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11、苦難、不幸、動亂

 

  耶利米書第二十六章

約雅敬可能是猶大諸王中最卑劣的一個。約瑟夫說他秉性不公,作惡多端;既不敬畏神,也不以公平待人。他可能多少受到其妻尼護施他的影響,尼護施他的父親就是那位曾參與殺害烏利亞陰謀的以利拿單。「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二十三36)。

顯然耶利米和約雅敬之間衝突迭起;或許最早的衝突是導因於約雅敬為自己建築宮殿一事。雖然約西亞敗死於埃及人手下之後,他的國家被埃及搜刮了四萬至五萬英鎊的錢財,當時猶大已籠罩在滅亡的陰影中,約雅敬卻仍大興土木,為自己建築堂皇華麗的王宮,有寬敞的窗子,香柏木的地板,朱紅色的內部裝璜。正如以利亞對抗亞哈王一樣,耶利米也用嚴厲的語氣對抗這位年輕的王:「那行不義蓋房,行不公造樓,白白使用人的手工不給工價的,有禍了……惟有你的眼和你的心,專顧貪婪,流無辜人的血,行欺壓和強暴」(耶二十二1317)。他又提醒王,約西亞的寶座不是建立在華麗的王宮上,而是建立在他為貧苦窮乏人伸冤的公義上。

這樣一位君必然對膽敢揚聲指責其罪行的人萌生無限仇恨;就像希律對待施洗約翰一樣,約雅敬也毫不猶豫地欲用流血手段來止息那照明他惡行的光。不久前烏利亞的死即是一例,他和耶利米一樣厲言指責耶路撒冷和其居民,結果引起王和眾人的憤怒;他不得不逃亡埃及,約雅敬卻差人將他從埃及帶回,用刀殺了他,把他的屍首拋在平民的墳地中。耶利米也不能指望王在對付他的時候,會心生任何悔意。但是至少當時他的安全較烏利亞有保障,因為貴族中有一些他的朋友出面保護他,其中一位就是沙番的兒子亞希甘。

一、神的使命。在聖靈的感動下,耶利米來到神殿的院中,向從猶大各城前來敬拜的眾人說話。他的話沒有一句能止住不說。我們都或多或少會感受到裏面的催促,有時很難分辨那些是出於我們本性的衝動,那些是從基督的靈的。只有在後者的情形下,事奉才有果效。我們暫且來思考一下,人的心如何能成為神傾倒他思想的媒介,以及我們辯認他的催促之方法。

我們的一切活動中,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血氣」了。它狡猾而致命的影響力無孔不入。我們的生命未更新前,天天必須遇見它,它的情欲會將自己暴露出來。我們有了新生命之後仍會遇見它,它不斷在我們生命中與聖靈為敵,阻擋他恩慈的能力。最讓我們困擾的是,「血氣」也會激勵我們嘗試去追求聖潔,去過獻身於主的生活。保羅稱此為血氣和神聖潔律法之間不可能的聯合,其結果只有帶來死亡。最後,在基督徒事工上我們也會遭遇它,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事奉上,也有要出名,要把事情作得最好的念頭。這些念頭會造成我們靈裏面的不安息,使我們忽略了靈命進深的問題,就給血氣在我們事奉工作的每一方面,開了大門,使它可以肆虐。

解決這個難題只有一個方法。惟有借著十字架和墳墓,我們纔能脫離這種血氣的邪惡權勢。耶穌在十字架上,以血氣罪身的模式死了,神既在一切血氣和肉體的表現上寫下他的咒詛;我們只需接受十字架和神的判決,躺在墓裏,在那兒人類野心、諂媚的聲音無法追隨;我們以死亡的沉默來抗議工作中自己邪惡本性。然而,我們不是永遠留在那裏,而是靠著聖靈的恩典進入復活的光中,在那兒我們只看見他的面容,只聽見他的聲音,在與神交通的寧靜中,我們的靈就能辨別主的心意。

二、信息與接受。耶利米奉命在這個重要場合向全地的人提出雙重呼籲。一方面,透過他的口,傳講神深盼百姓悔改,從罪惡的道路返回。另一方面,他要百姓明白,他們的執迷不悟將迫使他令他們國家的祭壇荒蕪,一如示羅城被荒廢了五百年一樣。我們不可能明白這番話所引起的強烈情緒反應。它似乎暗示,耶和華不能護衛他自己的子民,或者說,他們墮落到一個地步,耶和華不願再護庇他們。假先知和祭司已經向百姓保證,只要耶和華的殿一天矗立在他們中間,他們的安全就可無慮;因此耶利米這一番話使他們聽了格外刺耳紮心。「耶利米說完了耶和華所吩咐他對眾人說的一切話」,發現自己突然陷入群眾的激憤中。同樣的情形後來也曾發生在保羅身上,耶路撒冷的人認為他污穢了聖地,立刻合城都震動起來,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幸虧千夫長帶著兵丁,強從人群中將他救出來,眾人跟在後面紛紛喊著說,「除掉他!」(參見徒二十一2736)。毫無疑問的,若不是幾位貴族的出面干涉,耶利米也會喪生在暴民手中。

人常常用這種態度來響應神的話。如果他們心平氣和地接受,我們反而要懷疑我們的話裏面有多少是神的話。對於陷溺罪中的人,神的話就如烈火,錘子,兩刃的劍。這是一個試金石,能測驗出到底我們的信息是出於自己的幻想,還是神的默示。人所歡迎的信息往往缺乏神的印記,是傳遞信息的人為了嘩眾取寵而將較愉悅的內容取代了原先紮心的部分。

