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圣子——神最後曉諭人的話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衪儿子曉諭我們」(來1:1-2上)。

 

希伯來書信對於今日的讀者有它特殊的价值,因為目前有一個廣泛的錯誤觀念,就是對基督的看法低於新約圣經的描述。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要引用晚近一位作家的話:

「人性最善的一部分,可以說就是在遇到某件事情,只有『為朋友舍命』才能解決時,遲早總會有某個英雄人物出現,愿意獻上自己作犧牲者,就如古球斯跳下深坑,蘇格拉底飲下毒藥,基督死於加略山的十字架。」

我無意要在這方面作太多討論,但把基督跟其他的人這樣相提并論,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种褻瀆。我們說「某位古球斯」,「某位蘇格拉底」或許沒有甚么不妥當,但若說「某位基督」,則我們對他的看法不止不符新約圣經,甚至与圣經所宣稱他位格之獨特性顯然互相矛盾。

翻開希伯來書信,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經文,特別介紹基督,指出他与眾不同,而原因乃是因為他的身分和他的工作。在這書信中,作者有兩次要求讀者「思想衪」。稍早時他說:「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來3:1);後來他又說:「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來12:3)。

我之所以寫這本小書,目的就是要接受這個挑戰,和讀者一起來思想這位耶穌。從這書信本身可看出,它是為希伯來人所寫的,也是寄給希伯來人的,但其教訓卻适用於所有的基督徒。作者顯然極其清楚一件事實,即希伯來人是神所創造,所揀選的,為要使他們成為他拯救万民的器皿;他站在希伯來人的特殊立場,來談論這個重大的真理,而同時也顧及所有在神旨意中的人之益處。因此,本書信雖是一分希伯來人的文件,但它更是一分屬於全人類的文件;本書雖然從希伯來人制度的角度來介紹基督,我們仍然可以清楚看出,他与神對人類的計划有密切的關系。

在本書信開頭的几句話中,就令我們面對一個哲學,以及一個肯定的宣告。這個哲學雖然沒有明文寫下,但是從作者的假設可以辨認出來。而本書的信息,乃是作者根据這些假設所作的宣告,發揮而成。

作者的假設有兩個:第一是,神;其次是,神說話的事實。第一個假設,神存在的事實,是整本圣經一貫的假設。我們讀希伯來書的第一句話,就自然會連想到創世記的頭一句「起初神」。整本圣經都充滿了承認神存在的事實,他們對神的存在毫無疑問或爭論。

第二個假設是,這位神本身向人啟示他自己。換句話說,他向人說話。這一點立即顯明神并不只是一种擴散中的能量,或者一种觀念。相反的,他乃是一個有意識,并且向人顯明他意念的神。稍後本書信作者說:「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衪賞賜那尋求衪的人」(來11:6)。這段話就是根据以上所提的假設而說的,亦即,神是存在的,并且他親近人,向人啟示。

至於此處的宣告,乃是聲明神在歷史中用兩种方法向人說話。我們要再一次提醒,這書信是寫給希伯來人的,亦即是給希伯來的基督徒。因此它的觀點受到這個事實的限制。我們可在此稍停一下,作一個更廣泛的視察。毫無疑問,神曾經向希伯來以外的人說過話,并且是采用不同的方法,這也就是-一個宗教思想里面都有某些真理成分的原因。然而我們相信他向人說話的中心和重點,是通過希伯來人而傳達的。据此觀點,作者審視整個人類的歷史說:「神既在古時曉諭列祖」(來1:1),這是指整個過去的舊制度;并且繼續說:「就在這末世,藉著衪儿子曉諭我們」(來1:2)。

假如我們研究舊約文學,就會了解作者用「古時」一詞來說明神与人的交往,所指何事。原來神最早是藉著他的使者對人說話;在創世記里面,我們看不到先知或祭司。後來他藉著百姓的領袖,例如:摩西和約書亞,對人說話。在他通過列王治理百姓時,他也從來沒有直接向人說話。那時眾先知出現了。我們將在希伯來書這本書信內,看到上面所提到的這些人物。作者是用回顧過去神向人說話的方法--透過眾天使,眾領袖,眾祭司和眾先知--來發展他的論點。

研讀本書信時,我們不妨假想自己是一位希伯來基督徒。他從早先信仰中摩西所設庄嚴的禮儀,轉到現在基督教信仰的簡單禮儀,可能會覺得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他可能要說或要問的問題,然後再從這本書信找答案。比如,他可能會說:「我們信仰中的事是由天使來執行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回答說:「那是真的,但圣子是遠超過天使的。」「但是,」希伯來基督徒又說:「我們有從神而來的偉大領袖摩西。」作者說:「那也是真的,但他在神家中是仆人,而圣子是比仆人更大的,況且,摩西只領了百姓出去,而不能帶領他們進入為業之地。」希伯來信徒承認了這一點,但說:「可是約書亞帶領了我們進入那地。」作者說:「他的确是,但他不能給你們安息。圣子不但領人出去,也領人進入,并且賜人安息。」繼之,希伯來信徒可能會提到過去偉大的祭司職分和禮儀制度。作者實際上是這么回答的:「這些都是真的,并且都是出於神的安排,但卻都不是完全的;而圣子的來臨是要作更美之約的祭司,帶進更美的敬拜。」希伯來信徒可能又再一次說:「我們有先知向我們傳講神的話。」作者的辯護是:「不錯,但他們所說的都只不過是部分而已。神藉著圣子所說的話才是完全的,且是終極的。」由此可見,本書信開頭所宣告,神在古時曾多次多方的曉諭,這乃是一件事實。神确實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里,向人顯明他自己和他的作為。但,在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向人說了許多話,卻皆是未盡之言;最後,他才藉著他的儿子向人說話。

在人的腦海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神為何采用這种方法來与人交往?關於這一點,我們可從別處經文找到幫助,就是我們的主自己,在他工作的末了,向他門徒所說的話:「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由此可見,神所用方法的特點就是按著進度來進行。在過去神有許多話要向人說,但他只說人能擔當得起的話。這种情形一直維持到他藉著他的儿子向人說話的時候;而這兩者的分別乃在於,過去神的話是漸進的;現在藉著他儿子,神的話是終極的。本書信一開始的几句話,就提到神藉著他儿子向人說了終極的話,其後,整本書信也都在為這一點作說明。在此必須提一提,就是雖然神藉著他儿子所說的話是終極的,但人卻仍然無法徹底了解這些話。因此,神對我們說話的方法仍然是按照人所能擔當的程度。不過,如今在真理的圣靈引導下,乃是在解明神那些終極的話。

現在我們要來思想那稱為「圣子」的一位。在本章的第一段,關於「圣子」有七重描述。

1.他是那位「承受万有的」;

2.神「曾藉著衪創造諸世界」;

3.他本身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

4.他是「神本體的真像」,也就是神本性的真像;

5.他是那位「用衪全能的命令扎住万有的」,意思是指維持道德的次序;

6.是論他的救贖工作,「洗淨了人的罪」;

7.則宣告他的行政地位為「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這七重描述又再補足了一個聲明,构成啟示完整的八音階;即,他不久以後要再來到世上,當他再來時,眾天使都要敬拜他。

若接受對圣子的這种闡釋,就永不會再說,這里有「某位古球斯」,那里有「某位蘇格拉底」,這里有「某位基督」。以上對他的闡釋,使他居於沒有任何人可与之比擬的地位。

這位圣子首先被宣稱為是神所設立的,「為承受万有的」;与此相關的一句是,神「曾藉著衪創造諸世界」;這即是宣告,他是掌管整個人類歷史活動的那一位。宣告了他的地位之後,作者接下去就說到他本身的屬性,宣告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也就是說,他是把神的榮耀彰顯出來的那一位。既然如此,下文便形容他是「神本體的真像」,意思是說,神隱藏的奧秘,那些用人的知識所不能捉摸,不能解釋的奧秘,都在圣子身上顯明出來。提到他崇高的神性之後,作者又提到他「常用衪權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當然這句話可以指托住有形宇宙的運轉,正如保羅所說的,万有都是靠他而造的,也靠他而立;但我相信,這話也是指道德上的權柄。接下來,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話,「衪洗淨了人的罪」,但這句話卻承認了十字架救贖的奧秘;最後宣告的則是,既行完了這一切,「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這就是基督;這就是圣子;這就是如今神藉著他說話的那一位。對他如此描述之後,作者又從旁觀察說,「再者,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有人把「到世上來」改成「到人間來」。我主張照原文字面直譯最好,把它譯作「再者,神使長子進入這制度里面的時候」。「制度」(economy)這個字是我們的主在世上的時候常用的,也是新約的作者指羅馬帝國時所用的字。在此,本書作者又說,圣子要再一次回到他所設立的這個制度里,而當他再來時,眾天使都要敬拜他。這就是那位神曾經透過他說話,如今仍然藉著他說話的圣子。

在結束這一段的默想時,讓我再一次強調開頭所說過的。神在基督里向人說話,乃是把所當說的話都說盡了。也就是說,他把-一個人在地上生活所必須听到的話全都說出了。我這么說是很慎重的,因為目前有些事情是未曾在基督里說過的。保羅曾經對哥林多的信徒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但有一樣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在基督里,我們可以知道我們今天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事情。對以上的話我愿意再加一句,那就是我深信,甚至到將來我們仍然要發現,不論我們的知識如何加增,一切知識都要以他為中心點。

話說回來,對於「有限的知識」一觀念,我們要問:到底那些事情是人所必需知道的呢?也就是說,到底有那些基要的事是人類本性之福祉所不可少的呢?我的回答為,第一是權柄。今天世界上所最需要的是權柄;但這權柄必須是受管理者所認同的。人的方法一向是強迫別人去作他所不愿認同的事,而其終局總是崩潰。而神在圣子里向人說話,乃是給人一位君王,凡是正确了解這位王的話之人,必將發現他可以完全認同而順服此一權柄。

這個最終的權柄也令人產生一种失敗感,這個失敗感使人知道自己還有另外的需要,就是需要一位中保,一位在神和人中間,使神与人和好的中保。而在圣子里面,神已將這位中保完全賜下。

我們已經看到,這位王的標准,給我們帶來失敗感。我們也看到那位祭司已藉他的救贖使我們与神和好,現在我們所需要的是一位先知,這位先知能帶領我們在人生道路中向前邁進,并且一路陪伴著我們。這位先知我們也可以在圣子里面找到。

 

圣子——比天使高

 

「論到使者,又說,『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仆役。』論到子卻說,『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來1:7-8上)。

 

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這封寫給希伯來人的書信,就是要闡明神藉著圣子向人類所說的終極之話。作者宣稱圣子的超越性,他超越了先前所有神曾經使用傳達話語的方法,由此可見這是終極的話。神曉諭人的事實既清楚又确定,并且他的曉諭是「多次多方的」。他如此曉諭人類一段時期之後,現在再一次藉著他儿子曉諭我們;而這一次,他是把所有要對人類說的話,全都陳明了。

根据前面所默想的,我們曉得,按舊約圣經的記載,神是藉著天使,藉著首領,藉著祭司,藉著先知向人說話。他們向人傳達了從神而來真實可靠的信息,但這些信息都是片段,因此是不完整的。如今他是藉著他儿子說話,而本書信的論點,就是要顯明這些話是終極之話,原因是在於圣子本身的絕對超越性,他超越了天使,首領,祭司和先知。

我們目前所要思考的,就是作者所討論的第一個重點,圣子超越了天使。作者處理這一點的方法,是巧妙地引用舊約圣經的話,也就是神在「古時」所說的那些話的文字記載。本章一共有七個重要的引句,它們的組合,可強調出圣子超越天使的事實。這些引句都一致認定天使本身的尊榮,但論到圣子,卻顯明他是遠超過天使。我們將按照作者論點的發展,先思想天使,然後思想圣子。

今天的時代,對天使存在的觀念常加以輕忽或摒棄,或許把它看成是童話故事,一笑置之。其實,現代一般的「新」觀念常自古就有,這觀點也不例外。圣經明确的告訴我們,撒都該人就不相信有天使。我不是要在這里討論有關天使存在的問題,我只根据新舊約圣經的權威和記載,認定天使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在舊約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他們活動的明确記載,在新約也是一樣。

也許我們應該先在此稍停,回想一下新約圣經所記,天使与主耶穌在地上工作的關系。向童貞女馬利亞宣布她將怀孕生子大事的,是一位天使(路1:26-38)。當圣嬰降生時,有一群天使在歌頌(路2:8-14)。他在曠野受試探,并与野獸同在一處時,有天使來伺候他(太4:1-11)。他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天使又再一次就近他來伺候他(路22:39-44)。在主釘十字架時,沒有提到天使,他是獨自一人。复活的清晨,天使又再一次在場向世人報訊。

在此可能產生的問題是,為甚么今天看不到天使?對這個問題的一個中肯的回答可能是,神不再需要藉著天使向人說話,因為他已經在圣子里將一切要說的話都說了。同時我們不應當忘記,新約圣經明确地說到,他們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來1:14)。有一本書記錄了一群基督徒在旅行中的一些經歷。書中說到,有一次他們正在戈壁大沙漠的邊緣上,落在一群匪徒手里,他們就進到他們的小營帳里躺下,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甚么事情。作者說,他們從帳棚底下的縫隙向外觀察。接著就出現了這么一句話:「只那么一會儿,大家就都睡著了,接下去就由天使負責一切了。」

當然有一些人會認為,這只不過是那位作者個人的想像或推論,并非真有其事。但是,這并不因此而廢除故事的真實性,因我們都記得,新約圣經也曾有類似的記載,就是緊接著主的复活之後:「我們中間有几個婦女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路24:23)。讀了這一段話,我們必然可以感覺到,說話的人對這件事態度存疑。因此對前面那個故事的看法,也可能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根据圣經的記載,在人類背叛神之後,天使是神和人中間溝通最早的中介。在創世記里,我們找不到杰出的首領,看不到祭司,也沒听說過先知。在那段人類早期的歷史中,神的信息是直接由天使傳遞給人的。其中有一個故事似乎是例外。那就是麥基洗德,他是個王,也是祭司。這個故事在那段時期顯然是獨一無二的,在以後的研討中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人,目前不准備在此多提。但至少我可以這么說,就是長久以來我一直深信,麥基洗德的出現是基督的顯現。

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希伯來書作者對天使的描述是:「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仆役」(來1:7)。另外的一种譯法無疑更為正确:「神以靈為使者」。從這個引句,我們認識到他們的榮耀和屬性。我們曾經提過作者對他們的活動的描述:「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人效力么?」這里用了兩個不同的動詞,一個是「服役」,一個是「奉差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圣經啟示我們,天使的工作是兩方面的:第一,就是這里所用的「服役的」這個字,這個字音譯成英文是「liturgy」意思是:敬拜,或敬拜儀式。服役的靈就是敬拜的靈,那就是說,他們主要的事工就是敬拜神,并且向他獻上贊美。他們在榮耀的神面前遮臉,并且稱頌神的圣洁。在以賽亞書6章,有一個光芒四射的例子,在那里我們看到撒拉弗在敬拜,乃是敬拜的靈。

但他們還另有一個任務。他們是奉差遣的。有時在神的吩咐下,他們停止敬拜而奉差遣去服事。這一點也可從以賽亞書6章看到。在榮耀的异象中,這位年輕的先知發現自己的不洁,而呼叫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賽6:5)。之後,即刻「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里拿著紅炭」(賽6:6)。由此可見,撒拉弗是奉差遣去服事的。因此,根据過去的這些資料,希伯來書作者明白天使的尊榮,以及他們身為神的使者向人傳遞信息的神圣任務。這种認識更加強了圣子之言的終極性,因為他的本質原比天使高。

現在讓我們來看希伯來書作者所用的這七個引句。其中五則是出自詩篇,一則顯然是出自撒母耳記,另一則出自申命記。

頭兩則出現在1:5,談到圣子的本性和職位。作者指出,詩人寫這篇詩的時候,是指將來要在耶穌身上成就的事,并且他的表達為:「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這种稱呼圣經中從來沒有用在天使身上。他們永遠是仆役:敬拜和服事。而圣子則是擁有神所賜的權柄。

与此相關,作者接著引用了撒母耳記下的話,异常醒目,這些話當時是指著所羅門說的:「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撒下7:14)。希伯來書作者顯然將舊約歷史視為一种預言,而這些預言只有在神的儿子身上才能真正實現。按這种特定的觀點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天使适合這种描述。

第三則引句出自舊約七十士譯本:「神的使者都要拜衪」(詩97:7)。在此作者是指當有一天神要「再一次」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

這個「世上」是用來指「人居之地」。這個希腊字按原文直接譯成英文是「economy」,指在人居之地的制度。不論「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是指甚么時候,作者的意思乃是說,天使是奉召來敬拜圣子。他們執行他們存在的最高功能,那就是向圣子獻上敬拜。再者,這引句也強調了圣子与天使之間有無限的距离。

在第四,第五和第六的引句里,作者比較天使的服事和圣子的超越性。他們的服事雖是尊榮的,但還是服事而已。圣子卻是執行神的統治權。

「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

他繼續用引句來描述神治理的本質:「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胜過膏你的同伴。」整個榮耀的團體,包括天使,天使長,基路伯,撒拉弗,都向圣子敬拜。

作者接下去的引句顯明,圣子不僅僅執行神的統治權,并且在創造的事上与神合作:「主阿,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他進一步指出,圣子也擁有神的永恒性。提到一切受造之物,他說:「天比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卷起來,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

