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啟示錄第七章

 

<syncBible ref=7:1-8>災難臨到,誰還站立得住?我們的指望在乎……

7:1-8  第六印已經揭開了,地上的眾民都想避開神,說:“誰能站得住呢?”(6:12-17)正當一切希望都似乎幻滅的時候,有四位天使執掌著那四面審判的風,好待神的子民都蓋上證明自己是屬祂的印。之後,才揭開第七印(8:1)。

<syncBible ref=7:2>永生神的印,將來我也會有分。今天我所遭的又有甚麼可懼呢?

7:2  書卷或文件用印嚴封是為了要鑑定它的內容並加以保護。神把印蓋在祂的跟從者的額上,證明他們是屬於祂的,保證他們的靈魂得著保護,顯明祂重視我們。我們的身體可能被鞭打、受殘害或甚至遭殺害,但當我們被神蓋了印之後,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傷害我們的靈魂了(參弗1:13)。

<syncBible ref=7:3>神的印記與獸的印記,所差的只在於……

7:3  神的印蓋在祂僕人的前額,剛好與蓋了獸印記的人作對比(13:16)。這兩個印記把地上的人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別──屬於神的和屬於撒但的。

<syncBible ref=7:4-8>十四萬四千?太少了吧……

7:4-8  十四萬四千這個數目是“12121,000",象徵完全──所有跟從神的人都被平安地帶到祂那兒去;不會遺忘了任何一個。神為這些信徒蓋印,可能會把他們從地上帶走(便是教會被提);或有特別的能力賜給他們,使他們能夠度過大迫害的時刻。蓋印不一定保證他們能夠免除身體的傷害,很多人可能會死去(6:11),但神保護他們靈魂不受傷害。不論有甚麼事情發生,他們都會得著永生,這些信徒即使遭遇殘酷的迫害,也不會離棄神。

  這並不是說,那十四萬四千人必先蓋印,然後迫害才來到,但迫害開始的時候,忠貞的信徒已經被蓋上印了(被神分別出來),他們要向神保持忠心,直到末了。

<syncBible ref=7:4-8>剛好有十二個名字,定是指十二支派──且慢,你看那名字……

7:4-8  這一個名單和舊約十二支派慣常的名單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它象徵著神的真正跟從者。(1)首先提及猶大,因為大衛和彌賽亞耶穌都是從猶大支派而出的(參創49:8-12;太1:1)。(2)利未原本不算支派,因為利未人是為神在聖殿中工作的(參申18:1),但是這裡也把利未人包括在名單之內,作為他們忠心事奉的賞賜。(3)未有列出但支派,因為他們反叛神和拜偶像,這些都是跟從神的人所不應當作的(參創49:17)。(4)代表約瑟的兩個支派通常是他的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但在這裡卻列出約瑟支派和瑪拿西支派,那是因為以法蓮的叛逆。(有關十二支派的形成,請參創49:1-28。) %5

<syncBible ref=7:9>這許多人,從哪裡來?是……

7:9  誰是那不可勝數的人群呢?有人說他們是69節所說的殉道者,但也可能是剛剛提及的十四萬四千人。神在大逼迫開始之前為那十四萬四千人蓋了印;正如神所應許的,他們會得到永生。他們在之前已作好準備,因此現在就能得勝。這大群在天上的人,乃是由歷代以來對神忠心的人所組合起來的。真正的信徒不必擔心他屬於哪個組別,神一定會保護我們每一個,我們必定與神同在。

<syncBible ref=7:10>天上人間,只有一個名字叫我們能得潔淨……

7:10  世人嘗試用很多辦法去除掉罪咎,如藉著行善、學術研究、或怪責別人。但天上的人群卻讚美神:“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神和羔羊!”只有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才得蒙拯救,脫離罪的懲罰。你是否已藉著這惟一的方法使罪咎除去了呢?

<syncBible ref=7:14>大患難中,仍能忠心為主;換了是我……

7:14  有些人相信大患難所指的是歷代以來信徒所受的苦;另一些人相信大患難是一場將要來臨的慘烈災難。無論怎樣,這些信徒經歷了苦難,仍然對神忠心,因此,神賜給他們永遠與祂同在的褔分(7:17)。

<syncBible ref=7:14>血可以洗白了衣裳?

7:14  我們很難想像,血怎樣可以使衣裳洗得潔白,但是耶穌基督的血是世上最好的潔白劑,因為能夠除去罪惡的污點。

<syncBible ref=7:16-17>不再飢、不再餓、不再有眼淚,將來原是……

7:16-17  在永恆的國度裡,神會供應祂兒女的需要,在那裡再沒有飢餓、乾渴或痛苦,祂也要擦乾所有的眼淚。若你正面對苦難,或在受盡折磨的時候,可以從這個看顧的應許中得到安慰。

7:17  在本章第1到第8節,我們看到信徒得著印記的保護,使他們平安度過大患難;在第717節,我們看到信徒最後在天上和神同在,歷代以來忠貞的信徒都在神的寶座前唱歌。他們的災難和悲哀已成過去:不再為罪而流淚,因為一切的罪都被赦免了;不再為受苦而流淚,因為一切的痛苦已成過去;不再需要為了死亡而流淚,因為所有的信徒都已復活,不用再經歷死亡了。──《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