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三章  少年人之夜——成長的痛苦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祂。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阿!禰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祂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廿二3944

 

    我們已經看過,基督徒的蒙恩是開始於晚上。經過「耶和華的夜」,使我們得以重生;經過「客西馬尼園之夜」,使我們與魂劃清界限,而能遵照神的旨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看,當我們的生命漸漸成長時,或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仍然有晚上、有早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怎樣從聖靈入門,仍要藉聖靈成全。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中,主仍是一次一次的帶我們經過晚上,然後進入早晨。

屬靈生命的小孩子階段

    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三章告訴我們,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重生」原文的意思是再生一次,或者說是從上頭生的。從上頭生是說到生命的源頭和性質;再生一次是說到從聖靈而生,正如同人人都曾是從母腹生的。原來的生命怎樣開始於母腹,重生的生命同樣的開始於聖靈。所以主耶穌要我們回轉象小孩子,這就指出我們重生後,是要經過小孩子的階段。

    請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十三節至十四節:「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這個故事說到小孩子。我們從聖靈重生之後,生命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這裏所說的小孩子階段。

 

屬靈生命的少年人階段

    1、富有的少年人

    接著我們看第二個故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十六至廿二節:「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善事,纔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什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請特別注意,這段對話和聖經中的夜景有絕對的關係。主的這番話等於是替晚上和早晨下了注腳。我們每天要怎樣過生活?乃要天天捨己,背十字架跟從主。什麼時候我們跟隨主,那是早晨;什麼時候我們撇下一切捨己,那就是我們所經過的晚上。這一個少年人,他沒有撇下一切,而是憂憂愁愁地走了。聖經說,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前面說到小孩子,這裏說到少年人,主耶穌呼召他作完全人。從小孩子到少年人,再到完全人,要達到完全成熟的境地。

    1)主耶穌所愛的

    馬可福音第十章廿一節告訴我們,主耶穌看著這少年人,就愛他。這個愛,就是聖經用來形容主素來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的那個愛,也就是神愛世人的愛。所以有人說,這個少年人應該就是約翰福音說的主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當然這只是猜測,但是無論如何,在聖經裏面講到耶穌所愛的,只有拉撒路和這一個少年人。

    2)財貨太多,不能捨己

    這個少年人,主耶穌一看見他就愛他。他遵守了所有的誡命。這事實說出,當我們的生命進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凡是主的命令我們都願意遵守;但是主提醒我們,「你若願作完全人」。不錯,你是少年人,你是主所愛的,你是遵守主一切命令的;但是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作完全人?你仍舊可以持守你所有的,因為你是少年人;但是你願不願意再上一層樓?你若願意作完全人的話,你就應該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意思是:主要帶領這少年人經過晚上,然後來到早晨;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第三日。但是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原文是極其憂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然後主告訴門徒們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太十九2324

    為著初蒙恩的弟兄姊妹,這裏需要解釋一下針眼的意義。原來,針眼是指耶路撒冷城門旁另有一扇很小的門。每天太陽下山以後,大城門就關閉了,便留下這扇小門給一些夜行者進出。因著駱駝所載的東西很多,因此就很難穿過針眼門。主的話是指這個少年人,如同身上載著太多財貨的駱駝,又不肯撇下,當然沒有辦法穿過針眼門,只好憂憂愁愁地走了。

    這裏的財物就我們的「己」的象徵。所以主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太十六24)親愛的讀者,我們肯不肯將我們所有的財富者捨去呢?當我們捨去的時候,那個感覺會象進入黑夜,但是這個夜會帶來早晨;一夜雖有哭泣,晨起必要吹呼。主的目的不是光要我們經過黑夜,而是要我們從黑夜達到黎明。所以主呼召說:「來跟從我!」但是很可惜,這個少年人聽了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你看見從少年人到完全人的這個階段,他好象沒有走上去,他好象離開了。