最後一個引句在描述圣子超越的地位:「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那一個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於是我們看到,圣子最後登上寶座,在那里等待一切仇敵臣服在他的治理之下。

對圣子的位格和地位的這些解說,表明了神藉著他所說的乃是終極之言,并且強化了2章前四節的勸誡和警告:「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听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我們若忽略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听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跡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基督教不是一個追求真理的記錄。相反的,通過那位自稱「我就是真理」者,神已經把真理完完全全賜下。基督教乃是要探究這真理。在他至尊的事奉范疇中,天使仍然是敬拜的靈,不斷敬拜,也是服役的靈,「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

圣子命令天使服事那些承受救恩的人,我們必然也在其中。但是,我們不需要他們作中保,也不需要他們傳信息,才能認識神的旨意,因為神的終極之言在他儿子里面,也是通過他,都已經完完全全地向人顯明了。

 

圣子——比天使小一點——得了冠冕

 

「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衪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來2:9)。

 

本書信中的這一段話,是寫在緊接著前面所提的「圣子遠超過天使」之後。兩相對照之下形成令人惊奇的強烈對比。無論是以他的本質或是以他与神原為一體而論,他都具有絕對至高的主權,也是無限量地高過天使。但如今這段圣經卻說,他成為比天使小一點。本段的价值全集中於其本身所用的字句上,然而,在解釋這些字句時,當然需要借助於上下文。

這段經文開宗明義說:「我們所說將來的世界,神原沒有交給天使管轄」(來2:5),更清楚的翻譯是:「神沒有把將來的制度交給天使管轄」。前面說過,被我們譯成「世界」的希腊原文是「oikoumene」,意思是「人居之地」,英文的「economy」(制度)就是由此音譯而來,指人居之地的制度。當路加記載主受試探時,他所用的「天下」就是同一個字,說到魔鬼把天下的万國都指給他看。當時的天下就是指整個的羅馬帝國。再回到本書信1:6,我們讀到:「再者,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這里所用的「世上」也是同一個字,這句話較好的譯法為:「再者,神使長子到制度里來的時候」。毫無疑問的,那里所指的是主耶穌的第二次降臨,而宣告到時神的眾天使都要敬拜他。目前這一段提到同一個制度,作者說:「我們所說將來的制度。」作者以這個字指神將來要成全的國度,說明神原沒有把它交給天使。我們當記得本書信是寫給希伯來人的,而在列祖時期,神是藉著天使來向人表明他的旨意。希伯來民族相信天使是他們國家生命的守護者,而圣經里面也的确可以找到這樣的觀點。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在神對人說過了最終的話以後,所要來臨的這個新制度里,已經不需要天使作守護者了。在那制度里惟有圣子將統治一切。

本段令人惊奇的經文就是在此出現;作者提到圣子成了比天使小一點,原因是為了讓他能取得并執行這最後的統治。

再看我們的譯本:「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白,這里所說的\cs14「小」不是指程度,而是指時間。若按下文翻譯,我們就比較能抓住其真正的特點:「叫衪暫時比天使小」。這句話就帶我們到了這至圣信仰最奇妙、尊貴的中心點:那位按其本身的位格和本質,以及按他与那位絕對至高者的關系而言,原是高過天使的,神卻叫他暫時成為比天使微小一點。

圣子降低成為比天使小,作者首先認為這是指他的人性說的。其參考經文是這樣開始的:「有人在經上某處證明說」,然後引用希伯來詩篇的一句話說:「人算甚么,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并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腳下。」這個引句目的在顯明人性的尊嚴。引用了這句話之後,他又用一句簡短而意味深長的話,宣告人類的不足:「只是我們如今還不見万物都服他。」在本句話里面「他」是指人。

我們最好在此稍停,思想一下有關人類尊嚴的啟示。作者在引句中略過了詩人前面所說的一句話:「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并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么,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顧他。」當詩人詢問這些問題時,他首先意識到,人類在這奇妙的宇宙當中,顯得何等渺小,但他也意識到,人里面有某种特性,使他比這偉大的奇景更高超。他腦海想到的是人類奧秘的尊嚴。或許他是由個人的自覺發出吟詠,他發現相形之下,自己在這偉大的宇宙中多么微不足道,但同時他也意識到,神對他何等顧念和眷顧。

他又宣稱,神造人暫時比天使小一點。因此看起來人是比天使低一級,但那只是暫時的。這顯示神對人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提升到比天使更高的地位上。我們公認這是對人性的偉大概念。可以這么說,人類所以一再飽受折磨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看自己比神看人更卑賤。這分按照神理想的人性尊嚴,使人配執行統治權:「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腳下。」為了實現人存在的最終意義,人被安置在受訓練和試煉的地位上。

我們查考人類的歷史,會清楚看見兩件事。一是人沒有徹底認清這個統治權,也沒有徹底執行;一是人類仍繼續不斷地朝著這得胜的方向前進。他的統治權正日益擴張到陸地,海洋和空中。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人正在學習控制一切,除了他自己之外。」人類一切胜利,都只不過是不斷地發揮他的潛力而已,這也就是神為人所定的旨意。

作者亦承認人類的失敗,他說:「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万物都服他。」失敗的原因,正如整本圣經所啟示和強調的,是因為人悖逆神的治理。

這一切導致作者引出「耶穌」一詞。他宣稱,雖然我們如今還不見万物都臣服於人類,但是「惟獨見耶穌」。這里有兩個字引起我們的注意,都与視覺有關,但各有不同的意義。「我們還不見」以及「惟獨見」。頭一個「見」是指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觀看。第二個「見」則是指刻意的觀察。作者要我們注意這一位,他在人類歷史的中心,与失敗的人類有密切關系,但卻卓然与人的失敗分离。

這一位他所稱為「主」,如今名為「耶穌」的,被宣稱是暫時成為比天使小一點。這立刻意謂,他略過天使的層面,而降到我們人的層面。

但是,假如我們只停在這里,就會錯失了主降臨的最終价值。因此,我們繼續讀下去,便會找到主降臨的原因:「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衪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

這里清楚指出,道成肉身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啟示一個理想。圣子成為比天使小一點,降臨到人的層面,是為了要替人死。天使是免於死的,因此他略過他們,不只是來到理想人性的層面,而且來到失敗人性的層面;成為比天使小,好使他嘗到死味。

就在此處,作者所說的話令人注目,且光芒万丈;要不是出於默示,我們真是連想都不敢想。我是指他提到這件事所用的字。他宣稱圣子成為比天使小,是為了接受死的苦難,他降臨的目的是為了死,作者把整個事情說成了一個加冕典禮,說他是「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衪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常了死味」。這句話并不是說,因為他嘗了死味才得冠冕;乃是說,他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好使他能為人嘗死味。因此,這奇异而具有啟示性的宣告,就是聲明:當神賜下他儿子為救贖人類而死的時候,他就賜他榮耀為冠冕。

因此,他暫時成為比天使小,他不只是在基本的性情上与人聯合,并且也忍受了一切因為人的失敗所產生的罪和痛苦。作者針對這一點說:「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於一。所以衪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說,『我要將你的名傳与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頌揚你。』」

這個引句是出自詩篇22篇,而這篇詩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主在十字架上時所發出的一個呼聲:「我的神,我的神,為甚么离棄我?」在那篇詩里,詩人說到彌賽亞的受苦,但他所受的苦導致得胜,那時受苦的彌賽亞將在弟兄中傳揚神的名,用詩歌贊美神。

因此神對人的終極之言是透過圣子說出來的,圣子雖然高過天便,卻降卑成為人,并且經歷了死的痛苦,撇下一切,好使他自己能升到比天使更高的地位,為那些墮落的人開了一條出路,使他們能重新獲得所失去的一切。

這是新約圣經論到圣子的不變信息。這信息像樂曲一般,用不同的音調奏出,有時用大調,有時用小調;最後全部匯集到神的終極之言里,向人說出他永恒的大愛,以及人得蒙救贖的方法。

 

圣子——比摩西更大

 

「摩西為仆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但基督為儿子,治理神的家」(來3:5-6上)。

 

神曾經藉著摩西向他古時的百姓說話。透過摩西所傳的信息具權威性,一向無人置疑。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建立,以及能維持几個世紀之久,全基於他們堅信,神曾經藉著摩西向他們說話。因此他們尊崇摩西是理所當然的。這种尊崇的實例可見於早期的拉比們所宣稱,智慧之門有五十個,而摩西持有一把鑰匙,能開啟其中的四十九個。當然這只是拉比的說法,但卻顯出了摩西所受到的尊崇。

本書信的作者小心地避免以任何方式損毀或稍減摩西的權威。他的論點是,那些听到圣子之言的,乃是听到了權柄比摩西更高者的言語,因它是神終極的信息。

本段論及這點,是以一個宣召作開始:

「因此,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阿,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這宣召中的「因此」,是指前面所寫的那些話。圣子本是遠超過天使,卻成為比天使小一點,以使他可以升到更高的權位,也開啟了一條路,使其他的人可以跟隨他,因此作者要我們去「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思想」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字,含義深遠。在本書信末了,我們將發現它又出現在另一個地方。這個字提醒人要謹慎而嚴肅地思想,就是專心考究主耶穌為「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那一位;「使者」這個字顧名思義就是指神所分別、所差遣的一位;「大祭司」則是指神所指定作為神和人的中保之士。

在宣召之後,作者旋即進一步談論到圣子如何遠超過摩西。為了了解他這一方面的教導,我們必須對這立論的背景,以及摩西偉大的權威,有清楚的觀念。在此要重新強調的,就是這立論的重點并不是要把未曾失敗過的主耶穌,和曾經失敗過的摩西相比較,他主要乃是說,他比曾經有過偉大服事的那一位更偉大。的确,正如圣經所記載,摩西曾經在某些方面失敗過。但是,這里并沒有提到他的失敗,只提到他的忠心。然而作者指出,即使摩西是盡忠的,圣子的話語仍然比他在盡忠之時所說的話更具權威性。

我說到背景,乃是指在這段簡短的經文里,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摩西和耶穌身上,他的著眼點乃是在摩西和耶穌互有關連的地方。這概括性的著眼點,可以從經文中一共七次重复出現「家」字看出來。假如我們再往下讀,將會發現「家」字共有三次是寫在「神的」後面,一次是寫在「衪的」後面。而這些所有詞指的不是摩西,而是神。(比較原文和中文譯法)。因此,他整個立論的背景是神的家,在其中摩西是仆人,而耶穌是儿子。作者指出這個家正在建造過程中,此字正确的意思是設立或裝備,而這些當然是假定建造正在進行中。因此,此處的意思就是指一個正在建造,設立,裝備中的家舍。

那么到底神的家是指甚么呢?回想在學校念書的時候,讀到英國歷史,我們都很熟悉所謂的金雀花皇室家族,都德皇室家族,斯圖亞特皇室家族等等。雖然這都是指諸皇說的,但也包括了他們所統治的時期和范圍。因此,「神的家」這個詞是指神的王權,以及由這個王權所產生的制度或次序。作者重复提到神的家,他心中想到的就是神的管理和其結果。作者非常清楚神的治理,以及這個王權對那些信服的人所產生的結果。

這就是整個概括性的背景。在這家中摩西是服事的,耶穌則是以儿子的身分掌權。因此,作者整個异象是,神不斷的治理,包括猶太教和基督教,它們彼此不是敵對的,而是神管理的兩個階段。我們的圣徒有分舊約和新約,我們以為摩西時代和基督徒時代是分開的。從某一個觀點來看,這固然是事實,但若從神的國度、或神的家這更廣大的真理來看,它就橫跨并包括了這兩個時代。

就整體來說,摩西是神偉大的仆人。在此我們又要再一次暫停,來討論字匯的問題。新約圣經里面,有兩個不同的字都被譯成「仆人」。一個是「doulos」,另一個是「diakonos」;「doulos」純粹就是奴隸的意思,而另一個字「diakonos」則是指為差事而服役的仆人。但本書信的作者并沒有采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摩西。這里所用的宇是「therapon」,是特別指那些因愛而自愿服事的人。用「doulos」應該也是可以的,因摩西從某一方面來說,的确是神的奴隸。用「diakonos」當然也可以,因他一直是在那里為神的使命而奔走。可是,作者卻很慎重地選擇了一個能把服事提升到更高層面的字,是前面那兩個字都不能表達的。因此,所用的「therapon」(仆人)這個字也強調了摩西的偉大。

再者,此處清楚指明他是神所任命的,并且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作者宣稱這种忠心是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這最後的宣告承認了一件事,即摩西的服事本身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為要引出有待將來才談的事。

回顧摩西的歷史,我們可以看見他是如何在神的家中服事。他照著神所指示的樣式建造帳幕。在那帳幕里面,-一個細節都是象徵性的,并且也都是刻意為象徵而設的。-一樣都是以後所要提到諸事的見證。神藉著他家中的仆人摩西,在各种儀式中說話,充滿了威嚴華美。

此外,摩西在接受律法的事上,也是盡忠的仆人。他忠心地向百姓解釋律法。摩西說:「這是耶和華你的神所說的話。」這句話是指十誡里的誡命,同時也指他對律法一切詮釋之語。因此,摩西在一切事上都是杰出偉大的,本書信作者也承認他的偉大。

作者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提到「基督為儿子治理神的家」時,將他与摩西作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摩西和耶穌都是神所指派的,兩者都是忠心的;摩西是因愛的激勵自愿為仆人,耶穌是忠心的仆人,但卻是有權柄的儿子。

身為儿子,他也是神家的建造者;這個角色不僅指圣子降臨人類歷史中所要作的事,也包括摩西一切的服事在內。過去的-一個過程,就是彰顯摩西服事的偉大之事工,圣子本身才是真正的建造者。

耶穌不僅是建造者,也是治理者。在他的建造和治理中,神的制度不斷實行,直等新的制度將其真意表明出來,而從歷史上看來,這新制度是圣子所設立的。這一點在作者的話里可以顯然看出來:「我們若將可夸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衪的家了。」

神在歷史中的整個作為由此可以看見。從摩西所服事的時期,直到今天我們的基督徒時期,神的家都是由「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所組成的,這家也就是神的教會。

圣子,本是遠超過天使,卻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為要經歷死之痛苦,但最後我們所看到的,卻是他与神的關系中那最終極,最完全的權威。因著這個事實,摩西本身雖然偉大,仍全然被超越了。但這并不表示摩西口中所說出的話,包括物質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或律法的詮釋,都要被廢掉。因我們的主自己曾以絕對而肯定的語气宣告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意思是說,藉著圣子,舊約禮儀所象徵的一切,以及律法中的-一個要求,都得著了成全。

總而言之,從這段經文我們觀察到一個對比,就是:摩西--身為仆人--帶著權柄所說的話,与圣子--身為神家的建造者和治理者--最終極和最權威的話之間的對比。所比較的重點,在於神接触人的方法:透過摩西与透過耶穌是不同的。

約翰福音的序言用很庄嚴的話,把這一切作如下簡單的描述:「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說,在摩西時期的制度里都沒有恩典,乃是說,恩典并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樣的,他也不是說,在圣子的制度里都沒有律法,因為「真理」這個字已經把所有的律法都包括在內了。

這個對比里面所包含的,是摩西和耶穌的道德要求。神藉著摩西所傳的律法,是行為的律法。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圣子親口所說的,當然也包含行為,只是他所提的那些要求更是指品格而言。摩西的律法是約束外在的行為,耶穌的律法是對內在本性的要求,或者說是約束內心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耶穌在人品格上這樣的要求,若不是倚賴他救贖的恩典,我們的內心將充滿難以言諭的挫折感。

現在我們來思想最後一點,神透過摩西接触人的方法,和透過耶穌有何不同。這兩者之間的差异可從閱讀出埃及記20章和馬太福音27章看出來。這個對比,簡單而言,就是西乃山和加略山的對比。

透過摩西,神是在雷轟、密云、閃電、地震和烈怒中向人說話。透過耶穌,神是藉一個破碎、受傷、臨死的人,一個無限超越凡人的人說話。在西乃山神賜下的是律法,在加略山神賜下的是涌流的恩典江河。

因此我們明白,摩西身為盡忠的仆人,是極其偉大的。但摩西的偉大正證實了神儿子的話才是最終極的話。我們也轉眼看到那一位神的儿子,他既是神家的建造者,又是神家的治理者。今天神仍然通過他向世人說話。

「因此」,圣子——比摩西更大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离棄了」(來3:12)。

 

這句話出現在希伯來書3:5-19的警告和勸勉經文中。這封書信的特點之一是,作者常常在討論一個中心主題時,停下來,講一兩句類似這樣的話。這里警告的焦點在於要注意經文本身的話。其實這句話應和第7節的第一個字「因此」(中文圣經未譯)直接連在一起。在「因此」和這句警告的話之間,是一句引自詩篇95篇的句子。這個引句提到希伯來民族在摩西的領導下,逗留於曠野四十年的經驗。因此,這句警告的話跟前面作者所作的宣告緊緊的連在一起,那宣告就是耶穌比摩西更偉大(來3:5-6)。

這書信的對象,曾經以神所賜的領袖摩西為領導,如今卻在神所賜的最後領袖--圣子--的領導之下。作者指出了圣子的超越性,甚至超越摩西的忠心,然後,便提出這些警告的話。他所舉出的例子不是指摩西的失敗,而是說明那些不肯順從摩西之人的失敗。摩西本身是忠心的,但百姓是不順從的。因此,這些話是嚴嚴的警告那些在圣子偉大的領導下的人,免得他們也落入同樣的失敗里。

