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四章  猶大王國

 

王上十四21~十五24;廿二4150;王下八1619

十一~廿五;代下十~卅六

 

猶大歷史與以色列歷史平行發展,但卻超出約一百五十年之久。

 

第一節  與以色列衝突時期

    主前九三一~八七○(王上十四21~十五24;代下十~十六)

 

    北方眾支派退出後,國家中跟從羅波安的,大部份為猶大支派。羅波安所擁有的土地,與當初大衛在希伯侖被立為王時所擁有的版圖差不多,事實上,當亞希雅首次向耶羅波安宣告關於國家分裂的時候,也提及只有一個支派仍然對所羅門的後裔效忠(王上十一31)。然而當時,他只給耶羅波安其中十片衣裳碎片(共有十二片),作為他即將統治之支派的記號,言下之意,另有一支派要加給猶大。便雅憫乃是那外添的支派,雖然當初她的忠貞與北方分離者相仿(王上十二20);從歷史來看,便雅憫常與北方的份於聯盟(注一)。但現今既追隨羅波安(注二),自此,便經常被稱作南方王國的一部份(注三)。這種變更的因由,並未加以說明,可能羅波安直接採取高壓手段,感逼利誘,軟硬兼施,使她的領袖轉而向他誓忠;何況耶路撒冷剛位於便雅憫的邊界上,因此,在猶大與北方新王國之間,迫切需要一個緩衝地帶。

    關於西緬支派,人們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約書亞在猶大境內,曾配給西緬支派十八個城邑(書十九19;代上四2833)。那為何她的百姓不並歸南方王國呢?這是因為在全國分裂之前,無數(或許大部份)西緬人都北遷至以法蓮與瑪拿西北部境內。歷代志下十五章9節及卅四章6節中,西緬與以法蓮和瑪拿西相提並論,言下之意,當時(亞撒時代及其後)三個支派在地理上已經相連在一起了(注四)。

一、羅波安  主前九三一~九一三(王上十四2131;代下十~十二)

 

[ 圖十三  剛分裂後的以色列及猶大王國 ]

 

    羅波安四十一歲登基作王,執政十七年。他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並不效法他祖大衛的榜樣。他深受所羅門晚年宗教腐敗的影響。羅波安築高壇(bamoth)、造偶像(masseboth)、立亞舍拉柱像(asherim)、並縱容當地猖獗的孌童(qadesh)(王上十四2324)。這種背約的行為,說明當時多少又恢復了迦南人的宗教,這是大衛曾經從國中剔除的宗教,羅波安卻恢復它,可能是受一群忠誠的皈依者所影響,他們默然等待,直至羅波安較緩和的統治來臨。在士師時期,因為盛行迦南崇拜,神拒絕賜福,因此羅波安應該領悟神也會施行懲罰的。

    1.戰勝耶羅波安(王上十四30;代下十一513):羅波安曾與兩個勁敵交戰,一個是以色列的耶羅波安,一個是埃及的示撒。與前者的會戰,羅波安頗為成功,但與後者他卻遭受全盤失敗,聖經說這是神因宗教腐敗而施行的刑罰。

聖經記載羅波安與耶羅波安有接二連三的衝突(王上十四30)。然而,卻沒有明說是公開激烈的戰爭;事實上,神明明地禁止這樣的衝突(代下十一14)。爭執的焦點仍然是那纏繞不清的邊界問題,特別牽涉到便雅憫地。羅波安需要便雅憫作為緩衝地帶,耶羅波安自然也想據為己有。既然後來便雅憫與猶大同列,可見在這些爭奪戰中,羅波安比耶羅波安更勝一籌,這些勝利包括真槍實彈,擊敗耶羅波安的邊界防衛;更有心理戰術,遊說便雅憫支派歸服南方王國。羅波安希望一石二鳥,贏得領土及百姓的歡心。

    與羅波安在便雅憫的成功互相輝映的,是他努力建設國防。他積極地堅固位於猶大與便雅憫的城邑(注五),至少有十五座(代下十一510)。既然這些城邑都位耶路撒冷的西方或南方,所以似乎主要是為防禦埃及與非利士,而非防禦北方的以色列。因此,這次的國防措施可能是在羅波安第五年,自埃及的示撒入侵後,才著手進行的。

    2.敗於埃及的示撒(王上十四2527;代下十二212):埃及王示撒(主前九四五~九二四左右)是利比亞人(Libya),他是埃及第二十二朝代的創建者。羅波安備受其害。先前耶羅波安逃避所羅門,示撒曾經接濟他(王下十一40)。現今,在羅波安第五年,他極力在巴勒斯坦重建埃及的聲威。在這次戰役中,示撒列出他所攻陷的城邑不下一百五十個(注六),大部份位於猶大南部,遠至以東,甚至毀壞以旬迦別所羅門的煉銅廠。底璧,甚至伯示麥,雖然榜上無名,卻可能也遭受其害,因為從城內的一些證據,證明在當時曾遭毀壞。然而,示撒未提及猶大中部的城邑,這很奇怪,而聖經記載了示撒自耶路撒冷城滿載而去(王上十四26;代下十二7)。可能羅波安乾脆以財寶呈獻示撒,挽回他摧毀猶大本土的企圖。這與神藉著先知示瑪雅(Shemaiah)向猶大王所應許的相符。先知曾經向羅波安宣告說,因他的罪,神要藉著示撒的手施行懲罰;羅波安驚聞後立好悔改,因此,神應許使他們「略得拯救」(王下十二67),猶大中部竟能免受嚴重的損害,這種「拯救」的方式倒是意味深長的。

 

[ 圖十四  示撒王之戰役 ]

 

    正如前章所提及的,以色列的北部,也感受到示撒的勢力。示撒的名單上,有不少是以色列的城邑。其中之一是米吉多,城內有一塊紀念碑的殘片,刻上示撒的名字,正好成為這個城邑曾被摧毀的明證,埃及軍兵甚至橫渡約但河,直搗基列,其中一些城邑也列入名單內。這一切說明,在這次戰役中,示撒侵佔面廣闊,而且成績卓越。然而,埃及內部顯然過份虛弱,不容許他長久持守這地。埃及在巴勒斯坦廣張勢力的企圖,終未能如願以償(注七)。

    正如上文提示的,可能自這次戰役後,羅波安才堅固十五個城邑。因為當時示撒毫無受制的跡像。這種亡羊補牢的努力,目的為防禦歷史重演的危險。

二、亞比央(Abijam)主前九一三~九一一(王上十五18;代下十三122

    羅波安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亞比央(注八),執政三年,他繼續行他父親所犯的罪。並且仍然與耶羅波安爭戰,也有較大成就。有一次,在洗瑪臉山(MtZemaraim,可能位伯特利東部)的以法蓮地,雙方爆發了一場大戰(代下十三319)。雖然亞比央人數較少,卻節節勝利,甚至控制了伯特利。伯特利是以色列南部重要的宗教中心。除此以外,他又攻取了較次要的耶沙拿(Jeshanah)和附近的以法拉音(即以弗侖Ephron)。然而,好景不常,因為繼承者——他的兒子(注九)——亞撒遭巴沙猛力反攻。甚至有一次巴沙南侵至那路撒冷僅四哩的拉瑪。

三、亞撒  主前九一一~八七○(王上十五924;代下十四~十六)

    亞撒統治四十一年之久,他是南方王國第一位信仰虔誠的英君。猶大十九位君王中,八位是合神心意的,以色列的十九位沒有一位是好的,他們全被形容為邪惡的,兩者成為尖銳的對比。意思並非說,在猶大的歷史中,這八位君王神喜悅他們的程度是一樣的,只是各人皆存心按摩西的律法引導自己和國家,並實際付諸相當的行動。

 

    1.宗教活動(王上十五1115;代下十四25;十五818):聖經提到亞撒有幾方面的義行。他自國中除去孌童和偶像,並且貶了他祖母的後位,因她為女神亞舍拉造像。亞撒第十五年,在戰勝埃及(下文詳述)並獲得先知亞撒利雅的鼓舞後,他召聚猶大與便雅憫的眾百姓,與神重新立約,其中也有來自以法蓮、瑪拿西和西緬支派歸降的以色列人。並從最近的戰掠物中,取七百隻牛、七千隻羊獻祭。他又為聖殿增添分別為聖的器具,並且更新神的壇。然而,百密一疏的,他並未除去古舊的迦南邱壇。

    可悲的,在他的晚年,亞撒沒有如當初一般討神喜悅。他似乎變得驕橫自恃。從他囚禁先見哈拿尼(Hanani)可見一般,因先見責備亞撒的不是。另一個證據是當他腳上有病的時候,他信賴醫生過於信賴神(代下十六12)。

 

    2.戰勝埃及(代下十四915):亞撒經歷兩次規模龐大的外戰。第一次是對抗埃及,光榮地凱旋而歸。埃及軍兵是由衣索比亞(Ethiopia)的謝位(Zerah)率領,他可能是埃及王奧梭岡一世(Osarkon I 主前914874左右)(注十)的軍事領袖。也可能早已在埃及一個前哨擔任指揮官,這前哨大概是示撒在沙魯亨(Sharuhen)的據點。自示撒的襲擊後,三十年一晃而過,我們假設謝位的戰役可能發生於亞撒第十五年(注十一)。謝拉在沙魯亨這地帶發動攻擊,特別是瑪利沙(Mareshah)(注十二)和基拉耳曾捲入了戰爭中,亞撒仰賴神的幫助,並且如願以償,擊敗以人數優勝的埃及軍,並為以色列奪獲大量的戰利品。

 

    3.自恃地對付以色列(王上十五1622;代下十六10):埃及戰役的成功,可能是導致亞撒驕橫自恃的部份原因。他一反以往依靠神的可嘉行為。至少在翌年,亞撒第十六年(注十三),當第二次外戰發生的時候,他顯出這種態度上的改變(注十四)。新的戰爭性質是經濟過於軍事上的,物件是以色列王巴沙。巴沙曾經滲透猶大北部的邊境,目的為要在耶路撒冷以北僅四哩的拉瑪築壘,控制耶路撒冷南北交通。為謀求報復,亞撒依靠自己的判斷,不尋求神的引導,向大馬色的便哈達一世求援。新近掘起的便哈達樂於應允,為要一試自己的實力。他偷襲巴沙北部的一些城邑。為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以色列王被逼放棄拉瑪。亞撒則將巴沙集中在拉瑪的材料據為已有,加強迦巴與米斯巴的防禦措施(注十五)。亞撒既自以為是明智之舉,因此,當先見哈拿尼不稱讚他,反而譴責他倚靠自己不倚靠神的時候,他便頗為吃驚,後來竟惱怒起來。先見告訴亞撒,他所作的並非如他想像的,為猶大帶來真利益;相反地,竟使猶大受外邦國家的束縛,為未來的衝突鋪路。哈拿尼暗示,若亞撒信靠神,必定會徹底地戰勝巴沙,正如他曾戰勝埃及的謝拉一樣(代下十六89),並且也使他的國家,避免捲入這種遺害無窮的關係中。

 

第二節  與以色列聯盟時期

主前八七三~八三五(王上廿二4150;王下八1629;十一116;代下十七1~廿三15

 

      第二個時期的特點,就是與北方以色列存友善關係。前期的特點——戰爭——已告終止。現今在以色列,是暗利家的天下,而兩國之間,已能和平共處。前章已經提到,甚至兩國之間,早已簽訂條約了,雖然這個條約遺害猶大的宗教。這時期猶大最後的一位統治者亞他利雅,其實就是暗利之子亞哈的女兒。

一、約沙法  主前八七三~八四八(王上廿二4150;代下十七~廿)

    亞撒的兒子約沙法繼位,二十五歲開始執政,統治三十五年之久。其中有三年與他的父親共同攝政(注十六)。亞撒的腳患上重疾,不宜於活動,需要他兒子代替施政。他宣告約沙法為王,與自己並肩而立。自所羅門與大衛短暫的共同統治後,這是猶大與以色列第一宗共同攝政事件。約一世紀後,以色列也採納這種措施(注十七)。

 