三、受歡迎的介入。宮中的貴胄王子聽見傳來的消息,就趕往聖殿去。他們的出現使百姓從騷動中平靜下來,並且攔阻了憤怒的群眾欲加害于真先知的暴行。他們倉促間就在殿門口組成了一個法庭,讓祭司和假先知們提出申辯。祭司和假先知以百姓代表的身分,要求處死耶利米,並徵求百姓的附合。然後耶利米站起來為自己辯護。他的辯解是,他別無選擇,只有述說耶和華差遣他說的話,他不過是重新印證彌迦在希西家時代所發出的預言。他雖知道自己的生命如今是握在他們的手掌中,但他還要警告他們,如果他們殺害他,流無辜人的血就要歸到他們身上;他最後再度聲明,他是耶和華所差來的。

這番大膽而靈敏的辯辭似乎扭轉了整個原來對他不利的局面。首領下了判決:「這人是不該死的,因為他是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向我們說話。」善變的百姓開始轉變態度。首領和幾個人才敢於站起來,公然與祭司和假先知對抗。最後有幾位從猶大諸城來的長老作了結論,他們提醒眾人,從前彌迦預言災禍時,賢明的希西家王的反應是多麼了同!他懇求耶和華的恩典,耶和華就改變心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

神就是如此將他的忠心僕人藏在他的手掌中。與他們為敵的,沒有一個亨通。他們被藏在他居住的隱密處,得以逃脫一切的災難。

歷史的關連

除了那鴻的預言,聖經上未記載任何有關尼尼微敗亡的歷史。史坦利(Dean Stanley)說,「亞述帝國的滅亡是如此迅速、悄然,我們只能透過最後一位帝王的王宮廢址,和以色列先知對其滅亡的呼籲,纔能一窺其大貌。」尼尼微衰亡之後,巴比倫帝國相繼而起,她的第一位君王是拿伯波勒撒,接續他登基的是尼布甲尼撒。以西結描述巴比倫帝國是力大無比的巨鷹,翅膀大,羽毛豐滿,色彩鮮豔;似乎暗示著巴比倫大軍的軍容強大(參見結十七3)。

前一章裏我們已看過,埃及是當時從尼羅河到伯拉大河一帶諸國的盟主。然而一旦迦勒底人在尼尼微的廢墟上建立起王國之後,他們就轉移注意力,企圖掠取法老王尼哥的一部分領土。耶利米早就預見這種局勢,他並且用生動的比喻來描述兩支大軍在伯拉大河兩岸對峙的情景。

他聽見軍隊的呼喊,看見戰馬裝備齊全,騎兵揮舞著閃閃發光的茅,戴著盔甲。埃及大軍好像尼羅河汜濫,奮力抵擋他們仇敵的猛烈攻勢;他的附屬國——古實,弗,和善於拉弓的路德族,想要阻止埃及大軍的潰散,卻徒勞無功。他們急速逃跑,並不回頭;刀劍飽飲鮮血;敗兵的哀聲滿山遍野可聞;勇士僕倒在地(參見耶四十六112)。埃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敵擋尼布甲尼撒的軛。

從此以後,尼布甲尼撒王攻無不克,所向無敵,可能他與其年邁的父親共同治國一陣子,到約雅敬第四年時才登基(參耶二十五1)。套用當時剛開始出來服事的先知哈巴谷的話,這位年輕的君王就像豹一樣,撲向所有臣服於埃及,或暗通埃及的列國。他的勢力向各處擴展,耶利米預言他是神手中的鞭子,要用來懲罰作惡多端的百姓。「我必召……我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攻擊這地,和這地的居民,並四圍一切的國民,我要將他們盡行滅絕,以致他們令人驚駭,嗤笑,並且永久荒涼……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十五911)。

巴比倫王第一次入侵猶大時,曾用腳釕將約雅敬捆住,帶到巴比倫,並且沾沾自喜,躊躇滿志,雖然後來他又改變初衷,恢復約雅敬的王座,以其為傀儡,並與他立約起誓(參見結一七1213)。他將聖殿的珍貴器皿擄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裏;同時他俘擄了全地中最俊美、聰明的人才,其中包括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參但一12)。然後他接到父親拿伯波勒撒的死訊,立刻匆忙上道,返回巴比倫。

有三年之久,約雅敬謹守住他的誓言(參王下二十四1)。漸漸地他被獨立的希望所迷惑,開始計畫與鄰近各族組成聯盟。使者絡繹往來于約雅敬和法老之間,要求法老支持更多的人力和馬匹,雖然以西結和耶利米一再抗議這項行動,並且警告他,耶和華會因他違反與巴比倫王立的約而懲罰他。這段時期對耶和華的先知而言是非比尋常的,他們竭盡一切心力企圖防止王犯下政治上的大錯,以免引來可怕的報復(參結十七1521)。

正如他們所擔心的,報仇的日子終於到了。尼布甲尼撒王在盛怒之下,率領大軍,準備橫越沙漠,給予懦弱而無信的約雅敬嚴重的懲罰。接下去的兩章即是記載他攻向耶路撒冷的事,其中一章呼籲百姓禁食,另一章是在召集利甲族的人,和其餘逃亡的人一同進入庇護所。

我們對於這位先知在這三、四年間的情形所知不多。當他看見入侵的大軍兵臨城下時,內心一定充滿愛國的悲情。對他而言,這確實是乾旱之年,沒有得救的盼望:他的嘴必然時常道出類似後來佛羅倫丁對其心愛祖國所吐露的肺腑之言:「法國阿,你的罪孽正是這一切災禍的起因。現在悔改吧!向神禱告,彼此團結。我一生都耗在向你指明信心和聖潔生活的真理上;如今我一無所有,只有苦難,嘲笑,和責難。」── 邁爾《聖經人物傳──耶利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