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三章 舊約的正典與旁經

 

壹 前言

  在聖經中現有的三十九卷舊約,基督徒雖然相信、承認並接受它們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三16),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參彼後一21),是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約五39)。然而這些經卷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乃是上帝藉不同的人,在他們不同景況的時代中寫出來,歷經人們的收集編訂,才成了今日的樣式。

  在漫長的舊約年代中,以色列人當然有不止這三十九卷的著作。為甚麼其他名著當中,有些是滿具宗教熱誠的,有些對歷史的背景有詳盡的敘述,有些是文意高雅而極有道德教訓,卻都沒有被列入在舊約正典之內,其理由何在?相反的,有些經卷完全不提上帝的名號,從今人的眼光看來,甚至違反人權、充滿了不道德和暴行的記述,卻又被收集在舊約正典之中,原因又是甚麼?

  耶穌降世並為世人作成救贖的工作以後,基督徒透過耶穌和門徒的見證,從今日的眼光來反觀舊約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毫無疑義的說,聖靈感動人寫作聖經和收集舊約正典的標準,是和救恩有很大的關聯;凡是否與救恩有關的資料,就是列入正典與否的取捨標準。這意思就是說,基督徒是以作品的內容來定其正典與否的地位,而不是用甚麼外在的形式作標準。可是,在審閱全部舊約經卷以後,我們發現其中也頗有與今日基督徒的觀點相左之處。何以這些資料又會被收集在聖經之中?

  事實上,舊約原本是猶太人的聖經,並且今日還是猶太教視為信仰與生活的準則之不可更易的權威。因此,若要解答上述的各種問題,我們就不能單從基督徒的觀點來看,而不能不要去探討一下猶太人對聖經的畫分,並其對正典的觀點,然後纔能明瞭今日基督教會對舊約正典的看法,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先,我們也須了解正典與次經及偽經的分別。

 

貳 正典與次經及偽經的分別

  凡深入去研究庫穆蘭文件的人,對舊約聖經的正典問題,都可得到這麼一個印象:在主前第二世紀至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陷落前,似乎還沒有所謂「正典」與「旁經」的明顯分界線。律法書和先知書,因其本身的內容,已經獲得了猶太教的特別尊崇。其他的著作像詩篇、箴言和約伯記,也已得到猶太人的特別重視。至於另外的一些作品之是否被尊為神聖不可侵犯之書的問題,明顯的仍在浮游不定之間。

  舊約正典是指現有的三十九卷舊約聖經。它的畫分和形成,我們將在下面一節來討論。除了這三十九卷以外的猶太人的著作,特別是指主前二百年至主後二百年間,在巴勒斯坦用希伯來文或亞蘭文寫成的,以及在亞歷山太以希臘文寫成的著作,凡其內容與猶太人的歷史和宗教信仰有關的,除了前章所講的「輔助了解舊約的文獻」以外的作品,都被列入旁經之中。

  雖然好些近代的學者,主張凡正典以外的前述著作,都列為「旁經」,而不畫分為「次經」與「偽經」。但因部分旁經曾在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中出現,有些並收集在主後三八二年耶柔米(Jerome, 347420)受命繙譯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中;甚至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法文耶路撒冷聖經(La Bible de Je*rusalem),以及一九六六年出版而將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65)的決定加以考慮的英文耶路撒冷聖經(The Jerusalem Bible),都有十多卷旁經列入在內。為這原因,我們還是從傳統的方式,將旁經分為次經與偽經來討論。次經是指曾在上述各譯本中出現,而不列在希伯來文正典的經卷;偽經是那些既不在希伯來文正典,也沒有列入上述各譯本中的作品。我們承認,在書卷的內容和歷史的考證,以及與新約聖經的關係上(有些新約經書就引用了我們所認為是偽經的),這分法都不符理想,但為討論方便起見,我們就只好從權處理了。

一 次經

  次經在英文是 Apocrypha。這字是源自希臘文的 apokruphos ,本義為「隱藏」的意思。這字原與愛色尼人(Essenes)的團體有密切的關係,且原本是有極高的榮譽的。因為按當時流行的意見,認為律法和先知,以及詩篇上的話,是給普通人讀的;而那些「隱藏」的書,卻不但有特殊的權威,也是隱秘教義的源頭,並且惟有智慧人纔能閱讀而明白的。(參以斯得拉肆書十四464246)可是,在耶路撒冷於主後七十年陷落後,這些原先認為「不致玷污人手」的書,卻因其數目越來越多,又有些是猶太基督徒的作品,有些是希臘化的諾斯底派的作品,有些竟是荒誕不經的作品(參看「二 偽經」{\LinkToBook:TopicID=136,Name=二 偽經}),而被猶太教的拉比們定為是不法的書。既是不法的,就應當予以「隱藏」了。發展到後來,因為認定 Apocrypha 對猶太教有害處,以致在猶太人中就把次經看成和「偽經」及「異端」為同義詞了。

  猶太人的這種態度,也逐漸的反映在基督教古教父的教訓上。主後頭兩個世紀的古教父,例如:坡旅甲(Polycarp c.a. A.D.70168),愛任紐(Irenaeus ca. A.D. 120202),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ca. A.D. 150215)和特土良(Terullian ca. A.D. 160220)等,都很隨意的引用這些經卷來支持他們的論說。可是,第三、四世紀的古教父,像亞他那修(Athanasius ca. A.D. 297373)和魯非諾(Tyrranius Rufinus ca. A.D. 345410)等,卻認為這些是有害而不應閱讀的作品了。另一方面,繙譯舊約為拉丁文之武加大譯本的作者耶柔米,則主張這些不在希伯來文正典,卻包含在希臘文和拉丁文譯本內的作品,應僅僅使用之為教化(edification)之用,而不可為肯定教會的教義之用。耶柔米的這種主張,不但為天主教(主後三八二年的羅馬會議)和東正教(主後六八二年的康士坦丁堡會議)所接受,也為十六世紀後的基督教各派在原則上所同意。路德所譯而在一五三四年出版的德文聖經,也把這十多卷次經列在舊約正典之後,並附加說明:「這些書雖不與聖經同等,仍然是有用和良好的讀物。」聖公會於一五五三年出版的四十二信條和其後於一五六三年減為三十九條的信條中,都申明次經的閱讀,可作為生活的榜樣和禮儀的教訓,但不能用以建立教義。因此,一六一一年出版的英文欽定本聖經,亦附有次經在其後。十九世紀起,英國有一強烈反對次經的運動,以致自一八二七年起,英國聖經公會便把次經剔除在現有的基督教聖經之外。創立於一八一六年的美國聖經公會,則從未將次經列入聖經中。天主教於一五四六年開始所舉行的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除了以斯得拉壹書、貳書(即偽經中的以斯得拉書和以斯得拉肆書)和瑪拿西的祈禱之外,重新肯定次經在正典中的地位。但卻稱之為「亞經」(Deuterocanonical),而將 Apocrypha 一詞當作旁經,即我們所用以稱呼為「偽經」的。

  有了以上的背景,我們現在可以畫分五個項目來將全部次經簡介如下:

甲 史傳作品

  次經中極富歷史參考價值的,有瑪喀比傳上卷(I Maccabees)和瑪喀比傳下卷(Ⅱ Maccabees

  1. 瑪喀比傳上卷(I Maccabees 瑪喀比的本義是鐵鎚。原先是用在率部戰勝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Ⅳ),而於主前一六五年恢復聖殿崇拜之猶大的,其後猶太人轉用於通稱哈斯摩年(Hasmonaeans)整個家族。這本書是描寫猶太人怎樣在哈斯摩年眾弟兄的領導之下,向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爭取自由的鬥爭歷史。全書共分十六章:首章引述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東征和繼承他的將軍們所建立的一些王國,並安提阿哥四世即位及其逼迫猶太人的信仰之種種暴行。次章記敘祭司瑪他提亞(Mattathias)於主前一六八年起義,反抗西流古王朝。第三至十六章則描述在瑪他提亞的三個兒子猶大(166160 B.C.)、約拿單(160142 B.C.)和西門(142134 B.C.)之領導下,爭取自由的戰爭,收復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獲得宗教的自由,且建立了獨立的猶太國。

