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小先知書

 

162 猶大人從何地上去?耶斯列的日子何以為大日?      何一11

答:「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必一同聚集,為自己立一個首領,從這地上去……」(一11上)下有小字,「或作從被擄之地上來」。先知何西阿預言這事的當時,民眾還在祖國。按小字的解釋,此預言是指他們將會從被擄之地巴比倫上去聖地(王下廿四1016 ,拉二12)。因聖地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標誌,而耶路撒冷高於海平面二千五百英尺,所以說是上去;猶如在正常的時代,以色列的民眾男丁,於指定的節期,每年三次的由各支派上去聖城(申十六16),其意甚明。在文理本的意譯:「猶大族與以色列族,將合一處,簡立一長,自異邦而歸……」(一11上)其意思或者不一定是指被擄之地,百姓選民將要全體結合一起,從異邦各國上去聖地,而返故土。

    「因為耶斯列的日子必為大日」(一11下),文理本譯作「耶斯列受佑之日,稱其日為大日」。耶斯列這名字是神栽種的意思(二23)。先知何西阿照神的默示為長子起了這名字,其實是指以色列國,因耶斯列為以色列的大城(一411)。耶期列平原,現稱為以斯得倫Esdraelon,是歷代的戰場,以色列王耶戶曾在這城殺滅約蘭、耶洗別和亞哈的眾子(王下九1-十14)。但神必報應,刑罰的時辰已經來到,以色列國將要在此滅亡(何一45),直到他們的希望遠景臨到,複得先知的預言。他們一個轉變,從黑暗而進入光明,從神公義刑罰的威脅,而變為神的慈愛應許,他們仍是屬神的子民、神的兒女,必得庇佑復興的日子,所以稱那日為大日。

 

163 吉甲和伯亞文為何地?神為何不要選民上去?        何四15

答:吉甲--意即滾開、轉離,此地在耶利哥東方九裡,離約但河十三裡,為以色列他渡約但河頭一次安營的地方。約書亞將軍曾自河底取十二塊石頭立于吉甲,作為永久的紀念。那時約書亞並製造火石刀,第二次給以色列人行割禮,將埃及人的羞辱,從他們身上輥去了,因此那地方名吉甲。於是眾人守逾越節,嗎哪停降(書四全,五全)。關於此地事蹟記載甚多(書六-十七全,撒上七16,十8,十一1415,十三12,十五2132,撒下十九1540,何九15,十二11,摩四4,五5,彌六5)。此外與吉甲同名者,有在伯特利北邊的一村名(申十一30,王下二1,四38),及約帕北邊的一國(書十二23)。伯亞文--音即空虛之家,拜偶像,系一鎮名,位於便雅憫之北界,靠近艾城及曠野,在伯特利的東邊,密抹之西(書七2,十八12,撒上十三5,十四23),為伯特利之綽號。以色列人妄奉偶像于伯特利,受到先知何西阿的深責與警誡:「以色列阿,你雖然行淫,猶大卻不可犯罪,不要往吉甲去,不要上到伯亞文,也不要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何四15)試想他們曾大吉甲除去羞辱,又在吉甲、伯特利(音即神的殿,創廿八19)犯罪崇奉偶像(何五8,九15,十58),所以神不要這些污穢不潔之民(何四1619,再上到那些地方去犯罪,起假誓,蒙羞受罰。

 

164 耶雷布王究竟是誰?其行事如何?                  何五13

答:耶雷布--意即仇敵,或競爭之王,系亞述國的一王。這名字大概是先知加給他的綽號。「以法蓮見自己有病,猶大見自己有傷,他們就打發人往亞述去見耶雷布王,他卻不能醫治你們,不能治好你們的傷。」(13)意思是指他們犯罪,去求外邦的君王,不能使他們得救。又因他們崇拜牛犢,將牛犢作禮物,獻給此王而蒙羞慚愧(十6)。有謂這王乃是撒珥根的原名(意即太陽的主,賽二十1),即主前七二二年攻佔撒瑪利亞者。又有謂此王乃指以色列王米拿現,於主前七三八年,擬以鉅款賄亞述王之普勒,冀得其助,堅定國位(王下十五19)。普勒即後來名為提 革拉昆列色者(王下十五29)。但此等解釋均屬忖測未足征信。

 

165 摩弗是何地方?那地景況如何?                     何九6

答:摩弗--意即善這居所,被使公正;其別名挪弗,系古時下埃及的都城,位於尼羅河岸之平原,距離三角洲約30裡,久為數王朝的京城,原為一華麗的城市,其地人民富庶,城外墳山長六十裡。「看哪!他們逃避災難,埃及人心收殮他們的屍首,摩弗人心葬埋他們的骸骨。」(6上)由此可想而知。且諸先知嘗言這城必見傾滅(賽十九13,耶二16,四六14,結卅1316),到如今此城的基址猶為荒野,這話果然應驗了。

 

166 基比亞是何地方?在它的日子如何?                 何九9

答:基比亞--山的意思,屬￿便雅憫支派所得地業中的一座小城,位於耶路撒冷之北約十二裡(士十九1214)因為這城的一匪徒,將利未人在猶大伯利恒岳父家中所接回的妾,玷污淩辱致死,而激動以色列別的支派,彼此聯合如同一人,聚集攻擊基比亞城,便雅憫人反從他們各城裡出來,要與以色列人打仗,被以色列人幾乎殺滅淨盡,所剩下來的只有六百人(士十九全,二十全)。先知何西阿在這裡說:「以法蓮深深的敗壞,如在基比亞的日子一樣,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何九9)其中心意思,乃指以色列人目前所行的,正如過去在基比亞的日子所犯可怕的罪行一樣,神必要追討他們的罪惡,降罰報應的日子就要臨到了(九7,十9)。

 

