomas Whitelaw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十分有價值。

    在這個人口登記中,只有以色列成長的男丁,能按其「家室、宗族」被數點(一2);凡被數點的,都要「述說自己的家譜」(一18),才算合資格。換句話說,只有真以色列人才可以為以色列人打仗,這是神的標準,一切從埃及隨著他們出來的「閒雜人」,均不能參予的。這對我們今天教會來說,又是多具警惕呀!今天教會的工作,大有「盍興乎來」的姿態,不問他們是否神的真正兒女!今天有多少人與下面一句話是不相稱的——「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八16

    在第二章,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分佈形勢,他們各按被分配的方位紮營,每三支派合成一組,駐守一方,一組在北,一組在南,一組在東,一組在西。這種分配對大軍的調動實在方便而高明。

    第三章則是說到利未支派要數點人數了,在第一章全以色列人口登記中,利未支派沒有算在內,因為他們是神特別分出來,要事奉會幕的(一4950);而現在利未族之被數點,跟其他支派是有分別的,他們不是只有成長的男丁才可被數,乃是從「一個月以外的男子,都要數點」(三15),為什麼呢?原來神看一切利未人都是他的,「我在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分別為聖歸我。」(三1213

    利未支派共分三個家室,他們是革順家室、哥轄家室、米拉利家室,這三個家室要繞著會幕來紮營,一個在西方,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至於會幕人口的東方,三十八節說:「在帳幕前東邊,向日出之地安營的,是摩西、亞倫,和亞倫的兒子,他們看守聖所,替以色列人守耶和華所吩咐的,近前來的外人,必被治死。」下面我們把利未族的人數、安營位置,及職責列成一表:

 

      

     

 位置

      

   革順

   哥轄

   米拉利

  七千五百

  八千六百

  六千二百

  西

 

 

看守會幕之罩與蓋等

看守會幕之聖物

看守會幕之木板閂及柱子等

 

    這裡有一個難題,是關於利未支派男丁的數目的,上列的表加起來(從三222834),總數應是二萬二千三百人,但三十九節則說是二萬二千人。艾利葛注釋與汪茲華斯注釋(Ellicotts  Commentary and  the  Wordsworths  Commentary)提供了二個可能的答案,這裡不轉述了;不過照情形看,二萬二千人這個數目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四十三節說十二支派頭生的,全部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而四十六節則說他們比全部利未男丁的數目多出二百七十三人。

    最後,在第四章是利未男丁的另一種人口登記,這一次是自三十歲到五十歲大的(上一次是自一個月以外的男丁),唯有這些人才可以作會幕之工。總數是八千五百八十人。這就清楚表明利未人與祭司的工作是有分別的(全部利未男丁都是分別出來,服事會幕,但要三十歲到五十歲的,才可以在會幕裡事奉,亦是這裡所稱之祭司)。祭司是專職於獻祭,禮儀等會幕中屬靈的事情,而利未人則負責會幕本身的建拆、搬運、保養等工作,他們亦負責趕牛車,預備獻祭之祭牲,與及燃於香壇的香等。

    上面我們已經說過,十二支派各分成四組,每組三支派,各據守會幕之一方。這四組中,其領導(也可能是居中的)的支派就是猶大、以法蓮、流便與但的支派。有些猶太解經家說,其原因可能出自旌旗上的徽號:猶大是獅,以法蓮是牛,流便是人,但則是鷹。假如這真是他們的徽號,那麼以西結書異象中的四活物也可能是與此有關了。無論怎樣,這四個徽號是源自會幕中四個基路伯的表像的。

    有些唯智派的批評家振振有詞地說,這麼龐大的人口怎可能活在荒蕪的西乃半島(即今日之西奈沙漠),還活了四十年?但近代的研究發現,以前西乃半島遠比今天富庶,時間可使沃田變荒原,那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所以我們有「滄海桑田」這一句話。再說,聖經並沒有說他們只靠地土所長的來養命啊,他們有超乎自然的供應——嗎哪!唯智派的人總是在他們的研究中,故意把神置於腦後,結果歷史可以作見證,他們無論什麼時代提出反對聖經的理由,至終都變成一堆不值一哂的廢物,研究聖經的人又豈能不從這裡學點功課。

    民數記前四章之屬靈教訓非常豐富,那裡有戰士、祭司與利未人,他們分別以作戰、敬拜,及勞作為其職事。一切作戰與工作,都是以會幕之交通為中心——會幕為眾營之中央。就以作戰一點來看吧,以色列成長的男丁先要說出他們的「家譜」(是各按其家室的),然後各歸本營本燾(是各按其族之旌旗),然後再聯成一大軍(於是「安營起行」了)。

