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哥林多前書第一章

 

第一段            引言(1:1-9

一.       問安的話(1:1-3

1.發書人(1:1

1     使徒保羅雖然在眾使徒中是最有學問的,曾在當代最有名的拉比迦瑪列門下受教(徒22:3)。但保羅對那些崇尚智慧的哥林多人自薦時,並不說他是迦瑪列的門生,一如現今許多人所強調的學位那樣。他卻自稱為「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這是今日傳道人應有的態度,蒙召的經歷才是每一個神的工人應有的資格。哥林多教會中有人懷疑保羅是否是使徒(林前9:1-18;15:8,10;林後12:11-12;11:23;),所以保羅在書信的開端就用使徒的身份向他們說話。

「蒙召」指蒙召作使徒,作基督的僕人。但下節之「蒙召」卻是指一般信徒之得救經歷。所有得救的人都是神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人。這「蒙召」的意義可根據上下文加以分別。

「使徒」原文是奉差遣的意思。(詳參《彼得書信講義》,彼前1:1註解{\LinkToBook:BookID=116,TopicID=103,Name=1.使徒的自稱 1:1上)}

在聖經中,十二使徒有特殊的地位。聖經常把他們的名字併列(太10:1-4;3:16-19;6:14-16;1:13)。主耶穌在世時曾應許他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19:28)。「十二個寶座,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這些話似乎把十二使徒的位分劃定了範圍,與其他有別。但猶大失去他的職分,由馬提亞取代(徒1:15-26)。有人認為馬提亞由抽籤方式選出,且聖經未記述其工作表現,實際職分應由保羅取代。不過這種推想未免太偏愛保羅,因為聖經已經承認馬提亞是使徒,如徒1:26「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2:14「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可見馬提亞當時已立即被承認為使徒。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寫使徒行傳的路加,乃是保羅最親密的同工,如果路加尚且認為馬提亞已位列十二使徒,那麼其他的人實在不必再說什麼了。

但保羅與巴拿巴是基督復活之後,藉聖靈所設立的使徒,這一點毫無疑問(參徒13:1-3;14:5)。他們也是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的人,並有使徒所有之特權(徒13:8-12;林後12:12

不過,「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這句話,包括保羅蒙召和他成為使徒這兩部份的經歷。保羅從蒙召到成為使徒,其中間隔了相當的時間.按徒9章所記可知,保羅在得救的同時,也蒙神呼召他作傳道的工夫。後來保羅在徒26章向亞基帕王作見證時,提到他當時曾聽到主要差遣他到外邦人中去傳道(徒26:13-20)。可見他得救的同時便蒙召作傳道。但他實際上作使徒的工作,卻是徒13章以後的事,就是在他受聖靈差遣,開始首次遊行佈道之後(見徒13:8;14:4,6)。這期間保羅曾到亞拉伯去,有三年的隱藏生活。後回到大馬色,再赴耶路撒冷,曾見磯法(加1:17-18),最後到安提阿教會,與巴拿巴等人同作先知和教師的工作,直到受聖靈差遣出外傳道。按Prof. James L. Boyer年表,保羅蒙召大約是主後卅三年,在安提阿受差遣時約為主後四七年,前後相隔了大約十四年。他蒙召十四年後才開始作外邦的使徒。這十四年中的各種訓練和事奉,都是神的造就,為要預備他完成日後神所要托付他的使命。

所以保羅確知他自己是「使徒」,是在他事奉主十四年後,從神所給他各方面的工作經驗,和內心的負擔,安提阿的各同工同心見證,和聖靈對他的差遣,然後他才真正開始去完成神的委託。在他蒙召之初,已有神在異象中的應許,在蒙召之後,又有神特別賜啟示的經歷。他曾被提到三層天,聽到樂園隱秘的話,又深知福音的奧秘。在他開始受差遣向外邦傳福音之後,他自己和同工也都看見他有使徒的權柄。神用各種神蹟異能印證他的工作(林後12:12),從這許多經歷中,他確信自己是神所選召,作基督耶穌的使徒,且是特派向外邦人傳福音的(羅1:1)。

「同兄弟所提尼」──按徒18:17提到哥林多管會堂的所提尼(同名),可能就是這所提尼。他曾因保羅被眾人毆打,這時卻作了保羅的代筆人。保羅將他與自己一同具名寫信,可見保羅對他的尊重,在工作中不輕忽同工的貢獻。

 

2.受書人(1:2

2     本節只表明這封信是向哥林多地方的信徒而發。這節經文本身看不出使徒有意藉著對受書人的稱呼,表明他認為一個地方只可以有一個教會──像今日有些人所認為的:一個地方只可以有一個「站地方立場的教會」。事實上,使徒保羅當時所作的是開荒佈道,設立教會的工作。福音剛向外邦擴展中,一個地方當然很少可能有一個以上的教會。即或在一個地方有一個以上的教會,使徒保羅對他們的看法,仍視為同一地方之內的教會(視為同一教會),而不會按他們的派別給他們個別地寫信。因不論他們有多少派別,都是在這一教會內,所以在此保羅用了單數的教會。

