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傳道書第二課

 

第六十四課  傳道書之二


   題示:再把傳道書仔細讀一遍,並特別留意上一課的分析。

   「是不是凡研究聖經的,都會發現其統一及重要的真理呢?不一定!歷來基督教內一切的異端邪說,沒有不自稱是有聖經根據的。但這些所謂「根據」也者,若按上下文重新研究,就都瓦解於無形了。我們若斷章取義地來讀聖經,就必會歪曲真理,誤入歧途;能按上下文來作整體研究,我們才會知道神向人啟示的是個怎樣完備的信息。」

            ——皮雅遜博士

  傳道書常是一本被誤解的書;悲觀論者會振振有詞地說能在本書找到他們理論的根據;懷疑論者則說本書也支持他們「人死如燈滅」的看法;另一些人則說本書認為人死後,他的靈魂是睡著了,直等到將來身體復活才再蘇醒過來。一些較嚴肅也是頗肯用心的基督徒則認為本書不屬靈,與新約整體的教訓衝突,且與聖經之一貫啟示不合。為了種種原故,我們認為有對本書作再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導至上述誤解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閱讀本書時之態度和方法錯了。我們十分容易把書之某一節或某一段孤立起來看,而以為那就是作者之主張。不知每一節、每一段,甚至每一章都只是傳道書整個信息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換句話說,它們是累積性的。當然,受這種誤解的不單只傳道書為然,只不過因著本書的性質特殊,就最容易受誤解吧了。凡不把本書作整體研究的,就難免犯以一蓋全的謬誤!

   悲觀主義?

  傳道書的人生觀是悲觀的嗎?要答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從一章一節到最後一章最後一節作全盤研究,而不能東抽一節,西抽一節作答。無可否認地,本書之一般語調都是相當低沉的,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它所討論之題目,都是人生最真實也是最誠實的一面;能有膽量面對這些現實,你說是悲觀主義呢?還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二十世紀的實存主義同樣是描寫人類的困境,但二者比較下,我們又豈不能分別其雲泥呢?

  我們若隨作者的思路去發展,就會發現他是怎樣堅定地一一面對著人生各種謎團而向前。起先他看見社會上叫人痛心的不平,人生無意義的重複,到他敢於面對現實,用一種大無畏的目光來看萬物,他就發現一切眾生百象後,實在有神的手在管理著(17,九1),為要引到將來最後一切均要賞罰分明的大日子(十二14)。在「日光之下」的事,作者看到日光之上的神,小心的讀者不可能不發現這點(2426,三1014,五19,八17,九1),直到最後,作者從「空虛」而看到最後的「真實」。他看到神既把「永生」(11)放在人的心內,人就永無可能單滿足於「日光之下」今生的事物(1012,六7)。事實上,他看到神是特意讓人生各種謎團不得解釋,為叫人能用心思想,刻意尋求日光之上的事情,免得心為形役,亟亟地浪度一生(25,三10,七14)

  在這層次漸進的思索下,作者到達了與悲觀主義相反的結論。那就是人若尊敬神、順服神,他就可以安心地享受神為人今生所預備的一切福樂,且能引頸盼望將來——那使一切邪惡得審判,正義得伸張,沉冤得超雪的大日(17,八512,十一9,十二14)

  我們再說,這結論與悲觀主義是剛成極端的。悲觀論者看人生只不過是一度影子,受苦卻沒有盼望,被困卻沒有出路。但本書的作者則看見虛空外的真實,而神之所以讓日光之下存著「虛空」,目的就是叫人去尋找日光之上的真體與本相。這是謎團內透露的一線光明,今生內的喜樂和盼望;在今生的問號外,有神最後答案的驚嘆號!

   懷疑論者

  有些人說傳道書是懷疑論的先導者,一些惡意的學者更直截了當地,稱本書為「懷疑論的頌贊」到底誰是懷疑論者呢?是那些學者還是本書之傳道者?有些學者真奇怪,他們在聖經中只看見他們要看的,而不是聖經本身要說的,就是傳道者從墳墓走出來親自向他們傳講,他們也不會明白,也不會相信。他們的謬誤在那裡?就如前面所說,他們讀聖經的方法錯了,他們只把一節、一段,或一章聖經孤立起來讀,而不是把全書看作一整體來讀,自然免不了錯誤百出的。我們再強調,本書是一整體,絕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從頭到尾地作研究。

  他們認為傳道者對今生眾事物的生滅盛衰存著懷疑的態度,其理由是在一81218,三9,八1617。我們若仔細研究這幾節聖經,又把它們放在全書之意義架構來看,就會發現其信息與懷疑論者正成強烈的對比。傳道者在眾生相的後面,不是看見那堅定不移的,秉公行事的神在操管著一切嗎?這與懷疑論者的主張豈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宇宙眾生相的矛盾確曾使作者陷入深深的沉思裡。這都是因為他敢於面對現實,不逃避,不理論化,不哲學化它,而是腳踏實地的想要解決它,從而尋求人生的至善。一方面他是承認人生之有涯,智慮之有限,但另一面他從沒否認人可以從神那裡得到肯定、得到建立、抓到實體,因為他根本就不是個不可知論者。當他說「虛空的虛空」,他豈不是說在日光之下沒有永恆的事物,人都應藉著神來抓緊人生最真實的一面嗎?不錯,人智不能參透生之謎,但這卻不能阻止我們去抓緊生之主啊!這種對生命之肯定又豈能與懷疑論同日而語?

