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哥林多前書第一章

 

哥林多前書1:1-8

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這兩封信,是他所有作品裏最引人注目的。我們將謹慎地來一一研讀。

首先請看開宗明義的第1-2節: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有一兩件簡單但是重要的事值得一提。保羅寫這封信是在回覆早先哥林多人寫給他的信。這是很明顯的,因為第7章開頭保羅寫道:「論到你們信上所題的事。」他並未一開始就答覆他們信上題的問題,因為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事,必須先向教會交待。他首先對付他們的光景,這是他早已留意到的。1:10裏我們看到他如何發現這些事實:

「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題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分爭。」

我們對革來氏所知不多,只知道她住在哥林多,是教會的一份子,與保羅有交通。她曾寫信告訴保羅關於教會的一些光景。所以保羅在回答哥林多人提到的問題之前,先對付他所知道哥林多教會裏存在的一些事實。

我們首先留意這封信的結構;

1.第一部分是從1-11章;

2.第二部分從第12-16章。

這兩部分的區別很明顯,但彼此也有密切之關連。

12章開頭說,「弟兄們,論到屬靈的恩賜。」在英文聖經裏,「恩賜」(gifts)一詞是用斜體字印刷(譯注:中文聖經則在兩字旁有小點),通常表示這一個詞在希臘文裏原無相等的字,是翻譯的人為了達意而增加上去的。大半時候這一類添加的字都非常有助於闡明原意,但有時也會造成妨礙。我認為此處的「恩賜」一詞就加得有點畫蛇添足,它使我們的注意力轉離了使徒心中真正的想法。加果我們繼續讀12:4說,「恩賜原有分別,」那裏的「恩賜」則用得恰到好處。但是此處的希臘文pneumatika,直譯成「屬靈的事」才符合保羅的本意──「弟兄們,論到屬靈的事。」那麼在此前,保羅談論的是些甚麼事呢?我敢說,是一些他很樂意去對付清楚的事。11:34說,「若有人饑餓,可以在家裏先契;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可見他前面一直在對付他們的錯處和不正確的習慣。但他接著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弟兄們,論到屬靈的事……」他已經談夠了前面的話題。他從革來氏家聽來的消息,和哥林多人在信上對他題出的問題(見第7章),顯示他必須先對付他們中間那些混亂的事,糾正一切錯誤。他作完這一切之後,顯然還有一些事是他不贊成的──「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弟兄們,論到屬靈的事……」

那麼,他在第一部分所對付的是甚麼?他對付的是情欲的事,世上的事,屬肉體的事,就是那些進入他們中間,破壞哥林多人見證的事。如今他似乎說,『讓我暫時將這話題告一段落,來談談更崇高,更美,更正面的事。」就是「屬靈的事」。這是一道清晰的分界限,將整封信劃分為二。

因此我們可以說,哥林多前書分成兩部分:

1.第一部分論到屬世的事,目的在矯正;

2.第二部分論到屬靈的事,目的在建立。

他對付哥林多人,因為他們有責任去糾止失敗之處,頭十一章將理由敍述得很清楚。然後他引領他們到屬靈的事上,我們將發現在屬世和屬靈的事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平衡。

甚麼是屬世的事?分爭,輕忽職守,生活中的難處,這一切都是情欲引起的。這三部分是頭十一章主要的論題。待他轉到屬靈的事時,首先談到合一的靈;其次是愛的不變法則,然後是復活得勝的福音,這三項屬靈的事將糾正一切屬情欲的事。

我們先來看本書的開頭部分,是向讀者介紹這封信的作者。

作者是誰?

是保羅和所提尼。「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在希臘文原文裏沒有「作……的」二字,是後來譯者添加上去的。保羅不是說,他被召去作一個使徒,而是說他就是一個使徒。他在宣告他的職位和工作。他特別強調這一點。

接下去一節,「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保羅不斷用這樣的話作為信件的開頭語,只有帖撒羅尼迦書,腓立比書,腓利門書例外。我們知道他在這三封信開頭省略這番話是有其原因的;但除此之外,他寫的-一封信,包括哥林多書,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和其餘的書信,不管在開頭或結尾,都可以找到類似的話,申明他的權柄。毫無疑問的,保羅要不斷地為他的使徒地位爭戰。他曾告訴人,他「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參15:8)。在許多人看來,保羅沒有正統的使徒地位;但他說,我是「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不管他寫信給這些人是要糾正他們,或指導他們,他都提醒他們他的身份。雖然有人對這事實心存懷疑,但他一開始就堅持這一點,「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

然後,很有趣的是,他介紹所提尼。他說,「同兄弟所提尼。」希臘文「兄弟」前有定冠詞,「這兄弟,」似乎要特別指明他的兄弟身份。他的名字在使徒行傳18:17又再度出現,當時他曾被眾人揪打。我們不敢確定兩處指的是同一個人。無論如何,這裏保羅和他同列名,作為這封信的發信人。他是他的「兄弟」。保羅將論到有關屬靈的奇妙事務,但他和一個有著兄弟心腸的人同時具名。我毫不懷疑保羅曾和所提尼談論過這封信,並徵詢他的意見。這卷書信是兩人合作寫的。

然後來看讀者──「在哥林多神的教會。」我們這些處於基督徒時代、擁有新約的人,很熟悉這話的含義。但假設當時負責傳遞此信的人在抵達這城時將信遺失了,而信被一個哥林多市民揀到。由於當時寫信的習慣是一開始就注明發信人和受信人,不像我們現在開頭是「某某先生大鑒……」,結尾才寫上名字「某某敬上」。那人打開書卷,開始讀下去。「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嗯,我聽過保羅的名字,他曾來過這裏,我也聽過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但這個拾信的人若不是教會的人,一定會對接下去的話大感納悶:「在哥林多神的教會。」那是甚麼意思?「神的教會」原文是神的聚會──在-一個希臘城市裏都有聚會之處,套用現在的話,就是議會。它是希臘城鎮裏的政府組織,由市民代表組成,負責監督市政。奴隸無權擔任這項職位,只有自由公民纔可以參與其事。這位哥林多人當然知道哥林多的議會,但哥林多神的聚會又何所指呢?他一定喃喃自語:「這到底是甚麼意思?這個人寫信給神的聚會。我從末聽過這類名詞。」

但我們卻知道保羅的意思。他寫此信時心中想到的,不單單是古代希伯來人對教會的觀念──會堂,聚會處,以及使徒行傳所譯的「曠野會」──而且也包含了希臘人的觀念,就是一群人在某種權柄下形成的聚集,就是屬神之人的聚集。這就是教會的意義。「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9)。這是主的話,教會是道德的權威,可以捆綁,可以釋放,她握有代表文士職位的鑰匙。保羅就是寫信給形成聚會的人,他們是屬神之人的聚集,是在哥林多神的教會。