查考過這些經文的背景之後,我們可以回頭來看這警告的本身。神已經藉著圣子說話。引用一句古時的預言,神已使他成為「百姓的首領和元帥」。因此讓我們「謹慎小心」。這警戒之中有兩件事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是對危險的描述:「把永生神离棄了」;

第二,導致這种离棄的原因,乃是「不信的惡心」。

然而我們必須記得,這書信是寫給所有被稱為「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們」,因此警告中的-一樣事情,也是針對個人說的:「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离棄了。」

對於那些寫給一般圣徒或全體教會的教導,我們一向容易疏忽其重要性。因此最好把這些話當作是針對我們個人說的。集體的力量永遠是由個體的忠誠所形成的。一條練子的強度,就等於它最弱的那一環的強度。一個城堡的安全度,就等於它防衛最弱的那一個城門的安全度。教會的能力是由其肢體的忠心所造成。因此作者用這几個字,個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

作者描述一种危險:是「把永生神离棄了」。此處值得注意的片語是「永生神」。這片語本身顯示希伯來民族特殊的觀念。這個民族從其先祖亞伯拉罕繼承了一個中心信念,就是一神論的信念,相信天地間只有一位真神。不僅如此,他們還一直認為他是「永生的神」。他們的先知和詩人提到別的宗教,拿來和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相對照,便稱那些假神是死的:「他們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听,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

對這些假神的最妙諷刺見於一個短句:「他們口中也沒有气息」(詩135:7)。以一段詩意的話來描述人如何制造假神的文字,說他們取來一塊木頭,把它雕刻,修飾,然後放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先知宣布說,它被擺在那里,就永遠停在那里。它自己不能動。假如他們要离開,就必須將假神扛在肩上帶走。先知把以色列的神和上述的情形作一比較,就顯明他是一位永生的神。人制造偶像并且帶著偶像走。神創造人并且帶著人走。整個基督教的結构就是建立在這件事實的基礎上。當年基督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那批早期的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就道出那偉大的認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這個片語在本書信里面一共出現了四次。除了此處另外還有:9:14,作者宣稱圣子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以便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我們的死行,好使我們去「事奉那永生神」。10:31,作者提出另一個嚴肅的警告:「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12:18-22,作者再一次把圣子的制度和摩西的制度作比較,他說:「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這個片語前後出現四次,本身就令人矚目。首先是那句警告,「免得你們把永生神离棄了」;然後是一個啟示,圣子洗淨我們的良心,使我們能事奉那永生神,接著又是一個警告,警告背道的危机,和落在永生神手里的可怕;最後提到永生神的城邑,預告那最終的榮耀和得胜。

因此,作者提出的危險就是把永生神离棄了。這里所用的字「离棄」是一個很強的字。它不只是指跌倒,而是指明顯的背道,故意离棄神。

我們或許會立刻說,這种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整個警告的重點,就是要告訴我們,背道的事是可能發生的。沒有人是存心要背道。連西門彼得也曾一度對耶穌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他當時講這話的誠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後來仍然否認了他的主,甚至起誓發咒說不認識他。這樣的背道,絕對不是一下子造成的。今天有許許多多的人,從這方面來說,也是背道的。他們雖然恨惡被人稱作非信徒,但從任何實際的意義上講,永生神對他們而言并不真實存在。他們已經离棄神,把他置於他們的思想范圍之外,即使理智上仍然承認他的存在,但生活卻處處表現好像沒有神一樣。

接下去,作者指出導致此一不幸的原因,乃是由於他們「不信的惡心」。此片語中最令人注目甚至惊訝的,就是「不信」一詞。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追述過去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歷史。我們最好記住他們有多少人在曠野里倒斃。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成人當中,只有兩個人後來得以進入迦南地,他們就是約書亞和迦勒。摩西自己都被排拒在外。

然後作者指出,原因就是不信。摘要其論點,他說這些百姓領受了信息,是神藉著摩西傳給他們的。他們因不信而背逆,結果心就變為剛硬。查考這一段將會發現,這里用了三個不同的詞來描述百姓的失敗,就是罪,不信,不信從;這些都是同義詞。他們听見了所傳給他們的話,但他們的不信從證明了他們的不信;結果就是他們對神的命令不再有敏銳的反應。今天世上有許多人,為他們自己的某些態度和行為辯護說:「我的良心沒有定我的罪。」這樣說很可怕,表明他的良心已經僵硬了,失去了真正的功能。許多時候,當我們的良心不再將我們定罪,我們就應當定罪我們的良心。不信并不是理智上的不明白,乃是面對神清楚的命令而不信從。

整個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可由以下一句話表明出來,在此作者警告我們說「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剛硬了。」因此听過神話語的人,也有可能悖逆永生的神。

這种情形被稱為「惡」,一個「不信的惡心」。此處所用的「惡」字,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有害的,毀坏性的」。不信從神藉著摩西或圣子啟示的旨意,不僅是一种過錯,而且會完全損害生命。這些百姓曾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我們是透過圣子而領受。他們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但卻不信從,結果就不得進入安息。假如他們因為不信從摩西所傳的話而被排除在應許之地以外,我們若不信從圣子之言,豈不是會被奪去更多的福分嗎?

在這一段經文里面有一個字,翻譯圣經的人為助於了解而特別用大寫標明出來,那就是「今日」。這是引自一篇詩篇,它說到盼望,以及复原的可能性,雖然前面曾經有過失敗。假如我們曾經為某种原因,而不信從圣子之言,甚或心靈已經開始剛硬,我們仍然擁有「今日」。「今日」是神顯慈愛的日子,是神賜恩典的日子,是神赦免罪過讓人得著更新的日子。

 

圣子——比約會亞更大

 

「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衪的工一樣」(來4:8-10)。

 

我們研讀希伯來書信時,會意識到它是以整個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為背景的。它承認神藉著天使說話的那一段時期,同時也承認圣子是大過天使的。那段時期包括了創世記的年代,當時尚未有先知,也沒有祭司或君王。再下去就看到神藉著摩西向這一個新國家說話的時代,而這國家的成立,是因神要藉著它賜福給世人。本書信也顯示了耶穌如何大過摩西。這部分涵蓋了出埃及記到申命記之間的歷史。

再繼續往前,現在我們來到約書亞,以及在他的領導之下,神的百姓進入迦南地的那一段時期。這是一段失敗的時期,不是約書亞的失敗,乃是百姓的失敗。由此可見,本書信的作者一直使用歷史來說明一些重大的原則,先用神藉著天使向人說話的時期,再用神藉著一個國家說話的時期;所以他透過摩西向這個國家說話。現在我們來到神透過約書亞繼續向這國家說話的時期。從這國家的整個歷史來看,我們可以摘要地說,摩西領他們出了為奴之地,但卻不能領他們進入為業之地。圣子來到世上,不但使人不再作奴仆,也使人承受各樣屬靈的產業。而約書亞曾領他們進入為業之地。

約書亞記開頭的几句話很有意義:「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摩西已經忠心地服事了他的世代而過世了。但神的旨意必須繼續下去;於是神找到了合适的人選,約書亞領了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但他卻不能帶給他們安息。作者用這段歷史背景,來顯明圣子的榮耀,他不但領人出為奴之家,帶領他們進入為業之地,同時也給他們完全的安息。

「安息」一詞的希腊原文,直譯就是安頓下來,它通常出現在古典希腊文里,用於敘述殖民的過程。這正是這句話的含義,約書亞雖然領了他們進入那地,卻不能成功地使他們安頓下來。他不能帶領他們進入真正的產業中。作者特意用這個對比,使讀者能頓然領悟,因我們的主耶穌曾面對全人類,說:「到我這里來,我必使你們得安息。」那就是說,他不但領人出了為奴之地,進入為業之地,并且領人進入完全的安息里面。

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查考這件事:首先是約書亞本身的有限,以及未能得著的安息;其次是主耶穌的得胜,以及安息的實現。

約書亞的故事本身是很吸引人的。他出生於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最後那几年艱苦的時期。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年。然後就是出埃及。這孩子出生在殘酷的壓迫中,他父母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他何西阿,意思就是拯救。這是一种表號,我們不要把它當作啜泣,它乃是一首信心和盼望之歌。很顯然的,他大約是出生在當摩西想靠著自己的力量去解救同胞的時候。結果摩西被迫离開埃及,因為他有勇無謀。摩西失蹤了四十年之久,几乎沒有人記得他了;然後他又出現,并且為同胞帶來解救。當時的約書亞四十歲,也走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得自由的隊伍中。他顯然是一個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因為摩西很快就發現了他;後來成為摩西的左右手。他和摩西在曠野四十年。從埃及出來的以色列成年人當中,最後只有他和迦勒兩人能夠進入迦南地。

摩西得著啟示,知道在他必須卸下工作時,這人是神所揀選的繼承人。於是給他改名,用他出生的名字何西阿,再加上神的名字「耶畏」或「耶和華」的一部分,兩者合起來,就成了「約書亞」。

這一位就是神所呼召,去繼續領導以色列人,完成神旨意的人。在西敏斯特,衛斯理約翰的墓碑上寫著:「神埋葬了他的工人,卻繼續了他的工作」,實在是不朽的事實。摩西死了,但約書亞被興起。他是個戰士,從戰略和戰術的立場來說,就算是今天的軍事專家也得承認,他是一個天賦奇才。從神旨意的立場來說,我們看到神興起他,去洁淨那塊被墮落敗坏的百姓所污染的土地,并且在其上建立一批由公義所統治的子民。有時為了淨化地上的腐敗,從天上來的手術是必需的。

他不但是一個英勇的戰士,也是一個能干精練的行政工作者。他不但組織了以色列人,并且把應許之地妥善的分給了以色列各家。

當約書亞開始他的事工時,曾發生一件奇妙的事,有一個人手里拿著拔出來的刀,和他對面站立(書5:13-15),這一位顯然是以人的形狀出現在他面前,以致約書亞開口向他說話,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那人回答說:「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毫無疑問的,這是基督在舊約中的顯現之一。從那時起,約書亞的一切行動都成了真正屬靈的冒險。

身為戰士和行政首領,約書亞的成就卓越非常,但是顯然他無法帶領百姓進入安息。緊接著約書亞記的就是士師記,而士師記從頭至尾都記載百姓的困擾、騷亂、不得安息。他們的道德觀念上的降低、墮落,使他們無法得著安息。士師記的故事,可以用該書中重复出現七次以上的三個詞來歸納:悖逆、管教、拯救。我們看見神在掌權,但百姓悖逆不肯順從,結果就受管教,最後得蒙拯救。那是一個持續不得安息的歷史。約書亞不能帶給他們安息。

回顧這些事實,希伯來書的作者揭露了他們持續不得安息的原因。這些百姓听到了神的信息,就是可得安息的好信息,也知道得享安息的秘訣在於順服神的管理。但他們一直悖逆神。為此,作者作了一個重要的宣告:「他們沒有信心与所听見的道調和」(來4:2)。英文修訂本圣經的譯者,在經文旁邊加注另一种譯法:「那些听見的人,沒有用信心配合。」這句話無疑更能表達這段經文的意思。他們听見了好信息,但是卻沒有用信心來与所听見的調和。那好信息啟示了在神所賜之地,在神的制度和國度里得享安息的秘訣。他們听見了,并且在理性上也能完全接受,但是卻沒有用信心的行動來配合。在此,我們也看到了對真信心的詮釋。信心不僅僅是理智上的了解,也包括意志的原則,把所听見的轉變成行動。這是百姓失敗的地方,他們接下去的歷史一直充滿動湯不安,就是這個失敗引起的。

由觀察背景,引出我們對前景的探討。那前景就是耶穌為神的儿子的狀況,這里啟示出兩方面:首先,是他個人的得胜;其次,是他獲得胜利的途徑。

作者在此宣稱:「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衪的工一樣」(來4:10),這里的代名詞都是用「他」,實際上應該是用「衪」才對,因為這些代名詞統統都是指基督或神。基督已經進入安息,正如神已經進入安息一樣。創世記記載,神完成了創造之工,就進入了安息(創2:2)。耶穌也是完成了救贖之工就進入了安息。這就是他個人的得胜。

他個人的得胜產生了相關的得胜,他先分擔了世人犯罪所帶來的不安,然後進入安息。他肉身在世的時候,曾在畢士大的廊子下醫好了一個病人,那些猶太人的首領藉此攻擊他,他就辯護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這工作被繼續下去,并且完成了,其中包括引領別人一同進入安息。

既然如此,作者呼吁說:「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他緊接著宣告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与靈,骨節与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1-12)。

我們一向都拿這段庄嚴的話來指圣經,也就是神的話。那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此作者首先所指的不是圣經,而是圣子,也就是神的道。論到他,作者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從以下的經文可以證明,前面所說的是指有位格的那一位:「并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衪面前不顯然的。原來万物,在那与我們有關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來4:13)。由此可見,這整句話中有一個對比,就是神藉著圣子表明的道,与在他之前世上的一切事成了對比。神的道不僅是文件,乃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能對付人性,甚至魂与靈,骨節与骨髓,都能刺入剖開。因此神的道能辨明人的思想,觀念,意圖和心中的主意:「被造的,沒有一樣在衪面前不顯然的,原來万物,在那与我們有關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圣子就是用這個方法來對付人性不得安息的原因,也藉此使那些肯完全順服他權柄的人,得著完全的安息。他進入人的性格里面,刺入魂与靈,辨明人的心思和意念。假如不得安息的根源真是在於人的心思意念,那么他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剖開,使其有正常的關系。當耶穌,這位神的儿子,活潑永存的道,在人身上作工的時候,他是深入到整個人性里面,加以剖開,辨明,處理清楚,帶進正确的相互關系中,并因此帶來安息。

若是約書亞已帶給百姓安息,「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來4:8)。那日子已經露出曙光。那一位比約書亞更大的已經來到。作者再一次用「今日」這個字,我們今天就是活在那個日子里,而圣子,就是生命之道,也仍然在那里說:「到我這里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因此這句話意味,持續下去的歷史啟示出圣子永久不變的超越性。他領出;他領入;他賜人完全的安息。

 

圣子——士偉大的祭司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來4:14)。

 

以下所要思想的經文,其背景為希伯來民族所建立的國家,一個神權國家。摩西曾領他們經過曠野,約書亞被任命帶領他們進入那地。本書信的作者觀察這個國家,探究在其中心的會幕。這是「聚會的會幕」,「見證的會幕」。「聚會的會幕」這個詞表明,那是神与人會面的地方,是王与他的子民接触的地方。「見證的會幕」則說明一件事實:它是神說話的地方,是百姓領受神的話,神命令的所在。會幕里設有施恩座,由基路伯開的翅膀蔭蔽著;而在展開的翅膀中間閃耀著神榮耀神圣之光。祭司們就是在這個國家生活的中心盡其職分。

本書信的作者已經指出圣子遠超過天使,過去世代的傳信使者;遠超過在神家盡忠的仆人;遠超過約書亞,那領百姓進去,但卻不能使他們得安息的領袖;現在要探討這個國家生活的狀況;他們是以「王」為中心,以祭司來事奉。從這里直到第10章,所研討的主題就是祭司的職分,其論點主要在表明,圣子不僅僅遠超越亞倫和利未的等次,而且神設立祭司職分的目的惟從圣子才能了解,也只有在圣子里才得以實現。

在本書信的稍早部分,作者曾兩次提到祭司的功能,但未詳細談論。第2章說到圣子遠超過天使時,他說:「所以衪凡事該与衪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來2:17)。第3章的開頭又說:「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來3:1)。

我們最好在此稍停,來思考一下祭司職分本身的意義。這世界已經因著對祭司職分的价值和功能的錯誤觀念而受害。我們翻到新約圣經,會發現祭司這個字,以及它的同類字一直不斷出現。祭司這個詞本身是指一個圣洁的人,帶有分別出來,神圣或圣洁的意思。這個詞本身沒顯示祭司職分的功能,但卻顯示擔任此職分所必須具備的品格。

我們翻到舊約,里面所用的「祭司」一詞,一向是指中間人。這就表明了其功能。我們可以把這兩詞和其所表明的意義連在一起使用。這樣,就會發現祭司是一位中間人,并且必須是圣洁的。祭司的工作是要面對圣洁的神,但他站在神面前,是代表那些本身是污穢的人。

因此,希伯來這個由神統治的國家,其生活是以神所在的圣殿為中心,圣殿是絕對圣洁的,但是百姓卻都是有罪的,不得与神相近。所以,亞倫以及整個利未祭司的職務,就是擔任神与以色列百姓之間的中保。當神權政治的屬靈意義藉著基督實現的那一日,祭司制度就成了過去,因為圣子身為祭司,已經全然滿足了兩方面的要求。第一,他具備了來到神面前所必須有的圣洁品格。再者,他具備了中保的權柄和能力,能以處理罪人的需要。

再回到主題時,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話:「既然有一位尊榮的大祭司」。在希伯來的制度里,提到某一位祭司的名字時,一般都是指當時的大祭司。本書信的作者了解圣子身為祭司的超越性,於是加上了一個形容詞,「尊榮」。

他宣稱說,這位「尊帶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穌,已經升入高天」(來4:14),并且勉勵他的讀者:「當特定所承認的道。」他顯然是指他們不必再回到過去神所指定的方法,因為那些只不過是說明性、暫時化的作法。神的儿子耶穌,作為大祭司,已遠超越亞倫華麗的圣袍,超越會幕尊榮的禮儀,超越一切禮儀和儀式所代表的永恒价值。

從第4章這里開始,一直到第10章,所探討的主題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要來默想三方面:

1.經文中所顯明的祭司職分;

2.實現這祭司職分的資格;

