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

 

保羅奇妙地總結(10:31-11:1

保羅奇妙地總結了前面講的一切話。「所以你們或契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一開頭的「所以」表明是根據他前面講過的話。他最先提醒他們敬拜的中心事實,他們守聖餐時喝這杯,是表明藉著血已蒙救贖;吃這餅,是表明他們的生命與永生的主聯合。因此,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我們若為誇耀自己的自由,而叫弟兄跌倒,就不榮耀神。在這個例子裏,若要榮耀神,我們就應該為了別人的緣故放棄某些權利。這是第一個原則。

還有別的原則。「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這裏有兩個行動的原則。

1.凡事都要榮耀神;

2.不可叫弟兄跌倒。

一切生活都應受這兩個條件約束──榮耀神,使人得益處。

最後,保羅引自己為例。「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他已經告訴他們,他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為要多得人。「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這是基督徒生活的最終目的和願望。然後是最後一句,「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這是一段美麗的經文。如今他結束了這個主題,開始談論另一個非常有趣而重要的題目,顯然的,那也是哥林多人在信中提出的。

 

哥林多前書11:2-16

閱讀本段時,我們必須特別區分那些是運用於哥林多當地的光景,那些可以運用於神的整個教會。使徒仍然在對付那阻礙哥林多教會發揮其功用的事情。

毫無疑問的,他們曾寫信給使徒,提出他現在要討論的題目,就是他們中間一些婦女在公開聚會中禱告和講道時的行為。他一開頭說,「我稱讚你們,因你們凡事紀念我,又堅守我所傳給你們的。」證明他們曾在信中提到這特定的題目。

我們開始研讀時必須記住,這封信是先送達哥林多教會的。當時的教會正陷於腐敗的光景,因為教會與哥林多城內的許多事妥協。他們允許哥林多的精神進入教會生活中。因此保羅必須提出糾正。

顯然這裏的主題是涉及教會裏已婚的男人和女人,沒有論到末婚女子的關係。教會中有一些已婚的女人,她們的行為引起了一些難處。保羅如今要論到這問題。

我們可以將本段經文分成幾個段落。

1.首先他定下一般的原則(3節),這是很重要的。

2.然後他將這原則運用在哥林多的光景中(4-6節)。

3.他接著解釋他所說的(7-12節),

4.並且以一個警告作結束(13-16節)。

所定下的原則(3

他所定的一般性原則見於這句話:「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神是基督的頭。」請留意他如何開始,如何結束。這是三重的敍述。我們在這裏看見男人與女人,特別是丈夫與妻子之間關係的類型。本節經文中最突出,也最需要我們以公允態度探討的一個字,就是「頭」。「各人的頭」,「女人的頭」,「基督的頭」。有些人深深喜愛這節經文裏的「頭」一字,也常運用它。另外有些人則感到厭惡,不願意用它。我並不是特別指那一個人。但我知道許多虔誠的基督徒都喜愛這節經文,特別是中間的部分。

「頭」是甚麼意思?

這字最簡單、清楚的含義就是管理,權柄。保羅說,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一個人的權柄;男人是女人的權柄;神是基督的權柄。這三句話必須放在一起,不可單獨採用。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將「頭」的單純含義──管理和權柄──從這字抽離出來。

問題立刻來了,我們如何解釋作頭的意義?先從最後,也是最崇高的那一句著手。神是基督的頭。我們對基督和神知道多少?我們如今站在神聖,聖潔,奧秘的地點。我們面對的是一些偉大而又常使我們困惑的事實,這些事實已經啟示給我們了。神與基督是同等的,「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神與基督合作。「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16:32)。神是基督的頭。「父是比我大的」(約14:28)。最後這一句充滿奧秘。我們必須用前面兩句話來解釋。「我與父原為一。」是指他的工作。神不是單獨留下他一人。「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在他一切的事奉、工作上,神都與他同工。然後是,「父是比我大的。」請記住這三句話,它們可以解釋作頭、掌權柄;但這種權柄是建立在最親密的交通和服事的搭配上的。

基督與人的關係亦是如此。基督與-一個相信他的人之關係亦如此。所有信徒都可以說,我主與我同在。我不是獨自一人。我的主與我同在,但主比我大。我在他的權柄下;他常與我同在,並與我同工。

