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3、停留三天

 

  約書亞記一11,二章全

迦南全地是神賜給以色列族的禮物。當年,羅得一與亞伯拉罕分家,選擇整片約但河平原,並將帳棚移往所多瑪,神便立刻挨近亞伯拉罕,向這位忠心的僕人保證:他絕不會因慷慨而吃虧。「起來,」神說,「從你所在的他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後來,亞伯拉罕接受了麥基洗德的祝福,又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等候,神在驚人大黑暗的籠罩下與他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

縱然如此,每一吋土地仍需從原住民的手中取得。以色列人的「腳跟」必須踩在那塊土地上,纔能宣稱擁有它。眾城是應許給他們的,但尚待他們攻取;非他們建造的房子是他們的,卻有待他們遷入;沃谷中的玉米田、坡地上的葡萄園全是他們的,但他們必須取得所有權。要你我瞭解這點並不難,因為就屬靈上說,我們也具有同樣的地位。父神已在基督裏將一切屬靈的福氣賜給我們,然而若不以活潑的信心支取,誰也享受不到這些福氣。正因我們必須這般奮勇向前,所以才須「剛強壯膽」。

但是如今他們卻面臨始料未及的躭延,神要他們再等三天。官長告訴以色列民,在他們進去迦南地得業之前,他們還要在曠野待三日。

一、這樣停留意味著甚麼?聖經中的「三天」被認為代表從死亡到復活的歷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一同站在他面前」(林後四14)。因此,在渡過象徵死亡的約但河以進入復活的境地之前,讓以色列人在河的這邊逗留三天,本是合宜的。

然而,三天的逗留似乎有更深一層的作用,與屬靈生活的重大原則息息相關。當以色列人抵達約但河邊時,正逢收割時節,從黑門山流下大量溶化的雪水,河水因此暴漲,沿岸氾濫(所以這時期又稱「約但河的氾濫期」,後來被引申以形容困境當前)。站在岸邊,以色列群眾眼睜睜看著滾滾濁流挾帶著沿途被暴洪衝垮的樹幹和各樣浮穢往下急湍而去。約但河從上游的高原下注低漥的死海,一瀉千里的水勢為它贏得了「瀑河」的別名。「瀑河」,這正是當日以色列人見到的景象。

隔河遙見聳立著的耶利哥城,城的四周環生著棕櫚和翠柳,處處林木蔥鬱,繁花盛開,有如樂園,空氣中且飄散著沒藥的馨香。堅固而高大的耶利哥城怎不令以色列人望之喪膽。憑著他們自己的力量怎有希望攻下這城?聖經中的約但河總讓人聯想到死亡。這的確是它的特色,只是所意味的並非肉體的死亡,而是借著受洗所歸入的那種死——面對天然能力的絕境,卻憑信進入更高的境界。所以,約翰在那裏施洗;無罪的主也在那裏受洗,首度與罪人聯合。但是,縱觀歷史,約但河上代表死亡,沒有一個時刻比這一天更貼切,它向以色人宣告: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毫無希望的。

歷代以來,神帶領成千上萬的人來到「約但河」邊,把他們留在那裏等候著,好讓他們思索這難以飛渡之河的意義,接受「對自己死」的宣判。亞伯拉罕在那裏等候了二十多年,天天與子嗣將斷絕的事實相對。大衛也在那裏等候了幾乎同樣長的歲月,年少時神所應許屬於他的王國彷佛隔著千山萬水,很難達到;伯大尼的兩位姊妹等候在那裏,那塊堵住弟弟拉撒路墓穴的大石豈不像以色列人感受中的約但河——為希望鳴了喪鐘?

從那日子以來,無數的聖徒被帶到這絕望的岸邊,目睹怒濤滾滾。神所應許的一切福分和喜樂在哪里呢?瞧,那洪流!那無舟可渡、無橋可過的洪流!親愛的讀者,你此刻是否也正站在約但河邊望河興歎?請不要著急!且停下來仔細思量,直到己生命一切的衝動和力氣都平息了。你絕不可能憑恃決心,或任何形式的誓約,進入蒙福的生命中;此時此地,你的好和你從前的壞一樣派不上用場;你必須學會不再持定自己的力氣,伸出信心的手承受那在基督裏為你存留的福分,這是神白白賜給你的禮物。

聖經怎樣形容亞伯拉罕的信心呢?「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羅四19)。這麼一想,沒有多少人還能守住信心。然而,有個秘訣在背後支撐著亞伯拉罕,「他仰望神的應許。」這一轉眼仰望,他的信心便不動搖。惟有這樣,當我們從眼前的景象轉眼注視萬軍之主的基督,以及那在凡事上堅穩的約,洪濤才不會吞滅我們。我們成為剛強,乃是借著信心,確信神會照著他所應許的成就。

二、這段停留時日子是怎麼度過的?這三天中發生了幾件有趣又具有象徵意義的事。其中之一是兩位探子被派潛入耶利哥城窺伺敵情。

1)耶利哥城倒塌象徵那將有審判臨到的世界,在未倒塌前,人們活在其中卻仍然醉生夢死生活,毫無所覺。穹蒼那麼蔚蘭,日出日落,田間榖熟,葡萄待收,俊男美女歡然攜手奔向錦繡前程;誰知幾天之後,毀滅突然臨到,這城一瞬間化為廢墟,幾世紀之後依舊荒蕪、殘破。