    3)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主的這段話讓我們看見,基督徒整個成長的過程,先是小孩子,後是少年人,最後達到完全人的地步。但要怎樣達到完全?必須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三日……第四日。這樣,我們纔能從少年階段進到榮耀的階段。「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這是主告訴彼得他們的話。所以,我們從少年進到完全的這一個階段,都不是我們所能的,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經過哭泣的夜晚,然而這是神的兒女必須經過的。所以,使徒保羅說:「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加四19

    我們從老約翰的話裏,也可以看出屬靈生命成長的三個階段。約翰一書第二章十二節說:「小子們哪!我寫信給你們。」十三節:「父老啊!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認識那從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勝了那惡者。小子們哪!我曾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識父。」十二節和十三節在中文聖經中,各有一個「小子們」的語詞,但在原文裏不是同一個字。前面應譯為孩子們,就象一位老母親叫她的兒女:「我的孩子」;後者應譯為小孩子,這和主耶穌所說,讓小孩子信來是同一個字。在老約翰心目中,我們這些人都是神的兒女,都享有同樣的生命,所以說:「孩子們哪!」但是這些孩子們中間有三種不同的人,他們經過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有一班人是父老,他們的生命是成熟的;另外一班是少年人,他們的生命是在成長中的;還有一班是小孩子們,他們是幼嫩的。這就是整個基督徒生命成長的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過程。

    4)捨己、跟從主,生命才得完全

    父老的階段,就是主耶穌所說的完全人。我們怎樣能作父老,而達到完全的地步呢?主耶穌說:「要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結果,那少年的官就憂憂愁愁地走了。他捨不得他自己,他也捨不得撇下這許多;他不願意經過漫長的黑夜。這真是悲劇。

    在四福音裏,共用了三個少年人的故事,來說明我們怎樣經過少年人的階段。第一個少年人是家道富裕的,他憂憂愁愁地走了。這「憂憂愁愁」一詞用得真生動,它說出這少年官是如何的難「舍」。然而若不經過黑夜,怎能達到黎明?怎能有晚上有早晨,而日又一日使我們得以成長呢?

 

   2、赤身逃走的少年人

    現在我們看另外一個少年人。馬可福音第十四章五十一和五十二節:「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為什麼馬可福音忽然插進這段與前後文毫無關連的故事?前面是記載在客西馬尼園,彼得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朵,接著門徒們都離開祂逃走了;後面記主耶穌受審的事。在這兩件事當中,聖靈提起了這段故事。到底是什麼緣故呢?它背後隱藏著什麼重要的教訓?又如何與夜景有關係呢?

    1)是少年人馬可的狼狽故事

    有不少的聖經學者推斷,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寫馬可福音的馬可。馬可福音被公認是四福音書中的第一本。馬太福音、路加福音中的許多資料,都是參考馬可福音的。(當然聖靈也給他們有更豐富的啟示,而且馬太本身也是見證人。)但是馬可的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彼得來的。馬可被稱為彼得的兒子;你只要注意馬可福音的描寫筆法,便知道是彼得的口授。因著彼得是身曆其境的人物,他把活生生的圖畫都親口傳給馬可,於是馬可就以寫實的筆法一一地記載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馬可福音。馬太和路加幾無遺漏地採用了馬可的資料,但這段故事是唯一的例外。

    馬可記說「有一個少年人」,這和約翰記說「有一個耶穌所愛的門徒」是一樣的筆法。所以,很可能這是可馬講起他自己失敗的經歷。這段往事是馬可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他記得,當他看見許多人都離開主逃走的時候,他決定要跟隨主,但是等到有人要捉拿他的時候,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這是馬可想起他自己一段羞恥的故事。這羞恥還不在於他的赤身,而在於他感覺是「落荒而逃」,是「狼狽而逃」。這是聖靈所作的。