167 沙勒幔是誰?伯亞比勒位於何處?                  何十14

答:沙勒幔--Shalman尊敬之急。先知何西阿說到:「就如沙勒幔在爭戰的日子拆毀伯亞比勒,將其中的母子,一同摔死。」有謂此人是摩押的撒勒幔奴Salamanu。亦有謂是亞述國王撒縵以色Shalmaneser(意即拜火者)第四世的簡寫。他曾兩次攻打以色列國,在猶大王何細亞的日子,首次上來攻擊撒瑪利亞,何細亞給他進貢;第二次圍困撒瑪利亞第二年,城未攻取而亡,被他的將帥撒珥根篡位,又圍困一年才被攻取,將何細亞及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去了(王下十七36,十八911)。至於伯亞比勒--意即神埋伏之家,其地點或在約但河之東,或屬加利利之一鎮,位於提比哩亞北邊十二裡。上述之人與地名的推斷均無實據,只供讀者參考而已。

 

168 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意義如何?               何十一4

答:「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在這「慈繩」一詞下有小字:「慈原文作人的」,如呂振中譯作「我用人情之繩子牽著他們,用愛之繩索引領他們」。英文本也作Cords Of Man' Humanly Cords,意指屬人的繩子,而非屬￿牲畜的繩子。由於下文有愛索一詞,故上文也意譯之為慈繩,在文理譯本作「我以仁愛為繩,系爾導爾」。這句中的「仁」字與原意甚近,因為在中文的解釋,是「仁者人也」。至於「慈繩」一詞,按照原文就可譯作「亞當的繩子」,亞當的意思就是人,基督是第一個亞當,神乃是以基督的慈愛吸引人來到他面前。這「牽引」一詞的原意也就是吸引,正如基督親自對門徒預言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32),以上的解釋,可以使我們完全明白其意義了。

 

169 猶大向神有忠心,還是猶疑不定呢?              何十一12

答:聖經語意的翻譯誠非易事。在這一節的國語譯句是說:「以法蓮用謊話,以色列家用詭計圍繞我,猶大卻靠神掌權,向聖者有忠心。」下有小字:「或作猶大向神,向誠實的聖者猶疑不定」。此處既然說到忠心,何以又說猶疑不定呢?真是令人難以照解。由於這兩句的希伯來原文難譯,所以有小字之加注。本節的前半節,在其他中英文譯本中的意義,都無不同之處;而這後兩句的譯法,卻又與此小字加注之意思概略相同。如文理譯本作:「猶大族歸我,常有貳心。」呂振中譯本作「猶大對神還是刁頑,對可信可靠的至聖者還是硬性。」猶太人的英譯本作And Judah Is Yet Wayward Towards God' And Towards The Holy One Who Is Faithful,其意思是「猶大向神和向那誠實的聖者(即指神),還是動搖不定」。實意就是反復無常,剛複任性,猶疑不定。這樣看來,「忠心」不是指猶太人的忠心,乃是指神的誠實,如小字所注:「向誠實的聖者」。在英文「忠心」與「誠實」二詞,都是用Faithful這一個字。簡而言之,猶大向神確也有罪,而非有忠心,所以也要受處分;如「耶和華與猶大爭辯,必照雅各所行的懲罰他,按他所作的報應他。」(十二2)由此可想而知矣。再者,「猶大卻靠神掌權」,這一句話中的「卻靠」一詞,乃在比較上文的以法蓮和以色列家而言。他們的謊言和詭計的行為,與猶大的依靠歸順的心,卻是有所分別的。但是猶大對於聖者的神,果真是有忠心麼?我們若從小字譯注,與聖經幾種譯本的文意,多加揣摩思想,就不能肯定了。

 

170 有一隊蝗蟲何以是民?表明什麼?                   珥一6

答:蝗蟲種類繁多,大都長約二寸餘,四翼六足,前四足用以爬行,後二足用以跳躍,口齒如鋸,頭部有複眼二個,單眼三個,觸覺如鞭狀,卵產生於堅硬之土面,初生時如蝻子(4),長成後即為蝗蟲,為食農作物之害蟲。聖經所記造成埃及之第八災的,就是此物(出十419)。先知約珥在這裡預示說:「有一隊蝗蟲,又強盛,又無數,侵犯我的地;它的牙齒如獅於的牙齒……」在蝗蟲二字下有小字:「原文作民」。譯為蝗蟲的希伯來文是Goi,其原意的解法就是民或國,如呂振中譯本作「整國之民」。本書的作者,乃將蝗蟲描寫成為一個強大兇猛好戰的民族(珥二2),它們好像一群無數的軍隊來到,摧殘毀壞猶大之地。國語聖經將民譯作蝗蟲,是使讀者容易明白的緣故。在箴言書中,也將蝗蟲和螞蟻描寫成好像一個民族(箴卅2527),因這25節中之「類」字,也是指為族類或民族的意思。先知在本章前半部所說的是蝗災,乃預言在末後耶和華的日子裡,所要發生神的刑罰臨到猶大全地,為外邦無數訓練有素的侵略軍兵,從北方巴比倫,經伯拉大河之北,好像蝗蟲一樣成群結隊而來(珥一412,二2710)。

 

171 約沙法谷、斷定谷、什亭谷是何地方?       珥三21418

答:1.約沙法谷--約沙法意思是神的審判官,乃猶大王亞撒之子的名字(王上廿二41)。約沙法谷,這不過是指該名詞象徵的意義。神說:「我要緊集萬民,帶他們下列約沙法谷,在那裡施行審判。」(2)由此可知乃指審判之地。有人以為此谷就是汲淪谷,汲淪溪的源頭,在耶路撒冷城外西北五裡,水流環繞北方,經過聖城之外和橄欖山中間,流到一個深谷裡(事變--參撒下十五23,王下廿三4612,代下廿九16,卅14,耶卅一3840)。至於這約沙法谷地點究竟在何處,我們不能確定,但並非重要的事。

2.斷定谷--就是指前面所說約沙法谷同一的地方,意思是神要斷定他們的審判,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谷了(1214)。