    1.正確的信仰行動(王上廿二4346;代下十七39;廿333):按信仰而言,約沙法是猶大的第二位英君。他緊隨父親的腳蹤,從國中消滅巴力崇拜的標幟,甚至廢除不少邱壇(注十八),又更進一步的,特別下令利未人及其他人在全猶大教導「律法書」。從開始的時候,祭司與利未人的基本任務就是教導律法(注十九),但近年來,他們顯然變得鬆弛散漫了。約沙法觀察入微,他正確地認為,若要百姓遵守神的律法,必須先予以教導。

    從摩押、亞捫和以東聯手攻擊約沙法的事上,說明他對神的信心值得稱揚(代下廿130)。約沙法獲悉這次敵人的入侵後,並沒有萎靡不振,反而呼籲百姓在耶路撒冷禁食祈禱。神透過會中的一位先知,說明神聽了王親口說的禱告,並應許他們勝利。在歌唱的利未人率領之下,約沙法的隊伍抵達敵營,發覺他們早已自相殘殺,屍陳遍地了;猶大軍兵唯一的工作是收集戰利品。

 

    2.強的統治者(代下十七1019):我們不該因上述事件而下判斷說,約沙法是弱將領殘兵。事實上,他擁有五個師的強大陣容,三個來自猶大,兩個來自便雅憫,可能因為這是一個出其不意的襲擊,以致他措手不及。約沙法也注意到堅固國防措施,建設堡壘及倉庫。他的雄才大略揚名海外,其他國家也裹足不前,不敢向他挑戰,或許正好說明上述三國聯軍侵襲的原因。非利士人與阿拉伯人都實行親善政策,紛紛致送珍貴的禮物。

 

    3.司法規條(代下十九411):約沙法著手進行改善國內的司法程式。根據更改的內容之性質,可見摩西律法上的規令早已鬆弛怠慢下來了。因此,約沙法命令重新恢復神所命定的法則。他在主要的城邑中設立審判官,因此產生更多的地方法庭(是合法的規定:申十六18;十九12;廿一18及下文;廿二13及下文),而他力勸那些被立的要凡事公正嚴明。他又差派數名祭司、利未人及眾望所歸的領袖,在耶路撒冷的中央法庭任職(申十七813定規的)。若中央法庭所考慮的事與宗教有關,大祭司亞瑪利雅(Amariah)便當主審;若屬公民問題,百姓中的領袖西巴第雅(Zebadiah)便當主審。在這些規條中,我們看見約沙法以誠待神,也以誠待人,他也顯出可稱可頌的政治才能。

 

    4.與以色列聯盟(王上廿二444849;王下三427;代下十八1~十九3;廿3537):前章早已提及約沙法與暗利家聯盟(注二十)。這事更進一步的說明他擁有政治家的天賦;就經濟與軍事上的價值而言,對他的國家或許稍有貢獻;然而最重要的,就神的贊同而言,他卻大受虧損。因為牽涉其中的是,他的兒子約蘭與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那可悲的聯姻。亞他利雅效法她母親那洗別的所作所為(注二一)。在未來的歲月中,約沙法有諸般的理由,多次的為這樁婚事後悔。

    這次的聯盟產生其他的問題。正如前章所略述的,約沙法為要遵守諾言,曾三次協助以色列眾王。在基列的拉末之戰,他助亞哈一臂之力敵擋便哈達,因而險遭殺身之禍(王上廿二2933;代十十八2934)。他與亞哈之長子亞哈謝攜手合作,發展亞喀巴灣以旬迦別的造船業;但船隊還未作處女航行前,卻遭破壞了(王上廿二4849;代下廿3537)。他與亞哈的二子約蘭聯盟,用武力攻擊摩押(動機不良),強迫她重向以色列進貢,但途中因缺水,險些全軍覆沒(王下三427)。每一次,神的先知都干預:米該雅預言基列的拉末之戰會失敗,這足以使約沙法立即退而下戰(注二二);鮮為人知的以利以謝預言約沙法的船隻會破壞,因為神不喜悅他們的聯盟;以利沙在他們極需要食水時,預言神的解救方法。約沙法應該從第一次事件學得教訓,但他卻冥頑不靈。

二、約蘭  主前八五三~八四一(王下八1624;代下廿一)

    約沙法效法其父親,在最後四年執政期間,立他的兒子約蘭為攝政王(注二三)。既然任命的時間,與約沙法在基列的拉末協助亞哈的年日相吻合,因此,約沙法這個策略的動機,可能是盼望自己出門長征時,他的兒子仍可在後方施政。在共同攝政期間,約蘭應該從他的父親有所學習;他可能在世俗而非宗教的事上頗有心得。在神的眼中,約沙法可說是猶大英明君王中的一位,但約蘭卻行事邪惡,他與奸險的亞他利雅成親,這顯然是有其原因(王下八18)。他父親死後,他獨自執政八年(代下廿一5),其間發生了五件不愉快的事。

    第一是他殺死六位親兄弟,他們全是約沙法的兒子,擁有父親所饋贈的禮物:金子、貴重物品和堅固城邑(代下廿一24)。約蘭的目的是除去對手,鞏固自己的地位。除了他的妻子後來曾奪取領導權以外(王下十一1),約蘭是猶大歷史中,唯一犯這種罪行的君王,因此,亞他利雅可能插手在這個罪行上。

    第二和第三是關於兩次成功的背叛事件。一是以東的叛變(王下八2022,代下廿一89),早期她曾協助約蘭與約沙法對抗摩押(王下三427)。以東臣服猶大,可能始于約沙法早期戰勝聯盟軍的時候,以東是聯盟的一份子(代下廿129)(注二四)。或許當時已安置一位以東的總督執政,以取代君王的地位(王上廿二47)。約蘭奮力平息叛亂,但徒勞無功。另一個叛變的是立拿城(Libnah王下八22)(注二五)。這一次顯然也成功了,因為沒有任何記載說約蘭會計畫報復。

    第四是非利士人與阿拉伯人(注二六)的入侵,猶大國遭受重大的損失。物質財產遭洗劫,而約蘭所有的妻妾兒子都被俘擄,最年幼的亞哈謝除外(代下廿一1617)(注二七)。對一位君王而言,沒有比上述的遭遇更淒慘和可恥的。

    第五是約蘭自己那可怕的死亡。他死於可怕的腸病,正如以利亞(注二八)因他的罪所發的警告(代下廿一12151820)。總括來,約蘭的統治是痛苦與失敗的。

三、亞哈謝  主前八四一(王下八2528;九2729;代下廿二19

    亞哈謝繼承父親,執政不滿一年。他是家中最年幼的兒子(注二九),也是非利士、阿拉伯劫後的唯一餘生者。亞哈謝步其父親的後塵,深受他母親亞他利雅的影響,「因為他母親給他主謀,使他行惡」(代下廿二3)。

    雖然亞哈謝自非利士與阿拉伯人手中死裡逃生,但卻難逃耶戶的刀。正如前章所述,在他北上探望負傷的舅舅約蘭時,耶戶將二人殺了,這是他整肅暗利家的步驟。亞哈謝曾經協助他舅舅對抗亞蘭人,當時約蘭不幸負傷。在耶斯列的時候,亞哈謝確曾避開耶戶致命的一擊,但後來卻為耶戶的手下捕殺,最後死于米吉多(注三十)。他的隨從將屍身運回耶路撒冷安葬。

四、亞他利雅  主前八四一~八三五(王下十一116;代下廿二10~廿三15

    1.暴政(王下十一13;代下廿二1012):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與那洗別不相上下。她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也顯出嚴厲無情、報復的性格(注三一)。在聖經歷史中,二人的激進與殘酷使她們頗為突出。亞哈謝逝世前,亞他利雅已露出真相。正如所提及的,她促使丈夫殺害他的兄弟。她也在猶大竭力設立巴力的崇拜,正如她母親在以色列所作的(王下八1827;十一18),但顯然果效不大如理想,或許反對之聲較烈。她的兒子逝世後,她犯更惡的罪,屠殺亞哈謝的眾子(她的孫子)而篡了位,王位原屬於被殺的嫡長子的。撇開祖母應有的憐愛不談,按人之常情,她也應該哀悼其子之死,並設法安慰照顧他的後裔,然而,這不是亞他利雅的作風。她殺了亞哈謝的眾子。除了嬰預約阿施蒙了他的姑姑——亞哈謝的妹妹約示巴(Jehoshabeath)偷救出來。亞哈謝的兄弟早已死于非利士與阿拉伯之叛亂中,這個好攬大權的婦人無需親自動手。可能他們的早死,是首先刺激亞他利雅圖謀奪位的因素。她的眾子都死了,孫子又弱小無能(注三二),她朝夕以待的得勢途徑,似乎是通行無阻的。

    自這件空前而可恥的事件後,亞他利雅執政六年。無論是在她僭位的時刻,或在後來的年日中,似乎無人想抗拒她,因為聖經沒有記載任何此種勇舉。也沒有提到亞他利雅六年內的活動,但我們可以肯定她是盡力助長巴力崇拜的。耶戶著名的血腥整肅中,曾給予以色列巴力崇拜致命的一擊,這件事實可能刺激亞他利雅決心使巴力崇拜在猶大永存不滅;但也可能促使百姓對她有更強烈的反感。

 

    2.約阿施加冕(王下十一416;代下廿三115):亞他利雅執政第六年,被亞哈謝的妹妹拯救的約阿施剛滿七歲。長久等待與計畫推翻亞他利雅的大祭司耶何耶大(Jehoiada),即約示巴的丈夫,認為時機成熟,應該採取行動,擁護幼童約阿施登基,取代亞他利雅。軍事與宗教領袖都參與計畫之中,既然民眾對她的政策普遍不滿,因此政變是相當順利,七歲的約阿施自藏身之所露面,受封為王。無數的百姓聚集,鼓掌歡呼「願王萬歲」。亞他利雅聽聞喧嚷的聲音,前來查明究竟,觸目驚心之餘,絕望喊叫說「反了」「反了」,然後逃命。在耶何耶大下令處決她之後,這事立刻執行不誤。

 

第三節  四位合神心意的王

主前八三五~七三一(王下十二~十五;代下廿三16~廿七9

 

    接下去有四位在神眼中被稱為義的君王,相繼地開始統治猶大;加上亞撒、約沙法及其他印將統治的兩位希西家和約西亞,共有八位獲得同樣的稱讚。目前四位所獲得的讚譽,與最後兩位,或先前的約沙法是相形見拙的;但是在他們治下,猶大卻享有為期最長而合神心意的統治——超過一百年之久。

一、約阿施主前八三五~七九六(王下十二;代下廿三16~廿四27

    執政四十年的約阿施是先驅。這位元年輕的君王需要一位元謀士,而年長敬虔的大祭司耶何耶大是合適的人選,他曾經護衛並膏立約阿施。約阿施初期的仁政,耶何耶大是功不可沒的。

 

    1.宗教改革(王下十二216;代下廿三16~廿四14):自亞他利雅宣導異教後,「猶大當前的急務是宗教的改革」。在耶何耶大的協助下,約阿施著手進行任務。亞他利雅輸入的宗教物品全遭毀滅,包括巴力美耳刻廟,祭壇及像。巴力的祭司瑪坦(Mattan)被殺,重新設立摩西律法所規定的人選及獻祭。雖然其中一些邱壇仍然見用,但百姓已再度遵行真正的耶和華崇拜了。若干年後,當約阿施足以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命令重修聖殿,這殿曾遭亞他利雅眾子損毀(代下廿四7)。然而,祭司與利未人籌款的行動十分緩慢,因此在約阿施二十三年,王建議籌款的新法。他在祭壇旁放置一個箱子,讓獻祭的百姓自由捐獻。反應十分熱烈。他們雇請工人,重修聖殿,甚至有足妙的餘款添置新陳設。全國彌漫著一種熾熱的崇拜氣氛。

 

    2.墮落與刑罰(五下十二1721;代下廿四1527):耶何耶大任大祭司期間,約阿施自始至終是神忠誠的跟隨著;但耶何耶大逝世後,王便改變了。這種變故發生于約阿施第二十三年後,因為該年他曾下令為重修聖殿捐獻,但時隔多久則不詳。耶何耶大死時一百三十歲(代下廿四15)(注三三),是在約阿施統治的後期。自這位偉人逝世後,王開始順從新的謀士,他們都傾向於被廢的巴力美耳刻崇拜(代下廿四1718)。事實上,他受的影響極深,以致耶何耶大三子撒迦利亞(Zechariah)指責他的罪行時,竟被他用石頭打死(代下廿四2022)。