哥林多在當時是羅馬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它的財富、奢華、放縱而聞名,它擁有世上最頂尖的知識和哲學。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在當時被認為是希臘語的最高層次。那時流行一句話「說話在哥林多」,意思是哥林多人的語言極典雅精緻,深富藝術品味。哥林多也是各種知識的樞紐;但本質上它是頑梗的、腐敗的,充滿淫亂穢行。

保羅寫信給位於這樣一個城市中的教會,「在哥林多神的教會。」有趣的是,他並末說「哥林多的教會」,因為這種說法完全不符合聖經。教會是普世性的,而在不同的地點彰顯出來。教會只有一個,但位於許多不同的地方。保羅是寫給位於哥林多的神的教會。

從下一句裏,我們看到自已也是受信人之一。這封信不是單單寫給在哥林多的教會,而且也是給「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我深信保羅寫這信時一定有一種感覺:這信將廣被流傳。所以他將受信人的範圍擴大到神教會裏的-一份子,就是在哥林多及世界各地凡求告主名的人。這些人是誰?他們是聖徒,是分別為聖的人。

這是一封奇妙的書信,由保羅發信,他將兄弟所提尼與他並列,寄給一處教會(就是在道德權柄下的聚集),組成教會的這一群聖徒帶有一個福音的信息,要傳給他們所住的那個充滿引誘,欺騙,驕傲,痛苦的城市。他們被稱為神的教會。他們在基督耶穌裏被分別為聖,稱為聖徒。這是一群在生命中與主聯合的人,他們「蒙召作聖徒」。

要記住,這封信的運用範圍極廣。它不僅僅是寫給那個許久以前曾鼎盛一時,如今一切繁華煙消雲散,只剩一堆廢墟的城市,並且也是寫給所有求告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這是一封寫給我們的信。

接下去的一段(3-8節),有三件事需要細加研討;

1.使徒對哥林多教會的問安(3節);

2.其次,他為他們而獻上的感恩(4節);

3.他們的裝備,這也是他感恩的緣由(5-8節)。

對哥林多教會的問安(3

他已稱呼他們為神的教會,他們是成聖的人,接著就是他的問候,「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他用了兩個詞──「恩惠」和「平安」,那是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所賜的。

「恩惠」是新約聖經裏極寶貴的一詞,我們幾乎可以在保羅的-一封信的-一段落裏找到它的蹤跡。不論保羅在辯論,責備,教訓,或安慰人時,「恩惠」一詞總是會出現。聖經其他作者固然也使用這詞,但它似乎格外受到保羅的喜愛。

恩惠是甚麼?恩惠的全部意義都涵蓋在這句問安的話裏。「恩惠」一詞首先是指整個有關美、秩序的領域。它是一個智識的,藝術的用語,是與醜惡相對的美,與疾病相對的健康,與混亂相對的秩序;它的整個範疇都是美麗的。這是它的第一個含義。其次,在希臘文裏這個字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添上了新的意思,這也是我們的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希臘文的「恩惠」後來的意思是指神這方面的心意──他渴望將這些井然有序、美麗生動的事物賜給人。那就是恩惠,是一種給予。最後,是它在新約裏的最終意義,這是其他希臘文裏所未見的。新約的「恩惠」一詞已不單單指美麗、秩序的領域,和神願將這一切賜給人的心意;它同時指神實現這心意的行動。那就是神的恩惠,神的行動。恩惠最終乃是神的行動將他所喜悅的一切美好事物,賜給原本有罪的男人,女人,任他們支配。那就是保羅一開頭所用的問安語──「恩惠」。

「平安。」我們無法把它和恩惠的次序倒過來。這是聖經的特色。我們必須依照神所定的次序。「恩惠平安」這詞的次序本身也具意義。我們讀到「主耶穌基督」時也當謹慎,不可說成耶穌基督主。同樣的,「願恩惠平安」一詞次序也不可顛倒。平安是恩惠所產生的結果。神的行動為他的兒女帶來平安。「平安」也是我們最熟悉的用詞之一。希臘文裏「平安」一詞有特定的時態,不是靜止的,或中斷的行動,或停留的狀態。希臘文的「平安」(eirene)意指超越衝突的平安。它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指勞苦、衝突的結束。這種平安只有透過恩惠纔能臨到。「恩惠與平安。」

「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留意這裏用奇妙的方式將這些名字連在一起。在所有恩惠的行動,和其帶來的平安裏,這些名字都是緊緊相連的。恩惠已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那裏臨到。請注意使徒的含義:本質的一致和行動的一致,「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這是保羅對基督徒的問候。他不是期望他們能得到恩惠和平安,他乃是認識到他們已擁有了這些。恩惠平安也屬於我們,屬於基督徒,和神的教會,屬於「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

然後是他的感恩。他以感恩的心想到他們。「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穌裏所賜給你們的恩惠。」那就是感恩的理由。他的感恩主要是根據前面提到的事實:恩惠平安從神和基督耶穌歸與他們。這裏他沒有說到平安,但已將它包括在內。他感恩是為了神在基督耶穌裏所賜給他們的恩惠,也就是透過主自己(他既是神,也是人)所彰顯出的神恩慈之行動。基督是導管,透過他,恩惠纔能臨到人類。藉著他自己,和他的死,我們蒙恩惠;這恩惠最大的價值在於我們得以被潔淨,被神所悅納,與他的生命聯合。因為他是得勝的主,我們可以靠著他得勝;因看他的死,他的生命,他的同在,我們向罪死,在他面前有聖潔的生命,並且透過我們與他的關係而常常得勝有餘。他不是為某一項的富足感謝,而是為肯定的事實感謝。他總是為神在基督耶穌裏賜給他們的恩惠感謝,而不是為他們的表現感謝。在哥林多基督徒裏面,有許多事是他無法為他們感謝的,但他為他們能夠達到的潛在光景感謝。不論我們如何失敗,在耶穌基督裏我們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然後是他們的裝備。緊接著感恩之後,他指出所謂的恩惠是那些事,以及他們所作所行的。第5節以下提到的-一件事,都是在闡明這恩惠。他為這些事而感謝。如今他要說明這些事是甚麼。「又因你們在他裏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裏得以堅固;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

他所為他們感謝的事是甚麼呢?

