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拿書第三課

 

第九十四課  約拿書  之三

 

題示:請再讀本書一遍;特別注意約拿的禱詞和他如何論及尼尼微。

 

       「約拿書……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是在正典成立之前便寫成的。它裡面記有約拿的禱告(二210),亦是依詩篇的話來祈禱;由此看,當時詩篇必是已經修輯成書了。」

 

                                               ——俄爾博士

 

    進入約拿書第三課,我們要簡略地研究本書前三章的重要資訊,到第四課時我們再研究是本書資訊中心的第四章。

 

約拿與暴風

 

    在第一章,我們看見約拿在海中遇上了巨風。這個風可以說是因他而起的——是因為他要「躲避耶和華」而惹來的禍。單在前十節便有三次提到他「躲避耶和華」,可見作者十分重視這一事實。上一課我們詳細地解釋了他為什麼要「躲避耶和華」,現在要看一下「躲避耶和華」是什麼意思。

    上一課我們略提及約拿絕不是以為可以逃到一個沒有耶和華,或耶和華找不到的地方。別人或會這樣想,約拿可不會。他曾向船上的水手自我介紹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他怎以為可以逃到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在他之前好多年,大衛便寫道:「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一三九710)這首詩共有二十四節,每六節為一小段,分別描寫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最後一段則寫詩人因為認識神的屬性而生之感情和禱告。

    我們相信這篇詩(連同其它類似的作品)對約拿絕不會是陌生的,說不定他有個抄本也不是不可能的(以他可能是先知學校領袖來說)。從他在大魚腹中的禱告來看,他對以色列傳說之神聖作品是十分熟悉的。不單如此,以色列人自他們立國以來(亦即是自摩西時代起),就十分深信耶和華是無所不在的。約拿既是作先知的,他又怎會夢想逃到一個耶和華找不著他的地方?

   「躲避耶和華是什麼意思?我們要用以利亞和以利沙的話來解釋它——「耶和華揀選你們站在他面前事奉他」(代下二十九11)。「躲避耶和華」又可直譯作「離開耶和華的面」。「站在他面前」意思既是「事奉他」,「離開耶和華的面」意思就是「不事奉他」了。當「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的意思就是主動地放棄他先知的職分和先知的地位,不願意負起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審判和救法,免得尼尼微得救而以色列滅亡。這是他躲避耶和華的原意;我們要弄清楚這點才不至誤解本書之資訊的。

    約拿自知風暴是由他而起的,因此他坦白地向水手們解釋(一12):就是在解釋之前,水手們也覺得此風暴極怪,必是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因素在其中,因此他們用抽籤的方法來追究是何人惹此禍端的(一7)。約拿一上了船,便跑到艙底蒙頭大睡,這告訴我們他必是長途跋涉地趕去上船的,因此一上了船身體就不能再支持地睡倒了。

    請注意第九和第十節,約拿早就告訴了水手們他是事奉耶和華的先知,並向他們見證耶和華是個怎樣的神,和他怎樣因為逃避耶和華而下船的。現在風暴大作,水手們就懼怕。而他們掣簽亦掣出是約拿惹的禍。因著約拿口中所透露的(一9),以及他之前所告訴他們的(一10),就無怪乎他們「大大懼怕」——一個創造天地萬物之真神的先知,且是個背叛的先知竟在他們船上。白浪洶湧的怒海就表明約拿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他們豈非性命不保?十二、十三節說明他們怎樣努力希望能保全約拿,又可以安全靠岸,但一切努力都是徒然的。他們只好照約拿所說的把他拋下大海了——請想像當時之情景——正當他們把毫不抵抗的約拿拋下大海之際,暴風立刻止住了,海面又回復平靜,這一回他們的驚訝就比風浪大作的時候更大。無怪乎十六節說他們「便大大敬畏耶和華,並向耶和華許願。」

    我們可有想到:風平浪靜之後,這些水手們會怎樣?要繼續原定的航程是沒有可能的了,因為所有的貨物已在大風浪時全拋入海中(一5),說不定船也遭受某一程度的破壞(一4),這時再往他施不單是危險的,也是沒有意思的了(駛一艘空船去幹嗎?)。為今之計只有向約帕回航,報告海上發生的事和重作各方面的準備。但他們帶回的報告真是古怪呀!還有,他們有沒有看見那條大魚?有沒有看見約拿被大魚吞進肚子裡的情形?這樣的一個報告必是極聳人聽聞的?它傳得多遠?又傳得多快——說不定約拿還未到尼尼微之前,這報告已傳到了。

 

約拿與大魚

 

    第二章是約拿被大魚吞下肚子去。但我們必須弄清楚,他之被大魚吞下並不是神的刑罰,而是神的保存或保守,使他免遭滅頂之禍。這就更能說明約拿之逃避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叫以色列免被亞述吞滅的。