原則運用在哥林多教會中(4-6

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也是如此。當然在這種關係後面的是婚姻關係。這原則不是針對未婚男女的,它只能運用在已進入婚姻關係的人身上。當然在某方面而言,它可能適用於未婚的人,但此處考慮的是已婚之人。

那麼本段經文的主要思想是甚麼?第一,它實現了神最初創造的目的。保羅是這樣說的。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因此,在創造中他們進入合一的關係。我很同意羅馬天主教有關婚姻是神聖誓約的教導。這整件事是神聖的,是神最初的理想。女人是為男人造的,若沒有女人,男人就不完整。回到創世記,「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

此處說的也相同。要明白這整段經文所勾勒出的夫妻關係,不妨參考以弗所書5章,那裏強調丈夫的權柄,而這權柄是建基於舍己的愛。「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至於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意思是說,作妻子的立場是甘心順服丈夫的權柄,但這權柄必須基於舍己的愛。這種奧秘的關係,本質上是非常神聖的。在這種關係中,女人位於權柄之下;然而我們在強調權柄的時候,不可忘記它的本質。這權柄意謂著倒空自己,為著所愛的人,甘願完全舍己。一個女人一旦瞭解了這權柄的基礎,她就會本著天性去順服它。我想任何女人若感覺自己作不到這點,那麼她保持單身可能比較快樂。我有一位朋友,她是一個非常傑出能幹的婦女,有一次我問她為甚麼不結婚,她的回答使我永遠難忘。她望著我,眼睛閃爍著說,「因為我從末找到一個能制服我的男人。」她終其一生未嫁。這裏我們看到權柄的必要性。保羅揭示了這永恆的原則,它是非常重要的。

接著他轉向教會,並且開始運用這原則。他再度陳述一般性的原則。「凡男人禱告或是說豫言,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凡女人禱告或是說豫言,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男人禱告或說預言,若蒙著頭,就羞辱他的頭,即基督。女人禱告或說預言,若不蒙著頭,就羞辱她的頭,她的頭就是她的丈夫。「如同剃了頭髮一樣。」一個男人禱告或說預言,表示他的雙重功用,禱告,是在聚會中向神說話;說預言,是代表神對人說話。禱告是代表人對神說話。保羅說任何男人禱告或說預言,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

值得注意的是,保羅是一個猶太人,此處他所說的一番話卻完全違反猶太人的風俗和拉比的教導。他看見他在基督裏的榮耀產業,他是基督的使者。長久以來拉比一直教導猶太人蒙頭,祈禱時穿外套,甚至今日傳統的猶太人仍奉行不渝。猶太拉比有關蒙頭的教導,純粹是出於他們對歷史上某些事情的誤解。請看哥林多後書3:13,「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裏已經廢去了。」

保羅是指拉比們所定的蒙頭習俗。他說他們這樣作,無疑的是因為摩西從山上下來時他臉上和頭上所閃耀的榮光,應該用神的權柄將它遮住。保羅指出摩西蒙臉不是因為他臉上的榮光,而是因為這榮光正在消褪失去。他不願意他們看見這榮光正在消夫。然而拉比們誤解了這歷史事件,而教導教師和拉比必須蒙頭。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清楚指明,這帕子在基督裏已經廢去了。

男人禱告或說預言時若蒙著頭,就是羞辱他的頭,他的主,那轄管他的權柄。他如何羞辱主呢?因為他末明白帕子在基督裏已經廢去,那榮光不是正在消失,而是永恆的榮光,是他信息的榮光。人不論是禱告,對神說話,或者說預言,對人說話,在基督裏帕子已經廢去。

下面一句是,「凡女人禱告式是說豫言,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用來說到女人的詞──禱告,說預言,與用來說到男人的詞完全一樣。這暗示女人也有權禱告和說預言。如果不是,保羅就不會在這裏提及了。我不打算現在討論他其他書信中的言論。它們都有各自的解釋。這裏我們只要面對所提到的事實。保羅承認女人有權禱告,說預言,只是其中一些人的習慣必須加以糾正。我們相信聖靈絕不會與聖經其他處的記載相骶觸。約珥書說,聖靈要澆灌下來,「你們的兒子和女兒(中文聖經作兒女)要說豫言」(珥2:28)。這話在五旬節應驗了;腓利的女兒也說預言。這是一個很大的論題。一個女人若有恩賜,並聽到神的呼召,她就有充分的權利去禱告,講道,說預言。雖然並不是常常如此,但我知道一直有這樣的例子,現今依然。

