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賽亞書第四課

 

 以賽亞書之四  第七十四課

 

 題示:讀四十至六十六章一遍,注意有關耶和華的「僕人」的經文,及一切有關神之經文。

 

        「我們常會說到人類的神聖歷史,其實這類歷史是不存在的。舊約只是亞伯拉罕家族的歷史,亞伯拉罕之蒙召就成了亞當之被造和基督十字架之間的中心點。自亞當到亞伯拉罕中間的許多代,聖經只用十一章來記載。就在以色列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聖經若有提及外邦的國家,也是因為該國與以色列有直接的關係而已。神揀選了希伯來民族來作全世界的祝福媒介,只是以色列人自驕自傲才以為他們是神唯一所愛的吧了。」

 

                                       ——羅拔·安德遜爵士

 

     前面三十九章已經看過了,後面二十七章又如何呢?它的組織也是有條不紊嗎?不錯,而且不單分段明朗,其結構也是頂突出的呢?下半部(四十到六十六章)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完備的資訊。

    二十七章聖經就是一首詩,是彌賽亞之詩,重複出現之中心思想就是再來的基督、以色列的被贖,和萬國最終之結局。這二十七章聖經是不能被分割的,它們合起來就構成了聖經中最長的一首彌賽亞之詩。

    二十七章聖經可分成三組,每組共九章,而其小結都是相同的:第一組是這樣結尾:「耶和華說:惡人必不得平安」(四十八22)。第二組的結尾則是:「我的神說:惡人必不得平安」(五十七21)。第三組的是:「他們的蟲是不死的,他們的火是不滅的,凡有血氣的,都必憎惡他們。」(六十六24

    這樣分段法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舊約中論及基督救贖最重要的經文是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這章聖經剛是在三組中的第二組,又是第二組中間的一章。換句話說,它就是這首彌賽亞詩的最中央部分;是神把他的羔羊放在最中央的部分。他是一切活動的中心點,是人類歷史之焦點,也是大地的心臟。讓我們把神的羊羔永遠放在一切的焦點上吧。神的羔羊——基督是我們所有信仰、希望和愛的中心,不管是我們的傳道、見證、思想、禱告,或讀經也是一樣,沒有了基督,一切都是枉然。

    我們現要逐組看,因為每一組均有它特定的中心;第一組是耶和華之超越;第二組是耶和華的僕人;第三組是耶和華的挑戰。先看第一組,中心點是耶和華的超越。作者層次分明闡述這思想:首二章(四十、四十一)作者論神之屬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請特別注意下面重要之經文:四十1218,四十一42129等)。從四十二到四十五章,作者論耶和華救恩之超越(注意四十591316,四十三1310111225,四十五5815172022等)。最後,四十六至四十八章則論耶和華審判的超越,主要是論神審判巴比倫及其偶像;重要經文如下:四十六5910 ,四十七4,四十八12142022

    現看第二組,其中心點在耶和華的「僕人」。在較早時這題目已略為涉及,這組則把它充份闡明。四十九到五十七章是論神揀選的國度以色列,而暗指到基督。自五十二章十三節起到五十三章尾,則是論神之羔羊基督。五十四至五十五章是以色列之復興,和基督掌權。五十六和五十七章這組是以強烈之請求及重申應許作結尾。

    最後一組是五十八到六十六章。這是關於耶和華的挑戰,可分作三小段:第一是向現今之偽善挑戰(五十八、五十九章):然後是向以色列的復興挑戰(六十~六十五章)。最後一章是神重申其應許和警告。

    到現在為止,我們算是看過六十六章以賽亞書了,其中心資訊是:「耶和華是獨一的主宰,唯一的救贖主」。前半部之鑰章是第六章,後半部則是五十三章。下面的表已說明全書大意。

    以賽亞書前後都與啟示錄第四、五章十分相似。啟示錄前五章之主題是羔羊在寶座上,第四章是寶座的啟示,第五章就是羔羊坐在寶座上了,以賽亞書也是如此。前三十九章是論神坐在寶座上,他掌管萬有;後二十七章則論羔羊坐在寶座上。兩部分合起來,主題就是:耶和華是唯一的救贖。

 

耶和華的僕人

 

    以賽亞先知論耶和華的僕人一題目,是極之詳盡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會叫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作者寫的「僕人」是指以色列國呢,還是指基督。我相信下面的解釋會有些幫助。

    聖經學者均同意,每當先知講或寫的預言,他必是先指當時他生活的時代的情況而言。當然,聖經滿了的都是等待應驗的預言,但基本上說先知仍是以他所處之環境作根據的。作者在聖靈引導之下,就能寫出針對當時之情景又能預指「將來要發生的事」的說話。這是聖靈工作的一個神跡。他所用的字並不是模棱兩可的相士之言,在清楚明確的字句內,既能把當時之情景說清楚,又把將來的事解明,這不是奇跡是什麼!

