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拿書第二課

 

第九十三課  約拿書  之二

 

題示:請再仔細閱讀本書一遍,看每章之分段是否跟全書所述之事實段落符合。

 

       「孟買十一月二十六日訊——一條長約十二尺之虎鯊被捕獲;它重七百磅,昨夜被拖上撒遜船塢。當這條虎鯊被解剖時,在它胃內發現有一副人的骨骸及衣物。

        據估計遇害者可能是最近在旋風中失蹤的其中一人。

        該鯊是在孟買外三十哩的海上被一漁民捕獲。」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廿六日

 

                                              瑪德拉斯郵報

 

    上一課既說明本書之真實性,我們現在就要看本書之內容和其價值了。

    整個故事共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跟我們聖經的分章是一致的。唯一有別的可能是第一章最後一節,大概應該像希伯來文聖經一樣,把它放在第二章作頭一節,這樣比較自然。全書除了最後一段是耶和華的自述外,其它都是以約拿為中心的。(全書之中心資訊是在最後一段內。)我們可以把約拿書各段之中心情節簡列如後:

      第一章:約拿與颶風

      第二章:約拿與大魚

      第三章:約拿與城

      第四章:約拿與神

     這四大段落分別記述約拿的背逆、被保守、傳道,及被改正。第一章:他逃避神;第二章:他禱告神;第三章:他見證神;第四章:他學習神。我們若能從每一段中,抓緊其中心資訊,就能欣賞最後一段神教訓約拿時那種奪人心魄的溫柔——全書之中心點!

    現在讓我們從第一章開始。這裡有一個極重要的問題要解決,我們能否解決它,或怎樣解決它,都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全書之觀感的:因此,我們非要仔細閱讀它不可;太多人誤解第一章了。

 

約拿為什麼逃避?

 

    這就是關係至大的問題:到底約拿為何要逃避神?我們的答案會決定我們對約拿先知的評價——是個屬靈的無聊小丑,還是以色列中最英雄的人物。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問題是關係至大了。

    一般人都認為約拿是個心胸狹窄,不願把神的救恩傳給外邦人的猶太人。就如素具慧眼而其作品又常為我們引用的皮雅遜博士也如此說:「他民族的偏見使他以為神揀選了以色列,必然會丟棄列邦的。他在宗教上不能容忍別人,因此認為外邦人是不能蒙恩的;他的律法精神又叫他偏重報復多於神的恩典。終而他不尊重神的心就使他偏離主道,走入歧途了。」

    我們在本書曾屢屢引用的傑多博士甚至進一步說:「我們實在無法愛這個約拿,亦不能看出他有什麼優點;我們期望在一個神僕身上看到的特點,在約拿身上都是付之厥如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所知道的約拿只是片面的、局部的,是在一個不尋常的環境下,又受了非常的刺激而顯出來的性格。但綜觀本書所描述的,在那種特別環境下顯出來的性格在約拿身上是頗一致的,要說那就是他真正的和自然的性格也無不可——不錯,從某一方面看來,他也有其優點的,就如願意認錯,勇於改過等。但一直來,他都是脾氣大,容易動怒,在不尋常的環境下容易消極,只看見事情壞的一面。」

    從上引的兩段話來看,我們真要替約拿叫冤,他真是聖經中最被誤解的人物。倘若他的性格真如上述的,我想單單是要改他這一點或那一點都無濟於事。他根本就不能擔任先知的工作和屬靈的引導。不錯,神會使用一些很古怪的器皿來完成他的工作,但要說神一直使用並支援像上述那種人來傳遞啟示,又叫全尼尼微城人因他的傳道而悔改,就十分叫人難以置信了。

