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八章     基甸--大能的勇士

 

神定了選擇他的衛兵和戰士的原則。第一、也最使人驚異的是:數目必須少。以三萬二千以色列群眾去敵擋十三萬五千個米甸人並不算得什麼,然而神仍說太多了。‘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神對他自己的聲譽自有他的計畫,以免他的教會誇大。既然那將來的勝利是屬於神的,就必須人數少纔能予以證明。人如果有些微的機會可以作自然的解釋,便會即刻驕傲起來。於是,神要藉以征服敵人的戰士必須少而又少,以致沒人幻想那勝利是屬於他的,而不是屬於神的。”

                                                                                                       --潘頓(D.M.Panton

當基甸興起作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時,他們的國家又了週期性的靈性低落期,而且大地受米甸人的欺壓。由於這些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慣常大規模地使用駱駝,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動長征。許多時候,以色列人必須在山中挖穴掘洞建造營寨。米甸人與亞瑪力人連袂而來,在以色列人眼中就如蝗蟲一樣,所經之地都受浩劫,牲畜五穀盡都毀壞。以色列人在極度窮管痛苦之中便呼求神拯救他們。雖然以色列人三番四次不信神,背叛神,神仍向他們施恩惠憐憫,應允他們的呼求(士6810)。

實在的,神不但施予拯救,而且親自呼召和任命一個人來解救他們。向基甸顯現的天使是神的化身,因為“耶和華的使者”的字樣,在舊約聖經中多次用來表示耶和華自己向人顯現。在基甸的故事中,“耶和華的使者”與“耶和華”交替使用,表示同一個人。(參1214

初看起來,基甸好像是最不適合的材料,作為這被壓迫的民族的救星。初次提到他時,便顯明他絕對不是一個英雄人物。可是,神對待他百姓的奇事之一,便是常常選擇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去實施他的計畫。我們必然會想神所揀選作為以色列拯救者的人一定是個大能的勇士。那麼,當天使初次探訪他時,他正在做什麼勇敢的事呢?我們必然會猜想這位勇不可當的戰士,正為他那頹喪的民族打氣,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然而,事實恰相反。神揀選了一個偷偷摸摸的人,在他父親的酒榨間緊緊張張地打一點浩劫者所剩下的麥子!這時的基甸已是成長的人,因他的兒子益帖已經是一個少年(士820)。

大能的英雄

神訓練基甸勝任其職責的辦法是最有教訓性的。首先,他叫一個天使探訪他,使他驚奇(士611)。又使火從磐石中出來,證明這位使者是從神而來(士621)。天使的信息使基甸驚奇,因為當時的一切環境都與他的信息大不相合。耶和華的使者對基甸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612)。這豈不是神折諷刺嗎?當然不是。因為神從不諷刺人。關於第十二節的翻譯,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應譯作“耶和華與你同在,就是那大能而勇敢的耶和華。”但許多英文譯本都採用前一種譯法。傳統的這種譯法包含著一種微妙的心理戰,鼓勵一個頹唐的人重新振作起來,獲得希望和信心。我們的主耶穌在訓練彼得時也曾採用這方法。他對彼得說:“你是……你要稱為……”(約142)。

那時的基甸一點英雄氣概也沒有。他可能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懦夫。但是,由於這帶著權威和希望的話語,突然使他在想像中看見新的責任。他仍可能成為一個英雄。在他裏面本來潛伏著做領袖的條件,但只有神纔能看見這些內在的質素。他所說的話可以激發基甸產生信心和勇氣。他的勇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神相遇以後的結果。他的能力也得自全能的神。

神的信息最初在基甸的心中只有引起懷疑和不信的反應。--這經常是窮途末路和忽略神的結果。不信的辭彙可真多!請看基甸的回答如何:“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的事呢?……他那奇妙的作為在那裏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士613)。他還不是一個有信心的人。神慈愛而忍耐地對付基甸的懷疑。可是,即使神親自的顯現和保證也只能引起不成熟的願望--要求看見神跡。他三次要求神顯示神跡,神三次都答應他(士6173840)。這裏使我們看見神如何現實地對待他所揀選的工具。按他們的屬靈程度和經驗引導他們,使他們更加成熟。

他的不信是因他自以為不配,也由於他誤會神的方法:“主阿,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基甸完全不曉得,在他眼中認為不合條件的東西,乃是神揀選他的主要理由之一。神對他的懼怕所給予的反應是:“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士616)。神會供給他的需要,補足他的缺乏,可是,神為以色列人所作的計畫中,也需要基甸的存在。

