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四章

 

2.當進入安息的勸勉(4:1-13

這一段總共有十次提到「安息」,可見這裡主要的信息就是「安息」。上文既引述古時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進入安息為鑑戒,在此聖經就勸勉希伯來信徒,應當竭力進入神為我們所存留的安息。因以色列人所要進入的安息,不過是迦南屬地的安息,是暫時的,不完全的;但神在基督裡為我們所存留的安息,乃是永遠完全而更美的安息。這樣我們就當更加鄭重神的應許,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

按聖經對安息有幾種主要不同的意思:

A.指罪人脫離罪惡重擔,得著救恩平安的意思(太11:28)。

B.指信徒得救以後,在生活工作上,因信託神所享受的屬靈安息(太11:29;16:33;彼前1:8)。

C.指信徒將來要享受屬天永遠福樂之安息(包括千禧年國的安息,啟21:1-5)。此外有時也指身體的休息,如以色列人所守的安息日;或指身體的死亡,即停止今生的勞苦(啟14:13)等意。

在這一段中,我們應當留意其所用的「安息」是指那一方面的意思,或是否包括不只一方面的意思,才不至於混淆不清。

A.進入安息的應許(4:1-3上)

1     「安息」何意?

在這節中,「入祂安息」所指的安息何意是很重要的關鍵。若這「安息」是指信徒得救方面的經歷,則下句「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所稱的「有人」就是指那些在信徒中間,還沒有真實信心的人。而第2節的「他們」,就是指這些人,他們是在信心上趕不上所聽見的道,而未能得救的。絕不是得救之後,不追求長進便不能得救的意思。

但按上下文的論題,這裡的「安息」若指信徒在得救以後進一步的靈性經驗而說,更加適當;因為這些話是繼續前一章的論題,前章已經論及迦南所預表的安息,是代表信徒進一步的靈性經驗的「安息」,就是得勝環境和各種生活試探、肉體、老我的安息。前章已經兩次談過,那就是「神的安息」。所以這裡所說「祂的安息」,當然應和3:18所說「祂的安息」相同,而指信徒更深一步的經歷了。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這句話並不是要表示這裡所說的「我們」(信徒們),是否就是已進入祂安息的人,乃是著重於說明我們所享有安息的屬靈權利與福份。神在基督裡為我們留下屬靈的福份和恩惠,比我們現在所已經得著的福份更多,是信祂的人可以得著的,卻未必人人都得著了。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這句話既是連接前章而說的,則這句話中的「既」字,表示上章所論以色列人有進入神安息的應許,就是我們進入神安息之應許的象徵。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無非預表我們在基督裡所得著的安息。在摩西律法下的以色列人,既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這樣我們就可知道,我們在基督的恩典下,也有比以色列人更美的安息的應許和更優越的屬靈權利,既是這樣,我們就當畏懼。

應存甚麼態度?

「就當畏懼」原文是在這一節的第一句,是著重句。希伯來人確是有很多人對所傳給他們的福音太不鄭重(2:1),而當時的希伯來信徒對神所為他們存留之應許,也似乎太不經心了!所以聖經特別用這樣重的語氣警告他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按著肉身說,是那些倒斃曠野的以色列人的子孫,他們的祖先既曾因不信不能進入安息,則現今他們再有進入神安息的應許,就當格外存敬畏、戰兢的態度,不可再像他們祖先那樣,失去神為他們所預備的上好福分了。

……似乎是趕不上了」「趕不上」意即在可以獲得的屬靈恩典上落伍了,沒有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這句話顯示我們在奔走屬靈的路程上,應當有追趕的態度,否則就會漸漸的落後;起初或只是「似乎是趕不上」,後來卻變成實在趕不上了。

神不只喜歡看見少數信徒經驗祂上好的福分,也不願信徒之中有什麼人失去祂所賜給人那最好的屬靈福氣。

2     此應許對甚麼人無益?

