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拿伯的葡萄園

 

  列王紀上第二十一章

以色列王亞哈躺在王宮的床上,轉臉向內,拒絕吃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否他的軍事失利?是否巴力的祭司又遭到殺戮?是否王后死去?都不是;他的軍兵仍為最近戰勝了亞蘭而得意。經歷過迦密山上那次可怕的災禍之後,對巴力的敬拜現在又完全恢復了。果敢、狡猾、殘忍、美麗的耶洗別正站在他的旁邊,想知道他憂愁的原因。很可能亞哈只是為了得著她的同情,好借著她來作他自己所不敢作的事。

很快他就道出了實情。亞哈王在耶斯列地方有一所行宮,有一次,亞哈巡視他那廣大、美麗的園囿時,看到了鄰居一塊屬於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那塊園子若歸於自己該多好!所以他就決定不計一切要得到它。於是他對拿伯建議,要把更好的葡萄園與他交換,或是按價值向他收買。但使他驚奇和憤怒的是,兩個建議都被拿伯拒絕了。他對亞哈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

初看起來他這樣的拒絕似乎頑固無禮,但稍加思考就知道拿伯的拒絕是對的,並且覺得亞哈夫婦接下去所犯的罪更重。按著摩西的律法,迦南有一個特殊的意義,那就是神的地。以色列人不過是他的佃戶而已;佃戶的一個條件是,除非極其需要,他們不能將自己的份轉讓給別人;即使轉讓,期限也只到禧年為止。在轉讓的時候必須附有一個條件:原地主可以隨時在禧年之前按契約上所規定的價格將地贖回。若能維持這兩個條件,拿伯對於將先祖遺產作短期的轉讓並不會感到太為難;但那時候亞哈根本不考慮這兩個條件,所以拿伯豫料到,他的世襲產業一旦讓出,歸併于王室田園之後,就永遠不能再把它贖回來了。因此他站在信仰的立場,義正詞嚴的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他的拒絕一部分是出於宗教的行為。

不過其中一定還有別的原因。從他所說「先人留下的產業」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想到他無意轉讓的另一個最自然的理由;他歷代的祖先曾在那些葡萄樹下坐過;他愉快的童年是在那裏渡過的。有很多美麗的回憶是與那塊地相關的;所以他感到鄰近一切萄萄園所榨出的汁,也抵不過他這塊充滿童年回憶的土地。

拿伯的拒絕使亞哈氣得跳上馬車趕回撒瑪利亞去。他好像是個縱容慣了的孩子,躺在床上,轉臉向內發脾氣,心中「悶悶不樂」。在列王紀上第二十章末了我們知道他對神悶悶不樂,而現在他又對人發同樣的脾氣了。再過幾天,就發生了那個可怕的謀殺案;一下子拿伯和他眾子(王下九26)都被消滅了,而這份產業就落在王室的手中。如果我們研究這整篇故事,可以學到很多功課;不過我們必須略過那些功課,而單獨注意以利亞在這可怕的事件中所擔任的角色。

一、他蒙召再出來服事。自從耶和華的話上次臨到以利亞之後,到現在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可能是五、六年的光景。這期間他一定在等候著那熟悉的聲音,渴望能再聽到一次。無聊的日子

一天一天地過去,他的期望遲遲得不著實現,他的後悔日益加深;他一定不斷地在檢討自己、省察內心、痛悔過去、願意為神要他作的工重新獻上自己。

讀者中可能有人曾在聖工上有重要的地位,而近來卻被神撇開了。他們失去了從前的他位,發覺以前的聽眾一個個溜走了,工作的機會大大減少了。他們看到一些青年起而代替了他們所失去的職分。這可能是出於大主宰的管理——他有絕對的權柄來行使他自己的旨意,他也有權提拔這個而罷免那個。不過我們在用這理由安慰自己之前,應當查問這原因是否出於我們自己;我們裏面若有什麼過犯或罪,就必須先向我們信實慈悲的大祭司承認並求赦免,然後神的話纔能再臨到我們。

再者,我們的被撇開不用,也很可能是因為神要我們學習更深的功課。數日、數月、甚至數年的安靜,對於神的僕人可能是一段寶貴的黃金時光。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良心就不會自責,或想出一大堆責怪自己的理由。那麼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自己保守清潔、常蒙充滿、隨時準備好被主使用;我們應當確信,只有安靜等候,我們纔能事奉,並且知道他必悅納獎賞我們願意事奉的心。神曾嘉許大衛說,「你立意為我的名建殿,這意思甚好」(王上八18)。

二、以利亞不再悖逆。從前有一次時局極其需要他的時候,他卻起來逃命。但現在他不再躊躇膽怯了。他舊有的信心又在他裏面復活了。他起來到拿伯的葡萄園去,在園中或門口闊步行走,遍尋這個王室罪犯。雖然在亞哈的車後坐著耶戶和畢甲兩個殘忍的軍長(王下九25),他也毫不介意。他一點也不擔心那個曾威脅他的性命、又草菅人命的瘋狂女人,現在隨時可以殺害他。如今以利亞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可以洗去從前因無信心而放棄職守時所留下的污點,豈不是一件可喜的事嗎?他等候的時日並沒有白費!

