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6. 悔改的洗

 

馬可4

 

    在施洗約翰的時代,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團體,那就是愛色尼派(Essenes),他們散居在巴勒斯坦各處,而以隱基底為基地。約翰一定常常與這一派人接觸。他們是那個世代的隱士。

愛色尼派的目標是道德和儀式的潔淨。他們追求聖潔生活的理想,並且認為這理想不可能在世界中實現。因此他們離開城市村落,住在山洞或地穴過著禁欲、節制的生活,除了禁食、禱告,也作一些輕便的耕地工作。研究歷史的人告訴我們,他們最基本的根據乃是對神所啟示的話語之信心。他們期望藉著默想,禱告,苦修,齋戒沐浴,嚴守潔淨的儀式法則,來達到與神聯合的最高境界。他們同意法利賽人對安息日的嚴格規定。他們日常的飲食極其粗淡,並在家中舉行宗教聚會。每次進餐前,一定光沐浴,禱告,然後蒙著面,進入餐室,好像進入聖殿一樣。他們禁絕起誓,蔑視富人,厭惡戰爭及奴隸制度,以無比的勇氣面對折磨和死亡,拒絕任何享樂。

   很顯然的,約翰並不屬於這一個與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迥然不同的派別。愛色尼人身穿代表潔淨的白袍,約翰則始終穿著駱駝毛作的衣服,腰皮帶。他們過著群居的生活,約翰則自他事工的早期就獨來獨往。他們以牛膝草為麵包調味,約翰則以蜂蜜為生。但無可置疑的,他的生活方式多少與這派別的教條和宗旨吻合。

      然而我們不能用他那時代任何先存的光景來解釋施洗約翰。他只是站在神所賜的大能中。他也意識到這一點,地說,「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基督問法利賽人的話也顯示同樣的思想,「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約翰福音更進一步指出是從神的靈來的,「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撒利亞的兒子在曠野,神的話臨到他,他就來到約但河一帶地方。」

      、傳悔改的道。約翰的事工是針對每一個人的。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透過他所提出的教導和影響力,能發現並享受基督的恩典。我們也需要預備的工作。驕傲和自我意志的高山必須被鏟平;彎曲邪惡的道路必須被修直;粗暴的個性必須先被磨得光滑一一這樣我們能看見神在基督耶穌要的榮耀。我們的悔改越徹底、久,我們就越能認識到神羔羊的榮耀之豐盛。

      但這必須留意一件事,免得我們以為悔改是一種善工,我們為了蒙受基督的恩典而不得不作這項善工。事實上,悔改不能脫離對救主的信心,信心是悔改最主要的部分。雖然神「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徒十七30),然而人必須奉耶穌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路二十四47)。

      希臘文「悔改」一詞的意思是「心意改變」。或許我們可以說,是意志、態度的改變。不肯悔改的人選擇自己的道路任意而行,對神的律法置之不理。「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78)。然而人一旦悔改,態度就有了轉變。他不再像倔強的小牛,拒絕服在神旨意的下;他甘心樂意套上神給他的。每一個被造的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饑渴的感覺,渴望真正的生命,渴求最終從黑暗轉向光明,脫離撒但的勢力,投向神的懷抱。人的習慣可能會悖逆他要面的願望;他的情感和渴求可能會退縮,平安和音樂的感覺可能飄渺不可捉摸一一但他的意志已悄悄作了決定,並已經開始轉向神:正如地球自轉的時候,我們所住的地方有時距離太陽光照最遠,但過了這一點以後,就會慢漫的轉回,迎向太陽溫暖的笑臉,擁抱陽光。

    必須再度強調,悔改是意志的舉動。一開始或許感覺不到與神和好的喜樂,只是最先意識到生活的方式有了差錯,傷害,使神擔憂;這種感覺演變成決心,要離棄過去的方式,去尋求創造高山、海洋,將清晨的日光帶進混沌黑暗世界的那一位神。

    悔改可以被視為信心的另一面。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如果說悔改、與神建立正確關係的行動是一個旋轉的球體,那麼悔改就是轉離罪的那個方向,代表人渴望並且選擇離開罪;而信心是旋轉的方向,代表人渴望並且選擇轉回歸向神。我們必須願意離開罪和自己的義一—這是悔改;我們必須願意被神拯救,行在他的道路上一一這是信心。

    我們一方面要離開罪,一方面要離開自己的義。奥古斯丁(Augustine)說過,他會靠自己的努力想追求義,那是極大的罪。保羅也清楚地否定他在被主得著之前所作的一切為善之努力。你一定得拋棄自救的努力。先知稱這種自義是「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除了救主和他的工,沒有其他的法子可以使靈魂得救;因為靈魂必須有一天面臨那永恆的公義和潔淨。