    我們對約拿的誤解大都是因為不明白他逃避神的動機而引起的(第一章)。一般的意見不外下列三點:(1)害怕去尼尼微城;(2)對外邦人的偏見:(3)從自己特殊的地位而生出嫉妒;我們只要小心閱讀第一章,就知道這三個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他是承繼勇敢的以利亞和以利沙作先知領袖的,又怎能說他是害怕、怯弱?在船上,他叫水手把他拋下大海,止息風浪,這又豈是懦弱的人能作的呢?說他有敵對外邦人的偏見也是不妥當的,不管他怎樣愛自己的祖國,都不能因此而說他是憎恨外邦人的。我們知道那艘他施船的水手都是外邦人(一5),在他們面臨舟覆人亡之際,他甘願舍己而救他們(他大可以與他們同歸於盡),單這一點就不能說他是盲目憎恨外邦人的。那麼他又是不是因著自己特殊的地位而嫉妒,這也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按神的啟示而宣告尼尼微城之滅亡,但因著他們從上至下的真心悔改(三10),神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這一來約拿的預言不是落空了嗎(三4)?這不打緊,他在耶羅波安二世的朝廷上說以色列國土會擴充的預言。豈不同時破產?他在以色列中素享之聲譽就會毀於一旦,這一切他都知道的,但他仍是無私地按神的啟示而宣告尼尼微的預言。這又怎能說他是因嫉妒而逃避神;還有,不單是聲譽,連性命也甘願為船上之水手而舍,又豈會不愛惜尼尼微城幾十萬人的性命?

    那麼,約拿為什麼逃避耶和華的面?他為什麼不願在尼尼微城傳神的道?答案就在約拿書四章二節,是約拿自己說的,加上他對亞述國(尼尼微為首都)的認識,就構成他要逃避神的動機。在看四章二節之前,且讓我們注意一下他說那段話的動機。

    三章最後一節,說神因著尼尼微城人的悔改而後悔不降災(亦即不毀滅)該城;四章一節便說約拿「大大的不悅」。第二節說約拿「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說麼,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還有比這個更清楚的嗎?約拿之逃避神,不願在尼尼微城傳神的救恩,全是因為他不想神赦免尼尼微而不毀滅該城。他寧願放棄作先知的職分,離開本國逃亡,甚至預備因此一死也不要尼尼微城被保存。這種自我割棄,加上後來他在神面前剖白心腸的話,就叫我們知道約拿絕不是因為個人之安危、偏見,或特權而逃避神的。他的動機遠比這些自私自利的來得高貴,我們可以說,他的動機是十分叫人感動的,且是極英雄的。

    到底為什麼約拿要神毀滅尼尼微城?

    約拿對亞述國認識得很清楚,是因為這個認識而叫他甘願一死也不要亞述免於消滅。首先,亞述是新興之世界霸主,她之興起亦說明以色列終不免敗亡,約拿知的十分清楚。第二、亞述人之殘酷叫在她附近之國家日夜提心吊膽,不知這個巨魔何時臨境屠城。無可否認的,這個亞述就像昔日之德國納粹黨。在今日發掘出來的亞述國遺物上,就記述了當時這個國家對被征服的人民的殘酷及無道。其惡行實在叫人從憤怒到心寒,即使讀起來也叫人不舒服。

    論及亞述人刻在碑上的戰史,優加克(John  Urquhart)有下面的話:「亞述人為執行其征服的大計,全沒半點仁道可言。他們征服之地甚多,因此不能在每個征服地都駐有後防軍,於是他們實行一種斬除後患的方法,可以完全不需要駐軍,那就是:凡攻陷一地便徹底屠城,男女老幼無一悻免。亞述王喜歡把他們屠城之經過刻在碑上,其中一個碑文描寫他們在一戰役中怎樣使戰敗者陳屍地上,密麻麻的連每一寸土地都蓋起來。之後,碑文又說他們怎樣繼而以各種惡毒的辦法刑罰鄰近的城。城之首領官長則由劊子手押解著,施以各種刑罰,每一刑罰都叫人間之喪膽的。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他們行刑的情形:圖上刻著一個受害者被壓在地上,另一劊子手則伸手入他口內,把他的舌頭連根拔出來。在另一圖畫則描繪他們在地上釘有幾條木樁,一個受害者的手、腳,及腰部則緊緊地被紮牢在其上,動也不能動的。這時行刑手就開始他的任務,他用一張鋒利的刀把受刑人的皮小心割開,然後一塊一塊地撕下,再把它貼在城牆上或拋在街道上,用來恐嚇人民,叫他們永遠不忘記亞述的報復是怎樣子的。另外一些人的刑罰同樣是慘不忍睹,他們先把一條木樁子削尖,然後把該城之官長首領等帶來,按在地上,由另一劊子手把尖的木樁插在他腹下,再把木樁豎起來,放在早就掘好的洞內,使木樁堅立,任由受害者在上面掙扎直到斷氣為止。」