其次是神向他挑戰,極嚴格地試驗他的勇氣。他的改革工作應在他的家裏開始。神要他去拆毀他父親巴力所築的壇和可恥的神龕,又砍下壇旁的木偶,另為耶和華築一座壇,又要將他父親的牛獻為燔祭(士62526)。這種舉動會使他的性命遭遇危險。如果依命行事,則表明對他父親不孝,因為這事無異於譴責他父親的不是。如果毀壞他的親族鄰裏用來跪拜巴力的壇,則會引以憤和仇恨。這件事將證明他是不是一個大能的英雄。

還有什麼試驗比這個來得更複雜更周詳的嗎?它牽涉到個人的勇氣,宗教的信仰,家庭的效忠等問題。然而,基甸與神相遇以後,他對神的信心和順從已得著激勵,他膽怯的本性(士627)更顯明他勇氣的突出。他雖然在夜間行事,但他畢竟幹了。

他的奉獻觸怒了城中的父老們。如果不是他父親的干涉,他可能已被人治死。人對神的信心是有感染性的。兒子的信心和勇氣也使父親產生了信心和勇氣。--這一點對於父母尚未信主的人實在是一種鼓勵,勇氣產生勇氣,信心產生信心。

如今,基甸成了耶路巴力--與巴力爭論的人。假神在以色列中的聲勢已破落了。耶和華的使者離開他以後,基甸的第一個行動便是為耶和華築一座壇(士624)。這在舊約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因為祭壇是當時象徵神與人相會的地方。無疑的,這是基甸生命的轉機,表示完全棄絕他曾經膜拜的假神。他稱新壇為耶和華沙龍,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如今,他已轉背離棄從前朝拜的假神,他初次嘗到敬拜永生真神所得的平安,他開始經歷到行走信心和順服道路的福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基甸成功地除去了第一個障礙以後,便面臨更難對付的困難。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安營,要敵對毫無武裝的以色列人。但是,神早已計畫好他那以基甸為首腦的反攻部隊。“耶和華的靈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他們都出來與他們會合”(士63435)。照字面直譯是:“耶和華的靈以基甸為衣穿上。”由此,我們可知基甸完全被聖靈充滿,他成了聖靈的衣服,擔任起以色列屬靈領袖的職責。他的個性與為人(經他自己的同意)是神在人中間行動的一件衣服。

他立即吹角招兵。那些民眾感覺到神現在已與基甸同在,便很自然地回應他勇敢的領導,群聚在他的旌旗之下。然而,他如今面對的現實是怎樣的呢?--要改變一個道德低落的民族成為一支有力的軍隊,能與那些以殘酷兇猛出名的軍隊作戰。基甸兩次要求明顯的證據,去支持他那不完全的信心。神慈愛地答應他的要求,向他顯神跡,以鼓勵他(士63640)。他要求更多的證據或者是出於他的謙虛,而非出於不信。但如果他真的是因感覺到猶豫不定的痛苦而覺得需要更多的保證,我們也容易諒解的。他不是唯一畏縮不前的改革家。路德、諾克斯、加爾文都有過規避責任的經驗。諾克斯曾隱藏一個時期,加爾文曾試行逃避責任,都是同一類的例子。

許多基督徒在尋求神的引導時,也“把羊毛拿出去”,意思是求神賜給他們一些看得見的證據,以證實他的帶領。事實上,這是靈性不成熟的記號,要憑眼見而行,而不是單靠信心。在這種情形之下,神所以答應人的要求,往往是他對他信心軟弱的孩子讓步,以便配合他靈程上的某一階段。但是,他不會允准一個成熟的基督徒作這樣的要求。

懷疑的眼只見障礙,

信心的眼單看大道;

懷疑的眼只見黑暗,

信心的眼單看白晝;

懷疑不敢舉步, 信心高高翱翔;

懷疑低聲問說:“有誰相信?”

信心連忙回答:“是我是我。”

本質的測驗

當基甸編排隊伍,整頓陣容時,他雖然曉得他的三萬二千人與敵方的十三萬五千大軍比較起來,有如小巫見大巫,可是,他並不十分沮喪,反而決定要將這支軍隊訓練得個個精銳。然而,當他聽見神的話說:“跟隨你的人過多。”多麼令他洩氣!這實在是荒誕之言,因為他們的人數顯然太少了。基甸必須學通能以明白的屬天的算術。

基甸對這似乎不合理的要求只顯得絕對的順從。可見他對神的信心已經發展得十分迅速。不錯,他們順從夾了懼怕(士710)。然而,神憐憫人性的脆弱,他藉夢境給基甸一個肯定的保證,使他有點牽強的信心服了一服補劑,立即使他產生堅強的行動。他呼喊說:“起來罷,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

