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知多少?

 
  1. 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2.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3.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4. 馬太福音

  5. 馬可福音

  6. 路加福音

  7. 約翰福音

  8. 使徒行傳

  9. 羅馬書

  10. 哥林多前書

  11. 哥林多後書

  12. 加拉太書

  13. 以弗所書

  14. 腓立比書

  15. 歌羅西書

  16. 帖撒羅尼迦前書

  17. 帖撒羅尼迦後書

  18. 提摩太前書

  19. 提摩太後書

  20. 提多書

  21. 腓利門書

  22. 保羅一生簡介

  23. 保羅書信總論

  24. 普通書信總論

  25. 希伯來書

  26. 雅各書

  27. 彼得前書

  28. 彼得後書

  29. 約翰壹書

  30. 約翰貳書

  31. 約翰三書

  32. 猶大書

  33. 啟示錄

 

 

 

 

 

 

 

 

 

 

 

 

 

 

 

 

 

 

 

 

 

 

 

 

 

 

 

 

 

 

 

 

 

 

 

 

 

 

 

 

 

【加拉太書】

 

一、作者: 使徒保羅和一切與他同在的眾弟兄(一:1),保羅唯一的親筆信(六:11)。

 

二、寫作時地:保羅在本書中提到他「頭一次」到過加拉太(13~14),意即他寫本書時至少已經到過此地兩次,故當在行傳十六章一至五節所記之事以後。又由本書與羅馬書的內容看,很可能此兩書是同一個時期所寫,且因羅馬書所言較清楚詳細,應是加拉太書寫於前,羅馬書作於後。而羅馬書約在主後56至57年,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到哥林多之前寫的(羅十五25~28;林前十六1~6;徒十九21;二十2~3)。由此推知,加拉太書也是這個時候或稍早(約在主後46~57年)寫於旅次,確實地點不詳。

 

三、對象與背景:本書是寫給加拉太各教會(一:2)。加拉太當時是羅馬的一個行省(今日土耳其的一部分),分南、北兩區域。保羅於第一次出門佈道時,曾到過南加拉太-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等地,宣揚福音並建立教會(徒十三:13-14,51,十四:1,6-7,19-25)。在第二、第三次出門佈道時,也曾經過加拉太地區各教會堅固信徒(徒十六:1-5;十八:23)。至於保羅曾否到過北加拉太,聖經沒有明文記載。保羅寫這封信,是因為當日加拉太各地的教會,面臨極大危機和致命的錯誤,有從耶路撒冷來的假教師(猶太律法主義者),在各處攪擾信徒,迷惑他們偏離基督恩典的福音,去從別的福音,那些人要更改福音(原文有扭轉方向之意,一:6-7)使福音變質,將恩典與律法混合,宣稱人稱義不單靠相信基督,還必須受割禮和守律法(四:9-10;五:2-4);人成聖一面靠聖靈,一面靠肉體(三:2-3)。同時他們也毀謗保羅使徒的職分。為此保羅去信指出他們的錯誤,並且辯明他使徒的職分和所傳的福音,都是出於神(一至二章),更是為使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他們中間(二:5)。 

 

四、主題:福音是基督照著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邪惡的世代(一:4);祂釘十字架,受了咒詛為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三:13);祂釋放我們,叫人得自由,不再被奴僕的軛挾制(五:1);也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成為神的後嗣(四:5-7)。

 

五、特點:本書被稱為「基督徒的自由憲章」。保羅寫此書駁斥靠行為(律法)稱義的假福音,並且說明因信稱義的優越性,及因基督得自由的宣言。馬丁路得愛之極深,成為十六世紀震動歐洲改教的大動力。也是今世代應付儀式主義和新神學主義的兵器。保羅的言辭和寫作手法是書信中最嚴厲、最激烈的,在書中沒有慣常對教會的稱讚的話,反而一開首便是措辭尖銳責問的話(一:6-9);對那些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二:4-5),他為福音的真理激烈的辯護,一再強調,信心是救恩的唯一條件,十字架是救贖足夠的根據,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二:16),義若是藉著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二:21)。本書活現的比對是加拉太書的特點之一,例如恩典和律法的比對;信心与行為的比對;靈与肉體的比對;割禮与更新的比對;十字架与世界的比對;自由与被捆綁的比對;屬肉體(以實瑪利)与屬靈(以撒)的比對;基督与摩西的比對等等。保羅用這樣比對的方法來解明真理,顯得更活現、更有感力;單就這些比對來說,這卷書信己是值得我們小心再三研讀了。