「在哥林多神的教會」。這句話的重點應在「神的教會」而不是「在哥林多」。這不過很簡單地表明教會是屬神的,寄居在哥林多,如此而已!對哥林多人來說,強調教會是「神的」實在有特殊的需要,因為他們正在誤把教會當作是「人的」,按著人而分起派別來。

「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本句解釋了上句,所謂「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哥林多地方所有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的人。所以哥林多地方教會的範圍,就是包括一切在哥林多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絕不是只包括在哥林多「站在地方教會立場」而聚會的那班人。「基督耶穌」才是地方教會的範圍,站地方教會立場的人不夠資格作教會的範圍,他們只夠資格作一個派別的範圍,但絕對不夠資格代表整個地方的教會。

「成聖,蒙召作聖徒的」,哥林多教會怎麼能被稱為成聖蒙召作使徒的呢?他們不是紛爭結黨,又有各種罪惡麼?這句話足以證明我們上文的解釋:保羅的重點在乎「在基督耶穌裡」的範圍。在基督耶穌這個地位裡,雖然像哥林多這麼不像樣的教會,仍然被看作是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人。

「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主名的人」,本句表示本書信並非只為哥林多信徒,也為各教會,雖然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未必跟別處教會完全相同,但人敗壞的本性到處是一樣的,所以屬靈的原則對於解決人內心的惡慾,肉體的詭詐,也普遍適用於各教會。就像啟示錄七書信中一再提起的一句話:「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神藉衪的僕人所傳給各教會的信息,都是我們所當留心聽的。所以,神藉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信息,也是給我們的。

「以及各處求告主名的人」,為什麼保羅不稱各地的信徒為「信徒」,而稱他們為「求告主名的人」「求告」在此不是形容一種動作,乃是形容一種人。使徒的觀念中,認為所謂「信徒」就是「求告主名的人」「求告主名」應當是信徒生活的特徵,以致他們可以被稱為「求告主名的人」

「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在保羅書信的問安語(開端語)中,只有本書加上這麼一句話,使徒要使那些哥林多分派分黨的人,把眼光放得更大更遠.基督不單是他們那一小群人的主,也是一切在各處求告主名的人的主。

 

3.祝禱(1:3

3            「恩惠平安」常在使徒的問安語中並用。這兩樣都出於神,但是它們可作為神所給人一切好處的代表.既有神的恩惠和平安,人間所能得到的一切好處,都已包括在內了。使徒為一切信徒如此祝禱,因為他們既認識神為父,又藉耶穌基督得成聖潔。這樣的祝禱,正是合適他們。

二.感恩的話(1:4-9

哥林多信徒雖有許多失敗和軟弱,但保羅卻先看出他們蒙恩的一面,而為他們感恩。在此保羅為哥林多信徒的感謝有三:

 

1.為神所賜的恩惠感謝(1:4-5

4-5 在此保羅先為神所賜給他們的恩惠感謝神。在保羅的書信中,常見他為人代禱,又為人感謝。更可貴的是,保羅常能在那些看來是軟弱的信徒身上,先看到他們的長處,先留意可以為他們感謝神的方面。以哥林多教會而論,實在是叫保羅難過的教會,但保羅還是先為他們感謝神,因他先留意他們在神面前蒙恩的那一面。倘若我們也能用這樣的態度來觀察別的信徒,也必更為樂觀而常存盼望。

2.為現今運用之恩賜感謝(1:5-7

「又因……表明5節所說的是另外的理由。4節使徒是比較概括性的為哥林多人在神前蒙恩而感謝。5節則是逐一地具體指出,他們蒙恩得救以後,怎樣在基督裡得著各種恩賜,就如口才、知識等,各樣都全備。從5節起,保羅為他們感謝的事計有:

 

A.口才知識(1:5

5     哥林多人很有口才.希臘人是善於辯論的,又按下文22「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可知希利尼人所求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指當時的希臘人講究的學問,識說的。這原是哥林多人沒有信主之前已有的社會背景。

在此保羅卻特別提醒哥林多人,他們現今所有的口才知識是因在他裡面而有的。因不論他們信主之前是否有口才知識,現在都該「在他裡面」運用,都要歸併到他裡面去,按著他的旨意運用。

有人有知識而沒有口才,無法表達出他的知識;另有人有口才卻沒有知識,所表達出來的,於人沒有助益。但哥林多人這兩樣都有。

 

B.信仰純正(1:6

6     保羅向哥林多人所作的見證,就是基督是死而復活的主,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所以哥林多人的信仰是純正的。

本句的意思,不是注重保羅向哥林多人為基督所作的見證,而是注重他們自己所領受的見證。他們對基督救贖的信仰,已經堅固地存在心裡,基督在世上所見證的,就是見證他正是神所差來的那一位救主。(約3:16-17; 4:25-26; 5:24; 6:37-40; 12:25-26; 14:6

 

C.恩賜長進(1:7上)