  瑪喀比傳上卷的原著是希伯來文,但僅有希臘文譯本得以流傳。作者無疑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約寫成於主前一百年,目的在描述猶太教怎樣於逼害中,仍能靠上帝的幫助與眷顧,而得保存於世。

  2. 瑪喀比傳下卷(Ⅱ Maccabees 這本共有十五章的瑪喀比傳下卷,並非接述瑪喀比傳上卷的著作,而是與瑪喀比傳上卷平行的敘述,由安提阿哥四世之前西流古四世(Seleucus Ⅳ)逝世(175 B.C.),至主前一六一年猶大瑪喀比戰勝尼加諾爾(Nicanor)為止。因此全書的主要部分(四7~十五36)實際是和瑪喀比傳上卷一至七章所講的是同一件事。但本書的原著是希臘文,著作的風格亦似希臘的作者;而作者對聖殿極度崇敬,且表明著作的動機在於宗教和教育;要求讀者對律法盡忠,雖遭殺身之禍亦有復活的盼望。因此,作者可能是住在亞歷山太的猶太人,大概在主前一二四年至主前五十年間,就已寫成。開端是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寄給住在埃及之僑胞的兩封信,勸勉他們遵守獻殿節(一1~二19),接(二20以下)就說明本書是古利奈人耶孫之五本史書的撮要,並其寫此書的方法。這本書明顯的是為亞歷山太的猶太人而寫,目的是要他們和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團結一致,為他們的宗教與政治的自由而奮鬥。

乙 傳奇小說

  傳奇小說通常都不理會歷史和地理的實在性。多比傳和猶滴傳就是這樣的一種。舉例說,多比傳中的多比在所羅門王逝世那年,即主前九三二年,是年輕人(一4),後來離開拿弗他利支派而被帶到尼尼微。按一章五和十節所述,應是主前七二一年,而在十四章五節以下卻暗示他的兒子多比雅於尼尼微陷落時(主前六一二年),仍然生存!同書五章六節以下講到拉哲斯(Rhages)到伊克巴他拿(Ecba Tana)只有兩天的路程,而實際卻相隔差不多二百英里;書上說伊克巴他拿是平原,實際卻在海拔六千英尺的高原上。猶滴傳亦是如此。一章一節說尼布甲尼撒是統治亞述尼尼微的王,事實上尼布甲尼撒卻是巴比倫王,而尼尼微已被其父尼布波拉撒在主前六一二年毀成廢墟。四章三節和五章十九節卻提到猶太人從被擄之地歸回,那應是波斯的時代。而故事中的主帥卻仍然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得力助手!雖然有這些缺點,但因小說內容在宗教上和道德教育上有啟迪作用,這兩本書仍然甚受歡迎。

  3. 多比傳(Tobit Tobias 全書共十四章,開卷即敘述拿弗他利支派的多比,自幼敬畏上帝和忠於律法,被亞述王擄至尼尼微後仍然如此。他早年發達,卻冒死也埋葬遭西拿基立王所屠殺的同胞。這位敬虔的人卻不幸失明。雖受妻女嘲笑仍忠心信仰上帝(一1~三6)。另一位敬虔的猶太女子撒拉,住在瑪代的伊克巴他拿,結婚七次均為惡魔在洞房之前將其丈夫殺死,而她卻毫無怨言的仍然讚美上帝(三715)。這兩個人雖然都求上帝早讓他們離世,而上帝卻派天使去營救他們:天使變成人來伴同多比的兒子多比雅到瑪代,藉燒魚的心與肝而使多比雅與撒拉成親時將惡魔逐出。多比雅偕同新婚之妻回到尼尼微,又藉同一魚之膽治愈其父的盲瞎症(四章至十一章)。多比和多比雅欲向那位旅途伴侶報答時,他才表明自己是天使;多比乃唱詩感恩和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末後要復興(十二章至十三章)。末章是多比勸其子遷住瑪代,因那鴻(有古本作約拿)先知預言尼尼微將毀。多比夫婦死後,多比雅夫婦即遷往瑪代與岳父母同住,至年高壽邁而死。

  這本書原用亞蘭文寫成,大概是主前四世紀至二世紀之間的一位僑居埃及的猶太人所寫。

  4. 猶滴傳(Book of Judith 全書共十六章,頭三章所記是亞述王尼布甲尼撒戰勝瑪代後,派其主帥去攻打未曾參與對抗瑪代的各族。四章至七章敘述以色列人剛從被擄之地歸回,重新奉獻了聖殿;因怕聖殿被污而決心抵抗入侵的大軍,卻在伯多利亞(Bethulia)被圍,水源切斷而陷入險境。八章至十三章表明以色列人決定投降時,美麗的寡婦猶滴出現,申斥眾人的懦弱和鼓勵他們信靠上帝。她禱告後,自願去到敵營。以美色使敵軍主帥酒醉而欲佔有她,但卻為她所殺。敵軍在群龍無首下敗退。十四章至十六章描寫亞捫人的一位將軍,因猶滴的作為大受感動,因而受割禮歸入猶太教,以及猶滴對上帝的頌讚,並她日後如何貞潔生活,直至一○五歲逝世,而備受人的尊敬。

  本書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大概是在主前二世紀瑪喀比爭取自由時代的作品。

丙 正典外傳

  有些次經,是根據正典中一些名人的逸事而寫成的作品。這些作品,現今在天主教的聖經中,除巴錄書和耶利米書信另列一卷外,其餘的都附入於各該名人的書卷中,就是在但以理書和以斯帕記裏面。

  5. 巴錄書(Baruch)和耶利米書信(Letter of Jerimiah 這原本在希臘文是兩卷書,卻因武加大譯本、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和近代的法文和英文耶路撒冷聖經,都合成一卷(將耶利米書信放在巴錄書的第六章)的緣故,而合併一起討論。巴錄書的開端(一114),敘說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在約雅斤被擄的第十五年,在巴比倫寫此書並大聲向約雅斤及同時被擄的猶太領袖與同胞宣讀,以致後者集錢送往耶路撒冷,要求為巴比倫王及被擄的猶太人獻祭祈禱,也在節日朗讀此書。其後各章節包括被擄者痛悔的禱文(一15~三8),訓誨性的智慧詩(三9~四4),耶路撒冷的哀訴和盼望(四5~五9)。第六章是耶利米書信,是倣照耶利米書廿九章中先知致書被擄之民的形式而寫成,內容主要在儆告偶像崇拜和對偶像的嘲笑。

  從耶利米書四十三章六至七節,可知耶利米和巴錄都被殺害省長基大利的叛民帶到埃及,因此巴錄並不在被擄到巴比倫的民中。學者對這兩篇的作者和著作日期雖多有揣測(多數認為約在主前一百年),但均無法確定。

  6. 亞撒利雅的禱告(Prayer of Azariah)和三童歌(Song of Three Youths 但以理書二章四節下半段至七章廿八節,原用亞蘭文寫成。但在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和狄奧多田(Theodotion)譯本及敘利亞譯本中,於但三章廿三節之後卻插入了兩段合共六十七節的經文。首段用散文說明三個被扔在烈火中的少年人,行走在火焰中稱頌讚美上帝,以致亞撒利雅站禱告(2425)。這詩體文的禱告是對真神的懇求、認罪和祈求憐憫施恩拯救(2645)。內容明顯的好像瑪拿西的祈禱(參見「13. 瑪拿西禱言」{\LinkToBook:TopicID=135,Name=戊 崇拜禱文})一樣,是一種崇拜的禱文。接又用散文說明王的眾僕人加油添柴在火中,卻為天使將火焰搧在外燒死迦勒底人,而中卻如風露帶來之涼爽,以致三少年同聲歌頌(4651)。歌詞的內容是一首讚美上主的詩歌(5290),可能來自古老聖殿的節日崇拜儀文的一部分。因此,這兩段經文的作者和著作的年代,都無法予以確定。現有的形式大概在主前一三○年編成。

