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要進入聖靈的事實

 

事實的印象】我們讀聖經的時候,聖靈在我們裏面的第二個要求是要有事實的印象。聖經裏不一定都是講道理,其中有很多部分是講事實,講歷史,講故事。聖靈盼望這些事實、歷史和故事在我們身上能產生一種印象。聖靈的事實在我們身上有了印象,自然而然聖靈就容易將神的話說給我們聽。如果聖靈的事實在我們身上沒有產生印象,那麼,神的話就從我們身上漏掉,就不能產生該有的果效。

      這裏所說的印象,不是指我們把故事讀熟而言,乃是指那件事的特點能印在我們的身上。在聖經裏,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特點,我們若沒有得那個特點,就不能明白神的話。譬如一張契約,不是看它後面有了圖章就算數,而是要看這個圖章是誰的才有效。這裏所注意的印象,不是重在某件事的一般內容,而是重在它的特點在那裏。發現了它的特點,就能看見神在這裏所特別要說的話。也許你記得那件事,也能說那件事,而裏面的特點卻說不出來,那你就還沒有明白神的話。新約裏有四福音和使徒行傳,有書信,還有啟示錄。我們讀書信的時候,需要進入聖靈的思想;我們讀四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心能讓神的靈將事實印在我們裏面,使我們感覺那一個事實與其他的事實有甚麼不同,使我們感覺那一個事實的特點到底在那裏。

      印象顯在人身上,就像拍照一樣。照相的底片是塗一種化學品──溴代銀──的玻璃片或軟片。幾十年以前,在一方寸的底片上,只塗幾萬顆的溴化銀,所以在那個時候照出來的相,都是一粒一粒的黑點,不好看。後來改進了,照出的相片就沒有一粒一粒的黑點,因為在一方寸的底片上已經能塗上幾百萬顆的溴化銀,所以印象就清楚了。照樣,我們裏面越細,我們接受的印象就越多;裏面越粗,接受的印象就越少。如果人的靈和心在神面前是開起來的,他的感覺是被神磨到非常細的,那麼,當聖靈的事實經過他的時候,他所得的印象也就非常深。一個細嫩的人能看見兩件東西:第一,神的話有神注意的地方,有神所要啟示的那一點。細嫩的人很自然地能看見神所注意的那一點。第二,他還能看見神在這個事實裏所說的,與別的地方有甚麼不同。

      所有感覺粗魯的人,都不能看見神的話的精細的地方。人必須是裏面柔軟的,感覺非常敏銳的,神的話才能在他裏面留下一個清楚的印象。那就不只輪廓對,而且連所有細微的點、線都是對的;他把這一個事實所有精細的地方都看清楚了。

 

細嫩的感覺】許多人願意看見聖經裏細嫩的方面。但是他們如果沒有細嫩的感覺,就不能摸那些細嫩的地方。我們試試來看四福音和使徒行傳,這五卷都是講主耶穌的事。關於主耶穌的事實,在這五卷中所講的比在書信中所講的更多。我們對於主耶穌的事實,應該有精細的印象。

 

比較的例】現在我們看下面幾個例子:

 

例一 撒該與以馬忤斯二門徒

 

      我們讀路加福音十九章和二十四章,就看見主到撒該家裏與主到以馬忤斯二門徒家裏的事完全不同。撒該的家裏,是主自己要去。而在以馬忤斯,主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細嫩的人,就看見主耶穌作了兩件完全不同的事。一件是主帶領了一個人所不齒的罪人──不只是普通的稅吏,並且是稅吏長。主耶穌不等他請,就自動表示要到他家裏去。撒該這個人實在要看見主,但他想到自己身量矮小,名譽也不好,自慚形穢,所以不敢請求主。在這種情形之下,主反而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這裏有一個有心尋求主的罪人,卻是不敢來,不敢求,主就自己請自己到他的家裏去。主領會撒該的心意,主的感覺是何等細嫩。我們裏面如果是細嫩的,就也能領會。

