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20、應許之地的生活

 

  約書亞記第二十二章

當數年的戰爭終告結束,以色列子民便歡歡喜喜地定居在他們的地業上。就如同暴風雨的早晨過後,清澈的陽光重新普照大地,又好像經過迷惑狂放的青少年期後,進入愉快興旺的盛年期。聖經上對這段時期鮮少記載,可以想像當他們將神的律法帶入迦南地、佔領那些現成的美好城邑、和前所未有的富足房舍時,是在享受何等的福氣。他們又從現成的貯水池裏,引出新鮮的水灌溉葡萄園、橄欖園以及花園,在那兒又吃又喝,心滿意足。

一個具有成熟基督徒體驗的人,縱然他仍然繼續在謹慎儆醒地往前走,但是他對屬天的福分和美地,也不斷有更完整的認識。這人因品嘗神的良善慈愛而滿足,又好像一座被澆灌良好的園子;有來自沒藥山上的微風吹拂著他。空氣裏有濃鬱的香氣;蔓藤發芽,開花了;石榴花也綻放了;在他的面前存放著各式珍果,新鮮與陳年的珍果俱全。

是在這樣的季節裏,我們學習安息的真義;合一的真正源頭;以及對付過犯與跌倒時所需的忍耐。

一、第一發現——安息的真義。「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一切話,使他們四境平安」(書二十一44)。約書亞對兩支派半的人說:「如今耶和華你們神照著他所應許的,使你們弟兄得享平安」(書二十二4)。這也是耶和華與其選民之間關係的高潮。為了這一段,他將百姓和牧養他全群的人從海裏領上來;將他的聖靈降在他們中間;使他榮耀的膀臂在摩西的右手邊行動,在他們前面將水分開,要建立自己永遠的名;又帶領他們經過深處,如馬行走曠野,不至絆跌。神行了這一切的心意,是要讓選民如同牲畜下到山谷,在陰涼處享受甜美多汁的青草,以免他們受烤炙之痛,如此,耶和華便使他們得享安息(賽六十三1114)。

這已經是相當程度的安息。國中太平沒有戰爭了(書十一23),人民也安息了。但是很顯然的,迦南地還並沒有完全達到神的理想。這地雖然美好,但這福分仍局限於世俗的財富與物質的利益,顯然不夠完整。一個人怎麼可能只因增加一大筆屬世的財富,心靈就得到安息!這就好像期待人吃了麵包就會長胖一樣!同樣的,僅僅得著應許之地,也不可能使一意追求真理的心得安息。迦南的安息,就如這卷書裏別的許多部分一樣,都只是屬靈的安息、聖潔的寧靜、難以言喻之平安的一個模式與影子,惟有在神自己裏面的安息,纔能填滿人的靈魂。請聽這話——我的安息:他的安息;為神的子民所存留的安息日的安息。這比起在迦南因豐收所帶來的喜樂,與得著地業時踏步的歌聲還要豐富得多。因此,誠如希伯來書所言:「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89)。

當我們因重生而歡欣雀躍時,便有安息;但隨著年月增長,安息的程度也漸漸深濃,正如四月天的淡蘭轉為八月的深蘭。造成這變化的原因,乃是對神的道最完全、神的旨意最可愛以及神的計畫最美好這些信念不斷增深的堅信。當我們初踏入安息,必須抵擋不信任,不斷告訴自己凡事都好,且以應許和確據安慰自己。但當年歲消逝,懷疑與自言自語也盡褪去,我們心中的密雲裏是被甜蜜經歷的聲音所充滿。我們對那位元所信的有更多認識,也記起他所應許的好處一樣也不落空。我們看到生命中最險惡的烏雲,不是消散的無影蹤,就是化為沛然恩雨。我們憶起那些我們曾禱告、爭戰對付的事物,都成了最大的祝福。我們不得不承認,每當走自己的路,便滿布煩惱愁怨;但當走在神的路上,就總是流奶與蜜之地。

當我們想起這些事,從一個生命的峰頂回顧以往,心裏就滿是寧靜的安息。我們為甚麼憂悶煩躁,自討苦吃,讓我們的靈在裏面不安呢?凡是在律法掌管之下,凡是在愛之下,所有事物都會合作完好。神自己曾賜下恩典與榮耀。對那些他曾賜給獨生愛子的人,他不曾留下一樣好處不給他們。他的愛裏揉合著父嚴母慈,我們的每一步他都考慮到,每條道路他都仔細挑選過;沒有一滴眼淚他不顧念;沒有一種痛楚在碰到我們之前,他不曾先嘗過;也沒有一種哀傷臨到我們之前,他不曾先感受過那分沉重。我的心哪!你的神是這樣的一位神!你要噤聲;信靠他,他在作一切的美事,要安靜休息!就好像一座珍珠門在你身後那樣安全,這種喜樂是人搶奪不去的;每陣風都是和煦的南風;每塊土地都是故土;每個有著艱難包裝的環境,都蘊含著天父愛的禮物。

因此,這種出於信靠所生的安息,就更往前進深了。因為隨著認識加增,信靠也擴大了。我們愈多認識神和他的愛子耶穌基督,我們對他那永存、無所不在的愛的信靠也就愈堅定;因之我們的安息也愈不能被破壞。不錯,當他們渡過約但河時,他們就得到安息;不錯,他們進入了那地以後,掬飲了山上泉水時,更會發現,那裏的水更加甜美。這正是羔羊所救贖、所帶領的人,不斷體驗更完全之安息的過程之畫像。他要再帶領他們進入那地的心臟地帶,那裏沒有狂風暴雨的侵襲,也沒有大海的巨浪滔天。

