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記載保羅出外在各地傳道,在陸上和海上共走了約一萬六千公里的路程。同行的同工在前後至少有41位。其中我們曾介紹了巴拿巴,馬可,路加,西拉,提摩太,和亞居拉與百基拉。我們還介紹了保羅在書信中所提到的同工,有提多,以巴弗提,以巴弗,腓利門和阿尼西母。因為聖經對他們多有描述,幫助我們了解他們與保羅的關係,以及他們生平的重要事蹟。但對其他的同工,我們所知可能有限;甚至有些人只知他們的名字,其他就一無所知。這些同工曾在不同時候、不同環境下,與保羅同行,又是他傳道的夥伴;還有些同工曾經接待過他,實際的幫助他;另外有些同工在保羅被囚時,在他身邊服事他。雖然這些人不像保羅那麼有恩賜和能力,也不像保羅那麼有名和受人敬重,但他們卻是保羅所說:「我們是與神同工的」(林前三9),故他們都是神所記念的人。
【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的同工】
【耶孫(Jason)是誰?】
「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裡,喊叫說︰『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裡來了!』」(徒十七6)
「耶孫」名字的意思是「治病者」,不知是否和他的職業有關,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他信主之後,成為別人靈魂的醫生。那些靈裡得病的人,因著他的見證和服事心靈得著痊癒。保羅和西拉在帖撒羅尼迦傳道,耶孫曾接待他們到自己的家中。當時猶太人糾眾鬧事,就把他抓到地方官那裡,控告他窩藏煽動暴亂分子。耶孫具保之後才得以獲釋。後來他伴隨保羅去傳道。保羅在寫給羅馬的聖徒時,曾說耶孫是他的「同工」,並代耶孫問候羅馬的聖徒(羅十六21)。可見耶孫不但是一位愛主的基督徒,也是一位肯服事聖徒的人。
【提多猶士都(Justus)是誰?】
「於是離開那裡,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徒十八7)
他的姓是「猶士都」(Justus),名字叫「」(Titius),名字的意思是「主所中意的人」。這位提多猶士都雖然是外邦人,卻因為歸入基督,成為主所喜悅的人。《使徒行傳》十八章7節提到保羅在哥林多的猶太會堂裡講道,由於猶太人的反對,保羅便離開了會堂。提多猶士都是個敬拜神的人。他的家離會堂很近,便把保羅接到他的家中,在他的家裡講道傳福音,又曾陪同保羅訪問以弗所(徒十九29)。在《哥林多前書》一章14節中所提的「該猶」,就是提多猶士都,他的全名可能是「該猶˙提多˙猶士都」,而他是由保羅親自給他施洗。在《羅馬書》十六章23節強調他不單接待保羅,也接待了哥林多全教會,而在他家裡聚會。
【以拉都(Erastus)是誰?】
「於是從幫助他的人中打發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等在亞西亞。」(徒十九22)
「以拉都」名字的意思是蒙愛的,可愛的。他的名字在新約聖經中提過三次。從這三處聖經我們便能得知以拉都的一些情況了。《羅馬書》十六章24節提到他管理哥林多城的銀庫。從《使徒行傳》十九章23節,我們知道以拉都是保羅在哥林多傳道一年零六個月期間所結的果子;他可能在信主之後辭去工作,幫助保羅傳道,否則不可能受差派到處奔波,因此他必定是位熱心敬虔服事主的聖徒。保羅曾差派以拉都和提摩太往馬其頓去傳道,表示他是一位順服的工人。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曾差遣他將捐項送去耶路撒冷(林前十六3~4),幫助那裡貧乏的聖徒們,表示他是一位充滿有愛心的人。從《羅馬書》和《提摩太後書》中,我們得知他後來定居哥林多,並且在該城中身居要職,但他仍能謙卑地事奉主,勇敢地為主作見證。他的生命和事奉必定是美善的,以至於保羅在殉道前,仍然不忘記提他的名,而記念他(提後四20)。
【默想】
-
1. 保羅出外傳道時,身邊總有同工同行。今天在教會的事奉中,我們是否孤軍作戰、獨力作工,亦或是跟所有同工群策群力地同心、同工呢?
2. 因為接待聖徒,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願我們也能像耶孫熱誠地接待聖徒,而不怕麻煩,因為不知不覺地給自己和全家帶來了屬天的祝福。
3. 提多猶士都不單敬拜神,更以實際行動,接待神的僕人和全教會,願我們也能打開自己的家為主和教會所用,而成為「主所中意的人」。
4. 以拉都與保羅同工的美好見證,而被主視為「蒙愛的」人。願我們在主的眼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