  7. 蘇撒拿傳(History of Susanna 這現今於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均附在但以理書後,作為第十三章的蘇撒拿傳,在希臘文的狄奧多田譯本卻置於但以理書的前面,且經文較長。內容是講一個敬虔的猶太婦人蘇撒拿,為兩個長老垂涎美色不遂,被控犯了姦淫而遭判死刑。但以理卻藉機智的詢問而洞穿兩個告狀者的虛假,使他們受到應得的刑報。這是猶太人在宗教教育上,注重婦女貞節和表明上帝會拯救敬虔之婦女的教訓。著作的時間和作者,均無從可知。

  8. 比勒大龍書(Bel and the Dragon 這是希臘文的七士士譯本和狄奧多田譯本均附在但以理書之後,作為第十四章的兩段譏諷偶像崇拜的故事。七十士譯本且標明是「取自利未支派耶數的兒子哈巴谷的預言」。頭一個故事敘述巴比倫比勒的祭司,私吞每日獻給偶像的祭物,卻使王以為是給比勒吃掉了。但以理設謀揭穿了他們的敗壞後,王殺了這些祭司,並毀了廟宇和偶像(122)。第二個故事是巴比倫人所崇拜的龍,給但以理用不能消化的毛髮與瀝青脂油餵食致死,正如他對王所說可不用刀棒殺死牠(2327)。巴比倫人因為他們的偶像,比勒和龍均為但以理所破,故此大怒而逼王將但以理交出,否則就要弒君換朝。王逼於無奈,只好將但以理交給他們(2830)。眾人將但以理拋入有七頭獅子的坑中六晝夜,上主卻用天使引導猶太的先知哈巴谷,將食物供給未受絲毫損害的但以理。第七日王哀傷來到獅子坑口,卻見但以理仍然活。於是救起了他。又將謀害但以理的人拋入獅坑,他們隨即給獅子吃掉(3142)。

  這卷書的作者和著作時間,同樣無從稽考。

  9. 以斯帖補篇(Additions to Esther 耶柔米的武加大譯本和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之以斯帖記,均有第十一至十六章。這些章篇是將七十士譯本的以斯帖記的片段增補列在一起的。現代的耶路撒冷聖經又恢復七十士譯本的形式:將第十一章二節至十二章六節有關末底改的夢和謀害亞哈隨魯王的片段,放在斯一章之前;在斯三章十三節之後,插入十三章一至七節有關王要殺戮猶太人的諭旨;斯四章十七節之後,插入十三章八節至十四章十九節有關末底改和以斯帖的祈禱;斯四章八節之後,插入十五章一至三節關於末底改要求以斯帖見王的話;斯五章一節之後,斷斷續續地插入十五章四至九節,關於以斯帖見王的細節;斯八章十二節之後,插入十六章一至廿四節,有關王的第二道諭旨,使殺戮猶太人的命令成了保護猶太人。此外,在斯十章三節之後,插入一個增補關於末底改對他自己的夢的解釋;最後加上十一章一節,說明以斯帖記的希臘文本帶至埃及的人和時間。

  這些補篇,也和以斯帖記一樣。無法知道寫成的年代。

  10. 以斯拉續編卷上(I Esdras 拉丁文的譯本有以斯得拉壹書、貳書、書和肆書。壹書相等於希臘文的以斯拉續編卷下一至十章,就是現今的以斯拉記。貳書相等於希臘文的以斯拉續編卷下十一至廿三章,就是現在的尼希米記。書相等於希臘文的以斯拉續編卷上,就是我們在本段要討論的一本。肆書相等於其他文字譯本的以斯拉續編卷下,卻沒有列入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聖經中,故被打入偽經之列。我們將在「偽經」中加以討論。一五四六年的天特會議既沒有將拉丁文的以斯得拉書和肆書列入亞經中,所以這兩本書也不在現今的耶路撒冷聖經中出現。

  以斯拉續編卷上實際是對歷代志、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解釋和續篇。全書共有九章:開端敘述約西亞王的改革,耶路撒冷之陷落和聖殿被毀,以及因古列王的諭令使猶太人首次歸國(一1~二14);其次講到第二聖殿要延遲興建的原因(二1526);接是大利烏王的三個侍從競論宇宙間最有勢力的一位。首兩人認為是美酒和國王。第三人是所羅巴伯,他卻以女人加上真理為答,而獲王的喜歡。他便藉機要求王讓他回耶路撒冷完成重建聖殿的工作(三至四章);所羅巴伯領導回國的人築壇,立聖殿根基以致落成和慶祝逾越節(五至七章);末後講到以斯拉回到聖城,向百姓唸誦律法書和要求棄絕外邦妻子及她們所生的子女(八至九章)。事實上本書大部分的材料,散見於歷代志下卅五至卅六章,以斯拉記各章和尼希米記七至八章。因此,這本書的作者,也可能是寫作歷代志、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作者。

{\Section:TopicID=134}丁 智慧文學

  次經中的兩卷智慧文學作品,在尊崇智慧和對日常生活的訓誨上,與正典中的智慧文學甚相類似。但在次經中,因為猶太教正受到希臘化攻擊的危險,所以明顯的包含了護教的態度和爭辯的形式。

  11. 傳道經(Ecclesiasticus 主前一九八年,巴勒斯坦開始受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統治,對猶太人施行希臘化的政策也隨即產生。就在這段期間的頭十年代,西拉子耶穌(Jesus ben Sira)寫成了他的智慧書(中文次經全集依據希臘文本,譯作「便西拉智訓」),拉丁文則譯為「傳道經」。本書的原作是用希伯來文。作者的孫子於主前一三二年遷居埃及,兩年後將此書繙成希臘文。這是一本類似箴言,而以理性來指導日常生活的訓誨集。全書除譯者序言和末一章的附錄外,共有五十章之多。它的內容和箴言、傳道書等智慧文學之最大不同處,是使智慧與律法認同;以遵守律法為智慧的完成。作者非常重與神立約的教訓,也高抬祭司的職分,卻不重視彌賽亞降臨拯救的盼望。但在新約時代,不但雅各書借用了很多這本書的表達形式,也是在教會的崇拜儀文中,其被引用次數,僅次於詩篇的一本書。故此,這本書對早期的教會,有很大的影響。

  12. 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 本書雖然沒有明言作者的名字,卻在七章七至八節及十二節暗示為所羅門王,並且以王的身分(七5,八915)向一些同作王的人說話(六11521),所以傳統認為是所羅門王的作品。明顯的,作者是一位獻身事奉列祖之神的猶太人(九1),並且以屬於聖民為榮(十15)。全書訴說歷史時,亦不忘出埃及的事。可是,在其引用經句時,卻以七十士譯本為主,原著亦以希臘文寫成,並多攻擊動物崇拜,文辭多用抽象語句,思想含有柏拉圖的二元論等等,在在顯明他必是住在埃及及亞歷山太的猶太學者。因此,有人就認為作者可能是亞歷山太的斐羅(Philo 20 B. C.A. D. 54)。然而,斐羅以寓言釋經法著稱,其哲學重於洛格斯(Logos)的空想。這兩點都不見於本書。且全書毫無表達受過斐羅著作的影響。因此,一般學者都鑑定本書約寫成於主前一世紀的前半葉。全書均以詩體文寫成,共有十九章。首五章指明智慧在人的命運上的作用;第二段述說智慧的來源和本質,以及獲得智慧之道(六至九章);第三段則讚頌智慧與上帝在歷史中對選民的作為(十至十九章),但插入了一長段申斥偶像崇拜的敗壞(十三至十五章)。在新約中,約翰和保羅的著作,都有好些地方受了這卷書的影響。