7   雖然哥林多人靈性幼稚,且有各種肉體的紛爭、結黨,甚至有淫亂的事發生,但在恩賜上卻沒有一樣不及人的。可見靈性長進與恩賜充足是兩回事。有恩賜的人會作工,有口才,或領導能力……這樣的人很容易受人敬佩擁戴。若沒有美好靈性,很容易偷竊神的榮耀,以自己工作的成就為誇口,甚至利用恩賜為自己求取虛名利益,結果可能忽然跌倒。

「你們……沒有一樣不及人」。注意,保羅在這裡不是按個別的信徒來說,而是按整個哥林多教會與別的教會比較來說。他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別人的。沒有任何個人可以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神只會把各種不同的恩賜分給教會中不同的肢體,由各不同的人領受不同的恩賜,然後全教會合起來,才會有全備的恩賜。教會在生命上的成熟也是這樣.個別信徒生命都長進了,整個教會的靈性程度才會提高,但以哥林多教會而論,只是恩賜上格外長進,靈性方面卻不長進。

D.等候主來(1:7下)

7 神給他們在恩賜上如此長進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叫他們等候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換言之,要他們運用所得的恩賜廣傳福音,建立基督的身體。使魔鬼權下的人歸服基督,使已經歸服基督的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好在主來時,可以有所獻呈。這就是「可以等候我們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意思。神給他們恩賜,絕不是讓他們可以因所得的恩賜作為個人或團體的誇口,而是為了造就教會。

 

3.為神將必賜下之恩感謝(1:8-9

這兩節經文所寫的,是保羅對哥林多信徒在神前所有的信心。這樣的信心,是使徒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感恩的原因,所以本講義把它列於感恩的話中。

我們若不能為別人在神前有信心──相信神會施恩修理造就他們──我們就必只見別人的弱點,而無法為他謝恩。保羅不但為哥林多人已蒙的恩感謝,也因信神必會堅固他們,在他們的身上繼續作工,直到他們「在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責」。他為此而感謝神。保羅這樣的信心,最少在後書中得著若干印證。因林後2:5-11;7:8-9,顯示哥林多教會中犯罪的人已因他的勸責而憂愁悔改了。

注意:保羅不是信哥林多人,而是信那位「信實的神」。哥林多人當時的表現實在不值得保羅的信任。但保羅卻相信那位施恩給他們的神,就是用寶血救贖他們的主,不但拯救他們,也必保守他們,直到見主面的時候。因著這樣的信心,保羅為哥林多人感謝神.在此注意:

A.保羅信心的內容(1:8

8     1. 「必……堅固到底」

「堅固」是拯救之後,進一步的恩典。注意:不是堅固一時,乃是「堅固到底」。這堅固到底的意思並非他們受試探,不受各樣的肉體軟弱之牽累,而是雖然他們會受各樣試探,且有諸般軟弱失敗,但他們終必在經歷中認識主的恩典,認識自己的敗壞,而在真道上堅固。

2. 「無可責備」

此下半節補充說明上文堅固到底的意思:絕非任憑他們犯罪,慚愧地見主,乃是要藉聖靈的感動、工作,環境的攔阻、挫折或打擊,又藉真理的引導、教訓,開導人的愚蒙,光照人內心的黑暗,使一切屬他的人,都毫不自欺地誠心轉向他,便在「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責」

 

B.保羅信心的根據(1:9

9     1. 根據神的信實──「神是信實的」

這是保羅對哥林多人信心的根基。聖經中多次對照神的信實與人的軟弱。提後2:13說:「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約一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這就是說,在神那一邊是不改變的,永遠可信的.我們縱然失信於衪而犯罪跌倒,衪仍是可信的,仍等待著作我們忠實可靠的朋友,隨時準備接受我們的悔改。

2. 根據神賜恩之目的──「與他兒子……一同得分」

神選召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與他兒子耶穌基督一同得分。「一同得分」原文是與人合夥之意。koino{nian在路5:10譯為「夥伴」。英文可譯為fellowship, communication, joint participation, intercourse等。eis koino{nian有進入神兒子基督的份中的意思。顯示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神選召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與他兒子成為一夥,有親密的關係。

 

第二段 責備(1:10-6:20

在這一大段裡面,保羅曾經責備哥林多教會八件事情。頭一件,就是責備他們分爭結黨。箴6:16-19提到,神所恨惡的有六樣,連祂心中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布散分爭的人」。可見自古以來,撒但就在神和百姓中間,作布散分爭的工作。撒但對今天教會所用的詭計,也正如牠對哥林多教會所用的一樣。利用人的各種軟弱,引起分爭,使福音的見證被破壞,神的名受羞辱。

一.       責其分爭結黨(1:10-17

1.其責備的動機與根據(1:10-11

責備人必須先有純正的動機和確實的根據。如果單因為個人的利益,或者沒有事實作根據的一些推測,就責備人,這樣,那責備人的,自己就該受責備。這兩節說出保羅責備哥林多教會的動機和根據。

A.動機(1:10

10    1. 保羅的第一個動機是因為弟兄的愛

在他要勸勉他們之先,保羅先提出他和哥林多人的關係是「弟兄們」。他為甚麼要勸勉哥林多人呢?因為彼此在基督裡是「弟兄們」,因為在基督裡作弟兄的,應當彼此相愛。主耶穌曾經吩咐門徒:「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18:15-18)。相愛的最高意義,不止是物質上互相幫助,更是在真道上互相勉勵,在屬靈的道路上彼此提醒。