神選擇這次突擊隊的原則在屬靈的戰爭上是常常應用得到的。

它明顯地表示是神,而不是基甸,揀選這些大孚眾望的戰士。在最後那次複選中,也不是因自願或不自願而抉擇,他們乃是經過神親自主持的嚴格考試而合格的人物。這與日後主耶穌的話正前後相應。主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1516)。神主管選擇的程式。

神重質不重量。那些被神所選擇的兵士,必然是守紀律、敬醒、有勇氣,而且能經得起長期戰爭的壓力和緊張的人。他不僅要求他們有勇氣,而且要能謹慎從事,又能面對勁敵而不致臨陣退縮的人。那些不合他標準的人必須從前線撤退。他們不致失去公民的權利,但不能分享勝利的榮譽。

得勝軍的數目必須少。其實,在神看來,數目多少是無關緊要的。“因為耶和華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146)。於是,神立了一個極徹底的試驗,除去那些沒有資格充當他精兵的人。在歷史上,群眾通常都是毀壞的力量,少數的人反能成為神的工具。神很少使用群眾。

今天,當國家和領袖選擇人充當重大的職務時,也很小心地定下很高的標準。拿破倫說過:“在戰爭中,群眾算不得什麼。但如果獲得一個有用的人,他就是一切。”美國在尋找一位太空人環繞地球時便是如此。在發出通告後,有許多人都去應徵。首先他們揀選了五百名外表上具有充分條件的人。經過一些試驗以後,數目減少至一百一十。更嚴格的要求再把人數削至五十六名。經過個別的面試以後,便除去那些動機有疑問的人,只有七名留下來。然後又加以多次複選,三名,兩名,以至最後的一名。這個人無論在體格上,智力上,情緒上,都是人中之表。太空時代要求質而不求量。何況是神的工作,更要求質,更需要最上品的質。

神為以色列軍隊定下的第一個試驗是看他們有沒有勇氣。膽怯的人靠不住,因為這次的戰爭將是信心的勝利戰,而不靠龐大的軍旅或個人的勇猛。“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士73)。他們中間誰會在面臨以野蠻聲稱的大軍時覺得懼怕的呢?那些戰士要自己取決,敢不敢去應戰。神准許他們篩自己,他不遣派任何人回頭。他計畫由少數勇敢的人去拯救,而不是由那些膽怯的人去拯救,因為他們只想僥倖求生,不願付上得勝的代價。膽怯不一定是懦弱,但它很容易降為懦弱。有時,膽怯的人反而往往能在道德上顯出最大的勇氣。不過,懦弱對於基督徒卻是信心的障礙。

二萬二千人不出一言,靜悄悄地離開,基甸的隊伍只剩一萬人。現在敵人與他們的比例是十三比一。然而減削有時反而會增值。六百卡拉的鑽石可減削至一百卡拉,但在減削的過程中,它的價值已增至十倍。

神沒有叫基甸將他的兵士編排分類,只叫他站在一旁觀察。我們各人都是在神指定的崗位上,不過沒有覺察到自己也在被篩的過程中。沒有經過思想的言語,沒有經過考慮的行動,不屬靈的態度,都可能使我們在事奉神的事工上喪失獲得尊貴和權利的資格。很常他不能使用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信心。基督經常在教會中行走(啟121),察 看他們如何把自己分門別類,然後便下按語:“我知道你的工作。”

神的工作常因他僕人的驕傲和自滿受阻礙。他知道以色列民族有些罪惡的傾向。“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72)。那將要來的勝利要確確鑿鑿地顯明是信心的勝利;那將到來的榮耀必須單單歸屬於神。人數的稀少便可清清楚楚地證明這事實。

神吩咐基甸主持第二次試驗。但這次的試驗是他們不自覺的。所剩下來的一萬人都是有勇氣的。但只有勇氣並不完全。勇氣還可能產生粗心和蠻勇。這一次是關於教養的訓練。凡是粗野輕率的戰士都必須除去。在溪邊飲水的試驗,便可以顯出他們各人的性質和態度,因為我們的品德,常常會在我們不自覺的行動中,在不知道別人在注視的時候毫無保留地顯示出來。