3.以及亞倫和耶穌的比較。

在談到祭司職分時,我們發現作者使用了一個富有無窮意義的片語「施恩的寶座」。在這個片語里面,我們得到了有關神的啟示;寶座自然是說到權柄和主權,而「施恩」則顯露存在於神本性深處的一個事實。約翰在他所寫的書信中,用一句極有智慧的話宣稱說:「神是愛。」我們若把愛說成是神的屬性之一,仍不夠詳盡。愛乃是神的本質。施恩則是愛的行動。因此寶座是說到律法,施恩是說到愛。

我們了解到這個片語的意義之後,才能真正明白祭司的功用。如果要領受所施下的恩惠,必須先順服寶座的權柄。因此,罪人必須要有中保。所有舊制度里不完全的亮光,以及新制度里清明的亮光,都在神的儿子耶穌身上得著了完滿的詮釋。因此,藉著這位祭司,在外面的人得以進到寶座面前,并且得以与寶座上的神相交。

在希伯來的制度里,祭司的設立是神因應人的軟弱而有的權宜措施;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注目的事實。如果我們讀出埃及記19章,就會發現在圣經尚未提到任何有關祭司職分的話之前,神對這整個國家的旨意已經宣告出來:「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圣洁的國民」(出19:6)。那就是,神要他們成為一個具有「中間人」性質和圣洁品格的國度。神原來是要這個國家站在他与外邦世界之間,開創一條通往他那里的道路。但這國家卻從未實現神的旨意。當初神作此宣告時,百姓都害怕,而我們繼續讀出埃及記19章,會發現神信息里的語气有了變化,這是因為百姓無法達到那個崇高的理想而不得不作的調整。祭司職分的設立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但這并不否定祭司功能的重要性,反而是強調墮落的人性必須要有祭司。

正因如此,作者接著宣告祭司的功能為:「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來5:1)。這就是整個祭司職分的意義。那使神所造的人与造他和愛他的神斷絕交通的罪,必須要以某种方式對付清楚,才能使人有方法重新回到神的面前。而神的儿子耶穌基督完全實現了這一要求。

以下所敘述祭司的資格,極其优美又極能安慰罪人。祭司必須是一位「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來5:2)。這話顯示了人的兩种光景。愚蒙的就是指那些無知的人,失迷的是指那些雖然知道正路,但卻有意或無意离開正路的人。

律法的寶座也是施恩的寶座。圍繞寶座的是那些愚蒙的和失迷的人。祭司站在這些人和神之間,能體諒這些人。由於這職分太神圣,沒有人能自己選擇作祭司,必須出於神的呼召和膏立。這件事太神圣,因此任命祭司的責任全然在於神,而不在於人。

現在我們要看這一點如何應用在亞倫和神儿子的對比上。亞倫是神所呼召的。神負起任命他的責任。然而,我們回顧舊的制度,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亞倫受命,在進到神面前之時,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罪獻祭。因此,雖然亞倫看起來是那樣的華美,超然,是由神所任命的,以美妙的方式實現神的理想,然而在他進去之前,他本身需要中保,祭牲,為他的罪而獻祭。雖然在神恩典的安排下,亞倫得以進入至圣所,他也是神任命的,但他的祭司職分仍有一些缺欠。然而在神的儿子耶穌身上卻沒有這种缺欠,他的祭司職分之所以遠超過亞倫,也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作者引用了一些詩篇來應用這個真理,雖然他所引用的經文廣泛散布於詩篇各處,但這樣的串接相當吸引人。他首先引用詩篇第二篇,并且宣稱耶和華指著某一位說:「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詩2:7)。緊接著他引用詩篇110篇的話:「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110:4)。因此,耶穌的祭司職分是建立在他身為圣子和君王的根基上。

作者又用我們最熟悉最喜愛的一段經文,宣告他實現祭司職分所必需具備的資格。他稍微改變了一點文字,使語气由消極轉成積極,宣稱他「能體恤我們的軟弱;衪也曾凡事受過試探,与我們一樣;只是衪沒有犯罪」(來4:15)。「沒有犯罪」這個片語非常重要。它所表明的不僅是他胜過試探,更要緊的乃是宣告他本身是無罪的。

要明了「衪能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必須對「軟弱」這個詞有正确的認識。我們很容易誤用這個詞,以為那是指有罪的失敗。其實「軟弱」這個詞真正的意思可以用「弱點」或「缺點」來表明。在這些方面他都曾受過試探,和我們一樣。這點可以從他在曠野受試探的記載里看到。人在許多方面都是脆弱的,包括屬靈的生活,如与神的關系;肉身的生活,如飢餓;熱望和野心,如要擁有万國的欲望等。我們的主受試探的記載,顯示他都曾處在這些情況里,只是他全然胜過了-一個攻擊。正因為他曾在人的層面上全然經歷了這些試探,因此他能體諒那些失迷的人。

然後我們就看到一個偉大的宣告。他因為處理了罪,就「升入高天」(來4:14)。稍後作者又提到他說:「像這樣高過諸天的大祭司」(來7:26)。再後來又提到他,「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來9:24)。他「升入高天」。他「高過諸天」。他進了最高層的天,以尊榮的大祭司身分出現在神面前。

這一切對我們的价值,首先見於作者的呼吁:「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來10:23),意思是說,讓我們不要被任何心中浮現的爭論或建議動搖,以為我們需要另一位中保,而失去對這位祭司的信心。

另一個呼召也与此相關:「我們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來4:16)。我們必須不斷記住一件事:當我們親近神的時候,必須有一位作中保的祭司。我們需要一直來到他面前說:「兩手空空無代价,單單投靠你十架」。我們的大祭司是在天上。因此,我們可以永遠靠著他進到神面前。

圣子与神的起誓

「照樣,神愿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衪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來6:17)。

 

作者將圣子与希伯來人的歷史背景作對比,指出這國家是以敬拜和祭司制度為中心的神權國家,之後,他轉過來講了一段嚴肅而令人敬畏的話,警告人避免悖逆或拒絕圣子之言。

現在的論點退回到希伯來民族歷史中的亞伯拉罕時期,作者這樣回顧有其目的。他回到神藉著天使說話的階段,以及神最後一次向亞伯拉罕顯現,要他獻以撒的那個特別時刻。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作者引用的創世記故事雖不完全,但就他的目的來說,已經足夠了。假如我們回到故事本身(創22:14-19),將會發現在那次對話里,神對亞伯拉罕說:「地上万國都必因你得福」(創22:18)。作者要我們注意到一件事實:當神這樣說的時候,他是起誓說的,這是神的誓言。

這就是本故事中最引人注目、令人希奇的部分。我們發現神所用的話表明,他以誓言約束自己:「耶和華說我便指著自己起誓」(創22:16)。而他使用誓言,表示他的計划永不改變,永不能被更改。不論亞伯拉罕當時的處境為何,不論漫長的歲月會為這個國家帶來甚么遭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神的計划永不改變。而當時他的誓言是指他的宣告:「我必賜大福給你并且地上万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17-18)。那是神的計划,他指著自己起誓,說這事必永不改變。我再說,乍看之下,這是一件希奇的事。特別是我們的主在談論有關他天國的法則時曾說:「我告訴你們,甚么誓都不可起」(太5:34)。他宣告說,他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就夠了。當然,他的意思是要他們都作心口合一的人,而不要口是心非。然而在此我們卻看到神指著他自己起誓。

我們應當小心思考希伯來書的作者闡明這事所用的例證,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謹慎地指出了他真正的意思。他說,當一般人起誓時,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來6:16)。這是當時的習俗,也是今天的習俗。目前英國的法庭仍然如此,一個人在起誓作證,需以親吻圣經作起誓的表示。他這樣作,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作者說,在-一項交易和發言上,起誓是代表最後的保證,他的意思是,起誓是奠定信賴的基礎。假如一個人在比自己更大者面前起誓,那表明他所要說的是實話,這就构成了信賴的基礎。創世記的故事告訴我們神起了誓,而這本希伯來書信重新加以确定。但我們立刻會發現其間的差別。人是在比自己更高的人或物面前起誓。但神不能這樣作,因為沒有人高過他。如此,神采用了人的方法,這方法并不与他自己和他的本性相触。而他這樣作是要給予最後的保證,那就是,要使它變成亞伯拉罕信心的基礎。

或許有人要說,按照當時神的立場,他沒有必要指著自己起誓。關於這种說法,我們另有一個例證:圣經里面有許多地方記載,神為了滿足人當時的需要而通融他自己和他的方法。作者用「格外顯明,」(來6:17)這個片語,就是要表明這一點。人需要在簡單的宣告之外,還有一個明确的證据。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誓是一般人獲得這种确据的方法。神在屈尊自己的情況下,降卑自己來到人的層面,采用人的方法,指著自己起誓。

人起誓与神起誓之間的懸殊差距,更加增了神起誓這個事實的重要性。人起誓,若是出於真誠,并且照著去實行,就是受到外在權柄的約束。我起誓,就等於承認那個權柄,并且訴諸於它,因為我順服它。神的誓言自然是須仗賴他本身那最終的、完全的權柄。因此他就指著自己來起誓。

提過這些之後,現在我們就要問,到底神起了甚么誓?神所起的誓,乃是宣告他的旨意永不改變。這個「旨意」是指意志的決定,一個帶來行動的決定;而這個旨意是有關於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福分;并且,正如創世記的記載所顯示,它也關乎「地上万國」的福分。

法拉爾(Canon Farrar)告訴我們,猶太文學著作中的一個記載,是人們憑想像寫下的,但卻富啟發性。在Treatise Berachoth這本書里,描寫摩西向神提起這個誓言,他說:「假如你是指著天地起誓,那我就要說,因為天地會廢棄,所以你所起的誓也會廢棄;但你既然是指著你自己的圣名起誓,這誓言必永遠立定。」即或這是段想像的對白,卻顯示了神的這個行動在人心中所產生的信賴。歷世歷代許多忠信之人的信仰,無疑是建立在神的這個誓言之上。神所賜給他們的,不僅是一句宣告,陳明他的旨意;他乃是屈尊自己,采用人的方法,指著自己起誓,以表明他的旨意必定會實現。

希伯來書信的作者,知道人對神的誓言產生的把握,現在要指出,神的誓言已經完完全全應驗在他儿子身上了。等候的世紀已經結束,作者論到耶穌,說明這誓言如何藉著他付諸實現,完全應驗了。在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中,保羅曾論到亞伯拉罕的子孫,并且宣稱那「就是基督」(加3:16);稍後他又說:「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當時他并不是寫給希伯來人,而是寫給外邦信徒。肉身的希伯來人已經在主耶穌論及耶路撒冷的那段話里被摒棄了:「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因此神的旨意是永不改變的。他的心意也不能更改。他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我必賜大福給你和你的子孫并且地上万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已經實現并且成了歷史的事實。基督是成就這約的後裔,并且那些屬乎基督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加3:16)。

現在我們再來看,到底作者如何講論耶穌与這事的關連。他宣告他已經「作先鋒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來6:20)。這事實如同「靈魂的錨」(來6:19),是信心最高的秘訣。神的誓言,在他儿子身上得以成全;他升入高天之時,人心中的盼望就得著了确据。

与此有關且引人注意的,就是「先鋒」一詞。它將基督進入幔內這件事,和在這以前的一切希伯來禮儀,作了截然的區分。雖然亞倫也曾經-年一次進入幔內,但他卻不是先鋒。他只不過是代表那些留在外面的人進入幔內。但那些人卻永遠留在外面。亞倫進入幔內時,沒有一個人跟隨他進去,一同站在約柜和施恩座前。但是主耶穌進入幔內時,是以先鋒的身分進去的。這顯然是說,他為後來跟隨他的人開了一條出路。他就是使万國在他里面,藉著他而得福的那一位後裔。他使那些屬他的人能和他進到同一個地方。他死的時候,圣殿里的幔子裂為兩半,就是最明顯的象徵和暗示。

另一件富啟發性的事,就是作者所用与此相關的另一個比喻。他提到「靈魂的錨」。自古以來,錨一向象徵著盼望。希腊文學中就常出現這种用法。它同時也指危險中的保障。我們把錨拋下去,船就碇泊了;我們也就在危難中體驗到一种保障。然而我們也要記得,事實上,錨會攔阻一只船發揮其功能。沒有一只船在拋錨時,能達成船本身真正的目的。就正如吉普林(Kipling,英詩人)在他的小品文:「發現了自己的船」中所描寫,船發現自己,不是在拋錨碇泊之時,乃是在深海中航行之時。我們記得有一次保羅和其他的人,把船上的貨物都拋到海里之後,還不能把船穩住,他們就拋下四個錨,并且整日禱告等候。事實證明,當船那樣被錨碇泊時,它無法達成它存在的目的。如今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利用這個比喻來說明,靈魂雖然拋下了錨,但卻完成了它存在的意義。這錨是被拋入幔子里,也就是說,它是被拋入浩瀚的永恒里,不是海岸邊的淺灘里,而是更深之處。因此這個比喻達到了它的用意,重新強調了神那永不改變的旨意。這旨意在主耶穌通入幔內時得著應驗;靈魂的錨已被拋入浩瀚的深洋里。人類心靈的确信從此得著了證實,因為那位先鋒已經進入幔內,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通路。

神曾經藉著天使与人交往,在這次和以色列人的祖先相會之時,因著人本性的軟弱而向人起誓。這個誓言,或者說在起誓中所作的宣告,在主耶穌道成肉身時,就藉他實現了;道成肉身導致十字架,透過它又導致复活和升天,如此,神的儿子就進入了幔內。這就是我們信心的秘訣。大約在一百年前,摩特(Edward Mote)寫了一首圣詩,充分表達出我們前面所思想的教訓。這首圣詩的副歌這樣說:「立在基督磐石堅固,其余根基全是沙土」,而其三節主歌的歌詞則如下:

    我的所有希望根基,

      在於基督公義寶血。

      我不敢靠最好的義,

      我只敢靠衪的名牒。

    即有黑云掩衪的臉,

      衪心不變,衪恩不移;

      -次風浪雖欲漫淹,

      信心的錨拋牢幔里。

    衪血,衪約何等可靠,

      我名已經刻在衪手;

      四圍雖然都能傾倒,

      衪仍存在永不棄守。

(原文在「他血,他約」之前有「他誓」)

(錄自《圣徒詩歌》)

 

圣子——照麥基洗德的等次

 

「因為有給衪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7:17)。

 

前一講中我們看到,圣子的偉大彰顯在他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所起的誓言,他進了幔內,成了先鋒。

這一切表號都是希伯來這個國家,宗教,和敬拜所專用的。站在幔內的職分自然是屬於祭司的。本卷書的作者現在又回到這個主題上。過去,亞倫在贖罪大日進入幔內,在其中擔任祭司,完成他的職責,然後走出幔子。耶穌進入幔內則留在那里,而當他如此作的時候,幔子裂為兩半,好讓其他的人也得以進去。

以下的宣告指出,圣子如此進入幔內,他的祭司職分為:「因為有給衪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本書作者已經三次提到這個事實。5:5,6說:「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衪說:『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10節又再度說:「并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衪為大祭司。」

另外6:20這樣記載:「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最先的那段經文(來5:5-6),引用了兩處詩篇,這兩處經文在詩篇中的位置相隔甚遠,寫成的年代也可能相距甚久。作者將這兩處經文連在一起,用來指神的儿子。他從詩篇第二篇引述:「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又從詩篇110篇引述:「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這里的「你」就是指神的儿子,他祭司的職分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希伯來人的整個祭司職位都是屬於利未人的,是照亞倫的等次。耶穌不是出於利未支派,而是猶大支派。因此他不是照亞倫等次的祭司;而作者在此作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宣告,他乃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

這必然會引起一個問題,也會讓人不得不留意。我們對麥基洗德知道多少?我們發現,整本舊約圣經里他的名字只出現兩次。此名在希伯來書則出現了九次。舊約的創世記對他有一段歷史性的記載,那是主前兩千年的事。從那時起,希伯來人的歷史和先知的作品中,再也沒有提到他。自那次的歷史事件之後一千年,大衛在詩篇中又提到他一次。那篇詩是論到彌賽亞的,大衛瞻望他的來臨,提到了那次歷史事件,并且說到將來臨的這一位:「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這一切都相當引人注目,并且饒富深意。有一件事情曾發生過,并且留下了記錄。一千年之後,一位詩人提到了它。又過了一千年之後,事件所預表的那一位出現了。然後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且提到歷史。

我們不妨先回到那個歷史事件上。麥基洗德的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意思是仁義王。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他時很謹慎的說:「他頭一個名番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關於「撒冷」的位置,各方討論甚多,卻未注意到本卷書的作者所加上的另一句意義深遠的話,「就是平安王。」可見他的用意不在指一個城市。

關於這個歷史人物,我們知道兩件事。

1.他的名字含義是仁義王;

2.因為他是仁義王,他也就是平安王。

在亞伯拉罕的歷史中,他突然出現了,被描述為至高神的祭司。圣經未記載他從何處來,也未說他向亞伯拉罕顯現之後到那里去。他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出現。當時亞伯拉罕剛与羅得分离。羅得選擇了雨水滋潤的平原,亞伯拉罕仍然過著游牧生活,在幔利的橡樹那里支搭帳棚,与神親近。後來那与世俗妥協的羅得遭遇劫難,厚道的亞伯拉罕立刻伸手援助,擊退前來攻城掠地的諸王,并奪回被擄去的人和財物。就在亞伯拉罕凱旋而歸時,麥基洗德出現了。我們仔細觀察他所行使的祭司職責。重要的是,這里沒有提到獻祭。他沒有帶來燔祭,或任何獻祭用的東西。他只帶著餅和酒,來慰問這位疲憊的神仆。此外,他為亞伯拉罕祝福,并且行使祭司的另一項職權,稱頌神,就是敬拜神。然後他接受亞伯拉罕所獻的十分之一。此舉說明他的地位高於亞伯拉罕。