三、他代表人的良知。拿伯已除去了;亞哈可能像一般的懦夫那樣,慶倖自己並不是謀殺拿伯的兇手。怎能是他呢?他根本沒有動一根手指。他不過轉臉向內,什麼事也沒有作。不錯,他記得耶洗別曾向他要了王印,去蓋在他用王的名義所寫的幾封信上;但他怎知道她寫些什麼呢?假若她在信上下令叫人把拿伯處死,那當然是很遺憾的;但現在也沒有辦法了:他不如去取得那分遺產罷!他用這樣的辯解來安撫自己尚未死盡的良心。正在那時候,他忽然聽到一個多年未曾聽過的聲音,使他大吃一驚:「耶和華如此說,你殺了人,又得他的產業麼?」他殺了人嗎?不!殺人的是耶洗別!阿,這樣推卸責任是徒然的!「你殺了人嗎?」先知受神的靈指引,將責任歸於當負的人身上。

常常有人自己不敢作壞事,卻叫來一個屬下,對他說:「有這樣一件事需要作,我希望你注意。你可儘量使用我的一切資源,只是以後不可連累到我——當然你最好不要出差錯。」在神看來,那個主使的人必當對他的屬下所行的一切惡事負責。罪責是向主使人追究的;在審判的日子,他所受的刑罰要比他的屬下更為難當。

另外還有一件事與此有相同的原則,就是假若雇主付不足和不公道的工資,而使雇工受誘惑,用不誠實或邪惡的手段去謀取他們生活所需的東西,在神看來,這位雇主也要對此事負責;因為只要他不明知故犯地漠視他們的需要,這類罪惡本是可以避免的。

有時神的僕人必須勇敢無畏地負起責任,去責備那些自以為可以恃高位作惡而不致受責的罪人。但願這類人記著,用高壓手段犯罪,初時似乎很順利,拿伯毫無反抗餘力就失了命;葡萄園落到迫害者的手裏了;但神看到了這一切,一定會為他的兒女報仇。「我昨日看見拿伯的血和他兒子的血,我必在這塊田上報應你;這是耶和華說的」(王下九26)。報應可能遲延,但必確然臨到;正如神之確然是神一樣。當先知以利亞站在拿伯的葡萄園時,那位罪犯的心裏也有一根良知的鐵鞭在抽打著他。俗語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管犯罪的人一開始時如何一帆風順,最終必得到他應有的報應。

四、他為真理被人憎恨。「亞哈對以利亞說,我仇敵阿,你找到我麼?」其實以利亞並不是王的仇敵,而是他最好的朋友,耶洗別纔是王最可怕的敵人;可是他不知道,因為是非已給罪顛倒了;正如兵士在黑夜中把戰友誤認為敵人,而把敵人誤認為戰友一樣。人常常犯門徒所犯過的錯誤,誤認耶穌為鬼怪而嚇得叫起來!

基督徒勸誡作惡者,責備他們的罪,警告他們將來要遭災禍時,他們往往曾被人當作敵人那

樣受到嘲笑、憎恨、辱駡。聖經遭人的厭惡,就是因為它把罪與其後果很清楚地暴露了出來。神自己也被人憎惡。這是難免的。埃及人恨惡雲柱。非利士人將約櫃送走。傷口見了鹽就縮。斷骨怕醫生觸摸。盜賊不喜歡員警的探照燈。

我們若被人恨惡也不要驚訝。當人厭惡我們時,我們甚至要感謝主——不是為著我們自己,乃是靠著我們所講的真理。我們應當「歡喜快樂」。若壞人這樣看待我們,那就顯明我們的影響力與他們生活的愛好和方式完全相反。有個哲學家曾說過:「我真不知作了什麼壞事?竟使這些惡人都說我好。」「人若因我辱駡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五1112)。

五、他是個真先知。以利亞所豫言的災禍都應驗了。亞哈因著一部分的悔改,使他的報應遲來了三年;但到了那個時候,他又作惡,以至豫言中的每一件事都照著字面應驗了。他在基列拉末為流箭所傷,「血從傷處流在車中」(王上二十二35)。當他們在撒瑪利亞的池旁洗車的時候,狗來舔他的血。二十年後耶戶吩咐人去埋葬耶洗別的遺體時,發現她暴屍的地方,只剩下狗啃過的頭骨和腳、手掌而已。他們的兒子約蘭的屍體,也照耶戶的命令被拋棄在同一個地點,因為耶戶永不忘記那句難忘的話。以後以色列的軍隊也在那個地方一再敗北,那地佈滿了斑斑血跡。神是信實的,不但他的應許是這樣,就是他的警告也是如此。

以利亞所說的每句話都一 一地應驗了。耶和華將他自己的印蓋在他僕人的話上。以後的年月足以為他證明。當我們結束探討他一生中這一個悲劇的插曲時,我們很欣慰地知道他又因神的恩而得複職了;神再一次用信任和真理的印,蓋在他身上。── 邁爾《聖經人物傳──以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