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那鴻書研究

 

第九十七課  那鴻書

 

題示:請讀本書三遍,再找一新譯本讀一遍。

       萬物都是按你所看為好的存在,按你所知的,萬物得以存在。

       在你的亮光中,你的榮耀得以彰顯;連那否認你的也如此;黑暗彰顯榮耀的聖光。

       你若根本不存在,那些否認你存在的人就不能否認你;就是如此,他們的否認也是不徹底的,不然他們根本就不存在。

       他們說明你是永活的;萬物也說明你是永活的。

 

                                                  ——艾略特

 

    我們愈是研究希伯來的先知文學,有一件事影響我們愈深的,就是這些先知對神權的認識是那麼清楚肯定,尤其是說到神對列邦的政權和歷史的關係——這一點在那鴻先知對尼尼微強硬的言論中表明得不能再清楚的了。

     這個敲響尼尼微喪鐘的先知,我們對他的生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只告訴我們他是「伊勒歌斯人」,就是那麼多了?我們連他的出生地伊勒歌斯也不知道是在什麼地方。有人推想可能是在加利利,因為在加利利中,有一條村是以他為名的即是Kaphar Nahum,意思就是「那鴻村」。有人又說,現今之El-Kauzeh村——位於拿弗他利支派人聚居之地——便是伊幼歌斯人的後裔。又因為那鴻在書中常提到迦密、黎巴嫩,和巴珊等地,因此他們說,這些都顯示出那鴻是聖地北部的人。倘若那鴻真是加利利人,就很可能在亞述擄去十支派後,再以外族人移民該處時,那鴻先知便和他的百姓南逃至猶大。不過這一切都是猜想吧了。我們沒法確知我們能肯定的,就是那鴻是向猶大國作先知的(一1315);亦可能是在猶大寫成這本書。

    那鴻寫本書之時間,在三章八節有個線索可尋,即是在挪亞們被陷之時。挪亞們是埃及的名城,是膜拜亞們神的中心,我們從發掘出來的亞述碑文得知,挪亞們是被亞述王亞索巴尼普(Assur-banipal)所攻陷的,時維主前六六五或六六四年。拿鴻先知就是在這事之後不久寫拿鴻書的;這個推想若是準確的話,他就是繼以賽亞之後在猶大國最壞的一個王瑪拿西時期作先知了。

 

耶和華與尼尼微

 

    那鴻先知的言論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尼尼微的命運。在那鴻的時代,亞述之京都尼尼微是最偉大的城市。在所謂十二本小先知書中,有兩本書是全論尼尼微的。在那鴻之前約一百年,約拿先知便代表耶和華向尼尼微城宣告它的命運。尼尼微人從約拿知道耶和華是「不輕易發怒」(拿四2),這跟他們亞述神只的兇惡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尼尼微人就從神的先知接受了神的愛,他們悔改了。但過了不久,他們就忘記了,或起碼以為耶和華是不發怒的,他們變得比以前更邪惡。現在神要藉那鴻先知來向他們宣告:「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一2)他們要知道,耶和華在約拿時代之所以不向他們施報,純是因為他們離惡歸正,而不是耶和華改變了,不再忌邪了。因此,我們可以說,那鴻是接著約拿向尼尼微人說預言的;像約拿一樣,那鴻也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一3),但他加了另一方面的真理——「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為無罪」。