有關這段記載的解釋甚多,當然值得我們尊重。記載本身其實相當簡單。我們知道有一個人出現在亞伯拉罕面前,無人明了他的來歷,作者說他「無父,無母,無族譜」。因此,他行動的權柄不是來自人類的祖先,他的行動也与其後代無關。

以上所提到各种不同的解釋中,我個人相信這是一段論及基督顯現的記載。此處和圣經其他地方一樣,是在講神儿子的出現和他的事工,他是仁義王,也是平安王。

那次事件之後一千年,大衛寫道:「耶和華對我主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大衛回到那次歷史事件,宣稱那最終的祭司將像麥基洗德一樣,無父,無母,無族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主要使當代的官長認識彌賽亞就是神儿子的時候,也引用了同一段經文。官長們回答耶穌的問題,顯示對經文極熟悉,他們立刻回答說,彌賽亞應該是大衛的子孫。主馬上反問說,為甚么大衛的子孫又是大衛的主呢?顯然他們沒有領悟這段引文和耶穌所提問題的真正意義。然而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在肉身說來,他是大衛的子孫,但實際上他是神的儿子。因此他的祭司職分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圣子作先鋒進入幔內,住在那里,行使他的祭司職責。如此,麥基洗德的歷史記錄中所顯示的一切奧秘特質,在基督里完全實現了。我們如果只是從人類的范疇里來解釋他,就是未能明白他的屬性,和他的祭司權能。

所以本卷書作者的目的,是在指出圣子的祭司職分和其他祭司之間的差別。他所提到的那些祭司都是神設立的、授權的,但他們本身并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只有在圣子的祭司職分中,人的需要才能完全得到滿足。

在探討這件事時,我們發現這一祭司職分,不單實現了歷史上麥基洗德所蘊含的奧秘,也實現了該處所揭櫫的原則。正如作者所言,他是「仁義王」。那在幔內代表我們,有無窮生命大能的一位,所執行的祭司職事并不會偶爾降低道德標准,他從起初就是仁義王,也一直如此。任何一种論及他的中保工作以及救贖大能的說法,若有任何降低公義標准的暗示,絕對是錯誤的。

由於他是仁義王,他也就是平安王。永恒的次序總是這樣,純洁第一,然後才是平安。這位大祭司已進入幔內,并使人類藉著他,對付了罪所造成的污穢和麻痹;透過他,在他里面,人得以站立在至圣者的面前。

本卷書作者稍後在第7章里作了一個總結。因為圣子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他的屬性超越了人類一切的限制,他首先代表仁義,因此他能帶來平安。「凡靠著衪進到神面前的人,衪都能拯救到底」(來7:25)。

「到底」一詞非常奇妙。它包括兩個要素,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啟示。這兩個要素可用兩個詞代表,其中之一是panteles,意思是「所有的」,指數量而言。另一詞是telos,意思是伸展,指范圍而言。他能拯救到底,意思是在他里面有數量上充分的供應,也有范圍上完全的供應。

如此,我們所熟悉的「拯救」一詞,就顯出其丰富、榮美的意義。新約的教訓顯示,「拯救」一詞是有時態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回顧從前,我們曾被拯救;思及現今,我們正在蒙拯救;前瞻未來,我們也能說:「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13:11)。我們曾被拯救。我們正蒙拯救。我們將被拯救。他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永恒屬性的奧秘,他忠於公義,他用十字架作為獲取平安的途徑。

亞倫的祭司職位是美好的,是神所設立的,但是卻無法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它的价值在預表這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神儿子的祭司職分卻不是預表,而是實際造成使人滿足的經歷。

更進一步說,圣子的祭司職分是不斷帶來餅和酒,以更新、扶持那些与神同工的人,正如當年他在亞伯拉罕疲憊歸來時所作的一樣。在那個故事中我們讀到,所多瑪王要送財物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卻回答:「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14:23)。所有接受大祭司--就是神儿子--幫助的人,也當存同樣的態度。透過他,他們在神里面找到護庇和極大的賞賜。

 

圣子——更美之約

 

「衪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來8:6)。

 

現在本卷書作者開始論到超越的關系,這是從圣子的超越屬性產生的。在論及這個主題時,我們會發現作者用「更美」來描述這些關系;更美的盼望,更美之約,更美之應許,更美的祭物。而這一詞与它第一次的出現亦相互輝映,那里作者說圣子「比天使更美」(中文經圣作「遠超過天使」)。「更美」一詞在全書信中出現了十三次之多。這樣看來,舊制度雖然是神制定的,但如今已被新制度所取代,它各方面都比舊制度更為美好。

本章將思考這建立在更美應許上的更美之約。神過去對希伯來百姓所說的一切話,都是根据他与百姓所立的約,這約是他召他們時所立定的。他所說的話,不論是透過摩西,約書亞,祭司,先知,先見,或詩人說的,都是論到如何執行他与百姓所立的約。

因此,本卷書作者接下去要指明,神最終透過圣子對人說的話,也是受制於一個約,但這約是新的,更美的約。不過,這并不是責怪舊約有任何不好,無論是關於神的方面--例如其中的恩典,或是關於人的方面--例如其要求。

以上的研討中,我們已經將希伯來人的歷史大致作了回顧,因為這卷書主要是寫給希伯來人的。作者在此處回首,引用了耶利米的預言。神曾藉著天使,摩西,約書亞,亞倫,和眾先知說話。耶利米的世代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是一敗涂地的時期。起初在天使代表神与人說話之時,或神選用摩西作代言人之時,卻是滿有榮光的。這里引用的預言,則出自歷史上最黯淡、最悲慘的一段時期。從許多方面看,耶利米可以說是眾先知中最具悲劇性,也最富英雄气質的一位。他擔任神對那個國家的代言人有四十年之久;在那段期間,他始終為神發言,在道德和屬靈方面卻沒有產生任何即時的果效。所有為神說預言的人,在事奉中都可能面臨作工毫無所成的時候。在一長串神的使者名單中,恐怕再也沒有一個人的經歷,比耶利米更持續、更痛苦了。他說預言四十年,所得到的惟一結果只是受謾罵,逼迫,和各樣的惡行。北國以色列那時已經被擄,耶利米是在猶大歷史上的最後四十年中事奉。起初他再三回避神的呼召,最後他終於勇敢地承擔起重任。

就在那段黑暗時期里,他從陰霾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他提到,有一日神將与人主下一個新約。如今,在耶利米說出這預言之後許多世紀,希伯來書的作者宣稱,預言已經藉著圣子應驗了。

這段論證的要點在於指出兩約之間的對比。作者回顧舊約,而引用先知的預言,指出神已經因著這約的基礎,預言另有一個新約,遠比舊的美好。

我們前面已思想過,舊約是憑神起誓所作的應許而立下的。這些應許首先是指對此民族的先祖和創建者亞伯拉罕說的:「我必賜福給你。」其次則是指其結果:「万族都要因你得福。」這些話顯示這約中神一方的責任。約必須牽涉到兩方,一方的履行取決於另一方的實踐。我們強調神必須信守他与希伯來人立的約,卻常忘記這一點。如果立約的一方未能履行其義務,這約就廢止了。因此我們看見,從神這方面而言,這約是陳明,他應許要賜福以色列,并使万國因他蒙福。我們若回到出埃及記,查看立約的記載,會發現這段話:「你們若實在听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万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出19:5)。

因此這約中人的責任是听從并遵守神的話。律法已經賜給他們,包括在十誡和摩西的制度中。歷史證明他們完全沒有遵行律法。這种失敗一直持續不已,有記錄可查。固然有一些是神所揀選的忠信之人,但從整個國家的立場看,他們自始至終都未能守住這約。最初他們求一個王,神答應他們的要求,讓他們自食其果。他們最終極的失敗,則是駭人听聞的--他們竟殺了神的儿子。但我們要謹慎地記住,在他們殺圣子之前,他已經藉他的全權,將他們從原先被指派的地位上革除了。他說:「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

我們因此看到,神立了約,卻被人破坏了。本卷書作者清楚聲明,如果那約未曾被破坏,就不必有新約。耶利米從遙遠的距离,用先知的眼光看見,即使在那時候,神也不會失敗,因此最後必然會有一個新約,比舊的更美好,可以完成神的心意。我們來听听先知論到這新約的全文:

「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里面,

寫在他們心上。

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

說,你該認識耶和華。

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

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31:33-34)。

這段引文的末尾有一項啟示,成為應許的基礎。這兩句話道出最深刻的事實:「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前一句話--「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則是這應許所立即產生的結果。在結尾兩句話以前的一切應許,和從那些事實所產生的一切後果,都明白宣告出來了。也就是說,新約的開始是洁淨人的道德,使人能在此約中与神相交。

當然,這也是基督教最中心的事實。整本新約圣經就是在教導這事實。耶穌自己作見證說,這正是他來到世上的目的。天使向約瑟顯現時曾對他宣告:「你要給衪起名叫耶穌,因衪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1:21)。

這類事在舊約里找不到。如今人可以因著罪得洁淨,而与神建立關系。洁淨的結果是,人得以認識神,而這种「認識」遠超過對神在知識方面的理解。

這一切結果,可以從新約的設立和舊約的經歷兩者的對比中看出來。在新約里,神的律法是內在的,屬靈的。舊約的律法則是外在的。新約的道德要求并不是廢除舊約的標准。十誡永垂不朽,恒為律法的啟示,但是如今這些要求都將寫在心上,就是情感的樞紐;寫在心思中(注:該段經文中文將mind譯為「里面」),就是知識和悟性的中心。再說一次,現今的律法是內在的,屬靈的,是從圣子的中保工作產生的結果,他洁淨人的道德本性,將我們帶入与父相交的關系中,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地、個人地認識神的旨意。

耶利米的那段宣告中進一步強調這一點,他說在新約之下,「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一個人既都与神相交,便都能明白神的旨意。約翰在他的第一封信中也強調這個真理:「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里,并不用人教訓你們」(約一2:27)。

因此新約的意思就是,查考到最後,我們尋求引導時,不應求人的指引,而當向內住的圣靈求;圣靈住在我們里面,是我們本性被洁淨的後果;他會將神的旨意向我們顯明。

舊約是神圣的,新約也是神圣的、最終的,而兩者的區別乃在於字句与圣靈的區別。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提到這件事:「衪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注:即「圣靈」);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圣靈)是叫人活」(林後3:6)。

值得注意的是,「字句」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投人所好。人喜愛法則,規條。他們覺得遵守規則是一件易事。現今整個人類的歷史證明并非如此。摩西定下的是字句的律法,它之難以遵守,可以從歷代以來人們千方百計企圖加以解釋的事實上看出來。饒富深意的是,我們的主在教訓里多次指責那些添加的遺傳,并且不斷指出其失敗之處,說人其實是用遺傳取代了神的命令。因此字句之約既不易守,也不安全。

另一方面,「圣靈」的律法看來似乎既不安全,也不易遵守,但從最終的經驗來看,那是惟一既容易而又穩妥的律法。一個人的生命若与神建立了活生生的關系,第一手的關系,明白神的旨意并且遵行,就非難事了。當然,這一切若要成為可能,必須人完全降服於圣子,這樣,生命便會得到洁淨。藉著我們所順服的圣子,我們得以洁淨,与神相交日益親密,以致得著能力,可以實現這約中我們當盡的本分。

我們若仔細而嚴肅地思考這事,就必然會意識到自己常常失敗、退後。然而我們也知道,這种失敗是導因於我們在某方面的不順服。我們若明白這約所帶來的一切丰盛祝福,就必然會竭力去尋求圣靈的指引--這是我們必能獲得的;一旦尋著,也就會立即順服了。

 

圣子——更美的敬拜

 

「因為基督并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圣所」(這不過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來9:24)。

 

探討了新約的优越性之後,作者現在開始討論更美的敬拜,那是人透過圣子得以作到的。在本章中我們發現「禮拜的人」一詞(9:9)。它在10:2中再度出現,但是為复數。這詞一共只出現這兩次,但它的動詞出現在9:14,我們譯作「事奉」。此點令人注意,顯示出敬拜与事奉有關。記得我們的主受試探時,曾對他的仇敵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衪」(太4:10)。總而言之,敬拜是事奉的秘訣,事奉是敬拜的表達。

提到敬拜,我們首先會想到在神面前表達臣服和尊崇,無論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在一起的神圣活動,事奉的結果必然是敬拜。不過,目前我們主要思想敬拜為尊崇的這方面。

研究希伯來書時,我們已一再看到本書信的背景是希伯來人,他們的歷史,和他們的宗教儀文。本章亦同。為了顯明透過耶穌基督而有的敬拜是如何美好,作者重新回到希伯來人的敬拜;所以我們最好复習一下此處的背景,即會幕的儀式,它的敬拜和事奉,以更清楚了解前景的狀況,就是天上會幕的敬拜和事奉。

在探討背景時必須記住,作者并不是回到圣殿,而是回顧會幕本身。這點別具意義。他寫作的時候,耶路撒冷尚未被敵人圍困,圣殿還未被毀,所以實際的背景是那座花了六十年建的希律的圣殿。但是本書作者并不是指那圣殿,也不是指舊約所充分描述的所羅門之圣殿。毫無疑問的,會幕是從神那里得來的真正樣式。圣殿是為了順應人的軟弱而造,正如祭司制度和君王的設立一樣。我們不妨概略回顧以色列人扎營時的會幕。各支派環繞著敬拜的中心地點安營。在他們和實際的會幕中間有外院。希伯來書作者未提及外院。他主要是觀察會幕本身,所以只提到兩部分,一是外面的圣所,一是里面的至圣所。在圣所,也就是進入敬拜中心的位置,他說有燈台,桌子,和陳設餅,這些都是根据神在西乃山上所規定的表樣作的。「表樣」一詞意指為已存東西的模型。因此他說,會幕是用物質來表彰屬靈的事實。在那個時代,神透過圖樣來傳達他的教訓。圣所里有燈台,象徵這個國家的職分。它對面的桌子和陳設餅,則象徵人与神的交通。

幔子前面是金香壇。這段經文讀起來似乎壇在幔子里面,但請注意作者是說「有金香壇」,強調它是接近神的途徑。看出埃及記可以知道它正确的位置。從某方面說,它可以是屬於內面的范圍,但它是外面的最後一個物件。實際上幔子後面除了約柜,別無其它東西。約柜是用皂莢木作的,上面有「施恩座」,意思是「和解之處」,被兩個基路伯的翅膀遮掩著。基路伯代表著最高的受造物。舊制度中,在基路伯的眼睛注視、翅膀遮掩之下,有一盞神秘的燈照耀著施恩座,被稱作舍吉拿(Shekinah),象徵神的同在。本書卷作者描述的,就是這個會幕。如果他是提到希律的圣殿,那里沒有約柜。當龐培(Pompey)率軍攻陷耶路撒冷,掠劫圣殿時,曾進入至圣所,他宣稱那儿空無一物。

我們已看過會幕里有那些東西。整個畫面是描述一個國家圍繞著敬拜之處,那儿是全國生活的中心,是最高層次的活動之處,即在神面前敬拜。回顧古代的會幕,一年有三百六十四天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至圣所。百姓在會幕外面扎營,由祭司代表他們-天進入圣所,點上象徵見證的燈,擺上象徵交通的陳設餅。-年一次,在贖罪日那天,由一位祭司進入至圣所。他單獨進去,帶著火和血。他要帶血,首先表明他自己需要被洁淨,其次是表明外面的眾人也需要被洁淨。日落時他离開至圣所,接下去的三百六十四天,至圣所都是一片肅靜。我們看這個畫面時,彷佛也看到了外面廣大的群眾,他們就是祭司所代表的對象。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的良心已得著洁淨。此處強調出,人的良心需要被洁淨,也顯明一個事實:人只能藉著某种使他得洁淨的祭物,才能進到神面前,向他獻上蒙悅納的敬拜。

根据這個背景,作者作了一個偉大的宣告:「基督并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圣所,(這不過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來9:24)。

這個「如今」具有永恒的价值,不是短暫的。真正的敬拜之處是在天堂。這樣說,是承認我們目前對於空間的觀念有難處。想到宇宙,我們不得不相信:神至高的彰顯是在其中某個地方。我并不是說神在那里,因為他是在諸天之中。但一切敬拜的中心是在神面前,不管我們對那個地方存怎樣的觀念,那儿就是他至高的顯現之處。作者說,圣子如今已進了「天堂」。在記載耶穌升天的經文中說到,耶穌領他的門徒出去,舉手為他們祝福,就离開他們,他們看見他升到天上,失去了蹤影。諸天接受了他。此處作者是用單數形式--他進入了「天堂」。那儿是真正敬拜之所。我們若聚集在某個建筑物里面,卻找不到通向那屬靈之地的路徑,我們的敬拜就失去价值了。

進一步說,圣子進入天堂以後,他就留在那里。在進去之前,他已經「把自己獻為祭」(9:26),這是指加略山的奧秘,正如第10章所說的,「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衪的身體」(10:10)。

他獻上了自己,就進入天堂,「為我們顯在神面前。」這本身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宣告,若和出埃及記的故事(出33章)相較,尤其顯得突出。那里記載摩西想要看神,但神告訴他:「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2)。他只蒙允許見神的背。如今圣子進入天堂,為我們顯在神的面前。因著圣子獻上自己,最終的敬拜成為可能,人得以來到神面前。

