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26、嚴重的失誤

 

  民數記二十11

「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民二十11)。

只是一次失足,一次大意,就使高潔的生命之花受到摧殘,使信心的偉人在堅持忍耐,幾乎要達終點時,功虧一簣。

曠野飄流四十年的生涯眼看就要結束。分散在西乃半島的以色列會眾都聚集在加低斯,在那裏紮營了數個月。在那期間米利暗死了。摩西、亞倫、迦勒、約書亞(也許還有利未人),是出埃及那一代碩果僅存的幾個。其餘的都死在曠野。這四個領袖也許都暗自以為在有生之年,他們必然能進入「約但河那邊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

一、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由於紮營的人數眾多,加低斯的水源很快就耗竭了。在口渴難忍之下,百姓又開始爭鬧。新生一代也犯上一代的錯誤,就是愛發怨言。他們忘卻了上一代遭懲罰的教訓,也不紀念四十年來神的眷顧,群起攻擊摩西、亞倫。主要的箭頭當然是指著摩西。

他們抱怨說:寧可和那些遭瘟疫擊殺的人同死,也不願忍受乾渴之苦。這一切都怪罪於摩西兩兄弟的領導無方。雖然白日有雲柱遮蔭,嗎哪也源源不斷地按時供應,百姓卻埋怨吃不到無花果、葡萄和石榴,又沒水喝。這一群不滿的新生一代,竟是他長久以來寄以厚望的。他們卻還是那麼幼稚,為口腹之欲在那兒爭鬧不休!摩西心中的失望、惱怒是不言而喻的。

在遭受攻擊的時候,他仍和往昔的反應一樣,先俯伏在會幕門口,直到神的榮光顯現。和多年前那次不同的,神雖吩咐摩西持杖,這回卻不要他用杖擊磐石,只要他用口吩咐磐石流出水來。有神的同在,他的聲音就如木杖一樣有力,能擊石出水。木杖在他信心茁長的階段,是助益的工具。如今他的信心已磨煉成熟,就不必假手於有形的物質了。

摩西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必然能完全融入神的心意中;現在被激惱,心中充滿失望和氣憤,就沒有悉心記取神的吩咐。他把會眾召聚到磐石前,疾言厲色地責備他們為「背叛的人」,並宣稱要為他們使磐石出水。言下之意,是他有行此神跡的本事。說完就舉杖擊石,而且打了兩下。此舉全然出於他個人的血氣,並非遵照神的吩咐。

因為這不順服、自作主張的行動,他所長年憧憬的願望即如雪融化。他渴望進入得享安息的應許之地,如今只能遙望,最後帶著一縷憾意,長眠在毗斯迦山上。這對我們是何等大的警戒:我們的長處往往也是絆倒我們的短處。畢生潔身自愛的人也會因一點瑕疵而悔恨莫及。「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二十12)。

百姓並不因領袖犯罪而遭殃及。磐石依然流出充足的水泉,「會眾和他們的牧畜都喝了。」人的不信並不能消滅神的能力。雖然我們小信,神仍然是信實的,因他不能背乎自己,或離棄他所揀選的人。

二、神作決定的原則。

1)摩西的不順服。神的指示非常清楚:只要吩咐磐石,不用擊打。摩西卻沒有照作,反而擊打兩下。他以自己的意思和作法代替神的旨意,而他又身為民眾的領袖,理當作民眾的表率,凡事尊神為聖,卻大意行事,自作主張,自然為神所不容。

所謂尊神為聖,就是對神和他的話毫不懷疑、完全順從,視之為行事決策的至高準則,絕不違背。摩西卻在盛怒之下,意氣用事。所以神責備他:「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摩西並非完全違背神的吩咐,他只是沒有完全照作。在神的吩咐之外,又添加摻雜自己的作為。

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提醒我們在順服神的事上要作得徹底。希伯來書說:「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但從上下文來看,也許用「不順服」取代「不信」更合適。事實上,不信與不順服是一體的兩面。不順服的人即是對神信心不夠;不相信的人必然也不順從。但願至高的大祭司,能以兩刃的利劍,切除我們內心所有不順服的毒瘤,好讓我們的信心能增長,透過信心的門進入安息之地。

