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七、美門

 

使徒行傳第三章十節

  今天晚上是最末後一次的聚會,感謝主,我們每晚都看見神的榮耀,盼望每位弟兄姊妹和未信主的朋友,今天晚上都將榮耀歸給主,主怎樣感動,就怎樣順服它。

  現在所讀的聖經,是論從前一個瘸腿的人,他天天坐在聖殿的美門前,向人要錢,一天早上彼得約翰經過美門,那瘸腿的人盼望從他們身上得幫助,彼得說:「你看我們!」那瘸腿的人心裏盼望得錢,彼得說:「朋友,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們所有的給你,我奉主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那生下來就瘸腿的人站起來,非常高興,又走又跳跟彼得約翰進聖殿,走跳讚美神,那時殿裏很多人看見那瘸腿的人希奇得很,因為知道那人從來是討飯的,他生下來是瘸腿的;現在能走能跳,進殿裏讚美神,為神作美好的見證,很多人因他而信主。

  諸位朋友,我現在講「美門」。這門預表主耶穌。主說:「我是門」主耶穌就是那美門。美門是怎樣造的?歷史告訴我們:門的內層是用哥林多銅造的,當時哥林多出很好的銅,美門的銅外包銀,銀外層包金,裏面是銅,第二層是銀,第三層是金,這門宜金是美麗啊!主耶穌就是那美門;銅預表審判,主耶穌是審判的主。人不知自己的罪,但到主耶穌面前就認識自己,當日稅吏撒該不知自己犯罪,主耶穌進到他的家,主並沒有講甚麼話,但是撒該自己到主面前承認說:「我欺詐人今願意賠四倍」。因他一見主他的心就被主的光照亮。座中諸位朋友,你肯到主面前,就可認識自己。不但是銅,而且包銀,這是預表救贖。審判人的主,不只叫人知罪;而且施行救贖。主如同一面鏡,令人知道自己臉上的污點;感謝主,祂也是一條毛巾可以揩去人臉上的污穢。瘸主不只救贖,而且包上金。金代表榮耀,主有豐富的榮耀,我們來到主前信它蒙它救贖赦罪,此後在主內常看見它的榮耀。諸位美門那麼好,你要不要進去? (同唱)

  一門是一扇門 但是它有兩面
   裏面與外面 你在那一面
  一門是一扇門 但是它有兩面
   我是在這面 你在那一面

  主耶穌是美門。那生下來就瘸腿的人,他坐在門外沒有進去。諸位,現在很多人也是像那瘸腿的不進去而站在門外,多少信主的人,信是信,但不願意往裏面走,不讀經,不禱告,坐在門外了。我有一位朋友他勸我信主,其後他寫一封信給我說:「你信就信,不要太迷啊」,意思即是叫我做一個掛名的信徒夠了。諸位,我們當中恐怕許多人是這樣,不禱告,不讀經,不親近神,坐在門前夠了,一回,一個教友來,我問他:「你有禱告嗎?」他說有時有禱告,我問他一天禱告多少次?他說一天「三次」,我說:「你在神面前用很多工夫呵,一次半點鐘,三次要點半鐘啊」,他說:「怎能用這麼久時候?我一次禱告用一分鐘,三次用三分鐘也用不完,吃飯時候禱告說:謝主賜飯吃,亞們,一分鐘也用不完」。諸位,恐怕許多人還不如這個人啊!吃飯不道謝,不禱告。一回我到某家裡,那家人表面上很熱心,他們請我吃飯,擺開飯的時候,一個小孩子拿筷子吃菜,他父親說:「不要動,牧師在這裏,先要禱告!」啊!牧師在就禱告,牧師不在那末吃飯就不禱告了。還聽人說:「北方一個基督徒天天不禱告,睡之前禱告很覺麻煩,他禱告說:「主啊,昨天晚上我已禱告了,今天晚上的禱告和昨晚一樣的,亞們,」後來他又想到一個辦法;他寫一張紙貼在牆壁上,晚上他進被窩,他說:「主啊,牆上所寫是我的禱告,你自己念罷」。諸位弟兄姊妹,許多人是這樣馬馬虎虎,像那瘸腿的人坐在門外,他一切都曉得,但是不進去。諸位,現在有坐在門外的教友嗎?願主的靈感動我們,叫我們知道自己的地位。 (同唱)