     西斯教授(Professor  Sayce)亦說:「亞述人攻陷一城之後所行之殘暴,實在叫人不敢置信。他們若不是把這些刻在石碑或牆上,我們簡直十能想像有這樣的暴行的。最難令人忍受的還是亞數納西甫(Assurnatsiv-pal)的暴行,[一將功成萬骨枯]庶可形容他了。他不是把男女孩子活活燒死,就是處以更殘酷之刑;男人則被插在木樁上,或是活活的剝皮,或被挖去雙眼,斬去手腳、雙耳和鼻子等;婦孺則被賣作奴隸。被攻陷之城則予以徹底的破壞,連城附近之樹都全數被砍下。」這些還只是亞述人的獸性的部分記述吧了;不過我們停在這裡亦夠了。

    在以色列境內,若人人都知道這些事,約拿就更知道了。他來自邊境的一個小鎮,可能還看見過亞述人突襲的暴行呢。我們且讓那鴻來代表一般以色列人對亞述的觀感吧——「禍哉,這流人血的城,充滿謊詐和強暴,搶奪的事,總不止息……被殺的甚多,屍首成了大堆,屍骸無數,人碰著而跌倒,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慣行邪術,藉淫行誘惑列國,用邪術誘惑多族。」(三14)「你一切保障,必像無花果樹上初熟的無花果,若一搖撼,就落在想吃之人的口中。(三12)「你的損傷無法醫治,你的傷痕極其重大,凡聽你資訊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你所行的惡,誰沒有時常遭遇呢?」(三19)那鴻對尼尼微城的毀滅可有半點憐憫嗎?他對亞述人的遭報可有半點可惜嗎?沒有,所有聽見他預言的,都不會有。他的感覺跟約拿的豈不一樣嗎?

    約拿不單知道亞述的各種血腥暴行,更糟的是他知道亞述就要大軍臨境,摧毀他所愛的祖國和屠殺他的人民,他對亞述的憎恨又豈難想像呢?在約拿開始作先知的前幾年,亞述已經爬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對地中海附近的國家亦開始垂涎了。希伯來的先知早就知道亞述之得勢對鄰國會有什麼影響。亞述第一次犯以色列境前二至三十年,以賽亞作出了準確的預言(七17等);何西亞亦作出了相同的預言(九3,十67,十一5)。阿摩司作先知的時間大概始於約拿作先知的末期,他也預言了神不單要審判以色列,亦要審判鄰近的國家,說:「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不錯,約拿一早就知道亞述之得勢將會帶來多慘重的災禍;因此突然聽到耶和華的宣告,說尼尼微城要在四十日內必然傾覆,他簡直不能置信,還有更大的佳音嗎?他心頭大石放下來了——我們不要忘記,約拿不錯是個先知,但他也是個人呀!他是個以色列人,且是個忠心愛國分子;他愛自己的故土,更愛去牧養他背逆的百姓。為了他們的得救,他還有什麼是不願意做的呢?當他聽到神的命令,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那就是說,尼尼微是惡貫滿盈了!至高之審判者已宣告了他們的罪狀。倘若尼尼微被滅——噢,沒有更高興的事了——亦即是說以色列得救了。但約拿心中有一個恐懼,他知道耶和華是個滿有憐憫的神;倘若尼尼微向神呼喊,就算是在罪案已判吧,耶和華都可能會赦免他們,免他們滅城之災。這樣一來以色列就有禍了。有什麼辦法可使尼尼微城不向耶和華呼喊呢?看來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不去告訴他們大禍臨頭!那麼她到時就必自吃其果。