    3.什亨谷--什亭意思是皂英樹。什亭谷是從耶路撒冷到死海的一谷,為荒漠不毛的山谷,獨產皂英樹,因此其名含此意。什亭亦稱亞伯什亭,為摩押平原離約但河東二十多裡之地,面對耶利哥。以色列人出埃及,尚未進迦南的時候,末次安營就是在這裡(民廿五1,卅三49,彌六5,書二1,三1)。約書亞將軍曾于此處打發偵探二人,去耶利哥窺探防務(書二124)。先知約珥在此說到「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18)其意思乃指以色列必得福氣和復興。

 

172 亞文平原、伯伊甸、吉珥究竟是何地方?             摩一5

答:1.亞文--意即無有,系屬￿以色列國的北境。亞文平原直譯是偶像谷,就是利巴嫩山腳下的平原,中有巴力大廟,廟的四圍都有城牆環繞,為拜太陽神的中心點。但其地究竟是在何處,卻有不同的意見。史密夫教授G.ASmith認為它是巴爾貝克Baalbek;有人則認為它就是指著大馬色的本身,是那寬廣肥沃的綠洲;此外,埃及國中,亦有此名(結卅17)。

    2.伯伊甸--意即平原之家,即伊甸屋,亦名伊甸,乃為米所波大米之一境,在幼發拉底河中部,有一個地方稱為畢塔底尼Bitadinil,即亞述語的伊甸屋。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伯伊甸是指著這個地方,但看此處的上下文,應該是指大馬色地區內的某處,或指此區的一個村子;甚至今日的大馬色,仍舊是阿拉伯世界的樂園地呢!

    3.吉甲--意即要塞,其地點不明,拉丁通俗譯本作古利奈。惟根據本書的記載,它是屬￿巴比倫東南的一地,是亞蘭族人的發祥地(摩九7)。先知阿摩司曾預言亞蘭人,他們到了日子必被亞述擄回原籍地去(摩一5)。這話應驗在主前七四五年亞述王提革拉昆列色年間(王下十五29,十六9)。

 

173 推羅並不記念弟兄的盟約為何約?                   摩一9

答:在聖經中有許多地方論到立約的事,如神與君王,或與百姓的立約;有君王與君王,或與百姓的立約;有族人與族人,或與親屬的立約;其內容與性質雖各有不同,但總是以在神面前由誓約為互相信守的憑據;若有背棄盟約的,必要受到不利的報應(參箴二1718,結十六59)。在這裡耶和華如此說:「推羅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因為他將眾民交給以東,並不記念弟兄的盟約。」(9)推羅代表整個腓尼基人,正如迦薩代表整個非利士人(8),他們的罪乃是出賣奴隸,和忘記弟兄的盟約。奴隸的買賣不僅是在非利士流行,在腓尼基也是一樣。此處所謂弟兄的盟約,沒有說明它的內容何所指,我們很難瞭解。不過根據推羅一地,或者是指推羅王希蘭與所羅門王所立的約而言(王上五12,九13),也許是指較後所立的一種盟約。推羅因犯雙重之罪,神要降下火的刑罰,來燒滅其中的宮殿(摩一10),亦即是戰爭的興起。推羅先是被亞述人所滅,後來又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亡,繼之希臘亞力山大帝攻克了它,把其中的三萬居民出賣為奴隸,這真是罪有應得的報應呢!

 

174 以色列他為銀子賣了義人,所指的為何等人?         摩二6

答: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6)觀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比起其他任何國家所犯的罪更多。他們著先的罪是關於奴僕的事,他們為了貪得銀子出賣了義人,這是摩西律法所沒有的例子。在律法上僅准許一個窮人出賣自己為奴,但主人仍然不可叫他像奴僕,待他服事主人期滿,還要得釋放,任他自由的出去(利廿五39,申十五12),並且不准許出賣一個無之還債的債戶。此處所謂的義人,大概就是指這一等人而論的(參王下四1,尼五58)。再者,為了一雙鞋子,使貧窮人被出賣了,又是違反律法中濟貧的原則(申十五711)。他們把窮人廉價出售,豈不又是一頂貪心罪?富人貪得無厭,甚至「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摩二7)。這窮人一詞的希伯來文Ebyon,就是軟弱、垂頭棄氣、消瘦的意思。撒一把灰在自己頭上,表示他的愁苦,在那些貪婪的地主看來,甚至連這一點灰也垂涎欲滴。除此而外,再加上他們在聖所行淫;在壇旁鋪上人所當的衣服,臥在其上;又在偶像廟中放縱惡行(摩二812上)。以色列人屢次犯罪行惡,違背了他們的律法,得罪神,豈不就是成為惡人,受到神的刑罰麼!而那些受盡欺壓被任意出賣的貧窮者,一無所有,一無所能,豈不就是此處所說的義人麼!

 

175 巴珊在何地?巴珊母牛當聽我的話,何意?           摩四1

答:巴珊--意即多產的,系位於約但河東極北之地,南自基列(參41題),北至黑門山(參81題),富有森林,土地肥沃,橡樹尤為著名;且多草場,盛產牛羊牲畜(申卅二14,結卅九18)。以色列人進迦南地的時候,這城的王噩率領眾軍民頑抗,盡被殲滅,失去一切牲畜財物,及六十座堅固高城(民廿一3335,申三414)。分地的時候,此地給與瑪拿西半支派(書十三2931,申三13)。瑪拿西人稱巴珊為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之鄉,申三14),現今成了荒墟;在此地牧放牲畜的,只有亞拉伯人。

先知阿摩司在這裡說到:「你們住撒瑪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阿,當聽我的話。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罷。」(1)。經文以巴珊的健母牛及肥畜喻惡人的力大與貪婪(參詩廿二12,結卅九18)。此處開宗明義,嚴厲地斥責撒瑪利亞的貴婦們,譏刺她們如肥胖光滑的巴珊母牛,只求自己富裕,貪得無厭,她們所關懷的,只是自己安舒的生活,奢華宴樂,悠閒懶惰,恣意欺壓貧寒窮乏之人,坐亨其成,不勞而獲,攫取更多的飲食,害人害己。當主的日子快到了,則她們必定要被人用鉤子鉤去(摩四2)。據說在亞述的紀念碑上所描繪的俘虜們,乃是用鉤子鉤住她們的嘴拖著走的。可知這種鉤子的刑罰就是指被擄而言,他們所受的懲罰是罪有應得的報應。

