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斯拉記第一課

 

第四十二課  以斯拉記  之一

 

題示:把以斯拉記讀兩遍,遇到有難題的地方,把它記下,本課程可能會解答你一二個問題的。至於猶太人「月份」的問題,請參考下一課之附錄。

 

        很多人認為以斯拉記是一集體著作,然後由一個編者把它整理,書才見統一。至於編者是誰,則不少人認為是文士以斯拉,另一些人則認為是與以斯拉同時代的一個不知名人士所編,因為書中有不少的地方(尤其是後半部),發言的主角常由第三身轉到第一身,然後又轉回第一身(七28,十1),……而且書之前半部,出現了相當不統一的文體及格式……事實上文士以斯拉才是編者——任何人均承認書中起碼有一部分是出於以斯拉本人的——他是以斯拉記唯一的作者,書中大部分的材料,均是他用自己個人的言詞來編寫的,只有間中才加入引用的文獻,這理論比任何假設都來得有力,我們可以從全書在格式上的和諧及統一就得到證據。至於書中常由第三身變成第一身的反對理由,根本沒有什麼分量,質之修西提斯(Thucydides)及但以理等的作品,這情形普通得很。再說,以斯拉是寫了歷代志(這是很多聖經批評者均承認的),那麼歷代志與以斯拉二書關係之密切,亦可說明以斯拉是本書的作者了。

                            ——羅靈遜牧師(Rev.George Rawlinson

 

注:上述「有不少的地方」是由第三身轉到第一身等,事實上只有一段(七27~九15)是如此,我們特別提出來,是因為這現象更足以證明以斯拉才是本書唯一作者,若是一集體之著作,此現象當然會相當普遍也。

 

                                                   ——巴斯德

 

    現在我們來到了舊約歷史書的最後一組——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這就完成了舊約十七卷歷史畫的研究。這三卷書原是屬於一組的,是論到神如何對待被擄後的猶太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論到神如何對待歸國之猶太人;以斯帖記則論到神如何對待留居異地之猶太人。

    要好好明白歷史書最後的三卷,就一定要參看先知書最後的三卷——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因為他們均是神在猶太人被擄歸回後而興起的先知,他們的言論會叫我們瞭解當時屬靈及道德方面之情況。

 

剩下歸回的

 

    以斯拉記所論及之事情,是猶太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剩下歸回的猶太人事蹟。這件事情大約發生於主前五三六年,亦即是被擄巴比倫七十年滿期的時候。他們的歸回,早在他們被擄前便預言的了(耶廿五1112,廿九1011)。所以以斯拉一開頭就如此說: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

    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錢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一14

    開始之先,就讓我們緊記兩件事:

    第一、歸回是一早在預言中明言的。

    第二、結果由波斯王古列應驗了這個預言。

 

剩下的人數

 

   1)歸回的人一共有多少?以斯拉記第二章告訴我們當時有三十三個家族回國,他們一共是二萬四千一百四十四人。

   2)第二組歸回的,主要是祭司級的,人數共約四千二百八十九人。

   3)第三組是利未人及其他的少數,共約一千三百八十五人。

    三組人加起來,就是二萬九千八百一十八人。這數目全是男丁的,因為二章六十四至六十五節說:「會眾共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此外還有他們的僕婢七千三百三十七名,又有歌唱的男女二百名。」(前面三組人數,當在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之內),因此他們男丁、女丁、僕婢等回國人數的總和,就是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七人,我們可以說是五萬人吧,會容易記憶。

    從全國人口來說,五萬人只是一個小數目,無怪乎聖經稱之為「剩下的人」了。在他們被擄巴比倫期間,年老一代漸漸過去了,新的一代在異邦長起來。生於斯,長於斯,吃於斯,教於斯,他們對上一代那種寄居的、羞辱的,和寄人籬下之感情,自然淡薄得多,我們也可以想像——雖是不可原諒的——上一代對故國家園那種聯繫感,在新一代的身上也是極遙遠的。

