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哀歌研究

 

題示:細讀本書兩遍,特別注意每章均是二十二節,而中間一篇則是三個二十二節,因此它是按字母排列的離合詩。試能否分別何為耶和華的話,何為耶路撒冷和耶利米的話。

 

          「神的恩慈和嚴厲……」

                          ——羅十一22

 

          「整個世界的痛苦都聚在一個人的心內。」

                          ——邁爾士

                      Frederick Myers inSt.Paul

 

          「子夜裡黎明的蓓蕾。」

                          ——濟慈

 

          「詩歌的意象是詩人在痛苦中學來的。」

                          ——佚名

 

     「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738

 

     憂患之子眼看著這個黑雲已密集在她頭上的城市,眼淚不覺流下。在他六百年前,不也是有個先知曾為這城傷心流淚?不錯,這就是寫耶利米哀歌的耶利米。

 

著作問題

    我們不懷疑這本稱作耶利米哀歌的書是耶利米所寫的,但我們要指出,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是沒有「耶利米」這名字作書題的。我們的信念乃建於本書與耶利米書的風格和詞藻是十分相近的事實,下面我們還要去補充一下,一些反對本書為耶利米所寫的意見。徹尼教授是一位飽學之士,他是反對者之一,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說:「我們若單看第三章的文體,它的特色是屬￿耶利米的,多過屬￿任何一個我們認識的人。」就是關於其它四章,他也說:「其表達方式和意念與耶利米書十分相近。」他反對意見的薄弱點正是我們堅信的地方。近代聖經學者研究的程序似乎是這樣,他們先有了一個觀念,就如某卷某部分不是某人寫的,然後便在該處找些枝節小事來支持。釋經學稱這種方法是「把自己的觀念讀進聖經去」。正統方法應是「從聖經本身讀出意思來」。其分別可以是極大的。

    哀歌共有五篇,我們愈讀就愈感到它們是耶利米之作,因為語氣太像耶利米書了。按猶太人的傳統,最古遠的也是把本書列入耶利米著作之內:約瑟弗、馬所拉本的編者(Massoretic  Edition),以及早期猶太和基督徒學者,均承認它是耶利米寫的,我們也是如此。本書所寫的毫無懷疑地是屬￿耶利米時代的,艾利葛說:「與耶利米同時代的人,絕沒有一個人能寫得出像耶利米所寫的耶利米哀歌這樣的書來」。耶利米書和耶利米哀歌相似的地方極多,此處不能一一列舉。艾利葛之釋經書有一段十分清楚的說明,讀者可自行參考(Ellicotts  Commentary)。因此我們就在這裡下個結論:寫耶利米哀歌的,就是耶利米本人。

 

特點

    這五篇哀歌,有人說是「在墓園寫的挽歌」。它是痛苦的併發,眼淚的江河,賡續的飲泣。在猶太人的舊約聖經,它是稱作「書卷」 Megilloth),與雅歌、路得記、傳道書,和以斯帖記共列為「五卷」。在五卷中它位於中央。它們被稱作「書卷」,是因為它們均是寫在羊皮卷上,每當節期便拿出來頌讀——雅歌在逾越節,路得記在五旬節,傳道書在住棚節,以斯帖記在普珥日,而耶利米哀歌則在耶路撒冷被毀之周年紀念日。

    這五首哀歌均是以字母排列之離合體寫成的,每篇二十二節。中間第三首則是三倍二十二節,那是六十六節。離合詩是按希伯來文二十二個字母排列的。第一節開頭用第一個字母,第二節開頭用第二個字母,如此類推:二十二個字母便有二十二節了。

第三篇哀歌之所以有六十六節,是因為它每三節自成一小組,均以同一字母作首,因此前三節是用第一個字母,跟著三節又用第二個字母等,二十二個字母便有六十六節了。至於離合詩之特殊意義和功用,唐佑之博士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在「抉擇」發表的文章:「時代的哭泣」,有非常清楚之說明,我認為有引述之必要:

 

「為什麼哀歌要用離合詩的形式寫出呢?當人在極端痛苦的狀況之中,心緒一定十分紛亂,又怎樣在表達上顧到文學的意味呢?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細察本書之內容。這些哀歌並不因拘泥於形式而失去它們的活力。形式與活力同樣能夠保持,不是聖經中的離合詩都具有的(詩篇第九、十、廿五、卅四篇就不夠活潑;智慧詩如箴言卅一章十至卅一節『才德的婦女』,是以平和的口吻教誨,沒有激烈的情緒)。可見這些哀歌確為罕有的文學傑作,有血有淚,充滿生命的氣息。