2. 保羅勸哥林多人的第二個動機,是為耶穌基督的名

他是為著主的名不被毀謗而勸哥林多人,他不是怕個人工作聲譽受虧損,乃是怕主的榮耀受虧損。他不但為基督的名勸哥林多人,也是藉著基督的名勸告他們,這跟他在西3:17「無論作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參弗5:20)所提的原則相符合。保羅並不是憑「教會創辦人」的權威來勸哥林多人,而是靠耶穌基督的名。

藉著主耶穌基督的名來勸哥林多人,實際上也就是要哥林多人看重主名的榮耀,為主名的緣故接受保羅的勸告。保羅並沒有為哥林多人受死流血,耶穌基督卻為他們受死流血。他們不能靠保羅的名得救,卻靠耶穌基督的名得救。憑保羅的名,哥林多人不一定要接受他的勸戒,因為哥林多人中間有很多是只佩服彼得或亞波羅的。但是憑耶穌基督的名,哥林多人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他們都靠這個名得恩惠,都有責任不使基督的名受毀謗。

3. 保羅勸哥林多人的第三個動機,是為教會的合一

他願意哥林多人「都說一樣的話」。這意思就是說,都高舉耶穌基督的名,不要高舉什麼人的名。初期教會最大的特色,就是同心合意;哥林多教會能夠建立起來,也是保羅跟他的同工同心合意工作的結果。但是哥林多教會裡面的信徒,竟然彼此分爭結黨。保羅勸勉他們的動機,就是為叫他們保持合一的心,使福音能夠興旺。

 

B.根據(1:11

11    「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保羅在這裡提到他怎麼知道哥林多教會有分爭。他明明告訴哥林多人,是根據革來氏家裡的人的報告。為什麼保羅明提革來氏家裡的人呢?這樣是否會引起哥林多人對革來氏家人不滿意呢?革來氏,是一個女信徒,她可能因為見到哥林多教會這種光景,所以派人去報告保羅。保羅明提革來氏的名字,是很有智慧的做法,這樣可以免去哥林多人彼此的猜疑。因為當時交通和通訊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保羅在以弗所,怎樣能夠知道哥林多教會裡面有分爭呢?必定是有人向他報告。革來氏既然向保羅報告哥林多教會的事情,她可能是沒有捲入分爭結黨中的少數人之一。保羅提到她的名字,對革來氏不會有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保羅明提革來氏的名字,也表示革來氏敢為她所說的話負責任。甚至可能保羅這樣作是先得到革來氏同意的。這樣足證保羅對哥林多人的責備,並不是沒有憑據的,乃是有人可以作見證的。

這件事對今天教會工作有兩方面的教訓:

1. 對傳道方面

不要用不很光明的方法,私下偵察信徒或是同工之間的一些是非。有些教會領袖喜歡在信徒面前調查他同工的工作情形。這一類的調查,雖然有些時候好像是需要的,但是應當非常小心的處理。對於所查問的對象之靈性情形,說話行事是否愛主、敬虔、公正無私,事先都應該考慮到,否則就可能給那些教會中的「小人」,有機會搬弄是非,而且引起同工之間彼此猜忌。

2. 對信徒方面

教會信徒不要用匿名信向教會領袖提出甚麼控訴,這表示所報告的人不敢為他所說的事負責任。教會領袖也不能憑匿名信採取紀律上的行動(卻也不可全然置之不理,應按實際情形,加以適當的留意)。根據主耶穌的教訓:看見弟兄有錯時,第一步是私下直接去勸戒他;第二步,如果他不聽,就另外帶兩三個人同去,很準確地指出他的錯,太18:16說:「句句都可定準」,那就是說,這兩三個人都確定對方錯了。若再不聽的時候,就告訴教會。

所謂「句句都可定準」,也表明那些作見證的人都是敢負責任的,不說模稜兩可的話。基督徒是真理的戰士,既然我們看見有錯誤,應該改正,為什麼不敢改正我們所要改正的錯誤?為什麼不敢為我們已經確知的錯誤作見證呢?這是真理戰士當然的責任。

關於革來氏家人向保羅報告哥林多教會的分爭,跟一般的搬弄是非有何分別?那分別是明顯的,因為:

1.      革來氏所報告的是事實,不是捏造的。
2.
她的報告並沒有從保羅得到什麼好處,倒可能被哥林多人憎厭……
3.
她的報告單純是為教會的益處,為主的榮耀,所以不能把她看作是喜歡搬弄是非的人。

 

2.指出哥林多人的錯誤(1:12-13

A.高抬人過於高抬主(1:12

12    這裡保羅指出哥林多人高抬人過於高主的錯誤。

雖然保羅、亞波羅和磯法都是神的僕人。但是他們過份高抬人的結果,使他們各人擁護他們自己所佩服的人,形成黨派。可能有人是因為保羅所傳的福音得救,但是另外的人,是因為亞波羅或磯法得到另一方面屬靈的益處。於是他們各人自認為與他們所崇拜的那位神僕是一黨的;又以他們所崇拜的神僕為誇口,不以基督為誇口;不知不覺就形成教會中各樣的黨派。但是神給祂的僕人各有不同的恩賜、特長,為使教會的眾聖徒從多方面得著造就。雖然從神的僕人得著屬靈的恩惠,自然會對他產生一種敬愛的心,這原是對的,但過份的敬愛就變成崇拜,代替了神的地位,這就錯了。