那麼問題在那裏?這純粹是哥林多當地的問題。「凡女人禱告或是說豫言,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發剃發為羞愧,就該蒙著頭。」為甚麼女人剪發,剃發,不蒙頭是羞恥的事呢?答案很簡單,在哥林多,不蒙頭的女人都是妓女。那是妓女的標幟。許多時候,妓女不但不蒙頭,而且還剪發或剃發。翻開哥林多當代的歷史,或察視希臘文明,此種說法當可得到證實。然而那些哥林多婦女說,凡事我都可行。我們不必蒙頭,或者拘泥於這一類的事。保羅回答說,是的,凡事你都可行,但你身處哥林多,你若在哥林多禱告或說預言時不蒙頭,就是採用了妓女的標幟,你這樣作是羞辱你的頭,就是你的丈夫。哥林多的背景清晰在目,因此保羅要求婦女蒙頭,免得她被當成妓女,而使她的丈夫蒙羞。(編注:對女人蒙頭的問題,另有不同看法。本書摘錄倪柝聲弟兄就本段經文所講的信息,附於書末:蒙頭的問題,供讀者參考。)

保羅解釋他所說的(7-12

留意保羅怎樣將拉比的命令擱置一旁。男人是神的形像和榮耀。女人是男人的榮耀,反映出神的榮耀,這種關係並末牽涉到誰尊誰卑的問題,它只是反映啟示的完整含義。這是一個奇妙的主題。我們讀聖經時不可能不發現聖經啟示了神的父性和母性;人性中的這兩個偉大事實奇妙地揉合在神性裏面。我常聽人說起男人的範疇和女人的範疇,並且似乎認為女人的範疇稍微低下。不,這不是聖經的觀念。我們不應該分開來論男人和女人的範疇,這是不對的,女人和男人都沒有自己的範疇。男人只是半個個體,女人也是。兩者合在一起,纔是一個完整的範疇,就顯明了神所造的奧秘人性。這就是本段的教訓。女人蒙頭是為了天使的緣故。這句話頗難懂。我不禁想到希伯來書1:14,那兒說到天使,他們「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的。另外以賽亞書記載,以賽亞看到的寶座異象中,有天使飛來飛去,服事那承受救恩的人。他們知道次序、權柄的真正界限,為了他們的緣故,哥林多那些住在敗壞之人中間的女人應該端莊虔敬。

保羅的警告(13-16

保羅最後說,「你們自己審察。」這是合宜與不合宜的問題,他訴諸人自己的判斷。你們四周生活的事實豈不顯示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然後是寓意深遠的結尾。如果他們想要辯駁,「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規矩,神的眾教會也是沒有的。」

我們讀這段經文時,要體認到傳統的轄制力。當留心,免得讓一些對古時候而言是重要的事控制了我們現今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記住,那些我們以為是次要的事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因為教會始終是這世界的見證。

哥林多前書11:17-34

本段經文非常重要,它的背景也相當奇特。使徒仍在對付哥林多教會的失敗,這失敗已阻礙了教會完成她的神聖呼召──與耶穌基督一同得分。保羅現在論到有關主的晚餐。保羅在這裏嚴嚴糾正的光景,今日已不再出現於我們的經歷中。

哥林多教會的光景

先看一下當地的情形。新約的記載顯示,初代教會常聚集一起交通,用餐,餐後同守聖餐。最初他們稱這種聚餐為愛筵,以後就將愛筵與聖餐合併舉行。使徒行傳2:46說,「他們天天同心合念恒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讀到「擘餅」,我們就立刻想到主的晚餐。當然這不是「擘餅」,惟一的意思,因為他們總是先聚集,再擘餅,用來表達他們的交通。毫無疑問的,使徒行傳所用的這詞是指愛筵和聖餐的整個事實。甚麼時候我們守主的晚餐,不論是在早晨的敬拜之後,或者在晚間,它都是基督徒敬拜的中心,是敬拜的最高意義。我們來到桌前紀念,讚揚,敬拜,稱頌他。那是祝謝餐,是特別的事奉。

在早代,愛筵和聖餐顯然是合併舉行的。他們聚集交通,然後同守主的晚餐。雖然我們不能武斷地下斷言,但路加福音的記載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那裏說到有兩個門徒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主,他們邀請主到家裏與他們一起用餐,主接受了邀請。主與他們一同坐下吃喝,飯後他伸手拿過餅來,擘開。他與這兩個憂心忡忡的門徒同享一頓社交性質的飯之後,接著就守祝謝餐,亦即主的晚餐。