這一節告訴我們神在舊約藉先知所傳給以色列人的道,與我們所聽見的福音,有「一樣」之處,就是都須要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舊約時神所吩咐以色列人應獻的各種祭,和應守的各種日子節期,都無非預表我們所聽見的福音內容,就是基督流血的救贖,和祂所成功之救恩的完全功效,並祂如何使我們進入祂完備豐富而更美的恩典中;所以神今日賜給我們「進入祂安息的應許」,也正如神賜給當日以色列人進迦南的應許一樣,都是須用信心來進入的。在此告訴我們:

1. 我們應當看所有神的話如同我們所靠著得救的福音一樣寶貴,因為凡神所傳給我們的話,都是使我們得福的聲音。

2. 「福音」不單傳給古人,也傳給現在的人,當然也要傳給將來的人。不但傳給希伯來人,也傳給外邦人;傳給「我們」,也傳給「他們」。但無論甚麼時候,神所傳給人的福音,原則是一樣的──都是要以基督的救贖為根基,並且都要用信心的方法來接受。

3. 福音的內容不只是得救,也包括得以進入祂安息的權利;福音不只是基督為我們受死,也是基督為我們復活;不但是免了罪的刑罰,也是勝過罪的權勢。我們應當經驗那完全的救恩,不可只停在救恩的起點上。

4. 信心不但是接受福音的條件,也是進入福音所包括的各種屬靈豐富的條件。藉著信心與聽見的道調和,就像食物經過胃酸的消化而成為身體的益處一樣,使神的話(神的應許)成為我們靈性的益處和經驗。

3   甚麼人得安息?

這句話一方面安慰那些已經相信神應許的人,一方面警告那還不相信神應許的人。我們得以進入「那安息」不是憑自己的努力,不要看自己的失敗而灰心,也不可因自己肉體的軟弱而疑惑神的應許是否能成就,像那些以色列人不信的樣子,乃是憑完全「相信」神的應許。使徒保羅在加5:24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又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2:20),這完全的救恩,已經在十字架上完成了。基督在十字架上不是只解決了我們罪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們的「肉體」「老我」。我們應當「相信」這勝過肉體的工作,是基督所作成的,不是我們自己所能作成的;正如相信贖罪的工作,是基督所作成的一樣。惟有完全的相信,才能產生完全的倚賴和退讓的心,這樣就得以進入那安息了。但對於那些不信的人,就如神所說的:「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那安息」與第1節所說「祂的安息」,並下文11節的「那安息」,都是指著同一件事。

這一段中1,3,5,10,11節的「安息」,原文是形容一個安息的地方,不是形容一種靜止的動作或態度。我們是進入「那安息」裡而安息,不是設法安息了,然後進入那安息。

B.闡明幾種安息的意義(4:3-10

這幾節是要解明「那安息」的意義,與神創造的安息,和約書亞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的關係,並神為我們所留之安息的由來,以證明這應許的確實。

希伯來人既有守安息日的習慣,他們的祖宗又有進迦南之安息的歷史背景,這樣,受聖靈感動而寫信給希伯來信徒的人,既與他們討論神的安息的應許,自然不能不使他們明瞭,神所要信徒進入的安息,和古以色列人曾經遵守的安息日,在意義上究竟有怎樣的差別和關係;免得他們只知照著自己對「安息」的傳統觀念來領會,以致忽略了這裡所講的安息的意義。

1. 創造的安息(3-4

3-4 原文3節末句之後與4節起頭之間,有「因為」二字。這樣連起來就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因為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所以第4節所引創2:2的話,只為著證明第3節末句所說的話而已。

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所以神在六日的創造後,就在第七日安息了,這第七日的安息,當然不是因為神會疲乏須要休息,乃是表明神對祂所創造之萬物的完備、聖潔和美好感到滿意而「安息舒暢」(參出31:17)。所以這第七日的安息,乃是表明神完全的創造的安息。但從創世記3章罪惡進入世界後,就可知雖然神在創造萬物之工上已經安息,但神在救贖之工上並未安息,主耶穌說:「我父作事(或作工)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罪人也不能有安息,直到他們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了神救贖的大工,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以後才有安息(弗2:10;林後\cs35:17;11:28)。

2. 進迦南的安息(5-8

5     這裡是引證詩95:11的話,在本書的3:11;4:3都已引用過,是指著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因著不信而不得進入迦南的安息而說。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和創造的安息所表明的意義是不相同的。神創造的安息,是預表罪人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結果;所得著的安息,是信徒靈性第一步經歷的安息(參太11:28)。但出了埃及的以色列人,是已有過逾越節和紅海的經歷的人,他們進迦南的安息,乃是表明信徒靈性第二步經驗之安息(太11:29)。進迦南的安息,在屬靈的意義上,代表信徒兩方面的經驗:在消極方面結束曠野飄流無定,充滿怨言和失敗的生活而安息;在積極方面戰勝各種環境、罪惡、肉體的試探而安息。當時的以色列人並非應當一生飄流曠野,因為神原不是預備使他們這樣一生失敗,沒有安息。他們不得進入安息,乃是由於他們對神的應許不信,而屢次觸犯神怒氣的結果。現今那些在基督裡新造的信徒,神也絕不會願意其中任何一個人,一生過失敗、怨嘆、疑惑、飄流、沒有安息的生活。反之,神正在不斷呼召我們進入祂的安息,結束我們「不信」的失敗生活。