2)摩西的不信。摩西似乎覺得光說話還不夠,總得借助行動及工具來強調才有力。顯然在這件事上,他過分倚靠自己,或許也錯誤的倚靠那根杖,以為它本身有行神跡的能力。他太依賴這些,以致神責備摩西:「不信我。」以前,摩西對神的信心曾歷經多次磨煉:在埃及以災變懾服法老王;伸杖叫紅海分開;在曠野日日有嗎哪供兩百多萬民眾食用;三十八年的曠野飄流生涯未遭強敵攻擊。可是這次他怎麼犯了如此大意的失誤呢?是不是長年的飄流,歷盡滄桑,使他雄偉的氣魄耗損了?是不是日夜與那群小信、牢騷滿腹的群眾周旋,使他的耐心、信心也折傷了?這些都有可能。突來的風暴不會使古老的橡樹傾倒,除非它的內部已腐蝕了。一次的失誤足以反映一個人內心在某方面不對了。

有此鑒戒,但願我們更儆醒禱告,以免失了信心,不單純倚靠永生神,而仰仗個人的長處及過去的經驗。我們要在自己的長處上特別小心,過於自信的結果,往往就輕忽大意,給魔鬼留地步,因而失喪了垂手可得的福分。像摩西那樣,不能進迦南地,反而被埋在一個人所不知的地方。

基督徒在服事工作上,常常都要倚靠那根杖。過去神曾用某些方法,使許多人得救,使許多人得幫助。我們就奉這些方法為金科玉律。在新的情況發生時,我們就把過去那一套方法搬出來。這是大錯誤。神不一定用一個方法。新的環境,他要用新的方法。新酒就用新皮袋裝。杖只需要用一次。在神看,這一次只用話語就夠了。所以,我們的責任是來求問他,然後就遵照他的旨意行。

3)摩西破壞了豫表的形像。「那磐石就是基督」;基督的心在十字架上遭擊打,流出生命之泉,將荒漠變為伊甸園。但他只經歷一次的死。「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著。」「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這段經文證明基督的死是一勞永逸、一旦完成就永遠生效的事實。磐石既是基督的豫表,那只要被擊打一次就夠了。然而在舊約裏,卻被擊了兩次。這是出於人為的錯誤,以至破壞了其原有的代表性,所以摩西必須受這麼重的懲罰。這也是為甚麼烏撒伸手想扶約櫃,就被擊殺。

此外,神所以作此決定,還有比這些更深一層的意義:摩西不能領百姓進入安息,其實是很切合永恆的真理。摩西代表律法。律法假手於他而設立。在猶太歷史上,他卻象徵至高無上的律法。然而律法只能叫人知罪,卻不能領人進入安息。他只領人到應許的門檻,需要約書亞——救主耶穌——纔能帶我們進入佳美之地。

三、神一旦決定即不能反悔。摩西聽到神的判決,心裏一定又失望又傷痛。他必然多次向神禱告,盼神能改變心意,再給他機會。「那時我懇求耶和華說……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申三25)。摩西心目中的迦南美地,有山,有水,有大麥,有小麥,有葡萄樹,有無花果樹。那是流奶與蜜之地。這一幅畫像,不是哪一個畫家所能畫出來的。也沒有一個人像摩西這樣,迫切的希望進入這一塊應許之地,並為此懇求。但是神的心意已定:「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不應允我,對我說,罷了!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事。」神赦免了他不順服的罪,但他必須承受罪所帶來的後果。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雖然悔改認罪能蒙神恩赦,但罪的後果仍得承擔。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禱告得不到回答。靠聖靈的聲音,靠靈裏的直覺,我們知道,再禱告也沒用了。即使我們禱告三百遍,這根刺也不會被除去。可是從另一方面看,我們的禱告也已蒙垂聽了。我們受的苦乃是後世的鑒戒。神會允許我們登毗斯迦山,看一看那塊佳美之地,然後帶我們到一個更美的地方。和摩西一樣,我們的禱告,等到很久以後,神才實現。摩西等到在變像山上與基督相聚時,才真正踏上迦南地。在還沒有實現以前的這段時間,神的話要對我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我的能力要在人的軟弱上得彰顯。

但願神能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免得我們一輕忽大意,就受試探,得罪了神,喪失了佳美的福分。── 邁爾《聖經人物傳──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