    約拿在大魚腹中的禱告並不是求神救他脫離困境的,事實上他知道神已經救他脫離死地了:「耶和華我的神啊,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二6)他的禱詞其實是一篇「讚美詩」(Te  Deum)。我認識一個人陷於在陳之困,他就把頭伸入空的麵粉桶內唱讚美詩,相信神必會繼續供應他之所需。但說把頭和四肢五官全部伸進魚腹內,又是陷於深海之中來唱讚美詩,約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綜觀約拿全篇禱詞,我們看不見半個請求,只有感恩(26)、認罪(78),和重新把自己奉獻給神(9)。在魚腹中,約拿重新體會神的愛和照顧。他重新學習,不管在任何環境(包括現今在大魚腹中,又是在深海內),神「大能的翅膀」都托著他。他也是在那環境下知道,不順服神的差遣實在是愚不可及,也是徒然掙扎,因為他說「那信奉虛無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二8)這是他自責之言,知道而自以為是的信奉虛無,無疑是自絕於憐愛他的神,他在魚腹中與神重新立約:「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於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他最後的一句話意義極之深重:「救恩出於耶和華」。就這樣大魚就把它那最不尋常的「貨物」卸在一個不知的海岸上。

 

約拿與大城

 

    本書最叫人感到驚奇的,莫過於第三章所說的全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歸神。這個道德神跡的大小,可以從尼尼微城的面積來推想。神有三次說尼尼微是個「大城」,本章更進一步說「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三4)。然後在最後一章的末節說,單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

    現在想想這城有多大。基爾教授(Professor  CFKeil)在「考古學與舊約」(Archa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說:「近代的研究指出尼尼微這名字的用法起碼有二,一就是指一個特別的城市的名稱亦即尼尼微本城:第二就是指四個大城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本叫尼尼微的一城市),四城之城周至今仍可追尋。」該四城之名稱分別為:NimrudKoyunjikKhorsabadKeramles:四城之城周共約六十哩,以昔日每天走二十哩之傳統計法,四城就有「三日的路程」(三3)。

    最先提起此四城的,是西西里之歷史學家西古流斯(Diodorus Siculus),他是與凱撒大帝同時代的人。按他所記,四城之面積是長一百五十希臘尺(每一希臘尺約等於二百公尺),九十尺寬,而周圍是四百尺七十尺,故四城合起來就是一平行的長方型。城牆有一百尺高,牆上面可容三輛戰車並肩賓士,全城牆共有城樓一千五百個之多,每一城樓高約二百尺。接三角學測量法來量度,亞述國之首都就達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廣,比現在的倫敦還大出二十平方哩!

    無可否認的,這個由四城構成之尼尼微必然包括了不少耕種地,草原、禾場、花園等,這在古代的大城來說是一點都不希奇的。巴比倫城城內就有不少的耕地和花園,以至兵圍城市也沒有絕糧之憂。尼尼微城之城內必然有很大的耕地和草原的,這就是為什麼聖經說城中「有許多牲畜」的原因了。近代批評家曾有人指出診處之記載(四11)是一錯誤,但近代考古學的發現一再指證這些妄然批評聖經的人的無知。

    我們根據尼尼微城內「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孩童(四11),加上該城之面積和考古學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可以很保守地估計尼尼微城內約有一百萬人之多,可能還不止此數,但起碼不會少於六十萬人。由此看,尼尼微就確是個「極大的城」了,

    這麼大的一個城市,而約拿又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他可以在短期內叫這麼多人口的城市一下子都悔改嗎?若他們都悔改又是真誠的嗎?批評家大概又有藉口說聖經是弄錯了!但從當時之情況來看,不利於他們的可能性實在太多了呢。我們有很多理由說明約拿書第三章的記載是真實的,可信的。

    以讀聖經的原則來說,我們要小心不把別的觀念讀進聖經去,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釋經法。但很多時候「有字讀字」的讀經法是頗機械化和沒意思的;它需要我們用點聯想力來使聖經所記的話活現起來。為什麼?這不是與上述之釋經原理有衝突的嗎?不。我們知道聖經的寫法大多數是極濃縮的,是用最簡單的說話來記述一些頗複雜的事件及過程,這樣才不至流於瑣碎累贅。舉例說,約拿書第三章記述了約拿先知向尼尼微城講道的講章,它就只有下面的十幾個字(希伯來文聖經更得幾個字!):「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三4)。但明顯的,這絕不可能就是約拿向尼尼微城講道的全部!他不可能日復一日的,重複又重複地說著這句話!不加解釋又不說明其含意!(奇怪的是,教會內真有些人對聖經的看法是如此的,他們認為所有發生的事,就是半點不多也不少的像白紙黑字印出來的和合本中文聖經一樣地發生。這是很不必要的態度。)約拿在向尼尼微人講道的時候,一定會告訴他們是誰把這資訊告訴他的;他的權柄是來自何處;他自己是誰;他是不是個思想健全的人,或只是個宗教狂;他的資訊是否可靠;倘若他真是從萬神之神的耶和華差來的,尼尼微城的人又該怎樣行才能得救。因此,約拿絕不會只是重複一句說話,他會告訴尼尼微城的人耶和華的資訊是怎樣的臨到他,又為什麼尼尼微城一定要被傾覆等。說不定他還會告訴他們他是怎樣躲避耶和華,耶和華又怎樣糾正他、保守他,重新派他到這裡來警告他們悔改。