1.「你們在他裏面凡事富足。」

2.「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

3.「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

這裏有回顧,有現況,也有前瞻。「你們……凡事富足」──這是回顧。「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這是現況。「他必堅固你們到底」──這是前瞻。這一切都是從恩惠產生的結果。

回顧

「你們……凡事富足。」多麼美好!「富足」一詞,在希臘文裏是「ploutizo」,意指極為富有之人。我們成為富足!這乃是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所賜的恩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他們在甚麼方面富足?乃是在「口才知識都全備」上。我們或許以為,保羅是因他們在私人的、屬世的事上之富足而感謝。不!「口才知識都全備。」「口才」在希臘文裏是「logos」。他們有豐富的財富,只待去領取。他們有一個信息,就是「道」,但這智慧的言語不僅僅是供他們擁有而已,也要他們去說出來。他提到神的恩惠為他們成就的事,現在又提醒他們,他們必須為所領受的恩惠負責任,必須將這恩惠傳講給別人。

然後是知識,這不單指經驗,也包括智識上的領悟。恩惠使我們富足,使我們擁有一個必須去傳達的信息,並使我們能明白這信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傳講了信息,也看重這信息,但卻末花時間去真正明白它。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思想屬神的事,試著抓住它們的含義。恩惠是任由我們支取的,它不僅提供信息,並且也照明人的心思,意念,和理智,使我們能明白這信息。哥林多人的情形亦如此。保羅不是寫到他們的生活如何蒙福,快樂,或者屬天的盼望等等。他對哥林多人說,藉著神的恩惠,他們成了富足人,那是哥林多城內其他富人所未曾擁有的財富。哥林多教會的財富蘊藏在所交托給他們的信息裏。神已經使他們知識全備,光照他們的心,使他們能明白這信息的意義。這是回顧的部分。

他接著說,「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裏得以堅固。」基督的見證在他們心裏得到堅固。透過他們,基督被啟示、彰顯出來;基督的信息必須被宣告,不單單是用口,用智慧宣告,並且也表現在他們的生活裏。人們相信,是因為他們看見你裏面有基督耶穌的恩惠和平安。

回顧過去的歷史,聖靈藉著使徒將教會啟示出來,我們也看見基督在他的教會裏得著了甚麼。他得到了見證,那是出於知識的領悟,這見證包含著一個偉大的信息,是關乎恩惠與神的作為。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新約的整個教訓就是,神已經得著了,並且仍然在透過教會得著見證。教會是異象的工具,是彰顯的媒介,是神在人中間工作的方法;若沒有教會,他就無法在世人中間作工。保羅在另一封書信裏用一種醒目的表達法來說到教會:「神的基業。」神在聖徒裏有基業,基督在教會裏有基業。讓我們心中記住哥林多,記住這一個黑暗,富裕,腐敗的城市。神在那裏有一個教會,有一群聖徒。保羅向他們問安。他為他們感謝神,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得著,而是因為他們在耶穌基督裏.並通過耶穌基督已擁有這恩惠。他告訴他們這恩惠的意思是他們可以富足、全備。從這裏我們看見基督在他的教會裏所得到的:他在哥林多已擁有一批聖徒,在為他作見證,在遵行這恩典的福音的一切。這恩典的福音最終必能在這一群屬基督的人身上得到印證。

現況

然後他談到他們的現狀。「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他們擁有一切必要的恩賜。這裏最重要的詞是「恩賜」,指聖靈的恩賜,是基督透過聖靈賜下的恩賜。他們擁有一切完成他們的功用所需之條件。他們有口才,有知識,在生活裏已成為基督的見證。他們擁有在哥林多城內作工的一切必要條件。

前瞻

最後是瞻望未來,「等候。」這個動詞在希臘文裏是指完全的期待,完全的確定。等候甚麼?等候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因此他感謝神的這「恩惠」,涉及他們的過去,他們已成了神教會的一份子;也涉及他們現在的富足,並且確立未來的盼望。──無名氏《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1:9

本講只集中研討一節經文,因為它太重要了,不容一筆帶過。它實際上是這整卷書信的基礎。前面八節經文中,我們已看到稱呼,問安,感恩,以及哥林多人的裝備。如今保羅寫下這節驚人的宣告,「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即使我們將這句話從信中挪開,似乎也絲毫不影響全信的連貫性。然而它具有非凡的價值,全信由頭至尾都是建立在使徒的這個宣告上。他後面所寫的,包括頭十一章的糾正,和接下去的建立(12-15章),都是從這句話包含的偉大事實萌生力量的。

先來到這封信的結尾,15章最後一節,看看兩者的關連。他在第15章裏開始為此信作結論。至於他尚未說完的部分,例如聖徒的捐項,勸勉,問安,則放在第16章。但在15章最末了一節經文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許多解經家對於這節經文為甚麼出現在這裏,感到大惑不解。他們認為使徒說的「所以」,是指他前面剛剛提到的復活榮耀之日,那時死亡要被吞滅。我相信使徒說,「所以……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時,心中確實想到復活的事。但我認為還不止這樣。我個人相信這句話不單單指復活這一章奇妙的經文,並且「所以」一詞可以遙遙接上1:9。界於這兩處經文中間的-一件事,糾正也好,建立也好,都是根據這兩節經文。如果我們要找出他在15:58提出的最終論據,可以在1:9裏找到,「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立刻我們就能發現這兩節經文的關係,以及1:9的深湛含義如何蘊藏在15:58的範圍內。他呼籲哥林多的信徒,以及各地求告主名的人,務要堅固。神是信實的,所以你們務要堅固。在何事上堅固?在主的事工上堅固。神已使你與耶穌基督一同得分,因此你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多作主工。這兩節經文界定了這卷書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和最後的呼籲。

1:9揭示了兩個事實。

1.有關神的事實,「神是信實的。」

2.我們被召與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接著我們要探討這兩個事實,只是將次序對換一下。

我們與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首先看這句敍述,「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我們很快會被「一同得分」(fellowship)這詞所吸引。這是多麼熟悉的用詞!我們不但耳熟能詳,並且賦予它某種屬靈的價值。約翰的那三封書信都是關乎得分(又作相交)的事。他在第1章裏清楚寫到:「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那裏的「相交」和此處的「一同得分」是同一個字。

相交是甚麼意思?這詞的價值可以從一件簡單的事實顯明出來:在修正版的新約聖經裏,同樣的這一詞,有許多不同的譯法。它的希臘文「koinonia」是一個抽象名詞。英文也有「koinonos」,是普通名詞。它指的是甚麼?我們在指出「koinonia」和「koinonos」這兩字的區別時,將會發現有一種品質是兩者兼具的。「koinonia」有時被譯成相交,捐項,相通,有一次甚至譯成職分。它有時也譯成供給或捐輸。至於普通名詞的「koinonos」則譯成有分,同伴,同領。

這個詞包含的共同品質是甚麼?有時我們稱之為交通或捐助。舊的譯本曾一度譯成供給,但修正譯本則譯成相交,捐項,職分,同領,同伴,有分。這一切譯名都是根據希臘字「koinonia」或「koinonos」的上下文,來表達其所具有的意義。簡單言之,這字的字根是「koinos」,它最佳的意譯見於使徒行傳2:44。那裏記載早代的信徒在五旬節之後聚在一起,「凡物公用。」那就是「相交」(koinonia)的意思。也就是說,除非-個人都享受到特權,否則沒有一個人可以獨享特權。他們凡物公用、分享。這也是分享一詞的意義,不要覺得它過於簡單。神是信實的,他已召你「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我願意大膽地採用使徒行傳的說法這樣說:神是信實的,他已召你進入一個地位,就是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共用他所擁有的一切。或許你會被這種說法嚇一跳,但這正是這節經文的含意,凡物公用。現在來看這事實──合夥人。首先,「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種安排頭銜的方式極有價值,在新約裏饒富深意。請注意保羅說,「他兒子,」將我們的主與他的父連結起來。「他兒子」即是指神的兒子。他是誰:「耶穌」,就是藉著他,將神自己,神的心意,神的作為彰顯出來的那一位。「基督」,被膏的那一位,將神旨意在世上實行出來的那一位。「我們的主」,有完全權柄的那一位。他就是與我們相交的合夥人。