2)訓令(五~十10

    前面四章是論到營的分佈等外在情況,跟著五章則是討論到營之內在情況。而其鑰義則在五章三節:

   「免得污穢他們的營,這營是我所住的。」

    這是一切操守之基本原則。因為神是住在營內,營就一定要聖潔。這原則也應運用在今天教會內。

    第五章命令長麻瘋及不潔者,要拚諸營外,虧負人的要承認並賠償,受嫌疑不貞者應在神面前受試驗,這就顯出神要求的是什麼——潔淨、誠實,與真理。

    第六章則是作拿細耳人之法例。無可懷疑,在千萬以色列人中,一定有些敬虔的人,他們不以第五章消極的法例為滿足,他們在尋找一些積極的引導,好表示他們對神的愛。世界上好多宗教都有「許願離俗」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發現這些所謂「修道」的,含有太多迷信、自義,與及驕傲的成份在裡面,只不過無論他們發展成怎樣,其動機總是高貴的。希伯來人要作拿細耳人,這完全是超於律法強制的要求,而是自願的,是個別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表明對神忠誠的一種選擇。因此第五章討論的是「一般從不潔中分別出來」,而第六章則是「個別的分別為聖歸神」。

    第七章記錄了族長們自動的獻禮。族長是代表全族的人的,他獻了,就是為全族人獻,因此第七章之獻禮亦表明整個以色列人要滿足神,要討神喜歡。這個獻禮有三方面實堪注意:

   1)自動性:不是出於命令。

   2)劃一性:每一族長獻的禮物均是相同的。

   3)特點:雖然他們獻的全是一樣,但記錄的則一一分別寫下,不厭其煩。

     因為神本來不缺什麼,一切都是他造的,他看人的禮物並不是按其物質價值來衡量,乃是個別的從禮物本身,看到獻禮物的人內心對他的愛。

    也許有人會問:「族長為什麼帶這些禮物來呢?」我們且借用賓尼教授的(Professor  WBinnie)的話來解釋:

   「會幕的建造、設備,與及受膏,都是按著神的樣式,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會幕是給神住的,而其材料以至營造,都是出於百姓甘心樂意的奉獻才有所成。一切的圖則都是按著山上神曉諭摩西的樣式,表面來看,實在是一點都不缺;但百姓仍然可以帶禮物來獻給會幕使用的,舉兩個例子來說:

   1)當亞倫獻會幕時,他有一隻金盂(即金匙羹)盛香來獻在金香爐上,在那一個時候來說,一隻金盂就夠用了。但後來一定有不只一個人同時想獻香的,他們總不想挨次等候一隻金盂,那時多幾隻金盂就可派用場了,因此十二個族長就獻上十二隻金盂。(2)利未人是專責扛抬會幕及其中聖物的,在曠野搬運這偌大的帳幕,可真不簡單,因此獻公牛犢及牛車就十分有意思,這一章給我們的功課實在是重要非凡,教會每一份子若都負起供應物質方面的責任,教會就不會像今天那樣貧乏寒酸,全時間作聖工的教牧人員亦不至挨饑抵餓,這一切都是不必的,也是不合會幕的教訓的。」

 

    第八章是講到潔淨利未人之例,在此之前,有四節聖經是論及燃燈之例:「點燈的時候,七盞燈都要向燈檯前面發光。」(八2)後面加上補充的解釋:「這燈檯的作法,是用金子錘出來的,連座帶花都是錘出來的,摩西製造燈檯,是照耶和華所指示的樣式。」(八4)迦伯烈(A.C.Gaebelein)說:「聖所的燈檯是代表基督,七盞燈點燃的時候,要照著用金錘出來的燈檯,以至可以看見燈檯的金及精巧手工;七盞燈上的油則代表聖靈。按著屬靈的意義來說,那是表明神的靈照耀著基督,因為聖靈來了,原是要榮耀基督的。」昔日以色列人的會幕是如此,今日在天上的聖幕也如此,在地上的教會亦如此,神要他的百姓看見聖靈所顯示的,基督榮耀的完全。

    跟著的第八章,就是潔淨利未人之例,我們留心它的功課:

   1)在他們開始事奉之前,必先潔淨(第七節);我們也該如此。

   2)他們之潔淨是兩方面的,首先是別人替他作,跟著是他自己作(第七節)。我們的潔淨也是兩方面:神方面的,和人方面的。

   3)別人替他作的,是把除罪水灑在他身上;我們的罪要得潔淨,亦只有基督的血能把我們的罪除去。

   4)他自己作的,是用剃頭刀刮全身,洗衣服潔淨自己(第7節);我們若要過潔淨的生活,自己一部分的責任就不能逃避,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潔的嗜好像衣服一樣貼近我們,要除去它;亦有些像我們的毛髮一樣,成了我們一部分的,也要剃掉它。尤其是在事奉崗位上的,一定要用神的話來治死我們的天性,與及一切屬於情欲的事情。有人說得好:「實在沒有比按著天性來事奉神更危險的了。」我們每天都要用水藉著道來潔淨我們的行為,亦要用剃刀把一切從天然老我長出來的刮掉。

   2)利未人能得神的喜悅,是因為他獻贖罪祭和燔祭(八與十二節);我們能蒙神悅納,永遠都是因為基督把自己獻給神,作我們的贖罪祭,這是不可忘記的。

   3)利未人要完全把自己獻給神(1316);同樣的,我們亦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

    第九章是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的第一個記錄,跟著就說到萬軍之耶和華寓居會幕時,有雲柱(白日)和火柱(晚上)「停留在帳幕上」,收上去的時候,他們就起行。逾越節是指到交通或相交,雲柱則表明引導;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民數記前十章的佈局及意義了:

    一至二章:動員百姓,預備爭戰。

    三至四章:區別利未,預備事奉。

    五至八章:營之內外,分別為聖。

    九至十10:相交相通,導之前行。

 

    到民數記第九章,百姓守的逾越節仍具有兩重作用,那是他們旅程的回顧與前瞻,回顧者是他們昔日被救脫離為奴之地的埃及;前瞻者是放在他們前面的應許地,正等著他們去得著。同樣的,我們今天奔走天路的基督徒來到聖餐桌前面,也同樣有回顧與前瞻這兩層作用。我們回顧昔日主捨命十架,為我們成就了救恩,同時也瞻望將來那榮耀的黎明。保羅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回顧),直等到他來(前瞻)」(林前十一26),因此他在後面就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林前十三13)在主的桌前,我們:

        以信回顧十架救贖重新得力:

        以望等待基督再來光明滿途;

        以愛仰望羔羊寶座紮根結果。

    我們不可忘記,神在逾越節筵席為他每一個子民都是有所預備的。在營內,「有幾個人因死屍而不潔淨,不能在那日守逾越節」的(九6),神沒有割棄他們,卻讓他們在一個月後可以再守逾越節(九712),這也是同時為「在遠方行路」的人預備的;神不要任何一個人被拒於救恩門外,他也不要任何一個他用寶血救贖的兒女,不在救贖的基礎上與他相交,他要藉著聖靈的明證,使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從心底裡向他呼叫「阿爸,父!」(羅八15

    讓我們再讀十六至十八節,關於覆蓋會幕的雲柱火柱的功課。

    這是神的引導!不間斷的,不出錯的,亦不會叫人落空的引導。神並沒有遺下幾百萬以色列人在荒原,任他們彷徨無告,亟亟地找尋往迦南之路;空空廣漠,怎個找法?不,神不是這樣的神,他甚至不要他們為自己籌謀運算,因為他要親自走在他們的面前,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們真的不知道路如何,當他們紮營停駐,他們不知還要停多久;拔營前進了,也不知會走多遠;一切要注意的,只是走在前面的雲柱火柱,這就是他們的指標,他們亦完全倚靠這個引導,只要他們信賴這個引導,他們就絕對安全,不必周張。

   「難道神今天就不再引導他的兒女嗎?」有人說,不!「每一個基督徒都知道,他是在神的看顧和引導之下。假如昔日他這樣引導以色列人,那麼我們這些靠著恩典而成為他的身體,又藉著聖靈與他聯合的人,他又豈不加倍的看顧引導我們?多少時候我們偏行己路,使他藉能力與慈愛顯明的指引遭遇挫折!我們一定親身跟隨他,不是藉著白紙黑字的條文或『錦囊』 ,我們乃是跟隨一位活的基督。」

    神怎樣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詩卅二8)我們的眼睛一定要仰視他的眼睛,凡立心徹底跟隨他的,他的引導就是持久的,也是前進的。我們一生的座右銘是什麼呢?豈不是「神的旨意——不外加,不減少,不旁騖,無論何時何地,亦不惜任何代價——我都要跟隨。」神對我們的工作是完全的,我要安息其上;神對我們的訓詞是全備的,我要活於其上;神對我們的旨意是全善的,我要行在其上。