  也有人說傳道書對死亡之後的生命是有懷疑論之色彩的,他們的根據是在三章十九至二十一節(請翻看)。但這段聖經又豈是說「人死如燈滅」?剛相反,它肯定死亡之後人的靈魂是仍存不滅的。十九、二十節說人的遭遇跟獸的遭遇一樣,死後「都歸一處」,亦即是歸入地土。我們若只讀到這裡,作者就好像主張「人死如燈滅」一套的理論,人不能越過葬他的墳墓。但作者之前文和後語我們就全不顧嗎?十九節之前說什麼呢?十九節又是以什麼作開頭的?豈不是以一個連接詞——「因為」(直譯應作「因此」)——開始嗎?那就表明十九節是緊接上面一段的。我們試看十七節,它就告訴我們正因作者看見人獸均不能逃過一死,他就看到死後人獸之不同:「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亦即是在死後與神同在之處),各樣事務,一切工作……」好,我們再看十一節怎樣說:「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這個往上升是升到什麼地方?豈不是指到神那裡?靈既能往上升(亦即是有行動者),它就不是「滅」了。

  我們再看另一段:九章三到六節,並連著第十節看。傳道者說人必要去到陰間,在那裡「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作者原意是什麼呢?他不是說人若從今生有限之智慧來尋求,來瞭解,那麼今生到了墳墓就完了。但他並不是說這就是生死之本相,因為他在十二章七節所表明的思想,不可能在他寫九章十節時是不知道的。他知道人死後,塵土仍歸塵土,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十二14),不單如此,死後且有審判(17)

   我們承認,按著啟示次序來說,傳道書對「來生」談的不多,更重要的啟示是在它之後才出現;但作者明顯地是相信今生之外,還有來世的,硬要把懷疑論拉進本書內是不相干的。

   啟示?

  如上所說,有些人直覺得本書與聖經一貫啟示的真理不大協調。有此錯覺者純是因為我們不能把本書當作一整體來看。不錯,若把本書所引不同的事例或三個小結(分別指出三個思想層次的段落)孤立起來看,確予人這種幻覺,好像它教導的與新約不同。但我們若留心下面三點,就發現它們是一致的了。此三點對讀其他經文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分列如後:

   (1)它們在全書思想中心的位置;
   (2)它們論點的立場;
   (3)啟示的性質。

  首先,我們不要孤立每一小結,而應把它們放在全部意義架構內來看,尤其是應就全書之總結來看上面三個小結。舉例來說,三章十九節至廿一節是常引起爭端的,它是論到人獸看來均是同一命運,難逃死亡;但就他全書的總結論來看,我們就知前面所說的,只是部分真理——即人人都有一死——更重要的還在後面。我們或許會問:「作者既在總結論上是如此肯定,說人死後他的靈會回歸到神那裡,為什麼他在三章不如此說呢?」理由很簡單,作者在本書所鋪陳的思想需要如此的程序,我們若要欣賞到本書最後結論的張力,就要一步步的跟著作者的思路漸進。還有,在每一段的開始,作者不是以「我心裡說」作楔子的嗎?這就表明他所說的,是他以前所以為的,卻不是現今所瞭解的。

  第二、我們也要瞭解作者在每段立論的據點是什麼,且要全盤地考慮,這書是寫「日光之下」人之觀點,是從人的思想立場來看宇宙人生。作者在聖靈引導之下所要展示的,就是人的思想與原知能引人到什麼地步。撇開我們人類智慮所限,與及環繞著人生各階段的謎團,我們若是忠實於所見之眾生相,就必看見人若單為今生事物勞碌確是「虛空的虛空」。而這發現豈不就驅使我們尋求日光之上生命的本源?叫我們以誠以信來投靠神、謹守他的誡命,並相信死後有審判,叫一切不平的事到那天均能拉直?不錯,最後的結論雖是真確,若拿它與新約相比,仍是差了好一大截;這就是藉著人的思想與引進最後結論的步驟。我們卻千萬不能以為在這階段中任何一小節就是聖靈啟示的最後真理啊!