如此,我們可以總結本書信對這方面教訓的价值。人敬拜的真正地點不是在世上的建筑物里面。這些建筑物确實是美好的,但它們只是大門,為人提供物質上的便利,是為了人的聚集而建造的;好使他們超越所處的位置,找到通往天堂之路。

總而言之,會幕為表樣性的結构,它意味著排拒。人不得進入神榮光照耀之處。只有一個人可以進去,但他也不得停留在那里。幔子尤其象徵排拒。耶穌死的那一刻,圣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是一個象徵性的、超自然的行動,啟示一個事實:如今通往神面前的道路敞開了,任何人只要藉著耶穌都可以到神那里去,因為他已經憑著最終的祭司權柄進入幔子。主自己曾將這個可能性預先告知人,他不是對猶太人說,也沒有對祭司說,而是告訴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他向她如此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試實拜衪」(約4:21-23)。

因此我們可以在家中,在教會,在任何地方敬拜。這些世上的處所不是敬拜的最終地點,但我們可以在那里進到神面前,并且發現神子「為我們顯在神面前」。最高、最神圣的敬拜,就是藉著他在神面前所獻上的敬拜。

 

儿子——權利和責任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圣所,是藉著衪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衪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洒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19-25)。

 

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這一整段經文,因它啟示出權利和責任。神透過他儿子向人說話,是最終極性的,由這事實便產生這些結果。

必須記住,希伯來書信的目的不在解釋圣子的話語,而在強調他話語的權柄。前面已討論過,圣子是超越天使,摩西,約書亞,和亞倫的。我們也思考過一個事實:神為人立了一個新約,這約是藉著圣子那更美好的位格和職責而立的,要寫在人的心上,因人已能直接与神交通。更美之約的設立,促成了一個更美好的敬拜系統。我們有了進場的權利,不是進入世上的會幕,而是透過世上的會幕進入天堂,進入至圣所,以至我們可以敬拜神,除了那一位大祭司之外,不再需要其他中保。

這卷書談到這一點之後,就寫下了本段經文。這一切既然都是特權,那么無可避免地,必然也會帶來責任。正如前面我們已看過的,作者不時暫停下來,說出一番嚴肅的勸勉和警告之語。此處是從第19節開始,一直到第37節為止;後半段主要是警告。我們不打算研討後半段,只集中來看論及我們責任的這段,而這些責任都是由於我們藉主耶穌基督得著特權而產生的。

作者兩次用「有」(中文圣經第一次譯作「得以」)來顯示我們的權利,三次用「就當」(中文圣經又譯作「也要」,「就要」)來標明我們的責任。我們不妨先從他提到的權利開始探討。

我們應該已經熟悉前面所言有關圣子的嚴正論述。我們看到他是神的儿子,所以高過天使;他是儿子,又是神家的主人,所以高過摩西;他領百姓進入安息,所以高過約書亞;他是按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作祭司,所以高過亞倫。我們也看到新的敬拜中心已經建立,人根据新的屬靈之約可以前來親近神。

現在作者不再提到摩西,約書亞,亞倫;他只提出一個偉大的事實:透過我們的中保和大祭司主基督,我們可以進入至圣所。「弟兄們,我們既得以坦然進入。」這是第一次用到「既得以」(having),指我們憑著前面所述有關神儿子的事實,而得享親近神的權利。他提及的地方,在會幕的表樣為至圣所,在幔子之後;在舊制度中,其內有施恩座,基路伯,和神臨在的榮光。我們的特權是可以越過幔子,進入至圣所。

作者也提醒我們進去的方法:「因耶穌的血從幔子經過,這皮子就是衪的身體。」「身體」一詞的价值,可以從約翰福音的序言中看出,在那里約翰說到我們的主,「道成了肉身。」我們得以進去,是藉著他的身體,但必須銘記於心:那是撕裂的幔子;因此,我們進入這敬拜之所的權利,不是因道成肉身而來,也不是因神顯現在肉身中,乃是因著道成肉身的那一位經過死和复活而帶來的。

作者接著描述,這是「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我愿意在這里暫停一會儿,因為「新」這個詞,希腊文字面的解釋是「新宰的」。這句話正确的翻譯應該是「一條新宰的活路」。這使我們聯想到啟示錄中,約翰說他看見「寶座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啟5:6)。這就是我們進入至圣所的路,除此之外我們別無權利可以進去。人因犯罪,已喪失与神相交的權利,但藉著我們的大祭司,這權利被恢复了。

這整個真理,從亞歷山大夫人(Mrs. Alexander)為儿童寫的一首詩歌中,簡明地表達了出來;但它比同類詩歌將這真理說得更完整:

    遠山迢迢,其色青青,

      在一古城之旁;

      親愛的主在彼被釘,

      為救我們而亡。

    除衪以外,再無甚么,

      足以清償人罪!

      惟衪能開天門的鎖,

      并且引我進內。

      (錄自《圣徒詩歌》)

主是藉著斷裂他肉身的幔子,就是他奧秘的代死,使我們得以進入天門。如今我們欣然面對一個最基本的真理,即我們有權進到神面前。

在討論這第一個「既得以」(having)時,我們再度暫停一下,來看另一個翻譯上的問題。作者所用的「坦然」一詞,直譯應該是「大膽講論」。使徒行傳中也用同一個詞,來描述彼得和其他使徒大膽講論,使公會的人為之矚目、惊訝。

我們在至圣所中可以坦然而言,意思是我們在神面前可以自由自在地說話。我們能夠在圣所站立,与神面對面談話,這個想法、說法實在太偉大,几乎令人無法領會!吉普林(Kipling)在他一本書的前言中,曾提到他所認識并敬重的一些人,稱他們是「大無畏的紳士」。這句話用來描述我們的權利再恰當不過了。

我們必須暫停,一方面也是因為神的尊榮如此浩大,我們很難明白這事怎么可能成就。惟有等我們來看第二個「又有」(having),才能明白其究竟:「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此處強調的詞是「治理」,意思是我們的大祭司滿有完全的權柄;我們站在那里,不單是因著他所完成的工而得以進去,并且也是因我們与他相交。

由於這些權利,作者指出相對而產生的責任。我們首先將這些責任依照次序排列,它們都以「當」或「要」作開頭。「就當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又要彼此相顧」。仔細觀察這三個句子,會發現-一個句子里的動詞形式并不是指一次的行動,而是指持續的行為。「就當來到神面前」指不斷地來到。「守」指堅定守住。「又要彼此相顧」指持續如此作。

再來觀察,「就當存著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這里立刻突顯出三個字來:信,望,愛。頭二項是個人的責任,雖然那里的代名詞是复數形式。第三項是團體的,指彼此的交通。

我們分別來看這些責任。先討論第一項。我們當來到神面前。那條路已為我們敞開,我們有權利進入至圣所。我們的責任乃是使用這權利。只有去運用,特權才能發揮力量。藉著基督,偉大的時代已經來到,不必在耶路撒冷或基利心山上敬拜,何處有人的靈魂,何處就有通向神的道路。單單知道這些還不夠,我們必須進去。此外還必須「存著充足的信心」,這信心就是仰望大祭司和他大能的救贖工作。我們進去的時候,不是帶著疑惑搖擺不定,因為天父永遠的慈愛已照耀在他的施恩座上。我們進去之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進入敬拜之所以前,必先作預備,要認罪,除去我們所沾染的一切惡習和污穢。這樣,我們就可以藉著大祭司來到神面前,与他自由交談,毫無畏懼戰兢。

此外我們還有責任,就是「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我們得救就是憑著這指望,得救之後我們仍不斷盼望主救贖的大工完全成就在我們身上。「凡向衪有這指望的,就洁淨自己,像衪洁淨一樣」(約一3:3)。所以我們的盼望,就是到了末後,神的旨意必能終極的、完全的、充分的實現。信与望永遠是牢不可分的。我們進到神面前,就必須堅守所承認的盼望。我們信心的依据是下面一句經文所說的,「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正如一首詩歌所唱的「我的所有希望根基,在於基督公義寶血」。我們的盼望不是建立在自己身上,也不是倚賴個人的努力,而是建立於一個信念:神永不失信。盼望如明光閃耀,它在最黑暗的日子仍引吭高歌,在最崎嶇的道路上仍吟唱不絕。所以我們進入至圣所時可以坦然無懼,滿怀信心,歡喜快樂,堅守所應許的盼望。

但是基督徒的經歷,沒有一件最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旦流於自信自足,那經歷就開始敗坏了。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又要彼此相顧。」這話奠定了一個有關責任的重要原則。真正認識神,知道站在神面前之意義的人,不可能對別人漠不關心。作者表達這方面的責任時說,我們應當「激發愛心,勉勵行善」。這句話的說法很特別。首先,「激發」和「愛心」兩詞似乎有些触。「激發」一詞的希腊文,正是我們paroxysm(發作)一字的字源;有趣的是,我們通常用「發作」,都是指爆發怒气。同樣一詞描述了保羅在雅典的情緒,他看到城內偶像充斥,里面的靈就被激動。本書卷作者在這里則說到被愛心激動。愛不只是輕柔的,它本身是可燃燒的火,為了別人而點燃。

作者接下去指出激發愛心的方法,他先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也就是說,我們個人所享有的一切權利都當与別人分享。舊約末了的瑪拉基書里,提到在世風日落之時,有一群余民,「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3:16),那就是交通。瑪拉基寫道,這些人「耶和華側耳而听。」如果正确了解此處用的希伯來文,會發現這是一個相當醒目的宣告。「側耳」的意思,直譯是立刻豎起耳朵,凝神而听,形容听的人非常專注、用心。先知大膽地說,當神的百姓彼此談論時,神為之側耳。第二個「听」意思相近,但強調另一方面,指身子前傾,細心聆听。

因此我們進入至圣所時有一個責任,就是与別人交通。我們帶著相互的關怀前來親近神。

我們的主當日在樓上房間,最後与門徒的談話中,曾重复提到的話,可以簡單地替此處的教訓作一總結。他那番話和洗門徒腳的象徵性行動有密切關系。他對他們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7)。

本卷書信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正是此意。這一整段經文都是在標明「知」与「行」的關系。知道有那些權利,卻不去享用,權利就形同虛設。我們既擁有進去的權利,和与大祭司交通的權利,就當有所回應,去完成我們的責任。生命當受信心主宰,而不是被疑惑控制;當被盼望照亮,而不是被絕望籠罩;它的活動當以愛心的交通為主。這些都是至圣所的權利,但除非先履行責任,我們便無法全然享受這些權利。

 

信心的見證人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云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希伯來書最後三章,是根据前面提出的一切論證所發的呼吁。這几章的主題是以很特殊的方式論及信心,即對神的信心;以信心為人生至高的需要。因此本書信最後這部分,是將這項生命哲學清楚地啟示出來。

希伯來書一開始,作者就宣告神曾對人說話;他把人類的時代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神藉著眾先知對列祖說話;

第二階段,他藉著他儿子對世人說話。

他論證的重點是在顯明圣子的信息如何超越,以及他所傳神的話是最終極的。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神對人說話的目的都是為了使人能對他運用信心。不論是藉著天使,領袖--摩西,約書亞,或祭司,先知,或他的儿子說話,他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人能尋到他,并且在尋到之後對他產生信心。

啟示這件事,便是神主動接近人,以啟發人對他的信心。這也就是為甚么作者在反覆指出圣子話語的优越性,以及它為神啟示的最終話語之後,在本書結尾部分論到「信心」這個重大的主題。

雖然我說「最後三章」,其實這段整段是從第10章結尾部分開始的,在那里作者引用了希伯來人的圣經,「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或譯成「義人必因信得生」(10:38)。

請記住,這句話是神對他的使者哈巴谷的回答;哈巴谷是神藉以向他百姓說話的眾先知之一。當時哈巴谷環顧四周的難處,不禁大感困惑,不明白神的管理。他用自己的眼光看艱苦的環境,不禁問道,為甚么神不采取行動呢?就在那時,神對他說,他是在行事,只是如果他告訴他的仆人他正在作的事,他不會相信。然而神還是告訴了他,他正在興起迦勒底人。這話在先知心里引起了更大的困惑,因為他不明白神怎么會使用像迦勒底人這樣不堪的百姓。於是神賜給他一段偉大的信息,是一切生命的奧秘:「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希伯來書作者在本書末了要作重大呼吁時,就引用了這句中心之言。

我們讀這句話時,往往把重點放在「義」這個字上,從某方面而言這是正确的。然而從另一方面看,重點該放在「得生」一詞。也就是說,它宣告:真正的生命是靠信心維持的。換一個角度說,信心最終的結局就是圓滿的生命。

11章充滿了美麗的故事,作者從圣經鳥瞰人類歷史,舉例說明信心的大能,指明信心在歷史上一連串的得胜。由此他引出第12:1的呼吁。我們要仔細探討這呼吁的含義,這是極其重要的。或許我可以拿自己為例。小時候我就常常听到有關這節經文的講道,-一篇都很精采,但卻都不是以真正的解經為依据。它們的觀點是,作者將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視作一場賽跑,目標是天堂,那些已經到達天堂的人都在觀望我們賽跑。那是對於「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云彩圍著我們」一節經文的解釋。事實上,那并不是這呼吁完整的含義。這里描述那些如云彩的見證人,不是在觀望我們,而是在對我們說話,向我們作見證。我不是在辯論到底那些已去天堂的人是否在觀望我們,我想,正如比克斯帖特主教(Bickersteth)那首無与倫比的詩歌「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所說的,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或許得著許可觀看我們,甚至探訪我們。不過在此我們不討論這個題目,而將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實際的意思上,那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他們的一生都是在向我們作見證。

我們不妨用最簡要的方式,略略看過所提及的見證人,他們都是在向我們述說信心的价值和大能。然後,我們就可以探討作者提出的呼吁。

作者提到信心的大能時,首先作了一個惊人的宣告,那确實是一個普世通用的宣告。他說,古人在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据。藉著信心,他們領受了從神來的啟示。然後他又宣告,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11:3)。我忍不住要說,這句話譯得有欠妥當。「諸世界」一詞的希腊文原意是諸時代。正如作者在本卷書開頭聲明的,神曾藉著圣子塑造各時代(譯者注:中文圣經譯作「諸世界」),如今作者再度強調,我們因著信就知道各時代都是藉神話語塑造成的。這個事實可以從修正譯本(Revised Version)的旁注看出來。今日我們論及各時代,常常用礦物來區分,例如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還有黃金時代。作者宣稱,這些時代都在神的管理之下,因著信,我們就能明白這一點,此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證實。意思就是說,正如作者進一步指出的,這些可看見的事并不是由可見的東西造成的。憑著信心,我們可以把握眼見之事後面的實底。憑著信心,我們可以明白現象後面的實體。

作了這個宇宙性的宣告之後,作者從歷史中舉出許多例證。有趣的是,他是從神過去對人說話的方法來選擇例子:天使;領袖,摩西,約書亞;眾祭司和先知。他透過天使對人說話的時代遠自亞伯起,直到約瑟。作者所舉的例證,都是因著這類信息對神怀著信心的人。亞伯敬拜,以諾与神同行,挪亞同行并作工,這一切都出於他們對神的信心。

然後作者來到希伯來的歷史人物中,他最先提到一個杰出的人物,亞伯拉罕,顯示他一生所有的行動都是依据對神的信心。他順服神,离開一個古老的文明;以後他奉獻自己的儿子;最後他得著應許,那應許當時并未應驗,但他确知以後必要應驗。對亞伯拉罕而言,因著對神的信心,困境轉變成胜利。然後作者又提出以撒,雅各,約瑟,他們都是望向未來的人,并對未來道出信心之語。

至於百姓的領袖,作者首先提到摩西父母的信心,他們因著信,把摩西藏了三個月。然後是摩西本人的信心,他在一生最關鍵的時刻作了偉大的選擇。他憑信心一生服事神,「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11:27)。

約書亞的例子中,我們看到耶利哥城因著以色列人的信而傾倒。在這時候作者提到了妓女喇合,一定使希伯來讀者大吃一惊,但這也是一個例證,說明信心的原則如何產生功用。

作者這時發現,他的題目涵蓋太廣了,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等人的事跡,時間就不夠了。這不是根据年代先後列出的名單,只是收集一些突顯的人物,其中四人是士師,一人為君王(大衛),然後是最偉大的士師撒母耳。最後的「眾先知」則是指那整個啟示的階段。

作者提出這些人物之後,接著說到信心所成就的大功:「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然後是一小段話,「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11:33-35)。

接下去作者揭露,這些信心偉人的懿行是因堅忍而得竟全功,他們常常必須藏身於山洞、地穴中;作者用一段插進去的話為他們下了一個貼切的按語:「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11:38)。

從這一整段充滿例證的經文中,我們看見信心的原則如何實現,那种信心是一切事物的實體。

然後就是一段惊人的結論:「這些人都是因著得了美好的證据,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豫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与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11:39-40)。

宣信博士(Dr. Simpson)曾講過一篇道,題目是「所有人都將一同見到主的榮耀」。在那篇講道中,他清楚指出,主完全的榮耀只有在人們一同看到時才顯露出來。我們正邁向那目標。我們正接續祖先所留下的未竟之路。我們的目標是神所建立的那城。因此我們蒙召去跑的路程,是朝向人類歷史的最終點--神的城,那時主教導我們的禱告就蒙了應允:「愿你的國降臨,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