    聖靈常常使我們想起自己的羞恥來。就如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所列的使徒名單中,只有馬太福音特別形容「稅吏馬太」。稅吏在當時和罪人幾乎是同義詞。在馬太的感覺裏,雖然作了使徒,但沒有忘記自己原是一個罪人而蒙了憐憫,所以他寫聖經的時候,特別說稅吏馬太。這是聖靈在馬太身上的工作所留下恩典的記錄。但是馬可和路加提起同一分使徒名單時,只簡單的說:「馬太」。居此推理,從只有馬可福音記載這一段狼狽故事的事實看來,這位落荒而逃的少年人一定是馬可。

    2)肉體裏沒有良善

    馬可狼狽逃走的事,是我們跟隨主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發生的。在我們的經歷中,有時真的跟不上神的旨意,落荒而逃;但當我們回頭去看時,便要覺得羞慚。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裏,這事是常常發生的。這是成長的痛苦。「憂憂愁愁的走了」和「赤身而逃」,正是表明我們光景的兩幅圖畫。但是這些羞恥的經歷給我們看見,在我們的肉體裏沒有良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所常表現的,就象這兩個少年人一樣。

    3)稚氣未脫,童心未泯——一個樸實無華的寫實者

    有一件事非常有趣,我們若讀希臘原文的馬可福音,就可發現馬可是一個寫實的人。他寫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一點也不誇張、不加油添醋,文字和體裁非常簡練,所以聖靈用他來描寫耶穌基督是神的僕人,真是再恰當也不過了。因為僕人是樸實無華的,什麼都是實實在在的。他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地敍述著,完全是大孩子的口氣;所以許多人讀馬可福音,覺得特別的可愛。他真可說是童心未泯;他把少年人的心態和光景,藉著文字完全表達了出來。例如馬可福音第三章,他連用了三十四個單詞。你再細讀下去,必定覺得這樣的敍述不象大人的口氣,而象少年人講故事。可見他仍不脫稚氣,真是樸實無華。因為他是一個少年人,所以聖經就用他的表現,作為我們成長過程中少年階段的表徵:就是當我們遭遇試煉的時候,我們不是憂憂愁愁地走了,就是落荒而逃。這些都是聖靈藉著馬可福音來提醒我們的。

    a.根據彼得的口述

    前面說過,馬可福音也就是彼得福音。很多事情馬可不在場,而是彼得在場;彼得將所見所聞的——告訴了馬可。例如:「主在船尾睡著了」。別的福音書只這樣提一句,但馬可卻加上一句,說主是「枕著枕頭睡覺」(可四38);可見當時是有人看見的。又如馬太福音講耶穌叫一個小孩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但是馬可福音又加上一句,說主又抱起他來,好象馬可親眼看見一樣。(可九36)再如五餅二魚叫五千人吃飽的神跡,只有馬可福音這樣記載:眾人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人一排的,也有五十人一排的。(可六40)記得如此細緻,好象是他親眼目睹的。其實,這一切都是彼得親眼看見,而告訴馬可的。

    b.也有親身的經歷

    然而,有些記載卻難以解釋。因為有些景象彼得不可能看見,但聖靈卻藉著馬可記載了下來。就如馬可福音第十四章十七節:「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別的福音書都不是這樣記「都來了」;這好象有一個人躲藏在暗處,看見他們來了。又說:「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這口氣明明是另有一個人親眼看見,而這個人一定不是參與飯局的彼得。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人到底是誰?當然是敍述這一段故事的人——馬可自己。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記載,彼得從監牢裏出來,他想了一下就去叩馬可母親馬利亞家的門,因為彼得和這個家非常熟悉。這個家庭非常富有,開放作為教會禱告的地方。所以,讀聖經的人據此斷定,主耶穌最後的晚餐就是要馬可母親的家裏,也就是在馬可的家裏。為了預備逾越節的筵席,主曾打發那兩個門徒跟著拿一瓶水進門的人。(可十四1314)有人說這拿水的人大概就是馬可。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馬可福音中凡是親身經歷的記述,那見證不是彼得的,就是馬可的。