6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原文作「既存留有必進安息的人」。雖然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不得進入安息,但仍「存留」有少數相信的人──迦勒和約書亞得以進入。在絕大多數的失敗者之中,神並不會忽略少數得勝者的份;在整個不信的團體中,神並沒有忘記少數相信的人;就如在那拒絕神所打發到他們那裡的彌賽亞的整個猶太民族之中,神也「存留」了少數接受基督的希伯來信徒。

「不信從」原文apeitheian「不順服」的意思,也就是不信而不順服的意思,因為「不信」的結果,就是不順服神。

7-8   從摩西以後到大衛大約過了五百年。「大衛的書上」就是指大衛所寫的詩篇上,「又限定一日」,這一日非整整一日的意思,乃是又一個可進入安息的日子(機會)的意思;神不但未停止以前所給的機會,且又給予新的機會。從這兩節經文可見:

i. 就整個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雖然他們因不信從不得進入安息,但神的應許,並不因他們的不信而廢棄,仍留給那些以後相信的人。

ii. 雖然那些在曠野新生的以色列人,跟從約書亞進入了迦南,但究竟他們仍同樣因不信沒有享受安息;雖然就神的信實來說,神已經把迦南地藉約書亞分了給他們,但他們並沒把所有的敵人滅絕。讀全本士師記就知道,以色列人在迦南並沒有真正享受安息,仍然多次受仇敵的擾害與壓制,這不是神沒有實現祂的應許,乃是因為他們沒有信心完全支取神應許的結果;所以他們雖得進入迦南,卻未享迦南的安息。

iii. 聖經既在以色列人進迦南的幾百年之後,在詩篇上「又限定一日……說,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可見神安息的應許,並未因那些跟隨約書亞的人進入了迦南,而得著真正的應驗;所以須要另把機會給以後的人,使他們能真正進入神安息的應許中。由此可見這迦南的安息之應許,無非預表那以後更美的安息而已。

iv. 大衛既受靈感引證以色列人的事,勸告了當時的以色列人;現在寫希伯來書的人,也同樣受聖靈感動,引證大衛的話,警告希伯來信徒。這樣,我們豈可仍然硬著心,不留意神的勸告和祂在基督裡──在我們更美的得勝元帥,那能領我們真正進入神安息的「約書亞」──所存留的安息之應許麼?

「今日」我們得以進入的安息,既是更完全的,我們所聽到的勸告,又比古時的人更多,我們不但看見以色列人的失敗,也聽見大衛警告當時的人的話,又聽見希伯來書的作者對希伯來信徒的警告,和聖靈在我們心中的感動,這樣我們更當趁著「今日」,實在聽從祂的話了。

3.   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9-10

9-10  「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不是每週的安息的意思,乃是類似安息日之性質的安息。每週的安息,乃是指神創造的完滿,而歇了一切工的安息,神創造萬物之工作完全之後就安息了。照樣神救贖之工(新的創造)完全成就的時候,也就同樣安息了。第一個安息日的安息乃是神創造工作之完成,這樣「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就是指神救贖工作之完成的安息,所以這裡「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的意思,就是神為我們存留的有:

生命成熟的安息

我們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弗2:10),信徒生命若成熟,就能享受神救贖的安息。信徒若深入基督裡,就知道如何讓神在他的身上作成祂的工作,放棄自己的努力和掙扎,「歇了自己的工」,完全信託神,倚靠神的恩典。(這種信託與倚靠並不是懶惰不負責的意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留心到類似的例子,使我們明瞭,完全信託倚靠一個可靠而有能力的人,與懶惰而不負責的心,實在是不同的。懶惰而不負責的心,乃是根本不關心他自己的難處,得過且過,既無力自己解決問題,也沒有尋求解決的路徑。完全信託倚賴一個可靠的人,乃是他關心到自己的難處,認識自己的軟弱,郤倚靠一個有力量解決他難處的人,然後他自己安息了。)當我們讓神在我們生命中作成祂所要作的工作,神就在我們裡面有安息,我們也在神裡面有安息了;但這種安息,在今生不是不會失去的;因為我們仍會常常受到魔鬼攻擊和試探,以致失敗或受良心的控告而失落。