    由此觀之,就無怪乎作者論到耶和華的「僕人」時,有的是指以色列,有的卻是指基督了。我想其關鍵是:以色列雖多有軟弱、不貞、失信,但她仍是基督的一個表記。她是神所揀選,特要作全人類救恩的媒介。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有時用「僕人」來指到以色列國的原因(參四十九3)。但有四處地方先知是非常明確地把「僕人」個人化,使讀者不會誤以為作者是指到以色列國的,那就是四十二17,四十九56,五十410  ,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

以 賽 亞 書

耶和華:最高之君王,唯一的救主

  災難與審判(一~卅九)

        耶和華的日子與猶大(一~六)

        耶和華的日子與以色列(七~十二)

        鄰國的審判(十三~廿三)

        萬國的審判(廿四~廿七)

        耶京的六禍(廿八~卅三)

        最後之憤怒和錫安重建(卅四~卅五)

        第一部分之歷史補遺(卅六~卅九)

 

救贖與結局(四十~六十六)

第一組  耶和華的超越(四十~四十八)

        耶和華屬性之超越(四十~四十一)

        耶和華救贖之超越(四十二~四十五)

        耶和華審判之超越(四十六~四十八)

第二組  耶和華的僕人(四十八~五十七)

        先以色列,後為基督(四十八~五十七)

        以色列復興,基督掌權(五十四~五十五)

        呼喚與應許(五十六~五十七)

第三組  耶和華的挑戰(五十八~六十六)

        對今世之偽善(五十八~五十九)

        對將來之大事(六十~六十五)

        挑戰、應許、警告(六十六)

 

 

    先知的思想程式可能是這樣:他對以色列國是耶和華的僕人的觀念,是由以色列是神所揀選,特作全人類救恩之媒介而來。但以色列一直不忠於神,不斷的反叛,失敗,先知就慢慢的從一個有型之以色列而進到一個理想化的以色列。因此第二階段之以色列國不再是當時在地上之以色列,而是一個理想化的以色列。當他對「僕人」一觀念認識加深後,他那基於人的渴慕和聖靈引導的思想叫他覺得,就是理想化之以色列也不足以完全作耶和華的僕人。這時他就不再理想化,而是個人化,把「僕人」看作是一個人、一個作以色列之領導者——他就是神的羔羊耶穌基督。這就是作者由一個國度到一個理想國度,再進而看是一個人的「僕人」觀念化之過程。讀者可自行翻查新約中論到基督為神僕之有關經文,就更清楚了。

 

第五十三章

 

    不少人均相信五十二章最後三節是應歸入五十三章內,這樣就更加完整。五十三章真是一篇奇異又寶貴的聖經。這個被聖靈感動之先知極強烈地把「耶和華的僕人」個人化,而焦點就是耶穌基督。小心的讀者不可能誤解它是指到以色列國的。當然,作者寫這經文時,也有他當時實際根據的,如一些解經家指出,這章是指當時被擄異地之以色列國,但更完滿的解釋當然是指基督而言了。

    有人說得好:「五十三章只能是指到一個人——加利利的耶穌。」下面十二點會叫我們更確定此說:

   1)他出身低微——「像根出於幹地的」。

   2)他是「被藐視,被人厭棄」。

   3)他為別人擔當罪罰——「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

   4)是神使他成為代罪羔羊——「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5)他甘願代刑——「他被欺壓時不開口」。

   6)像罪犯而死——「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

   7)他被剪除——「從活人之地被剪除」。

   8)他無罪受死——「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

   9)他受苦後必復活——「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

   10)耶和華的喜樂遍滿大地——「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

   11)他受苦後必進入榮耀——「他與位大的同份」。

   12)眾人因他的義得生——「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

    這章提示之證據是那麼充份,難道我們還不能看出它所指的就是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豈能不讚歎那在主降生七百年前就感動先知寫此章的聖靈?