    撒迦利亞被石頭打死的那一年,約阿施在大馬色王哈薛的手中蒙受極大的損失(注三四)。哈薛打敗以色列後,南下奪取了非利士的迦特,然後轉向耶路撒冷。他全面性的摧毀猶大,屠殺生靈,包括不少的首領(代下廿四2324)。約阿施大量的呈獻貢物(注三五),才說服哈薛饒了耶路撒冷一命,免受徹底的蹂躪(王下十二1718)。

    約阿施死於叛變者的刀下,這是神更進一步的刑罰(王下十二1921;代下廿四2527)。甚至他的臣僕也參與其中,因他們反對他在耶何耶大死後便更改政策。如此身亡是約阿施生命中悲慘的結局,尤其是多年來,他的統治成為猶大百姓歡欣的因素。

二、亞瑪謝  主前七九六~七六七(王下十四120;代下廿五)

    上述的刺殺絲毫不改世襲統治制度,亞瑪謝繼承他的父親執政二十九年,其中二十四年與他的兒子烏西雅共同攝政。亞瑪謝的生活蒙神喜悅,他效法父親的仁政,然而也沒有完全廢除邱壇。亞瑪謝首先做的事之一,是消滅所有剌殺他父親的人(王下十四16)。

 

    1.戰勝以東(王下十四7;代下廿五516):亞瑪謝曾參與兩次規模龐大的戰役,第一次是與以東會戰,結果全盤勝利。約蘭時,以東叛亂脫離猶大,但猶大仍想得回此地,因為她提供了南方貿易路線的通道。亞瑪謝雄心萬丈計畫再度轄制以東地,甚至以一百他連得銀子雇請以色列傭兵,支援他的部隊。然而,他的作為遭受一位「神人」的申斥,因此他遣他們回國,令他們大大不悅(注三六)。後來他察覺到無需他們的援助,也足以戰勝。他殺敵一萬,又擄掠一萬人,使他們自山崖摔下,粉身碎骨。但是,凱旋後,他大大惹神憤怒,因他將以東的假神像帶回猶大,並敬奉膜拜。一位先知嚴厲地指責他說:「這些神不能救他的民脫離你的手,你為何尋求他呢?」

 

    2.遭以色列擊敗(王下十四814;代下廿五1724):第二次是與以色列會戰。亞瑪謝因以東的勝利而自傲自信,竟向以色列的約阿施宣戰。不久以前,以色列在大馬色的哈薛手中,曾經滿目瘡痍,但現今卻死灰復燃,顯然亞瑪謝是蒙懂不知情的。約阿施可嘉地意圖勸阻猶大王(注三七),但亞瑪謝堅持一戰,結果戰事爆發於耶路撒冷的西方,靠近伯示麥。猶大敗北後,約阿施邁向耶路撒冷,摧毀約六百尺長的城牆,擄掠大量的戰利品及俘擄。可能亞瑪謝也在其中(王下十四13),若果真如此,這是嚴重的奇恥大辱。歷代志的作者說:這一切的來臨,為要刑罰亞瑪謝,因為他尋求以東的神(代下廿五20)。若亞瑪謝被擄,這與他兒子開始攝政非常吻合,在約阿施有生之年,他必定被囚禁在以色列(王下十四17),後來才獲准回國重登政壇(注三八)。

 

    3.亞瑪謝之死(王下十四1820;代下廿五2628):關於亞瑪謝歸回後的統治,沒有任何資料,但卻有一個令人難過的記載:亞瑪謝與父親一樣,嘗到背叛的滋味。他逃亡到拉吉,卻被迫趕上在當地被殺。他的屍身被運回耶路撒冷安葬。

三、烏西雅(又名亞撒利雅)主前七九一~七三九(王下十四2122;十五17;代下廿六)

    亞瑪謝的兒子繼承其位,他有兩個名字,烏西雅和亞撒利雅,這兩個名字的含意大同小異,或許是交互使用(注三九)。烏西雅是猶大最能幹君王中的一位。他模仿兩位前人的生活方式,倍受神的嘉許。神且用他天賦的才幹,使猶大在世界中躍登高位。猶大在地位上的擢升,差不參與以色列在能幹的耶羅波安二世治下擴展的時間相同。最後,二人所控制的領土,可媲美昔日大衛與所羅門的版圖(注四十)。

 

    1.共同攝政:烏西雅執政五十二年,較任何猶大或以色列的前王要長(王下十五2;代下廿六3)。起初二十四年與他的父親共同攝政,而最後十二年卻與他的兒子約坦共同攝政,因此,他獨自執政僅十六年(注四一)。在他的父親約阿施可能被以色列俘擄時,烏西雅年方十六(王下十五2)。他父親被擄的九年間,烏西雅可能是以最高領袖的地位來施政(注四二),而自他父親回國當政三年,他又身居次要的地位。烏西雅最後十二年,封立他兒子約坦為攝政王,原因顯然時烏西雅開始患麻瘋。這個疾病是從神而來的,當作是僭越祭司職份的刑罰(代下廿六1621)。烏西雅漠視八十一位祭司的勸阻,意圖親自在聖殿獻香。歷代志的作者說,自這次災難後,王被隔離,而約坦「管理家事,治理國民」(代下廿六21;王下十五5)。

 

    2.擴展領土(代下廿六616):耶羅波安二世成為以色列的君王約十五年後,烏西雅開始獨當一面的統治猶大。他與耶羅波安的才能是伯仲之間,因此是以效法他戰奪土地的榜樣;甚至自耶羅波安逝世後,烏西雅在世界上扮演一個更為舉足輕重的腳色。

    在南方,烏西雅堅固他父親亞瑪謝在以東的管轄權,除此以外,更在亞喀巴灣的以拉他建設港口,目的是通商(王下十四22;代下廿六2)。在東方,他收納亞捫人的禮物,說明了他管轄他們;在西方,他戰勝非利士人,搶奪數座城邑,其中有迦特城,這城是亞瑪謝被擄期間,哈薛乘虛而入攻陷的。烏西雅為了堅固猶大,更築營建壘,特別在耶路撒冷。他安置設計精巧的機械,用來發箭,並從城牆上發射巨石。他似乎也重組軍兵,增強它的效率。總而言之,烏西雅除了堅固本土外,更有效地遙控死海的東部,南至重要的亞喀巴灣,西南至埃及的大河,加上耶羅波安二世在東郡與北部所擁有的廣闊土地,使現今的領土,構成自王國分裂以來最大的版圖。事實上,與先前聯合王國的版圖所差無幾。

 

    3.顛峰時期:緊接耶羅波安二世死後,烏西雅的影響力達到頂點。主前七四三年,亞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第一次西征的時候,烏西雅已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強的統治者了。五十年前,自亞大得尼拉力三世傾覆大馬色後,耶羅波安二世曾是最強盛的;但他逝世後,以色列內部的混亂,和迅速的朝代更迭,使她元氣大傷(注四三)。大馬色以北的敘到亞,因亞述不間斷地入侵,也只能苟延殘喘而已,更無能率領對抗提革拉毗列色。故此,因著南方的功績而聞名遐邇的烏西雅,便成為眾望所歸,被推舉率領聯軍對抗好將來臨的進攻者亞述。提革拉毗列色親筆記載這個聯盟與爭戰,肯定地說聯盟軍的統帥是猶大的亞撒利雅(即烏西雅;Azriau of Yaudi)(注四四)。當時,烏西雅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該年是他統治的第四十八年,因此已達六十四歲(注四五)。能如此倍受眾君王的尊崇,是烏西雅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約坦  主前七五○~七三一(王下十五3238;代下廿七)

    約坦繼承父親烏西雅,統治二十年(注四六)。然而如前文提及的,起初十二年與他的父親共同攝政。若烏西雅能領導地方聯盟,相信在這些年間,他的麻瘋病並未嚴重地削滅他的工作效能;因此,約坦受封為攝政王,主要是扮演「台前」的角色,接見眾人,並傳遞能幹的烏西雅所計畫和頒佈的命令。

    同樣的,約坦封立他兒子亞哈斯(Ahaz)為攝政王。有關的資料證明,這是約坦逝世前十二年的事(注四七),因此,出乎意料之外的,攝政時期竟有重疊之處。意思是說,約坦仍與他的父親共同攝政期間,竟封立兒子亞哈斯與自己共同攝政。四年內(注四八),烏西雅是猶大最高的統治者,約坦是他的攝政王,而亞哈斯則是約坦的攝政王。亞哈斯在主前七四三年登基任約坦的攝政王,該年正值烏西雅北上率領盟軍。最能解釋這種不尋常之情況的原因是:約坦獨自留守耶路撒冷的時候,擔心他父親參與此戰之後果,若提革拉毗列色戰勝盟軍後,會對烏西雅本國不利;因此,約坦封亞哈斯為攝政王,以祈伸張聲勢(注四九)。顯然他極懷疑他父親能平安而歸。

    約坦是猶大第四位相繼合神心意的君王,因此,在他統治期間,不斷經歷神的祝福,且又能維持國勢,歷久不衰。聖經只提及一次戰事——與亞捫人之戰,約坦凱旋而歸。結果三年之久,以色列接受亞捫的貢物(注五十)。約坦也曾廣泛地建設。他在耶路撒冷的俄裴勒城上(the wall of Ophel)多有建造,並建造一座重要的殿門。在其他地方,約坦擴大城邑,建造「營寨和高樓」,以堅固國防。

    但富庶與繁榮往往導致宗教上的疏忽,猶大現在就是如此。當時興起服事的先知是出眾的以賽亞,從他的話可見一般(注五一)。他常常攻擊百姓,因舒適而產生驕傲與自私的罪。他警告說若百姓依然故我,刑罰便會來臨。事實上,約蘭逝世時,刑罰已經迫近眉睫了。以色列王比加和大馬色王利汛,已經臨近耶路撒冷城門,威迫猶大聯盟背叛亞述(王下十五37)。亞哈斯繼任國君之位時,正遇到這種困擾的情況。

 

第四節  亞述管轄時期

主前七四三~六四○(王下十六~廿一;代下廿八~卅三)

 

    現今猶大比從前任何時期更直接及嚴重地體驗到亞述的攻勢。到目前為止,大馬色與以色列一直是亞述戰役的防堵線,但現今他們已是強弩之末,未多久便奄奄一息。猶大顯然是難逃厄運的了。

一、亞哈斯  主前七四三~七一五(王下十六;代下廿八)

    亞哈斯雖然年方十六(注五二),卻身居眾人之上,統治二十八年之久(王下十六2;代下廿八)。他與父親共度十二年,與兒子攝政王希西家共度十三年,因此,他個人僅僅獨立統治三年。

    自統治的開始,亞哈斯就採取親善亞述的政策。當約坦仍然存活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亞哈斯足以僭越他父親的領導權(注五三)。或許耶路撒冷的貴族相信,臣服亞述的提革拉毗列色,較對抗他更為有利,因此,他們支持親善派的亞哈斯奪位。

 

    1.比加與利汛的圍困(王下十六59;代下廿八521):鑒於耶路撒冷親善亞述的氣氛,以色列王比加和大馬色王利汛聯手圍困耶路撒冷,強迫猶大投身背叛亞述。前面已經提到圍困發生於約坦的晚年,但既然亞哈斯已僭取領導權,所以對抗的任務是無可推諉的。亞哈斯自知無能迎敵,並且企圖維持與亞述的友好關係,所以向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求援。提革拉毗列色就是九年前,他祖父烏西雅領導北方聯盟對抗的征服者。亞哈斯致爾邀他派軍上來,攻擊以色列與大馬色,強迫這兩個圍困者撤退。他以可觀的金銀利誘亞述王。亞哈斯的計畫如願以償,因為提革拉毗列色浩浩蕩蕩而來(注五四),比加與利汛被逼而撤退回國了。然而,他們撤退以前,在猶大橫加毀壞,殺死十二萬百姓,擄去二十萬人(注五五)。後來,因為神的先知俄德(Oded)的勸誡,這些俘擄隨即被遺回猶大(注五六)。