    我們不難想像尼尼微城的人聽了約拿的話之後的反應;他們開始時會覺得驚奇,繼而就覺得約拿不是鬧著玩的。於是一個接一個的向他發問;約拿亦就他所能的回答他們。本書第三章所記之事若是真的,上述之構想就不是幻想了,它們都是非常自然而又合理的發展過程。聖經若把這些都記下就真是長篇累贅得很。

    至於為什麼約拿的出現和講道能引起幾十萬人來悔改,原因可在新約聖經找到——那是主耶穌自己說的話:「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跡,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路十一2930)我們要特別注意「神跡」這一詞。約拿在魚腹中的神奇經驗,就是古代尼尼微人的神跡;但問題是:他們若不知道約拿在魚腹中的經驗,又怎能成為他們的神跡?還有,他們若除了約拿自己口述之外就沒有旁的證據,他們能接受約拿所說的嗎?不要說是以此為他們的神跡了。

    好,再讓我們按聖經提示的來構想一下當時的過程。第一章告訴我們約拿從很遠的地方趕去約帕,買票下船,要往他施去。就在他買票或下船的時候,船上的人一定會問他一些基本的問題,因為一章十節告訴我們在風暴之前,他已經告訴水手們他是「躲避耶和華」的了(這不可能是閒談中透露的,因為他一下船就累得很,跑進艙底睡著了)。但他又怎能只告訴他們那句話?他起碼也要說為什麼要躲避耶和華啊?在那個時候,這些外邦水手最多只是把耶和華看作萬神中的一個神只;此時就是約拿告訴水手們尼尼微城必要在四十日內傾覆,他們也只會看他像占卜的人一樣,信口雌黃。但到風暴驟起,海浪大作,他們的心就有點覺得古怪了。他們想起約拿曾說他的神是創造天地和大海的,他們就開始懼怕。到他們把約拿拋在大海中,風暴立刻就止住,這時他們會怎樣想,啊!要繼續向他施行嗎?他們的貨物早就全拋進大海了(一5):船又幾乎破爛(一4);他們除了回航之外還能作什麼?回到約帕時他們的報告才精彩呢:我們從考古學知道,當時地中海東岸與其他國家的航運是相當發達的,與亞述國之貿易來往更是頻繁(尼尼微在約帕之東北部)。往來於約帕和尼尼微城之間的商人必然會津津樂道約拿的奇遇,誰又不爭先報告這件與尼尼微城之生死存亡有極重要關係之大新聞?

    還有呢,當這個人人都以為是葬身大海的約拿重新出現,親口述說他的經驗,又告訴他們他要往尼尼微去,在那裡傳道,目的是要警告尼尼微城之將亡。這故事的發展就更是高潮迭起了,人還不搶先把這件事傳到尼尼微城去?

    我們不必說約拿可能因為泡在魚腹的胃液中達三天之久,而全身被「漂」得死白這個可能。他之在尼尼微城的出現就足以成為尼尼微人的神跡了。

    說來湊巧,約拿去尼尼微的時間,剛是在尼尼微遭遇一連串天災人禍後不久,而且恐懼會有更大的不幸要臨到他們的頭上。亞述雖然是世界的霸主,但有一個時間他們全國上下都籠罩著大禍臨頭的氣氛。就如羅連信教授(Professor  Rawlinson)告訴我們的,這時巴比倫不願再受其轄制,以色列、猶大和敘利亞拒不納貢;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的帶領下,更奪回不少失地;其它地方的暴亂和反動使亞述國之版圖日漸縮細,看來亞述之大限已到。約拿在這時的一聲呼喊,真如野火之燎原,又如鐮刀砍在全熟的禾田一樣,千千萬萬尼尼微城的人就眾口一心地屈服下來了。

    無怪乎聖經說尼尼微王「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來表示悔改(三6)。他繼而宣告全國禁食禱告耶和華,連「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與畜牲都當披上麻布。」這個記載實在生動忠實。西斯教授(Professor  Sayce)告訴我們:「當北方強敵壓境時,以撒哈頓二世(Esarhaddon  II)也發出同樣的呼喚,來向太陽禱告,好潔淨君王和他子民的罪。」約拿書三章說連牲畜也要披麻禁食,這在古時外邦的禮儀中,是確有此事的,希臘歷史家希律都提斯(Herodotus)在他的作品上便有類似的記載。

    實在沒有理由叫我們懷疑約拿書所記的,它說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了,我們便相信它確是悔改了。主耶穌的話亦告訴我們它不單是可能的,也確是歷史的事實——「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路十一32)上面我們說過,主耶穌所說的話都是確實的,是人不能更改的。我們若敢否定主基督的話,就不能說是基督徒了。── 巴斯德《約拿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