從教會歷史看,我們發現後來愛筵和聖餐就完全分開了。早代教會史記載,教會還舉行交通性質的愛筵,但過不久,愛筵就停止了,只保留聖餐,直到今日。如今許多人不知道甚麼是愛筵。我小時候還偶爾與父親去參加衛理公會的愛筵,他們不用酒和餅,而是吃餅乾和水。現在絕大部分的教會都沒有愛筵了。

這是哥林多的光景。那裏的社會生活與拜偶像密切相關,他們的偶像敬拜常常伴隨著盛大的筵席,往往席上食用的肉就是剛剛祭過偶像的。他們將社會生活和拜偶像合併為一。如今教會在哥林多成立了,毫無疑問的,城裏異教徒的行逕多多少少會影響到教會,基督徒將他們的愛筵和聖餐合在一起,就像異教徒將拜偶像與社會生活聯合起來一樣。這是問題所在。開頭的句子顯示了保羅下面要寫些甚麼。

本段經文分成幾個落:

1.使徒的責備(17a

2.哥林多的混亂情形(17b-22節)。

3.接下去是一段極美麗而莊嚴的經文(23-27節)保羅向哥林多人陳述主晚餐的設立,清楚解釋聖餐的意義。

4.結尾很嚴肅地論到如何預備守主的晚餐(28-34節)。

使徒的責備(17a

使徒的責備是,「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他在本章第2節曾稱讚他們,「我稱讚你們,因你們凡事紀念我,又堅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如今他不是稱讚他們。他要論到的事使他無法口出美言。從這段起,他開始嚴厲地提出責備。為甚麼?因他們沒有聽從他的話。第23節說,「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傳」這動詞是過去式,他從前曾傳給他們一些信息,曾給他們指示,但他們沒有遵守。因此他不可能稱讚他們。

哥林多教會混亂的情形(17b-22

哥林多人的光景如何?第一句話顯明他們的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他們聚在一起,形成教會;那不是指一個建築,而是指保羅這封信一開頭所提到的信徒。我們已經看過,他們聚集交通,享受愛筵,守聖餐。如今保羅說他們的聚集沒有益處,反而招損。換句話說,他們的聚會只會帶來害處。保羅用的這詞相當強烈。

他指出他們所作的。第18節,「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的信這話。」他先對付教會裏的分爭(18-19節),其次對付禮儀上的缺失(20-22節)。他說,信徒聚集同守愛筵和聖餐,本來是為了彼此相交、合一,結果他們不但末彼此交通,反而分門別類。保羅所謂的「分門別類」就是分裂,結黨。套用一個現代名詞,就是「搞小圈子」。他稱「分門結黨的事」,並不是指異端,而是指他前面提到的分爭;有人說他是屬保羅的,有人說是屬亞波羅,也有自稱屬磯法或基督的。保羅在這裏的意思是,你們聚集吃飯,本應表達你們的合一,但你們卻分門別類,各屬不同派別。你們是四分五裂的一群人。

郭德(Baring Gould)曾寫過一首詩歌,裏面有一句是,「我們不分別,全屬一身子。」他的用意在表明英國國教的合一,不受反教者的干擾。有趣的是,這首詩歌寫成之後,衛理公會,會眾派教會,長老會,浸信會,以及其他的聚會都將它收集到他們的詩歌本中。郭德晚年時說,他終於明白,這首詩歌本身的含義遠比他當初想到的還豐富。

「我們不分別,

全屬一身子。」

然而在哥林多,教會裏面分門結黨,破壞了合一,甚至吃飯的事都受到干擾。

我們來看這段令人吃驚的記載。這些人守主的晚餐,與愛筵有密切關連。他們允許在愛筵中所彰顯出來的分別,也表現在主的晚餐裏。到處都有分爭。保羅在這裏強調的是,社交性質的聚集算不得是主的晚餐。他指出兩者有明顯的區別。這一段話有些難懂。我們常常看見有些教會分裂之後,就有一群人出去,另外成立教會,但哥林多的情形不同,沒有人離開。他們繼續留在裏面,用他們的習慣和自私的行動破壞彼此的交通。這是一件嚴重的事。哥林多教會裏有些窮人餓著肚子,另外有些人則在愛筵中醉酒,他們甚至跨越界限,在守聖餐時醉酒,這是我們難以想像和明白的。使徒因此嚴厲地提醒、警告他們。他說,你們要吃喝,不如回家吧!他要求將兩者的界限劃分清楚。「你們要契喝,難道沒有家麼?還是藐視神的教會?」那樣作是貶低教會的價值,用輕蔑的態度對待教會。我無法贊同你們的行逕。「我不稱讚。」

