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24、「我去世」

 

  彼得後書一1216

照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所記載,當時引起教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的主要問題得到了結論,並且對於教會領袖各人的工作範圍,也有了分工。我門從加拉太書第二章裏面,「主托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一句話,可以清楚看到主已經將這使命交給使徒保羅。「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加二8)。所以保羅所分配到的,是西方廣大的羅馬世界。對於這個安排,作主持會議的雅各、彼得和約翰都完全同意。他們向保羅和巴拿巴行右手相交之禮,叫他往外邦人那裏去,而他們自己則去照顧分散於東方的以色列家的群羊。

一、彼得的遊行佈道。遵照這個安排,為外邦人作使徒的保羅就往敘利亞和小亞西亞沿海一帶的地方,再從那裏去希臘和羅馬。他想將福音傳遍整個西方世界。他「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羅十五19),他甚至想去帝國極西日落之處計程車班雅(即現在的西班牙)

另一方面,彼得則集中力量在分散於帝國東部的許多以色列人中間工作;關於這點,從他書信中的提示可以推知,從教會中的傳說也可以證實。我們記得使徒行傳第二章特別提到,當時從天下各國來過五旬節的人,有一部分是代表分散于東部各處的猶太人。帕提亞、瑪代、波斯、米所波大米、本都、加帕多家、弗呂家、旁非利亞,各處都有人來;而這些地方很可能包括在彼得工作範圍的廣大區域之內。倘若傳說不錯的話,他一生的最的十六、七年,便是用在大規模的佈道工作上。他由虔誠的妻子陪伴著,在各處工作都獲致卓越的成就,使許多人離棄偶像,轉而事奉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兒子從天降臨。

彼得去世四十年後,一個管轄他牧養地區之一部分的羅馬巡撫,曾在公文上敍述基督教奇妙的優勢。他說,獻給猶皮得神(Jupiter)和馬爾斯神(Mars)的廟宇都被拋棄了,常例的祭也不獻了,所有的百姓都常常去赴「有如瘟疫的基督教異端」的聚會。他承認基督教的理想與實踐的純潔無疵。他們嚴肅誓言禁戒犯罪,他們不行使暴力。他所作這個見證也有其他的人加以證實。綜觀他們所作各樣不同的見證,我們可以想到當日基督教因信徒的熱心愛主並力傳福音而廣泛流行的景象。有一個那時代的歷史家寫說:「這些可憐的人那樣踴躍支持誰護他們的主義,是令人難解的事。他們堅決相信將來必享永生;所以他們有奇妙的勇氣視死如歸,並自願受罰。他們輕看一切屬世的財寶,主張凡物公用。」這就是彼得和他的同工們在這塊富饒的田地裏所得到的豐富收穫。

關於彼得的主要工作是在羅馬帝國東部的論點,從他前書的題辭裏也可以得到支持。他的信是寫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和庇推尼寄居的選民。而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地名次序的排列法,顯出發信的人是在東方,而不是在西方。這次序的排列法是從最東的省分起,漸次向西,而止於最遠的南部。

這個區域的面積相當於整個法國,其中包括五百個城鎮,使徒常在其間來往奔波。但我們也清楚看到,他在那些地方的工作,不只是遊行佈道而已。他的書信就足以證明,他在各地都住了夠長的時間,以建立健全的教會,接立長老,並照著主的命令牧養小羊和大羊。我們看他寫書信用那樣慈愛親切的口吻,他對他們所遭遇的痛苦患難表示那樣關懷同情的熱忱,以及他知道他的去世會引起他們那樣自然的傷感,就曉得他與他們之間顯然有很密切的聯繫。另一個事實,就是他的書信並非寫給教會,乃是寫給散居各地的選民,這個事實也可以支援一個說法:彼得曾擔任特別的教牧職務,這種職務是只有長住在人口集中的主要地點的人纔能擔任的。

然而我們不要以為他的書信是專寫給猶太人的。他清楚地提及那些「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的人(彼前二10)。從他警告不要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等事,有人推說這個新信仰曾吸引了一些比較富有的人。他教訓信徒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時,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由此可見他們中間有些人是有足夠的學問足以勝此任的。總之,當時基督教運動推展得極廣,使那些熱心於舊有的拜偶像制度的人驚惶失措。