 

176 以色列民何以是處女?跌倒不得再起,何意?         摩五2

答:先知阿摩司說:「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無人攙扶。」中有小字:「民原文作處女」,其他中文譯本多照原文直譯為「處女」,如文理本譯作「以色列族之處女,一蹶不能複起」。此處的「民」字乃為意譯。首先要明白本章127節,是先知所作的一則短篇哀歌,預示以色列民跌倒後悲慘的結果。先知預言北方的敵軍將臨,擄掠人民,所以先知哀告以色列人,須即悔改歸向真神。不然,整個以色列民,不僅主被粉碎,而且被遺棄,不能再起來,因為無人來幫助攙扶他們(參116139題)。

 

177 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陳的一語何意?                 摩五7

答:茵陳是一種惡臭與含有膽汁的植物,其汁極苦,有毒不可入口,其莖葉可以做藥。聖經所謂茵陳,乃屬艾科的植物。就吾人所知者,其種類繁多,已有一百八十種,在巴勒斯坦亦有此種植物。「茵陳」通常用作「苦」的同義字(申廿九18,啟八11)。先知在此哀歌中,對以色列人說:「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陳,將公義丟棄於地的。」(摩五7)即指他們的一般百姓而言,他們所犯的罪是恨惡那些以正直話責備人的人,例如長老和先知(賽廿九21);且又壓榨平民,掠奪糧食,建造華屋,苦待義人,收受賄賂,並勾結腐敗貪污的法官,屈枉窮乏人(摩五1013)。這樣他們的罪過何等多,罪惡何等大,使公義變成了如同惡臭與苦膽的茵陳一樣,將神的公義也丟棄不行了,而所帶來的苦毒與禍患,也是難以言喻的。

 

178 撒瑪利亞的牛犢何以是罪呢?                      摩八14

答:「那指著撒瑪利亞牛犢起誓的」(14上)。在這「牛犢」二字下有小字:「原文作罪」。此處的罪字,其原文音為亞示瑪Ashimah,如呂振中譯作「那些指著撒瑪利亞的亞示瑪女神來起誓的」。這亞示瑪原是亞述王撒縵以色使哈馬人(位於黑門山之北,書十三5)徙居撒瑪利亞時,所帶來崇奉的女神(王下十七30)。同時亞示瑪也解作自覺有罪或罪的責罰。又因當時撒瑪利亞主要崇拜的偶像是金牛犢,那就是指著耶羅波安王所鑄造的金牛犢起誓(王上十二2832),如文理本譯作「撒瑪利亞之民事奉牛犢,而犯罪愆」。所以牛犢的含意就是罪。無論何人指著這牛犢,或指著「別示巴的神道起誓,這些人都必僕倒,永不再起來。」(摩八14下)

 

179 必有極救者上到錫安山,這究竟是誰?                21

答:先知俄巴底亞,在本書最後的一節曾經說到:「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他將本書的主題,集中在這兩個美好而肯定的命題中。首先提到拯救者,在古時先知們的心目中,乃指神為王為救贖主的,要降臨錫安山(參賽廿四23,五二78,但二47,亞十四459)。但神在地上亦曾興起一些人為拯救者,例如士師(士二16,三15)、掃羅、大衛(撒上十1,撒下二4)等。這裡告訴我們,確切肯定有拯救者向以東(即以掃)人執行審判(參俄918,摩一1112)。拯救者的大本營就是在耶路撒冷。對猶大人而言,神是他們的拯救者;對以東人而言,神是報應他們的執行者。最後一句:「國度就歸耶和華了」。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始終相信耶和華神為他們的統治者,時刻等待這位最高的萬王之王拯救者來到。就先知們的預言啟示而言(參賽四四6,但二4447,亞九9,十四4),這個國度、這位王--救贖主,皆要在我主耶穌基督的國裡,基督為王的身上完全應驗了(啟十一15,西一13)。

 

180吞了約拿的大魚究竟為何物?他如何得知度過的時間?拿一17

答:先知約拿因違背神命,于逃往他施的途中,狂風大作,般人危懼,約拿乃被水手投于海中(315)。「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下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17)的時間禱告仰望主,終於得救從魚口中吐出來(二110)。這條大魚,在英文聖經中誤譯為鯨魚。其原文的意思,就是大魚或稱為海怪的。就實際上說,確有許多大魚足可吞下一人,如阿爾德氏G. C AalolersProblems Of Jonah)指出,有若干種巨大的海中動物,是能夠容易的把一個成人吞下。經上所記的大魚,想必會是一種抹香鯨,在地中海裡確能遇到它們的。這種大魚並不像其他鯨魚那樣,只具有狹窄的喉嚨;而其他類別的鯨魚,也不生活在地中海裡。由此可知,吞了約拿的大魚,大概是屬￿抹香鯨那一類吧!

關於約拿被幽閉在大魚的腹內三日三夜的記載,如果這經上的原意,是要我們按照字面去理解的話,可能就不見得是約拿本人所計算出來的。因為他在魚腹中不見天日,即使頭腦清醒,也無法計出這段時間來。這裡三日三夜時間的分曉,一定是由水手們告訴他的。從另一方面看,三日三夜可能是從另一段不太長的時間大約的講法(參三4,書二16)。總而言之,本書所著重的是一個神跡的出現,證明約拿的使命是神給他的;若沒有這樣驚人的神跡出現,尼尼微人一定不會注意約拿的信息(路十一30);而這樣的神跡,更是基督三日後復活的預表,被主所注重而親自引用的(太十二3940)。

 

181 錫安的民或城何以稱為女子?        彌一13,四81013

答:1. 在本書中所說,「錫安的民」(一13,四1013)、或「錫安城」、「耶路撒冷民」(四8)、以及「成群的民」(五1)等各處下面皆有小字「原文作女子」(參116 題)。英文本譯為Daughter,意思是女兒,且都是個單數字的集體名詞。呂振中譯本有作為「錫安小姐」、「耶路撒冷小姐」(彌四81013)、「民兵隊小姐」(五1)。神是看重那些在罪惡環境中,仍能不被罪惡所玷污,保持清潔與貞操的子民。故先知彌迦得神的默示,對於他的幹罪子民,是以哀傷勸戒悔罪的愛心,仍稱之為錫安的女兒,視之如處女(參139176題),表明他們需要聖潔!