二、第二發現——合一的真正源頭。約書亞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四萬勇士來,當眾稱讚並感謝他們完成了早先所許下的承諾,然後他吩咐他們:「……現在可以轉回你們的帳棚……只要切切的謹慎遵行神的誡命」(書二十二45)。他在打發他們回帳棚時,也表示他對他們熱切的盼望——要他們帶許多牲畜、金、銀、銅、鐵並許多衣服回去,這些福分都是他們配得的。

當他們來到約但河,涉水而過之後,回顧那如今將他們與其他子民分隔兩邊的河水,突然有一種恐懼臨到他們。為避免將來有一天,那另外七個半支派的人會對他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因為耶和華把約但河定為我們和你們……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書二十二2425)。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為了嚮往後的其餘支派表明他們的身分,他們在約但河的西岸築了一座壇。那是一座讓人看的大壇,不是為了獻燔祭、平安祭或別的祭;而是為作一個永久的證據,告訴後人建這壇的是忠心事奉神的以色列人。

但這卻是個大錯。這壇的形狀不是來自神的啟示,它的結構也不是;如果他們遵守神的指示,那麼每年三次,他們的男子便應當到示羅朝見神,自然也不需要這笨拙的計畫了。在他們的想法裏,人的合一不可能僅靠靈裏的連結保存,一定得有外在實質的證明。光是示羅祭壇的連結還不夠,必須再有他們所築的這座大壇才行。

然而,對約書亞和其他的以色列人而言,這種合一的觀念卻是很真實的。同樣的,屬天的生活會在我們裏面產生一個清晰的觀念:神的子民是真正合一的。這也是約書亞記這卷書和以弗所書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相似之處。以弗所書裏除了特別講到屬天的生活,也啟示了身體的奧秘,就是肢體雖有不同,身子只有一個,每一個信徒都分享了神自己的合一。在初信的階段,我們以為只能借著共同的信條,或者屬於某些大教會的會眾這種形式,纔能有合一。我們築起自己的祭壇;無視于神合一的原則,卻築起自己的原則。換句話說,我們將形式的合一,當作是實質的合一。但久而久之,當我們逐漸長大,就發現所有在祭壇前聚集的真靈魂便是合一的。他們從各個地方來,心中燃著同樣的盼望,為同一個目的懇求,倚靠同樣的寶血,這共同的吸引力建立起一個活的合一;就好像一棵樹,那分歧的枝葉莖脈都在輔助同一個生命力;也如同一個身體,所有的肢體都從屬於一個賦予生命的靈。

我們愈接近基督,就愈能辨識出自己與那些屬他的人合一。我們學習少思想那些分歧的觀念,而多思想大家共同相信的。我們發現每位信徒的個別差異,正好讓他適合擔任特別的事工,即不影響其連結於永活的救主,而得的內在生命之深度。當這些分散啃齧牧草的羊群,漸漸接近同一個峰頂時,他們漸漸向一個中心點集中,那兒只有一群羊,只有一位牧羊人。

這是聖經中終極的異象,也是那些最被敬重的聖徒所公認的:雖然新耶路撒冷中有以色列各支派和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有各色寶石裝飾,又有面向四面八方的門,然而仍然只有一位「新婦、羔羊的妻」(啟二十一9)。那麼為甚麼這個世界以及有時候教會認為主禱文尚未實現,合一也尚未完成呢?合一已經完成了,惟獨屬靈的和有屬靈辨識力的人,纔能看到其均稱調和。

三、第三發現——對付過犯與跌倒時需要忍耐。當以色列別的支派乍聽到豎立另一座壇的消息時,他們馬上有股要前去攻打弟兄的衝動。他們在示羅聚集,因為設立祭壇看來是干犯這聖地的罪行。

但是另一個較明智的計畫出現了,也許最好先委派非尼哈和以色列中著名的十個首領,代表耶和華所有的會眾去質問他們。這些代表到了基列——這是另兩個半支派的人暫時聚集之處,便開始諄諄告誡,並引了亞幹和拜毗珥的例子,警告他們這罪會使審判臨到全體會眾。他們的論點是,沒有一個屬於以色列的支派或個人,會犯罪而不牽連整個會眾都受審判。「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書二十二19)。

這些代表們心中的愛是如此深,因此他們甚至提議讓弟兄們分享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一起到迦南西部居住。「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書二十二19)。

這想挽回弟兄犯錯的意願是如此親切、甜美,和原先準備大事進攻的態度迥然不同。他們也收到了效果:弟兄們坦白表示這種行為並非出於要離開神,也為他們行事的動機作了簡單的解釋。於是在整章書的結尾,記載著兄弟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而且大家共同歡喜快樂感謝讚美神。

事情總是這樣,以神的慈悲懇求人會使激怒的迫害者靜止。我們本是嚴於責人,激烈衝動的。但當我們不歇息地追求真理,就會學習以溫和的態度去面對錯誤;我們會以溫和的靈幫助人恢復,擔別人的重擔,會因贏回一個弟兄而快樂,而不去想在辯論中壓倒或者以諷刺擊敗他。就這樣,在金碧輝煌的秋日,原本生澀的果實飽滿成熟了,散發著濃鬱的香味。原本如劍的憤怒之火如今消滅如微弱的火花;而彼得,這位性烈如火的門徒,在經過多年試煉的熔鑄之下,已能以一顆柔軟的心去撫慰服事那些受創的信徒。── 邁爾《聖經人物傳──約書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