{\Section:TopicID=135}戊 崇拜禱文

  13. 瑪拿西禱言(Prayer of Manasses 這篇詩也和正典外傳一樣,是根據歷代志下卅三章十八節,由一位不知名的詩人所寫的一篇悔罪祈禱詩。這詩曾被編入崇拜詩歌集(Canticles)中,而附錄於一些舊約希臘文抄本的詩篇後面。歷代志下卅三章十至十三節曾提到瑪拿西不聽上主警戒,上主使亞述王攻擊他,擄他到巴比倫後,才在急難中自卑懇求上帝,上主允准他的祈禱,始得歸回,重坐國位。這篇祈禱詩包含了求告、認罪、求赦、許願和榮歸主頌。文詞樸實而懇切,是一首類似詩篇中的認罪詩。原著為希伯來文。大概作成於主前第一世紀的前半葉,即在詩篇集成之後。天特會議既決定將此詩從亞經中剔除出來,故此近代的天主教聖經,也就沒有編入這篇詩。

 

二 偽經

  偽經(Pseudepigrapha)的原意,是假名冒寫的作品。他們之所以要偽冒古代名人的著作,為的就是要引起當時的人之注意和重視。在主前第二世紀至主後第二世紀,有很多這一類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主要的多以啟示文學的形式出現。為便於討論起見,我們僅選取一些較與時代背景有關,並對新約聖經或教會有些影響的偽經,用其原著的文字作分類,簡介如下:

甲 以希伯來文著作的偽經

  1. 十二列祖遺言(The Testament of Twelve Patriarchs 這是仿照雅各臨終的祝福(創四十九章),約書亞遺命(書廿三至廿四章),及大衛遺命(王上二章)而寫成的講章形式的遺訓。全書分十二段,每段分述雅各的十二兒子中的一子臨終時吩咐眾子到床前,向他們敘說自己的生平,警告他們勿陷入某些罪惡,緊記遵行某些道德,預言他們將陷入的罪惡、刑罰和末了的救恩,然後才去世,並被葬於希伯崙。其中尚有部分以自己所犯的罪過作鑑戒,而勉勵忠於律法和愛上帝愛人。書原先可能是主前二世紀,在猶太會堂論到十二先祖的講道(因此亦可能以亞蘭文寫成),到主後二世紀前後,經基督教會的使用和增補,才成為現在的形式。這書雖未列入正典或亞經,亞美尼亞教會(Armenian Church)卻直到中世紀,仍在崇拜中有時宣讀這本書中的訓言。

  2. 所羅門的詩篇(The Psalms of Solomon 這本包含十八篇詩的崇拜歌,可能是主前七十年到四十年之間,由好些不同作者寫成的。之所以用「所羅門的詩篇」為標題,大概是為要與正典上的詩篇有別。因為傳統上以舊約的詩篇為大衛所作。詩的內容不但合於龐培(Pompey, 10648 B. C.)將軍於主前六十三年攻下耶路撒冷,併吞巴勒斯坦,而立希律為猶太王的背景,也切近當時法利賽人反對撒都該人的情景。這本書對復活的盼望(三,十二至十四篇)和對彌賽亞的期待(十七至十八篇)等,亦和法利賽人的觀念相符,故此作者可能都屬於主前第一世紀的法利賽黨。主後第二世紀的基督教詩歌集──所羅門頌歌(Odes of Solomon),就曾將這十八篇詩編附於後。

乙 以亞蘭文著作的偽經

  3. 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s 這本約於主前第二世紀後半葉寫成的書,有許多不同的標題,如猶比理書,小創世記,摩西啟示錄,摩西遺訓,亞當兒女傳,亞當生平,七七年之書等。原因是本書以七個七年為紀年期。主要的是以摩西在西乃山獲得啟示,天使要他寫出自創世至出埃及設立逾越節的歷史。內容大部分是五經故事的複述,而風格卻有些類似米大示,有些像是哈加達,有些則如哈拉卡,並特別重族長們嚴格的遵守律法,強調與外邦人隔離,且要求恪守禮儀崇拜等律例,以保持猶太教的純正。有些學者因此認定本書是出自一個法利賽人的手筆,用希伯來文寫成。但現代學者大都鑑定是由愛色尼人用亞蘭文寫成的作品。

  4. 以諾一書(I Enoch 這本合共一百零八章而類似但以理書的啟示文獻,是由編者將主前二世紀至主前一世紀中葉的幾本著作,照他自己的喜好而編輯成書。

  開端(一至五章)敘述惡人即將在世界末日的審判中受刑罰,義人要復活並在無罪和無窮的世代中得賞賜。

  卷一(六至卅六章)取自偽經挪亞書。形容墮落的天使混雜上帝的眾子與人的女兒交合(參創六14),並藉教導文明的藝術與手工而使人類敗壞。以諾為墮落的天使代禱並得知他們末後的命運,又獲光明天使的引導到世界各地去遊覽,甚至到陰間和公義的樂園等處。

  卷二(卅七至七十一章)述說三個比喻:(一)以天使、天使長和天上氣象與星辰的秘密,講述惡人即將受罰和義人即將獲賞;(二)形容彌賽亞,那蒙揀選者,又稱為人子的坐在他審判座上,向一切的人和天使宣告判語──義人復活得勝和惡人復活受刑。(三)進一步應許善惡要受報和顯明天上的奧秘:樂園的量度,人子坐寶座,義人復活得穿榮耀的義袍,墮落的天使受罰。

  卷三(七十二至八十二章)講述天上的眾光體。以諾被形容為文字、數學和星象學的發明者。計年當以太陽(陽曆)而不以月亮(陰曆)為準。(作者大概是重安息日的緣故,其陽曆一年僅只三百六十四日)。末了的日子,日月星辰和大地都將有大混亂。但人的一切作為,連未來世代之人的命運,都已錄在天上與星宿有關的冊子上了。

  卷四(八十三至九十章)包含兩個預言以色列未來的異夢:(一)因墮落天使帶給人間的罪惡,世界將有洪水之災。(二)在數算亞當至以諾的世代後,預言將來直至瑪哈比的時代。用牛來象徵列祖,以羊形容以色列人;獸和攫食的大鳥來表示外邦的逼害者。在末期,外邦人要來攻打猶太人,但他們要被地吞滅。新耶路撒冷要建立,存留的外邦人要歸服,義人要復活,彌賽亞的國得建立,彌賽亞出現。

  卷五(九十一至一○五章)記述對義人的統治。從以諾起,將時間畫分為長短不一的十期,即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聖殿、以利亞、墮落、義人得勝,世界毀滅,新天新地等時期。跟就勸勉義人和譴責惡人,並將惡人所要受的刑罰和義人所要得的福,淋灕盡緻的描寫出來。

  結論(一○六至一○八章)的頭兩章述說挪亞的出生和預言罪惡增多,直至洪水的來臨和彌賽亞的降世。末章重述義人與惡人的結局。

  從上述內容看來,可知猶太人偽經中的好幾卷書受此書的影響極大。新約的福音書、啟示錄也受到影響甚深。猶大書十四、十五節且是直引以諾書而來。本書經繙成希臘文後,於主後約五百年譯成埃提阿伯文,並賴此譯本得保存全卷。故又被稱為「埃提阿伯的以諾書」。埃提阿伯的阿比西尼亞教會,且曾將此書列入其舊約的正典中。

  5. 以賽亞殉道記(The Martyrdom of Isaiah)和以賽亞升天記( The Ascension of Isaiah 這本在主後第四世紀開始流傳而合稱為以賽亞升天記的著作,實際包含三部分:

  (一)頭一部分(一1~三13a,五214)是以亞蘭文寫成的「以賽亞殉道記」。首章接列王紀下二十章十六節中所記的瑪拿西的壞行,記述以賽亞在希西家作王第廿六年,預言瑪拿西的大惡,並他自己將要殉道的事。二章至三章十三節講及希西家死後,瑪拿西離棄真神,以賽亞逃到曠野,假先知巴勒基拉(Belchira)控告他為說謊的先知,致被瑪拿西所捕。五章二至十四節記述以賽亞被鋸鋸死。

  (二)第二部分(三13b~五1)原是以希臘文寫成的「希西家遺訓」。說明以賽亞預言基督將從第七層天降世成肉身,教訓眾人,受死後復活與升天,並預言教會將受到撒但的攻擊和殺害,但主將再來且得勝那敵基督者,並領義人升入第七層天。