這裏提到的「你們」,必須用前面的經文來解釋,「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這些人已蒙了恩惠和平安,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你們」不單單指哥林多人,也指各地求告主名的人,是一群人,「你們」,和他,就是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這裏記載的乃是合夥的關係。

我們與基督一同得分。在我們現今的語言中,「一同得分」有兩種不同的用法。一是商業用語,指兩個人合夥作生意;一是屬人際關係的範圍;我年輕時常聽到男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夥伴,或合夥人,如今已很少再聽到了。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事業上分頭發展,互不相干。合夥是人類友誼最高的領域。我們今日用到這詞時,想到的就是合作的生意或共擁有的友情。這也正是此處經文的意思。我們被召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作事業,也被召與他作朋友。

這種合夥的關係(不管在商業或友情的領域裏),究竟是甚麼呢?它至少包含三件事:

1.相互的興趣,

2.相互的貢獻,

3.相互的行動。

相互的興趣

他對我有興趣,包括我這個人,我的靈,心思,身體;他對我的發展深懷興趣。我也對他有興趣,包括他的奧秘和尊榮,他旨意的奇妙和榮耀。相互的興趣,那就是「一同得分」。

相互的貢獻

其次,更進一步的是相互貢獻。他的一切資源都是我的。有一句話極其偉大奇妙,令人敬畏:「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在他裏面。他所有的豐盛都任由我使用,包括他的智慧,權能,他透過整個受造物所顯明的無限和豐富。他的就是我的──這就是「一同得分」。反過來說,按照理想,我一切的資源也是他的,包括我的個性,能力,財產,不管它們的情況如何,都是他的。當然這樣說是附帶有條件的。但我必須說,我們的一切資源都應該是他的。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他,正如他所有的一切都屬於我們。我們與他一同得分。

相互的行動

此外,還有一層意思──相互的行動。這又何等奇妙啊!他適應我們的軟弱。不!我不是說他因而變得軟弱。他乃是管理我們,呼召我們與他的目標契合。另一方面,我們也被提升,與他的能力配合。這是一同得分的偉大奧秘之處。

他適應我們的軟弱,自己卻不變為軟弱。舊約有一處經文在解釋上很容易產生疑難,「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賽\cs363:9)。這話帶來安慰。但經過審慎的研究,我個人相信這裏的番譯有誤,漏掉了一個字,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卻不受苦難。」我們會認為這樣說就挪去了安慰的含義。真會如此嗎?舊有的番譯固然美,但不妨思想另一種說法。他們在一切苦難中時,他在那裏,卻末受苦難,未被擊倒,沒有被苦難削弱。「耶和華……並不疲乏,也不困倦。」我們的主就是如此;他適應我的軟弱。他等在那兒,一旦我步履蹣跚,他立刻停在我身旁。我記得一位朋友曾在一次會議中說,如果神領我們進入艱難之境,他一定會引我們出來;但如果我們自找麻煩,陷入自己造成的困境,我們就得設法自己出來。感謝神,這不適用於我的生活。我有不同的經歷。確實,神若領我進入困境,他一定會領我出來;但如果我因自己的愚昧身陷困境,他仍然緊跟在我身邊,要領我出來。一同得分就是相互行動;他以一切的大能來調整我的軟弱,而我也因著合夥的關係,在他的能力扶持下被提升。他不只是調整我的軟弱,並且賜我能力可以作那原本不可能的事。

對我們而言,這是偉大的、基本的保證。我們蒙神所召,與他兒子耶穌基督一同得分,就是在事工上、友情上與他合夥。

再回到第一句話,「神是信實的。」這句子簡單直率,更顯明它的確定。它是永垂不朽的真理。「神是信實的。」我們必須明白使徒用「信實」(pistos)一詞的含義,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說神是真實的,固然真實包括在他的本性中。它也不是說神有信實。它真正的意思是甚麼?或許可以譯成可信靠的。神是值得信靠的,我們可以倚靠他。他召我們進入這種關係裏。他是可信靠的。「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他是可信靠的。我們在這奇妙的事工上與神的兒子,耶穌,救主基督,君王,一同得分。我們在事工上,友情上都是他的合夥人。我們毋需戰兢。神絕不跌倒,永不失敗。他召了我們,他是信實的。

所以這短短一節經文,就啟示了教會的能力和責任。教會的能力是甚麼?乃是她與主一同得分。那是教會得力的秘訣。教會的責任是甚麼?「你們務要堅固,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我們不是要試著為了他而去找一些事情作,乃是加入他的事工。他在世上的工是甚麼?不論是甚麼,我們就應與他合夥同工。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基督在哥林多、在世界各地的事工,是由他的教會來分擔,因此教會是他的合夥人,「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未了。」──無名氏《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1:10-17

保羅寫完一般性的開場白之後,就開始論到他從革來氏家聽來的那些事。欽定譯本記載,這些事是向他「宣告」的。修正譯本則作:「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表示。」兩種譯法差別甚微。希臘文裏這字的意思是,說清楚。這些事是革來氏家裏的人向保羅明白說出的。譯成「表示」比「宣告」要佳,但可能還無法涵蓋整個意思。希臘文這字是指清楚的說明,以別於一般可能落為謠言的傳說。保羅不是在對付傳言,而是在對付千真萬確的事實。他對所發生的事一清二楚,就是帶著這樣的認識,他開始了要討論的主題。

他將筆鋒轉向他們中間有分爭的這件事。「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題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分爭。」希臘文的「分爭」一詞可以譯成爭吵,爭辯。不僅只是意見不合,這些不合已經形成了爭吵,爭辯。譯成「分爭」也差強人意了。在哥林多教會中,這一群被召作聖徒,又被神所召與他兒子一同得分的人,竟然花費時間在爭吵上。教會因此四分五裂,黨派林立。

10-17節,保羅論到這事實,雖然並末充分、完全解決它。這一部分的討論一直延續到第3;4章則是結論。整大段經文(1:10到第4章)都與哥林多教會中的分爭事實有關。此處的經文(10-17節)是廣泛的論及這主題,全段可分成三部分。