    又如馬可福音十四章所記,在客西馬尼園裏,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三十二節後接著說:「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凡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儆醒。』……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麼?不能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這段話可以證明,這裏的目擊者不是彼得,乃是另有一個人,此人是誰呢?很清楚,一定是馬可。你知道,門徒們所作的見證,都是他們親耳聽見,親眼看見的;所以說彼得、雅各、約翰都是耶穌基督復活的見證人。在客西馬尼園裏,誰聽見了主耶穌三次禱告呢?誰看見主耶穌在那裏汗如血點滴在地上?主耶穌帶來的三個門徒,他們疲倦已極,都睡著了;而且根據路加福音,主單獨禱告,距他們約一石之地;所以他們必沒有聽見、看見。最有意思的是,馬太、路加福音都沒有點出主耶穌所說的杯是什麼杯,但馬可福音讓我們看見,這個杯是指著「那個時候」說的。可見馬可不只聽見了「杯」,也聽見了「時候」,並且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了。所以,馬可是一個怎樣的見證人呢?馬可哥以說是客西馬尼園裏面種種光景的目睹者,也是親耳聽見主所禱告的見證人。

    4)「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原來那時,馬可不過是一個大孩子,因他早就聽見過主耶穌的故事,也看見這些門徒是怎樣地跟隨祂。他心中羡慕這些人能夠和主耶穌同用晚餐,所以當他描寫的時候,心裏一定非常的興奮。他說:「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這幅圖畫對這個少年人來說,真是印象深刻,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那天晚上,不知道他躲在什麼地方看到這些畫面,也聽見這些圖畫中的話,尤其是聽見主耶穌最後的禱告和祂的勸勉,他的心真是被主完全奪去了。他是少年人,雖未曾象彼得、雅各、約翰他們一樣,天天與主在一起,天天受主的教訓,但他的赤子之心,只感覺這位主實在可愛,實在吸引他。那天晚上已經很晚很晚了,主和門徒們唱了詩歌,就往客西馬尼園去。但這個少年人馬可,可能根據猶太人睡覺的習慣,是把外衣披在身上在床上躺下;也許那晚聖靈作工,他的心完全給主吸引了,怎樣也睡不著。他幾乎可以肯定今夜一定有大事要發生,為了要一探究竟,也許就很快地披著一塊麻布,摸索到客西馬尼園去(這園子很可能是馬可的母親所擁有的)。因此,便看見了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那幅圖畫,也聽見了祂的禱告。馬可就這樣成了客西馬尼園內的直接見證人。

    也許是在客西馬尼迫切的禱告,並怎樣血汗滴在地上……,摸著了馬可的心,他巴不得能跟隨祂。他又看見眾人進來捉拿主,彼得的勇敢表現了一下之後,一個一個的都逃走了!這時他心想,你們這些跟隨主多年的人怎可跑掉呢?但我決不肯走,我要跟隨主!哦,這就是少年人的心。許多時候主的愛激勵了我們,在唱詩禱告的時候,我們何等願意說,把一切奉獻給主。少年人最容易因著主愛的緣故,願意把自己奉獻給主。我們一想到主在十字架上和在客西馬尼園的苦難,就必定有一個禱告,何等願意跟隨主,即使別人都離開了,我仍要來跟隨。然而,少年人的難處就在於他頭腦所接受的知識和他的經歷,有一段非常大的差距。這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少年人說我懂了,就以為我有了;但他忘記,懂了並不是有了。這就是馬可赤身逃走的緣故。所以,少年人必須進到完全人的地步才行。