或許我們不會有同樣的表現,但我們都有一個危險,就是在教會裏存著同樣的靈,它會造成分爭,分裂。當我們堅持只要某一個派別或某一個教義時,我們就失去了那真正的靈──就是交通。

主餐的設立及意義(23-27

接下來的話實際上不需要甚麼解釋。保羅提出有關主的晚餐之真理,來糾正他們的失敗。「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表示他曾經教導過他們。「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指的是過去,他已經將這一切教導過他們。但請留意保羅這裏的宣告,「原是從主領受的。」解釋這句話,只有一個法子。保羅聲明,有關聖餐的教導,是他直接從主那裏得到的啟示。我是從主領受的。他在15:3裏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再度提及他曾教導過他們。他所傳紿他們的,都是從主領受的。

毫無疑問的,他宣告說,他直接的權柄是從直接的啟示而來。保羅一直不斷為他的使徒身分辯護。我們不禁想到他在加拉太書中所說的,「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素來所傳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我們無法確知這啟示何時何地臨到他的,但我們記得他離開大馬色之後,到往耶路撒冷去之前,這中間曾有過幾年奇妙的時光。不要忘了使徒行傳9:25,26之間所跨越的年代,其中包括了他在亞拉伯停留的兩年,我們無法知道那段時間他得了甚麼光照,個人直接從神領受了多深的教導?然後他又往大數去,停留數載,直到巴拿巴尋著他。那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可能他在那時從神領受了教導。這是保羅的權柄。

他提醒他們,他已傳過這些事了。保羅關心的是他們守聖餐的習慣。愛筵與謝恩餐已合併在一起舉行。他們守愛筵的態度侵犯了守聖餐的事,因此他們是在藐視神的教會。

下面的話我們非常熟悉。他從主領受的是甚麼?

「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你們-逢契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這段經文毋需多加解釋。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在那個黑暗的夜晚,所有黑暗勢力拼盡全力要毀滅他時,他卻祝謝!哦!何等的奇妙!

他告訴他們,要吃這餅,喝這杯,為的是紀念他。他清楚宣告,他們這樣作是表明他的死,直等到他來。使徒將聖餐高舉到它真正的地位,並且指出它的崇高和單純,耶穌祝謝的那一刻,黑夜也發出了明光;-一個在場的人,都與他的身體,他的血,他的同在有分。保羅是用正確的陳述來糾正錯誤。

如何預備守主餐(28-34

保羅在最後幾節(28-34節)堅持預備的必要。他們若是事先有這些預備,就不會在愛筵和謝恩餐上有那些舉動了。「人應當自己省察。」就是試驗、反省自己。除非你經過了省察的過程,否則不要到主的桌前;你來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當符合的條件。我們要分辨身體,不單單是人類殘破的身體,並且也要分辨他教會的奧秘身體。保羅在下一章裏還會對這點有所說明。要用正確的觀點來分辨主的身體。

他們失敗的原因是,有許多人軟弱,就是乏力,也有許多人生病,死亡。由於他們沒有預備好就到主的桌前,並且末用正確的態度守聖餐,所以軟弱,疾病,死亡接踵而來,臨到他們。

於是他要求他們自己審察,就是判斷、自省,直到他們的良心沒有虧損為止。

他最後吩咐哥林多人,他們聚集一起吃飯的時候要彼此等候。他們在這事上應該虔敬,有秩序;如果他們僅將其視作社交性質的聚集,那麼最佳的場所應該是家裏,而不是聚會的地方。

最後他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我們已看見這教會裏面有分爭,邪惡,不道德的事,和各種辯論,難處,這一切都已經使他們受到損害。保羅實際上這麼說:顯然還有其他事情需要對付,但我不打算在這裏一一論及。等我來的時候再安排。下面我們就來到這封信的第二部分。──無名氏《哥林多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