1.第10節是勸告。

2.第12節描述可怕的事實。他告訴他們實際的情況,也就是他從革來氏家聽到的詳細、完整之報告。

3.接下去(13-17節)是概括地討論這件事,並且較充分地作說明。

勸誡他們

他寫下了神是信實的,又召他們與他兒子一同得分的那些話之後,就用急切的語氣說,「弟兄們,我……勸你們。」「勸」這字將呼籲、辯證合併在一起了。這字含義深刻,是從與「paraclete」(保惠師)相同的那個字根演變來的。保惠師是基督給聖靈起的重要名字之一。從字面即可看出,聖靈是訓慰師和中保。作為中保,他在我們裏面辯護基督的事;作為訓慰師,他使我們與基督相交,除去我們的寂寞和孤單。耶穌說,你們不再是孤兒。他領我們到得能力之處。他是訓慰師,是中保。保惠師一詞的意思即是指一個人被呼召去站在另一人身旁。聖靈被召,站在我們身旁,其目的有二:

1.作我們的中保。基督是我們與神之間的中保。聖靈是基督與我們之間的中保。

2.作我們的訓慰師。

我的摯友查德維(Samuel Chadwick)有一次說,他反對稱聖靈為訓慰師。他的理由是,聖靈是一個中保,他絕對不會稱自己的律師為訓慰師。我接著他之後起來演講時說,我的看法不同,如果我有一位律師,我會稱他為我的訓慰師,因為知道我的案子交在他手中,他會為我辯護,這是何等的安慰!保羅說,「我勸你們」,就像一個人被召站在你身旁,作你的中保,安慰你。這就是「勸」的意義。語氣中夾雜著一種溫柔的迫切,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他說,「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以前九節為例,看看他如何不斷提到「耶穌基督」,「基督耶穌」,「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這九節經文裏,這偉大的稱呼就出現了九次之多。「我藉」這位我們被召與他一同得分的耶穌基督之名勸你們;透過他,我們接受了從父神來的平安和恩惠。保羅藉著這一位主的名勸他們。留意他語氣中的迫切。

他勸些甚麼?「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這段話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注釋,但我個人相信,當保羅寫到「一心一意」時,他是指基督的心意,就是他前面已提到的那一位。「一樣的話」是甚麼?回到4:5。他們在基督裏享有一切;「你們在他裏面凡事富足,口才(──道,就是他們要說的話)知識都全備。」「我……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這裏就是指他們的信息。「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保羅是一個通達的心理學家,他深諳人的心理。他明白自己所提到的這些事。首先,他對付有關意見的事。「只要一心」,就是不要堅持自己不同的意見,因為這是引起分爭的主因。要有正確的觀念,一心一意。如果我的解釋不錯──這裏的心意是指基督的心意──那麼我們就可以在保羅的腓立比書中看到對這心意的解釋。此處保羅由哥林多人分爭的現象推溯到本源,要「一心」,「一意」。不要分裂,爭執,吵鬧,只要在心意上合一。

這樣就能產生同樣的話。「你們都說一樣的話,」同樣的心意表達出來,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合一的,牢不可破的見證。記得哥林多這一群人已在基督耶穌裏一同得分,分享他的事工,他的友情。現在保羅說,我勸你們要有正確的想法,然後就會有正確的表達,你們自然會說一樣的話。他用一句美麗的話來承接上句,「完全相合」(中文聖經作「彼此相合」)。這不是說他們將變得完全。完全相合是指連合在一起。一旦你們完全相合,那麼教會和-一個不同的肢體就能結合完全。就好像拼圖,-一片圖畫本身都是不完全的,但如果把-一片都放在適當的位置,整幅畫就顯明出來了。這就是保羅的理想,也是他為這些人祈求的,盼望他們有正確的觀念,一心一意,說同樣的話,完全相合,好使基督的身子一無裂痕或分爭。

哥林多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是甚麼引起他們爭吵?是甚麼使他們意見分歧?我不是暗示,意見分歧是不對的。只是當分歧的意見產生了錯誤的結果,使基督的身子分裂、分爭時,它就是不對的。保羅一直到第3章開頭,才詳細道出他們分爭的原因。「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那就是麻煩之所在。「我是用奶餧你們,沒有用飯矮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契,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麼?」此處他告訴他們,教會真正的問題之所在──屬肉體。他們不是屬靈的,乃是屬肉體的。

這裏替研究新約的人敞開了一片寬廣的探討領域,好讓他們瞭解直正的基督徒門徒訓練是甚麼。我們看見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他們是屬肉體的。他們活在肉體的範疇裏。他們已降到更低的層次,讓肉體主宰其思想。他們以分爭為榮。這是屬肉體的,不是屬靈的。世上有兩個層次存在,一是肉體,一是靈;-一個人在基督徒的生活和經歷中,不是被那個,就是被這個層次所控制。我可能被本性中較低的層次,就是肉體所控制;我也可能被本性中較高的層次──靈──所控制,就是與神的靈相交。這些人已經墮落到生活中較低的層次裏。他們作事不是被屬靈的價值和觀念所驅策,乃是受肉體、世俗的欲望所指使。這就是整個問題的根源。

可怕的事實──分黨

再來看第12節,它是在解釋第17節,「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走為傳福音。」請留意其中的對比,「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稍後保羅還會提到「基督的十字架」,並論到「十字架的道理」。此處他是說「智慧的言語」。這正是哥林多人的特色,也是引起分爭的因由。研讀哥林多前書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哥林多這個城市的精神已滲入了教會。這一直是教會的危機。常有人說,傳道人應該把握住時代的精神。我完全反對。我們的工作不是去抓住今世的精神,而是去矯正它。把握、受其奴役,是和矯正它有天淵之別的。哥林多教會的人不應該受這城市的影響,反而應當去影響這城。「智慧的言語」是極特殊的用詞,毫無疑問的,那是指哥林多裏面的各種哲學派別。這城充滿各類學說,真是百家爭鳴,鼎盛一時。他們爭辯字句,人文觀念,或者套用學院派的用語說,他們熱衷於無止境的字義之爭。保羅知道這一切,他看見這種精神已侵入教會,他們為字句起分爭,以偏概全。他們在教會裏仍自稱是基督徒,擁有基督徒的真理,但卻彼此爭吵,分黨結派,只一味強調偏執的道理,卻忽略了整個真理的價值。這就是哥林多教會的光景。有人說,我們相信保羅。另一群人說,我們是屬亞波羅的。還有人說,不!我們是屬磯法的。最後也有人說,我們是屬基督的。那些說「我是屬保羅」的人接受了保羅的福音。他建立了這個教會,他們就對這個建立人一片忠心。另一群人說,不!保羅建立這教會之後,是亞波羅來作教導,他深受希臘文化的薰陶,有獨特的觀點,我們與其說屬保羅,倒不如說屬亞波羅。還有一個小團體說,不對!我們最好回到中心──耶路撒冷。我們是屬彼得(就是磯法)的。還有另一個小團體──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人數最少,但我相信他們是引人注目的一群──說,我們是屬基督的。

保羅說,你們都錯了。你們所強調的是錯誤的,你們竟因偏重某一人而致分爭。保羅,亞波羅,磯法,當然都不錯,基督更是如此。但並不能為了強調其中一個,而廢除其他。他們都錯了。問題是這些人圍繞在看來似乎正確的重點四周,但當他們以部分取代全部,使他們在心意上不能與其他人交通時,他們就使神的教會受了虧損。