  (三)第三部分(六1~十一40)也是以希臘文寫成的包含有諾斯底派幻影說的基督論;講及以賽亞在異象中被天使提到第七層天,見到上帝和知道基督將降世與耶穌聯合,受苦復活和授予十二門徒使命,然後升天,坐在父的右邊。以賽亞的靈重歸地上的身體後,因講述此異象而被瑪拿西命人用鋸鋸死。

  後兩部分明顯的是主後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的基督徒的作品。第一部分則可能是以主前第二世紀瑪喀比的不屈不撓之信仰為背景而寫成的,其後在猶太社群和基督徒群體中,都曾被加以編修。現有的通行本是依據埃提阿伯文的譯本而來的。

  6. 亞當夏娃生平(Life Adam and Eve 猶太人有很多經外著作描述亞當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流傳下來的,經頭一個希臘文編者誤給「摩西啟示錄」(The Apocalypse of Moses)為標題,而拉丁文本則用「亞當夏娃生平」作書目。不過,這兩本書卻是取材於眾多亞當書(Books of Adam)的一部分,因此有些部分相同,另些部分則不一樣。若將兩書合併來看,其內容可簡述如下(括號內表明兩書段落):亞當夏娃於墮落後悔悟前非,夏娃叫亞當將她殺死了,亞當卻提議站於水中表示痛悔,撒但偽裝光明天使來叫夏娃離開水中,卻給亞當拆穿其假面具後,撒但解釋其對人之敵意,乃起因於上帝叫他們「敬拜」比他們後造,卻照上帝的形像所造的人(生平117段);該隱亞伯生,夏娃預先夢見亞伯之死,塞特和其他子女出世(生平1824段,啟15段);亞當預告塞特,自己將被帶到公義的樂園,並要告知更多將來的秘事(生平2529段);亞當患病,夏娃與塞特到樂園的生命樹去取藥油,卻被兇惡野獸趕走。天使告知亞當必死,乃折回(生平3044段,啟515段);眾天使為亞當求赦(啟3336段);上帝允准祈求並向亞當宣赦(生平4647段,啟37段);眾天使埋葬亞當的禱告(啟3839段);亞當與亞伯的葬禮(生平48段,啟4042段);夏娃的死亡和埋葬(生平4951段,啟4243段)。

  因為亞當夏娃生平的第二十九段暗示了第三聖殿,卻沒有提到聖殿被毀的事。故此,本書著作時間大概主前二十年至主後七十年之間。

  7. 摩西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oses 這本約於主耶穌肉身在世時寫成的書,實際是由「摩西遺言」和「摩西升天」兩本書合併而成。除十章十二節這後加的語句外,並未提到摩西升天的事。作者是個虔誠和愛護聖殿而忠於律法的猶太人。以啟示文學的手法,描述摩西臨終前對約書亞的囑咐,簡略地告訴他以色列的終極結果。摩西預言以色列人將進入迦南,由士師、君王統治,王國分裂後將被擄到外邦七十七年,有些人將歸回。十個支派將在外邦人中;歸回的人將會受到邪惡君王(指西流古王朝)的管治,有些身兼祭司和君王的(指耶孫和門尼老斯),將轉向外邦的神。有個不是祭司的傲慢王(指希律),要統治卅四年,比他的眾子統治都較為長久,然後有位西方強國的君王,將會來勝過他們,燒毀聖殿的一部分(指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瓦如斯於主前四年平定猶太叛亂的事)。此後,將有假稱公義的惡王統治,極大的忿怒和報復將要臨到猶太人,有位萬王之王要來蹂躝他們,但有一個名叫大克蘇(Taxo)的利未人將會忠於律法,和他七個兒子一同禁食等死。然而,天使米迦勒要來敗壞魔鬼的作為,使天地變色,上帝卻高舉以色列人到祂自己的居所,使他們見到仇敵遭報而喜樂。

  後面的一段,明顯的是預言未來的事,因此無法確知所指;而前面的所謂摩西的「預言」,其實是歷史事實,因此能知所指的是甚麼。古教父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都曾指出,新約猶大書九節的話是出於這本摩西升天記。

  8. 以斯拉貳書(Ⅱ Esdras 此書在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和一五三九年出版的英文大聖經,均稱之為以斯拉四書。但在一五六○年出版的日內瓦聖經和一六一一年出版的欽定本聖經,均用以斯拉貳書為名。本書包含三個不同的部分:(一)首兩章是猶太基督徒以福音書形式的文字,約於主後第二世紀初,寫出反對猶太人的觀點;(二)第十五和十六章也是基督徒的增補。大概寫在主後第三世紀的中葉,反映出新約聖經的主要觀念。這兩部分既不屬於原有的以斯拉貳書,故不予討論。(三)第三至十四章約寫成於主後九十多年,有四個不同的段落如下:

  (子)作者撒拉錫(Salathiel),又稱為以斯拉(或以拉丁切音為以斯得拉)的,自謂在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毀滅後第三十年,得見異象。頭四個異象(三1~十59)都追問世界的罪惡與痛苦是怎樣來的?如何解決?答案由天使長指出解決之道在來世,而不是現今的世界。

  (丑)第五異象(十60~十二50)是一個有十二翅膀,三頭和八小翅膀的鷹,從海飛往地上。後有一吼叫獅子,宣告鷹被定罪和毀滅(鷹象徵世界的各帝國,獅子是大衛家的彌賽亞)。

  (寅)第六異象(十三158)是海中出現一個人,飛上高山,口吐烈焰以消滅仇敵,然後此人聚攏和平軍隊在其四週。這人是上帝的兒子,世界的救贖主,他用聖道護衛離散的支派和「餘民」。

  (卯)第七異象(十四148)是以斯拉充滿上帝的靈,受命口授而由五個文士不斷抄寫,在四十天內寫成九十四卷聖經。其中廿四卷是耶路撒冷被毀時失去的正典,要公開出版給那些配與不配之人閱讀,剩下的七十卷卻要秘藏,只讓百姓中的智慧人閱讀。

  9. 巴錄啟示錄(Apocalypse of Baruch 這本約於主後一百年寫成,並對以斯拉貳書加以維護,且在資料來源上有共通性的啟示文學作品,又叫做「巴錄二書」,用與次經的「巴錄書」有別。本書因單靠主後第六世紀之敘利亞文譯本以保存其八十七章之完整,所以又被稱為「敘利亞巴錄啟示錄」。全書內容可分為七段:

  (一)上帝向巴錄默示耶路撒冷快將被毀(一至八章)。

  (二)巴錄為錫安悲傷,但上帝告知這災難為煉淨百姓,使世界末日得以快臨(九至廿章)。

  (三)巴錄為此煩惱,上帝告知要等到凡預定出生之人都生了,彌賽亞才在經過十二災難期後出現,使世界有豐滿的喜樂;但彌賽亞要重回天上,義人要復活,惡人要受刑(廿一至卅四章)。

  (四)巴錄在異象中見一洪湧泉源毀壞巨林(列國),只有香柏樹(羅馬)獨存,但亦被火焚毀,惟有葡萄樹(彌賽亞國度)繼續生長(卅五至四十六章)。

  (五)巴錄祈禱使義人復活,並頌讚律法,因義人遵守律法;惡人要受報,因他們不遵守律法(四十七至五十二章)。

  (六)巴錄在異象中見一朵雲彩,交替地連噴六次黑暗和六次光明的水,然後都消失在彌賽亞國度中。巴錄便被派以教導百姓有關末期的事,他也勸告百姓忠於律法(五十三至七十七章)。

  (七)巴錄致信以色列被擄的九個半支派,勸勉他們遵守律法,因為報賞以色列和刑罰外邦人的時候,即將來到(七十八至八十七章)。末段也提到致信給在巴比倫的另兩個半支派,但卻沒有寫出其內容。