    有時,悔改是因基督的呼召產生的。我們有一天忽然醒悟,明白到它是誰,他的大愛,以及自己的失喪,而我們過去對他的血、汗、十字架上的受苦,他性格的崇高美麗,他的呼籲卻是如何置之不理,忘恩負義。

    有時,悔改是由施洗約翰的講道而導致的。我們聽到斧子已放在樹根上,有不熄的火要把糠燒毀,而為之心驚膽顫。我們被領到懸崖邊,看見我們所行經的康莊大道原來是通向滅亡的深坑。我們對自己所承襲的地位、特權之信心,因著傳道人的指責而為之動搖;我們落到一個地步,成了堆在約但河畔的石頭。就在這樣的時刻,靈魂看見它那虛幻的自信和盼望好像空中樓閣,頓時化為烏有,而將眼目轉而仰望神,一如復活的清晨,馬利亞將目光從他所寄以盼望的墳墓移開,就看見了耶穌面上的榮光和他慈柔的眼神。

    我們最好將悔改和認罪這兩詞區分清楚。前者是意志的行動,在神的靈感動下產生的,使人離棄死亡的工作,轉而事奉那又真又活的神。後者是在悔改之後,聖靈仍在往後的日子不斷作工,將我們的罪所導致之痛苦、憂傷呈現出來,使我們向賜恩主認罪。我們只悔改一次,但以後仍需不斷認罪。我們是在意志中悔改,在心靈裏認罪。我們悔改,相信福音;當我們仰望人子,我們的罪就被顯露出來,並為罪痛海。我們順服他的呼召,我們就悔改;我們站在他面前,就流淚認罪,以淚水洗他的腳,用頭髮擦幹他的腳。

      如果施洗約翰的工作從未在你裏面奏效,那麼你應該敞開心,去聽他那紮心的聲音。讓他完成他的工。不要拒絕神藉著他的口對你說的話;容許你的靈魂自由地敞開在他嚴格的審察之下。施洗約翰來,是為主預備道路,要在我們天然的曠野中修平一條通向神的大道。他只有一句話一一一悔改!我們在生命的某一時刻中,必須回轉,對神,對聖潔,對基督和他的救恩,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

      二、悔改的記號。

    1)認罪。他們「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可一5)。我們無法道出當時發生的細節,但可以想像人們如何為過去的劣行敗跡而憂傷痛悔,他們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光景和隱藏的罪,就和許久之後以弗所的眾人一樣,「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徒十九1720)。

      形式主義者承認,他所以身穿白袍,謹守宗教儀式,不過是在掩飾裏面的污穢。懷疑論者承認,他拒絕宗教的原因主要是他憎恨神律法的要求。百姓們承認他們是自私自利、放縱情欲的,並且對四周窮人的需要漠不關心。稅吏承認他巧立名目,壓榨百姓,自飽私囊。兵丁承認他利用職位恐嚇窮人,捏造謊言誣控無辜。整個空氣中彌漫著眾人的哭泣、歎息,他們在永恆的光照下第一次看見自己的罪和罪所帶來那不可避免的滅亡。「將來的忿怒」發出凜冽的光芒,照射著原先冷漠的人們。

      在約但河旁,人們一方面向神悔改,一方面彼此認罪。誓不兩立的仇人言歸於好,反目相向的朋友誤會冰釋;坦白的道歉和饒恕的話語在他們中間交換著,多年的宿怨在緊緊握著手的一霎時煙消雲散了。

    認罪是真悔改的主要記號。沒有認罪,就不可能有饒恕。「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二十八13)。「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我們若保持沉默,我們的骨頭都會因為內在的焦慮而變得枯乾;愁苦會像慢火,將我們煎熬得心力交瘁。一旦認罪,心靈就得了釋放。「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詩三十二5)。

    飽經憂息的人阿!向神承認你的罪,他就要將基督的異象為你揭露。似乎那未察覺、未承認的罪遮蔽了真日頭的光。這光絕不寬宥、省略、原諒任何罪。不要藉口說你犯的罪只是因為判斷錯誤,不!那是你的意志和心靈的過錯。籠統的認罪還不夠,必須一項一項清楚地交待。將每一件惡事拉到神的審判台前;讓秘密暴露出來,將黑暗、悲傷的故事述說出來。一旦開始認罪,就接二連三不終止。同時也要謹慎別人的耳目。有些事情沒有必要向別人述說,神知道就夠了。將一切告訴神,他就立刻赦免我們,因為他愛我們,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只是為救我們,也是為了救全世界的人。認罪的話語一旦從我們的內心發出,還在路上的時候,我們就聽見神的聲音向我們保證,東離西有多遠,它就使我們的罪孽離我們多遠。