    本書一章三節事實上就是尼尼微城喪鐘的關鍵所在,這信息亦是傳給萬代的——「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聖經用兩本書來論尼尼微,目的就是要強調其重要性。這個古代帝國的大城要作萬代萬民的鑒戒,好認識神管理列邦的原則。願列邦萬民都留意!願那些以為神不聞不管的人留意,他的忍耐和靜默並不說明是容忍罪惡的。我們若是悔改離罪,他就樂於赦免;但我們若不肯悔改,他就不能容忍了。「神是輕慢不得的」,我們亦無處可以躲避他,因為那鴻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一36)。歷史既告訴我們亞述亡了,耶和華在旋風中亦要同樣對付今日的世界各國。他對以公義來管理列國的原則是不變的。他絕不能輕看公義而濫施慈愛;罪債必須清償。尼尼微在昔日是最驕傲、兇猛,亦是最邪惡的城,附近的居民都在他腳下抖顫。她以為自己是不敗的,因此在驕傲中日漸坐大;但現今那鴻不單斥責他們的驕傲、欺壓、拜偶像,和藐視耶和華的權能等罪,他更宣告了神不可挽回的諭令——尼尼微必永遠被毀滅。這個歷史事實既擺在眼前,就讓我們與保羅同說:「看哪,神的恩慈和嚴厲……」——他藉約拿見證他的恩慈;又藉那鴻去表明他的嚴厲。

    願這一代的人都能仔細小心地思想昔日的尼尼微,她是神給所有國家領袖的一個實物教材。管理這個世界的同是昔日審判尼尼微的神,他沒有比在舊約時代少一分嚴厲,或多一分憐惜。他是一樣的不能與罪妥協,對悔改離惡的也是同樣的有憐憫;他是昔在、今在,一直到永永遠遠不改變的神。有時我們會以為基督的福音是表明神可以接受罪了,這真是大錯特錯。福音是神的慈愛最高的表明,但這絕不等於說神管理列國的公義原則有絲毫改變的可能。從創世以來,神就是滿有恩慈的,但對罪惡亦是一樣不能容忍的,到今天他仍然是一樣。我們若非特別的不敏,反納粹戰就最能說明神的管理並沒鬆懈,作惡的國家仍必定敗亡,願今天領導國家的元首們都從尼尼微學到教訓。

    我們不必太詳細地分解本書的意義,只要明白了上述全書的中心信息,各段的意義就不難明白的了。本書是以詩的體裁寫成的,其形容之生動,用字之嚴謹,可說一時無倆。我們若是聽一個精于希伯來文的人朗誦第二章一至七節(描寫大軍傾覆尼尼微之情形),就仿佛身處沙場,聽到戰車隆隆,大軍向前的聲音,這書可算是「繪形繪聲」的傑作。

    第一章先以描寫神之屬性及工作為起首,然後全章作三分段,與三章書互相呼應,第一章是宣告尼尼微城要被傾覆;第二章形容尼尼微城之被圍困至攻陷;第三章寫引到審判的罪惡,結尾是:「你所行的惡,誰沒有時常遭遇呢?」

    我們分列三章書的中心如下:

    第一章:宣告尼尼微的命運

    第二章:形容尼尼微的命運

    第三章:解釋尼尼微的命運

 

    在研究小先知書時,我們不止一次的提及要用多種新譯本來讀,這絕不是說和合本的譯文並不好,相反地,和合本比許多譯本都來得忠實及易明;舉例說,英文之欽定本(於一六一一年就譯好)很多時候不單用字古老難明,不少地方簡直是讀不出意思來的,就如本書一章十二節,欽定本譯作:「他們雖然靜寂……也被剪除」,這算什麼意思?和合本(和修訂本)則譯作:「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也被剪除。」明白多了。還有,二章二節,欽定本譯作:「耶和華使雅各的榮華轉離……」修訂本及和合本均作「耶和華復興雅各的榮華……」。但我們為什麼仍要用新譯本來讀呢?原來在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上,許多地方極不容易知道它的原意是什麼的。有些字只出現過一兩次,語言學家就不知該字應作何解釋。隨著考古學的發掘及語言學家的精心研究,有不少地方原是意義晦暗的就有了新亮光,釋經家也較有把握知道怎樣翻譯它們了。修訂本之所以比欽定本易讀並不全是因為用字淺白,上述原因是重要因素之一;和合本之翻譯至今已經過半世紀,其間有很多的發現是可以幫助中文翻譯的,因此多讀一些新譯本應是有益的。