可見事奉神的人,多麼需要時刻儆醒謹慎,保守向主忠誠的心。像保羅、亞波羅、磯法,雖然都不是自己想要結黨,培養自己的勢力的人,也都不是要人來崇拜他們。可是那些信徒卻自動地崇拜他們,並且以他們的名目互相結黨。如果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稍微有一點私心,那必定更容易引起教會表面分爭結黨的事。

在這裡有一點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保羅不只是責備那些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就是那些說我是屬基督的,也一起責備。難道屬基督不對麼?保羅不是責備他們說「屬基督」不對。乃是責備他們那種誇耀自己、輕看別人的觀念。他們以為自己是屬基督的基督的,成了屬基督派,因此就輕看那些說屬保羅的,或說屬亞波羅的。他們自己說是屬基督,就把別人當作不是屬基督,以自己說是屬基督的就是正統,別人就不是正統,如此分別別人、高抬自己。這種「屬基督」派和其他的派別,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宗派的思想。使他們分爭的,就是這種思想。不是不可以有保羅、亞波羅或磯法;不是不可以有不同的工作負擔與恩賜應用;也不是不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團體;因為不是保羅、亞波羅、或磯法使他們分爭結黨,而是他們擅自以保羅、亞波羅、磯法,甚至於基督,作為分別彼此的那種心意,使他們分爭結黨。那種分別心意,才是不該有的。

 

B.重視洗禮過於福音(1:13

13    在這裡使徒保羅用了三個問題責問他們:

「基督是分開的麼?」

這是一句反面的問話,意思是基督只有一個,是沒有分開的。基督的身體當然也只有一個,不應該分爭結黨。這句話強調,我們在基督裡是不能分開的。「頭」既然不能分開,「身體」當然也不能分開了。基督是分開的麼?若不然,為什麼哥林多人要彼此分開呢?

「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

這句話說明為什麼不可高舉我們所敬愛的人過於耶穌基督,因為無論我們所敬愛的是誰,都沒有為我們釘十字架,只有耶穌基督替我們釘十字架。無論保羅、亞波羅、磯法,都不過是基督的僕人,傳揚基督為我們釘十字架的福音而已!但基督卻是為我們釘了十字架的救主。

「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麼?」

從下文看來,哥林多信徒中,似乎有人把誰為他們施洗,就自認是屬誰的,或以那為他們施洗的神僕為誇口。保羅在這裡提醒他們,他們不是因保羅的名受洗歸入教會,而是因耶穌基督的名受洗歸入教會。

教會的領袖有責任常常改正信徒錯誤的觀念。多半信徒只注重到宗教的儀式,而忽略它的真正意義。「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麼」,這句話的重點在提醒信徒要緊的是奉誰的名受洗(基督的名),而不是誰為你施洗。如果只注重施洗的人或施洗的儀式,過於可以靠著得救的「名」,那麼,他們就是看重洗禮過於福音的本身。這是哥林多人的另一項錯誤。

 

3.保羅的表白(1:14-17

A.表白他為什麼沒有為許多人施洗(1:14-17上)

14-15 14節開始,保羅舉例說明,他為什麼沒有為許多人施洗。這樣的說明,證明上文保羅責問哥林多人:「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麼?」似乎是因為哥林多人中間,有人以自己從甚麼人受洗為誇口。保羅在這裡明白地表明他的態度。他絕對沒有意思在教會裡面建立他自己的勢力範圍,更不要利用替人施洗作為他的誇口。今天的教會,有的信徒也以有名的奮興家或有名的神僕替他們施洗作為他的誇耀。也有些傳道人以自己曾經為某些名人施洗,或是曾為多少數目的人施洗,作為他的誇耀。這實在是一種靈性幼稚的表現。使徒保羅所留給我們的榜樣,和這一種態度剛剛相反。他是以沒有為很多人施洗而感謝主,也就是他為自己沒有甚麼可誇耀的記錄而感謝主,免得有人以自己是保羅給他施洗的作為誇口,甚至誤解施洗的意義,以為誰替他們施洗,就是奉誰的名受洗。

基利司布是保羅到哥林多傳道福音的時候,最早的信徒之一(徒18:8),該猶大概就是接待保羅到他家裡的哥林多信徒(參羅16:23)。

 