    但是,當某一項罪曾傷害、冒犯到別人時,只向神承認還不夠。我們獻祭的時候,若想起某弟兄與我有嫌隙,就當先放下禮物,去與他和好。我們必須用言語或寫信的方式,直接向對方認罪,同時也應該作合理的補償。古代律法規定,有人若虧待他的弟兄,必須另外添加五分之一來賠償其損失,今日我們更不可少於此。我們向弟兄認罪,所得罪他的那一件事就被稱為義了。至於其他的事只需向主傾訴,他是大祭司,他的懺悔室永遠門戶大開;它聖潔的耳朵永遠不會因接收了我們黑暗、悲傷的故事而被汙損。

    2)悔改的果子。「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前來要受他的洗,就帶著幾分義憤這麼說。他強調信仰不是規則,而是生活;不是外在的儀式,而是原則;不是工作,而是果實;他要求真正的悔改必須有果實來印證。「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裏摘葡萄」(路六44)。

    或許施洗約翰的要求可以說明撒該向主認罪之後,他生命裏的改變。撒該是住在耶利哥的一位富有稅吏;約翰施洗的地方離那城不遠,可能撒該也是被約翰的事工所吸引的眾多稅吏之一。我們不妨想像他的出現所可能引起的騷動。眾人交頭接耳:[那不是撒該嗎?」其中一個說。「他在這裏作什麼?」另一個說。「我倒希望施洗約翰能對他產生一點影響!]第三位喃喃自語地說。

    可能有一些東西觸摸到他那堅硬的心。一股希望和決心自心底油然而生。他可能也加入那一群認罪的人之行列,但他作得更多。他到達耶利哥時,已成了一個新人。他將財產拿出一半周濟窮人;他若訛詐了誰,就償還四信。若有人問他原因,他或許會這樣回答:「我曾到約但河邊聽施洗約翰講道;我相信天國近了,王也近了;我要預備好迎接王,所以他來的時候可以住在我家裏。」

      你若與人有嫌隙,就不可能與神關係良好。單單向人認罪還不夠,你應當盡己力所及去賠償你所虧負的人。罪並非一件小事,必須連根對付清楚。

      3)悔改的洗。眾人「承認他們的罪……受他的洗」。從古代起,水洗本身就含有宗教的意義。人們視罪為心靈上的污點;從詩人的話可以看出他多麼渴望將這污點除去,「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詩五十一7)。長久以來,他們認為身體若能自免於污染,靈魂就可保潔淨。在某些地方,這種觀念藉著物質方式表達出來,人們相信某些河流的水(例如恒河,尼羅河),具有神秘的能力可以洗滌罪孽。然而約翰的教導卻毫無這種成分。他所傳講的是悔改的洗,而非赦罪的洗。那是在表達內心認罪、棄絕罪的意圖和渴望,也是得到神赦免的必要條件。

    我們沒有必要在這裏討論一個常引起爭論的問題一一一施洗約翰的洗禮是從那裏起源的?有人說那是愛色尼人的風俗,有人說是拉比們採取了改信猶太教的外邦世界之儀式。不論如何,我們必須記住,約翰是被「差」來給人施洗的;他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在他手中,這儀式具有新的、重要的功用。它的意思是,過去種種已如昨日死,且被埋葬;復活的生命進入了新的、更佳的未來中。靈魂被激勵去忘記背後,向舊日死,並且實現這個行動所象徵的意義,就是努力向著面前更美好的目標前進;神既已接受靈魂的認罪和抉擇,弛也準備好以他豐盛的恩惠和慈愛接納它。

    可以輕易看出,這呼籲如何打動人的心,特別是年輕人。當時在加利利碧藍的湖水邊,有一小群熱心的年輕人,他們深深彼周圍各派思想所困擾,在羅馬的暴政下,只有悄悄引頸期待國度的來臨。他們夜間泛舟在加利利湖上時,可能彼此談論到神古代的約,彌賽亞的降臨,以及他們所深愛的聖殿服事如何腐敗墮落!直到有一天,有關那位希奇的新傳道者之消息傳到他們耳中,他們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走到約但河谷,站在那兒全神貫注地聽他說話。

      他們慢慢開始認識他,成為他忠誠的朋友和門徒。我們熟知其中一兩個人的名字,稍後他們離開約翰去跟隨基督;至於約翰其他的門徒我們所知有限,只知道他教導他們禁食,禱告;他們緊緊追隨著他們的夫子,直到將他的屍體埋在墳裏。他死了以後,他們就轉去跟隨原先他們一度視為競爭對手的基督。

      這一切對約翰而言具有何等的意義!他從未有過一個朋友,因此這群年輕人的忠心和敬愛必然安慰了他的心。然而,他不斷將視線從他們身上移開,似乎他在期待著一個人從人群中出來,那人的聲音將為他帶來最深最大的喜樂,因為那是新郎自己的聲音!── 邁爾《聖經人物傳──施洗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