  一門是一扇門 但是它有兩面
   裏面與外面 你在那一面
  一門是一扇門 但是它有兩面
   我是在這面 你在那一面

  感謝神,那瘸腿的人坐在門外,彼得約翰來到把他拉起來帶他進聖殿。從前許多人幫忙他,抬他,但是抬他到門前就停了,而不抬他進去。諸位,現在教會很多人抬教友也是抬到門外就算夠了。彼得約翰能抬那瘸腿的人進去,而其餘的人不能,因他二人被聖靈充滿,有能力帶他進去。那人進了去,他的生活大大改變:他天天討飯很苦,沒有快樂;但是他進去就不同,他能走能跳,而且讚美神。從前在門外心不快樂不讚美神而發怨言。諸位,我們讚美神是因為在裡面有說不出的快樂,若仍在外面過那不滿意的生活,心裡厭煩能唱甚麼?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門內。那瘸腿的人進殿內使多人看見主的榮耀在他身上,這是一個美好的見證,很多人因他而信主,若是他仍在門外那能榮耀主嗎?在門外不能領一個人信主,很多人說:希奇!我信主多年,為甚麼不能引人信主?是因為不會講道,沒有恩賜?實在不是的,是因你在門外,巴不得人人都進殿內,使多人信主。

  今天晚上是最後一晚聚會,我要作見證,把一切榮耀歸給神:我重生之後想到家人不信神,這個責任放在我身上,我常為他們禱告,掛心,老母親多年拜偶像,從來未聽主道,我寫一封信給她述說我得主恩典的經過,信主很快樂,請你也快些信」,她回信說:「兒子啊,你信好了,但是我永遠不要信耶穌」,我心難過得很!就寫一封信給當地的牧師,請他到我家裡講道,那牧師寫信對我說:「我從來沒有看過像你母親那樣硬心的,我看沒有甚麼盼望」,我心很難過,天天跪下替她禱告了一年。感謝主,那年我在寫字樓,公司給我一年假期,那天回家,有三個人和我們同行,他們是去讀神學的,我們乘船坐車,到了車站,那時十二點鐘了,那三位朋友請我們送他們進學校,我們送了他們之後,我的妻說:「時候不早了,先到我娘家吃中飯罷,」我聽她的話進岳母家吃飯,下午帶小孩子回家,一到家見母親就問她平安,看見她的樣子像很不高興,我把禮物送給她,我說:「這是我在上海帶回來送給你的」。那知她把禮物捽到床上很不高興,怎麼辦?我有一個男孩,我家裏有弟兄四人沒有男孩子,我哥哥有七個女兒,拜偶像的家庭男孩子是很重要,第二的哥哥生女兒,生了一個又一個,急得很!懷孕還未生,就給小孩起名叫「阿改」,意思即是改轉過來生男孩子罷。那知道生出來沒有改,還是女孩!再生小孩,給他起名叫「阿更」,豈知生下來又是女孩!老太太很盼望得男孫。我心裡說:「她看見我這個男孩子必定快樂,」我對她說:「母親,看你的孫兒啊」,她拉小孩的手;也是不快樂。我說:「母親,你不高興因為你不肯信主耶穌,我信主我多麼快樂」,她瞪眼睛厲聲說:「像你嗎?你在甚麼地方來?」我告訴她,她說:「為甚麼不先進我家」?我發起怒來,但神感動我說:「你勸她信主,你怎可以發怒」?我把氣吞進肚裏不發出來,她覺得希奇:我未信主之前,她罵我一句,我罵她兩句,她看見我低頭不發氣,後來她高興了。她煮飯給我們吃,此後我上午到神學去;下午回家勸她,一直勸她半年,她頭也不動,心硬得很,我請很多人禱告,也沒有功效。過年,母親說:「學校放假,你帶家人回家罷」。糟糕了家中過年很迷信,做很多拜偶像拜祖先的東西,我的妻不幫忙她做,她要說她不孝,有甚麼辦法?晚上我流淚禱告說:「主啊!你不是活的神嗎?求你拯救罷」!第二天早上我家裏來了一個用人,他說:「你快些回去看看,昨天晚上,我們沒有睡覺,你的弟婦被鬼迷了」。我說:「主啊!你不作工還叫魔鬼作工」!