    在猶太人被擄的當兒,國際情勢的變遷也是巨大的,雄霸一時的巴比倫王國日漸衰敗,終於被新興之波斯帝國擊敗(下令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就是波斯王古列);猶太人在波斯律法下,得到相當優厚的待遇,危機過去,人心就鬆懈,正義之感情亦會隨風而逝,代之而起的就是營建自己的安樂窩,管他是在客地還是故園。我們可以想像這剩下歸回的猶太人,絕不會是當時僅有的猶太人,應該說是剩下對耶路撒冷,對聖殿仍不能忘懷的人吧。

    我們身為中國基督徒的,又該作何感想?世界上沒有不敗的政權,昔日我們離開中國內地教會時,心是何其淒惻茫茫,後來客居異地了,慢慢建立了新的家園,在臺灣,在香港,在東南亞,也在海外;離國至今,舊的一代漸漸過去,新的一代亦已長成,情況跟昔日的猶太人又何其相近,只是我們去國不夠半個世紀,若現在我們可以回去建造神的殿,有五萬人嗎?五千呢?五百?還是五個?不要說七十年後了。

 

第二次回國

 

    主前五三六年,有五萬猶太人在古列諭旨下,隨著所羅巴伯回耶路撒冷去了(所羅巴伯是猶大國王室的直系親屬);八十年後(即西元前四五六年),再有一批人隨著文士以斯拉回去,這次是波斯王亞達薛西下的命令了,而回去的人還比上一次的為少,十二組的男丁總共才二千人(八314)。至此,我們可以說,剩下歸回的人共分兩個階段,先是于古列王元年(西元前五三六年)在所羅巴伯領導下回去,八十年後亞達薛西王第七年(西元前四五六年)在以斯拉領導之下,第二批人回國,這就完成了。

    這兩次之歸國就給以斯拉劃分成兩個簡單易記之分段:

      第一部分:所羅巴伯領導歸國(一至六章)。

      第二部分:文士以斯拉領導歸國(七至十章)。

 

以斯拉記這卷書

    在歷代志研究中,我們已經指出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是出於同一個作者的。猶太人及早期的基督徒均相信文士以斯拉是它們的編撰者。為了方便研究起見,我們無妨再申述其理由:

   1)至今仍沒有夠份量的理由反對這一看法。

   2)學者均認為三書之風格及文采,均是出於一人之筆的,而以斯拉記明顯就是以斯拉的作品。

   3)沒有人比以斯拉更有條件去編寫這部分的歷史,他既是文士,手頭上的資料比任何人都來得方便和齊全。

   4)至於說這三卷書中有些地方明顯地是出於二三人之手,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我們這個看法,仍然包括了:以斯拉成書後不久,某些有資格的人在聖靈引導之下,曾作過部分的增刪,就如尼希米記中關於尼希米的自傳,就很可能是出於尼希米手筆了。

    至於以斯拉記是何時寫成的呢?明顯地是在本書記錄最後的史實之後——那就是以斯拉領導之改革,這是他回國後之翌年宣導的(西元前四五五年),本書可能是在那次改革後數年寫成的。

    我們可以用耶利米哀歌三章三十二節作本書之資訊主題:「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他們犯罪,神必要審判的,那時他們便憂愁了,但被擄七十年過去了,神沒有忘記他的慈愛,他仍然向他們發憐憫,這是多寶貝的一回事。當我們人類任意犯罪,而把這個世界弄得天怒神怨,民不聊生之際,別忘記神仍是那位喜歡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的神!」

    至於本書的結構,真是簡單易明,上面已經說過,是清楚地劃分為兩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六章,是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批人回國;然後第七至十章,則是以斯拉領導第二批人回國。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在這兩大段落的中間(亦即是第六章尾和第七章頭)是隔了六十年的時間。所羅巴伯回國,是在古列王元年(一1),大約是在西元前五三六年;而以斯拉回國,已經是亞達薛西第七年(七18),大約是在西元前四五六年,那是八十年後,換句話說,一至六章(第一部分)的事情,共占了二十年左右(參四56);因此六章尾和七章頭中間便隔了六十年了,而以斯帖記所記載的危機,就是發生在這六十年的時間內(參四6)。

