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12、無可摧毀的話語

 

  耶利米書三十六 23

我們被允許進入這位先知的內室,他在那裏隱居起來,以避免再激起人們的怒火和恨意。他那位忠心的朋友巴錄,則坐在一旁,細心地筆錄先知的每一句話。耶利米的靈魂正受著聖靈的催逼。稍後眾首領詢問巴錄,「請你告訴我們,你怎樣從他口中寫這一切話呢?」巴錄回答,「他用口向我說這一切話,我就用筆墨寫在書上。」

書卷寫成之後,耶利米不敢冒險進入公共場所,就將書卷交給巴錄,託付他向眾民朗讀。當時耶路撒冷格外擁擠,猶大各地的百姓都上來,一起為巴比倫大軍的日益迫近而禁食。他們可能用耶利米從前曾經斥責過的那句話,熱切地喊道,「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他們驚懼地群聚前來,以為這樣聚集在聖殿的四圍,就有特殊的用處;他們希望借著戴黑面紗,和蒙上口,以及攝人心弦的呼喊,來止息全能神的震怒,以逃避那即將來臨的災禍。

巴錄在聖殿新門的入口,選擇一個較高的位置,就開始宣讀,百姓則團團地圍擠在他的四周。在目瞪口呆的群眾中有一位年輕人,就是沙番的孫子米該亞,他深深為聽到的每一句話所震撼,就急著去通知當時正聚在王宮中的眾首領。這些首領也一樣被他所述說的事激動,就打發他回到聖殿,去請巴錄立刻到王宮,將先知的話念給他們聽。巴錄應邀而來,坐在他們當中,開始讀那書卷。

眾首領中有幾位地位尊貴的人:文士以利沙瑪;王的岳父以利拿單,他曾往埃及,將先知烏利亞帶回來治死。他們聽了這番話都極為驚懼;這書卷的內容可能與耶利米書第二十五章的記述非常近似。雖然他們都憎恨先知耶利米,但是他們深深感覺到,他所宣告的災禍是確鑿可信的。他們顯然有責任立刻將這書卷的內容告知王。

去見王之前,他們先勸巴錄和耶利米去藏起來,因為他們對約雅敬的脾氣知之甚詳;他們又把書券存在文士以利沙瑪的屋內,然後才去見王。起先他們以為,只消把所聽到的話述說給王聽就足夠了。然而王並不滿足,仍打發猶底去取來書卷。那時正是十二月的嚴冬,王坐在宮中過冬的房屋裏,熊熊的火焰在火盆中跳躍著。這實在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約雅敬王坐在火前,眾首領環立著;猶底一字一句念出書卷的內容;全城正陷於一片惶恐、驚懼中,聖殿院子中的群眾都面有愁容。猶底繼續念下去的時候,王的眉頭皺了起來,漸漸露出怒容。猶底才念了三、四篇,約雅敬就從他手中奪過書卷,用刀把書卷割得支離破碎,然後扔進火中燒盡了。以利拿單,第萊雅,和基瑪利雅企圖勸阻,卻徒然無功。沒有人能攔住王;終於整卷書卷在烈焰下化為烏有。約雅敬猶餘怒未息,又立刻下令捉拿耶利米和巴錄,但是被差的人都追尋二人不著。

然而書卷的焚毀並不能阻止這個國家滅亡的命運,這個國家就像一條船,當時正在那位邪惡而衝動的王掌舵之下,向死亡直沖去。在另一書卷中,這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被重寫過,而且還加上一段預言,預告王的屍首將遭受的羞辱,「他的屍首必被拋棄,白日受炎熱,黑夜受寒霜。」