    神指責亞哈斯脫離重圍的方式。正當亞哈斯考慮致函與饋贈提革拉毗列色的時候,以賽亞便傳達神的責備(賽七~八)。先知宣告說,他真正的敵人並非這些弱小的毗鄰君王,而是他正要尋求幫助的強大亞述王。未來三年內,提革拉毗列色普遍地欺淩猶大,證實了以賽亞之預言。他甚至強迫亞哈斯饋送贈品外,附加貢物(代下廿八2021)。在緊接的年日中,接二連三的亞述統治者,更進一步的洗劫蹂躪猶大。這一切都兌現了先知的話。

 

    2.宗教上的失敗(王下十六241018;代下廿八142225):在宗教方面,亞哈斯並沒有跟隨四位前王的腳蹤。他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造巴力像,在欣嫩子穀(Hinom  Valley)獻嬰透為祭,又在邱壇膜拜。征服者提革拉毗列色侵略的尾聲,亞哈斯在大馬色與他會晤的時候,看上了一座外邦神壇,其後他將籃圖送回國內,命令祭司烏利亞(Urijan)為耶路撒冷建造一座。同國後,他設置這座壇成為聖殿正式獻祭的地方,取代摩西律法所定規的銅壇。除此以外,他故意損毀聖殿內一些分別為聖的器皿,甚至關上聖殿的門,因此強迫百姓在他所揀選的地方敬拜。

 

    3.軍事上的逆運(代下廿八1619):鑒於這種敗德,猶大歷經軍事上的厄運是意料中事。第一次的惡運是以東再度叛變,甚至自猶大俘擄百姓,以先前亞瑪謝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猶大再度丟失亞喀巴灣上重要的以拉他港。大馬色的利汛曾經欲據以拉他為已有(王下十六6),可能事隔不久,猶大便將它丟失了。另一次惡運來臨是非利士入侵猶大,帶來嚴重的禍害,甚至佔領了若干城邑,名字列在聖經中。歷代志的作者暗示,亞哈斯致提革拉毗列色的信中,不單懇請這位亞述大君威脅以色列與大馬色,更求他前往襲擊以東和非利士。因此,提革拉毗列色的自述是意味深長的,他說自己曾擊敗非利士人,接受以東及其他國家的貢物。

二、希西家  主前七二八~六八六(王下十八~廿;代下廿九~卅二)

    希西家繼承父親,執政共四十二年,然而如前文所述,起初十三年是共同攝政的。他父親離世前四年內(注五七),可能因為日漸得勢之反亞述派的堅持,希西家開始執掌大權了。這一派反對亞哈斯採取親善亞述的作風。可能希西家起初即位攝政王,也是這一派堅持的結果,然而當時亞哈斯仍然獲准保持至尊的地位(注五八)。

 

    1.蒙神的贊許(王下十八47;代下廿九2~卅一21):在神的眼中,希西家是猶大最好的君王之一。他被稱頌為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注五九),並且他對神的倚靠是所有猶大君王不能匹敵的(王下十八5)。自亞哈斯縱容異教風尚後,國中需要徹底的改革。希西家付諸實現了。他重開聖殿的門,吩咐祭司與利未人清除所有的異教物品。潔淨並重新放置應有的聖物,恢復真正的崇拜。偉大的獻祭與慶典,表明回復真正的摩西禮儀(代下廿九2036)。另一方面,希西家吩咐百姓守逾越節。多年來逾越節早已被人遺忘了,甚至在亞哈斯當政以前也是如此,從別示巴直到但,希西家邀請以色列人守節(代下卅127)(注六十),百姓反應熱烈。自所羅門統治以來,從未享受過這種筵席與崇拜的日子(代下卅26)。順序而來的是普遍潔淨全地。邱壇、木偶、亞舍拉的柱像、祭壇、甚至許多世紀以前,摩西在曠野所造的銅蛇(民廿一59),都被摧毀了。希西家更進一步的重建祭司與利未人的組織,要求百姓納十分之一供養他們(代下卅一121),全地經歷前所未有的改革。

 

    2.希西家與亞述:希西家和他父親適得其反,與亞述誓不兩立。然而,撒珥根二世(Sargon  2)在位期間(七二二~七○五)(注六一),他並沒有明目張膽地背叛這個東方強國。撒珥根是能幹的王,也是軍事上的天才。他將其他臣服國的俘擄,遷徙安頓在以色列的領土上。撒瑪利亞陷落的當年,他再度率領亞述大軍西進,平息哈馬所發動的暴亂(注六二)。其次,他在小亞細亞也是所向無敵的。事後,他又鎮壓迦基米施(Carchemish)的叛變,徙置國內的百姓。最後,他終於粉碎地方宿敵烏拉圖國(注六三)的勢力,這是前王無能為力的。對希西家尤其重要的是,在主前七一一年,撒珥根抵達非利士境,削平亞實突所領導的亂事;亞實突是昔日非利士主要的城邑(注六四);希西家曾被邀請參加亞實突聯盟,但他智慧地婉拒了(注六五)。

 

    3.希西家與西拿基立(Sennacherib)(代下卅二18):撒珥根那較無能的兒子西拿基立(七○五~六八一)登基的時候,希西家便參與類似的聯盟。他顯然認為現今的時機成熟了。這個聯盟的構成份子,較先前的為多,推羅是領導的城邑(注六六);埃及新王沙巴穀(Shabaka主前七一○~六九六左右)即位後,也答應予以更多的援助。然而,希西家意料西拿基立要採取報復手段,所以作全面性的戒備(代下卅二18)。他加強防禦事工,製造新武器,增強兵力。他份外小心地切斷敵人的洪水設備。同時提供百姓一個較方便的水源,他挖掘了著名的西羅亞地道(Siloam  Tunnel),自基訓泉引水,流經俄斐勒山,抵達城中的低地。這是一件出色的工程(注六七)。

 

    4.西拿基立入侵(王下十八13~十九37;代下卅二921;賽卅六~卅七):西拿基立在位前四年,終日埋首策動制服巴比倫。但主前七○一年,卻舉兵前往鎮壓西方的暴亂(注六八)。他首先解決為首的推羅,粉碎那裡的反抗勢力。推羅王努尼(Luli)只好逃奔賽普勒斯。當時,聯盟中較為溫和的份子——比布羅斯王、亞瓦底王(Arvad)、摩押王、以東王和亞捫王等——都紛紛投降。其後,西拿基立沿地中海南下,對付另一座領首的城邑——亞實基倫,將它的王西奎亞(Sidqia)俘擄至亞述。西拿基立控制了沿岸地帶後,便轉向內陸,進攻居第五位的耶路撒冷城。中途稍作停頓,圍困拉吉(注六九)。當時,他收取自猶大來的貢物,說明希西家承認反叛的主張是錯誤的(王下十八1416)(注七十)。約在同一個時候,希西家釋放前以革倫王帕地(Padi)。帕地因為拒絕參與叛變,曾被聯盟軍解遞囚禁在耶路撒冷(注七一)。但希西家這種臣服的表現,未能滿足西拿基立的要求,他差遣三位將領(注七二)率領大軍,進行心理戰術,威脅希西家及其百姓(王下十八1737;代下卅二916;賽卅六121)。他們的恐嚇為要使百姓驚惶失措,也催逼了希西家求問以賽亞。王從他口中獲得神的安慰。在千鈞一髮的時候,西拿基立風聞特哈加(Tirhakah)(注七三)率領埃及軍前來援助聯盟軍,他只好暫時放棄耶路撒冷,轉而迎敵。然而,當時他致函希西家,重申眾將領威嚇的話。手中持著書信的希西家,再度尋求神的印證。神的話透過以賽亞臨到。這一次,先知安慰王說,西拿基立不會攻陷耶路撒冷,甚至不能靠近它(王下十九834;賽卅七835)。

 

[ 圖十五  先知活動之城市 ]

 

    從西拿基立的報告中,我們得知他的確迎遇埃及大軍,並且在以革倫的以得卡平原(Eltekeh)殲滅他們(注七四)。他也提及征服磷近的城邑,如以得卡、亭拿和以革倫,並且恢復以革倫前王帕地的王位,立他為征服地的統治者。西拿基立又記載說,除了無數的村莊外,他又攻陷希西家六十四座堅固的城邑,俘擄二十萬百姓。然而,聖經的記載作最後的報導說,「耶和華的使者」擊殺西拿基立的軍兵不下十八萬五千人,因此,戰事突告終止(注七五)。關於這個結局,西拿基立避而下談是意料中的事。但他的自述間接印證了事實,因為他並沒有自稱攻陷耶路撒冷,事情就顯得不尋常了,因為從開始,耶路撒冷就是他主要的目標之一。他的報告僅提及在耶路撒冷圍困希西家,「尤加籠中鳥一樣」(注七六)。

 

    5.希西家的疾病與聲譽(王下廿;代下卅二2233;賽卅八~卅九):希西家的生平中,另載有兩段插曲,與這次亞述戰役是唇齒相關的。第一段插曲是關於一場嚴重的疾病,幸虧神施恩的手醫治,王才得以痊癒。時間是正逢西拿基立入侵,或許稍前(注七七)。希西家禱告神,求痊癒,神藉著以賽亞回覆,答應延長他的壽命十五年,並解救他脫離亞述的權勢。希西家為國憂心如焚,以致他的病更重了,因為國家不能沒有領袖。神體恤希西家情緒上的不安,所以給他一個特殊的記號,證明應許必得實現:日晷住後退了十度。

    另一段插曲是關於巴比倫王米羅達巴拉但(Merodachbaladan)差遣使者訪問耶路撒冷。事情發生於希西家病癒後不久(賽卅九1)(注七八)。這個訪問隊表面上佯裝恭賀猶大王復原,實際上是為巴比倫與猶大反亞述的共同旨趣而來的。巴比倫曾經年累月的與亞述爭鬧,米羅達巴拉但個人被捲入漩渦,已達二十年之久了。他盼望任何一方面的支援。眾使者饋贈希西家昂貴的禮物,而希西家則顯示自己的財富。然而,他因此遭以賽亞嚴厲的譴責。先知說,有一天這些使者的國要來奪取一切的財寶。一世紀後,偉大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2)得勢,事情便如期發生了。

三、先知以賽亞與彌迦(Micah

    1.以賽亞:如前文所顯示的,先知以賽亞對國家非常重要。他曾經規諫亞哈斯與亞述聯盟的錯誤,他也忠告和安慰希西家。這些片段的插曲,顯然只代表著無數性質相同的事件。例如,以賽亞必定與敬虔的約坦有接觸;而且,與希西家所宣導成功、討神喜悅的改革更不可分。雖然亞哈斯公然的蔑視以賽亞,但我們仍不能忽視他的影響。很可能當希西家年僅十二歲,就得以被立與亞哈斯共同攝政,這與以賽亞也大有關連的。希西家獨自執政的時候,以賽亞曾經強烈地反對與埃及聯盟(賽卅17;卅一13):這顯然影響希西家拒簽主前七一一年的盟約。然而,以賽亞卻因此遭假先知的評擊(賽卅811),希西家對主前七○一年的聯盟改變態度,可能是深受假先知的影響。但希西家招惹麻煩後,轉向以賽亞求助,先知並沒有與他作對,反而全力合作。他瞭解王的難處,體會他的真誠,這些都足以激動他伸出援助之手了。

    2.彌迦:當時,另一位活躍的先知是彌迦。他在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的統治下作先知(彌一1)。他開始工作較以賽亞晚,但卻與他同時期。彌迦來自猶大西南部的摩利沙村(Moreshath)。他不像以賽亞,常出現于宮中;但耶利米(廿六1719;比較彌三1112)曾提說他富有影響力,特別是對希西家。彌迦主要的資訊是關於百姓的罪。尤其抨擊社會的惡習與對耶和華的不忠。他所強調的,和鋒銳地預言即將來臨的刑罰,都與以賽亞的信息不謀而合。

四、瑪拿西  主前六九七~六四二(王下廿一118;代下卅三120

    瑪拿西繼承父親希西家,統治五十五年,是猶大和以色列君王中,執政最長的。起初的十一年與他父親一同攝政(注七九),因此,他是第五位元相繼以這種方式開始統治的王子。

 