那一萬人在溪邊飲水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測驗場中。九千七百人跪在草地上,盡情地飲水,完全不理會是否有敵人來突擊。溪流那邊便是敵人的盤地,他們可能有些已隱伏在樹上或磐石後。那些只顧舒適跪下飲水的人是一個容易襲擊的目標。其餘的三百人比較謹慎,在飲水的時候仍在側目注視是不是有敵人到來。他們像狗一樣添水,眼睛卻注視敵方。他們是熱切的,有訓練的。他們有被選的優先權。他們全神貫注在戰爭上。他們一面匆匆地添手中的水,一面維持準備打仗的狀態。這樣,那些粗心的,沒有訓練的人便被除去,一仗也沒有打過便被遣回與那些膽怯的人為伍。他們還沒有完全達到神的突擊隊所必備的條件。

荒誕的戰略

期望三百人去潰敗十三萬五千全身武裝的大軍實在是荒謬可笑的事,因為人數多的一面必然會得勝。更可笑的是:那三百個人不准攜帶武器,只准帶瓶、火把和粗糙的角。

神引領基甸的戰略,即是今天所謂的心理戰。他把士兵分為三隊,每隊一百人,由三方面向敵人的營地進軍。當他們看見預先約定的暗號時,各人都打破空瓶,露出火把,吹角呐喊。火光四起,角聲震耳,這樣的突擊使米甸人大大的驚惶,軍心崩毀,互相殘殺,爭相逃遁(士721)。然後基甸招呼他的同盟參與追趕。以法蓮人俘擄了兩個首領,基甸則向北追逐其他兩個首領。在近約但河和加利利海會合處捉到他們。如此,一直至約但地都獲得自由。

這件事給予我們的屬靈的功課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林後104)。火把是象徵聖靈活動的火。打碎的瓶表示我們的生命必須破碎,降服基督,以致火光纔能在他們身上發出來。號角代表神發出肯定的信息。

得勝的原則

從以色列人這次的戰爭中,我們可以提綱挈領地將得勝的原則申述如下:

勝利只有藉人的信心而獲得。懼怕與信心是互不相容的東西。基甸因著信,征服了諸國(來113233)。

神不必依靠通常的或因襲的方法去達成他的目的。

一個人如果肯完全讓神的靈統管,便能影響整個國家民族。

勝利與數目的多寡是互不相關的。在屬靈的事情上,數位並沒有也不起的作用。神曾藉著敬虔的餘民成就他最偉大的事工。

勝利不是依靠適當的裝備。很常在屬靈的事情上,所用的方法與所成就的結果並沒有顯然的關係。

美國十九世紀的佈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先生並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從他遺下的信件中,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文法有許多錯誤。他的體格和外貌也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他的聲音尖銳,而且帶著鼻音。然而,這些缺點都沒有阻礙神使用他震動兩個大陸。一位新聞記者奉派到不列顛採訪慕迪在那裏佈道的經過,並探討他得能力的秘決。在他的佈道會裏,有貴族,也有工人,都同樣悔改歸向神。那位元記者經過相當的觀察以後,寫著說:“我在慕迪身上看不出有什麼理由使他能作出這樣奇妙的事工。”當慕迪讀到這話時,低聲笑說:“那便是這個運動的秘決。除了神的能力外,沒有什麼能解釋這件事。這工作是神的,不是我的。”

勝利是屬於在靈性上有纔能,有精力,有教養的人,而不是屬於放縱和閑懶的人。

勝利的榮耀完全是屬於神的。人得以成為他的器皿乃是一種特權。

成功的考驗

基甸的大獲全勝以後,同胞們為了感激他,請他設立一個世襲的王朝。“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士822)。基甸不是為自己圖謀大事。他足夠聽明辭去這誘人的邀請,他也有一種愚誠堅持說唯獨耶和華是他們的王。雖然日後他的兒子亞比米勒另有不同的想法(士912)。

可惜的是:基甸雖然沒有貪得寶座,卻貪得他們從米甸人那裏擄獲的裝飾金。他向眾人提聘 個要求,作為他服役的報酬:“我有一件事求你們,請你們各人將所奪的耳環給我。”

他們都甘心情願地給他。他便收了四十二磅金子。此外還有各種貴重的飾物。基甸用這些金子造了一個以弗得。這以弗得究竟是祭司在聖所裏穿的聖衣,還是耶和華的一座神像,不大清楚。不管它是什麼,它的美麗和價值卻使它成為人崇拜的對象,而且,很顯然地,他們用它來占卜。它“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綱羅”(士827)。正如前面所提過的,深奧的心思看得見比象徵的事物更高超的東西,可是屬血氣的眼睛只能看見偶像。而且向它敬拜。

基甸的勝利是徹底的。我們相信他的政治手腕也是高明的,因為聖經記著說:當基甸執政的日子,米甸人不敢再抬頭,以色列國中太平四十年(士828)。── 孫德生《神的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