糾正──分黨

最後,保羅提出糾正,稍後他還要更詳細地對付這問題。他說,「基督是分開的麼?」這話尖銳無比。他已經在開頭時提了九次他的名。他在這段話裏又提主名。如今他問道:基督是分開的嗎?任何的分爭都有錯誤的因素存在。任何事若破壞基督和他信息的合一,這其中必有問題。「基督是分開的麼?」

接著他大方地以自已為例,「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這多麼吸引人!他們信仰的基礎是基督的十字架。如今他們將信仰建基於何處?「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他把這個問題留給他們。

他又問第二個問題,「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麼?」十字架是他們信仰的根據。奉他的名受洗不是指水洗,水洗是一個記號,是神聖的,但奉主名受洗是指受聖靈的洗。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嗎?你們在水中受洗,就是受洗進入基督,父,聖靈的名裏面。如果說十字架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據,那麼受聖靈洗就是所有人進入基督徒生命的必經之路。他們如何與這樣的生命接觸?難道是因他們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然後是有趣的論述:「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接著他立刻想起另一個例外,司提反家的人。他說,是的,我為這些人施洗。此處保羅是指水洗而言,這是加入教會的儀式之一。他們不是由他施洗,也不是奉他的名受洗。他們是奉基督的名受洗,接受了生命的恩賜,聖靈的恩賜,並且從此展開他們作基督徒的經歷。

因此我們看到基本的合一。

1.是十字架,也就是他們信仰的根基。

2.聖靈的洗。他們都被同一個靈施洗,進入共同的交通和經歷裏。

保羅以這一句話總結一切,「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不是用智慧的言語,不是用你們從哥林多學來的那一套小學,作字義之爭,因為那樣只有敗壞基督徒的信息。保羅說,我奉差遣傳福音,不是採取那導致你們分爭的方式,「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下面我們將看到他更詳細地論及這一點。此處他標明了一個對比,一方是咬文嚼字,斤斤計較於字義,另一方是基督十字架合一的信息。──無名氏《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1:18-31

在哥林多的教會已被分成幾個派別。教會中有了分裂。分裂意謂著破裂,缺口。外衣還在那兒,只是有了破綻。如果照「分裂」的本意講,他們尚未發展到這地步。惟一的跡象是,他們中間有了分爭,這是分裂的一個徵兆。他們激烈爭吵,而且似乎樂此不疲。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因為這樣會妨礙了他們的事工。他們在哥林多,與基督一同得分,在事工上、情感上都是他的合夥人。如今他們應該向哥林多人所作的見證,卻因他們內部的分爭而受到攔阻。

保羅已對分爭的問題作了初步的討論,現在他繼續論到同一主題。他深深感到這是一件攸關重大的事,所以不惜花四章的篇幅來對付。

本段一開頭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話與前面提過的一些事密切相關。在此之前,使徒聲明他受差遣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他又提及傳福音的方法,「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這話標明了使徒心目中一個鮮明的對比:「智慧的言語」和「基督的十字架」。兩者互相對立。使徒末採用第一個方法「智慧的言語」;他的負擔──傳福音──是以一個偉大的信息為中心,那就是「基督的十字架」。這兩件事並列,但包含著相對的方法和信息。此處智慧的「言語」用的是複數,暗示著分裂,差異。「基督的十字架」用的是單數,表明合一和完整。

因此使徒在這裏討論的主題是智慧。希臘文的「sophia」意指智慧或哲學。我們常常提到舊約裏的智慧書卷,並且在裏面發現到希伯來的哲學,這是完全正確的。此種思想貫穿這整段經文。從1:17到第3章末了,智慧(sophia)一詞至少出現十六次。這裏使徒是論到那從哲學探討和辯論而來的智慧。另一方面,他也論到啟示的智慧。這兩種理念貫穿整段經文。我的同工鍾馬田醫生(Dr. Lloyd Jones)說,近來這一股趨向於現代主義的潮流,不但損壞神的教會,並且幾乎摧毀活的福音;而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至人類開始由啟示轉向哲學的那一刻。哥林多教會的情形亦相仿。雖然鍾馬田提到的是幾十年前興起的一個運動,但這裏我們看見,此運動早在哥林多教會中已萌芽了。就這方面而言,日光底下確實沒有新事。這也是我不願意稱其為現代主義的一個原因。它本是古代的產物,只是重新被挖掘出來而已。此處我們就發現了它的蹤影,它根本的差異是,一個是從哲學來的智慧,一個是從神的啟示來的智慧。

sophia」(智慧)一字僅見於聖經或先賢的著作。它有一個形容詞子句:「今世的智慧」。這裏我們可以看見兩種智慧,一是今世的智慧,另一種是神的智慧。這兩者是互相對立的。古代的教師最初被稱為「sophist」,就是智者的意思。有趣的是,曾有一陣子他們不願意再被稱為智者,這證明他們還有某種程度的謙遜,因為他們自稱為「喜愛智慧的人」。到了今天,「sophism」的含義已經退化,淪為詭辯之意。

本段經文中有四件事值得注意:

1.使徒宣告十字架的道理之影響(18節)。

2.他指出世上的智慧之無用(19-20節)。

3.他說明神用甚麼來供應這個哲學破產的世界(21-24節)。

4.最後,他在結論時作了一個驚人的對比──我們常常懷疑,卻又不得不承認的真理。

十字架道理的影響(18

十字架的道理,是指經由十字架所啟示出的整個真理。道理就是真理,但不僅僅是真理,而是被啟示,被彰顯出來的真理。希臘文這字的意思即是如此。它用在聖經裏,「十字架的道理」就是指成形、蘊含在十字架裏的真理,而這真理已被宣告、啟示出來了。保羅告訴我們其果效。「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愚拙」一詞在希臘文裏的含義更尖銳,我們可以譯成「愚笨」或「荒謬」。在那滅亡的人看來,這道理是荒謬可笑的。

這是甚麼意思?由於他們將滅亡,所以這道理對他們而言是愚昧、荒謬的?不!他們滅亡,是因為他們視十字架為愚拙、荒謬的。他們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的態度。這些人拒絕探討任何與他們自己的思想、哲學相對立的事物。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哲學,凡是這套哲學領域以外的事物,他們絕不考慮。這種態度是愚笨的,因此他們將滅亡。

「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再度,我們看見救恩的秘訣。由於那些拒絕聽從人思想範圍以外事物的人,他們輕看十字架為愚昧,因此對注意十字架和其信息的人,十字架就是拯救的大能。我們不得不引用這節偉大的經文:「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男人和女人只要相信,注意並思考十字架的道理,信靠十字架,就會知道十字架正大有能力地在他們裏面動工。這是神的大能。請留意這中間的差異。對自以為是的人,十字架是愚拙的;對得救的人,十字架是能力,可以產生行動,導致結果。如此,保羅將十字架的道理與智慧的言語作了對照。