哥林多前書裏,有數次提到彼得,這就表示他曾到過這個位於兩半球的中心,就是羅馬與巴比倫之間中樞的城市哥林多。「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林前一12);還有「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像磯法一樣麼?」(林前九5)。這或者只是指早期教會中有力的保守派,將他們自己列於彼得的大名之下,以對抗由保羅所領導思想比較前進自由的學派。不過我們很有理由完全照字義來接受這些引證,並相信雖然在安提阿發生了不幸的事之後,彼得在哥林多,或者別的地方,仍舊親自與那位高貴的福音先鋒保羅合作並給予支持。他在後書裏稱他為「親愛的兄弟保羅」(彼後三15)。

二、他最後住在巴比倫。彼得結束他的前書時,注明他的信是在巴比倫寫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當他晚年因年高體弱不得不限制工作時,他就在這個有極多猶太人寄居的歷史古城定居下來。尼布甲尼撒初次攻取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將「眾首領」、「一切勇士……都是能上陣的勇士,全擄到巴比倫去了」(王下二十四1416);過了數年,西底家背叛,王就焚燒聖殿拆毀城牆,又將所剩下未死於刀的猶太人都擄到巴比倫去了。所以在巴比倫省就有很多的猶太人,他們得到自由居留的待遇,享有為他們自己和他們所歸依的國家謀福利的機會。隨以斯拉和尼希米回到那荒城赤地的人,比較被擄的總數不過是小部分而已。那些富裕、有學問、和出身高貴的猶太人,似乎都願意留在巴比倫美地——那裏有大河,有繁茂的植物,有宜人的氣候。

據推算,當時在巴比倫的以色列百姓,為數不會少過二百萬。這些居留於巴比倫的猶太人,極忠於以往的偉大遺傳。他們被稱為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他們每年寄回大量捐款以維持聖殿的工作;關於宗教的事情,他們都服從公會的命令。不管路途遙遠,旅行困難,他們仍然攜帶兒女到聖殿來敬拜。他們禱告的時候,要朝著耶路撒冷。他們不一定會把琴掛在巴比倫的柳樹上,但他們若忘記他們祖先之城的話,他們的右手就一定會忘記技巧(參詩一三七25)。所以他們在那地方造成了極其猶太化的氣氛,以致於有一句俗語說:「住在巴比倫就好像是住在以色列地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相信,經歷了許多風暴的勇敢小舟,在這個偉大美麗的城市裏,找到了一個比較安靜的避風港。這位照顧分散於各地羊群的大牧人,也在那裏寫了他的前後書;前書是由西拉分發出去的,而後書則可以認為是他為福音真理所作的最後見證,因他願意照著主的豫言為這真理而死。他提及西拉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我們知道西拉是使徒保羅的密友和同工。我們有理由推斷,西拉是由他的領袖差遣,帶著問安和鼓勵的信來探望年老日衰的彼得;同時他也隨身帶來為外邦人作使徒的保羅所寫的一切書信,其中最寶貴的思想就是他以認識他的主基督耶穌為至寶。從彼得後書最後幾節,我們看到他把那些書信讀過了,並且覺得其中有些難明白之處;但他以長者的精神來愛他這位親愛的弟兄和朋友,並且以感謝的心承認他寫這些信是「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彼後三15)。

他也是在巴比倫與他所稱為「我兒子」的馬可合作而完成了馬可福音。教會中的教父們,包括特土良(Tertullian)、革利免(Clement)、受任紐(Irenaeus),都同意馬可是彼得的「記錄員」,而我們也不能拒絕「這種頭幾世紀的教會史所有的廣泛、一致、無破損的信念」。除此以外,該福音書也有很多與這種傳統相吻合的特徵。留心觀察的人曾注意到,並逐一陳述該福音書中很多生動的描寫,顯出是一個親眼看見並親身閱歷過救主奇妙工作的人纔能有的觀點。船上的枕頭,五千人所坐的青草地,拴在門外的驢駒,他抱起小孩子,大利大古米這句土話,彼得被人發覺時是坐在火光裏,以及報告復活的信息中加上了「和彼得」一句話——這些都被引來證明馬可那枝生動的筆後面,有一個親眼看過主的榮美的人。當彼得向坐在他腳前的馬可重述他的生命如何改變,他與主的相交如何進展,並想到他不久又要在那完全的日子與他重聚的光景時,他的臉一定會因這些甜美的回憶和前面的盼望而閃閃發光。