    但我們如何進到完全的地步呢?是聽懂了許多道麼?是讀神學麼?是憑自己下決心麼?不!都不是!聖經告訴我們,那少年人披著麻布跟隨主,眾人就捉拿他,他一心慌,就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因為他沒有準備好,他本能的反應就是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因此這塊布就一直在眾人的手裏,他羞恥的記號一直落在別人的手中。

    從這裏的記載看,這少年人非是馬可自己不可。因為別的門徒當然不會知道,只有馬可自己知道,是赤身的披著一塊麻布。所以我們確定,是馬可作了客西馬尼園的見證人,他因而願意跟隨主。但是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這個少年人離開逃走了!他象別的門徒一樣,失敗了!先前跟隨主的彼得、雅各等人失敗了,他也失敗了。等他回頭去看的時候,他覺得他的失敗是落荒而逃,他的羞恥是遠超過許多人的羞恥。馬可的心是愛主的,他的眼睛看見了,耳朵也聽到了,但是這條路就是跟不上;難處一來,他就落荒而逃。

    5)乃是「客西馬尼」的憂愁

    實在說來,在我們身上,馬太福音的那個富有的少年人,就是馬可福音的這個赤身的少年人。以屬靈的應用來說,什麼時候我們落荒而逃,什麼時候我們就憂憂愁愁。在原文裏,這「憂愁」與主耶穌進了客西馬尼園就憂愁起來的「憂愁」,是同一個字。馬太福音那個少年人的憂愁,同於另一個少年人馬可所告訴我們主耶穌的憂愁。祂的汗象血點滴在地上,祂怎樣驚恐起來的那段光景,只有少年人馬可知道。所以,當我們不肯撇下自己,不肯跟隨主的時候,我們所經歷的憂愁,乃是客西馬尼的憂愁。主進客西馬尼,祂被榨出油來,而且禱告說:「父阿!若是可行,叫這杯離開我,但是不要照著我的意思,乃是照著禰的意思。」可是這個少年人呢?卻是照著自己的意思,這就是他憂愁的原因。

    那少年人的憂愁是因何而有的?是因為聖靈在他裏面憂愁。這就是以弗所書所說的聖靈的擔憂。保羅告訴我們,不要叫聖靈擔憂,意思是不要讓我們的主再經過一次客西馬尼。我們聽見主說:「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著禰的意思。」祂把祂自己完全放在零的地位上,而我這個家財萬貫的少年人,所有命令都遵行了的少年人,卻是因為不肯捨己而憂憂愁愁地走了。在我們屬靈的少年階段,我們常是落荒而逃。

    3、已死的少年人

    到了路加福音,你看見第三個少年人。主對他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七14)不要再跌倒了!不要再退後了!不要再蒙羞了!我吩咐你起來!這是主對拿因城一個寡婦已死的獨生子的命令。主要他從死裏復活,結果那個少年人就起來了。在這裏我們看見,什麼時候我們象前面的那兩個少年人,我們就如同這一個死了的少年人一樣。但是感謝主,當祂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我們便進到復活的境地,就不再是死亡。這就是有晚上、有早晨。從此,我們能再次起來,跟隨祂,討祂的喜悅。這樣,我們就慢慢的進到完全的地步,慢慢的就變成主所說的那一個完全人。

 

無數個黑夜,說不盡羞慚

    在我們跟隨主的路上,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們不順服我們的主!我們時常是在一個順服的名下,作了不順服的事;在愛主的名義下,作了叫主擔憂的事。但願主恩待我們,什麼時候你去了不該去的地方,特別是少年人作了不該作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頂撞了不該頂撞的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這個時候你裏面就有說不出來的憂愁;因為你不肯把自己捨去,你不肯說:「我的魂!我的魂!你為什麼離棄我?」你仍是寶貝你自己,維持你自己的尊嚴。親愛的讀者!你若不肯認罪,結果要象那少年人一樣,憂憂愁愁地走了。這一個憂愁,就是客西馬尼園的憂愁。當你讓客西馬尼再從身上經過的時候,你怎能站立起來呢?當馬可追憶少年時代,他想一想他的自己,再和他的主比一比,他是何等的羞慚!就從這裏,少年人馬可得著了極寶貝的教訓,永遠難忘。