    2.在四8節中有兩個原文是「女子」的詞,國語本譯為「山」與「國權」。「羊群的高臺」就是群羊的守望樓;又如文理本譯為「守羊牢之戍樓」,二在希伯來之原文音是「以得台」。這以得台靠近伯利恒(創卅五21),在較高之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可以遙遠的望見,其形態好像是錫安的女兒。為著讀者易於明白,故譯之為「錫安城的山」。在彌賽亞基督再來復興的日子,耶路撒冷的民權和國權,也要歸與生於以得台(蒙征伯利恒,彌五2)的耶穌基督。

 

182 人的仇敵,何以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彌七6

答:在先知彌迦的時代,他對於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腐敗墮落景況,感到極為悲傷,深知他們在道德上日趨敗壞,在靈性上貧瘠荒涼,於是哀歎當時的地上,沒有敬虔正直的義人,觸目卻是殺人流血,巧取豪奪,無論上下,彼此結聯,同謀行惡,惟利是圖(23),沒有一個可靠的人,甚至連自己的親密朋友,也是各懷鬼胎,無可信任,是所謂無親情,不解怨,以至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生活、人際關係,都變得支離破碎,不堪收拾。因此,先知警告他們說:「不要依賴鄰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懷中的妻題說,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56)這兩節經文,已把他們的家庭倫常乖舛、道德喪亡的程度,描寫得淋漓盡致。先知在此警告百姓的總意,乃是教訓他們不要依賴世人,惟要仰望依靠神,他要在黑暗中為人作光,伸冤辨屈,使人得見他的公義(710)。

先知在此所說的話(6),到了新約時代,也曾為耶穌基督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所引用(太十3536,路十二33)。主所引用的教訓,更為直截了當而明顯,指那些信他和不信他的人,成了強烈的對立,那就是起了生疏或分爭的事情發生。如在一家之中,愛主信主的人,有基督作主為依靠,脫離罪惡,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成為主的門徒,作神的兒女;那不愛主不信主的人,以置鬼為王作主,不肯離開罪惡的生活,走世界的道路,一切受到置鬼的管轄。因此,信與不信兩者之間,產生分爭對立的狀態,所以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了。這樣,小則個人家庭的光景是如此,大則推論到國家社會人群亦複如此。如果內有信的人,又有不信的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豈不是同樣的要起抗拒和分爭,那不信者豈不是成為信者的仇敵麼!!(參拙著新約聖經問題總解--上冊太十3436解題)

 

183 神的默示寫在什麼版上?使人隨跑隨讀何意?         哈二2

答:先知哈巴谷得到主的啟示:「他對我說,將這默示明明白寫在版上。」(2上)在巴比倫的人民,系用泥版刻字的(參賽八1,伯卅八14),如在賓夕法尼亞大學(Pennsylvania),有彼得思Peters,海尼思Haynes,與赫爾皮萊得Hilprecht三氏之領導,于一八八八年至一九○○年間,在巴比倫東南五十英里處的尼浦耳Nippur這個地方(為宇錄一城,又名乃法Nuffar、甲尼Calneh),發現主前三千年前所製造之泥版五萬塊之多,上有碑文刻字等。由此可見在先知時代神所默示寫成的字版,大概是泥版。「使讀的人容易讀」(2下),下有小字:「或作隨跑隨讀」。這是一句希伯來的成語,中文譯本已將真正確的意義表達出來。在淺文理本的小字內「易讀原文作迅速而讀」。文理本譯作「俾讀者疾趨將命,宣播四方」。天主教譯本作「使人流利誦讀」。因為這默示有定期,應驗快要臨到,不能再有遲延(3),所以要隨跑隨讀,作迅速的宣傳。依猶太教的解經者言,巴比倫將必被毀滅的默示或異象Vision,是用大字刻在當時被燒過的泥磚上;至前一世紀,曾被發現。易讀是原意;隨跑隨讀,乃是將意思闡明出來,使人易讀及易於傳播。(參六11

 

184 我何以聽見你的名聲或言語就懼怕?                 哈三2

答:先知哈巴谷禱告主說:「耶和華阿!我聽見神的名聲就懼怕……」(2上),在名聲之下有小字:「名聲或作言語」,因為原文Shema,意思是所聽到的。英譯本為Report,意思是報告,當然是含有言語的成分在內,同時也是名聲。呂振中譯作聲望。天主教本便按照Report之字意譯為「上空,我聽到了神的報告。」文理本譯作「耶和華歟!我聞爾所言,不勝驚懼。」以上幾種譯法,總歸是側於言語的意思。當先知聽到了耶和華言語的時候,就因他的怒氣威嚴而感到恐懼戰驚(381216),所以他在本節末句,即先求神「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2下)。

 

185 他站立量了大地,為何使地震動?                   哈三6

答:這一節經文的上一句說:「他站立量了大地」,下有小字:「或作使地震動」。在七十士譯本是「地被震動」。亞拉伯文也譯為「震動」。中文文理本譯作「立於斯,大地震動」。呂振中譯本作「大地搖撼」。但在原文的意思是「測量」,惟大地經過神的測量,必會震動搖憾,或即為經上暗示伴隨著暴風雨而發生的地震。因此在本章中,先知想到神的威嚴可畏,隨之承接上文的下一句,就說:「觀看趕散萬民,永久的山崩裂,長存的嶺塌陷」,該有何等的權能!有如主耶穌在受難之時,對那些正賣他的人一語:「我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了(約十八67)。主的話好像把他們震動,叫謀害他的人都站立不住;尤其是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斷氣的一刹那,忽然地大震動,磐石也崩裂(太廿七51)。這些情景的發生,豈不是與先知所描寫的,同樣是在證明神能使地震動,顯出他的偉大能力與榮耀麼!(參該二67

