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斯帖記研究之三

以斯帖記研究之三

 

  題示:重讀本書一次,試找出其表記之教訓。

  我從沒有離開我的聖經           ——約翰·本仁

  我是只記一本書的人           ——約翰·衛斯理

  在抬上那本聖經是給你的,對我來說,它不只是一卷書那樣簡單,它常對我講說話,就像我一個好朋友那樣。

             ——拿破崙

  我們若緊守聖經的原則,則我們國家必會繁盛;但若是漠視它的教訓及權威,就無人可以預測國家會落在什麼樣的悲慘命運。甚至有一日我們的榮耀會給自己的惡跡敗行所埋葬。

         ——但以理·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

  表記之教訓

  我們不單要欣賞本書戲劇性衝突之情節,其豐盛之表記教訓也是不容錯過的。

  在波期之猶太人

  首先,毫無疑問地,整批留在波斯地之猶太人,就是預表那些屬世的基督徒。

  我們已經解釋過本書為何沒有提及神的名字,但愈是思想,就愈發覺這問題不簡單,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提神的名字,是作者故意如此的。

  為什麼說是故意呢?好,我們想一想,當猶太人(為數幾百萬)的生存死亡,全系于一發之間,他們會不呼求神嗎?再者,在他們的歷史中,有那幾件事比他們突間仇敵被殺,猶太人得生的消息更叫人興奮?他們能禁得住不大聲感謝神嗎?

  沒有,絕沒有,他們那兩次驚天動地的經歷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沒有提到神的名字?是因為作者屬靈上的遲鈍嗎?或是由於某種不可饒恕的「無心之失」?完全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說,唯一之理由乃是——其緘默乃是故意的。

  為什麼其緘默是故意的?我們略為回顧一下距他們不遠之歷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令,准許所有的猶太人回國建造聖殿(參拉一24)

  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幾件事:

   (1)這是為應驗耶利米之預言者。

   (2)表明七十年之刑罰已滿,應回到自己的國家(耶廿九10,並廿五1112)

   (3)先知以賽亞亦老早就把古列之降生,及他們重回耶路撒冷之事,清楚地預言了(賽四十四28)

  他們親眼看見神的預言成就,又親耳聽到先知們的呼召,總不能推說不知道吧!但這麼多年過了,他們在那裡呢?在波斯地!他們本應回錫安的,卻留連物質生活安定之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猶太人」回去。更豈有此理的,是他們會為「甘心樂意」回去的人祝福,而自己卻滿足于波斯國。他們一方面知道應該回猶太地,另一方面又捨不得波斯之安樂窩,這是絕對之雙重標準,雙重人格典型。既不願返去面對頹垣敗瓦之鄉,又不能完全割棄那蒙福立約之地;思想上承認耶和華是唯一之真神,心頭卻眷戀著地上物質的享受。

  這就是屬世基督徒最活生生的一個預表,他們自稱是重生得救,但不肯為著基督的緣故而與世界割離,他們一方面要作神的兒女,另一方面又要作世界的養子,那有這樣如意的算盤?

  神會怎樣對待這一類型的基督徒?就像他對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猶太人一樣——不讓他的名字與他們聯在一起!當然,神仍像以往一樣,看顧著這些愛波斯的猶太人,當他們遇到厄難,他仍會伸手搭救,但僅此而已,他不願自己的名字與一些不存真心誠意的子民聯在一起。

  願沒有神的名字出現在以斯帖記這個功課,如火印一樣烙在我們的心版上:神不會讓他的名字與屬世基督徒聯在一起的。千百年來,神一直為全人類預備救恩,及傳遞救恩資訊的媒介,這是人類能擁有的最高價值。唯有那些為著基督的緣故而向世界死的基督徒,他要「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17)

  但那些光是口裡叫「主啊,主啊」的人,他們若真是得救,也像是「火裡面抽出的一根柴」,僅僅得救而已。最後得勝的,神把他的名字「寫在他們的額上」,一直眷戀世俗的,卻沒有這份榮耀。

  我們可以再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波斯地的猶太人,他們代表了整個時代的猶太民族,就這一點來看,就更可以瞭解為什麼神的名字不在本書內出現。我們且引用一作者的文字來說明:

   「這些波斯地之猶太人正好預表他們後來拒絕了基督的那些人,自從主後七十年,他們被趕離耶路撒冷之後,便被分散于萬邦,屢受滅族之威脅。神的名字離開他們達一千九百多年。在這期間,神作了不知多少大工,卻沒有一次跟他們有關。神的教會興起了,但不是藉著他們的手;神的戰場需要勇士,但不是呼召他們,神的名字沒有跟他們聯在一起,這都是因為他們離棄了基督。」

  雖然如此,在另一方面:

   「他仍在看顧著這些被趕散的背逆之民,哈曼曾設下陰謀,結果只害了自己,真願那些憎恨猶太人的都好好記著,儘管表面看來,猶太人已經給神忘記,但我們若加害於他們,神斷然不會袖手旁觀的,他一定要報復。」

  他們之不信,不能叫神失信,他仍是那位說:「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創十二3)耶和華仍然是以色列的神。翻開近代史看,我們就不敢輕易地苦害神的子民,從沒有一民族像猶太人在納粹時代的德國,羅馬尼亞與及其他歐洲國家所受逼害那麼深,神看不見嗎?不,德國人因著昔日跟從希特拉來苦害猶太人,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希特拉與昔日之哈曼一樣,同死於自己的陰謀上。

  哈曼

  他是預表到「罪惡之子」的,可分六點說明:

   (1)他的名字:七章六節以斯帖稱他為「惡人哈曼」,這稱謂在希伯來文(每一字母均代表某一數位的)之總數,剛是六百六十六,這是敵基督的數字(啟十三18)

   (2)他的權柄:他的地位高至一切臣僕都要跪拜他,這跟啟示錄預言的「獸」之權能是一樣的,而但以理亦預言到那獸有「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但七8)

   (3)他的驕傲:他叫細利斯(妻子)及所有朋友來,為要炫耀其成就(11),再看他對末底改之態度(13,六79),這就與保羅所說的「罪人之子」吻合:「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帖後二4)

   (5)他的陰謀:他要使猶太人在羞辱中完全滅絕,因此在政治上便用各種手段來使自己的地位崇高,以遂其願;但以理書九章之「魔君」亦是要猶太人受大患難(但九2627)

  (6)他的結局,當其得勢時,他是無所不用其極,但也只有幾年的光景而已(比較二16和三7),滅亡就速速來到。而且連他所愛的十個兒子也與他一同被掛(714)敵基督是一樣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參帖後二8),並且與他一同滅亡的,還有地上之「十王」(但七:啟十七)。哈曼不正好是預表了那「罪惡之子」嗎?

  以斯帖

  她是預表教會的,可分四方面來說明:

   (1)她的先祖:以斯帖是猶太人的後裔,但父母早亡。基督的教會也是如此,救主是猶太人,經典是屬猶太人的。第一間教會是猶太教會,但教會自建立後不久,其猶太之先祖就慢慢地過去了;基督使律法過去了,摩西的律法不復存在,就如以斯帖之先祖一早就過去一樣。

   (2)她的容貌:神使以斯帖之美貌勝過當時的人,就如他賜給教會之美貌,也是無可比擬的,而其中之最者,實為基督本身,我們因著他之義袍,可以「在他裡面稱義」,蒙「悅納」。日後還要作他之新婦,教會就是那「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弗五27)

   (3)她的升高:她作了當時最顯赫的波斯王的妻子,就如教會要作「萬王之王」的新婦一樣。

   (4)她的代求:以斯帖是第三日晉見亞哈隨魯王,基督亦是第三日升天見父,為我們獻贖罪祭。按律法以斯帖這樣作是必死無疑,但她卻因著王之恩典而被悅納,如教會不能按律法得神喜悅一樣。猶太人因著以斯帖之代求而得生,我們亦因著基督之代贖代求而稱義(啟五8)

  末底改

  末底改是預表了在大災難中仍存留的猶太人,可從四方面證明:

   (1)拒絕下拜:就是冒著生命危險,他也不肯向哈曼(敵基督)下拜(4),就如末後猶太人就是至死,也不肯向獸下拜,或受其印記。

   (2)禁食哭泣:先是末底改,然後是其他的猶太人一起為著生命而禁食哭泣。末後猶太人要仰望「他們手所紮的」,就各歸各家,禁食禱告認罪(亞十二1014)

   (3)至終得救:末底改與他的同胞,不至死於哈曼手中,是因為神拯救他們。末後「神的忿怒」傾倒地上之前,雅各家卻得蒙保守救贖。

   (4)升為至高:末後猶太人亦要被升為至高,萬民要以耶路撒冷作中心,「流歸這山」,那時「大衛之子」要作王,管理列國。

  這就完結了舊約之歷史書,亦來到猶太王國史之最後一頁了。

  附錄一 舊約歷史最後的三卷書的重要時期

  舊約歷史最後的三卷書: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都是記猶太人由巴比倫歸回,重建聖殿與耶路撒冷,並在本上恢復自己的國家,所包括之年代約有一百年,自主前五三六——四三二年。

  最後三位先知:哈該、撒迦利亞與瑪拉基,均生於這時代,並參予猶太復興運動的工作。

  兩個顯明的時期

   (1)主前五三六——五一六年,共二十年:

  省長所羅巴伯與大祭司約書亞,在這一個時期中重建聖殿,亦即重建國民生活的中心(拉三一六)。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是屬於這一個時期的人物。

  (2)主前四五七——四三二年,共廿五年:

  省長尼希米與祭司以斯拉,在這一個時期重建聖殿,使耶路撒冷成為設防的城市。先知瑪拉基是屬於這一個時期或再稍後的人物。

  以斯拉記兼述兩時期的歷史。

  尼希米記僅及第二時期。

  以斯帖記是敘述介於這兩個時期中的歷史。

  三次返國

   (1)第一次是在主前五三六年。與所羅巴伯一同返國者,計有:猶太人四萬二千三百六十人,僕人七千三百三十七人,唱歌者二百人,馬七百三十六匹,騾二百四十五頭,駱駝四百三十五頭,驢六千七百二十頭,與自耶路撒冷所擄去的金銀器皿五千四百件。

   (2)第二次是在主前四五七年。與以斯拉一同返國者,計有:男子一千七百五十四人,並攜金子一百他連得,銀子七百五十他連得,其中包括王所奉獻者。婦女與孩童是否同行,未詳。旅途共四月。

   (3)第三次是在主前四四四年。與省長尼希米同行者有武裝衛隊,他們去幫助重建聖城,並防衛耶路撒冷。修建費用系由國庫支付。

  附錄二 以斯帖記在聖經中的地位

  以斯帖在希伯來聖經中,列於第二部之第三類,此指傳寫本而言也。至所傳卷子本則與所羅門歌、路得、耶利米哀歌、傳道並列為五經。以斯帖之列於五經,曾經猶太之有權力者,與古代之基督教會,大加辯論,然後始定。至主後第二世紀有猶太之學者曰,以斯帖書不染人手意,即聖潔宜列經之意也。而有時古代聖經,亦有不將以斯帖書列入聖經者。直至最晚之時,始大眾承認以斯帖為列經之書也。

  著書之時與著書之人

  以斯帖書,據其辭句觀之,蓋為晚出之書,與其他希伯來之經文,大約相似。而其文筆則與亞蘭之文字為更近。據一、二節所載,則波斯之版圖,蓋已曆多年矣。而三章八節所謂有一族之民,散處天下州邑,可見散住者已非一日。蓋已久矣,是書之精義,蓋言,當此之時,有一大災巨難,將發現於希伯來與異邦人之中。以斯帖書,大約為主前二世紀之前半世紀人所著者。若自其著書之意觀之,可知作者為猶太人與波斯亦有關係。書中種族之意見,較之宗教之觀念為深。以列於聖經之書,而書中未嘗提及上帝之聖名,是則最可怪詫者也。是書之特性,乃是世俗之意見,其不應列入聖經之中,似亦有充分之理由,故為後人所議及之也。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記414節)── 巴斯德《以斯帖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