 

經過黑夜進入黎明

    你記得,有一次馬可和保羅、巴拿巴一同去傳福音,在中途他開了小差;又是一次落荒而逃。(徒十三13)他是富家子弟,原以為出去傳道是件很容易的事,沒想到遇到一點艱難,受不了就溜走了。後來,保羅認為這樣的年輕人永不可錄用,而巴拿巴則認為總要給他一個機會(聖經說巴拿巴心地寬宏),結果他們兩人為著馬可就分手了。(徒十五3739)當然保羅很有道理,他很會看人,象馬可這樣一個不堅定的少年人,沒有什麼希望,他還能作什麼呢?沒想到巴拿巴纔是對的。在人認為沒有希望的,結果卻很有希望;因為有一天主能對馬可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所以等到晚年保羅在監牢裏,他特別提起馬可,說馬可與我的傳道很有説明(提後四11);馬可終於被恢復了。我們相信,因為馬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客西馬尼的那幅圖畫,現在他明白了,為著要從少年人階段進到完全人的階段,需要有晚上、有早晨。同樣的,我們有失敗、有荒涼、有軟弱。當我們回想跟隨主的日子,我們要承認已往的日子總是羞慚的時候多多,為難的事情也多多。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年輕時曾作了一件非常羞慚的事。那時我們受的是清教徒式的屬靈教育,認為基督徒不可以看電影。雖然表面上遵行了這樣的教導,但心裏仍很喜歡看電影。我常想,電影不可以看,電影廣告總可以看罷!因此每天拿著報紙看電影廣告。有一天在廣告上看到「萬王之王」的影片介紹,就告訴自己說:「別的影片不可以看,但這一部的關主耶穌的片子是一定可以看的。」但心裏仍有些不安。於是我就約了另一位弟兄同去,因為他是帶領年輕人的,只要他去,我心裏就能平安了。結果我們都同意去,可是又怕別的弟兄們看到,因為我們是帶領別人的,不能給人話柄。因此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大熱天裏我們兩人去排隊買票時,都穿著又厚又重的雨衣,將自己完全遮蓋起來。但是那一次我卻經歷了從來所沒有的感覺,好象人掉在地獄裏面一樣。排隊的時間漫長得像是一直輪不到我們似的。好不容易進到暗咚咚的電影院裏,松了一口氣;我才明白為什麼人不愛光倒愛黑暗!當時雖然人看不見我們,有一位卻看得見。就在這個時候,裏面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憂愁;現在回頭來看,那就是客西馬尼的憂愁。最後,我們還是狼狽地從電影院裏逃了出來。

    我們不必爭論可不可以看電影的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是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聖靈的教訓,什麼時候作了一件得罪祂的事,就會感覺象在地獄裏一樣。因為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6)相信每一位有心跟隨主的人,都有這樣的見證。每一次想到我們的羞恥,我們也就有馬可自述落荒而逃的感覺。但是感謝主,就是經歷了象客西馬尼園那樣的憂愁,我們才聽見了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要照著我的意思,只要照著禰的意思。我們就是這樣學習聖靈所賜給的功課,也就這樣的從夜晚達到黎明;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第三日。這是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一夜雖有哭泣,晨起就必歡呼!失敗、軟弱、落荒而逃的時候,就是我們經過夜晚的時候;但願此時主提醒我們,叫我們想起客西馬尼之夜;也聽見主吩咐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七14

 

禱告:

    主,我們把這些話恭敬的交在禰的手裏,如果禰看為美好,就求禰使用;不只用在少年人的身上,也用在年長的人身上;用在自以為沒有的人身上,也用在自以為有的人身上;用在貧窮人的身上

── 陳希曾《聖經中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