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 六 課

 

黑暗時代的教會  

  很多人聽到黑暗時代這名詞,便立刻聯想到教會在中古時期的腐敗、黑暗。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黑暗時代是指在五世紀開始到九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成立這段時期,這段時期正是羅馬帝國全面崩潰的時期,在文化上也是一段黑暗混亂的日子,故稱為黑暗時代。

 

君士坦丁大帝登位後,他立刻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城遷到接近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以羅馬帝國的東部作為他統治的重心。在政治上這顯然是一重大錯誤。經他一遷都,羅馬帝國西部便開始衰落,軍事實力大大削弱,使現在歐洲的蠻夷及北非的蠻夷可以乘虛而入,蹂躪義大利、西班牙等地。再加上君士坦丁大帝死後,他三位兒子將帝國瓜分,時常手足相殘,使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分散,並且彼此消耗,羅馬軍隊便從此一蹶不振。

 

主後四百一十年,羅馬帝國衰亡的徵兆終於出現。哥特人從北而下,如入無人之境,最後攻入羅馬城,大事屠殺、劫掠、破壞並焚燒羅馬城。消息傳出,整個羅馬帝國的人都震驚不已,看為世界末日的徵兆。當時在伯利恒忙於寫以西結書注釋的教父耶柔米(Jerome, 347-420 A.D.)聽到此項消息,焦慮得不能繼續工作,他相信敵基督將會出現,他悲戚的說:"世界恐怕快要毀滅了。這偉大的城都,羅馬帝國的首都,竟付諸一炬……誰會料到,一度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的基石,竟會如此衰亡……。"從耶柔米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是多麼的震驚。然而,這只是開始而矣。主後四百五十年,羅馬城再度被攻陷,而不久,整個羅馬帝國的西部--義大利、北非、西班牙,現時的德國與法國境,幾乎完全陷入蠻族手中。那些蠻夷人四出搶掠、屠殺,弄得民不聊生,而羅馬皇帝也無力照顧他們。

 

這樣一來,社會、文化處於混亂的狀態中,教會所負的責任便越來越重了。在羅馬城被焚後,羅馬的主教領導信徒,用教會的資源重建羅馬城,並照顧那些受兵亂所害的人。羅馬皇帝無暇西顧,治理西部的責任也漸漸落在羅馬主教的手中。例如主後四百七十五年,蠻族圍困羅馬城,主教便要出城與蠻族和談,願意打開城門讓他們劫掠,只是要求他們不可傷人及縱火。於是羅馬的主教不單是西方的屬靈領袖,也同時成了政治領袖,帶領教會在動盪和混亂的局面中,保存一些基本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另一方面,由於蠻族經常入侵,不少農莊受到蹂躪,農夫不是死,便是逃掉,於是很多農莊都荒廢了,而當時農耕技術也因此失傳。就在這時候,修道院的修士們便負起農耕和保存農耕技術的責任。同時,很多文化的遺產、著作也在這時候散失,文化創作活動幾乎停頓。要不是修士們保存那些文化遺產並繼續維持文化創造與教育工作,恐怕拉丁文化會在這時期衰落而消失,而歐洲文化的發展,便大受影響。所以,從教會對歐洲文化的貢獻來說,這黑暗時代其實是教會參與文化創建相當光明的時代。

 

教會一方面盡力創建文化事業,一方面卻不忘向蠻族傳福音。這時期也是西方教會擴展最快的時期。從第五世紀開始,教會便積極地差派傳教士到義大利以北及以西的地區傳福音,到主後七百年左右,除了瑞典、丹麥、挪威及俄國以外,幾乎整個歐洲都已歸化基督。

 

正當西方教會不斷擴展的時候,東方的教會,即是希臘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及以東的教會卻日漸萎縮。東方教會在外面充滿危機的時刻,沒有面對挑戰,肩負起責任,反而過份內顧,為永無休止的神學爭論消耗精力,不單荒廢了宣教的責任,更令教會分裂,使教會受到嚴重的傷害。這時期的神學爭論集中在基督到底有一個意志抑或兩個意志,在此之後便集中在是否應敬拜圖像的爭論上。

 

東方的教會不單受到內部分裂的困擾,外來的挑戰更大了。主後六百三十年左右,穆罕默德率領信眾攻入麥加,回教便從此興盛,不到幾十年更席捲巴勒斯坦、北非、小亞細亞、希臘,更有直搗歐洲之勢。於是幾乎整個東羅馬帝國都落在回教的手中,這地區大部分的信徒在生命的威脅下,改奉回教,而教會僅殘留於君士坦丁堡一帶及零星不同的地區存在。這情景真令人心痛。在東方教會的經歷中,我們學到一個功課,就是過於內顧和過份看重神學思辯而忽略宣教使命的教會,一定是缺乏活力和感染力的教會。穆罕默德便是看到教會的分裂,抽象的神學概念及對圖像的崇拜,因而拒絕基督教,並且對教會有極深的成見,以消滅教會為己任。

 

與東方教會相對比起來,西方教會便顯得強大,亦因這緣故,西方教會成了日後基督教的主流,而東方教會的影響力,幾乎等於零。所謂西方教會亦即是我們所熟悉的羅馬天主教了。羅馬天主教的興起,便是在這時期。

 

正如前面說過,羅馬的主教不單是教會在西方的屬靈領袖,也同時領導羅馬人鞏固西羅馬帝國,因此在政治上也有相當的地位。政治的權力與屬靈權柄的結合就是這樣漸漸形成。羅馬主教的影響,不單限於義大利的教區,因為往歐洲宣教的傳教士都是受羅馬主教差派的,故歐洲成立的教會都以羅馬教會為母會,視羅馬主教為他們的屬靈領袖。這樣一來,羅馬主教的權力便西達英國,北至北歐的教會。再加上過往三百年中,東方教會因神學爭論,常要羅馬主教出面調停,而羅馬主教的神學觀點往往舉足輕重,決定爭論者誰勝誰敗,因此,羅馬主教便有一種超然的地位。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便形成羅馬教皇的興起。教皇一字其實是指父親,也是平信徒對主教的稱呼;但漸漸,教皇這名詞不再是指主教那麼簡單,而是指眾主教之父。其實在東方教會,主教之上,也有主教長。從教會的組織上來看,東方的主教長基本上與西方的教皇是同等地位的,但由於七世紀末東方教會極度萎縮,東方主教長與龐大的西方教會的教皇相比,其影響力以至地位的對比,真是相差得太遠了,故此,西方教會的教皇便日漸看重自己的位置,進一步更看自己為整個大公教會的最高領袖。

教皇的興起,很有效地在精神和政治上統一了西羅馬帝國,然而,日後所造成的問題也非常複雜,在西元九世紀以後,教皇的腐敗,對教會造成的傷害,真是無法估計。下一課,我們將介紹教皇皇權的興衰。── 佚名《教會二千年歷史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