先知文學的造詣是與他靈命程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事實上,在希伯來人心理中,話語本身是蘊藏著力量,字母、單字、成語都有各別的功用。先知更意識語言的能力,因為神的啟示是需要話語表達的。那些表達的語句有神的靈吹氣在其中,必有感人的力量。在先知的信念中,最偉大的真理,必須用最雋永與秀美的語句來傳講。所以文學的造詣是必要的,而心靈的感動,更能促使才能的發揮,本書就是具體的例證。

本書的文學形式另一個用意,是為達到教誨的目的。這些哀歌當然不是一己一時痛苦的發洩,因為其中有信息、有教訓。作者以非常嚴正的態度,研究歷史的功課,教導人們怎樣將信仰應用于現實的生活經驗之中;再從目前的情況,預測將來可能的發展,就及時作適當的準備,以盼望前瞻。這種教學材料,易於誦讀歌唱,易於記憶,必可收預期的功效。

   這種完美的詩歌形式也有助於敬拜的禮儀。猶太人每逢亞筆月(即俗年的正月,聖年的七月),在贖罪日前夕,唱這些哀歌,紀念以色列的國難,舉國哀痛悔罪,仰望神赦免的恩典。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城再陷,民族逃難散居列邦,會堂更為歷史的浩劫哀念。而日後教會每在受難周紀念救主,詠唱哀歌,就更有屬靈的意義了。

    離合詩的形式不但助人誦唱與記憶,也予人一種完整的意念。這種詩歌與其供人聆聽,不如促人閱讀,因為希伯來人的心理認為耳聞不及眼見。在新約時期之後有猶太拉比的解經集(Talmud),也有不少離合詩的論述,大多廿二行,或廿二之倍數,表明律法的完整,也表明民族整體的精神:徹底的認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所以若干解經家如De  WetteC. SmitC. F. Keil,P.A.Munch,都把握離合詩在文學中特有的作用,認識作者發揮貫徹始終的精神,看出先知對歷史有賡續的與整體的意識,將其中的真理提供出來。

    當先知要表達那種說不盡的悲哀,確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述明。於是他在這幾首詩歌中反復陳述,起承轉合,將讀者帶至更高的意境。事實上,作者並不徘徊在傷感之中,卻迅速地進行,從徐緩轉至急遽。由一種思想的情景,帶至另一種信念的境界,在激昂中有平和,在寧靜中又有興奮。因此,在悲痛中沒有因循,在失望中仍有勇氣;悲哀與痛悔之中,交織著責任感與希望。這位先知詩人特有的文學氣質,表露在他信息的字裡行間。」

 

結構與分析

    這五首哀歌的結構是異常突出的;第一首跟第五首相應,第二首跟第四首又相應,而第三首則是自成一格,五首合起來就只能是一個作者的作品了。

    先看第一首,主題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全篇共分兩部分:前十一節全用第三身寫——「她」、「她的」、「城」、「耶路撒冷」、「猶大」;這是先知論耶路撒冷的情形。由十二節開始到二十二節,則改用第一身寫——「我的」、「我」;那是因為這一段耶路撒冷是「擬人化」了。她起來自己說話,這就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前十一節是先知形容耶路撒冷,後十一節是耶京自歎!

    第二篇是「耶和華的憤怒」,全篇均強調耶路撒冷今日之境況全是耶和華審判的結果,像「主何竟」、「他將」、「他發怒」等說話不下三十次之多,也不須提一些像「主吞滅」、「他發怒」等類的動詞了——這一切均指出,耶路撒冷受淩辱不是列強興起的後果,而是神的手加於其上。這篇跟上一篇也是一樣,是分開兩部分,前十一節是形容耶和華的憤怒,後十一節是寫耶京在神憤怒之下,全然傾覆。

    現在看看中間的一首(第三章),這是全書之心臟,是論到耶利米自己的悲哀。他的心靈是這樣敏感,而他與自己百姓的認同又是那樣的徹底,以至有時我們很難分別到底是他自己說的,或是擬人化後的國家說的,但其真實性仍是沒受影響的。無論怎樣,其背境仍是耶利米自己的苦情。這首也是分為二段,一至三十九節是論苦難(一至二十一節),卻是有希望的(二十二至三十九節),餘下的是四十至六十六節,是向神的祈求——為國家的(四十至五十一節),為個人的(五十二至六十六節)。就如上述的,本篇是以三節為一組,前三節用第一個字母作起首,第二個三節用第二個字母作起首,如此類推。因此前……三十九節就用了前十三個字母,餘下的則用九個字母。