      以馬忤斯的兩個人,乃是退後的門徒,他們眼睛迷糊,遇見了主卻不認識。主和他們同行,向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聖經。等到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主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主對這兩個門徒的態度,與對撒該的態度不同。撒該外面的難處大,有苦說不出,所以主溫柔到一個地步,自動地對他說:我必住在你家裏。往以馬忤斯的這兩個人,原是認識主的。他們退後了,聽了那麼多的話,還是往以馬忤斯去。所以主就也好像還要往前行,要等他們請了才進去。那一邊是面向主而來,這一邊是背向主而去,所以主對他們的態度也不同。我們必須摸主耶穌細嫩的感覺,才能摸神所要啟示的拿撒勒人耶穌。

 

例二 彼得的兩次打魚

 

      在路加福音五章,彼得整夜打魚,一無所獲。後來主耶穌對他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本來是一無所獲,希奇,現在卻圈住了許多。彼得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彼得又有一次打魚,主問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主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這一次又拉上許多魚來。在路加福音五章的打魚,是主耶穌將祂的榮耀顯給彼得看。這太大的榮耀向彼得身上一照,他就看見自己是罪人,覺得主和他同住,是他所不配得的。等到主復活以後,那一次的打魚,彼得一認識是主,就跳在海裏,洑水上岸。好像他一認識是主,就不要魚了。同樣的啟示,第一次是使一個從未認識自己的人認識了自己而求主離開他,第二次是使一個已經認識主的人更要親近主。我們能看見這兩件事的不同,我們就有了印象。在這些事情上,必須有印象。

 

例三 主變餅與馬利亞用香膏抹主

 

      有兩件事,是四卷福音書都記的:一件就是主變餅給五千人吃飽的事,另外一件就是馬利亞用香膏抹主的事。主在變餅給五千人吃飽以後,吩咐門徒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六12)。這是一件希奇的事,就是主耶穌肯行神蹟變餅給人吃,但是,剩下來的零碎,主要門徒收拾起來,緣故是不可糟蹋。等到有一個女人來,打破玉瓶,把香膏澆在主的頭上,就有門徒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但主耶穌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可十四3~9)。在這裏我們看見,變餅與用香膏抹主,這兩件事是相對的,一個是不可糟蹋,一個是並不枉費。行神蹟出來的東西,不可糟蹋,而三十兩銀子買來的東西,澆在主身上,並不枉費。那三十兩銀子的香膏,不是給五千人吃,而是給主一下用完;不是收拾起來,而是把瓶打破;不是十二籃,而是一玉瓶;這些都是對照。神的兒子行神蹟變出來的餅,連零碎都得收拾起來;但祂接受三十兩銀子的奉獻,並不覺得太過。四卷福音書都記這件事,祂教人到普天下傳福音的時候都記念這件事。福音多普遍,奉獻也多普遍;福音傳到那裏,為主擺上的奉獻也到那裏;福音有多廣,人的奉獻,人的香膏也有多廣。我們在這裏面,必須有印象。

 

例四 主的受審判與保羅的受審判

 

      有時候,我們把四福音和使徒行傳拿來比較,也非常好。例如主耶穌的受審判和保羅的受審判:當保羅在那裏受審判的時候,他說: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這和主耶穌不一樣。雖然我們寶貴我們的弟兄,但是,地上所能產生的最好的兒子,不過是人子。而拿撒勒人耶穌,卻是神的獨生子!把二者一比較,就看見一個是神的獨生子,一個不過是人所生的孩子;一個是主,一個是僕人;一個是先生,一個是學生。雖然保羅所達到的點是相當高,但是。他和他的主無論如何不能相比。我們裏面必須細嫩,才能認識福音書裏的主,也才能認識使徒行傳裏的使徒。一不細嫩,即使主要把一個印象給我們,我們還是不能得,也不會仆倒在主面前,也不會敬拜。粗魯的人讀聖經,像讀普通故事一樣,隨便地過去,聖靈就不能把印象給他。

 

例五 主的直行與保羅的縋下

 

      有一次主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裏讀聖經,祂讀完之後,講了一些話,就被人帶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祂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路四29-30)。這是何等鄭重莊嚴!祂不像保羅要人從城牆上用筐子繾下去(徒九25)。不是說保羅不對,乃是說保羅的品質比不上主。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直行過去」這幾個字,要給我們何等的印象。當主這樣從要害祂的人中間直行過去的時候,那一班人只好瞪眼睛看。我們的主就是這樣的尊貴榮耀!