這段呼吁於此出現,其重要性可從兩次重复的「就當」可以看出來。第一段呼吁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第二部分呼吁:「就當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第一個呼吁与先決條件有關,第二個則与結局有關。

論到先決條件,作者說我們當有所割舍,為的是完成那最終的事。他提到「重擔」和「容易纏累我們的罪」。我們很自然會問:當放下的重擔究竟是甚么?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切足以妨礙我們賽跑的擔子。必須記住,我們無法替別人列出重擔的清單。妨礙我奔跑的事物,可能對我的弟兄不构成任何妨礙;而妨礙他的事,可能一點也不困擾我。我姑且提出一种重擔,那就是企圖找出我弟兄的重擔。一味吹毛求疵地批評弟兄,可能會妨礙我專心賽跑。的确,很多時候我們因努力要挪去弟兄眼中的剌,而耽誤了行程,卻忘了自己眼中有一根梁木。彼得在提比哩亞海邊就犯了這項錯誤,他望著約翰,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主的回答相當直率,坦白說就等於叫彼得少管閑事:「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与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21-22)。

另外我們也要「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恐怕這是新約中最為人熟悉、卻又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節經文,修正譯本的旁注很值得注意,那里說,「放下令許多人羡慕的罪。」我敢說這不是翻譯,但它是正确的解釋。本書作者在這里使用的希腊字是enperistaton。若仔細分析,會發現它的意思是「地位相當不錯的罪」。或許這話很難解說得明白。有人認為它是指賽跑時妨礙行動的長袍。但是修正譯本卻暗示,那是一种較被人羡慕的罪,我相信這种說法已接近作者的原意。不信的罪常常不被視為邪惡,反而被人認為是不錯的罪。有些人似乎以為,知識分子就應該存著某种程度的不信。事實上,這种不信會麻痹人努力的勇气。不信神,必定會導致不信任人,以至最後對未來沒有信心。這個纏累我們的罪應該放下。

在結尾時我要強調,我們所思考的這段經文并不完整。若看修正譯本,會發現它最後是以逗點結束,下面緊接著的另一段話,必須放在一超解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衪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討論這段經文。

在此暫時作一摘要:我們已看過信心偉人的名字,他們為信心的大能作了美好的見證,然而,他們中間除了少數例外,都會有過失敗;但是因著信,他們對神旨意的最終實現都有所貢獻。

此外,我們讀這一章時,會感到有些意外。有些人名竟然付之闕如。這一點當然不必過分強調,因為作者并未聲稱他列出了所有的人名;但是至少有一點值得思想,那就是所有人當中,沒有任何祭司的名字。我們也很惊奇作者列入了某些人,例如參孫,耶弗他,和喇合。

不論如何,本章的結論指出,雖然他們見證了信心的大能,但是尚未達到最後的目標;因此我們蒙召,要繼續他們的路徑,朝向目標邁進,遲早必會達到那目標的。

 

惟一的證人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衪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前一講中我們已討論過12:1,作者在這一節中回顧歷史,從亞伯開始,列出一些信心的偉人。這确實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奇妙的偉人名單。世界并未意識到他們的偉大。作者說他們「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然而他們卻是憑著信心而活,工作,受苦,得胜。

從歷史的亮光中,作者鼓勵他的讀者繼續加入這偉大的行列。他呼吁我們,不要讓過去因我們的行動而遭到破坏。「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云彩圍著我們」,就是那些向我們見證信心之价值的人。作者呼吁我們放下重擔,脫去容易被人稱羡的罪,專心向前奔跑。這是一個重要的呼吁。正如前面說過的,我們要繼續下去,不能讓神在這世上的大業受虧損,所以要面向目標,以同樣的原則,同樣的勤奮,奔跑前面的路程。

現在要思考的經文和前一講中所探討的有密切關系。前面所思想的似乎還不完整。作者提出了呼吁,但他似乎還有話要說,他要論及一項最終極的事。

本節經文最開頭用的字,顯示目前要說的和前面已說過的事之間有密切關系。「仰望」是一個分詞,表示語气的持續性。

本書作者的整個負擔,在於論到神儿子的超越性和他的權柄。他不曾片刻偏离這個觀念。此處他的用詞則將圣子放在常人的生活層次上。他使用了主為人時的名字--「仰望耶穌」--這點饒富意義。固然他在全書信中不斷使用這個名字,但此處則別具意義。縱觀第\cs311章,作者列出了許多人名: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其他人,最後是耶穌。他被列在同一行伍,同一承繼,同一人性,同一族類中。藉此种巧妙的文字運用,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位至高、最終的神子,也曾在同一層次上過著人的生活,按神呼召人的同樣原則去生活。

我相信讀希腊文新約的人,必然會被「仰望」一詞所吸引。英文圣經的讀者不會特別留意這詞,我想主要是因翻譯上的差錯。韋慕特(Weymouth)的譯本則注意到這個希腊宇,他譯成「轉眼仰望耶穌」。我們讀新約有關耶穌生平的記載,使徒行傳及各卷書信,會不斷發現作者常常提到人眼睛的運用;英文和希腊文一樣,有不同的字來形容眼睛的不同用法。希腊文中有一字只是表達普通的觀看。另有一字意思是指用理解、體會的心去看。還有一字是指以熱切審查的態度去看。還有一個字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這只是舉几個例子,還可以找出更多的字。這些是在強調一個事實:作者此處所采用的字,在新約圣經其它地方從未出現過。它的字根顯示,這种「仰望」是盯著看;那不是掉以輕心的一瞥,不是帶著完全理解之心的觀看,不是審查的眼光,不是批判地觀察;這种「望」暗示著惊訝之情,所看見的東西完全吸引住人的心。這字的字根含義,因一個接頭詞apo而更加強化,它指不單單睜大眼睛看,而且完全被所看到的事物吸引住,以致對四周的東西視而不見。我們要轉眼仰望。此處所看之物的重大价值,可由它和上一段的對比顯明出來。我們固然要注視見證人,但另有一個對象會令我們的視線轉离他們,和其它一切事物。「仰望」一詞首先指出惊訝的成分,其次暗示這對象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使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混然不覺。

這就是奔跑前面路程的秘訣。見證人有其价值。他們為信心的大能作了美好的見證,但是最終吸引我們、鼓勵我們繼續奔跑的,卻不是理性的,我應該說,這絕對是感性的經驗,而又揉合著理性的因素。作者用「仰望」一詞,說明我們一旦見到耶穌,就會被他深深吸引,以致忘記其它事物;我可以說,這么一來自然會使奔跑的人放下妨礙跑路的重擔--脫去不信的罪。

那么我們仰望耶穌時,會看見甚么呢?作者接下去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用「衪」這個字,將下面的敘述和前面提到的名字「耶穌」相連。「衪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這几句話讓我們看到主當日在世的情景,短短數言,-一句都閃耀著榮美和亮光。首先我們可以提綱挈領地說,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理想生命的畫面:他是信心的創始者和成終者。然後作者又指出,他熱愛見到神的得胜:「那擺在前面的喜樂」;接著揭露他行過的路徑:「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最後描述他得到絕對的胜利:「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我們可以換一种方式來作歸納。我們仰望耶穌時,看見了甚么?看見的是一個掌管生命的原則,就是信心;一個充滿熱愛、活力的生命,就是他前面的喜樂;一個回應原則的過程,也是順服所愛的過程,就是忍受十字架的苦難;也看見一個卓越的結果,就是因著上述原則、熱愛,和過程而產生的:他坐在神寶座的右邊。讓我們簡短地思想這几件事。

首先我們看到,信心是一個主要的原則。為了明白作者的本意,我們必須暫停下來,思考一些詞匯問題。修正譯本的翻譯是,「仰望為我們的信心創始和成全的耶穌。」「我們」一詞是斜體字(譯注:表示原文無此字),它混淆了真正的含義。作者并不是說,耶穌是我們信心的起始者和完成者。他當然是,但這并非作者此處的意思。在「創始」下有一個旁注,建議譯為「首領」。我敢說這個旁注并不能提供幫助。此處所用的希腊文,直譯應該是隊長。隊長是走在行列最前面的,他有卓越的地位。作者回顧歷史時是從亞伯開始,一直到耶穌為止。他宣告說,從歷史的角度看,耶穌是最後一位,但從他与信心的關系而言,他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人。他是信心至高的詮釋者,向人類充分說明其含義和功用。

另外「成全者」一詞,在此最好譯成「辯護者」。我們的主不僅僅是信心最完整、最終的詮釋者,說明了它的价值,并且也用自己的生活和事工完全辯證了信心有理。經過歷世歷代的艱辛,在許多靠信心而活的人當中,有一位卓然特立,他也是啟示者。他是隊長,是信心的辯護者。如果我們的信心軟弱,雙腳疲乏,奔跑無力,就當仰望那至高的主耶穌。

我們若略略一瞥四福音書作者所記載的耶穌生平,會發現其中最突顯,最吸引人,最不證自明的事實,就是耶穌靠信心而活。他的信心首先是對神,因此就產生對人的信心,最後是對未來的信心。

他不斷与神交通,不斷順服神的旨意,這些都是他對神信心的明證。他如何行動?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他如何教導?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約12:49-50)。因此他是人類歷史上一切相信神之人的隊長。

他對人的信心也同樣明顯。他生平事跡的記載,充分顯露他始終相信人的可能性,盡管人有各樣的罪和敗坏。當他面對一個人時,不論這人如何被人視為無可救藥,他都相信有恢复的可能。在此必定要聲明的是:不管別人對於人性的看法怎樣,他都認為值得為之舍命。

此外,我們觀察他,聆听他,會發現他對未來有惊人的信心。我們若探討他的倫理教訓,或天國奧秘的教導,以及他對門徒、對眾人的教訓,會發現他對未來從未絲毫表示失望。他爭戰是為了得胜,受苦是為了拯救。他死,是為了生。

從-一方面看,他在信心的事上都和他前面的那些信心偉人差异極大。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偉大的,但是他曾說謊。挪亞的信心惊人,但他也失敗了。作者提到的-一個人都是如此。但有一個人從未失敗。我若在奔跑途中需要信心的啟發,我會看看過去的見證人,然後將眼光集中在耶穌身上,「轉眼仰望耶穌。」

如果那是他一生的原則,那么下一句話則徹底表達出他的所愛:「那擺在前面的喜樂。」我們若以為擺在他前面的喜樂,是指他重返以前舍下的榮華,就錯失了這句話最終的价值。那不是耶穌心中所充滿的喜樂。那不是支持他下去的熱情。那也不是他能夠對門徒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里」的秘訣。

那么,他的喜樂是甚么呢?在回答這問題時,我們不妨回憶一下那句預言性質的話,「我的神阿,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他個人的喜樂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他一切倫理的理想都是在解釋神的旨意。他心中的熱望就是帶領人順服那旨意。他的禱告也尋求這一點,他教我們禱告:「愿你的國降臨,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經過谷底一切的幽暗陰霾,經過十字架那深不可測的黑暗,他仍然見到一線曙光,就是神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那日子。由於他看到了結局,所以他總是把永恒的事物放在暫時的事物之上,以屬天的來衡量屬性的;那支持他的喜樂就是:他确知有一天可以達到最終的目標。使徒描寫他的話實在最真确不過了,「他以在神榮耀里的盼望為喜樂。」

如果他的原則是信心,他熱愛之力的源頭是因看見最終的結局而來的喜樂,那么我們要問,在這些情形之下,他如何采取行動?答案在這句宣告中:「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我們要以虔敬的心默想這事。在這個不喜愛神旨意,存心悖逆神旨意的世界上,要違反潮流,去追尋神旨意的完成,受苦是不可避免的必經過程。作者說他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下文中他再度使用了「忍受」一詞:「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英文欽定本是,「罪人這樣針對他頂撞的」,修正譯本則作,「罪人這樣敵對他們自己的」。順便一提的是,美國修正譯本恢复了欽定本的譯法。兩种翻譯的差別主要是導因於古抄本的區別。或許面對這個事實,無人敢斷然下判斷。然而整個論證似乎需要使用修正譯本的解釋。他并不是忍受罪人對他的頂撞。他曾對那些跟著他,為他上十字架而悲傷的耶路撒冷女子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路23:28)。固然他那世代的人曾頂撞他,但他看見的是他們在敵對自己。這實在是十字架的中心。我們留意到,盡管在人的眼中十字架是可恥的,羞辱的,但他卻輕看這些。

這正是激發我們奔跑的最大動力。論到最終的目標,對耶穌而言,是坐在神寶座的右邊;而再沒有任何言語比這句話更能恰當地描述最終目標的實現了。

 

重大的呼吁

 

「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來12:25)。

 

「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這句話啟示了作者寫這卷書信的最終目的。

這書信的對象--希伯來信徒--當時正面臨喪失信心的危險,并且對基督完全而最終的權柄產生理性上的猶豫。這种怀疑主要是導因於他們沒有徹底試過基督。他們是基督徒,是信徒。他們已离棄希伯來人的宗教窠臼;而轉向耶穌基督;但是他們不夠穩定。他們還記得舊制度的庄嚴榮美:它有天使的管理,摩西、約書亞、亞倫的引導。毫無疑問的,這些希伯來信徒被基督的單純所困惑。圣殿廢棄了,儀式成為過去了。他們所熟悉的輝煌事物都已付之闕如。他們回顧過去,卻沒有充分思想到主,以致有背棄信仰的危險。正如前面說過的,他們沒有試他到底,所以作者說:「你們与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12:4)。他們多半是在知識的層次上探討這整件事,對基督完整的意義并未真正把握住,因為他們沒有向他完全效忠。

我們在這點上也要提醒自己: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牢不可分。已經認識耶穌基督的人,若對他還有理性上的猶豫,都是起因於在某方面未能按邏輯實現他的信仰告白。主自己的話清楚表達了這個重要的觀念:「人若立志連著衪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約7:17)。要試驗基督教信息的神圣本質,乃是「愿意」將這信息放在試驗中。凡是將自己順服在基督的呼召之下,在必要時宁可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也不辭的人,終必發現這教訓是從神來的。

這正是本書從頭至尾所秉持的理念。在第一講中我們看見,本書信的目的在藉著解釋他這個「人」,來說明主最終的、完全的權柄。從圣子的話語中,我們領受了神對人所說的最後之言。我們可以說,根据通用的歷法,神最後對人所說的這一番話是發生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我們或者要問,從那時起神就未再說話嗎?答案很明顯:确是如此。那不表示人已經明白了他所說的。神的教會并未充分理解他教訓的深度和廣度。一千九百多年來,人們已花了許多心思去認識它,雖然那些潛心研討的人已得著許多亮光,但套用羅濱孫(Robinson)的話:「還有更多的亮光和真理,有待從神的話語中釋放出來。」

因此本書信末了的這個呼吁,「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應該和卷首的話并在一起讀:「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衪儿子曉諭我們。」這樣就把開端和結尾連在一起,我們可以用短句表達:

「神藉著衪儿子曉諭我們。」

「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

顯然作者是在鼓勵我們注意耶穌的信息,但我們必須了解,那信息是神給人的信息。接下去的一段話在強調這真理:「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這里再度提到神啟示的兩個階段。首先神從地上的層次警告人。最後他直接從天上對人說話。

至於過去,神所用的-一個方法都有一些重要原則,其啟示也都有一些重要价值。這些分開的部分,如今都在圣子的信息里融合起來了。在耶穌來之前神對人說的話,如今并沒有一句遭到触、否認、或廢除。在耶穌基督里,-方面都再重述過,但都有了新的意義,新的价值,和添增的重點。約翰在啟示錄描述他在拔摩島看見的异象時說:「衪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這是至極的詩句,卻啟示出更清楚的亮光,更确切的解釋。

我始終未能把握這句話的含義,直到有一天我站在尼加拉瓜大瀑布旁邊,傾听水聲時才恍然大悟。當時我站在那里,思想那些水是從何處來的。我記起後面有許多山,所有小川細流沿著山側奔流而下,匯集成一條大河,其它的小川,河流,眾水最後也以雷霆万鈞之勢奔馳,注入這聲勢惊人的瀑布中。這就是眾水的聲音。於是我听見了圣子的聲音,在那里面,舊約一切的旋律音符都融入神藉著他儿子對人所說的最完整、最終極的話語里。

研討這卷書信時,我們首先听見神藉著天使的事工說話。當然我們不可能探知這方面啟示之細節,但歸納神透過天使傳達的一切信息,我們可以下斷言說,這些信息都与全能神的寶座和管理有關。從伊甸園門口出現的基路伯,一直到啟示錄作證的天使,其所傳達的信息都与神的治理相關。他們對這崇高主題所說的一切話,最後都在圣子所傳的信息里得到了完整的解釋。

其次是摩西,他是以色列家忠心的仆人。我們可以同樣簡洁、准确地說,藉他傳的信息都是關乎律法的重要性,律法就是神向人應用他治理的權柄。神透過摩西所說的話,就是他如何透過律法治理人生活和行為的細節,如今都在圣子的倫理教訓中得到了完美的、最終的解說。

然後是約書亞,我們很容易將他視作一名戰士,但他絕非僅僅如此而已,他乃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在神的制度里,這些軍隊蒙召去鏟除敗坏世界的毒瘤,并建立一個醫治的、賜福的中心。神藉約書亞向人啟示組織的必要性。在那一小片被大海沖激而成的土地上,這群百姓若要完成他們的使命,就必須有這樣的領袖和組織。圣子在他所說有關教會生活和行動之律法的話語里,對組織的必要性作了最終的、崇高的啟示。