 

186 瑪革提施的居民為何地之民?                      番一11

答:瑪革提施--是臼的意思,系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可能是其西部商業區,或因地凹且與魚門相近(10),故以是名。有謂是城的北部某一窪處,如在士師記中,該地就是這樣作窪處的譯法(士十五19)。那裡的居民好像是愚妄人與打碎的麥子,一同被揚在臼中,被敵人捶打(箴廿七22)。先知西番雅在這裡得神的啟示說:「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迦南的商民都滅亡了,凡搬運銀子的都被剪除。」(11)由此可知患難就要臨到他們,他們乃是屬￿耶路撒冷搬運銀子的人;當神的刑罰日子來臨,他們的財寶必定成為掠物,他們的房屋也要變為荒場(1213);他們一切哀號毀滅悲痛之狀,在本章中描寫殆盡。

 

187 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或是所羡慕的必來到,何意?   該二7

答:耶和華說:「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下有小字:「或作萬國所羡慕的必來到」。修訂英譯本為The Precious Things,意思是珍貴的物品。猶太人英譯本為The Choice Things,意思是最精選的物品。神的話是兌現的,如同以賽亞先知書中所說:「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賽六十5)神聲稱聳對萬國有最高掌管操縱的權威,並且使用震動來達成他自己國度的進展。這裡「萬國所羡慕的必來到」,文理本譯作:「亦將鼓蕩列邦,列邦之企慕者將至。」其意願猶如古猶太釋經學者的見解,認為這裡就是預告彌賽亞基督而說的,因他為萬國萬民所想望者。

 

188 神必以所羅巴伯為印,有何意義?                  該二23

答: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僕人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阿,到那日,我必以你為印,因我揀選了你。」(23)這所羅巴伯為猶大的省長,曾與祭司長耶書亞等,於主前五三八年,率領被擄的猶太人回國。到耶路撒冷第二年,即開工建造神的聖殿(該一114,二21,拉二12,三19)。到了五一五年,大工才告完成。神在這裡說到「我必以以你為印」。在東方人的心目中,印戒是十分寶貴的,它也是權柄的蒙征。在新舊約聖經中,皆有好些地方提到用印的事(創四一42,王上廿一8,斯三12,八810,約六27,林前九2,約三33,但六17,啟廿3,林後一22,弗四30)。其意思不僅表示有權柄,並且也含有證明,保證封閉,不能更改,以及以聖靈為印記的意思(林後一22,參加六17)。神答應使所羅巴伯,以大衛後裔的身分重登寶座的應許,使用這個印的象徵,是有其精美的意義。先知耶利米曾經宣告:「耶和華說,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哥尼雅,雖是我右手上帶印的戒指,我憑我的水生起誓,也必將你從其上摘下來。」(耶二二24)由此可見,帶印戒指所代表的權柄,是在乎神的應許賜或舍而定的。神在此以所羅巴伯為至寶,並且賜他大有權勢的地位,使他如前所述能作領袖所行的重要大事。神產揀選了亞伯拉罕、大衛和所羅門為首領、為王,他也照樣揀選了所羅巴伯,列入這被選立者的行列中。在他們的後嗣耶穌的身上,這應許達到最高的實現(太一1213)。

 

189 你跑去告訴那少年人是誰?                         亞二4

答:先知撒迦利亞在異象中說:「我又舉目觀看,見一人手拿準繩」(1),這人就是與先知說話的天使(3)。當這天使手拿準繩要去量耶路撒冷,看看有多寬多長的時候,又有一位天使迎著他來(23),對他說:「你跑去告訴那少年人說,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無城牆的鄉村,因為人民和牲畜甚多。」(4)這裡所提到的那個少年人,按照上下文的意思,系指撒迦利亞先知自己而言。先知藉著兩位天使先後所傳的信息,同時又聽耶和華說:「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圍的火城,並要作其中的榮耀。」(5)從此得知神已宣佈了他的旨意,是要重建耶路撒冷,恢慢她的繁榮,其中的百姓,在神無所不能的堡壘環護中安然居住,先知當然要把這個大好的信息轉告他的同胞們了。

 

190 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這裡的他是指誰?     亞二8

答:萬軍之耶和華說:「在顯出榮耀之後,差遣我去懲罰那擄掠你們的列國。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這裡所謂「顯出榮耀之後」,可能是指5節中應許耶路撒冷的榮耀,並且意思可能是說,神把所應許的榮耀,賜給耶路撒冷以後,就要按他說過要作的,以毀滅臨到她的仇敵。但由於在原文中「榮耀」之前沒有冠詞,所以不利於這樣的解釋;較可能的意思是為了追尋榮耀。他差遣了我,這就是說,神現在要藉著懲罰那壓榨他百姓的人,來榮耀自己,以顯明他不變的公義,和不屈的公正。至於「摸你們的」,這「摸」就是表示敵對他的百姓的意思,「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亨德遜Henderson認為這個代名詞的「他」字,就是指萬軍之耶和華而說的。神的百姓在神面前,視如眼中的瞳人那樣寶貴和重要,時時受到保護。所以列國敵對他的百姓,就是如同敵對神的眼中瞳人那樣嚴重,豈能傷害得了      呢!