  這就引進了第三點:啟示的性質。我們一定要清楚聖經每段的啟示性質,分辨何為神的宣告,何為旁證。不久前一個思想頗為新派的傳道人對我說:「假如聖經像你所說的,都是神的啟示,那麼我們就可以閉上眼睛,隨手翻開一處,用手一指就說這觀念是神啟示的,我們都要服從。」你可曾聽過比這更荒謬的說話嗎?就是以前最新派的人也不會如此誹謗聖經的。我們知道,聖經很大部分是歷史書,裡面沒有觀念或教義的直接闡述,啟示的意思只是說作者在聖靈啟示下作忠實的報導而已。還有,聖經內不是常記著像瑣法那種理論家的言論,或敗壞如亞哈,甚至撒但本身的言行嗎?這些又豈是叫我們引以為範呢?我們說這些記載是啟示,也只是說它所記載的是真實的,是確曾發生過的,同樣地,傳道書所記載的,也是所羅門接著人的智慧來尋找至善的忠實記錄而已,卻不是叫我們把某一小節或某一段就看作聖靈教導的真理。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好好記著;聖靈的啟示是漸進式的,這就是為什麼傳道書中沒有對「來世」有較積極的,正面的解釋。一方面說,傳道書對來世的肯定及死後的審判都是真確的,但至於那生命的本質和內容細節,傳道書之作者仍然是未得啟示的。或許他對陰間的認識是得自埃及或其他鄰國之神話傳說,但他仍是在聖靈之管制指導下而選擇或撰寫,而不是任讓他自己之幻想驅馳。聖靈怎樣感動他,他就怎樣寫。在他那個階段,神只是向他啟示了來生消極的一面,亦即是今生一切之工作、智識、勞力等均要結束(10),但至於積極一面的認識,還待進一步的啟示才得明朗。

  感謝神,他確在稍遲的時候啟示了這方面的真理:(賽十四911;太二十二32;可九4348;路十六1931;約十一26;林後五68;腓一2123;啟六911)。其它當然還有許多重要的,有關來生啟示的經文,只是不能在這裡一一列舉了。

  我們若真瞭解傳道書,就知道它與稍後所啟示來生之經文是沒有衝突的。但我們讀聖經時,就一定要記著:啟示是漸進的,前面所缺乏的,必能在後面有所說明。

   本書之目的與信息

  看過了上面所說的,有些功用主義者或許會問:「倘若最後的啟示要在新約才出現,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傳道書?」這問題就叫我們思想本書之目的和信息了。顯而易見的,本書是教導我們:人若離開了神,一切就都變得虛空。虛空不單是指不得到滿足,也是指到最後的落空,那才是最可怕的。因此它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約翰說: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約壹二1517)

   它也告訴我們: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六1921)

  不錯,傳道書給每一個基督徒的信息乃是:「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不要弄錯了,我們的聖經需要像傳道書這一卷書,別聽那些自以為聰明,看本書為不道德的,也不要聽那些自以為屬靈而看本書為不屬靈的人。神本于其智慧與慈愛的旨意把本書納入聖經正典的範圍內,必有其功課可學習的。歷史最可悲的,就是自以為聰明的愚人一直不懂得從先人的覆轍學習功課。到了時候又照樣往陷阱沖下去!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才不會重覆上一代的錯誤、愚昧?什麼時候那同一的幻滅和失望不再上演?我們若留心傳道者的言語和見證,還會不斷的捉影捕風?望梅豈能止渴,畫餅豈能充饑?這叫我們想起一首小小的諷刺詩,是說一個滿有同情心的爸爸坐在病塌前,看著他那拗執和不服勸的女兒而寫的。原詩之韻腳頗美,在翻譯時為求傳意而不得不犧牲了。

  就是這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自少年到垂老他們才學乖了;
  但誰不暗自歎息,
  他們實在學得太遲。

  年輕一代以俏皮話來逃避
  老年人在年輕時學到的真理,
  直到這一代年輕人成長後,
  他就驚懼地記起爹的話:

   「我不早就告訴過你。」
  ——他們昔日的誇大,
  成了今日的悲歎,
  因為現在身為人父的他受同一嘲弄!
  既受同一的嘲弄,
  (因為好像就沒有人能逃脫)

  他就更奇怪下一代
  怎能事事那麼肯定!
  他們聽到的是同一的舊調,
  只是披上不同之衣裳——「時代不同了,你明嗎?別管我們好不好?」
  這世界好奇怪,總是,
  以最妙的方法來報償背逆的人。  

  就是這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滿了的都是這種可惜的事,
  他們就是不肯從歷史學教訓,
  硬要選擇荊棘之途——
  請讓經驗作我導師,
  它確會教導你——
  但其代價呢,
  到它把愚人變成聰明人,
  你就得看見其代價:
   「呀,不錯,我爸媽說的不錯!」

  每一代很快都會如此過去,
  起頭都是如此確信,
  後來卻是如此悲涼:
  每一代興起時均說:
   「我比其他的都聰明。」
  他們得的知識確比上一代多,
  但行事為人又比上一代愚!

  噢!快活的年輕人,
  請聽神的話——
  父仍在,你要聽從他,
  日後你必發現,
  其收穫絕不差。

── 巴斯德《傳道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