    再多看一點。本章聖經最中間一節是說「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而在此節之前後則是論到基督代我們受苦之真理,前部分就人之觀點看,後部分則就神之觀點看。自第四節起——「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全部共有七點真理,試自己找找看。無怪乎此章一直成為信徒的無價寶!

 

其他偉大的章節

 

    我們預定之篇幅差不多完了,但在結束之前,且多看一章聖經之綱要,以提起讀者自己研究的興趣。它就是第是四十二章,它跟下面兩章合起來,便成為一篇非常重要之講章,主題也是論到「僕人」——是耶和華在救贖中顯出之奇異恩典。一至四節是形容僕人的:五至九節是對僕人說的話:十至二十節是神宣告要藉他僕人成就的事;二十一節到尾是以賽亞向他自己人民的呼籲。二十一節說:「耶和華因自己公義的緣故,喜歡使律法為人為尊」,本節中之自己當然是指「僕人」說的,即基督「使律法為大為尊」。再看三與四節之間的聯繫:「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然後到第四節便接著說:「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

 

有關譯本的問題

 

    我們現有之和合本,翻譯之準確性奇高,間中或有地方因用詞略為古雅,使現今讀者一時間不明所以。但不要灰心,若懂英文的,不妨參考別的英文譯本。欽定本在這方面大概幫不了忙,因為連外國人亦覺其古雅難明。可試看修訂本,就準確與忠實兩標準而言,修訂本水準仍是高於現今之新譯本。好些新譯本不是把行外之小字搬進內文,就是把內文之大字搬至行外,又或因譯者之神學立場而把它譯得像小說一樣,把所有神聖之因素減至最低(像對基督之神性一類經文)。這是遺憾的。新英文譯本(New English  Bible)之譯筆十分流暢,就是犯了上述之毛病。讀者若能細加分辨,亦不妨自購一本作參考。

    但話得說回來,讀聖經千萬別貪新厭舊,也別學時髦,以為中文和合本是老古董。作過譯本比較功夫的人都承認,和合本質素之高,比世界上任何一級譯本絕不差,我們有理由為此譯本而大大感謝神。

    那麼我們就不需要新譯本了嗎?全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近代人對「新」之無條件接受,和對舊的無條件揚棄,實在到了愚蠢的地步。另一個近代的危機也不得不提一下,好多人以為能讀得明白的譯本才是好譯本,要動一下腦根才明白的就不是好譯本。這真是叫人歎息的一個現象。每一門學科均有它獨特之含義及字彙的,硬要普羅化只會犧牲了它獨特之含義。也許有人能用淺白之文字來解釋愛因斯坦之「相對論」,但這就等於你明白了相對論嗎?還差好一大段路程呢!

    拿上述之修訂本和新英文聖經來說,後者為近代譯成,譯筆自然較合近代人之胃口;但就是因為譯者太重視達意,不少地方是「意譯」的,且其程度是相當自由的呢!拿二者跟原文比較,你就發現修訂本的譯法在表達原文之準確程度比新英文聖經的大。那我們就要選擇了,你要的是需要略加思想而準確度大的譯本呢,還是一看就明而準確度只是平平的譯本?無論怎樣,多備幾本譯本總是有益的。

 

它會難倒你嗎?

 

1)以賽亞作先知是在什麼時候?試把當時猶大國之王列出來,並試說出他作先知的時期。

 ( 2 )我們怎知以賽亞先知的社會地位很高?而他又是一個很有教育的人?且是已婚,和為人父?

3)以賽亞年約五十至六十歲時,北國以色列有何大事情發生?

4)近代學者認為本書是由幾個作者合寫而成,他們持的是那三個理由?

5)你能用自己的說話,簡略地駁斥上面三個理由嗎?

6)試用一、二句話指出高等批評家看本書不單是以賽亞一人所寫的理由。

7)試就四十到六十六章,舉例說明這部分之地理背景是巴勒斯坦,而不是巴比倫。

8)試就以賽亞書之外,舉出四個理由說明本書是一人之作。

9)又試就本書來證明它為一人之作。

10)西番雅書及拿鴻書均可證明本書是以賽亞寫的,試說明之。

11)試列出本書之大綱,並指出全書之中心思想是怎樣推廣開去。

12)試就五十三章內舉出九點,說明本章是指基督而言,而不是指以色列國。

 ── 巴斯德《以賽亞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