世上智慧的無用(19-20

很有趣的是,他引用了以賽亞的話。我們不妨翻開以賽亞書29章,先知說出了有關列國的信息之後,轉過來對付神的選民。他以京城的立場稱呼這個國家:「唉!亞利伊勒,亞利伊勒,大衛安營的城。」在賽29:13,14我們讀到:

「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所以我在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

以賽亞筆下的這些人究竟怎麼回事?他們遠離神,卻仍稱他的名,自稱是虔誠的,心卻遠離他,專注在他們自己的看法和觀念上。神說,他要消滅智慧人的智慧。保羅引用這段話來描述哥林多人,他們的光景正相符。他們只注意人的思想,當代的哲學,並且在教會裏製造字義之爭,各自擁護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甚至堅稱只有自已的這一派纔是真理。

保羅於是用諷刺的語氣問他們,「智慧人在那裏?」換句話說,智慧人有甚麼用?他們作了甚麼?到達了甚麼地步?「文士在那裏?」這是特別指猶太人的態度。「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裏?」指的是希臘人的態度。這些有甚麼用?在神的管理下,世上的智慧都變成了愚拙。這些人輕看十字架,視之為愚拙。神藉著他所成就的,和十字架的道埋,證明他們的想法多麼愚笨荒謬。保羅寫給羅馬人的信中就說,「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22)。

所提出的解決之道(21-24

他現在要告訴他們,神面對這世界智慧破產的現象,所提出的解決之計。第21節他特別強調這一點。神仍然在掌權,治理。「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世上一切的哲學都無法發現神,認識神。這是他的指控,這世界的智慧已經破產了。

有任何解決之道嗎?有,神已經揀選了愚拙人,藉著他們傳講的信息,拯救那些信的人。再來比較一下那些無用的哲學,世俗的虛談,和所謂的智者和哲學家。他們沒有找到神。他們找不到他。針對著這世界智慧和哲學的破產,神差來他的兒子,藉著十字架,他傳達出一個信息,道理,和宣告,「愚拙的道理」;這就顯出了神的智慧。我們怎麼知道?因為它能拯救,有行動,有果效,並能改變凡相信的人。

使徒接著提到相反的要求。猶太人是要神跡,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主在世上的時候,他們曾多少次向他求神跡!結果十字架對他們不是一個神跡,反而成了絆腳石。絆腳石是使人跌倒的。這些猶太人總是求物質範圍裏的神跡,而喪失了對屬靈事物的領悟。他們聽到十字架是拯救人類的方法,就跌倒了。這對他們是一種冒犯。

至於希利尼人,十字架對他們而言是愚拙的。然而這十字架的道理卻成為神的能力和智慧。使徒在最後一句話裏總結了一切。「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我們很自然會感覺到,使徒仍在審視兩種不同的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福音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希利尼人為愚拙。為甚麼?在希利尼人看來,道成肉身的事是愚昧可笑的,荒謬的,超過他們理解的範圍。這個道成肉身的人,根據保羅和其他人所描述的,應該是道道地地的人;而這人行事處世一點也不論及哲學。如果說,這人是神,簡直愚不可及。若告訴他們,十字架是使人道德更新,生活得力的惟一法則,他們更認為荒謬無比。這是當代人對十字架的態度。但保羅說,在希利尼人思想下所視為愚拙,卻勝過人的聰明。神藉著啟示,彰顯了最高的、至終的智慧。

至於揂太人,卻視十字架為軟弱的證明。他們知道耶穌,聽過他的事蹟。他們說,不錯,但他畢竟被鞭打,被擊敗。十字架是挫敗的記號。你們說,十字架是通向得勝和生命之道,我們無法瞭解。我們跌倒了。我們無法跟隨這十架。使徒說,是的,然而神在十字架的軟弱遠比人強壯。

這是多奇妙的對比!看看這些人,這些智慧的言語,我們看到了甚麼?對心靈力量的需求,暗示,辯論,爭辯,結論,如此而已!這是人的方法。神嘲笑人的這種愚昧無知;他要給人偉大的十字架,作為一個啟示,信息,和大能。

這段話的主旨是:世上一切的哲學都是無用的,麻痹的。從前如此,現在也如此。哲學的功能是建基於啟示,而啟示是從十字架來的。人若來到十字架面前,相信它,他們就得拯救,因為他們將發現,十字架本是神的大能。

保羅繼續的教導(26-31

關於他們中間的分爭,和隨之而起的危險,以及哥林多教會的功能;如今他提醒他們,人以為的智慧是多麼無能為力。這就是最後一段(26-31節)的大要。

整段話的宗旨可以在最後兩節裏清楚顯明出來:「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使徒用的「誇口」一詞有深刻含義。它指明一個事實:那些哥林多人指著別人的名──保羅,亞波羅,磯法,或基督──而自誇,沾沾自喜。

他提醒他們蒙召的事實。「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這很自然使我們想到書信的開頭,「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那是他們的呼召,他們的名字,他們的身分。他們是聖徒。現在他說,「可見你們蒙召的。」看看你們的背景,教會,和所蒙的揀選。他要他們看甚麼呢?「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保羅要求他們觀察的,是一件醒目的事實。我們也當將這事實銘記於心,另一方面也不為之洩氣。我們可以想像,或許哥林多教會裏的人有時候難免感到失望。似乎保羅察覺到這一點,所以要求他們面對事實。有不少教會認為,如果他們中間有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教會就會更強壯。使徒說,「不多。」他不是說,「一個也沒有。」很多教會以為,他們若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即高等知識份子,和「有能力的」人,即能幹精明之士,和「尊貴的」人,即出身高尚的人,教會的景況就會好轉。許多世紀以來,人的本性絲毫未改。保羅要他們縱目四顧,看看這樣的人「不多」。教會歷史總是從底部開始,逐漸向上伸展,從未自高往低處發展。它總是由「不多」的智慧人,和單純的百姓開始。「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這是主的話,是不變的真理。使徒如今也同樣提醒他們。他不是說,照世人的標準,沒有智慧人,沒有能幹的人,和尊貴的人。但他說,「不多。」他三次重複這話。

基督教會一直是如此。它從末由精英份子開始。記得我小時候,有些人就是用教會散會時停在門口的華麗馬車之數目,來衡量這教會的影響力。我一再聽到人們說,今天外面有十輛,十二輛,二十輛馬車。唉!這顯示說話的人何等墮落,他們已從基督教最高的真理墮到低下的物質主義之層次!