在永世裡將要享受之安息

信徒到了永世裡的時候,就會真正享受那永遠完全的安息,真正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所以雖然信徒在今世所能預嘗到的福分不夠完全,但神所為我們存留的屬天福分,乃是完全的,並且是我們至終必能完全享受到的。

C.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4:11-13

11    「所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由於上面所說原因,所以我們就當竭力進入那安息。這一節的話回到1,2節的勸勉上。按上文第1,2節已經勸勉信徒說:「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從第3節起又闡釋了安息的幾種不同意義,說明神為我們存留了怎樣的安息,我們在「今日」和在永世裡所能「享」的安息的意義,並且神是何等願意祂的子民進入祂的安息裡;在這裡就勸勉信徒「當竭力進入那安息」

注意:在這裡「那安息」的意義,不是指信徒在永世裡所享的屬天安息,因為那在永世裡永遠完全的安息,不是人所能「竭力」進入的。凡是重生得救的人,到「歇了今生勞苦」的時候,就必然會進入。在此既勸勉信徒要「竭力」進入,當然就是在我們今生所當「竭力進入」,又能以「進入」的安息了。所以這裡「那安息」的意思,就是指著信徒藉相信基督完全的救贖,勝過罪惡肉體,在生活和工作上所享受的安息,也就是迦南所預表的安息。因為這裡所勸勉的話,和本章第1,2節的話極相似,而且是繼續第1,2節的意思說的。這樣,這裡的安息,和第1節所說的安息,是指著同一件事(請比較第1節與第11節的話);並且這11節的下半節:「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無疑地所謂「那不信從的樣子」是指那班因不信而不得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那麼這11節的上句,「我們務必謁力進入那安息」的意思,當然是指迦南所預表的安息了。

在此所謂「竭力」,就是竭力把握神的應許,竭力追趕,免得似乎趕不上,竭力認識自己的無能,竭力謹慎防備那「不信的惡心」,竭力祈求屬天能力的意思。「竭力」原文作daso{men,有殷切努力的意思,信徒應當在追求屬靈上好的福分方面殷切努力,不可閒懶不結果子。

12    這節聖經是繼續前節的話,警告信徒,說明我們應當竭力進入那安息,和不要學那不信從的樣子的理由;因為神的話是活潑的,有功效的,是能剖切人的心思意念的。所以我們應當相信神的話,並進入祂所應許的話中。這裡論及神的話有三點:

是活潑的

原文是有生命的,或活的。神的話就是生命(約6:63),神的話一解開就發出亮光(詩119:130),照亮人的心,所以它不但有生命,使人得生命,又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的。聖經在這裡提醒每一個讀聖經的人,不要把聖經的話只當作死的字句而已,應當從中支取活潑的生命能力。

注意:這一節的開頭有「因為」二字,中文聖經沒有譯出,這是解釋上一節裡勸勉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的原因,因為神的話是充滿能力的。我們所以能「竭力」的緣故,是由相信神的話所得著的生命能力。

是有功效的

英文譯作powerful,這不如中文的譯法更合原文的意思。原文energees新約只用了三次,中文聖經三次都譯作「有功效」,英文聖經也只有這一次譯作powerful。其餘在門6;林前16:9都是譯作effectual,但這字原意有「活動的」「正在工作」的意思。

神的話不但有活潑的能力,也有奇妙的功效,是能產生實際功效的。它能使聾子聽見,瞎子看見,死人復活,使無變有,能改變罪人,能刑罰罪惡,也能攻破人心中堅固營壘(太11:5;9:4-5;林後10:4)。信靠神的話的人,神的話要在這人身上發生功效。

是鋒銳的

「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神的話比一切屬物質的兩刃利劍更鋒銳,因為兩刃的利劍,雖比單面鋒銳的刀更便於隨意剖切,卻只能剖切那屬物質的硬物;但神的話卻能剖切一切剛硬的人心,不論屬表面的,表露在外的意念,或是深藏在人的靈與魂裡的意念都能「刺入剖開」。神的話是那麼鋒銳,使人無法掩飾或收藏任何罪惡、詭詐,或神所不喜悅的意念,使人心中最秘密和最黑暗的事被顯露出來,也能把各種糾纏不清,難以分別的是非、異端,或錯誤的主張辨明,使人認識神的旨意。