16-17 司提反家,意思是指司提反全家。這司提反,絕不是那為主殉道的司提反。他是哥林多教會一位熱心的信徒,在保羅寫哥林多書的時候,曾經到以弗所,似乎是受教會的委託去侍候保羅的(參林前16:17-18)。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這句話明顯地表示,保羅認為傳福音比施洗更要緊。因為傳福音是關乎人的永生永死,而施洗只是關乎一種宗教的禮節,雖然也是一種信仰的公開見證,但究竟不是福音的中心,所以不能把施洗與傳福音看作同等重要。對保羅來說,這不是他蒙召的特殊使命;按保羅蒙召的託付來說,這只是他附帶的工作,不是首要的任務。而這一類的事,保羅認為不必他自己來作。上一節保羅說:「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可以證明保羅對給人施洗的態度。他既然只曾給少數人施洗,為什麼竟然「記不清」呢?可見保羅對為多少人施洗這件事,並不在意。反之,保羅對信徒的靈性問題、信仰的危機,卻是常常記掛在心裡(林後11:28-29)。保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實際的工作上,對於那些屬乎儀文禮節方面的事,卻看作是次要的。

保羅這種態度與基督升天前的大使命並沒有衝突。基督的使命也是以使萬民作門徒為首要。並且保羅不是以為信了主之後,不必受洗,而是認為他自己所受的託付,主要的不是施洗。施洗的工作,可以由許多別人去做,就像主耶穌在世時,也是多半由祂的門徒施洗(約4:1)。

把一個罪人引到主的面前,使他重生得救,比較替一個要加入教會的會友施洗更要緊。今天的教會,看重一年當中有多少人受洗,過於引導多少人真正地歸主;只求在工作上有可以報告的數目,不在乎有多少真正得救的靈魂;這實在不是使徒給我們留下的腳一。看重儀式、數目字,過於實際的工作效果,這是今天教會靈性低落的原因。

B.表白他為什麼不用智慧的言語(1:17下)

17  這裡所謂不用智慧的言語,就是不用很多可以表現他很有學問的言語。保羅不要故意叫人因為覺得他很有學問,佩服他的講論,因而信耶穌。他認為這樣就使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他要證明,那許多聽見他所傳的福音而信耶穌基督的,不是因為他的學問,乃是因為十字架福音本身的能力,是基督救贖的果效。

為什麼保羅認為如果他用智慧的言語,又用世界的學問傳福音,就會叫十字架落了空?因為世界的學問只能把人帶到人的面前;只有十字架的福音,才能夠把人帶到神面前。如果人間的哲理能夠拯救人、滿足人,十字架的福音就變成多餘的了。如果保羅傳福音是憑世界的學問,那麼,人家所信的是他的學問,不是福音,這樣基督的十字架就落空了。

 

二.責備他們不明白十字架的意義(1:18-2:5

保羅深知哥林多教會紛爭的真正原因,不是甚麼教會的制度、組織、儀式的,而是不明白十字架福音的真諦。十字架的本質是使人無可誇口的,它使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任何等級,都站在罪人的地位,接受神的救恩。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好。所以保羅解決哥林多人紛爭的方法,就是叫他們認識十字架的真義。

1.       闡釋十字架的道理(1:18-25

A.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大能(1:18

18    為什麼同樣的十字架道理,對兩種人卻有不同的反應?主耶穌在馬太11:25,曾經這樣禱告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主耶穌所說的話,雖然跟保羅這裡所說的不一樣,但所表明的真理和原則卻是一樣。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因為把十字架的道理看為是庸俗落後的,結果無法明白十字架救恩的原理,就以它為愚拙,拒絕所傳給他們的福音,變成滅亡的人。但十字架的道理對於那些得救的人,卻是神的大能。

這下半節有兩個重要的字:

1. 「得救」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經歷。
2.
「大能」不是一種道理,乃是一種能力。

十字架的福音不是一種知識,可以用尋求學問的方法來尋求;也不是一種邏輯,單單憑理性可以領悟的;乃是用信心接受,使它發生效果在你身上。為什麼對那些得救的人,十字架的道理卻是大能呢?因為他們不是把十字架的道理當作一種理論研究而已,他們是用信心,讓十字架救恩發生能力在他們身上。

 

 

B.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智慧(1:19-21

19    「智慧」原文sophia,英譯本多作wisdom,從1:17-2:13曾多次提及(1:17,19,20,21,22,24,30;2:1,4,5,6,7,13)。在這些經節中,這「智慧」主要的用法有兩方面:

1. 指神的智慧。
2.
人的智慧。

用在指神的智慧時,是指神為人所成就的救法的奇妙,神按祂自己的旨意定下的救贖計劃,不是屬世的智慧所能知道的。用在指人的智慧時,實際上就是指屬世的哲理,學問和人的聰明方面。例如:1:9「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1:21「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這些「智慧」既是神所要滅絕,不能認識神的,顯然就是與神對立,不是屬靈的智慧;既不是屬靈範圍內的智慧,當然就是指屬世的智慧-包括敵對神的聰明和學問,以及受屬世學問的薰陶所獲得的才智。

