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士師記第十八章

 

士師記 第十八章 注釋

  

1-10  探子遇見米迦的祭司

 

本章提及但支派向北遷徙一事,可作書19:47的補充。

 

 

1          「還沒有 ...... 得地為業」:由於亞摩利人的頑抗(1:34-35)和日後非利士人的壓迫(13:1-23注),但支派始終未能完全攻取他們的領地。

 

3          「利未人的口音」:可能這少年人操南方人口音。

 

7          拉億四圍有天然屏障:黑門山和利巴嫩山脈將拉億居民與亞蘭人和西頓人隔離;而且這裡的水泉和溪流為約但河源頭之一,水源充足。

  

11-26  但人掠奪米迦祭壇

 

11        「六百人」:連同妻子、兒女(21)只得數千人左右。但支派歷來受敵欺壓,可能人數已大大削減(參19),又或者這次往北遷移的只屬少數。

 

12        「基列耶琳」:位於猶大支派與便雅憫支派接壤處,在耶路撒冷以西十一公里(八英里),原為基遍人的城邑(參書9:17)。

 

            「瑪哈尼但」:意即但的軍營。

 

20        這利未少年乃投機分子,唯利是圖,忘恩負義(參17:11),反映當時道德低落的程度。

 

25        但人竊取他人財物,更以暴力恫嚇人,可見以色列民極需設立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維持和平,秉公行義。

  

27-31  但人定居拉億

 

28        「平原」:應作山谷,在黑門山與利巴嫩山脈之間。

 

            「伯利合」:地點不詳。

 

30        「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有三種解釋 ──

                1 大多數學者認為「那地」是指北國以色列,「遭擄掠的日子」指以色列國於西元前七三三年受亞述侵略、至七二一年亡國這一段時間;當時位於北國但的祭壇亦遭毀滅。

                2 有學者認為解釋此句必須考慮下文31節的提示。換句話說,「那地」是指示羅,示羅什麽時候沒有了會幕(可能寄存於簡單的建築物──神的殿──之內),但的神堂就什麽時候沒有了。按歷史記載,當士師以利執政的末期,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去(參撒上4:1-11); 示羅的會幕可能於同時被毀或者從此失去重要性,結果在挪伯重建(參撒上22:11) 。  如此,「遭擄掠的日子」就是指約櫃被擄的時候。

                3 又有學者認為「那地」就是指但,「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是指掃羅死後,大衛還未統一全國之時,非利士人控制但一帶地方(參撒下2:8-11), 那時米迦所雕刻的像不在了。

 

31        「示羅」:在伯特利以北十四公里(九英里)。

 

思想問題(第17, 18章)

 

1 你對米迦之母所作的奉獻有何評價?

  她有守約的精神嗎?

  她的做法和參孫的(參14:19)有何不同呢?

 

2 你認為米迦在家中立像及制以弗得和家神的做法有何不妥呢?參出20:4-5; 32:4, 35

  你對家神、神像、祖先神位等應當抱什麽態度呢?

 

3 為什麽那位少年利未人四處流蕩呢?

  由此看來,當時的以色列人有否按神的吩咐來待利未人呢?參民18:21; 26:12

  今日教會的傳道人有否因為信徒疏忽神的話而經濟拮据呢?

 

4 為什麽米迦樂意讓這個少年人在他家中擔當祭司職分?

  他的話(13)反映他對神有何錯誤觀念?

  你有否類似的想法?

 

5 但人出征攻取拉億古城,總共用了多少兵力呢?

  為什麽拉億城這麽容易被但人攻佔呢?

  你有否因為環境安舒而鬆懈、終為試探所勝?

 

6 為什麽米迦不繼續追趕但人呢?

  你認為這種行徑在法治社會之下會發生嗎?

  從米迦的遭遇看來,你認為耶和華會贊同以色列採取無政府主權的體制嗎?

 

7 但人去進攻拉億城前沒有向其他支派求助,這顯出了但人那一種性格呢?

  這地後來發生什麽事?參王上12:30-31

 

8 以色列民在曠野拜金牛犢時,耶和華神大為不悅(參出32:33-35),現在米迦和但人供奉雕像,為什麽神卻表現出容忍的態度呢?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