 

相同的例()──人對主不滿】聖經裏的印象,有些地方是要比較的,像前面所提的五個例子:有些地方是相同的,就要連在一起看,好得連絡的印象。

 

例一 主在船上睡

 

      馬太福音八章二十三至二十七節記一件事,就是有一次主耶穌和門徒一同渡海,海裏忽然起了暴風,而主耶穌卻睡了,門徒就懼怕起來。在馬太福音是記說:「主阿,救我們,我們喪命喇!」在馬可福音四章卻多記四個字,就是「你不顧嗎!」意思是你還睡得嗎!門徒說這話是對主不滿的表示。門徒心裏不佩服,不只是求救,並且是不滿。主耶穌就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平靜了。主轉過來責備門徒為甚麼這麼小信。(注意馬可和路加記事的次序,就是主耶穌沒有先責備門徒,乃是先斥責了風和海,然後回頭來責備門徒。)主責備門徒有祂的根據,因為主剛才對他們說:我們渡到那邊去。主說到那邊去,就一定能到那邊去。半路上有風也好,有浪也好,出甚麼事也好,何必怕。主耶穌教他們學習信。信甚麼?信主所說的「渡到那邊去」。決不會主說渡到那邊去,而結果沉入海底去。可是門徒不信,所以主責備他們。

      有一件事非常希奇,就是主耶穌從來沒有向人賠不是。人總是越在神面前受教,越要認錯。學習越多的人,越容易發覺人對他的不滿,他容易向人認錯。但是,主耶穌是特別的,主從來沒有向人賠不是。這次事情,好像是門徒對,主耶穌錯。風浪那麼大,人都要喪命喇,你不顧嗎!但是,主耶穌起來,沒有賠不是。主耶穌的不認錯乃是祂的榮耀。主知道祂沒有多睡,祂沒有錯。祂對他們說渡到那邊去,就是渡到那邊去。在祂身上找不出一句話是空的,人沒有法子叫主認一個錯。這顯明主是何等榮耀!

 

例二 患血漏病的女人摸主

 

      馬可福音五章,那個患血漏病的女人摸主的事是同樣的原則。那個女人摸主,主轉過來問是誰,門徒對祂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這語氣顯得對主有不滿。但是,主沒有說:對不起,我問錯了。主反而周圍觀看是誰摸祂。主的意思是:是有人在摸我,你們不知道。你們注意擠的人,我卻注意摸的人。以外表來看,好像是主錯,好像門徒的不滿是對的;但是,以內容來看,錯是在門徒身上,不是在主身上。主從來沒有一次向人賠不是。這是非常榮耀的事,叫我們的心不能不服下來敬拜祂。

 

例三 拉撒路的死

 

      在約翰福音十一章,又有一次人對主不滿。馬大對主說:「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她的意思是怪主來遲了。她想:我早就打發人通知你了,你怎麼到現在才來!因為你來遲了,所以我的兄弟死了,並且已經埋葬了。「你若早在這裏」這句話,顯出馬大心裏無限的不滿。憑表面看,馬大的話完全對。但是,主所作的事,祂沒有一樣不是心裏有數。主故意停留兩天。在人看是太遲,在主耶穌卻是有意來遲。我們的主從來不抱歉,因為祂從來沒有錯。我們有抱歉,因為我們有錯。我們如果從來不抱歉,那是我們驕傲了。人越謙卑,越溫柔,就越會抱歉。但是,主雖謙卑,主雖溫柔,卻一點沒有抱歉,因為祂從來沒有錯。當人對祂不滿的時候,祂一點沒有感覺祂錯,祂知道祂所作的是甚麼事。