    1.宗教上的失敗(王下廿二216;代下卅三210):在宗教的事情上,瑪拿西並沒有效法他那敬虔的父親,反而追隨那違背律法的祖父亞哈斯,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他恢復希西家所毀滅的可憎的異教物品;遍地設置巴力祭壇,甚至安放在聖殿中;承認亞捫的神只摩洛,在欣嫩子穀獻上孩童為祭;他推行各種異教的占卜術,甚至在聖殿中,豎立迦南女神亞舍拉的像。凡抗議的,都遭殺害,因此,他流了許多無辜人的血。根據傳說,以賽亞是被殺中的一位。這一切都顯明,亞述流行的宗教活動,和腓尼基較原始的巴力美耳刻崇拜,這兩種綜合性的影響,在當時是顯露無遺。聖經說,瑪拿西引誘百姓行惡,較若干世紀前,神驅逐出境的列國更甚(王下廿一9)。神的先知不厭其煩地警告王的所作所為,無奈都是忠言逆耳。

 

    2.刑罰與悔改(代下卅三1120):神的刑罰並不遲延(注八○)。瑪拿西被亞述王(注八一)擄去(注八二)。這一次俘擄的實情不詳。可能是出於西拿基立的兒子以撒哈頓(Esarhaddon六八一~六六九),或孫子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六六九~六二三),二人相繼統治的時候,亞述國的勢力達到顛峰時期。兩位統治者成功地策動戰役,南至埃及地,這是亞述國中史無前例的;亞述巴尼帕甚至在東方險峻的以攔山脈中,有重大的戰績。

    有利於以撒哈頓俘擄瑪拿西的說法,是這位統治者除了列出二十一位君王外,更特別提及瑪拿西是他的藩屬。他又說,這些王必須在主前六七八年,個別供給尼尼微珍貴的建築材料(注八三)。然而,行文之間,並沒有流露出一種俘擄的意味,雖然或許果真是如此。傾

向接受亞述己尼帕俘擄瑪拿西的說法是,他平息地中海南部諸國的事實,瑪拿西可能也牽涉其中(注八四),這是一種輕易導致被擄的場合。叛亂之火漫延得非常遼闊,甚至包括東方的巴比倫,相持了五年之久(六五二~六四八)。既然聖經記載只提及策動擄掠的「將帥」(sare),可能亞述王並未在場,因此解釋了為何沒有官方的記錄存入亞述的檔案中。另一方面,第二種觀點與聖經的故事較易吻合,暗示瑪拿西的被擄發生於統治的末期,在他實行偶像崇拜多年之後。若堅持第一種說法,他被擄的時候,在他作王五十五年中直接統治的第十七年發生的;第二種說法則在他統治的第四十六年發生。

    事隔不久,瑪拿西獲准返回猶大國,因為他在被囚的時候,深深懊悔,因而贏得神的歡心。他複職後,立即尋求補救罪行的方法——清除異教崇拜物品、恢復聖殿中真正的崇拜。他歸回後,以這種方式統治的年限不詳,可能是四、五年(注八五)。

五、亞們  主前六四二~六四○(王下廿一1926;代下卅三2125

    亞們(Amon)繼承父位,但只執政兩年。他恢復他父親治下極力推行的偶像崇拜,顯然絲毫不為後期的改革影響。甚至他的臣僕也厭惡他的所作所為,因為其中一些人共謀將他殺死在宮中。但是大部份的百姓,並不准許任何刺殺行動,所以也殺戮這些謀叛者的性命。

亞們八歲的兒子約西亞(Josiah)接續他作王。

 

第五節  巴比倫開始強盛

主前六四○~五八六(王下廿二~廿五;代下卅四~卅六)

 

    約西亞登基後,猶大國的歷史便進入了尾聲。亞述已不足為懼了,因為亞述巴尼帕的晚年,鮮有軍事活動,自他以後至主前六一二年,尼尼微失陷的時候,相繼統治的都是庸君。然後,巴比倫卻一躍為世界的領袖,產生了所謂新巴比倫帝國時期,這種權勢的轉移,發生于約西亞三十一年統治的末期。因此,他在位期間,免受外來的干擾與危險,但其後的三位繼承者,卻深深捲入這個新的權勢之中。最後,猶大終於被巴比倫俘擄了。

一、約西亞  主前六四○~六○九(王下廿二~廿三30;代下卅四~卅五)

    約西亞治下的三十年,是屬於猶大國所享受過最美好的日子之一。它的特色是平靜、富庶和改革。沒有外來的敵人宣戰,百姓可以集中力量建設,而約西亞則重新制定摩西律法所命令的規條,以討神的喜悅。

約西亞年方八歲便受封為王。因為亞們恢復瑪拿西早期的劣行,所以偶像崇拜非常猖獗。但透童約西亞顯然有敬畏神的謀士,取代了他父親的影響,因為約西亞回轉跟隨耶和華。年僅十六,他便獨自「尋求他祖大衛的神」(代下卅四8)。到了二十歲,他開始潔淨那路撒冷和猶大,清除他父親與祖父引進國內的異教物件(代下卅四37)。在國內獲得成功後,約西亞甚至在北方的以色列執行類似的任務,廢除祭壇與假神像(注八六),當時亞述的管轄權已是名存實亡了。

 

    1.約西亞的改革(王下廿三25;代下卅四8~卅五19):約西亞年二十六歲的時候(主前六二二年),對所成就的事十分滿意,但眼看仍然有百廢待舉,故此付出更大的努力,帶來猶大歷史中,號稱最徹底的改革。這一次特別的努力,主要是因為發現(注八七)「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代下卅四14)(注八八)而深受影響。當工作人員修補聖殿的時候,大祭司希勒家(Hilkiah)發現了律法書(注八九)。書記沙番(Shaphan)將書卷帶到王面前誦讀。約西亞發現當時所行的,與書卷所規定要求的背道而馳,心中甚感煩擾。王尋求女先知戶勒大(Huldah)的忠告,她警告說,因為這種背道,刑罰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在約西亞的日子,刑罰不會來臨,因為他曾竭力按神的心意行。其後,約西亞向百姓誦讀律法,並頒佈命令,實行改革。

 

[ 圖十六  尼哥的路線和約西亞之爭戰 ]

 

    所有異教的物件,都自聖殿、耶路撒冷城及遍地徹底清除;異教的祭司被革職,舉行宗教淫亂的房子被摧毀;在欣嫩子谷向摩洛獻孩童的祭禮被廢除;排列在聖殿的進口,獻給太陽神的馬匹被移走並將戰車焚燒;最後,在耶路撒冷外,所羅門為假神所立的邱壇都被拆除了(王下廿三414)。

    約西亞並不因在猶大實施了改革而心滿意足,他眼看亞述已是強弩之未,便乘此也頒佈北方的改革計畫。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久為金牛犢崇拜中心的伯特利;根據三百年前的預言(注九十),約西亞在耶羅波安一世所立的壇上,焚燒假祭司的骸骨,然後毀滅祭壇與邱壇。

    可能約西亞改革最有意義的一面是遵守逾越節(王下廿三2123;代下卅五119)。按記載,自先知撒母耳的日子以來,百姓從未如此慎重地遵守逾越節(注九一),神起初的命令是要百姓每年恭謹地守逾越節,但百姓卻視若無睹,約西亞命定當年的節期要按規而行。

 

    2.約西亞之死(王下廿三2830;代下卅五2027):約西亞是能幹的君王。他所推行的掃蕩式的改革,絕不是一位平庸之君所能促成的,況且當時反對之聲必定四起。正如上述的,甚至以色列昔日的省份,也感受到他的權勢,因而擴大猶大影響力的範圍。然而當他不自量力,企圖在某方面左右世界局勢之發展的時候,卻自取滅亡了。

    事情牽涉到主前六○九年,他竭力阻止埃及的法老尼歌二世(Necho 2)北上。尼歌進軍為要協助亞述,嘗試壓制巴比倫成為世界上的新領袖。主前六一四年和六一二年,亞述的兩個要邑一亞述和尼尼微,先後被瑪代人(Medes)和巴比倫人攻陷(注九二);而亞述的殘兵敗將,在亞述烏巴列二世(Ashur-uballit 2)的率領下,逃奔西方的哈蘭(注九三)。主前六一○年,巴比倫王拿布波拉撒(Nabopolas- sar)攻下了哈蘭,結束了亞述的國運。主前六○九年,剛繼承森美忒庫一世(Psammetichus I)的埃及新王尼哥(注九四),揮軍北上幫助亞述的殘兵,目的為要使埃及取代巴比倫,重登世界煊赫的地位。約西亞嘗試在具有戰略性的米吉多攔阻埃及,這或許暗示他仍然親善巴比倫,但猶如螳臂擋車自取滅亡。屍首被運回耶路撒冷安葬。

二、第七世紀的眾先知

    約西亞的日子是先知活躍的時期。主前六二七年,約西亞第十三年(耶一2),耶利米(Jeremiah)開始傳道,直至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於巴比倫為止,西番雅(Zephaniah)也以約西亞的統治(番一1),定他寫書的日期,可見他與耶利米差不多同時開始,至少是在約西亞改革之前,因為他也提及異教的禮儀仍然風行國內(番一5)。那鴻(Nahum)並未以君王之年號定他寫書的日期,但將他安置在約西亞時期,是最適合不過的,因為全書的主題是關於尼尼微的失陷,事發於主前六一二年,約西亞逝世前三年。哈巴穀(Ha- bakkuk)的預言必定是在約西亞統治的末期,或相繼統治的約雅敬(Jehoiakim)期間,因為他提及迫近眉睫的巴比倫侵略(哈一56)。

    如此密集的寫作先知共同見證,是以色列或猶大史無前例的。其中的意義是,神要藉此給予猶大最後且最嚴重的警告,刑罰必速速來到。約西亞能改革成功,顯然大部份要歸功於這些勇敢堅貞的先知。王當然必須以身作則,但這些先知也予以極大的幫忙,鼓勵他的運動,勸告百姓接受。例如耶利米嚴嚴斥責那觸目皆是、罪無可恕的偶像崇拜(耶二513);警告百姓,若不立刻悔改,刑罰必然臨到(耶三151925)。西番雅預言,猶大必受嚴厲的處分,因為她的罪(番二4~三7)。那鴻的警告較間接,預言尼尼微的滅亡;但顯然這是傳講神必刑罰幾為非作歹的人之信息。哈巴穀再度直接談論巴比倫,作為神公義的工具,來對付猶大(哈一111)。

三、約哈斯  主前六○九(王下廿三3133;代下卅六13

    約西亞有三個兒子,各按其時統治猶大。以色列或猶大諸王中,沒有任何一人有這樣特殊例子(注九五)。但是他們三人都不效法父親順服神。

    第一位執政的是二子約哈斯。百姓放棄長子,揀選年二十三的約哈斯承繼約西亞。然而他在位僅三個月。因為自從約西亞失敗後,法老尼哥便管轄猶大,他命令長子以利雅敬(Eliakim)取代約哈斯。以利雅敬後來改名為約雅敬(注九六)。尼哥顯然有某種理由,認為約哈斯會與他處處為敵,而長子則會與他充份合作(注九七)。當時,尼哥命令猶大進貢,要求一百他連得銀子,一他連得金子。而約哈斯被擄到埃及,死於該地,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耶廿二1112)。

四、約雅敬  主前六○九~五九七(王下廿三34~廿四7;代下卅六48

    約雅敬即位時年廿五歲,比被廢的弟弟大兩歲。約雅敬在神面前行惡,而且庸碌無能,可能當初百姓揀選較年幼的約耗斯繼承父位時,約雅敬的昏庸早已顯露無遺了。耶利米輕視約雅敬,宣告他將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廿二1319)。約雅敬獲得這樣下場的特別原因,是他為自己建造新宮殿。他不滿父親的宮殿,所以耗費國孥、勞役百姓建造新宮。約雅敬也愚不可及地割斷並燒毀耶利米的書卷,以為因此可以稍為減輕那些嚴重的警告。這書卷是耶利米按神的吩咐寫成的(耶卅六23)。除此以外,加上為要向尼哥進貢,就徵收令人憎惡的人頭稅(王下廿三35),都足以激怒百姓,造成極度的不安。當日世界局勢的轉變,巴比倫出現成為世界的新強時。更加強這種動盪不安的情緒。