    不過我們用新譯本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存好新厭舊的幼稚心理,以為凡新譯本與和合本有不同的,和合本必然是錯譯。這是絕對感情用事的。能讀英文的讀者,最好多買幾種近代英譯本作參考用,以決定該如何取捨。一種譯本的價值是由好多因素決定的,亦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還沒有另一本中譯本的地位可超越和合本之前,我們應該以和合本為主,其他譯本為次,屬於參考性質,好幫助我們更易瞭解和合本的意義。這樣的態度才算是穩健。

 

尼尼微的強大和卑陋

 

    無可否認的,尼尼微城是歷史上最特出的城市之一。研究約拿書時我們指出,尼尼微這名字其實是四個城市的總稱,它們合起來成為一個長方型的一組大城,城周達六十哩長。城牆有一百尺高,其闊度足可容二輛戰車並肩飛馳。城牆共有城樓一千五百個,每個達二百尺高。我們若按三角測量法來量度該城,其全面積達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廣,比現今之倫敦還大!

    尼尼微城內有廣闊之花園、果樹園、草原及禾場等;這在古代大城中是不足為怪的,巴比倫城就是這樣的了,因此就算兵圍城下,他們亦不會絕糧。約拿書四章十一節說該城內還有許多牲畜,亦是理所當然的了。同節還說尼尼微城內單是小孩就有十二萬多人,若把青年、中年,及老年人全算在內,這城有一百萬人口也是可能的;到一百年後那鴻的時間,相信還不止此數呢。

    但尼尼微的強大跟她的卑陋成正比例,他們對被征服者的殘酷叫聽見的人也心寒。在他們附近的人更是日夜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落入他們的手。尼尼微人的嗜血狂已到了人神皆怒的地步(請參約拿書的解釋),現今那鴻勇敢地站出來,憤然斥責這個充滿強暴、謊詐、姦淫和拜偶像的城市(三17)。耶和華的定案是:「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或譯作:「因你鄙陋,我必為你預備墳墓。」(一14

 

那鴻預言的應驗

 

    預言最佳的試驗就是看它能否應驗,亦是這一點叫我們確信聖經是神的啟示,因為它裏面滿了都是應驗了的預言。那鴻對尼尼微城的預言就是最佳的一個明證。二章六節先知把此城將怎樣被毀滅的方法也寫了出來——「河閘開放,宮殿沖沒」;這是否一字不改地應驗呢?我們且看下面「講壇釋經」的一段節錄便可知曉:

   「這預言能如此準確精細,又怎能是出於人的構想?當那鴻作此預言時,亞述的勢力仍然如日中大。鄰近各國無不按時納貢的,連遠遠的埃及也要臣服,腓尼基和賽普路斯日夜驚惶,猶大年年進貢。他們之富有足以雄視天下,誰敢在這時候預言她會速速滅亡?但在亞述巴尼普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國勢就如江河下瀉,一去不返了。埃及揭竿反叛、巴比倫不服,而新興的瑪代還備軍要攻擊尼尼微。亞述巴尼普的承繼人派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去安撫巴比倫,拿布普拉撒成功了,被亞述王封為巴比倫王。他處事極有技巧,又積極備軍,就在短短十五年間,他已有足夠的能力來掙脫亞述的軛而獨立。他與亞述的每一敵對國建立邦交,聯成一陣線,共同對抗他們的公敵。這一聯盟包括了瑪代、波斯、埃及、阿米尼亞和別的小國。每國都有一共同的火熱願望,就是要打倒亞述;但開始時他們失敗了,亞述仍然維持短暫的優勢。後來聯盟國得到比翠亞(Bactria)的增援,他們就成為一支無敵的大軍。尼尼微人自知不保,就想棄城而逃,卻給聯軍圍困,只好逃入大城暫避。他們在尼尼微城困守達二年之久,直到他們守無可守。這趟是輪到他們仰息於強敵的憐憫下了。當時適值底格裏斯河氾濫,把他們城堡的一大段沖毀,盟軍就乘破口而沖入,把城佔據了。尼尼微於是被陷,無數的居民被屠殺,時維西元前六○八年,正如那鴻先知所預言的。」

    尼尼微之被毀是那麼徹底,到主前二世紀時,連其城址都無法追尋(請參結三十二22  23)。

 