    來到第四篇,又是一節一個字母,共有二十二節。這篇論的是耶和華憤怒的另一方面。第二篇哀歌是形容神的憤怒,而本篇則是解釋神的憤怒——因為耶路撒冷犯的罪。且看第六節:「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這是本篇之鑰節。十三節進一步解釋:「這都因他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本篇與前三篇一樣,是分作兩部分,一至十一節是比較以前的和現在的錫安。十二到二十二節是論到隔岸觀火的外邦。

    最後,我們要看第五首哀歌。此歌雖有與希伯來字母數目相同之二十二節,它卻不是字母離合詩。每節比前面幾首的都短,這是一篇禱詞,發言者是耶路撒冷。前十八節是耶京為自己之苦景求憐憫,後四節是求神施行公義與信息——典型之先知神學思想。

 

希伯來之哀歌

    我們在前幾課說過,希伯來的詩體是以平行法為宗,不大注意音節和韻律的。但希伯來哀歌卻似乎另有一特色,就是它的旋律。耶利米哀歌可以看出這點。其一是它每節都較一般詩歌長,從而使哀愁之詩境延綿;其二是把長的詩句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約與一般詩歌的長度相等,第二部分則很短,就像是第一部分之撮要一樣。亞德裡教授(ProfW. F. Adeney)說它好像「悲愁突醒,從而創出一併發之哀境」。在翻譯時,這特色喪失不少,但在中譯和合本中仍能略窺一二:

 

    他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

    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一6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

    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三22

 

    舊約中像這樣的哀歌體裁,出現不少,有些在詩篇。早期先知用的有阿摩司,他說他要為以色列作哀歌!

 

    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

    躺在地上——無人攙扶。(五2

 

    以賽亞也有使用這種體裁;他諷刺巴比倫和撒但的墮落,就是用哀歌體:

    欺壓人的何竟息滅——強暴的何竟止息,

    耶和華折斷了惡人的杖——轄制人的圭。(十四4

 

    最後我們舉第一和第三篇頭三節作例,看哀歌之特色: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在成為進貢的。(一1

 

      他夜間痛哭——淚流滿腮,

        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他的。

        他的朋友都以詭詐待他——成為他的仇敵。(一2

 

      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

        就遷到外邦,他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慰,

        追逼他的都在狹窄之地——將他追上。(一3

 

      我是因耶和華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

        他引導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裡。

          他真是終日再三反手攻擊我。

 

      他使我的皮肉枯乾——他折斷我的骨頭。

        他築疊攻擊我——用苦楚和艱難圍困我。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

 

      他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銅鏈沉重。

        我哀號求救——他使我的禱告不上達。

          他用鑿過的石頭擋住我的道——他使我的路彎曲。

 

                          

第一首

耶京自歎

第二首

神的憤怒

第三首

先知悲哀

第四首

神的憤怒

第五首

耶京之禱

先知哀憐

(111)

耶城哀憐

(1222)

憤怒形容

(112)

耶京傾覆

(1322)

受苦有望

(139)

為國為己請求

(4066)

解釋與辯護

(111)

外邦旁觀

(1222)

錫安受打

(118)

神能復興

(1922)

 

    近代的讀者或許奇怪為什麼當一個人悲不自禁,發而為哀歌的,仍能兼顧字母之排列等外表的形式。其實就如上引唐佑之博士的話:它不單有助於記憶,和更適合敬拜時用,它也顯出作者在極度悲哀之下,仍不失自我控制。作者不是讓感情控制一切的浪漫主義者;他所寫的,不是單為情緒之作,他是有思想,有主意的去寫。為要把信息更有效地傳出去,他就不能單為情緒發洩而寫了。因此在這哀歌中,我們看見了悲痛、熱情、詩才、默示,和美麗的最佳揉合,篇幅差不多完了,我們仍未提本書之屬靈信息。本書傳遞的第一個信息,就是神與受管教者同哀同苦。耶利米書已充份表明這真理,他與自己同胞認同是那麼徹底,以至神向他子民宣告刑罰時,先知內心是加倍的悲痛。我們確信,聖經中沒有一個信息比這個更叫人感動的了——他與受管教的人同哀共苦:

    哀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它是處於全書之心臟地帶,在位置和屬靈上也是如此。本篇中提及「指望」,不下五次。苦難叫人憂悶(20節),但受苦者知道苦難的真義,因此他叫道:「我想起這些事,心裡就有指望。」(21節)

    新的指望是在神那裡,內文說的很清楚。作者重覆地指出「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五19)本書最後一個禱告,尤值得注意:「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五21)不錯,錫安受的苦楚極其厲害,但他們卻要像何烈山的荊棘一樣,是焚燒不去的。每年每代,他們都可以唱哀歌三章二十二節「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他們一定不會斷絕,卻要被保守,直等到大衛的苗裔興起,再臨錫安設立他的國度、權柄,那時以色列家一切磨難的日子就都要過去了。

    還有最後一段的話,我們若是主的門徒,讀這五篇哀歌時,就不能好像讀某些與己無關的歷史記錄,或詩歌文學那樣。它肯定地是與我們有關的,試把錫安、耶路撒冷,或猶大等名字,以泰山、北京,或中國代進去,看看自己對同胞的祭司職分和福音的負債者又如何,全本書的信息是否立刻活現了。我們當然不是更改神的話,乃是應用神的話,神為以色列國興起耶利米,為什麼不能為中國之福音命運興起你?神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變更的,昔日選民犯罪,神刑罰他們,但今日我國之政治體系成了福音的絕緣體,又焉知不是我民歷年來拜偶像所引起?不錯,神與人之關係,因著他兒子在十架上之救贖,已不再純是審判官與罪犯之關係。他要用各種辦法來使人與他複和。你會是他興起的一個器皿嗎?為什麼懷疑呢?地上不會有大多人有這個權利和這個義務的。

 

編注    讀聖經首重平衡,千萬避免極端之態度。新派全然忽略聖經的靈意,而只當它是一編字彙堆砌的東西來分析,當然完全失去讀聖經的意思,因為任何文章,文字只是一個媒介,信息是在文字背後的,何況是神啟示的聖經。

    但讀者也不要急下結論說:基要派之釋經是完全了,不再需要進步了,還差一大截呢?我們讀聖經與新派的常成另一極端,就是全不顧表達信息的文字,以為聖經是一本魔術書,文字本身全無重要性。這也是容易引起異端的。文字結構捉摸不定,又怎盼望瞭解信息內容而不出錯?因此讀者一定要虛心,多禱告默想,也要多找一兩本聖經譯本和好的釋經書看,好的釋經書是指信仰是純正的,而其內容也是夠份量的,這樣,我們對聖經之瞭解才會有進步。

    有關聖經作者問題,近百年來似乎成了研究聖經者最重要的題目似的。其實我們留意了,是聖經作者使聖經成為全然無誤呢,還是感動人寫聖經的聖靈使聖經成為全然無誤?早幾十年,基要派釋經者幾乎認為希伯來書若不是保羅寫的,希伯來書就沒有地位似的。但近二十年出版的信仰純正之釋經書,愈來愈不敢肯定是保羅的,因為不論是字彙、神學思想、編排、結構等,全然與前面保羅書信的不同,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是不是保羅寫並不決定一書之正典地位(保羅寫了好多信,留下聖經中的有十三封),決定正典地位的是聖靈。而這事實又是由教會歷代的見證所印證,這才是重要。故不要偏激,不然我們就會強逼聖經說它不想說,或說沒有說的話了。

 

試答下列各題

 

1)試列出耶利米為先知時代的猶大諸王名稱,並試述猶大國將臨之厄運。

2)試用自己的話,說出耶利米性格的三個特點,這些質素又怎樣影響他的工作?

3)按你的意見,耶利米書那一段最能代表全書之精髓?

4)耶利米書可分成那四大段?試簡述每段之大意。

5)試就耶利米書舉出有關彌賽亞預言之四大要點。

6)耶利米書中最長是那一章,你能說出其內容嗎?

7)試述三點說明耶利米書論巴比倫之預言是出於耶利米,而不是被擄後期某先知之作。

8)我們說耶利米是耶穌基督的一個表記,你能說明此點嗎?

9)耶利米哀歌是用什麼體裁寫的?你能略加說明此體裁與一般希伯來詩之平行法之不同點嗎?

10)耶利米哀歌之內容是說什麼的,與耶利米書又有什麼異同?

11)試述耶利米哀歌之分段,及各段之大意。

12)離合詩是不是耶利米專用之詩體?你能舉例說明嗎?

── 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