    這時約拿必是面臨一生中代價最重的抉選:他要就是寧可因著違背神而甘心受罰,以至以色列可以得救,不然就是順命往尼尼微去,宣告神之審判和救法。說不定尼尼微城得保存,但以色列就必遭敗亡;在兩難之間他痛下決心,就是寧可身受神之刑杖而不願眼見以色列被屠城。他要犧牲自己而保存以色列,因此他「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了。

    讓那些批評約拿是膽小和自私的想想上面的話吧;又讓他們易地而處,試站在約拿的地位而想吧;我們實在應該把約拿放在以色列古聖的墓英殿內——與那個為以色列人求命的摩西並列:「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又與那個為以色列人求恩的保羅同坐:「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不錯,約拿與他們並列是無愧的。神知道他僕人心底的動機,因此他保守他,又更正他之過錯;這也是為什麼事後約拿能如此坦白地向神陳明他的原委呀!

    雖然我們不能同意約拿違背神逃往他施之行動,但他對百姓的愛心,他舍己而成全大我的動機卻是成為我們的榜樣。他的精神頗似下面在英國流行的一句話:「英國仍在,誰著不活?英國若滅,誰能不亡?」約拿的愛國精神,加上他那個為能選民被保全而完成神應許的良心,在他面臨兩難之間的選擇時,他真可以說:「以色列仍在,誰能不活?以色列若滅,誰能不亡?我若真要滅亡又算得什麼呢?」約拿有的就是殉道士的精神。

    還有一點要弄清楚,當約拿「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不是要逃到一處沒有耶和華的地方呀!不,他之「躲避耶和華」是表明他放棄作先知的職分而已,下一課我們會詳細點說明。

    約拿對耶和華之無所不在認識得十分清楚,他知道是不可能躲避他的!但他立定主意,只要以色列能得救,他就是接受神最嚴厲的刑罰也是甘心樂意的。不錯——只要以色列能得救——這就是他逃避神的動機。讓我們永不再說約拿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說他是只關心自己同胞的安危而不管別人的死活。他不單不是這樣的人,他逃避神的動機也是極其感人的。他雖然在最重要的關頭違背了神,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勾消他別方面之優點的。

    那些批評約拿是個狹隘和自私的人,很多時候在別的場合表現得十足和他們所批評的一樣,也許他們不自知,但別人看在眼裡就十分明白了。我記得有一個正直的基督徒曾十分嚴肅的警告我們,說:我們若太快把福音傳給黑人!或提高他們之教育水準,黑白人之間的衝突就會提早加深,為此之故,我們二者都要延遲執行。我亦記得另一人說:福音與教育都會更難使印度被保留在英國版圖之內:而另一人則說,他無論怎樣都不能忘記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因此他說什麼也不會收養或幫助現今德國的孤兒!

    在某種特殊環境下面作出這樣感情反應,我們是可以瞭解的;但叫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那些批評約拿的人自己不察覺他心內那種偏見和狹隘的心胸是比約拿更甚呢?但以一個基督徒來說,就是連這樣的感情也是不應容許存在的。不管我們的私怨是什麼,都不能阻止我們把神藉耶穌基督所顯出的慈愛向失喪的人迷說。

    心胸寬廣的慕迪先生說了一個想像出來的故事,他說,有一天,復活的基督和彼得站在山頂上。基督命令彼得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彼得瞪著眼睛問,是不是連那個用釘釘他手的,那個用槍紮他肋旁的也要傳呢?基督答道:「不錯,去告訴他們有一個更容易達到我心中的道路。」早期的使徒體貼主耶穌的心腸,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把人間一切藩籬都打倒了。

    我們若真要作主的僕人,約拿和我們都需要擴大自己的心胸,好進入耶穌的愛裡,好憐憫那些因著自己的罪而掙扎、受苦,和難過的人。

    神的約拿一定要去尼尼微!── 巴斯德《約拿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