城中大多數的人或者執迷不悟,或者有恃無恐,因有險河高牆屏障。但是,他們的罪孽已經滿盈,‘毀滅’不日來臨,沒有宣戰,更無特使前來斡旋,提出講和的條件。不過,整座城裏倒有一個有信心的人。神的作為向來便是這樣。只要所多瑪有一個義人,在天使尚未將這義人領出之前,他絕不會毀滅這城。同樣,只要門徒中有一人心存疑惑,他不會任由這人在那裏躊躇不安,總會近前去給他明確的指示。在罪惡和無知的環境中,若有一個喇合默默為真理活著,並且渴望認識更多,他必會牽起她的手,領他到自己面前。在群眾的簇擁中,他敏銳地感覺有人摸他的衣繸子,便立刻止步,直到將這人的血漏病完全治癒。無花果樹下的拿但業、車輦中的太監、在海邊祈禱的哥尼流……這些人雖然置身在懵懂的人群中,卻未被神忽略。他們正像煤渣堆中的珍珠,被神發現,隨即撿拾起來,磨光之後,嵌在他的榮冠上。

新約中有兩處經文論到喇合的信心:來十一31;雅二25。喇合的信心雖然只是片面的信心,卻不失其真實。其實,使人得救的,不在於信心的多寡,只在於信。喇合所知道的不過是耶和華將他的百姓從法老手中釋放,並且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們;「她聽了,就信了,這就算為她的義。」她的窗子遙望以色列,她的門敞開以庇護落難的人。她的信心表現在違抗耶利哥王(代表世界權勢)上;當王派人來搜查時,她讓探子從另一條路走了。雖然她的信心並未強到讓她免於懼怕,以致仍然撒了謊,然而,她因信把自己交托給以色列人,她以朱紅線為記號救了全家人。她日後名列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中,成為延續猶大宗族的一環。

喇合,耶利哥城中一位被人唾棄的妓女,由於對神具有奇妙的信心,終與以色列人一起享有流奶與蜜之地。因此,她象徵得救的外邦人被容許分享基督的豐富,與他一同坐在「天上」,成為聚集在那「真約書亞」(天上來的主)左右全新族類中的一員。我們雖然不屬同一民族,卻同是神的子民。從前,我們在恩典之外;現在,卻已進入恩典之中。從前遠離神,現在卻靠基督的寶血得以親近神。所以我們不再是客旅或寄居的,乃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中的人了。讓我們好好享受這榮耀的基業吧!

2)借著這短暫的停留,約書亞得以認清兩個半支派心中真正的動向。他發現他們已準備就緒,願意履行義務與其他支派合力進攻迦南;不過,他們也打算戰後就回到約但河東基列和巴珊的肥沃牧野,這是當年摩西答應給他們的。他們的「牲畜極其眾多」(民三十二241933)。

這兩個半支派豈不代表那些雖然得進應許地卻無心留下的基督徒?他們願意與迦南的七國爭戰,卻不願完全捨棄世界的吸引,潛心過住在基督裏的生活。我們當中豈不有人曾在應許地住過七年,享受到福分、安息和權能,卻又被世界的回潮席捲而去?

這類基督徒的下場可由河東支派的結局窺知一二。他們享受到了稠密的牧草所帶來的好處,但卻漸漸無分於以色列人集體在神面前領受到的豐盛生活。對以色列歷史作出不朽貢獻的聖徒和英雄極少出自他們的後裔。當亞述人入侵時,他們首當其衝;被擄之後,他們也未再歸回。

願這種噩運不致臨到我們。這是何等的福分!主竟然差遣我們為他尋覓待贖的靈魂——他告訴我們到哪里去找,教導我們怎樣接觸這些人,又賜我們能力得以帶領他們成為神的子民。

三、停留結束。第三天,以色列百勝似乎更靠近約但河邊了。最後一晚,他們就紮營在急湍河旁。這時約書亞吩咐百姓說:「你們要自潔,因為明天耶和華必在你們中間行奇事。」從這話看來,神能否行奇事似乎有賴他的子民是否聖潔了。若我們提出老問題:「神為甚麼像個雖有能力卻一籌莫展的人?」得到的答案是:該怪「我們自己」,「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裏不多行異能了。」

誰都希望看見神行奇事——無論在我們自己的性格中、家庭裏或教會中,最好神能使沙漠盛開玫瑰花。為甚麼不再來個五旬節?再來一次屬靈的大復興吧!願得救的人像成群的鴿子飛回!為甚麼這些希望都落空了呢?是否因為我們沒有自潔?自潔意味著滌淨靈魂,披上純潔和謙卑的白袍。的確,我們實在不夠純潔到能被主用,也不夠謙卑到能經得起成功的誘惑。若不借著基督,我們就無法全然成聖。聖潔的積極途徑是讓基督在我們裏面作主,充滿我們;消極途徑是棄絕已知的罪,或者誠心願意讓主用血、水、或火,把我們的罪除去。

我們的光景是這樣子的嗎?我們有沒有滌盡肉體和屬靈一切的汙穢?能不能像使徒一樣宣稱:「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就有福了。」若非這樣,且莫埋怨神跡奇事不再出現。我們自己必須為這種光景負責。罪犯怎能有平安?墮落的人必然喪失純潔。難怪我們總是懼怕明天。一個信神的人,卻不具備讓神全能膀臂施行奇事的明天,的確令人沮喪。

但是,如果我們人人自潔,脫去舊人的行徑,穿上新人,天天效法基督,又棄絕所有形式的罪,恨惡沾染肉體的汙穢,完全降服在至高處大祭司的兩刃寶劍下,那麼,我們將會發現神跡奇事已開始運行,並且運行無輟。每個明天會比往日更多彰顯神的奇妙和偉大;約但河的水會斷絕,耶利哥城會倒塌。到了那時,應許地就會敞開在眼前,展現出它無窮的豐富——它的油和酒,它的五榖和蜂蜜,以及它那無價的珍藏。── 邁爾《聖經人物傳──約書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