一、張開的眼目。巴錄與猶底及那些首領之間有極大的區別,他的心深深同情著耶利米。然而他和耶利米之間,仍然也有相當大的差距。他只能記錄從先知灼熱的雙唇中吐出的字句;他看不見什麼,也不明了這一切;對他而言,密室的牆壁就是異象的極限。然而先知耶利米卻看見展現在他面前的整個真理,他一眼洞見海洋盡頭的岩岸。對於耶利米而言,他們蟄居的密室仿佛變成了透明的;他放眼望去,越過了密室的牆壁,從所見的景象中讀出了他的信息,正如一個人展開書卷,將裏面的內容一覽無遺一樣。

是聖靈在動工啟示他。聖靈最特殊的功用就是打開古代先見的眼目,讓他們看見那不可見的永恆世界之偉大事實,而這些事實很快就會在這短暫、可眼見的世界裏重現出來。他們看見神的異象;由強壯的基路伯所舉起的藍寶石大寶座;神操縱的有力輪子;大帝國的興衰;將要來的那一位如何掃除一切罪和痛苦。將所知道的說出來,為所看見的作見證——這就是先知的使命。

現今已沒有這樣的情形。然而人還是可以成為先見。正如有兩個人並肩而坐,知覺的簾幕可能在其中一人的面前嚴密地低垂著,但對另一人卻是從上到下裂成兩半。前者沒有思想,沒有野心,對一切超越這短暫、可見世界以外的事物毫不關心;後者卻看見神的同在和眷顧,看見空中執政掌權的,看見天使的服事,魔鬼的反對,救恩的戰車戰馬,看見賞賜和冠冕,基督審判台前的獎賞,以及死河對岸的天家。肉體和血氣不能啟示這些事,只有神的靈能。這些事對聰明人就隱藏起來,對愛神的嬰孩就顯露出來。心靈的眼目被打開的人有福了,他們知道蒙召的盼望是什麼,以及在眾聖徒裏所承受的基業是何等豐富,也知道他的能力是何等的大。

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有看見異象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力比智識更深邃,因為它是屬靈的;它不是論理或學習的結果,而是一種直覺;它無法在世界的學校中求得,只能從那打開瞎子眼睛的神而來,他能挪走那遮住永恆和不可見事物的屬世薄霧。眼睛昏暗、看不見更遙遠事物的人是可憐的,他四周滿布著神的莊嚴華美,他都視而不見。正如前往瑞士觀光的旅客,于夜晚時分抵達,吃喝一頓就上床睡了,對四圍聳立的俊秀群山毫無所覺。電學家安培(Ampere)是一個患嚴重近視的人,但他自己對此缺陷卻無所覺,一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使用了朋友的眼鏡,才恍然大悟,不禁熱淚盈眶,因為他明白了原來他的一生中,已經錯失了周遭世界的許多美事奇景。同樣的,我們也應該為自己屬靈的短視而扼腕歎息(參彼後一9)。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眼睛已經打開了,你就不需要證據來建立你對信仰的滿足,對升天之主的榮美、和那不可見世界的認識。你可以像那些撒瑪利亞人一樣說,「我們親自聽見了。」除了你自己的屬靈感受之外,你不需要進一步的證據。雖然可能會有一連串精采的理論向你的信仰發出猛烈的炮火,但你可以壯著膽子回答,「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古聖先賢曾伸出他們的手,迎接那有根有基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看見這一切的,就輕聲看世上帳棚生涯的艱苦,或者像耶利米那樣,對世人的憎恨和被圍攻的危險視若無睹。

二、刀子的用處。人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要對聖經動刀子。其中之一就是只有祭司(神父)纔能解釋聖經的那種制度。他們過去這麼作過,將來還是會這麼作。他們很聰明,因為他們巧妙的使用這特權以遂其私欲。聖經一旦落到這些人,就是這些假教師手中,為了引用聖經以滿足自己的利益,他們就必須把聖經封閉起來。難怪羅馬天主教會在丁道爾(Tyndale),伊拉斯姆(Erasmus),和路德馬丁等人把神的話語解開,在印刷術發達後把聖經廣為傳播之後,他們長期的轄制立刻為之崩潰。所以,當你看到在此之前,在歐洲的每一個主要城市,只要情況許可,他們就點燃焚燒聖經之火時,不要覺得奇怪。當時只要聖經中定教皇制的罪,或不合他們制度的口味,他們就對聖經動刀子。只要看看羅馬天主教通用的拉丁文譯本,你就可以發現他們如何把聖經斬手截足。這豈不就是約雅敬的刀子,今日仍然橫行的證據?