 

191 我在約書亞面前所立的石頭上有七眼,意思為何?     亞三9

答:「看哪!我在約書亞面前所立的石頭,在一塊石頭上有七眼。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親自雕刻這石頭,並要在一日之間除掉這地的罪孽,」(9)這裡的信息啟示,是關乎彌賽亞的事,其開始大概是指聖殿中的頭塊石頭,但最終的預言乃指基督為「房角的頭塊石」(彼前二67,詩二八22),他是根基磐石(賽二八16,林前十4)。在這一塊石頭上的七眼,意思不甚清楚,未能作肯定的主張,不過一般認為七眼刻在石頭上,乃是象徵「神的七靈」者的完全性的意思(啟三1);但我們認為較好的見解,乃是以這話為應許說明神的七眼,表示他完全性的鑒察和看顧,直到他所指派立殿的根基,大工快樂地完成(亞四910)。至於「我要親見雕刻這石頭」,乃顯示在聖殿的光滑房石頭,預表了基督所受的創傷(賽五三10),彌賽亞受苦的結果,一日之間,便很快的除去耶路撒冷這地的罪孽,而終使平安和興旺歸於悔改的百姓。

 

192 哈得拉、大馬色、哈馬位於何處?有何事蹟?      亞九12

答:哈得拉--意即包圍,為古時一城名,與大馬色、哈馬並提,在亞述的碑文中同有記載。這地系屬來蘭所管轄,與大馬色相去不連。亞蘭亦有被稱為哈得拉地,其原因不太清楚。這哈得拉一名,有人認為是亞蘭某王;有人說是指亞蘭之神;又有人認為是亞蘭之城或地區。雖然確實的地址未高詳,但作者認為最後一點的見解,是極為可能的。大馬色--意即審判者,位於黑門山西肥沃的高原上,高出海面二百三十丈,為古代敘利亞的一座名城,離耶路撒冷四百里,建立在平原的中間,四圍以外各三十裡,有亞罷拿、法珥法兩河的水由平原經過,為古代的一個大商埠(結二七18)。亞伯拉罕的僕人以利以謝,是這大城的人(創十四15,十五2)。這城原是亞蘭的京都,被大衛王攻克以後,便在這城設立防營,亞蘭人給他進貢(撒下八56,代上十八57)。到了所羅門年間,瑣巴人利遜興起,在大馬色立國,作亞蘭人的王,常與以色列人為敵(王上十一2325)。新約時代,大馬色為阿拉伯人亞哩達王所管轄,亞哩達亦隸屬于羅馬(林後十一32)。保羅曾在大馬色的路上,蒙主的光照,大受感化(徒九全)。大馬色自古到今仍是一個通商大埠,現常稱為大馬士革Damascus者,即敘利亞之首都也。哈馬--意即要塞,系屬亞蘭地方的一區域,位於利巴嫩山的北境,又名哈末(意溫泉,創十18,書十九35)。按神所定古時以色列人要得的產業,此地是屬￿北疆之內,所以摩西打發十二個人窺探迦南地時,一直上去直到哈馬(民十三21,摩六14)。關於哈馬的事蹟,聖經記載甚多(撒下八9,代下八4,王下十四28,賽十9,耶卅九5,四九23,五二9)。

 

193 我必懲罰公山羊,是指什麼?                       亞十3

答:耶和華神說:「我的怒氣向牧人發作,我必懲罰公山羊,因我萬軍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羊群,就是猶大家,必使他們如駿馬在陣上。」(3)在新約聖經中,有綿羊與山羊之分的教訓:綿羊表示溫柔、謙卑、順服、信從神的人;山羊表示與上述一切相反,偏行己路、悖逆神的人(太廿五3233)。羊群南代表神的子民,而神是羊群的牧人(參詩廿三1,結卅四15,約十1114)。地上的牧人常因未盡職責,受到神的怒氣責罰(亞十3上,結卅四110)。這裡所提到的「公山羊」一詞,在先知以西結書中也曾用到(結卅四17),乃是指著當時國中的主腦人物而說的,且在以賽亞書中被用作首領的稱呼(賽十四9)。在他們悲哀慘痛的景況中,耶和華要親自成為他群羊的收人,施行審判(結卅四17),懲罰那些不盡己責的領袖,而施恩眷顧自己的羊群,就是猶大家的百姓,如同在戰線上的駿馬一般,極有能力(參伯卅九1925)。再者這公山羊在聖經中,也是預表仇敵之國及其君王而言,比如希臘與其王亞力山大帝是也(參亞九13,但八521,參上冊175題)。

 

194 我將這三十塊錢在神的殿中丟給窖戶,有何啟示?  亞十一13

答:先知撒迦利亞遵行神的吩咐,作以色列民的好牧人,從事牧養羊群的工作(4);但以色列國民雖蒙看顧和愛護,好牧人的工作卻不被領受。在這裡撒迦利亞清楚地是預表基督,他的百姓竟以仇敵的姿態,來回答他的慈愛,直到他的心厭煩他們(8)。在他未離開羊群之前,他們卻給他三十塊錢作工價(12),這是輕視他的一種表示。但現在耶和華吩咐他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窖戶。我便將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窖戶了。」(13)那工價乃是一個卑賤工匠製造器皿所得的代價,極其低微;這錢是在耶和華殿中丟的,他是真正的被羞辱者。

    以上所述乃是一種預言,到了五百多年以後,在基督被賣的事上,完全應驗了(太廿七319)。當時賣主者把所得的卅塊錢丟在殿中,就出去吊死了;最後被用來買了窖戶的一塊田,叫作血田。據馬太所記,是出自先知耶利米的話(太廿七9);但在耶利米書中,並無記載這預言,那就要歸咎古時文士抄寫上的錯誤了(參拙著新約聖問題總解--上冊太廿七310解題)。

 

