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捆帶回來】

   早晨我們播種,晌午我們播種,傍晚我們播種,播出神慈愛;

等候成熟日子,等候收割點鐘,我們喜樂滿懷,禾捆帶回來。

 

(副)禾捆帶回來,禾捆帶回來,我們喜樂滿懷,禾捆帶回來;

禾捆帶回來,禾捆帶回來,我們喜樂滿懷,禾捆帶回來。

 

二  炎日我們播種,陰天我們播種,不怕朔風怒號,不怕烏雲蓋;

不久莊稼成熟,不久一切完工,我們喜樂滿懷,禾捆帶回來。

 

三  起來前去播種,為主流淚播種,雖然時遭損失,雖然當忍耐;

哭泣就會過去,歡迎就在路終,我們喜樂滿懷,禾捆帶回來。

詩歌分三類:向著神唱的,向著人唱的和向著自己唱的。這首詩歌常是當教會要傳福音時,藉唱此詩來激發聖徒傳福音的負擔。如今金融危机震撼人心,題醒了我們的人生變幻無常!環顧全地,試問平安何處尋?我們這些已得著永生的人,實在要速興起傳福音,速搶救靈魂,將平安帶給身邊的人。願我們都有主耶穌的迫切心腸──「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作發白),可以收割了。』」(約四35)讓我們都接受祂的托付,並且回應: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六8)。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597首)的作者是蕭諾斯(Knowles Shaw,1834-1878)是美國南部農家子弟,熟悉田園生涯。 蕭諾斯十二歲時,父親阿爾賓罹患重疾,臨終前把他叫到床前對他說:「我要走了,這把小提琴是我唯一留給你的家產,你要靠它謀生,照顧你的母親和兩個妹妹;更要把一切榮耀歸給主,隨時要有見主的心裡準備」

父親去世後,蕭諾斯白天在田裡殷勤耕種,為要奉養媽媽和供給兩個妹妹的需要,晚上則為培植他音樂的才華,就在各種宴會和舞會上拉小提琴,琴藝日漸進步而精湛,他發現音樂所得的收入超過農耕,就棄農從商。他物質的生活日漸豐富,但屬靈的生活卻日趨衰弱,有一天他忽然想起父親遺言的末二句,大大激動他的心,在一次大規模的宴會中,心中極度感覺虧欠,遂即放下他的小提琴,求主赦免,並於一八五二年九月十三日在附近的平石教會受浸,決心過一個良好的基督徒生活。信了主之後,蕭諾斯渴慕被主使用,他求主賜他聖靈的恩賜,以他的提琴和歌喉來引人歸主,主聽了他的禱告,幾年後就成了印第安納州有名的音樂佈道家,譽滿美國南部各州。在事奉的二十五年當中,引領二萬多人信主。

蕭諾斯有一位同工費爾摩Fillmore和他一樣,是位佈道家、歌手與作曲家,費爾摩非常有福音的恩賜,引領數不清的人歸主,有一次他向蕭諾斯見證,雖然傳福音很艱辛,但看到有人歸主卻又喜悅萬分,蕭諾斯聽了深受感動,又看他豐富的收成,遂想起詩篇一二六篇5章6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時,必要歡歡樂樂的帶禾捆回來。」當下就寫了這首詩歌,並譜了曲;但原譜後來失傳。 現在通用的曲調,是美國詩歌作曲家孟納(George A. Minor,1845-1904)所譜,他並加上了副歌。

蕭諾斯一共作了一百多首福音詩歌,十年內出版五本歌集;一八七八年夏天他在德州的達拉斯市主領了五週的奮興會後,搭火車去另一城市領會,不料在離開達拉斯兩里時,火車出軌,蕭諾斯當場被主接去,正應了他父親的遺言:「要隨時準備見主」。在葬禮和無數的追悼會中,人給他榮譽為:「他不但作『隨時撒種』,且實在的進入主的收割,他親手帶著萬千禾捆交給莊稼的主,並聽見主的話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取材自古今聖詩漫談

詩歌見證

馬丁路德一有位朋友,在基督的信仰上,有一致的看法。這位朋友也是位修士,他們彼此立約,路德要參加宗教改革的熱戰,他的朋友留在修道院,用代禱支持路德的工作。於是他們就這樣開始。一天晚上,他的朋友做了一個夢,看到一片像世界那樣廣大稻田,只有一個人孤單地在收割──這實在是一件不可能、令人痛心的工作,他一眼看到收割者的臉,竟是路德,在一剎那,他明白了主的呼召:『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因此他離開了他虔誠的隱居之地,也參加了收割的工作。

關於傳福音,馬太福音有兩個命令:(一)「你們當求」(太九38);(二)「你們當去」(太二十八38)。光有代禱而不去作福音的工是不夠的。今天許多人已經預備好把他們的生命交託給基督,只等有人把他們帶到主面前。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被裝備起來,與主一同出去,收莊稼吧 !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