本節到21的總意,是說明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的智慧。

按本節是引用賽29:14。當時猶太國受亞述王的威脅,有些領袖想要請求埃及的幫助,因為他們沒有專心信靠神,只想倚靠世人(外邦強國)。他們這樣想法,當然是按當時的政治局勢,憑他們對時事之精明觀察,所設想的「救國之道」。結果連他們所想倚靠的埃及也被亞述所滅,證明人的智慧渺小無益。雖然在人看來,倚靠當時的強國算是一種屬世的智慧,但是神藉著先知警告祂的百姓,祂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保羅在此引證這件事情,是要說明:世上的智慧人只能夠用普通的常識學問來分析、推斷今世的事;結果只能按人所看為有效的途徑,設法自救而已。但是人的得救和滅亡,卻不是憑人常之理,乃是出乎神的智慧,超凡的能力,當然不是憑人的智慧所能夠認識的了。

 

20    這一節中,保羅用充滿挑戰的問話,說明這世上有學問的「文士」和智慧人並不能夠救人,甚至不能救自己。他們的學問和智慧,很快就顯出是無用而愚昧的。他們的生命那樣短促,對人類的貢獻那麼有限,以致世人對他們的學問和貢獻,很快就淡忘了。等到神來查究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哲理,究竟能對這個世界有甚麼好效果的時候,他們就早已在這個世界消聲匿跡了,所以神藉使徒在這裡問說:「智慧人在那裡?文士在那裡……?」當人在那裡譏笑十字架道理愚拙的時候,使徒卻要提出一些事實來答覆人的譏笑。他們既然以十字架為愚拙,那麼世人憑自己的方法和聰明,何嘗把這世界弄得更好呢?世人的罪惡一天比一天更深重,社會更不安寧,人心更險惡;卻又否認十字架福音所指明的事實──是人的罪使這世界敗壞。那我們就不得不問:世人憑自己的學問所編製的各種挽救世界的方法,是否發生了效果?人類可以自救的憑據在那裡呢?另一方面,儘管世人譏笑十字架為愚拙,但是那些接受十字架福音的人卻得了救,生命有了改變。這樣,到底是那些譏笑十字架道理的人有智慧呢?還是那些接受十字架道理的有智慧?

 

21    這節是上文的一個結論,有兩點意思:

第一點就是:我們認識神不能憑人的智慧,要憑信心。藉著信心才能夠得蒙赦罪,得著生命,並領受聖靈的教導,因而認識神和神的作為。

第二點就是:一個人或是自恃而趨向滅亡,或是謙卑接受十架救法而得拯救。

兩者比較起來,那一種有智慧呢?當然,是那些信的人有智慧,那些倚靠自己智慧的人倒是愚昧了。這就是上文所說,神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的解釋。

 

C.十字架是保羅的信息(1:22-25

22    從猶太人的歷史看,可以知道他們是一個擁有許多神蹟的民族。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生以撒就是一個極大的神蹟。後來雅各家在埃及受逼害,神為他們行了十個大神蹟,領他們出埃及。他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神為他們使紅海的水分開,從天上降下嗎哪,擊打磐石為他們流出活水,使約但河的水停流,圍繞耶利哥使城倒塌,為了爭戰使日月停留……。所以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實在有很長久的歷史背景。「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希臘人的文化、哲學,都是當時的人所尊重的,所以希利尼人是講究學問的。徒19章,保羅在推喇奴的學房和當時的人辯論真道,其中大多數是希臘人。

使徒保羅既然生來就是猶太人,又具備當代希臘人所尊重學問,可是他既不強調神蹟,也不強調學問,兩樣都不「表演」,只高舉耶穌基督。

 

23    「我們卻是傳……,雖然猶太人求神蹟,希利尼人求智慧,我們還是要傳釘十字架的基督。保羅並不因為猶太人要神蹟就高舉神蹟,希臘人要智慧就高舉智慧。保羅既然能夠行神蹟,又能夠講學問,但是他還是要高舉十字架的耶穌基督。可見保羅必然認為,高舉釘十字架的基督,比要神蹟、求學問更為優勝。因為基督的十字架就是神最大的神蹟。神道成肉身、為人受死、復活升天,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神蹟呢?基督也是神智慧的代表。因為「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西2:3)。有了基督,就有了神蹟,也就有了智慧;而且不是叫人敗亡的智慧,乃是叫人認識神的智慧;不是只滿足人好奇心的神蹟,乃是叫人從罪惡和死亡中活過來的神蹟。

「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猶太人以他們的祖宗許多超然神奇的經歷作為誇耀,而輕看拿撒勒人的耶穌,拒絕了十字架的福音。希利尼人卻以他們的學問為誇耀,而輕看十字架的福音,他們所誇耀的雖然不一樣,但拒絕十字架的福音卻是一樣。人可以因驕傲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拒絕福音,自取滅亡。所以十字架的基督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24    「那蒙召的」,與本章第2節所說「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意思相同。這一節可看出蒙召的與沒有蒙召的分別。沒有蒙召的,有猶太人與希利尼人的分別,有要神蹟和求智慧的分別;但蒙召的,並不分猶太人或希利尼人;沒有蒙召的以十字架的道理為愚拙;蒙召的卻以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的力能力、神的智慧。

「神的愚拙」,這不是說神真的愚拙,而是一種比較的講法,全節不能分開來看。使徒的意思是:縱然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愚拙,這愚拙還是強於人的智慧。縱然基督釘十字架被看為是神的軟羽,這軟羽還勝過人的強壯。因為這被人看為愚拙的十字架,卻能把人從滅亡裡面拯救出來,被人看為軟弱的基督,卻勝過了掌死權的魔鬼。