{\Section:TopicID=139}丙 以希臘文著作的偽經

  10. 阿立斯體亞書信(The Letter of Aristeas 這本包含三百二十二節而篇幅和約翰福音差不多長的小冊子,是根據主前第三世紀繙譯律法書為希臘文的歷史而在主前第二世紀偽造的著作。作者自稱為埃及多利買二世非拉鐵夫(Ptolemy Philadelphus, 285247 B. C.)手下的大臣,寫信給其兄弟斐羅克拉特(Philocrates),報告七十二譯本繙譯的過程。所以本書叫做「書信」。作者在書中雖自認為外邦人,並曾受差去耶路撒冷,但因其希臘文的拙劣和對約但河地理形勢的無知,且在書中一再表示猶太宗教高於希臘哲學等看來,他必是居住於亞歷山太的一個猶太人。全書內容可分七段如下:

  (一)給斐羅克拉特書信的引言(一至八節)

  (二)王室圖書館館長德米丟(Demetrius of Phaleron)向多利買王獻議繙譯猶太律法書收藏於亞歷山太(911),阿立斯體亞乘機要求王釋放帝國中的猶太奴隸(1227),德米丟的建議細節(2833),多利買致函耶路撒冷大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請派七十二名譯士(3440),以利亞撒覆函告知譯士名字(4150)。

  (三)阿立斯體亞往耶路撒冷,帶王的禮物給以利亞撒(5182),耶京及近畿情況(83120節),以利亞撒對譯士之尊敬及其為猶太律法在哲理上的辯護(121171)。

  (四)七十二譯士帶同金色書寫的律法書皮卷到達亞歷山太,受到多利買的熱烈歡迎和尊敬(172181)。

  (五)一連七晚國宴,七十二譯士各人智答一個王的問題,使朝中眾人歡慕及獲得王的賞賜(182194),阿立斯體亞強調其報告之真實性(295300)。

  (六)七十二譯士在花樂斯島(Pharos)各居住一室,於七十二天完成工作(301307)。譯本獲得亞歷山太猶太人和王的接受與讚賞(308317),譯士在王的感謝和厚賞下回程(318321)。

  (七)結語(322)。猶太哲學家斐羅和歷史家約瑟夫,均曾依此書信提及此七十二譯本的來歷。斐羅甚至說他們閉門各自譯成的經書,竟逐字相同,故認為是靈感的作品。主後第二、三世紀的古教父,也多有採用這故事,且誤將繙譯律法書說成為繙譯全部舊約,以致極度提高這實際到主後一三○年,才全部完成的七十士譯本的身價。

  11. 西婆的神話(Sibylline Oracles 希臘文的 Sibylla,原含「神意」或「智士」之義。主前約五百年,住在以弗所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ca. 530470 B. C.),已經提到這種類似巫婆的「女先知」。她們為人祈禱亦代神說話,並將神諭寫下,讓人有難題時可到這些神諭中去找尋資料作解答。羅馬帝國將這些文件放在諸神廟,甚至要多至十五個人來作管理,藉使國家遭遇天災人禍之時,可在其中找到行事的指示。主前第二世紀,猶太教亦利用這樣的神諭來宣傳唯一神論。主後第二至第五世紀,基督教亦有人編纂一些蘊含教義的西婆神諭,藉以證明外邦「智女」亦曾預言基督的降生和救世之道。這些神諭,都是用預言文體和啟示文學的形式寫出;現知集成專冊的有十五卷之多,但僅其中的第三至第五卷與舊約有關。第三卷約寫成於主前一四○年,除了後來增添的材料外,主要是以預言式的敘事文體講論從洪水到彌賽亞王國的世界史。其中也滲雜對猶太教的讚賞和對拜偶像的貶言,以及預言末世的事。第四卷約輯成於主後一百年。除了提及薛西(Xerxes, 486456 B. C.),亞歷山太大帝和羅馬人將毀耶路撒冷的預言,以及尼祿(Nero, 3768)逃越幼發拉底河與歸回等事外,也有一勸人悔罪的講章。第五卷大概寫成於主後七十年之後。主要提到羅馬的歷史和猶太人對埃及人及其偶像崇拜的攻擊。

  12. 瑪喀比傳第三卷(Ⅲ Maccabees 這本約於主前三十年前後,由一個住在埃及亞歷山太的虔誠猶太人所寫的書。其實完全和瑪喀比無關。全書三篇故事都是講及多利買四世斐羅柏多(Ptolemy Philopator, 221203 B. C.)與猶太教的爭鬥;

  (一)頭一個故事(一1~二24)敘說多利買在戰勝安提阿哥三世(Antiochus Ⅲ)後,企圖闖進耶路撒冷的聖殿。經公眾的抗議和大祭司西門的禱告後,多利買王暈倒了。他清醒後兇言恫嚇而憤然退回亞歷山太去。

  (二)第二個故事(二2533)是多利買要所有僑居埃及的猶太人到王殿去獻祭,否則便開除公民籍而列入奴籍,並以希臘的生殖神與酒神的印記灼在身上。但只有少數猶太人服從此諭,大多數人都以行賄避免入奴籍,並與失落信仰的猶太人斷絕來往。

  (三)第三個故事(三至七章)是多利買殘暴地,要埃及國內所有的猶太人,集中到亞歷山太附近的馬戲場,在那裏處決。但因沒有足夠的紙筆,四十天後仍未查清戶口。其後王要以醉象群來踐死猶太人,卻一連兩天未能成功。首天是王睡覺不醒,第二天卻是完全忘記此事。其後,當這事正要執行時,祭司以利亞撒禱告後有兩個天使降下來,驚使象群倒退踏死許多埃及軍兵。王於是在驚惶中悔改,不但釋放猶太人,且供給整週的筵宴,又准許他們殺害不忠於信仰的猶太人。此後猶太人又整週舉行慶祝宴會,且每年在此節日舉行紀念。

  13. 瑪喀比傳第四卷(Ⅳ Maccabees 這本約在主後十八至卅七年,由一個熟稔希臘斯多亞派哲學的猶太人所寫的一篇哲學論文,是想把哲學中的理性,融和在忠於律法的敬虔中。作者將摩西律法等同於自然律,並將理性顯示為宗教的智慧。全書共有十八章,內容如下:

  (一)引言(一112)。

  (二)哲學名詞定義(一1330a)。

  (三)用舊約的歷史人物,約瑟、摩西、雅各、大衛等為例子,以表達他的哲學與訓誨(一30b~三18)。

  (四)用瑪喀比時代的人物,以利亞撒及其七位兄弟和他們的母親之殉道事蹟,來證明在律法中獲得教訓的智慧(三19~十七6)。

  (五)總結此種信仰的含義和建議將之銘刻在殉道者的墓碑上(十七7~十八6)。

  (六)母親教子的訓詞(十八719)。

  (七)結語和三一頌(十八2024)。

  主後四世紀,好些人認定本書為約瑟夫所寫。現在的學者,卻多主張作者是居住在埃及的亞歷山太,或敘利亞的安提阿之一位猶太學者。

  14. 以諾貳書(Ⅱ Enoch 這本約於主後第一世紀中葉,由住在埃及說希臘話的猶太僑民,假託以諾之名寫成的書,又叫做「以諾神秘書」,或「斯拉夫文以諾書」。因為現存完備的版本是斯拉夫譯本。全書共六十八章,內容概要如下:

  (一)天使的異象和以諾向兒女道別(一至二章)。

  (二)以諾被提到第七層天上悠遊(三至廿一章)。

  (三)創造的啟示和由亞當至洪水時代的歷史(廿二至卅八章)。

  (四)以諾對兒女們的教訓與安慰(卅九至六十六章)。

  (五)以諾升天及其生平回顧(六十七至六十八章)。

  15. 希臘文巴錄啟示錄(Greek Apocalyse of Baruch 這本約在主後第二世紀,由飽受希臘教育的猶太人所寫的書,明顯的曾被基督徒加以修改,用以儆告尚未悔改的猶太人,並勸勉基督徒對猶太人忍耐。全書共十七章。內容概要如下:

  (一)巴錄埋怨上帝容許尼布甲尼撒毀耶路撒冷,天使卻叫他注意上帝要向他顯示更多的奧秘事(一章)。

  (二)天使引導巴錄遊歷五層天,並得見上帝的奇妙(二至十六章)。

  (三)巴錄被導回原地,勸勉眾兄弟榮耀上帝(十七章)。

 