      像這一類事實,在新約裏有很多。我們要學一個原則,就是讀聖經的時候,遇到有相同的地方,必須把它們一個一個地合起來看。從上面三個例子裏面,我們就能看見有一件事非常榮耀,就是主一生一世沒有收回一句話,主一生一世沒有把一段路重走過。這個榮耀是何等的榮耀!是拉撒路得醫治更榮耀呢,或者是拉撒路得復活更榮耀呢?祂知道,拉撒路得復活是更榮耀。你若信,你就能看見神的榮耀。

 

相同的例()──人想教訓主】

 

例一 「這香膏可以……賙濟窮人」

 

      有時候人對於主不只不滿,甚至還想教訓主。像門徒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可十四4~5)這就是教訓主。門徒能想出另外一個處置哪噠香膏的辦法來──賣了去賙濟窮人。但主耶穌知道她所作的是甚麼事,所以祂說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主沒有一句話沒有一件事是祂自己所不知道的,用不人來改良祂。只有愚昧的人想改良主,想教訓主。

 

例二 「萬不可如此」

 

      當主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的那一次,彼得怎麼說?他說:「主阿,萬不可如此!」主怎麼說?主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太十六21~23)!彼得要教訓主,但是不行,他反而顯出人的愚昧。

 

例三 「……是個怎樣的女人」

 

      有一次主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西門家裏去吃飯,有一個女人來站在耶穌背後挨祂的腳哭,眼淚濕了主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去擦。西門就在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路七36-39)!在這裏,我們要注意西門的靈。西門的意思似乎對主說:你也得看看她是一個怎樣的女人,怎麼能讓她來到你腳後親近你呢?西門雖然沒有開口,主卻知道他心裏的意思,所以就說那個赦免多和赦免少的比喻。主的意思是:你西門覺得赦免少,所以沒有給我水洗腳;她覺得赦免多,就用眼淚濕了我的腳。我們得這些印象的時候,就要看見人這樣作主的謀士,是同等地愚昧,同時我們也要開始認識我們從前沒有認識到的拿撒勒人耶穌。

 

相同的例()──主喜歡人向祂要求大】我們細讀福音書,就能看見主歡喜人要祂破費。人對主的要求越大,主越歡喜。

 

例一 「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我們看馬可福音一章所說的那個長大痲瘋的故事。按猶太人的規矩,長大痲瘋的是不可和人接觸的。誰接觸長大痳瘋的人,誰也就染了污穢(利十三至十四)。這個長大痳瘋的人來求主耶穌,這個「來」就是錯的。我們對這件事必須有印象。長大痳瘋的人一出來,我們就得有感覺。如果不是有一個人歡喜破費,樂意擺上自己的話,一見那個長大痳瘋的來,就要說:你是來害我!我不能和你接觸,你為甚麼來!這個長大痲瘋的人來,不是問主可不可以給他潔淨,乃是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句話多麼厲害,他把所有的問題都堆在主身上──是你肯不肯的問題。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禱告,這是要叫主的心受試煉。主對於這個長大痲瘋的,可以用一句話說你得潔淨;可是,主不只用話,主也把自己擺進去,祂用自己的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如果不潔淨,主也沾染污穢了,那是何等地冒險!我們必須有印象,才能領會當時的情形。主在這裏樂意把自己擺進去。主把祂自己的聖潔、清潔,都擺在這個長大痲瘋的人身上;要麼兩個都潔淨,要麼兩個都污穢;要麼兩個都到營外去,要麼兩個都回來。哦,主歡喜破費,這是何等的破費!

 

例二 「拆了房頂」

 

      馬可福音二章記有四個人抬一個癱子來見主耶穌,因為人多,不得近前,他們就把主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把癱子縋下去。這件事我們要有印象。有這麼多的人圍主,祂已經夠忙了,這班人還把一個癱子從房頂上縋下去!我們要注意,主不只忙,並且那天是借別人的地方講道,這班人把人家房頂都拆了,以後還得修復,豈不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但是主耶穌並沒有說:下一次你們不要這樣作。主反而歡喜有人向祂有厲害的要求,好像人向祂的要求越厲害,祂越覺得對。就是在這些地方給我們認識主是怎樣的一位主。我們如果對於主所作的事沒有印象,那怎麼能認識祂呢?

