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11、看守的牧人

 

  馬太福音十八122,十九2330,二十一1822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記載主以大祭司身分的禱告,其中特別提到使徒:「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從這段啟示他的保衛的話裏,我們可以瞥見主是如何古今一樣不斷地醫治人的靈。他不是個雇工。看到有狼來偷羊的時候,他不但不逃走,反倒走在小群(他這樣稱他的一些使徒)前面去對付敵人。他知道牧人要被擊打,羊群要分散;但他卻始終不停地日夜流淚警告他們。他知道撒但想要得著他們,好篩他們像篩麥子一樣,所以他特別為彼得禱告。他知道彼得的脾氣會使他一時否認主,但他的愛心卻是毫無疑問的。他也預知了他心裏的痛苦。

我們必須記住,主對待他的使徒,不只是針對著他們全體,也是針對著他們個人;不是抽象的,乃是具體的。他瞭解他們各人的特性,按著各人的需要給予特別的糾正或教導。所以根據福音書作者所記載的,他的話語常常是針對他所注意到的特別性格而作不同的鼓勵或抑制。那圈子裏內的人各有強烈的個性,在他們豫備好應付前面的特殊工作,成為新耶路撒冷的基石之前,都必須經過嚴格訓練。

猶大和彼得兩個人似乎最使他關心。一個是因為他性情極其詭譎、陰險,另一個是因為他熱烈、易於衝動的氣質,常常使他自己陷於極端的處境而需要人替他解脫。一下子他對主說「離開我」;等一下他又放棄了一切而跟隨他。他曾得到大大的稱讚說,「你是有福的」;他又曾被稱為「撒但」。他剛剛說了「你永不可洗我的腳」但接著又說「不但我的腳,聯手和頭也要洗」,在僅僅一小時之內,他肯為他所熱愛的主爭戰,卻又不承認他。像這樣的一個人,必須徹底地接受訓練直到性格穩定了,能以領導教會去與世界爭戰,這就是作他朋友的主所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他從未懷疑過他愛心的真誠,但他的情感卻不時受到衝動易怒的困擾。

一、猶大的情況。我們不必用很多的時間來看主對猶大的關心和警告,但他說過的話有許多必然是在暗示這個來自加略、原本大有希望的青年正在轉變。他悲傷地看到貪愛金錢的念頭正在侵蝕著他的心靈,他有很多的話必然是想到他而說的。「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太十36)。「腰袋裏,不要帶金銀銅錢」(太十9)。「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十二15)。「他(財主)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路十六23)。「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的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路十二46)。「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這些話對於我們大家都適用,但對於猶大卻有特別的意義;或者——按人的說法——這些話就是因他那驚人的墮落而特別發出的。

同樣,我們也可以查出主在世上事奉最後幾個月期間,針對彼得個人的情形而說的話。

二、彼得的情況。有幾件特殊的事,是他必須特別被提醒,必須被鼓勵的。

(一)、關於爭論誰為大。聖經在這件事上雖然沒有特別提到彼得,但我們可以推想他必然是不時發生的激烈辯論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尤其是在主授予鑰匙、提及他名字的重要意義,以及讓他與其他二人看到那值得記憶的變像光景之後為然。這種推論,從馬可由彼得口述的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那裏說,當主從黑門山回到迦百農的時候,在「屋裏」——當然這是彼得的家——問他們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他們起先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然後他坐下,把他們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於是他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又把這個孩子抱起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雅各和約翰二人想要得特權,叫他們的母親求耶穌准他們在國度裏分坐在他左右兩邊的時候,這個究竟誰為大的爭鬥又再度發生。主被賣的前夕,又發生了同樣的事,以致想得周到的主人,雖然豫備好了洗腳盆和手巾,他們中間,也沒有一個願意自動出來替別人洗腳。

大概是這種要居首位的野心,使彼得誇口說,雖然別人在患難臨到時會失敗棄絕主,他卻總是可靠的:「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他所說的每個字都是出於真心。我們剛剛用了「野心」一詞;但在他猛勇的斷言中,仍含有溫和可愛的成分。至少他的話裏有深切的熱誠,要保護主的身體不受傷害的決心,以及內心認為與其離開基督而活還不如與他同死的認識。

但如果主對使徒彼得要遭遇試煉的警告未實現的話,那麼就沒有什麼比那一夜的否認主和失敗,更能有效地消減他喜大的心了。我們在下面關於這位元使徒的記載裏都看不出他舊有的痕跡。在使徒行傳第—、二兩章所發生的事情,他確是毫無造作地居於首要的地位;但在同書第十五章所記載的第一次教會會議,是由雅各擔任主席,而彼得卻如其餘的人一樣只是提出意見而已。最後在他的前書裏,他勸勉長老時,不是憑著使徒的立場,乃是憑著他作為一個長老和基督受苦的見證者的立場。當他勸他們牧養神的群羊時,他一定沒有完全忘掉他自己的失敗,所以他才說:「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二、關於饒恕。有一次當主在講有關饒恕的教訓時,彼得突然問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怨他幾次呢?」然後他建議最多只可以到七次,不能再超過。主認為他的建議毫不可取。那是猶太人的舊觀念,應該讓其消失於他所要澆灌於世上的愛中。各各他和五旬節要打開無限的憐憫之門。「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後來主在那個不肯饒恕人的僕人的比喻裏,曾將得罪同伴和得罪神的嚴重性作個對比。主雖然沒有講到他不久就要從自己心裏流出血來贖人的罪,但卻用熱情生動的話描述神動了慈心,釋放並且赦免了人欠他一千萬兩銀子的債。