    在第十章(十110),神命摩西「用銀子作兩枝號,都要錘出來的,用以招聚會眾,並叫眾營起行」(第2節),這兩枝號跟雲柱火柱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為引導百姓。雲柱火柱是引導他們的眼睛,銀號則引導他們的耳朵。分析起來,銀號起碼有四個用法:第一、招聚會眾(第3節);第二、預備起行(56節);第三、預備作戰(第9節);第四、蒙神紀念(910節),只有作祭司的才可吹這號,因為這是「神的號」。

    這一切事跟我們可有大關係的。那號不是招集用的嗎?不錯,是要招集被分散列國的以色列入!(參賽廿七13;亞九14),此外,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有呼叫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召聚一切蒙他救贖的兒女(帖前四16)。「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林前十五52

    號筒不是為預備爭戰和得勝用的嗎?不錯,約珥書二章一節說:「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在我聖山吹出大聲,國中的居民,都要發顫,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已經臨近。」翻到啟示錄八章和九章,我們更會看到天使的號聲,基督勝利了,號聲帶來榮耀得勝的基督,他要再來!

 

3)起行(十11十四)

    在前十章,我們看到以色列人駐營西乃,正作好一切預備拔營、爭戰,與佔領的準備,萬軍之耶和華就在二百萬以色列大軍前面走,他們十二支派分成四組,每組駐守會幕的一方,利未人則圍著會幕紮營,摩西、亞倫與及祭司在東面會幕入口處,會幕之心臟地區則是全以色列民之合一、力量,與榮耀之所在,表明神怎樣成為以色列人之中心,照樣基督也是教會的中心、生命,與及榮耀之所在。

    他們一切預備就緒,就在「第二年二月二十日」,雲彩升,號角響,大軍亦起行了。

    按著軍隊首先往前行的,是猶大、以薩迦和西布倫一組,跟著這一組的是利未人兩子孫,革順族和米拉利族,他們負責帳幕的拆卸及扛抬,(他們使用十二族長獻之牛及牛車來搬運——參第七章);跟著的就是流便、西緬、迦得支派,而哥轄人則抬著約櫃、祭壇、金燈檯等聖物;第三組是以法蓮、瑪拿西,及便雅憫;最後一組則是但、亞設,和拿弗他利(十1427)。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大的場面,但你能想出有比這一個更感人的嗎——二到三百萬人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帶著數不過來的小孩老婦、傢俱財物牛羊牲畜,卻仍能這樣有條不紊,各按方位的向前行,這種場面實在是空前絕後,這場面最特出的地方還不是它的人數,而是走在大軍前面的雲柱火住——神在引導著他們。無怪乎摩西在章末這樣禱告:

   「約櫃往前行的時候,摩西就說:耶和華啊,求你興起,願你的仇敵四散,願恨你的人,從你面前逃跑。約櫃停住的時候,他就說:耶和華啊,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十3536

    讀第十章到十四章(西乃山至加低斯的旅程),實在叫人黯然神傷。我們且看看十章二十九至三十二節,摩西對他岳父米甸人流珥的兒子何巴說:「求你不要離開我們,因為你知道我們要在曠野安營,你可以當作我們的眼目!」試探來得真快呀!雲柱火柱的引導

    好像不夠實在,這就是人的軟弱,我們說是倚靠神,但轉瞬間就仰望人,好像倚靠可見的、短暫的人,總比倚靠不能見的,卻是全能的神來得容易、踏實!

    再看看十一章一到三節,他們只不過行了三天的路,埋怨就來了;其實迦南就在前面,他們且帶著凱旋的旌旗,應該高聲謳歌讚美歡欣才是,他們卻怨聲載道!這次,耶和華發怒了,就使火在他中間焚燒;是摩西的哀求火才熄滅,那地方就叫他備拉,意思就是「焚燒」。

    所以,我們記牢了,怨言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它只會增加問題,使情況更糟。喜歡無緣無故地發怨言的人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作藉口的,於是就開始對神的安排表現不滿了,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終於引至公然反抗神,自招滅亡,這些事又豈能不成為我們的鑒戒哉!