    在這兩大段落中,記述的筆法和發生的事情都是相當類似的。因此我們分述這一卷書時,便不照一般的方法逐段落來分,乃是要找出兩部分相對稱的地方來,這樣會又易記,又有趣味。

    第一部分是以古列王的諭旨作開始,第二部分是以亞達薛西王的諭旨作起頭:第一部分的中心人物是所羅巴伯,第二部分的主角則是以斯拉;兩部分均仔細地列出回歸者的姓名,及帶回耶路撒冷的聖器皿;第一部分記載著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的工作,第二部分記載著先知和文士以斯拉的工作;第一部分結尾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聖殿重建了,第二部結尾時,是百姓再一次分別為聖。這樣的局不是頂有意義的嗎?

                

以 斯 拉 記

        「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

            所羅巴伯回國(一~六)

    古列的諭旨(一14

    領袖:所羅巴伯(一8,二2

    剩下之人數及名字(二3  65

    聖器皿及禮品(一6  11   6870

    回耶路撒冷(三1

    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之工作(五1~六14

    大事:重建聖殿(六1522

            以斯拉回國(七~十)

    亞達薛西的諭旨(七11126

    領袖:文士以斯拉(七1  10

    回國之人數及名字(八1  20

    聖器皿及禮品(七1522,八2435

    回耶路撒冷(八32

    以斯拉之工作(九1  15

    大事:民再分別為聖(十1  44

 

兩個領袖

 

    我們若不以本書之作者名字為書之題目而以它的內容或是主題作書名,那麼我們可以稱之為「餘種志」,或是「重建記」、「回歸錄」。就是一定要以人名作書題,也可以稱之為「所羅巴伯及以斯拉實錄」。我們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不少人以為以斯拉記最重要的主角,就只有以斯拉一人。不錯,以斯拉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領導猶太人回國,又領導百姓分別為聖(七至十章),但真正作剩下之猶太人領袖的,是所羅巴伯,不是以斯拉,遠在以斯拉回國前八十年,所羅巴伯就領導五萬猶太人回去,作他們的省長,並且安頓他們回國後之生活。

    當代先知哈該一直都稱呼他為「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可見他領導猶太人回國時,起碼已經步入中年,到以斯拉興起時,已經過了八十年的時間,所羅巴伯的屍骨早已腐化了。我們可以說以斯拉記最重要的歷史,就是猶太人回國,而領導猶太人回國的最重要主角是所羅巴伯,不是以斯拉。當然,二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猶太人的歷史中,他們的地位更是重要非凡,沒有他們,猶太人是否能順利回國也成了問題,更不必談建殿立國,預備彌賽亞的降生了。

 

所羅巴伯

 

    先知哈該一直是稱呼他作所羅巴伯,但文士以斯拉則除了那名字之外,還叫他作「設巴薩」(一811,五1416),和「鐵沙化」(Tirshatha,參二63),前者是巴比倫或迦勒底的名字,後者是波斯的官名,意思即是省長,我們中文和合本譯本,就不是音譯,而是直接的稱作省長。他自己的名字「所羅巴伯」意思就是「巴比倫的後裔」,那就顯示出當上一代被擄于巴比倫時,他可能還是個幼童,甚至可能還未出世,是後來安頓於巴比倫才生下來的。

    從他這個名字看來,我們說所羅巴伯帶領五萬個剩下來的猶太人回國,是有點欠妥的,因為那才是他第一次返國呢!當然,我們只是想指出所羅巴伯在返國前,根本就未曾見過祖國猶大地,或聖城耶路撒冷,他的際遇跟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是多麼相近!