 

例三 「大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

 

      當主走在路上的時候,巴底買在那裏喊說:「大的子孫啊,可憐我吧」(可十47)!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但是,他越喊越響。憑主耶穌自己,祂是不歡喜熱鬧的,經上說:「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太十二19)。主耶穌原是這麼一種情形。但是,在這裏有一個人大喊大鬧,有一個人歡喜主破費,結果主就醫治他。主歡喜人對祂要求大,向祂開大口,祂樂意賜大恩典。

 

例四 「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還有迦南女人的故事更清楚。本來餅是給兒女吃的,但是,她說:「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十五27)。這是人對祂的越分的要求,但是主就是歡喜人向祂有這樣的要求。主不只答應這個要求,醫好了她的女兒,主並且稱讚她的信心是大的。這樣的例子,在福音書裏有很多,如果我們有印象,就能在這樣的事情上認識主的心。

 

例五 「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主耶穌從「變化山」上下來的時候,有一個父親帶一個被鬼附的兒子來到祂跟前,這個人受了主耶穌的責備(可九14~29)。長大痲瘋的來,主耶穌不責備:癱子來,把房頂都拆了,主耶穌也不責備。他們都作得過分,主耶穌反而歡喜快樂。這個父親把患病的兒子先帶到門徒那裏,沒有得醫治,現在他來求主。主耶穌問這個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他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他向主要求醫治,但是又不確信主能醫治,他說,「你若能作甚麼」,主耶穌就看他的話說,「你若能!」(在原文中沒有「信」字)底下,主緊接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主耶穌的意思是:你還在那裏問「你若能」!你要知道,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問題是你信不信,不是我能不能。我們要體會當時說話的情形。這個人,心只有一半,他有心到主面前來,但是又不信。他不十分相信主的能力,所以他在求主憐憫的時候,還是說「你若能作甚麼」。這句話被主責備,非常厲害地責備。主就是不歡喜人對祂要求少。主不怕人對祂要求說:你肯也得肯,你不肯也得肯。但這個父親的意思卻是說:你能就這樣,不能就算了。你的門徒不能,你若也不能就算了。所以主責備他說:你還說能不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這話一出去,那個父親「立時流淚地喊(要注意小字):我信;我不信的地方(照原文直譯),求主幫助。」他給主一責備,給主把他的錯一指出來,他就轉過來了,他相信了,他把一切責任都放在主身上了。這是非常美的事!人要求越大,主越歡喜;人要求越少,主越不歡喜。我們要作一個細嫩的人,讓神將這些印象一直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就要看見,全部福音書都充滿了主的榮耀。

 

單獨的例】

 

例一 「誰是我的鄰舍呢?」

 

      在路加福音十章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裏,我們要注意主耶穌說話的要點。那個律法師問一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主耶穌的回答與這個律法師所問的完全不同。我們要先注意二十七、二十八節:……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鄰舍是另外一個人,自己應該是律法師。主的意思是你律法師要愛鄰舍如同愛你這律法師一樣,你就能得永生。二十九節:「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有一個思想,以為主耶穌要地去愛人,這個人是誰,他要找出來。可是,主講完了那個故事,到末了問一句話說:「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就回答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主耶穌反問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換句話說,你律法師是一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那個憐憫你的,就是你的鄰舍。鄰舍不是指一般的人,鄰舍是指救主。主指給他看,鄰舍就是主自己。主說,「你去照樣行吧」,意思就是你去盡力量愛那撒瑪利亞人吧。但是,許多人掉了一個頭,以為主要我們去作撒瑪利亞人。豈知我們不能上十字架赦罪,也不能被高舉了有聖靈降下來。只有祂有油和酒,只有祂有牲口,只有祂有客店,只有祂有銀子。我們不是撒瑪利亞人。如果要落在強盜手中的人去作撒瑪利亞人,那就完全錯了。主所說的鄰舍,是指撒瑪利亞人說的,意即:我作你的鄰舍,我救你,我給你牲口騎;我給你酒,我赦免你;我給你油,我給你生命;我給你客店,我給你教會;我給你銀子,使你有恩賜,有恩典;一直等到我再來接你。主叫我們愛撒瑪利亞人,就是叫我們去愛祂。我們要學習摸本段經文中細嫩的地方,才能讀聖經裏的故事。