    十一章四到三十五節告訴我們,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戀慕埃及的韭菜黃瓜,其他的人也一蜂窩地附和——「誰給我們肉吃呢!」真可惜,他備拉的火並沒有使他們學到什麼!起先是埋怨神引導他們的路,繼而埋怨神預備的食物,神容忍他們,就從天上降下食物來(基督完美的表記),這種詩人稱為「大能者的糧食」(詩七十八25),本是為去迦南短暫旅程的食物,後來竟因為不信的噁心而吃了三十八年。無論怎樣,這次摩西受不了(1015),他說:「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我獨自擔當不了。」結果就選了七十位長老協助他,神的靈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受感說起預言來。我們注意,他們在這種反叛與失敗的局面說的預言,除了再鼓勵百姓的信心及順服之外,還有特別作用的。神為他們預備了鵪鶉,他們卻只顧滿足自己的私欲,「百姓起來,終日終夜,並次日一整天捕取鵪鶉」,不知悔改,亦不知感謝那位賜予者,「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

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那地方便叫作基博羅哈他瓦,意思就是「貪欲之人的墳墓」。

    十二章輪到以色列大軍最高的領袖發怨言了——摩西的胞兄弟亞倫和他的姊姊米利暗不滿他的領導權。亞倫本來已是大祭司,而米利暗則是以色列的女先知,他們仍不滿足——嫉忌與驕傲總會找機會鑽上最高的位置的,他們所謂不滿摩西娶了外邦女子云云,都只不過是藉口而已。在這種關頭,摩西偉大的氣質顯露了,他沒有自辯,亦沒有憤懣(參第13節),摩西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溫和,尊貴是因為他謙卑。結果,神為他申辯了(410)——「你們譭謗我的僕人,為何不懼怕呢?」審判立刻臨到,本為先知的米利暗(明顯地是她引發亞倫一同譭謗的),就長了大麻瘋。在這裡我們也要留意,譭謗一個真正是神的僕人,神絕不罷手的,而身受讒言攻害的,亦要聽憑神為他申辯,他一定保護他所呼召的人。我們也要學效摩西恕人之心,他為米利暗禱告,她就痊癒了。

    跟著來的十三、十四章,就是加低斯的危機。前面兩章已經隱伏了他們失敗的原因,到這兩章就完全顯露出來。人總不是一夜之間就失敗的,都是日積月累,至終就生出失敗的結果來。「多少時候,我們以為賭博只不過是一種小小過犯,不值得大驚小怪」一個解經家說:「只要你肯冷靜地反省一下,就會發現它是怎樣全盤地控制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放鬆,賭場上稍不如意,整天就不對勁:天氣沉悶,咖啡太甜,眯菜倒胃,飯燒不熟,人沒禮貌,同事抬杠,家人嘈吵,總之就是千萬個不開心,怨天尤人。使夏娃不順服的,亦是她內心的怨言,我們豈能掉以輕心!追溯民數記中以色列人墮落乏途,就會得到警惕。他們起先是縱容貪欲,藐視神,譭謗他的僕人,繼然激怒神,試探神,懷疑神,反叛神。他們妄下臆斷,洩氣,甚至公然衝撞他,至終落在淫亂和拜偶像等罪惡。我們留意啊!墮落與完全常是一念之差的結果。脫離了這些卑賤的事,就向完全邁進一大步了。保羅說:「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二14

    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全然崩潰的經過,我們都耳熟能詳。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上去迦南地,窺探四十日,回來的報告全都承認那「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十三27),只是十個探子認為根本不可能占取迦南,而其他兩個探子——迦勒和約書亞——則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十二30),因為「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十四9)。十個探子是把困難放在他們與神中間,而其他兩個探子則把神放在他們與困難中間。前者是用肉體的眼睛去看,後者用信心的眼睛去看,其分別真是大得無法計算。

    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他們不信,反叛,甚至「全會眾說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迦勒和約書亞」(十四10),又「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十四4

    以色列人與他們的獎賞(應許地)只不過一石之遙,他們竟因不信而得不到,還有比這諷刺更叫人欲哭無淚的嗎?以色列人不順服,審判立刻臨到;摩西哀切地為以色列人代求,神不錯是聽了(十四1120),只是四十年曠野漂流的悲慘命運亦制定了(十四2930)。

    噢!那悲劇——「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並且你們中間凡被數點,從二十歲以外向我發怨言的,必不得進我起誓應許叫你們住的那地。」(十四2930)他們要在曠野兜幾十年的圈子,什麼地方都去不到,什麼事都作不成!當然,神的計畫不能因為人的不信而遭受挫折或失敗,只是人自己就失去了完成神的計畫的恩典。下面一句話真要常作我們的警戒:使不信者失敗的就是他們的不信。── 巴斯德《民數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