    他常被稱為「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應該是孫子,因撒拉鐵生昆大雅,昆大雅生所羅巴伯,代上三1719),希伯來人之後裔、兒子、子孫均沒嚴格劃分」,這就叫我們不得不注意他的先祖了。他的族譜可在歷代志上第三章找得到,從那族譜中,我們得知三件事:

   1)從三章十七至十九節,我們可以確定他是被擄後才生的。

   2)他是大衛的直系後裔(這血統關係使他在猶太人中備受重視),是猶大王耶哥尼雅的曾孫,(耶哥尼雅十八歲作猶大王,三個月後被擄至巴比倫,參王下廿四816,因此所羅巴伯一定是在巴比倫誕生的),餘剩之猶太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的。

   3)所羅巴伯不單只上聯大衛,翻開新約之家譜,更知道他是下及耶穌基督,是被擄至巴比倫中十四代之一(太一1216)。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自大衛至耶穌基督之間,所羅巴伯就是最重要的中心人物了。

    關於所羅巴伯個人的事蹟,我們所知不多,只有零碎的蛛絲馬跡可尋。從他帶領五萬人回國建殿,我們知道他是一個熱心事奉的領袖,以斯拉也記載了他怎樣致力於按著聖經的教訓,恢復百姓的崇拜生活(拉三2511),他對哈該和撒迦利亞先知的反應(拉五12;該一12),但真正使所羅巴伯不朽的,卻是下列三件有關聖殿的工作:

   1)領民回歸建殿。

   2)為新聖殿奠基。

   3)完成聖殿工程。(比較拉三8,六15和亞四9

 

以斯拉

 

    按猶太他勒目經典(Talmud)的記載,以斯拉是他們歷史中最受景仰的人物之一,他們認為以斯拉最偉大的貢獻共有五件:

   1)創立「會堂大會」(Great  Synagogue),此為猶太學者之會社——參下課之附錄。

   2)確立了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之正典,並把它劃分為律法、先知和文學三大部分(文學英譯為Writings)。

  3)把古希伯來文之舊約聖經轉為新希伯來文——亞述文之方塊字。

  4)編寫了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一口尼希米記。

  5)開辦地方性的會堂,此為新約時期耶穌基督和使徒們傳講資訊之所。

    以斯拉若真是完成了上述五大工作,就無怪乎猶太人對他敬仰有加;問題只是這五件工作都是以斯拉一人開辦及完成的嗎?學者們研究過他勒目經典有關以斯拉生平事蹟的記載,發現它們大部分均是傳說而已;不過話得說回來,按以斯拉一生之言行操守及工作,與上述五件事均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很穩妥地相信,以斯拉一定有份於上述之工作,且會是占相當之份量的,這就足以使以斯拉成為萬人最景仰的時代工人了。

    現在讓我們直接來研究以斯拉其人其事:

   1)他是被擄巴比倫後才出生之人物,殆無異議,他第一次返國時,是在步入中年的所羅巴伯回國後八十年。亦即被擄後起碼一百五十年了。

   2)他是第一個大祭司亞倫之直系後裔(參七15),因此他本身就是一個祭司,也是一個文士,是個「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七6)若非如此,他就不會被擁為領袖了。他的一生可以告訴我們,人若通達神的話語,他將會怎樣被神重用,改變歷史。

   3)就以斯拉之性格而言,請特別注意:

    a)屬靈之價值意識——「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七10

    b)把一切成功歸榮真神——「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七2728

    c)藉禱告信靠耶和華——「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八2123

    d)為民罪孽痛心疾首——「我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因這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這裡來。」(九34

    e)為民自卑認罪——「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九515

   f)勇於對付罪惡——「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他們所生的……」(第十章全)。

    這就是以斯拉,際此國難重重,人沒有聽見福音就滅亡的,一日比一日多,我們豈不應與以斯拉同跪下,同禱告?求神賜我們以斯拉的勇氣及心靈,叫我們自己的同胞有希望。── 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