五、巴比倫的得勢

    在主前六○九年,尼哥與巴比倫相會晤的時候,巴比倫仍未獲得地中海岸各國的管轄權,雖然埃及的法老未能從拿布波拉撒手中奪回哈蘭,但他卻能阻止巴比倫得寸進尺。在西方,埃及繼續傲視四方三年之久(注九八)。拿布波拉撒與他那天才橫溢的兒子尼布甲尼撒,只好發奮自強,伺候時機了。

    主前六○五年初葉,雙方在幼發拉底相衝突,改變世界局勢的迦基米施之戰爆發的時候,機會便來臨了。尼布甲厄撒率領巴比倫大軍,因為他年老的父親臥病在床。這位巴比倫的青年人,大顯身手,使埃及軍一敗塗地。尼哥撤退至俄隆提斯河的哈馬,希望重整旗鼓;但尼布甲尼撒不給予他機會,窮追不捨,最後全盤殲滅埃及僅存的殘兵敗將(注九九)。從此,尼布甲尼撒贏得他父親朝夕期待的統治權,巴比倫成為世上新的領導者。「赫帝(Hatti)全地」(注一○○),即敘利亞,和巴勒斯丁直至埃及的邊境,都呈現在這位新的征服者的面前,他只要聲言統治權就可以了;於是尼布甲尼撒即時採取步驟,他南下至耶路撒冷,強迫約雅敬及鄰近其他君王臣服他。

 

[ 圖十七  亞述的傾覆和巴比倫之興起 ]

 

尼布甲尼撒於這些新征服國中的時候,他不但期望這些主要的城邑歸順他,更希望搜羅精英,以便安置在巴比倫,成為政府未來的人選。可能各城邑被逼交出最優秀的青年。其中來自耶路撒冷(注一○一)的有但以理(Daniel)和他的三位朋友:哈拿尼雅(Hananiah)、米沙利(Mishael)、亞撒利雅(Azariah)(注一○二)。在主前六○五年八月,尼布甲尼撒正分身不暇的時候,突然接獲患病之父規的死訊,只好迅速返回巴比倫,接受冠冕,成為尼布甲尼撒二世。然而同年的秋季,他又重返西方,繼續未完之策略。主前六○四年,他提到非利士的城邑亞實基倫是他的重要戰果,這座城邑是經過猛烈的攻擊後才失陷的(比較耶四十七57)(注一○三)。主前六○一年,尼布甲尼撒直搗埃及,在邊境與尼哥相遇。會戰中雙方損失慘重,且不分勝負。尼布甲尼撒被擊退,收兵回巴比倫。

 

六、約雅斤(Jehoiachin)主前五九七年猶太被擄(王下廿四816;代下卅六910

    尼布甲尼撒的撤退,僅使當地有短暫的喘息機會,因為主前五九七年他捲土重來,橫加摧毀。約雅敬的叛變是導火線,他再度仰賴埃及的援助(王下廿四1)(注一○四)。有一段時期,巴比倫王只分遣部隊鎮壓暴亂,由亞蘭人、摩押人和亞捫人增援(王下廿四2;耶卅五11),但最後,他體會到戰役是必須的,所以親赴戰場。

主前五九八年十二月尼布甲尼撒離巴比倫,同一個月內約雅敬在耶路撒冷逝世(注一○五)。約雅敬十八歲的兒子約雅斤(注一○六)即位,承受了五九七年三月巴比倫致命的一擊。約雅敬會期待的埃及援助成為泡影。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隨行的有太后、皇族、巨僕和戰利品。著名的先知以西結(Ezekiei)也同時被擄(結一13);此外,另有一萬名優秀份子,包括木匠、鐵匠一千人(王下廿四1116)。

七、西底家(Zedekiah)與主前五八六年的被擄(王下廿四17~廿五21;代下卅六1121;耶卅九110

   尼布甲尼撒立約西亞的第三子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Mattaniah)為王。他當時年廿一歲,較他的長兄約雅敬年輕十五歲。尼布甲尼撒效法法老尼哥對待約雅敬的政策,為他易名西底家。然而,猶大百姓似乎自始至終不承認他為王,可能因為他是外邦人尼布甲尼撒所立的,他們反而將王的尊榮仍歸於被擄的約雅斤(注一○七);結果,加上約雅斤可憐的判斷力與庸懦的才能,他的統治期間,充滿了長期的動盪與不安。除此以外,西底家的謀士極力聳恿他背叛巴比倫,最後西底家終於唯命是從了。從尼布甲尼撒早期對待耶路撒冷的暴行來看,我們會以為猶大百姓必定會保持溫馴順服,但情況剛相反。

 

    1.背叛巴比倫(王下廿四20;代下卅六13):在耶路撒冷內,強烈反巴比倫份子極力主張背叛,逼使西底家再度向埃及求援。以東、摩押、亞捫和腓尼基級成新的聯盟(耶廿七13),而耶路撒冷的煽動份子盼望猶大能加入其中。假先知隨波逐流,杷他們的運動宣告說,神已經粉碎巴比倫的軛,而兩年內,猶大被擄的百姓要歸回耶路撒冷(耶廿八24)。然而耶利米否定這種說法,申斥它的虛假性,並力勸百姓繼續接受巴比倫的管轄(耶廿七122),西底家的第四年,在猶大以外有兩種時勢可助長暴亂之火,在埃及森美忒庫二世(Psammetichus 2)繼承尼哥為五,在巴比倫本上,發生了一個小規模的叛亂。然而,西底家仍然不為反巴比倫的份子所搖動。他反而顯出良好的判斷力,差遣代表前往巴比倫覲見尼布甲尼撒(耶廿九3;五十一59),甚至可能親自前往,以表達猶大的忠貞不移。

    但五年後,西底家卻被說服了。他揀選背叛,向埃及求援。聯盟國之間,詳細的國防協調未有記載,但當時猶大確實與埃及締結某種盟約。主前五八八年,合弗拉(Hophra)繼承父親森美忒庫二世,成為埃及的法老,他更積極地推行干預亞洲的政策。因此,主前五八八年初葉,尼布甲尼撒再度邁向西方(注一○八),他的軍隊圍困耶路撒冷;埃及遵守諾言,差遣援兵,暫時替猶大解圍,但巴比倫在援軍還未與被困者聯絡以前,輕而易舉地瓦解他們的勢力。尼布甲尼撒的軍隊隨即重圍耶路撒冷的城牆。

 

    2.耶利米在同胞手中受苦:其間耶利米在猶大的同胞手中,遭受極大的折磨。當圍困暫時解除的時候,他預言巴比倫軍必然速速重來,結果立即遭耶路撒冷的首領監禁。(耶卅七116)。憂心忡忡的西底家前往探望他的時候,再度聽聞耶路撒冷失陷的預言;西底家稍為恢復先知的自由,使他住在護衛兵的院中(耶卅七1721)。但是眾首領因此深感不滿,再度強制囚禁他在一個泥濘的水槽中(耶卅八16)。他在這個惡劣的地方被囚多久,並未明說。但最後王准許他的一位臣僕以伯米勒(Ebed-melech)解救他(耶卅八713)。然而,耶利米不顧這些迫害,仍然忠心耿耿的傳達神的警告與忠告。

 

    3.耶路撒冷的陷落(王下廿五121;代下卅六1720;耶卅九110):主前五八六年七月,耶路撒冷城陷在巴比倫人的手中,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注一○九)。西底家企圖逃亡,但在耶利哥附近束手就擒,被解押到尼布甲尼撒的總都利比拉(Riblah)。西底家目睹他的眾子被殺後,他的雙眼被剜。他與眾多的百姓(注一一○)被擄到巴比倫,而耶路撒冷在尼布甲尼撒之屬下尼布撒拉旦(Nebuzaradan)的手中,遭受嚴重的損害。其中包括已屹立四個世紀、所羅門建造的宏偉聖殿,也被徹底摧毀。

    拉吉的書信(注一一一)證明,當時猶大全地也飽受蹂躪。其中的一封信,是一位在瞭望台站崗的軍宮寫給拉吉的官長的,他說,亞西加的烽火訊號已經消失了,暗示這座城邑剛失陷於巴比倫。耶利米明說,在恐怖的猛攻以前,亞西加和拉吉是最後僅存的兩座城邑(耶卅四67)。巴比倫王使猶大永無翻身之日。

 

注釋

  一:伊施波設統治的支派中有它(撒下二9)。自押沙龍死後,大衛返回耶路撒冷時,有一個便雅憫人示巴曾領導背叛(撒下廿122)。

  二:然而可能羅波安的管轄權從未延伸至便雅憫地。耶羅波安設立伯特利為宗教中心,雖然屬以法蓮地(代上七28),卻位於便雅憫與以法蓮的邊境上(書十八13);後來巴沙堅固距耶路撒冷以北僅四裡的拉瑪,就是在便雅憫境內(代下十六1)。可能實際的邊境不時地在改變。

  三:例如王上十二2123:代下十一13101223;十四8;十五289及其他。

  四:歷代志下三十四章6節提示,更準確的位置是北瑪拿西,因為位在更北端的拿弗他利是與西緬相連的。西緬遷移的基本理由是因為這支派地位低微,她只獲得一些城邑,而其他支派則配得土地。這種卑微的地位,與雅各的預言相關,他說西緬要分散在以色列中(創四十九57),而且西緬支派進入迦南地的人數稀少(只有二萬二千人,最小的支派)。參考LJ Wood,“SimeonThe Tenth Tribe of  Israel”,Theolog4Fall1966),六~一○頁。

 五:最北端的兩個城邑是瑣拉和亞雅侖,原是分配給但支派的(書十九4142)。既然歷代志下十一章10節說,那十五個城邑是屬於便雅憫和猶大的,可見自但支派遷徙後(士十八章),這兩個城邑(最靠近便雅憫地的)便被便雅憫支派吸收了。

  六:刻在卡納克(Karnak,譯者注:埃及底比斯北部之廢墟)亞孟廟朝南的牆外。圖中見示撒正在擊打亞洲人。當時亞孟神賜他十行列的俘擄,象徵著所列名的城邑。關於圖片,參考ANEP,圖349;關於譯文、論述及出版的書目,參考JSimonsHandbook for the Study of Egyption Topographical Lists Relating to Western AsiaLeidenE.J.Brill1937),九○~一○一,一七八~一八六頁。

  七:然而示撒可能曾在迦薩東南部的沙魯亨(Sharuhen,即現在的Tell el-Farah)仍保有一座營壘。這個營壘有一道堅牢的磚檣,二十三尺寬,被認為是屬於示撒的,若屬正確,可見他有意逗留在這個城邑中,以之作為當地的一個據點。參考WrightBAR,一四九~一五○頁。

  八:歷代志下十三章1節及下文稱他為亞比雅(Abijah,非Abijam)。亞比央的意思是「大海之父」,亞比雅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父」。他顯然有兩個名字。

  九:因為亞比央和亞撒的母親及祖母都是同名的(王上十五210;代下十五16),所以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兄弟,並非加王上十五8,代下十四1所說的,他們是父子;參考亞比央只有三年的短暫統治。但亞比央已年長,可以有孩子了(事實上,按代下十三21,他有二十二個兒子,十六個女兒,這些子女是十四個妻子所生的)。可能母親瑪迦和祖母亞希沙龍(Ahishalom)實在是亞撒的祖母和曾祖母。只是因為亞比央短暫的統治,瑪迦便繼續任太后,而因為敬拜偶像,被亞撒所廢(王上十五13;代下十五16),參考Albight  ARI,一五八頁。

  十:一些學者認為謝拉就是奧梭岡Oserakhon,但可能性不大:因為基本上的拼音就有差異;謝拉並非法老,而奧梭岡是利比亞的後裔,他不是衣索比亞人,而謝拉卻是。參考G.RicciottiThe History of Israel2d.transed;MilwaukeeBruce Publishing Co.1958),I,三五九頁。