彼得雖然毫無所知,但主卻知道他要犯欠一千萬兩銀子的罪的時間近了;比起這罪,弟兄的得罪就只能算是欠幾兩銀子的債罷了。到了那時,彼得就要像溺水的人抓住救生繩一樣,緊緊抓住這比喻裏所暗示的希望。

我們有理由可以想像,彼得在天快要發亮的時候,帶著悲傷的心情,急忙穿過街道走到花園裏去,那兒就是僅僅三、四小時之前,當他的主極其難過時,他還在睡覺的地方。他怎麼會說出那些可怕的話呢?他竟在自己發誓賭咒的事上失敗了!他竟多說了一些多年來未曾沾汙過他的口的咒語!主什麼都聽見了!哦,他那回頭的一看!他還能說什麼呢?要到那裏去呢?要自殺麼?痛苦的懊悔使他喘不過氣來。這時,心裏忽然想起那句話:「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主果真希望我饒恕人這麼多次麼?難道他不也這樣作麼?他豈不是說,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釋放了跪在他面前的可憐債戶,又免了他一千萬兩銀子的債麼?他一定是指著我說的!所以到了很久之後,他在書信裏說:「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駡還辱駡,倒要祝福;……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三89,二24,四8)。

三、關於報答。當那個少年人不肯付作門徒的代價而憂憂愁愁地走了的時候,彼得聯想到自己隨口問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顯然他重視將來的報答。他想,撇開主所常暗示的一些隨時會臨到的危險不說,單是為著因作門徒而遭受的犧牲和窮苦,也應該得著可觀的酬勞。但這樣的想法分明是與進天國的精神不相稱,所以主就設了一個在葡萄園要作工的比喻,用難忘的故事來教訓他:在服事神的事上,必須抱著信靠他恩典的態度,而除去討價還價的心理。

工人從清早就在市上等著了。他們沒有到山邊葡萄園裏去工作,並不是他們的過錯;因為沒有人雇他們。有些人到了差不多日落的時候才有工作的機會。但到發工錢時,他們雖只作了短短一小時的工,卻也領到了全天的工錢。他們所領到的報答並不是當得的,乃是恩典。這些作短時間工作的人快樂地回家去。他們的妻子看到他們整天都站在市上,正打算好要緊縮開支;但現在交給她們的竟是全日的工錢。是的!葡萄園的主人對一個埋怨者所說「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麼?」(太二十15)這句話是完全對的——他的確是個好人。

主似乎這樣回答彼得的問題,說:「你實在是先進葡萄園裏來的。你是屬於頭一批的人。你整天勞苦受熱,你所作的也比人多;但到你作完了你的工時,你不過盡了你的本分罷了,你將按著神豐富的恩典得報答。」

這比喻後來或者也帶給憂傷的使徒一些安慰,他心裏可能想起:「不錯,我是屬於頭批聽從主呼召的人,但我卻失去了一切的酬勞,雖然我本來有得報答的希望;我不配稱為使徒;我與那個有罪的女人和稅吏撒該居於同樣的地位;但主卻說報答不是按著工作計算,乃是按著恩典而定的。如何報答不在於立志或作工的人,乃是在於施憐憫的神。願神憐憫我這個罪人,願主先在我身上顯出他一切的忍耐來。」

四、關於信心。有一天早晨他們看到路旁一棵枯乾的無花果樹,它是因不結果子而在前一天受咒詛,好作為使徒和以色列人的鑒戒。彼得想起耶穌的話,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當信服神。」這個特別的命令,最好譯為「把握神的信心」,或「倚靠神的信實」。

我們看重信心,那是很正確的;但在人生當中,有時我們的信心有如暴風中的殘燭,似乎就要熄滅了。我們喊叫說:「主阿,我信,但我的信不足,求主幫助;因為我的不信過於我的相信。」我們的信心像是一粒芥菜種子,為一切種子中之最小的,而我們所遭到的各種困難,卻像大山那樣阻擋著我們的去路。甚至救主自己也感到需要為我們代禱,免得我們完全失去信心。我們若不顧自己的信心而想到神的信實,把握、倚靠他的信實而呼喊說:「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我們就可以得著無限的安慰。

在那生死所系的一夜,彼得心靈裏遭遇到風暴的時候,他若牢記「把握神的信心;靠賴神的信實;放膽相信他仍是可信的;神並非不公義而忘記你」。這些話,心裏必然會堅定平安。他自己的信失去了,但神的信實卻是像大山一樣,堅定不移。── 邁爾《聖經人物傳──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