最後的教訓

 

    那鴻名字的意思是「安慰」,讓我們坦白地說,他的書對敬虔的人真是個人安慰!他告訴我們神的管治是公義的,不知悔改的惡者壓迫其他人類是神所十容的。基督徒不應汲汲於自私的報復;但神之不能容忍公義被踐踏,他必起來報復殘害無辜的人,卻是絕對待合聖經之原則的。請注意:那鴻先知在本書內極少提及自己受害的祖國,其理由是明顯的;神要擊打尼尼微,並不全是為他選民之故,那鴻只是代表全人類的良知來斥責她。他不是只關心個人之得失或報仇雪恨;他是站在神一邊來宣告大地之主公義的審判,他必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不錯,這就是安慰:有時我們想到這世界義人死亡,忠人亨通,心又豈會舒服?這又豈是耶和華的道路?不,那鴻高叫:「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在神的憤怒中,我們得到安慰;那鴻先知說,神必為義人伸冤,這就是安慰了。事實上,這豈不正是蒙選召的人日夜的呼求嗎?(路十八78;啟六1011),全能者已經站起來,他要報應(羅十二19)。

    還有,尼尼微城亦是這個「邪惡的世代」的先影:它外表的強壯、虛偽的悔改、害人的假宗教、內裏的敗壞、對人靈魂的殘酷,與及至終必為神推翻等等。還有一點不可不注意:第一章十一節先知對尼尼微說:「有一人從你那裏出來,圖謀邪惡,設計攻擊耶和華。」

(「設計」欽定本譯作「卑鄙的謀士」,修訂本作「問計於卑邪」,或可直譯作「巴力的謀士」)。那鴻可能是指曾在那京城下狂語的拉伯沙基而言(參王下十八、十九章,賽三十六章);拉伯沙基極可能是個「巴力的謀士」,是個「大罪人」,口中說誇大的話,把亞述高舉,過於萬神,連耶和華也藐視。他確是「大罪人」的先影。

    在歷史上我們不時看見一些罪人惡極的人把末世要出現的「大罪人」勾劃出輪廓來。近代最恐怖的例子先有希特拉,繼之是史太林,墨索里尼,現在又有烏干達的亞敏,稱他們作人魔也不會為過。但有一天比他們兇殘百倍的「大罪人」要出現,他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邪惡勢力全集中在他身上;他要敵擋神和他的受膏者,但也要像拉伯沙基一樣,霎眼間就敗亡了(賽三十七36);因為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八節說:「那時這不法的人心顯露出來,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不錯,尼尼微倒塌了,倒塌了!耶和華不能容忍,他的國權是正直的,他是敬虔人的山寨,基督是他的印證。看哪,他要再來,眾目都要看見;罪惡必被審判,山谷要被高舉,崗陵要被壓下;黑暗的要轉為明亮,彎曲的要被修直。這世界就必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度。

    我們屢加強調,這本書不是寫個人之私怨的,倘或如此,它就不配被列入正典內。那鴻不以尼尼微城之被毀,看作是自己國家之冤仇得雪,整個預言均是以神的公義作中心的。神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放有是非感,因此每一個人都知道,凡違背正直、公義和公平的,必逃不掉審判。中國人之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好說明這一點。我們並不鼓勵報復,但我們內心豈沒一種衝動,要求神審判罪惡,恢復公義嗎?當我們讀那鴻書時,內心豈不「阿們」於神公義的刑杖嗎?我們研究詩篇時,曾特別注意有一組所謂「復仇詩」的,其主旨跟那鴻書相仿,讀者可自行參考。

    我們說本書不是伸雪私仇之作品,而是神的啟示,關於這一點,我們若看他所預言的是怎樣準確地應驗便能明白了。今日人類之兇殘及罪惡,其規模之大,手法之狠,真是歷史上兒所未見的,我們作基督徒的豈不要向神呼喊,求他干涉,使強暴早日止息,公理得以顯明?誰又敢說這是不合基督徒的原則呢?──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