注十一:泰利MNHK,五七~六二頁支持此論點。他是根據歷代志下十六章1節,他認為「第三十六年」這個年代的記號,是指當時猶大的歷史年代,而非指亞撒已獨自當政三十六年之久了。他反駁Albright時,有可信服的論點,參考“The Chronology of the Divided Monarchy,”BASOR100(十二月,1945),一六~二二頁。

注十二:瑪利沙曾被認為是Tell Sandahannah,靠近基伊拉和亞革悉(書十五44;彌一1415),不到兩哩以北就是今日的Beit Guvrin

注十三:根據泰利的年代計算法;MNHK,五九~六○頁。

注十四:但我們必須注意,在兩次戰役之間,亞撒可嘉地在耶路撒冷召聚百姓,更新與神所立的約。事實上,所獻上的七百隻牛,七千隻羊大部份是就地取材的,整個場面顯然是出於一種感謝神恩寵的心,而不是出於炫耀。雖然如此,但亞撒顯然在潛意識中,因著這一切的成就而驕傲。

注十二:亞撒可能重立便雅憫北端的邊界。後來在約西亞統治期間,他所堅固的迦巴也靠近北方邊界(王下廿三8)。關於位置,參考第十章,二八一頁,注二四;米斯巴,第九章,二五六頁,注八二。

注十六:參考泰利,MNHK六四~六六頁中提及的有關證明。

注十七:在約阿施統治的尾聲,參考第十三章,三五五頁。

注十八:列王紀上二十二章43節和歷代志下二十章33節說,邱壇並未廢去,但歷代志下十七章6節則說都廢去了。可能的情況是:較著名的邱壇都除去了,但一般大眾聚集敬拜的邱壇(王上廿二43)則未曾除去。

注十九:參考第八章,二○一~二○三頁。

注二十:參考第十三章,三四三~三四五頁。

注二一:沒有明確的記載說她是那洗別的女兒(王下八1624),但卻很有可能性。

注二二:死裡逃生後,約沙法也直接遭受哈拿尼的兒子,先知耶戶的指責(代下十九13),責他與北方聯盟。

注二三:參考列王紀下一章17節,三章1節。關於辯論的內容,參考ThieleMNHA,六四~六八頁。

注二四:在羅波安時代,大衛在以東所擁有的管轄權已丟失了,約沙法的新戰績非常重要,因為它重新打通了往南部的重要貿易路線。

注二五:有時立拿被認為是Tell es-Safi,距亞西加以西四哩,位於以拉穀的入口;但更可能是它南邊六哩的Tell Bornat;參考Albright,BASOR15,一九頁。

注二六:早期非利士人與阿拉伯人懼怕約沙法,並且向他納貢(代下十七11)。

注二七:歷代志上二十一章17節稱這兒子為約哈斯(參考廿二1)。約哈斯與亞哈謝基本上是同一個名字,只有其中複合的拼寫“Ahaz”和“Jah”位置互調而已。

注二八:以利亞可能在主前八五○年逝世,在約蘭於主前八五二年登上以色列的寶座後沒有多久。猶大的約蘭在八五三年開始攝政,可見這封信是在他統治的早期便來到,可能約沙法當時仍然在世。

注二九:列王紀下八章26節記載他年二十二歲,這是正確的,歷代志下二十二章2節的四十二歲是一個錯誤。因為他的父親約蘭死時才四十歲(王下九17)。可能這是抄寫的人的疏忽,他將數目字kaph20)與mem40)混亂了。

注三十,:參考第十三章,三六八頁,注五六。

注三一:亞他利雅的品性事實如此,雖然她經歷到無與倫比的災難:她母親的屍身剛被狗吞噬;她的兄弟,以色列的約蘭,在耶戶整肅暗利家時被殺;她的丈夫最近因恐怖的腸病而去世;她的兒子亞哈謝遭耶戶的部下追殺;而她其餘的兒子,剛被群起暴亂的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俘擄了。

注三二:亞哈謝死時年二十三歲(王下八26)。

注三三:這年齡遠超過當時的平均壽數了。所羅門仍然當政時,耶何耶大已出生了,因此,可能在亞撒部份的統治時期中當祭司,而在約沙法全部的統治時期中也當祭司。他們的仁政,耶何耶大是功不可沒的。他膏立約阿施時,年約一百。他的妻子約示巴(Jehoshabeath)是約沙法的孫女,她的年紀顯然比他年輕許多。

注三四:參考第十三章,三五二~三五四頁。

注三五:聖經形容貢物為他父親本他自己「所分別為聖的物」,及聖殿與王宮庫中一切的金子。

注三六:從他們襲擊的行動可見他們的不滿。他們是否繞道回家,或後來才襲擊猶大西北部的伯和侖則不詳:他們殺戮三千百姓,搶奪大量的掠物(代下廿五13)。

注三七:約阿施比亞瑪謝更有智慧,雖然表面上要禁止亞瑪謝,但事實上,他所採用的寓言,大大的輕藐猶大王,結果不僅沒有改變猶大王的主意,反而激動他的怒氣。

注三八:泰利(Thiele),MNHK,八三~八七頁論述的結果是:(1)在列王紀下十四章13節,言下之意似乎亞瑪謝披俘擄;(2)列王紀下十四章17節出奇不意地說,約阿施死後,亞瑪謝仍然存活十五年;可能約阿施死後,亞瑪謝得釋放,並回國統治猶大十五年;(3)在那時烏西雅成為攝政王,這就是最好的解釋了。

注三九:烏西雅這個名字出現在王下十五31303234;代下廿六1311及其他;賽一1;六1;何一1;摩一1;亞十四5)。亞撒利雅在王下十四21;十五168172327;代上三12出現。亞撒利雅(‘azaryah)意思是「耶和華已經幫助」;烏西雅(Uzziyah)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注四十:參考第十三章,三五五~三五六頁。

注四一:參考泰利,MNHK,八一~八三頁中關於與亞瑪謝共同攝政的論述;一二○~一二三頁關於約坦的相同問題之討論。

注四二:「九」這個數目是根據相關的年代而決定的,表示以色列的約阿施統治至西元前七八二年,在西元前七九一年,烏西雅登基後九年。

注四三:參考第十三章,三五六~三六○頁。

注四四:某些學者因為年代的問題尚無法解決,並且這次的戰役發生在猶大極遠的北方,因此提議這位亞撒利雅是北方敘利亞某王國的君王。但在同一個時期,要有兩個名字相同的君王,來自兩個名字相同的國家,簡直不會有這種巧合。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參考ThieleMNHK九三~九四頁;UngerISrael and the Aramaeans of  DamascusLondon:James ClarkCo.Ltd.,1957),九六~九八頁。內容,參考ANET,八二頁;或DOTT,五三~五六頁。

注四五:烏西雅已成為麻瘋病患八年了,但顯然對他的軍事技巧與領導才能毫無妨疑。提革拉毗列色宣稱他戰勝了聯盟軍。

注四六:列王紀下十五章30節說他統治二十年,而與其他君王合拼計算之下,事實上也吻合。列王紀下十五章33節和歷代志下二十七章1節所提及的十六年,可能是指他統治的期限,在亞哈斯堅持之下結束;但約坦還活四年,合併起來剛好二十年。參考HGStigers,“The Interphased Chronology of JothamAhazHezekiah and Hoshea,BETS8Spring1966),八六~八八頁。

注四七:論述,參考Stigers,見前,八六~八八頁。

注四八:約坦統治的二十年中,前十二年與父親共同攝政,最後十二年與兒子共同攝政,因此中間有四年是重疊的。

注四九:亞哈斯成為最高的統治者後,採取親善亞述政策,因此,可能是猶大的親善亞述份子影響促成了這次的攝政事件。若事實如此,便成為這種特殊情況的第二個解釋了。

注五十:共有一百他連得銀子,小麥一萬歌珥,大麥一萬歌珥。

注五一:以賽亞在烏西雅王崩的當年接受呼召(或者是重新的任命;賽六18),他可能在稍前的時候已開始工作了。他繼續在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治下事奉(賽一1)。

注五二:自主前七三五年他接管當政(約坦仍存活四年),直至主前七一九年,他的兒子相繼接掌政權(亞哈斯仍然存活四年)。參考Stigers,見前,八八~八九頁的討論。無可否認的,亞哈斯與希西家的年代發生困難。參考PayneBS1261969),四○~五二頁此處討論主要難題的處理方法。這種所提供的日期似乎最能吻合聖經的證據。

注五三:關於理由,參考Stigers,見前,八七~八八頁。

注五四:在他七三四~七三二著名的戰役中;參考第十三章,三六○頁。

注五五:可能在圍困的時期中,發生一些重大的戰役,才能解釋喪失生靈的原因。根據以賽亞書七章6節,盟軍雖然有意立他比勒(ben  Tabeel)代替亞哈斯。參考BrightBHI,二五六頁,注十一。

注五六:俄德在撒瑪利亞與大軍相遇,而那些俘擄則披送往耶利哥蒙釋放。顯然因為沒有將他們直接解回耶路撒冷,避免了一些困窘的場面。

注五七:證據如下:(1)列王紀下十八章13節說,他在位十四年的時候,西拿基立舉兵襲擊,而按亞述的記載,這次的襲擊是在主前七○一年,因此,希西家的統治始於主前七一五年。但(2)列王紀下十六章12節明說,亞哈斯自比加統治十七年後(主前七三五年),只執政十六年,因此,日期大概是主前七一九年,在七一五年前四年。答案可能是希西家在七一九年接掌大權統治,而亞哈斯則活至七一五年,列王紀下十八章13節提到年代是從希西家獨自執政的那一年關始計算,參考Stigers,見前,八六~九○頁。泰利(Thiele)忽略了希西家的攝政期間,因此未解釋列王紀下十八章1節、9節、10節的年代問題。

注五八:當時,希西家可能只有十二歲;參考Stigers,同上,八三頁。注意列王紀下十八章1節、910節的年代說明是根據希西家,而不是根據仍然存活的亞哈斯的。

注五九:亞撒(王上十五11)、約沙法(代下十七3)和約西亞(王下廿二2)都得著類似的稱讚,但亞哈斯前任的四位好君王約阿施、亞瑪謝、烏西亞或約坦則沒有被稱讚。事實上,聖經說明,亞瑪謝「不如他祖大衛」(王下十四3)。大衛的所作所為自始至終成為後代君王的準繩。

注六十:慶典可能在希西家第一年舉行(代下廿九3),這大概是他獨當一面的那一年,即主前七一五年。撒瑪利亞早在六年前已失陷,因此,他們可以邀請遠至北方的但。可見希西家曾竭力在以色列進行改革,正如他改革猶大一般。參考KeilKDCChronicles,四五四~四六二頁,但他認為改革以色列是希西家統治後期的措施。

注六一: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之後(七四五~七二七),是撒縵以色五世(七二七~七二二),然後是撒珥根二世;參考第十三章,三六○~三六二頁。

注六二:撒珥根的碑文記載,大馬色與撒瑪利亞也有份于哈馬所領導的暴亂;參考RicciottiThe History of Israel2d  edTrans.Mil-waukeeBruce Publishing Co.1958),三五六~三五七頁。

注六三:烏拉圖族是亞述多年來強大而麻煩的敵人;參考E.A.SpeiserIntroduction to HurrianAASOR,2019401941)。

注六四:自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七三四年蹂躪迦薩後,亞實突顯然挺身而出,領導反叛。埃及的第二十五朝代應允協助叛變,而撒珥根記載猶大、以東和摩押也被邀參與。然而,撒珥根平息暴亂的時候,埃及的協助並未兌現,甚至當叛軍的領袖逃奔埃及求蔭庇的時候,竟被解送到亞述手中!參考ANET,二八六頁的內容。

注六五:他沒有入盟可能是得以賽亞的忠告;參考以賽亞書二十章16節。

注六六:領導權現在由推羅肩負,因為迦薩與亞實突在主前七一一年已元氣大傷,無能加入任何聯盟了。但亞實基倫和以革倫也加入。以革倫帕王地(Padi)因為拒絕聯盟而被廢。參考ANET,十八七頁。

注六七:在燧道口發現的碑文說(有關內容,參考ANET,三二一頁),發掘的人自兩端進行工作。他們相接的地方顯出凹凸不平,但是他們計算斜度及方向的技巧是令人驚訝的。碑文說燧道的全長是一千二百肘。現今所測量的長度是一千七百七十七尺(也有認為是一千七百四十九尺的),因此,一肘約等於十八寸。參考列王紀下二十章20節;歷代志下三十二章30節。