  回到家裡,看見母親站,我問:「母親啊!有甚麼事?」她說:「倒霉了!你弟婦被鬼迷,現在已送她回娘家去了」,我說:「不應當送她回娘家,不如送她進醫院,若是被鬼迷,應當奉主耶穌的名趕逐他」。

  第二天我從學校回來,父親也回來,他對我說:「兒子啊!你母親說你能奉主的名把鬼趕走,現在你回家趕鬼罷」。我嚇得心跳起來!我懊悔昨天所說的話,回家去又怕被鬼打!不回又不行!我說:「你先回家罷。我回神學校裡」。看見教員在樓上,我去告訴他說:「我母親叫我回家趕鬼,我怎能趕」?他說:「每人都有這恩賜,用就可以了」,於是二人跪下禱告。他說:「你要我和你同去嗎」?我說:「謝謝,我正是想你和我同去」。他又高又大,我心裏說:「放心啊,若是鬼打我,他這麼高大可以擋住我」。我說:「兩個人太少,再請多些人去禱告罷」,於是又請多一個人同去。我說:「我沒有看過趕鬼,是怎樣趕的?」先生說:「沒有別的方法,只要跪下禱告」。我說:「這個方法不好,她是被鬼附;我是有神的靈,為甚麼要跪她?站禱告可以了」。我心裏想:我們跪下閉眼睛,弟婦來我們的喉嚨,怎麼辦?

  我們一同起行,各人手裏拿聖經,走在路上,回頭看看那教員,手拿扙,走起路來很神氣!我心裏說:「不要這樣神氣啊!趕鬼趕不出怎樣好?」到了門前,小孩子們大聲叫說:「來看啊!信耶穌的人來趕鬼啊」!我心裏急,很討厭那些小孩子那樣大叫說我們來趕鬼,若是趕不出那怎麼好?我們到了大門前,我一腳踏進去一看,嚇得全身抖震!腳不能動!先生說:「進去罷」,那真是可怕!弟婦本是很有禮貌的,這回看見她大變了,兩個眼睛睜得很大!嘴唇動來動去,我毛髮悚然,先生在旁邊,我心稍微安定。先生閉目禱告,我眼睛不敢閉,很不放心,我對母親說:「弟媳站立很久,叫她坐上床罷」,母親不知道我的心,就把弟媳拖上床上坐,我心裏想:她若來打我們,下床也要費工夫,我禱告說:「主啊!可憐我,加我膽量,不要叫我害怕」。希奇得很!禱告完,心不害怕,拿聖經,上前去。我說:「奉主耶穌的名,我告訴你,我知道你是被鬼所附,我問你,你信耶穌嗎?你若是信,你點頭罷」。她點頭而且舉手說:「我信主耶穌」!她拉母親的手說:「媽媽,我信主耶穌」。我抱母親說:「母親啊,你應當信主耶穌,你看主在我們家中作了工,很多人沒有看過主顯這麼大的榮耀」。我抱她而哭,哭到她害怕起來,她以為鬼離開她的媳婦而跑上我身上。她說:「你不要哭」。我說:「你若信耶穌,我就笑了,你看,我哭了一刻鐘」。她心大受感動,拉我的手,流下眼淚,她說:「從今以後,我相信主耶穌,誰殺我我也要信」。我大聲說:「哈唎路亞」!那時是冷天,她受浸禮。過年不拜偶像,一同唱詩讚美主!神的恩惠臨到我們家中。諸位弟兄姊妹,許多人還沒有信主,你有代他們禱告嗎?有作見證嗎?盼望神恩待我們,憐憫我們,常與我們同在。── 戚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