 正典的區分與訂立

  因為有許多冒名作品出現,加上一些基督徒所寫的福音書問世,以及那些住在亞歷山太的猶太人,因對聖地仰慕和愛國情操的驅使,而將凡是從希伯來文,或亞蘭文譯成希臘文的著作,都認為是由靈感寫成的上帝的道,就促使猶太的拉比們,要確立正典的範圍。

一 正典的含義

  正典在希伯來文為\cs22 Qa{neh ,原義是蘆稈或葦竿(參看結四十3)的意思,古代猶太人用蘆稈作量度的工具,因此,轉意就成了「行動的規則」。使用在宗教上時,便變成「信仰的準則」了。英文的 Canon (正典),原是從拉丁文字母搬過來的。拉丁文 Canon 卻是希臘文 Kano{n (杖、竿、規則、標準)的切音。起初使用正典這詞,是表明被列在名單裏面的經卷,乃屬啟示的真理,是上帝的道。其後,正典就成了聖經的代名詞:不是正典就不是聖經,因此也不是出於上帝靈感默示的道了。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知道,舊約正典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乃是經過以下三個不同階段的:首先是有人將他所感受的,以文字表達出來;其次是由人加以編訂、搜集、抄錄成冊;末後經過多人的喜愛、公認,又獲會堂和公眾聚會的誦讀,以致得到會議的接受,才採納稱為正典。這些過程,表面上雖然都是人的作為,但在信仰的實質上,卻認為是出於上帝的引導,是聖靈啟示的結果。

  上帝的啟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管道。祂能「面對面」與人說話(參出卅三11);也可以藉異象(王上廿二1922;伯四1216;賽六113)或夢(創二十3,廿八1117),將祂的旨意向人表明;亦可使祂的靈進入先知的心,藉他們的口說話(結二25;摩三8,七1417);更得由人向上帝求問而獲得神諭(oracle,請參「一 詩體文──神諭」{\LinkToBook:TopicID=117,Name=丙 神諭})。

  猶太教堅信全部舊約正典都是上主的神諭,是上帝所默示的。拉比們甚至申言,有七種東西是在創世之先就已受造,就是律法、悔改、樂園、地獄、榮耀的寶座、天上的聖殿和彌賽亞的名。律法既是先於世界的,當然就比其他經卷更為重要。因為律法是上帝自己右手的工作(申卅三2),舊約的其他經卷卻是藉人而寫成的。為這原因,凡否認律法是出於神的,將受地獄的永刑;凡想廢棄律法任何一點的先知,將被置死。

  猶太人雖然將舊約正典區分為律法(Torah)、先知(Nebhi{~i{m)和著作(Ketu{bhi{m)(後者按希臘文 Hagiographa,又稱為聖卷),卻以律法為中心,其他的經卷只是律法的附錄。若無律法上清楚證明,任何法制上的決定都不能僅憑先知和聖卷的話算準。雖然如此,猶太人仍然接受先知和聖卷為律法的註釋,並承認它們是出於上帝靈感的著作。然而,這「靈感」在有些猶太拉比的解釋中,卻認為先知和聖卷早已在西乃山向摩西啟示了出來,而由摩西「傳統」流入那些作者的心中。因此,嚴格的說來,猶太人之正典的含義,就只是律法而已。

 

二 正典的區分

  舊約的正典,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區分法: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區分法。在大原則上,兩者都同樣區分為律法、先知和聖卷三項。但在內容上,兩者卻有極大的差別。

甲 希伯來文舊約的區分法

  希伯來文舊約的區分,大致上有以下三種:

(一)一般的畫分(合共廿四卷)

 

律法

 

1. 創世記, 2. 出埃及記, 3. 利未記, 4. 民數記,
 5. 申命記。

 

先知

前先知書

6. 約書亞記, 7. 士師記, 8. 撒母耳記, 9. 列王紀。

 

 

後先知書

 10. 以賽亞書, 11. 耶利米書, 12. 以西結書,
13.
十二小先知書。

 

聖卷

詩歌

 14. 詩篇, 15. 箴言, 16. 約伯記。

 

 

節期五卷

17. 雅歌(在逾越節誦讀),

18. 路得記(在五旬節誦讀),

19. 耶利米哀歌(每年四月初九日,紀念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人攻破時哀誦),

20. 傳道書(住棚節誦讀),

21. 以斯帖記(普珥日誦讀)。

 

 

預言

22. 但以理書。

 

 

歷史

23.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24. 歷代志。

(二)他勒目(見 Baraita B. B. 14b)的畫分

 

律法

1. 創世記, 2. 出埃及記, 3. 利未記, 4. 民數記, 5. 申命記。

 

先知

 6. 約書亞記, 7. 士師記, 8. 撒母耳記, 9. 列王紀, 10. 耶利米書, 11. 以西結書, 12. 以賽亞書, 13. 十二小先知書。

 

聖卷

14. 路得記, 15. 詩篇,16. 約伯記, 17. 箴言, 18. 傳道書, 19. 雅歌, 20. 耶利米哀歌, 21. 但以理書, 22. 以斯帖記, 23. 以斯拉記(包括尼希米記), 24. 歷代志。

(三)約瑟夫的畫分

 

律法

1. 創世記, 2. 出埃及記, 3. 利未記, 4. 民數記,
5.
申命記。

 

先知

6. 約書亞記, 7. 士師記和路得記, 8. 撒母耳記, 9. 列王紀, 10. 歷代志, 11.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12. 以斯帖記, 13. 約伯記, 14. 以賽亞書, 15. 耶利米書和耶利米哀歌, 16. 以西結書, 17. 小先知書, 18. 但以理書。

 

對上帝的歌頌和對人的教訓

19. 詩篇, 20. 雅歌, 21. 箴言, 22. 傳道書。

  這三種畫分法中,惟一完全相同的是律法書。因為猶太人認為,律法是一點一畫都不能更改的。他勒目不同於一般的畫分。主要有兩方面:(一)先知書不分前後,並將大先知中的以賽亞書放在最後;(二)掉亂了聖卷的次序,並將路得記排於篇首。這兩種做法,極可能與反對基督徒的觀念有關聯,因為基督徒重以賽亞書有關基督的預言,且按傳統畫分舊約聖經(參路廿四252744)。約瑟夫的排列法與一般的畫分不同,是受到七十士譯本不理傳統的三項畫分法之影響;將廿四卷縮為廿二卷,是因希伯來文只有廿二個字母,為便於使用希伯來文字母編寫卷號的緣故。

乙 希臘文舊約的區分法

  希臘文舊約聖經之譯成,原先主要的目的是為分散各地之猶太人使用。但在巴勒斯坦本土的猶太人,仍然使用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的聖經。不過自從主前六二一年修理聖殿時,發現申命記這本律法書以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就將上帝所默示寫成的聖經和人的著作,作嚴格的區分。傳統上,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認為全部舊約的正典,已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主前四百多年),由猶太拉比大會(Great Synagogue)給予完成了。但在亞歷山太居住的猶太人,自從主前第三世紀後半葉,將律法書譯成希臘文後,就把凡從巴勒斯坦輸入而繙為希臘文的著作,都認為是上帝靈感的道。這固然是愛國愛鄉的情深所使然,也因此而忽略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把「啟示」止於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之說。故此,亞歷山太的猶太人的正典,就包括了許多令人認為旁經的書卷在內。為這原因,在拉比亞及巴(Akiba, ca. A.D. 50132)的領導下,七十士譯本於主後一三○年為猶太教明令禁用。亞及巴的學生本都的亞居拉(Aquila)按希伯來文字句直譯的希臘文版本,就在猶太人中大大流行。亞居拉譯本的畫分法,當然就和希伯來文聖經的一般畫分法相同。

  七十士譯本原本是亞歷山太的猶太人日用的聖經。今天所存的最早抄本是梵帝岡抄本(主後第四世紀)和亞歷山太抄本(主後第五世紀),而且都是基督教會的抄本。但從這些抄本中,亦可推知在七十士譯本被猶太教禁用前,其畫分法和次序大概如下:

 

律法

1. 創世記, 2. 出埃及記, 3. 利未記, 4. 民數記, 5. 申命記。

 

歷史

6. 約書亞記, 7. 士師記, 8. 路得記, 9. 撒母耳記, 10. 列王紀, 11. 歷代志, 12. 以斯拉續編卷上, 13. 以斯拉貳書(即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詩歌和訓誨

14. 詩篇, 15. 箴言, 16. 傳道書, 17. 雅歌, 18. 約伯記, 19. 所羅門智訓, 20. 傳道經。

 

故事

21. 以斯帖記(和補篇), 22. 猶滴傳, 23. 多比傳。

 

先知

24. 十二小先知書, 25. 以賽亞書, 26. 耶利米書, 27. 巴錄書, 28. 耶利米哀歌, 29. 耶利米的書信, 30. 以西結書, 31. 但以理書(和補篇)。

 

記述

32. 瑪喀比傳上卷, 33. 瑪喀比傳下卷。

  主後第四世紀末葉繙成的拉丁文武加大聖經,也是仿照這七十士譯本的編排,但將十二小先知書放在但以理書之後。其後,西方各國文字的譯本亦照此次序而稍加更改。至十九世紀排除次經於正典之後,才奠定像今日中文聖經中的編排次序。

 

三 正典的訂立

  舊約正典三十九卷(猶太教計算法廿四卷)的訂立,是在主後約九十年,猶太拉比們在雅麥尼亞(Jamnia)舉行的會議上才決定的。雅麥尼亞又稱雅比聶(Jabneel),是巴勒斯坦的一個城鎮,在耶路撒冷於主後七十年被毀後,為猶太人的文化中心。當時因為巴勒斯坦充塞很多啟示文學的作品,和基督教的作品,一般猶太人,特別是講希臘話的猶太人,無法分辨哪些才是上帝的道,哪些不是上帝的道。所以拉比們在經過研討爭辯後作出了最後的決定。不過,這決定僅關涉前述一般畫分法中的聖卷而言。至於律法和先知,猶太人早於數世紀前已有了定案。

  正如一般的文明古國一樣,猶太人於很早以前就存有一些記敘他們先祖英雄事蹟的詩章(Epic),和訓言。因為以色列人重視宗教,所以主前第八世紀的一些先知的講論,也得以流傳後世。但在主前第七世紀以前,並沒有所謂正典觀念的存在。雖然沒有正典的觀念,先知的教訓卻受到極端的尊重。到約西亞王十八年(主前六二一年),因為修理聖殿而發現律法書,由大祭司希勒家交給書記沙番,沙番念給王聽,王就撕裂衣服,向上帝哭泣哀求,並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與他們立約要遵守這律法書上的話(見王下廿二3~廿三3)。因為王與眾民的立約,是一件關涉律法書的問題,這才開始了聖經正典的觀念,這也是律法正典的開端。不過,當時所說的律法書,並不是全部律法的五卷,乃是現今申命記的一部分。到以斯拉、尼希米回國以後,(主前第五世紀),才將古代的詩章、訓言和一些先知的講論,正如他勒目所說的,由猶太的拉比大會(Great Synagogue)編訂成為五經(創、出,利、民、申)。因為最早認為是正典的律法書──申命記,是先知講論的形式,且託最偉大的先知摩西的名而寫成(參看申一1,五1,十八1519),所以五經被稱為「摩西的律法」,並存留「啟示是從摩西起到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止」的傳統,且要求不能加添和減少了(申四2)。

  這意思就是說,律法的五卷經書,最遲在主前四百年,已經編纂完成。因為猶太人的正典是以律法為中心,而後世的正典卻包含先知和聖卷,以致後世的猶太人就訛傳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全部舊約正典都已完成了。

  這意思並不是說,在以斯拉尼希米的時代沒有先知書和部分聖卷的存在。事實上,前先知書的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按照列王紀下廿五章廿七至廿九節的話來看,可能在主前五百五十年前後就已編纂完成了。因為列王紀最後所記的約雅斤的「抬頭」,是在約雅斤被擄後卅七年,即主前五六一年。四卷後先知書(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十二小先知)的主要部分,也必已流通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因此才有啟示到他們那時代為止的說法。不過,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猶太人特別重律法,而用前先知書來誇耀他們先祖光榮的歷史,並以後先知書來盼望更佳的未來。

  先知書在以斯拉尼希米的時代尚未被列為正典,有很多的事例可資證明。被列為正典的就不能增減其內容或纂改其字句。而前後先知書均在主前四百至二百年間,有後人不照歷史事實地加筆和給聖卷作者不依其內容字句引用的跡象。例如,在誇耀先祖光榮歷史的方面,便對大衛作刻意的尊崇,甚至不按歷史事實的加入大衛把歌利亞的頭拿到耶路撒冷(撒上十七54),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立耶路撒冷為京都卻是他作全以色列王以後的事(見撒下五6以下)。又如,約於主前三百至二百五十年間寫成的歷代志,尚可隨意誇大大衛為建聖殿儲備的金銀材料(見代上廿二13,廿九37);在前先知書,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撒下十18),而在歷代志就變了七千(代上十九18);在前先知書,大衛核點的兵員,以色列有八十萬,猶大有五十萬(撒下廿四9),而在歷代志就變成一百一十萬和四十七萬(代上廿一5)。在盼望更佳的未來方面,以斯拉尼希米的時代以後,猶太教對敵視外邦人,和渴望彌賽亞來臨,都至為深切。這就是在大先知書中對列國的預言(參賽十三至廿四章;耶四十六至五十一章;結廿五至卅二章、卅八至卅九章),可發現後人加筆的原因;小先知中說到上主要傾其忿怒在外邦人身上時(例如:珥三121;俄1516;番二415;亞十四121)亦有在主前四百年之後的加筆。

  大概在主前第四世紀的末葉,因先知之預言的靜息,便有人出來搜集先知的著作。經過約百年時間的流傳編訂,以及會堂的誦讀與接受,前後先知書在主前二百年必已被公認為正典了。因為在主前一九○年至一八○年間寫成的傳道經,已把第二以賽亞認作是以賽亞書的一部分(經四十八2425),將十二小先知合為一卷(經四十九10)。但以理書因為是在主前一六四年左右寫成的,因此就沒有機會被列入先知書中了。故此,主前二百年以後的聖經正典,就是「律法和先知」了(參看太五17,七12,十一13,廿二40;路十六16;約一45;羅三21等)。從新約中,我們亦可推想到,在主前二百年至主後三十年之間,會堂禮拜的誦讀,變成了不單是律法,而是律法和先知了(徒十三1415;參看路四1619)。

  律法和先知於主前二百年以前,被訂立為正典之後,並不排除其他的經書可以作為正典,傳道經的作者不但提到詩篇、箴言、約伯記、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等書,亦有希望他自己的著作──傳道經,能被列入正典之內(參看經廿四3334)。傳道經於主前一三○年被繙成希臘文時,在序言中就多次使用律法和先知,以及「其他跟的書」,或「其他列祖的冊籍」,或「其他的書」等語句。我們無從知道這「其他跟的書」是甚麼。這可能是包括傳道經中所提過的詩篇、箴言、約伯記、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等在內。約於主前一百年寫成的瑪喀比傳上卷,不但引用詩篇七十九篇二至三節的話(見瑪上七17),也將但以理書視為靈感的著作來引用(見瑪上二5960)。因為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廿五日,猶太瑪喀比潔淨聖殿和重新在聖殿中獻祭,促使猶太人對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注視。故此與重建聖殿和聖城有關的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以及以聖城和聖殿為中心而寫作的歷代志,也自然的受到重視。節期五卷中的路得記和耶利米哀歌在主前第二世紀已普遍被接受了。雅歌、傳道書和以斯帖記,特別是後者,一直都受到有些拉比的反對列為正典。然而,這些書卻受到群眾的喜愛。為這原因,這些書要遲至主後約九十年在雅麥尼亞舉行的拉比大會中,才被正式承認為正典。──《中文聖經註釋舊約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