 

例二 主的莊嚴榮耀

 

      當人到客西馬尼園去捉拿主的時候,主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主說:「我就是。」主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約十八6)。主就是簡單地說了一句話,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我們看這是何等的榮耀。

      祂在客西馬尼園裏有禱告,但祂在法庭上無所求,祂在大祭司面前無所求,祂在巡撫面前也無所求。這一個人是遠超過一切的。祂是主,卻在那裏受審判。到底是誰審判誰?在那裏發急的是大祭司,說話不像樣的是大祭司,我們的主卻是安安靜靜的。我們的主到了巡撫的法院裏,發急的是巡撫,問話問得木頭木腦的還是巡撫,主連答都不答。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祂雖然在那裏受審判,但是祂沒有失去祂的尊貴,祂沒有失去祂的莊嚴。

      祂在客西馬尼園裏的時候,對門徒說:你們和我一同儆醒(太廿六38)。祂沒有要求他們代禱。保羅需要請求羅馬的弟兄為他禱告,但是主並不要求人為祂禱告。祂是神的兒子,祂不需要人的代禱。祂要門徒禱告,那是要他們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為他們自己禱告。在這裏,我們又看見主的尊貴,主的莊嚴。

      祂貧窮地活在世界上,但祂沒有問一個人要一文錢的東西。祂在園子裏求神,但祂在法庭上沒有求人。有那一個能像神的兒子這樣!寶座固然是榮耀,但是受審判和十字架上的榮耀顯得更榮耀。我們要敬拜祂說:你是主!你是主!

 

例三 主的不顯露

 

      主是怕顯露、怕出名的人。祂醫治了長大痲瘋的人,就吩咐他說,切不可告訴人(太八4)。祂趕出了那一營鬼之後,叫那個人回去傳說「神」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路八39)。祂醫治了兩個瞎眼的人,就切切囑咐他們不可使人知道(太九30)。神啟示彼得看見祂是基督的時候,當下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祂是基督(太十六20)。在「變化山」上,是祂唯一顯出祂的榮耀的時候,但是,祂在下山時卻吩咐門徒說,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太十七9)。約翰福音七章也有同樣的例。主自己的弟兄不認識祂,對祂說:「你離開這裏上猶太去吧……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連祂的弟兄說這話,是因為不信祂。但是,祂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主等祂的弟兄們上去以後,祂也上去過節,但祂不是去行神蹟,乃是去講道。在這裏我們摸祂的榮耀。所有在人面前要引起人注意的,都巴不得把他的工作擺在人面前。但是,主沒有一次喜歡站到人的面前特意顯露。在福音書裏充滿了這一種情形。祂每一次站在人面前,都因有絕對的需要。祂不歡喜告訴人說祂是誰。即使祂行了神蹟給瞎眼的人看見,也不馬上告訴他祂是誰,直到帶他有了一些認識之後,才對他說祂是誰(約九)。不然的話,祂就不說。我們要認識我們的主!

 

有學習才有印象】我們要明白舊約和新約的歷史,都需要從接受印象來明白。要得印象,就要作一個細嫩的人。因此,我們在神面前必須有學習。比如有一個人,從來就是卑鄙的,那麼他讀福音書的時候,就絕對沒有法子認識主耶穌的尊貴。如果他在主面前受了對付,稍為懂得一點甚麼叫作尊貴,那麼他讀聖經的時候,就也能稍為認識一點主耶穌的尊貴。如果他一點不知道甚麼叫作尊貴、榮耀,那他怎麼能得主的尊貴、榮耀的印象呢?所以,我們必須在神面前有學習,要讓神的性情一天天在我們裏面增加,這樣我們對於神的話,感覺越過越細,印象越過越深,我們所明白的也就越過越多。我們要記得一個原則: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我們的學習不可懈怠,否則就連所有的也要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