和約雅敬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不信。他們用惡毒的諷刺和歪曲的理由作為銳利的刀刃。這世上的首領在冬宮裏所顯露的敵意,也同樣在世界的知識和科學領域中露面。化學家的實驗室,礦物學家的子,地理學家的儀器,天文學家的望遠鏡,數學家的電腦,發明家的新發現——這些都接二連三地被不信者用作摧毀聖經之真實性的刀子。每一個世代,聖經都會被這一類不信的人切割成無數的碎片。

其次是我們這一代的高級批判學,他們顯然揮舞刀子已到了過分的地步。他們中間有一些人似乎深以宰割經文為樂,尤其喜歡戕傷舊約,並企圖動搖信徒對摩西五經,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的真實性的信心。固然,忠實地探討聖經的架構,語言,古代文獻提供的證據等,是有其必要,但這和恣意破壞聖經的內容完全是兩回事,例如他們隨便就將摩西五經大部分的年代歸之於以斯拉那個時代,又將但以理書歸在馬加比的時代。

我們也可能揮舞猶底的刀。幾乎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企圖規避或減弱經文中與我們傳統立場有衝突或我們以為有衝突的部分。

我們私下讀經的時候,必須謹慎持刀。某些虔誠的基督徒曾將聖經中整卷書或特殊的部分刪除,例如提到主第二次降臨的經文,不死的蟲,不滅的火,可怖的滅亡;描述古代律法的類型及陰暗之經文;建立真理和教條之系統的經文,例如書信部分。我們必須警惕這樣的事。聖經就如同好的全麥麵包,包含著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各種養分。我們若任意刪掉它所含的澱粉或糖分,硝酸鹽,磷酸鹽,就會變得營養不良。讀聖經一條金科玉律——要整體來讀。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偏好的經文,例如詩篇第二十三篇,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約翰福音第十四章,但除了這些,我們還是要以喜愛、虔誠的態度來研讀整本聖經,因為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與人有益處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三、無可摧毀的話語。人可以毀掉寫成的字,卻不能毀滅話語本身。草必枯乾,花必凋謝,神的話語卻存到永遠。有時候人可能讀了覺得不舒服,甚至不顧一切要摧毀它,蔑視它的責備和警告,然而他們對待這信息的態度絲毫不能影響到它所見證的事實。

耶利米又寫了另一書卷。由於聖彼得大教堂焚毀聖經的事件,導致了丁道爾用更經濟、更進步的方式重印聖經。而整個事件中最引人矚目的部分是,聖經非但未被剷除,反而成千上萬的被送到世界各處——沒有一章被刪去,沒有一個比喻被取出,沒有一個神跡受到傷害,沒有一個應許失散了。雖然歷代以來,不斷有人批評聖經只是零零散散地收集了不同時期的作品,其中毫無章法和一致性;但是今日我們所有的聖經,卻具有無可損及的權威性。

耶利米見證的事都一 一應驗了。刀子和火焰不能延阻王和全城百姓的滅亡。喝醉的船長即使用刀割碎指出航線上礁岩散佈處的地圖,或將提出警告的水手鎖住,也無法阻止船隻觸礁沉毀,除非他及時改變航道。若有人想否認聖經中有關罪的刑罰和神的震怒之見證,要當心;因為這一類的見證就和神的王權、人被贖的獎賞一樣真實。你可以擅改或摧毀記錄,但是這些事實卻堅定在天,永不動搖。── 邁爾《聖經人物傳──耶利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