注六八:西拿基立在一根棱柱上刻載這次戰役的過程,這根棱柱叫泰勒棱柱(Taylor Prism),現在放在大英博物館內。參考ANET,二八七~二八八頁;DOTT,六四~六八頁。

注六九:西拿基立的棱柱,並未提及向耶路撒冷的邁進,或圍困拉吉的事件。雖然他在尼尼微的宮中,繪有圍困拉吉的圖畫(參考ANEP,圖371374)。關於這幅圖畫的描述,及自拉吉發掘的證據,其中包括一個埋葬一千五百人的深坑,參考WrightBAR,一六七~一七二頁。

注七十:西拿基立記載的貢物有三十他連得金子,八百他連得銀子,但聖經記載是三十他連得金子,三百他連得銀子(王下十八14),關於銀子數量的相差,參考RobinsonThe Bearing of Archaeology  on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The American Tract Society1941),一○○頁。西拿基立宣稱,貢物包括寶石、嵌花的臥榻及椅子、象皮、希西家的女兒、妃嬪及音樂家。

注七一:聖經記載並未提及這位元以革倫王,但西拿基血提及了。

注七二:他們的名字(王下十八18)是亞述高級官員的頭銜:他珥探Tartanturtannu)意思是「第二高官」;拉伯撒利Rabsarisrabu-shareshi)意思是「太監長」;拉伯沙基Rabshakehrab shaqu)意思是「軍事長」;參考M. BurroughsWhat Mean Tkese Stones?(New HavenAmerican So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1941),四三頁及下文。

注七三:因為主前七○一年,特哈加仍未成為埃及王,(他在主前六八九年才封立為王);而且因為有人認為他甚至在主前七○九年才出生,所以許多學者認為,聖經的記載是指兩次戰役:一次是在主前七○一年,另一次是在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的碎文沒有記載他最後八年的事蹟,因此也沒有什麼幫助。但聖經並未暗示有第二次的戰役,而列王紀下十九章89節(賽卅七89),暗示西拿基立與特哈加的會戰,是緊接著圍困拉吉的事件後的。因此,我們接受只有一次的戰役較為合適。至於特哈加的問題,這位軍事長可能是另一位王,而不是後來成為埃及君王的那一位。聖經稱他為「古實王」而非埃及王,可能是一個線索,(雖然當時的埃及王都是古實血統的)。MMacadam認為埃及王特哈加是在主前七○九年出生,這個觀點也受到挑戰,因為這使列王紀下九章9節稱特哈加為「古實王」的這句經節,成為一個預釋了,參考KitchenAOOT,八三頁。至於Albright,他則反對兩次戰役的看法:參考BASOR1301953),八~十一頁;BASOR1411956),二三~二七頁。

注七四:這次與埃及的會戰,可能發生于特哈加戰役之前。若果真如此,西拿基立便曾兩度攻打埃及人了。

注七五:希羅多德(Herodotus,譯者注:主前五世紀的希臘歷史家,世稱史學之祖)的記載,使一些學者聯想神刑罰這些兵丁的方法。希羅多德說,西拿基立的大軍遭田鼠的襲擊,這些田鼠群集遍佈他們的營地,吞噬了所有的箭囊、弓及盾牌的把手。眾學者認為,鼠疫是神採取的方法。這種解釋可能令人懷疑,但希羅多德的記述至少間接地印證聖經的神跡,因為他的描述正是類似之神跡的結果。參考HerodotusII141Finegan,LAP,二一三~二一四頁。

注七六:DOTT,六七頁。

注七七:從給希西家的應許(賽卅八6),及年代的推算都說明了這點。希西家成為最高的統治者共二十九年(王下十八2),因此,廿九年減去十五年(現今加添給他的壽數),他患病的時候正是第十四年,與西拿基立入侵的時期相吻合(王下十八13)。

注七八:米羅達巴拉但統治巴比倫的期間是主前七二一~七一○,以及七○三~七○二年。自七○二年後,他繼續逃亡以攔,表示抗拒亞述的轄制。當時,他可能藉著這一次差派的特使,尋求猶大的支持。

注七九:泰利(Thiele)支持這種攝政的看法,他認為這是解釋多餘之十一年的最合理的方法,結果使猶大後代的君王之統治期,與披擄前所餘下的年日剛好吻合。參考MNHK,一五六~一五九頁。

注八十:後來更大的刑罰臨到——猶大被擄到巴比倫。列王紀下二十三章26節明說,甚至約西亞所有的改革,都無法抵消瑪拿西在神眼中的惡。

注八一:歷代志下三十三章11節說,他被帶到巴比倫。某些學者認為這裡所提及的位置有錯誤,巴比倫應改作尼尼微。但以撒哈頓自他父親摧毀巴比倫後,又重建它,將它與亞述帝國合拼。瑪拿西可能也被困於此。關於內容,參考Lukenbill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Chicago1927),secs646647.。

注八二:聖經(代下卅三11)形容他被鉤與銅鏈捆去。他們的習慣是用銅鏈捆鎖犯人,用鉤鉤他的嘴唇,使俘虜可憐地順服他的帶領。有關的討論與證據,參考RicciottiThe History of Israel2d edtrans.;MilwaukeeBruce publishing Co.1958),三八九~三九○頁。

注八三:刻在以撒哈頓的B號棱柱上(Prism  B);參考ANET,二九一頁所論的內容。

注八四:亞述巴尼帕將瑪拿西與二十一位其他的君王同列,當地邁進埃及的時候,二十二人皆臣服他(參考ANET,二九四頁)。但沒有明文記載瑪拿西被擄至亞述。

注八五:我們無法知道瑪拿西被囚的時間有多長。聖經只記載,當時他悔改,神拯救他。若他在第四十六年被擄,他可能被囚四年或五年之久,所以他返回耶路撒冷後,仍存活四至五年。

注八六:他能夠在亞述的管轄下,如此明目張膽,可見昔日的亞述已日漸衰弱了。

注八七:瑪拿西可能毀滅一切他所伐到的律法書,因此促使一些人將這一卷律法書密藏,甚至被遺忘了。也有可能所羅門將這一卷放置在聖殿的房角石下,這是昔日的普遍作風。

注八八:可能是摩西五經之一。許多人認為,約西亞當時竟仔細地守逾越節,暗示這卷書可能不只是申命記(參考GWright  Interpretes Bible II,三一一~三三○)。我們必須注意,聖經沒有任何記載暗示這卷書是新近寫成的,這是一般敵對的批評學者歷來的看法。不錯,約西亞早已施行改革了,希西家的早期也實行這種措施,可見無需這卷特別的經卷,他們也知道神律法中所要求的。這次的發現,使約西亞有更進一步詳細的瞭解。

注八九:正如早年的亞他利雅一樣,瑪拿西與亞們的敗政導致忽略了聖殿,甚至故意按著外邦的風習,擅自更改。

注九十:這預言是「神人」向耶羅波安說的,那時剛設置金牛犢崇拜中心後。參考第十三章,三三七~三三八頁。

注九一:意思是說,他們遵守逾越節較希西家改革之時更小心詳盡。參考本章,三九一~三九二頁。

注九二:米所波大米北部的西古提蠻族也宥份。他們是近年崛起的民族。主前六二七年,他們越過非利士地;約西亞早期(參考耶六2226),他們在猶大製造恐怖的氣氛;埃及的森美忒庫一世曾藉著禱告與禮物攔阻他們(希羅多德,I105);主前六二四年,擊敗瑪代的西阿克薩里(Cyaxares),現今卻反敵為友,協助瑪代奧巴比倫對抗亞述。

注九三:CJGadd在大英博物館發現片斷的「巴比倫年鑒」(Babylonian chronicle),涉及六一六~六○九年的事件,這塊殘片對這個時期提供可觀的資料;參考ANET,三○三~三○五頁所談及的內容;關於內容與論述,參考DOTT,七五~八三頁;又D.J.Wiseman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LondonThe British Museum1956),這本書有詳細的論述。

注九四:森美忒庫早已對亞述存好感,他甚至在主前六一六年,率領大軍支援亞述,阻止米所波大米的拿布波撒拉的大軍。尼歌跟隨他的領導。

注九五:以色列的亞哈最為相仿,他有兩個兒子先後執政:亞哈謝和約蘭。

注九六:以利雅敬的意思是「神已建立」,約雅敬的意思是「耶和華已建立」。既然兩個名字基本的意思相同,因此,可能尼歌要他改名,為要顯明自己有此權柄。

注九七:當時,尼歌在俄隆提斯河的利比拉(Riblah)紮營,要與巴比倫對抗。約哈斯被召往利比拉接受被廢的消息。

注九八:尼歌在猶大隨意廢立君王的作風,只是代表著他在這些地中海國家的轄制權而已。

注九九:除了注九三的參考書外,詳細內容,參考ThieleMNHK,二二~二七頁;D.N.FreedmanBA191956),五○~六○頁;AlbrightBASOR,1431956),二八~三三頁;H. TadmorJNES,151956),二二六~二三○頁;J.P.HyattJBL,751956),二七七~二八四頁。

注一○○:尼布甲尼撒如此稱呼這地,參考DOTT,七九頁。

注一○一:根據Tishri的推算法,這是約雅敬的第三年(但一1);根據Nisan的推算法,這是他的第四年(耶四十六2)。參考ThieleMNHK,一六五~一六六頁。

注一○二:猶大被擄七十年(耶廿五1112;廿九10)是從但以理被遷徙的時期開始計算,在這後期中,更多的百姓被擄。歸回的日期是主前五三八~五三七年。當時許多青年被擄(但一16)。這次被擄的事件是整個被擄過程中的第一次被擄,而主前五九七年、五八六年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被擄。

注一○三:參考DOTT七九~八○頁,H.L.GiasbergBASOR1111948),二四~二七頁,其中討論在埃及發現的一封亞蘭文的信,是否可能就是當時亞責基倫王寫給法老,懇求他的支援。

注一○四:參考D.J.Wiseman,見前,二六~二八頁。

注一○五:比較巴比倫的年鑒及列王紀下二十四章6節、8節,可以獲得準確的日期。耶利米對約雅敬的死及埋葬之方法,有苛刻的預言(耶廿二1819;卅六2732),因此暗示他在一場與盜匪的爭戰中,戰死沙場,而且當時的情況不准許正式與尊榮的葬禮。

注一○六:列王紀下二十四章8節及歷代志下三十六章9節記載只有八年,但這個顯然是抄寫之人的錯誤,他漏掉一個yodh,代表「十」的字母。

注一○七:我們從發掘出的水瓶把手能證明此事。在Tell  Beit  Mirsim(可能是底壁)和Tell er-Rumeileh(可能是伯示麥)所發掘的把手,印有「以利雅敬——約雅斤的管家」等字。因此,在西底家時代,王室的產業仍被認為是屬於約雅斤的。然後在巴比倫的宮中,發現文件上有關約雅斤的頭銜是「猶大王」,表明他曾住在那裡,因此,與列王紀下二十五章2730節相吻合的,他仍然被看為猶大的王。關於內容,參考ANET,三○八頁。關於論述,參考H.G.MayAJSL561939),一四六~一四八頁;Albright,“King Jehoiachin in Exile,”BA51942),四九~五五頁。

注一○八:他在巴勒斯坦北部俄隆提斯河上的利比拉設立總部。可能自此遣派部隊。自主前五八七至五七四年,他圍困推羅。拉吉書信記載所有猶大的城邑;參考DOTT,二一二~二一七頁。亞捫可能也是目的物;參考以西結書廿一章1832節。

注一○九:圍困始於西底家第九年的第十月(即主前五八八年一月),持續至第十一年的第四月(主前五八六年七月),共十八個月。

注一一○:耶利米計算只有八三二人(五二29),但是請比較,第十五章,四五○頁,注三一。

注一一一:在拉吉城門發現的二十一塊瓦片文,日期從當時開始。它們合併成為一揚審訊的記錄,可能發生于拉吉失陷在巴比倫人手中的時候。除了注一○八的參考書外,另參考AlbrightBASOR821941),一八~二四頁的論述。──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