使徒保羅以神的話為聖靈的寶劍(弗6:17),使徒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榮耀的基督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基督徒在屬靈的爭戰中,必須拿著主聖靈的寶劍,卻不是憑自己來揮動,乃是憑聖靈來揮動。使徒彼得曾藉著聖靈揮動這寶劍,使三千人覺得扎心,而悔改信主。現今凡想運用神的話來剖刺別人的心的,必須先讓聖靈割去自己不信的惡心,然後才能有功效地運用神的話。

13        前一節說到神的話能剖切人的一切心思意念,是注重在神話語的功效方面;這一節卻是注重在神的全知全能方面。神是鑒察人的心腸肺腑的,也是無所不知的神;萬物在神面前,縱使不「刺入剖開」,也根本不能掩藏。既然萬物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無法躲藏的,這樣我們豈不當趁著還有今日,接受神的話語,剖刺我們的心思,辨明我們的意念,使神話語的功效,顯在我們身上麼?

問題討論

聖經有那幾種不同意義的「安息」

4:1「安息」應作何解?

4:2「他們」指誰?所傳給我們的福音與他們如何一樣?

試述創造之安息,進迦南之安息,及「另有一安息日」之安息的分別及其靈訓。

4:12與上文有何關係?對我們有何教訓?

列出基督較亞倫更美之要點。

為什麼基督是能體恤我們的大祭司?

第二段 新約的基督比舊約眾祭司更美(4:14-7:28

前一段中,本書證明基督是神兒子的身份,比天使和眾神僕更美。這第二段,開始證明基督的職位是更美的,祂是更美的大祭司,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祭牲,又為我們開了更美的新活路,使我們可坦然無懼進到神面前。這方面的真理是聖經各卷所沒有詳細啟示給我們的,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本書最重要的部份。

一.基督是比亞倫更美的大祭司(4:14-5:10

這一段中,本書敘述基督不獨具備亞倫所有作大祭司的資格,且有亞倫所沒有的資格,而比亞倫更美。亞倫既是人間挑選的第一任大祭司,則所有人間的大祭司,當然都在亞倫的尊榮以下;但基督既比人間最尊榮的大祭司更尊榮,當然就比一切祭司尊榮了。在此可分幾點研究如下:

1.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4:14

14    4:14-16的話,一方面是上文的結語,一方面又是這一大段的引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當時希伯來人中固然有些人對神的話太不畏懼,但也有些人對這位充滿恩慈的神太過畏懼,仍沒有脫離在律法下的恐懼生活,所以聖經在上面的警告和勸勉之後,又加上這幾節充滿安慰的話鼓勵信徒,應當常常到神的施恩座前求恩惠蒙憐恤。

A.這裡告訴我們基督乃是升入高天的大祭司

在律法下的大祭司,不過進入地上的至聖所;但基督乃是進入高天的至聖所,是勝過死亡,復活而又永活的大祭司,是已經得勝坐在父右邊的大祭司。

B.是神的兒子「耶穌」來作大祭司

祂是神而人的救主,祂有至高神兒子的尊榮,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弗5:23)。祂雖然升入高天,卻賜下聖靈(約14:16)。雖已升為至高,卻曾經先降為至卑(腓2:6-11)。祂是尊榮的大祭司,也是救主,能拯救那些靠著祂進到神前的人到底。

C.是我們所有的大祭司

在此說「我們既然有一位……,可見這是我們所已經有的大祭司,這樣一位升入高天,滿有尊榮的祭司,乃是我們的大祭司,祂的降卑與升高的一切經歷,都是為著作「我們」的大祭司。亞倫和他的子孫,都不過作他們那個時代的人的大祭司,惟有這「一位」神兒子耶穌的大祭司,乃是「我們」──包括古今中外,和將來要得救的一切信徒──的大祭司。

D.我們既然有這樣一位大祭司,就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道」omologias「公認的事」或指一種信仰的表白。所以這裡「所承認的道」也就是所承認的信仰的意思。我們所以要持定所承認的信仰,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一位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是能夠幫助我們堅持到底的。如果我們還沒有這樣的一位大祭司,或許我們還可以用無力堅持為理由,而不堅持我們所承認的信仰,但我們既有這樣一位可靠的大祭司,就無可推諉而不堅持到底了。

2.是能體恤我們的大祭司(4:15-16

15    世界上那些大有尊榮勢力的人,多半不能體恤那些卑微沒有依靠的人;那些強壯聰明的人,多半不能體恤那些孱弱愚笨的人。但我們的耶穌基督,雖然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卻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的聖潔與尊榮雖然遠超高天,但祂的恩慈與體恤卻和我們很接近。祂所以能體恤我們的緣故,因為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這兩節聖經告訴我們:

A.祂雖然原是不能被惡試探的神,卻為了我們「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可見祂是站在人的地位為我們受試探。

B.祂雖然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卻沒有犯罪,可見祂已經勝了所有的試探,不論是萬國的榮華,今生的驕傲或其他,祂都勝過了。

C.祂既然在凡事受過試探而沒有犯罪,可見祂所以成為完全無罪的人,並非因為神不使祂遇見試探,或因為祂僥倖沒有遇見試探的緣故,乃是因為完全信服神的旨意,不體貼自己的緣故。

D.祂既能一方面在凡事受過試探,一方面又沒有在任何事上犯罪,可見試探並不就是罪,罪乃是接受試探的結果。我們不會沒有試探,但卻能拒絕試探而不犯罪。

E.祂既已在凡事上受過試探而得勝,可見祂有勝過一切試探的能力,又能體恤受各樣試探的人,知道怎樣幫助他們勝過各種試探,並給他們勝過試探所需要的能力。

雖然主在世時,並沒有人體恤過祂(詩69:20),但祂卻體恤了許多人。祂體恤撒瑪利亞人的硬心,不肯用火除滅他們(參路9:52-56);祂體恤三次不認主之彼得,使他回轉(路22:61;16:7);祂體恤不信之多馬,向他顯現(約20:24-28);現在祂仍體恤並扶持我們的軟弱。但我們卻常常輕視那些比自己軟弱的人,我們並沒有用自己的經驗扶助人,卻用自己的經驗定別人的罪或誇耀自己。主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16    我們既然有這樣一位大祭司,所以我們就當:

A.「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這寶座是神的寶座,基督已經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這寶座對我們所以成為施恩的寶座,乃因已經有一位曾經為我們流血贖罪的基督坐在這寶座的右邊,使公義而罰罪的神,可以根據基督流血的事實,施恩與我們。「寶座」通常是權柄的象徵,神無窮的權柄與能力對於那些倚靠基督為大祭司的人並非用來刑罰他們,乃是用來施恩給他們。

按舊約至聖所的約櫃上,有施恩座蓋在上面。施恩座上要彈上牛羊的血,只有大祭司每年可以來到施恩座前一次。但在此,神為我們預備一個施恩的「寶座」,是以基督的寶血為施恩的根據,並有基督為大祭司坐在「寶座」的右邊,使每一個信徒都能隨時就近。

B.「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

不但應當隨時來到這施恩的寶座前,且當存著坦然無懼的態度而來。這「只管」坦然無懼而來,有鼓勵我們儘可放心地,不必拘謹不安地,來到施恩寶座前的意思。聖經這樣鼓勵我們來到施恩寶座前,並非告訴我們可以在神面前放肆與傲慢,乃是告訴我們應當全然信任基督救恩的功效,和神應許的信實無偽。

注意:本章第1節叫我們「就當畏懼」,而本章的末一節卻叫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畏懼」「無懼」,當中有何等大的分別!造成這樣的分別,乃是我們對神的應許之信賴或不信賴。這也是聖經兩方面的真理,信徒必須知道並應用這兩方面真理的原則,對於那些在屬靈福分上放鬆追求,似乎趕不上的人,或漠視基督救恩大能的人,聖經給他們的信息乃是「就當畏懼」。反之,對於那些膽怯、灰心、未明瞭神奇妙之恩慈的人,聖經給他們的信息乃是「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所以我們不可以為神是慈愛的而不敬虔度日,也不可以為神是可畏的而不敢親近神,向神求告。

C.當為著「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而來這句話是指出來到施恩寶座前的目的和意義。這裡雖然沒有說明是為要「求」憐恤蒙恩惠,但「為要得憐恤蒙恩惠」這句話,卻含有「求」的意思;所以「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的意思,是存著一種求助和仰賴的心,來得幫助的意思。我們隨時隨地都需要神的恩助,神也是隨時都能幫助我們的;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幫助,都包括在神的憐恤和恩惠之內,神的憐恤使我們的罪和虧欠蒙赦免,神的恩惠使我們得著勝罪的能力。世人縱使有憐恤和恩惠,也不是隨時的憐恤和恩惠,惟有隨時的憐恤和恩惠才是「及時的」憐恤和恩惠。世人的憐恤和恩惠往往是「過時的」,不是正合需要的。所以我們既有這樣隨時可來求助的施恩寶座,就當勇敢地靠著基督寶血的功效,常來求取需要的恩助。――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