三、最後的光景。彼得書信中所提及的「巴比倫」。是否暗指羅馬?這問題成了許多爭論的中心。這問題到現在仍未完全解決,不過我們從上面的敍述知道了在巴比倫有很多猶太人,加上很多附帶的明證,我們就似乎沒有理由不承認他所指的是這個位於伯拉河岸的城市了。我們知道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猶太人中間,也有很多猶太人聚居在米所波大米,他書信中所寫的五個地區都在東方,並且那些地名的排列次序也暗示寫信的人是在巴比倫。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不過我們雖然到了這個結論,仍有一些有力的理由,使我們相信這位可敬的老使徒是死于羅馬。

有一位早期的教父曾這樣說:「該咒詛的兇惡君尼祿,決意摧毀屬天的教會並廢除公義;他變成了迫害神僕的人,把彼得釘十字架,並殺了保羅。」這事實與主的豫言是完全符合的,就是說他年老的時候,人要把他帶到他不願意去的地方,他死的時候要伸出手來——這句話顯然意味著他要怎樣死來榮耀神。

尼祿恣意肆虐,縱火焚毀羅馬之後,引起臣民極大的憎恨,所以他力圖把責任轉嫁給基督徒。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的純潔,就是對他殘暴罪行的不斷譴責。他所執行的大屠殺的情景令人戰慄不忍述。他遍索整個帝國,先對最有名的基督教領袖給予最嚴厲的打擊。保羅當然是其中的一個,彼得極可能是另一個。逮捕彼得的拘票,據說是在主後六十四年開始大迫害時發出的;但從巴比倫至羅馬旅途遙遠,彼得很可能是在次年才到達。

使徒在羅馬遭遇到什麼事,聖經沒有記載。一位第二世紀的哥林多監督,說彼得和保羅同時殉道;第四世紀也有耶柔米(Jerome)作證,說彼得是被釘十字架殉道的,不過他是頭向地面腳朝天,因為他以為自己不配像主那樣被釘。作這一類事對羅馬兵丁而言倒是尋常的。優西比烏(Eusebius)說明有好幾個殉道者都是被處以那樣殘酷的死刑。彼得就是那樣脫離了他的帳棚。他就是那樣在羅馬去世。他就是那樣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到他所熱愛的救主懷裏。他有一次曾說,「主阿,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主實際上如此回答:「你現在不能,也不是這個地方。在你所當打的仗和所當跑的路尚未完畢之前,你還有許多事情要學習,但你後來卻要跟我去」(參約十三36)。那句話現在應驗了;從這句話裏,我們難道看不出受苦的君王對他受苦的朋友所表示的同情和關切麼?他自己受過十架酷刑,在手腳和肋旁留下了傷痕,一定會使他盡可能去減輕彼得被釘打時所受的痛苦。他一定在那邊等候他的僕人,歡迎他凱旋進入父的國和榮耀中。

彼得在五旬節所講的兩篇道,以及他所寫的前後書,都顯出他是個熱心研究豫言的人。據說聖經中沒有別人比他更能使我們清楚探求豫言逐漸顯明的含意。他一直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他忽而引用約珥書,忽而說明棄絕石頭的意義,跟著又講到從創世以來神借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萬物復興的時候。他在哥尼流的家裏,力言眾先知都是為耶穌作見證。他在最後的書信裏,激發我們的心,叫我們紀念聖先知先前說過的話。他知道先知所說凡關乎基督受苦的許多豫言,都已經應驗了;他也知道當他憑著從上頭來的聖靈所賜的能力傳福音的時候,他的事工也完全符合先知的豫言。我們可以想像,它那榮耀的光輝照著他的靈魂,他長久以來對神同在的渴望得以實現時,他必然回想起從前在變像山上的經歷,而脫口說出,「主阿,我們在這裏真好!」他無須再搭一座容易朽壞的小棚,因他已到了有許多住處的父家;他無須懼怕異象消失,或是聖人的臉消逝。勞苦打魚的長夜過了,耶穌來到岸邊歡迎他。他走過來,束上腰服事他。他以愛的溫暖接待他的靈。生命樹的葉子醫治了他所受的傷,主的歡迎使他忘掉了疲勞。那時親愛熟悉的人都聚集在他左右,大家都因主的同在而散發出愛的榮光;沒有一個人要問你是誰?或問這是何處?因為他們都知道那是主,並知道他們都是在他所應許為他們預備的家中。── 邁爾《聖經人物傳──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