於是使徒在屬肉體的觀念和神的供應兩者之間,作了鮮明的對比。這是非常吸引人,寓意深刻的一段經文。「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叫那些強壯的,就是世人所看重的自慚形穢。「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留意這幾節經文暗示的對比。第一,有智慧的,強壯的,尊貴的,這些都受人敬重,被予以高度的評價。其次是這世界看為愚拙的,軟弱的,可厭惡的,這些與世人所看重的事全然相反。

這世界的一切看法,都是由當代的哲學衍生出來的。我們必須記住,保羅寫這封信的時候,哲學和宗教已經式微,瀕臨死亡。他們的哲學曾盛極一時,但到了那個時代,所談論的不過是死去之人的看法,如果說除了死人的意見之外,別無可談的,那麼這哲學已經凋零,一如死去的人了。這就是哥林多人的光景。從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譯注:希臘哲學家,約主前500-430年)以後,哲學曾有一段風光日子,此後卻沉寂了兩千年,後來出了培根(Bacon)和笛卡兒(Descartes),直到現在。當時人們以得意、興奮的心情談論哲學,並興起字義之爭,連帶的,教會也受到波及。

請注意其中的對比。「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那是說,當代世人輕看,認為愚拙的人。我們也可以將它應用到我們自己身上。那個世代看輕許多愚拙的人,他們認為其中最愚拙的人就是基督徒,因為基督徒的中心信念是:十字架是人類得救的惟一法子。這在希利尼人看來,實在愚不可及。神卻揀選了基督徒,好叫這些熱衷於討論、爭辯,急於找出真理和生命奧秘的人羞愧。

神揀選了世上軟弱的,那是指甚麼?那個世代最軟弱的就是它的道德標準。當時的道德標準極其低落。如果說哥林多人的特色是口才,知識都全備,那麼同時,它也以道德腐敗,綱紀湯然著稱。道德標準被輕視,被認為是愚拙、軟弱的。但神揀選了軟弱的,就是公義,真理,正義,和道德標準,叫那不義的人羞愧。

另外,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其原本被那些教師、爭論者所鄙視,但神揀選了這些被看輕、被厭惡的,就是單純,聖潔,美麗,真實的事物。

接著的話令人訝異,「以及那無有的。」無有的事何所指?就是未來的領域,死後的生命。哲學家會說,不!不!讓我們只談實際的事。讓我們只論及事實,和可觸知的,可眼見的東西。我們正置身於繽紛的世事裏。至於死後的生命,根本不存在,我們毫不考慮。然而神揀選了這些在人的智慧看來一無價值的事,因為人的智慧被這世界和物質所束縛,他們予以高度評價的事,在神看來卻是愚拙,軟弱,低賤,虛浮的。

於是來到這節燦爛的經文:「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接下去是對比,「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從神的立場看,一切智慧的言語都不能產生果效。但有一種智慧是屬於神的。只要你在耶穌基督裏,這智慧就屬於你,你可以任意使用。此處我有一點看法,可能不一定廣被學者和教師接受。我相信這裏講的一切都可歸納在「智慧」二字裏。有人說,保羅此處是在描述,耶穌可以成為我們的四種事物,「智慧,公義,聖潔,救贖。」這樣說固然不錯,但我的瞭解是,所有事物都包括在「智慧」一詞裏。因此智慧一詞所包含的就啟示在接下去的話裏:公義,聖潔,救贖。希臘文原文略有分別,它用了兩個不同的連接詞。在智慧和公義中間,用的連接詞是「te」,意思是「兩者皆」(both);至於公義與聖潔,聖潔與救贖之間,用的兩個連接詞都是「kai」,意思是「和」(and)。因此看來是四件事,其實是兩組──智慧單獨成一組;公義,聖潔,救贖是另一組。保羅想要表達的是,與一切假智慧相對的,是神的智慧,在耶穌基督裏,神的智慧就成為我們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在他和他的話語裏面。智慧是甚麼?保羅用三個美妙的詞來分析它:「公義,聖潔,救贖。」

公義是甚麼?有些字簡化以後反而更有力量。公義一詞即是如此。簡而言之,公義就是義。指完全符合標準的事。標準是甚麼?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神自己,這是世人尚待學習的。人類生命中的公義,或義,就是完全符合神在基督耶穌裏所啟示的標準。奇妙的是,保羅這裏說到神使基督成為我們的公義──那就是智慧的根源和基礎。

他又說到聖潔。聖潔是甚麼?那是指分別出來,成為潔淨。我不打算在這個題目上作任何神學或教義上的爭論,許多教會往往因這題目而分爭。關於聖潔的問題,有兩派不同的說法。我們常聽人說到「第二次的祝福」。我完全不同意。有些人經歷「聖潔」之後就到處宣告他們已得到聖潔,並且趾高氣揚,四處炫耀。我不想和任何人爭辯。我們是可能由於突然臨到的啟示、光照,而進入成聖的經歷裏;而事實上,我們重生的那一刻,就已成為聖潔了。我們相信耶穌,成為他身子(即教會)的一份子,那一霎時之間,基督的這一切都成為我們的了。

然而這其中是有順序和過程的。公義,是的,我們立刻就稱義。聖潔,是的,是漸進的。最後是救贖。這有點特別。我們很容易想把救贖放在最前面,但保羅卻用它怍總結。事實上,這裏的救贖有不同的含義,它是指人類最終脫離了一切束縳。這個特殊的希臘字在新約一共出現十次,-一次都是指著未來,而非現在或過去。「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13:11)。在這種意義下,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確保我們最終逃避一切束縳和限制,完全進入救恩真正的意義裏。那時他要更新我們卑賤的身體,使我們與他榮耀的身子相似。這一切都等在那兒,都已為我們預備妥當。

哦!這些聰明人的爭論是何等幼稚,無聊!他們忽略了人生命的整個事實。但神使我們這些在基督耶穌裏的人有智慧,公義,聖潔,救贖。以前的人常講到歸於義,這正是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光景,在他裏面我們被歸屬於公義。當我們相信他並得重生的那一刻,我們就歸於義了。我們不可能全然公義,完全清潔。但憑著信心,我們能將他的義化為己有。它已歸於我們。這種歸屬的行動是在對付人性最重要的部分──靈。成聖是漸進的。在成聖的過程中,基督不是歸予,而是分賜;這是漸進的,所對付的是人的心思,將人的心意轉變,滿有他的形像。最後是救贖,注目那最終的事物。這時基督是注入,最終要對付我們的身體。這是最末了的事實,他要更新我們卑賤的身子,好與他榮耀的身子相似。

這是神的智慧,與人的智慧相對立;我們在基督裏,它就成為我們的智慧。基督將公義歸屬我們,將聖潔分賜我們,將救贖注入我們。使徒講這一切,目的在替徒勞無益的事和真正的能力之間畫出一道分野。人類的哲學缺乏屬靈或道德的力量。相信哲學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哲學本身也不敢宣稱它具有屬靈和道德的能力。哲學忽略,甚至可以說鄙視神的智慧。但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對人所發的智慧言語,卻對付了人的靈和道德。那是神的智慧運用到人的靈,人的心思意念,和人的身體上。這使我們不禁想起那些基督徒的愚昧,他們本當用嘴唇和生命來見證這些偉大的事實,但他們不但不去作見證,反而浪費時間在無益的爭論上。──無名氏《哥林多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