 

2.說明神揀選之恩的奇妙(1:26-31

26    這裡指出,哥林多信徒中間,按肉身說,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貴的不多。這「不多」可以按神來看,也可以按人來看。按人來看,他們與世上許多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貴的人比較起來,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福音的向外擴展,並不是先從有地位、有權勢、有學問的人開始。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所選召的門徒多半是貧窮的人;使徒們向外傳福音,也是以普通老百姓為主要對象。以哥林多教會來說,保羅到哥林多傳福音的時候,要自己織帳棚來維持生活。在頭一批信主的哥林多人中間,恐怕最有地位的不過是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一家(徒18:8)。後來保羅在哥林多受猶太人控告,並沒有一個有地位的信徒替保羅爭辯,還是神自己感動方伯迦流,不聽猶太人的指控,把那些控告保羅的人攆出會堂。這些人因為告不到保羅,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徒18:12-17)。可見哥林多教會裡面有權力、有尊貴的人實在不多。其實不論那一個時代,真教會在世界上都是屬於少數的一群,如果我們要憑世界的智慧、能力、地位來誇口,就是跟世人比較,也遠不如他們。

另一方面,這「不多」可以按神來看。縱然哥林多人實在是大有學問、能力、地位,在神的眼光看起來也是微乎其微,算不得甚麼。上文保羅稱讚哥林多人凡事富足,口才智慧都全備(5節),這是根據神的恩賜說的(7節)。可惜哥林多人有一點恩賜,就以他們的知識學問為誇耀。其實他們如果要憑學問知識誇耀,不要說在神面前無可驕傲,就是跟使徒保羅來比較,也沒有甚麼可誇的。

所以本節保羅是從反面提醒哥林多人:他們無論從那方面看,都不算很有智慧、能力與尊貴,所以他們也用不著輕看別人,誇耀自己。

 

27-28 這兩節中,保羅是從正面講到神揀選之恩的奇妙,與上節互相補充。上一節已經暗示哥林多人,如果要憑肉體誇耀他們的智慧、能力、尊貴,就跟那些不認識十字架道理的人一樣愚昧。這兩節指明,神所揀選的正是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棄的、以及無有的。哥林多人既然是被神揀選,那麼,他們也是屬於世上愚拙、軟弱、卑賤的那一等人了。

「揀選」是含有屬於好的才被選上的意思。因為普通人的觀念,無論選東西或選人,都是選自己認為是好的。哥林多人可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他們既然被神選上,當然因為他們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貴、比別人強。使徒要改正他們這種錯誤。神揀選的恩典,並不因為他們比別人強,倒是因為他們是屬於愚拙、軟弱、無有的那一等人。

 

29    這一節說明神為甚麼要揀選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就是要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上文27,28節已經有這個意思:神揀選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有智慧的人似乎條件較有利,可以被神選上;但是他卻因為有智慧而自高自大,蔑視十字架的救恩,因此反而被神棄絕。那些愚拙的,倒因為接受神的救恩得救。結果有智慧的反而比不上愚拙的,而覺得羞愧。本節把世上愚拙的、有智慧的、軟弱的、強壯的等等……,都合併起來講,稱為「一切有血氣的」。愚拙的蒙神揀選,沒有可誇;智慧的不蒙揀選,也沒有可誇;軟弱的蒙神揀選,沒有可誇;強壯的不蒙揀選,也沒有可誇。所以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本節解明了為甚麼神揀選愚拙、軟弱、無有的,因為一切有血氣的本來就都是愚拙、軟弱、無有的。他們之所以有愚拙與智慧、軟弱與強壯、無有與有等的分別,其實只是他們自以為有智慧,自以為強壯,自以為有而已!在神面前,最有智慧的人還是算愚拙,最剛強的人還是算軟弱。世人在神跟前,全都是愚拙的。

 

30-31 這兩節的原理和以弗所2:8,9的原理一樣。保羅用十字架救恩的基本原則,作為這個小段的結論。從這兩節我們可以看見,十字架救恩有四項重要的原則:

1. 得救是根據在基督裡的地位,不是根據人在世界上的成就,或人本身的品德。

2. 得救是本乎神。所謂本乎神,就是由於神、根據神……這和弗2:8所說的:「本乎恩……乃是神所賜」的意思是一樣的。

3. 是因神使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神不是改變或者補救人的智慧、人的公義、人的聖潔、和人的救法,乃是把人的這一切都放在一邊,讓基督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取代人所有的。

4. 使一切人只能指主誇口。這是十字架救恩的目的,叫人不敢以自己的任何長處為誇口,專一以耶穌基督為誇口。既然所有的人都以基督為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我們就都不能向別人誇口,只能誇耶穌基督。

這個小結,把哥林多人紛爭結黨的根本原因指出來。這也是解決他們彼此分門別類最有效的方法。他們所以不能彼此相合,就是他們都以自己所崇拜的人為誇耀。如果他們都曉得專以基督為誇口,就自然會彼此相合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