此外神也藉祭司說話,其中亞倫是最中心的人物。沿著歷史的軌跡,我們來到一個亟需人性的世代。他們悖逆神的治理,罔顧神的律法,以自己為中心,不顧与他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迫切需要中保,需要一條通往神的道路。神給他們一個具啟示性的儀式,其价值不在儀式本身,而在儀式所象徵的事。

過去神向人說話的歷史,清楚顯明了以上所說的諸事。我們若注視執筆的歷史家,聆听詩人的吟詠,留心先知的話,就知道神一直在說話,他必須對人說的話都是關乎他的治理,律法的必要性,真組織的必要性,以及通過中保以接近他的必要性。

有了概括的認識,我們現在可以宣稱:神透過圣子所說的事沒有一樣是新的。他所說的,沒有一件以前未曾說過。神曾在不同時代,用各种方法說過話,如今透過圣子說出同樣有關人生活的重要事情。可能有些人對這种說法感到不服,但它經得起挑戰。只要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它是絕對正确的。許多人告訴我們,透過耶穌,人得以知道有關神的一件新事,就是神的父性。但請記住一位希伯來詩人的宣告:「父親怎樣怜恤他的儿女,耶和華也怎樣怜恤敬畏衪的人」(詩103:13)。我們常常使用主禱文,卻不知道其中-一句話都是引自他勒目文學(注:猶太人所接受的古代律法及遺傳之法典),充滿著以前圣經里的文字。

然而在這樣說了之後,我們還要對圣子的話語作更進一步的宣稱:他所說的-一件事都是新的。他述說神歷代以來說過的話,但他所說的方式使人們發現,他們現在才明白神透過他儿子所作的啟示。天使的信息所啟示神的主權,如今由人子說出,就成了一個嶄新的觀念。雖然它一直是永恒的真理。圣子強調神的主權,他說:「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太6:33),他如此解釋神的主權:「神愛世人,甚至將衪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3:16)。

至於律法,圣子清楚宣告:「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太5:17)。有一次,一個律法師前來問他,摩西的律法中那一條誡命最大?我們的主引用摩西的話來作摩西律法的摘要,并且在那句雙重引言上添加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引用摩西的話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神。」他聲稱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那就是說,神若要和人有正确的關系,必須先扎根於人和神能有正确的關系。接著他說出第二大誡命:「要愛人如己。」最後再加上那一句重要的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當然,律法最終的解釋是存在於耶穌的倫理宣告里。透過他,神將舊的事物用新的形式和方法說出來,以強調律法的必要性,并解釋律法所要求的事。

至於約書亞和他所傳達的組織,我們也听到圣子的聲音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是「我的」教會,「我的」神權統治處;「陰間的權柄不能胜過他」(太16:18)。因此,由神藉圣子所說的話,我們看見神那施王權治理的惟一組織,以及他的律法得以實行在人類生活中。

神曾藉著祭司說到關於中保的事,其中以亞倫為中心人物。如今他藉那位按著麥基洗德作祭司的圣子,說到同樣基本、必要的事。這位大祭司曾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約14:6)。換句話說,所有人都可以藉著他,到父那里去。

因此,過去曾用各种不同方式,分成几個部分說出,但未被完全明白的事,如今由神儿子說出來了,就好像眾水的聲音匯集為一個聲音。

看見這事實,希伯來書作者的呼吁:「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就顯出它充分的力量來了。這呼吁是針對希伯來信徒的,也成了給教會的信息。還不止如此,因為作者的眼光和神對人說的話,不論是在意圖和目的上,都是擴及全世界的。

如果人棄絕神的話,會造成甚么結果?其實不用回答,只要放眼看看今日世界的光景即一目了然。今天世界的問題何在?神的主權被忽略,神的律法被輕忽,神的方法為人鄙視,人們拒絕思考、默想神。

結果是,我們只有人的眼光,仍然追求個人、社會、國家生活的實現,卻永遠達不到目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無法找到一個足以管理人類事物的權威。君主政體失敗了,民主政治破產了,現今又面對許多獨裁者,顯而易見的,他們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結果是,律法蕩然無存。我們若拒絕圣子的信息對律法的解釋,就只有失敗一途。人類訂立的律法是根据當時的情況,但是情況是會改變的。神的律法是針對「源頭」,治本而非治標,因此必然可以實現。

再想到過去,以及組織方面,就是思想神所設立的教會。當然,教會中有許多事常引起我們心痛,然而能夠為人類生命帶來有价值的組織,還是非教會莫屬。雖然現今似乎人們在拒絕教會,但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他們不是拒絕神的教會,而是拒絕組成教會的基督徒,因為許多信徒自己失敗跌倒了。然而教會內在的、屬靈的實際仍然存留,作為世界的光。

因此本卷書最後的話就是這項呼吁。因為我們若棄絕圣子,這世上就再也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這話是出於彼得之口,是他對初代教會說的,當時教會受到一個純理性宗教的質詢和審問。撒都該人同教會提出挑戰,彼得就作了這宣告:「衪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除衪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1-12)。

這是一個超越國家、种族,而關乎全人類的聲明。它确實是惊人的宣告,因為其中說到,這一位救主是被匠人,也就是專家所丟棄的。他們認為他是廢物,一文不值。彼得卻宣稱,他是頭塊的房角石。當然他指的建筑物是角錐形的。若仔細研究角錐體的結构,會明白一個事實:房角石是整個建筑的關鍵,你可以從這塊石頭看出它的高度,寬度和面積。人類生命的得救和實現,是靠圣子這塊房角石。除非依照他所啟示的線條規模去建造,我們永遠達不到胜利的頂點,永遠作不成一個完美的結构。雖然成千上万的其他聲音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重新聆听神的聲音:「不可棄絕那說話的。」

 

不改變的圣子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

 

希伯來書最後一章為命令和指示,是根据前面一切的教導而產生的。生命的秘訣在於:藉順服神的啟示表彰對他的信心。神曾說話,人也听見了。他們若相信神說的話,不管是過去的世代他分几個部分、用不同的方法藉著先知說的,或者現今藉著他儿子最後向人說的,只要人信而順服,就找到了生命的秘訣。

我不打算討論結尾的這些命令和指示,但其中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宣告:「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或者稍作修改:「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都是一樣的。」

這是本書最主要的敘述,論及神藉他儿子對人說話的最終性。他的話不會改變,因為他是不改變的。作者雖是提到「今日」的他,也把過去的「昨日」,以及未來的「世世代代」都相連在一起。「昨日」不單單指神向人說話的時期,也包括遙遠、神秘、我們對其一無所知的過去世代。作者提到未來,表示一切生命都靠他而立,不僅是現在,也不僅是這個地方而已,乃是包括了未來奧秘的「世世代代」。

我們不妨用這几個短句:「耶穌基督昨日」「耶穌基督今日」「耶穌基督永遠」,將這句話分作几個簡單的概念,來加以討論。

首先我們暫停一下,來留意作者在這里如何提到神的儿子。他說他是「耶穌基督」。新約作者不會隨便使用一個名稱或頭銜。此處作者所提神的名字深具用意,就如舊約一樣。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發現作者用不同的方法提到神的儿子。他被稱為「儿子」,那是一個重要的引介詞,作者宣告神藉著他「儿子」曉諭我們。全書中一共有八次這樣提到他。另外有四次作者特意稱他為「神的儿子」。有三次稱呼他「主」,八次使用他為人的名字「耶穌」。有一次作者將這名字和他的頭銜連在一起,稱他「主耶穌」。八次引用彌賽亞的頭銜「基督」。三次將他的名字与這頭銜相連,「耶穌基督」。四次提到「神的道」。不論名稱是甚么,作者想到的都是那「一位」,只是-一次所用的名稱,各有不同的价值。

此處他把名字和頭銜放在一起。同樣的稱呼也在其它兩處出現過,一次是他宣稱神要我們成圣的旨意藉著圣子實現,一次是他宣稱主治理他自己的家。這里我們看見主的這种綜合稱呼又出現一次。耶穌,這個圣洁而為人熟知的名字,在此出現。

這本來是世上一個普通的人名,但卻意味深長。根据記錄,這名字第一次出現,是摩西為他的繼承人所取的,采用神名字--耶畏(Yahweh)的一部分,和這人最初的名字何西阿(Hoshea)的一部分,湊合而成的,其意義是耶和華的拯救。天使曾說,「你要給衪起名叫『耶穌』,因衪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1:21)。

我們用這個名字時,難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部分。本卷書信里,這個名字一直到2:9才出現。第1章的引言部分是將焦點集中在圣子的榮耀上。然後作者說:「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

至於「基督」的頭銜,作者到了3:6才采用:「但基督為儿子,治理神的家。」

這里作者說:「耶穌基督,咋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人」的名字使他和我們人類的本性產生最密切的關系,那是他肉身在世上時使用的名字,卻富含深厚的道成肉身之意義。--「你要給衪取名叫耶穌。」

此外他還有一個頭銜--「基督」,就是彌賽亞,是君王和祭司,他的王冠就是祭司的冠冕,他的以弗得是君王的紫色。作者稱這樣的一位為「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根据本卷書的開頭部分所介紹,這一位是儿子,承受万有,神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又洗淨了人的罪。這就是耶穌,世人可以看見他,听到他的聲音;而他也是基督。

如果我們領悟本講所探討的這個偉大宣告,就會知道這個啟示的焦點,是在我們所看見「昨日」的他。神的真像和我們自己的本性,原是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明白的。這正是道成肉身的重要性。約翰寫以下這段話時,心中即存著這种想法:「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約1:14)。永恒存在於耶穌暫時的顯現中。那無限的道來到一個層次里,使有限的眼睛能看到他,并且藉著他,得以看見無限的事物。

我們不妨從他顯現的那段時期,也就是他肉身在世上的那段日子來看他。這樣作,必然得參考記錄。回到福音書的記載,我們要問,我們究竟如何看見他?這個問題問起來容易,但要充分回答卻不太可能。不過有几件突出的事實,特別值得注意。

我們看他的時候,他的外表与常人無异,并不屬於某一個社會階層,或特權,也沒有甚么缺陷或限制。有一個古老的例證可作貼切的說明。許多年前倫敦曾展覽提索特(Tissot)的畫,大約有二百七十幅,都是描繪耶穌在世上的生活。其中許多并不引人注意,但有一個事實頗突出,那就是這位藝術家忠實地畫出耶穌生平故事的背景,當時的習俗,所以我們很容易分辨出那一個是羅馬貴族,或庶民,或有教養的希腊人,或化外人,以及猶太人,但他卻從不畫出耶穌的臉,好讓我們可以把耶穌放在任何一群人中間。按事實說,他可能錯了。我們的主很可能具有猶太人臉部的特徵,雖然我們無法證明這一點。但是按屬靈的意義說,他是對的。保羅寫出下列這句話時也深深明白這個真理,他說:「并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里都成為一了」(加3:28)。我們用來區分人的一切事,在耶穌里都付之闕如。正因如此,他能不斷向人發出呼吁,吸引人前來。吸引人的不是耶穌的教訓。他們拒絕他的教訓。他們知道那是真理,這正是他們拒絕的原因,因為真理責備他們。薩沃那柔拉(Savonarola)對佛羅倫斯(Florence)說「要自由」時,眾人為他鼓掌;但他說「要洁淨」時,眾人就棄絕他。耶穌說,從始至終都要洁淨。因此他的教訓并不吸引他們,但他的人性吸引了他們。他使人無可抗拒。讀福音書時,我們必然可以听到群眾跟隨他的步伐聲,他們都是平常人,這不是說他們都是中下階層的人,而是指他們來自各階層。人們發現他身上揉合了恩慈,真理,甜美,能力,溫柔,威嚴,亮光和愛。「昨日」的他以純淨的人性吸引著人們。這真理今日仍長存。

「基督」的頭銜指出他能滿足人的需要。我們可以說,人性的需要從兩個詞便足以顯示:罪和悲傷。悲傷是罪的後果。我們看見他在世時,四周充滿罪和悲傷。他從未須臾寬容罪。今天我們常說有所謂「必要的惡行」,這一類的話從未出自他的口,因為這類思想從未閃過他的腦際。對他而言,這話自相矛盾。必要的事不可能是惡的。邪惡的事不可能是必要的。

他雖然從不寬容罪,卻也從不撇棄罪人。我們常說一個人「無藥可救」。這話也從末出自他的口,因為他從未這樣想過。在他眼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藥可救的。從他与人們交往的記載可以看出,面對人類一切的疏忽,他是存著如何尊嚴、樂觀的態度。不管一個男人如何邪惡,一個女人如何墮落,他都視他們為可救贖的人。

談到悲傷,他自己是一個懮傷的人,他常經懮患;与人交往時,他也從未輕忽人的悲慟。但他從不為自己,也不為別人,屈服於悲傷。他不認為悲傷就該帶來絕望。正如他离開門徒時,曾對他們說:「你們的懮愁要變為喜樂」(約16:20)。請留意這話,他不是說,你們的懮愁會得到喜樂為補償,他乃是說,你們的懮愁要轉變為喜樂。

如此我們看見昨日的他,以他自己的人性吸引著人;在面對罪和悲傷的光景時,他從不寬容罪,但也不撇棄罪人;他不輕忽懮傷,卻也不承認那是人最終的情況。

另外我們也看見,昨日的他在四周人的心中不斷帶來新的惊訝。他不時用某种行動或話語、態度使跟隨他的人惊奇,使他們摸不著頭腦。我們可以說,他是一步一步地用奇妙的事來訓練門徒。以上便是按人的能力,對昨日的他在世上的回顧,雖然很不完全,不充分。

作者的聲明中強調,他「今日」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這些基本的事上,他仍然是一樣的。我們明白,「今日」和「昨日」是有差別。他肉身在世上時,受到時、空的限制。他知道這一點,所以在离開門徒時曾對他們說:「我去是与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里來」(約16:7)。他如今不再像從前与門徒同在時那樣,以他的肉身与我們同在,但他當日所彰顯的一切根本事實,仍然与我們同在。我們藉著留存下來的文字、作品認識他。這些記載只是具體而微地記錄了他,還需要加以推敲,應用,思考。但是福音書對他的記載不僅是雛型,而且是規范。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的思考必須受其啟示的制約。許多人解釋耶穌基督和他的信息時,都在這一點上失敗了。若能以自然哲學來解釋的「人」,就不是福音書所啟示的那一位。在福音書里我們發現的那一位,曾帶給這世界最終極的倫理,最獨一的福音。我們若改變那「人」,就是降低倫理,摧毀福音。

我們不妨簡短地將這几件事作一番應用。他仍然吸引著人。若耶穌清楚啟示出來,不与教會主義和世俗主義混為一談,他仍然會像從前肉身在世時一樣,對人性產生吸引。我們應當只簡單講述他的事跡,不論人听從与否,都可以看見他這「人」的美麗。

此外他對罪的態度也不改變。他從不寬容罪。假冒為善在他面前絕無立足之地。或許最主要、最光彩的榮耀,就是這個事實:如果我們犯罪,他仍然一樣不撇棄我們。他仍然對那些嚴厲的,冷酷無情的道德家說,你們誰未曾犯過罪,就可以拿石頭打這有罪的婦人。另外,他對悲傷的態度也一樣,從不輕忽。如果馬利亞在他腳前為死去的弟弟哭泣,他也和她一同掉淚,雖然他是掌管生死的主。

同樣的奧秘仍然存在。我們無法對他作最終的界定。人類一切的探討都無濟於事。然而-一個世代中,都有某一种從未出現的亮光,臨到某些虔誠的學者身上,使他們在詮釋基督時發現新的表達方法。

再來看看「永遠」或者「世世代代」一詞。我比較喜歡後者的譯法,因為它不含任何用數据衡量的意味。它的意向非常詩意。我們提到世世代代,思想可以任意馳騁,直到心存敬畏而停止。我認為新約中對「永恒」最強烈的表達法,是出自保羅的筆下,他寫道:「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弗3:21)。各世代相繼而來,又魚貫而去,-一個都有它自己的本質,時間的長短,和特殊的分量与价值。保羅似乎看見它們生生不息,一代接著一代誕生,而融合成一個世代。希伯來書作者望向未來,就是使用這詞,宣告耶穌基督是一樣的。他在本書開頭部分宣告,諸世代是藉他創造的。如今他再确認,歷經各世代,他仍是一樣的。不論未來如何,他永遠是真理的啟示者,是恩典的彰顯者。在他里面蘊藏著那深不可測的奧秘。

神藉著他對人說話,此外他再無話要說,也再無必要說了。我們需要對他藉著圣子所說的話了解得更完全,好在知識和經歷上更長大成熟。

我們-個人都會意識到改變,「改變」就好像生命中的鹽和毒藥。鹽可以防止腐化。我們的經歷中若沒有任何改變,那簡直可怕。詩人有一次說到惡者「沒有更變」(詩55:19)。但是「改變」也是生命的毒藥,它似乎會妨礙我們的計划,攔阻我們進步。因著它會產生刺骨的傷痛,詩人吟誦道:「我見四周都是改變,腐敗。」然而請注意,這句話卻導致一個呼求:「哦!永不改變的神,請与我同住。」

-個人的生命都需要一個持久不變的中心,我們可以將生命依附它,知道它永遠長存。我們也需要一個不斷長新的秘訣。這兩者都可以在他里面尋到。我改變,他不改變。更進一步說,他是保持長新的秘訣。若住在他里面,-一天都會有新的榮光,新的美事臨到我們。

因此神對人最終的話,是在圣子基督耶穌里說出的,他「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是一樣的」。

 

 返回希伯來書讀經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