195 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何因?            亞十二11

答:耶和華神要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10),豐豐富富的澆灌耶路撒冷他的百姓,使他們禱告悔改認罪,仰望「他們所紮的」(10),為他悲哀和愁苦,如喪獨生子或長子。這裡所描寫那位被紮的,無疑就是預言彌賽亞的被紮,在新約中確已應驗了(約十九343637)。基督的被捉拿、被鞭打、被紮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件驚天動地,最悲哀且最淒慘的事。先知在此對這悲哀作一比較,一方面表明它的深度,一方面也表明它的普遍性,好像父母為獨生子或長子之死而悲哀。並且又說:「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11)。這米吉多(意即軍區),位於耶斯列西北廿七裡之處,為巴勒斯坦之一要鎮,為古時兵家必爭之地(書十二21);而哈達臨門(意即石榴的音響),則位於米吉多平原之一個城市,與米吉多相近。猶大王約西亞曾在那裡與埃及王尼哥爭戰,身受重傷而死,當時的猶太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不已(參代下卅五2224)。這樣的悲哀也是顯明整個國民的悲哀,所以先知在此引用,作為殷鑒。

 

196 那日必給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何意?       亞十三1

答:在聖經中有好些地方提到泉源,如活水的泉源(耶二13,十七13,參賽四一18,約七38,啟十六4)、救恩的泉源(賽十二3,參詩一一九81)、永生生命的泉源(箴十四27,約四14,參啟七17,廿一6,廿二117)、智慧的泉源(箴十八4)等。這些不外乎是形容神豐富的救恩、生命與智慧,使人得著滿足。但在這裡卻是一個明顯的預言。耶和華說:「那日必給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洗除罪惡與污穢。」(亞十三1)「那日」乃指耶路撒冷遭難悲哀的日子(亞十二11);也是主耶穌降臨的日子(十四146)。「必給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乃預言被紮的彌賽亞基督(十二10),為拯教室以色列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類,開了一個得救的泉源。這一節經文顯明了福音真理,就是使人因著基督寶血的功效,洗除罪惡,因信稱義;又使人因著基督之靈泉的潔淨,除去污穢,得以成聖。這血與水之間的關係,已為使徒約翰在基督身旁看到見證出來(約十九34),並且也為聖靈同作見證(約壹五68)。耶穌也曾親自應許信的人,要從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就是指著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839)。豈不正是應驗先知在此處所說的預言麼(亞十三1,十四8)!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從舊約時代,神就給人預備了這個泉源,在人人的期望中日漸明顯的打開了。舊約時代,是要以獻上祭牲的血來為人贖罪,到了新約時代,是以基督的血為人贖罪。由於基督的受死,流血捨命,這個屬靈的泉源才實際的打開了,成為人類豐富而永遠得救的根源。

 

197 他的腳站在橄欖山上,山從中間分裂,有何啟示?   亞十四4

答:本章經文是講到猶大國與以色列國的爭戰(13),耶和華為王者最後的勝利,一切預言最後的完成,主耶穌的再來,以及永遠國度的開始(321)。這裡說到「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神當初怎樣把紅海分開,使他的百姓以色列人能夠逃走;照樣在他降臨的日子,把山分開,將他們逃跑的方向指明出來。山的一半要向北方挪移,一半移向南方,留下了一條直通東西的山谷,他們便可從山的谷中逃跑(5),這是神給那些蒙愛之餘民的一種應許。我們若從整個預言來看,乃指主耶穌的二次降臨。他的再來,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把寶座設在橄欖山上,在他降臨之時,有一切聖者(或即天使)同來,日月星辰,都要退縮無光(56,太廿四2931,廿五31),極為威嚴,令人敬畏。在那日山一裂開,就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向西和向東流了出來(8),表示流到整個世界,為人帶來豐盛的生命和福氣;更有人從各國來到耶路撒冷,朝拜這一位全地之王(921)。另有人認為這一段的見解,是新天新地的象徵,它是用一個將來的、興盛的、強大的王國,來比喻新天新地的情形,正如在啟示錄中用一座壯麗的城,來比喻天堂的美境一樣(啟廿一127,參拙著新約聖經問題總解--下冊535536題)。

 

198 神愛雅各,惡以掃,是何原因?                  瑪一23

答:雅各和以掃本是利百加的雙生子,先生的叫以掃,後生的叫雅各。在他們還沒有生下來以前,神的應許計劃已定,兩國在她腹內,兩族要從她身上出來,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創廿五2126)。在這裡神要藉著先知瑪拉基,回答以色列國人的話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麼?我卻愛雅各,惡以掃,使他的山領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23)這的意思,不是指著他們二人的肉體或靈魂的喜愛,或得救與不得救的事,乃是如前面所說的應許兩國而言,即指雅各所代表的以色列國,和以掃所代表的以東國的事(參俄121)。在神的應許和永遠的計劃中,神要創立以色列國,因為他是由亞伯拉罕起,應許傳到以撒,在以撒的二子中,又必有一個承受應許的人,一脈相承,成為後裔,立為一國的事;而按他所揀選人的旨意,便悅納了雅各,厭惡以掃(羅九713),所以就不揀選以東國了;以致後來以東遭受災難,成了以色列所憎恨的仇敵,至終因罪惡走向毀滅的途徑(35,俄218)。

 

199 公義的日頭出現,其翅膀有醫治之能,何意?         瑪四2

答:萬軍之耶和華說:「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2)中有小字:「光線原文作翅膀」,如文理本譯作「有若矯翼,照育萬物」,呂振中譯本作「它的翅膀、光線,有醫治效能」。這翅膀乃表明太陽之廣蔭大地,普庇萬物,並且表示它的迅速,一飛而至,這就是線或翅膀的一種形容的說法。對於敬虔的人必被稱為義者,並得醫治,好像是蒙受日頭光線照耀一樣(參太十七2),毫無罪汙黑暗;又好像是在它的翅膀蔭下,得著覆庇,安全美好。公義的日頭出現,就是預言基督耶穌為公義之主,凡接觸他的人,都會得著醫治的能力(參可五2730),他使傷心者得著安慰、犯罪者得著赦免(參太九6)。當主再來之日,他要按照公義審判仇敵,拯救萬民,將仇敵(那惡者)毀滅,給信者帶來得救的喜樂,有如牛犢歡然跳躍,滿得活潑的盼望(瑪四135,三1718,太廿四3031,廿五3132,徒十七31)。──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