 

六、重點

(一)本書在新約中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它與羅馬書和哥林多前後書可列為‘福音書信’,因它們都較著重論到福音的內容,就是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參羅一:3-4;林前二:2;林後十三:3-4;加三:1)。就對象來說,羅馬書是給普世人(罪人)的福音;哥林多前後書是給屬肉體之信徒的福音;加拉太書則是給從恩典中墮落之信徒的福音。對初信主的人來說,要在信仰上打好根基就必須讀羅馬書;要有好的品行就必須讀哥林多前後書;要堅守真道就必須讀加拉太書。

(二)本書把福音與律法之間的關係清楚交代,福音是神早已向亞伯拉罕應許的,並且是要藉著他那一個子孫-耶穌基督臨到人,叫人因信祂就能承受福氣(三:8,14,16),這是神白白的恩典。然而人不認識恩典,於是神就在四百三十年以後賜下律法,作人訓蒙的師傅,好顯明人的過犯,直到基督來到,使人因信稱義(三:19,22-25)。所以神原初的心意是要藉基督把福音白白的帶給人,律法的功用不是與福音相對的,它是後添的,為將人犯罪的本相暴露並引向基督(福音),而福音亦達致成全律法的目的。基督已經來了,也完成了全備和恩典的福音,律法的功用既已達到,就不該再回到律法裡去,若想靠人的行為(功勞)而稱義、得救,那是愚昧、無知、從恩典中墮落,想廢掉神的恩,使基督的死歸於徒然(一:6,二:21,三:1,五:2-4)。

(三)「義人必因信得生」,原出自舊約先知哈巴谷的話,新約中曾經三次被引用過(羅一17,加三11,來十38),保羅是根據這一句話,而得啟示闡釋人因信耶穌才得稱義得救的真理。

(四)本書可以看見屬靈生命的成長。可以分為二個不同的階段:其一是基督在我們裡面活(二:20);另一是基督在我們裡面成形(四:19)。這說出基督在我們裡面作生命,一面祂是活的;另一面祂要成形在我們裡面(長大,成熟)。這生命需要長大,需要成形。生命長大、成形的表現,在於結果子。結果子是表示生命成形了,生命滿到一個地步,就結出果子來,那看不見,無形的生命,漸漸長成有形的生命--果子,讓人看見,這叫作成形。故此五章16-23節說到兩種生命所結的果子:一種是順著肉體,放從情慾,所結出來的就是敗壞的果子;另一種是順著裡面的主生命的感覺而生活行事,就結出聖靈的果子,顯出神兒女一切的美德,過著滿了仁愛、喜樂、和平的生活。我們如果不讓基督活著,仍憑老的肉體生命而活,結果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七、鑰字/鑰節

鑰字:「律法」用卅一次;「肉體」十八次;「聖靈」十五次;「信心」廿二次;「自由」十一次;「應許」十次;「稱義」六次

鑰節:(1) (二:20) (2) (五:1)

 

八、鑰義/分段:本書的中心思想是福音的真自由,也可說是信徒因基督而有的自由。

(一)福音的真確--自由的基礎(一至二章)。我們如何得到自由─單單信靠神所啟示的基督純正的福音。

(二)福音的超越--自由的得著(三至四章)。這兩章都是論福音的超越性,例如「屬靈的」勝過「屬肉體的」(三3);「信心」勝過「行為」(三2);「被稱為義」勝過「靠律法行義」(8、11節);「得福的」勝過「被咒詛的」(9、10節);亞伯拉罕得的「應許」勝過摩西的「誡命」(12~14節);「亞伯拉罕的約」勝過「摩西的約」(16~22節);「長大成人」勝過「被監管的小孩」(25、26節)。「兒子的地位」勝過「奴僕的地位」(三26,四6);「兒子成長的權利]勝過「在律法做無能為力的嬰孩」(四1、3、5);「自由」勝過「受捆綁」(四8、21~31)。保羅藉本書說出了,我們得著自由的好處:

1.   得著自由就不必受割禮(二1~10)

2.   得著自由就不必隨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二11~21)

3.   得著自由就不受律法的管束(三至五章)

(三)福音的自由--自由的生活(五至六章)。整卷書的最高潮是五章一節「基督既然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最後兩章,保羅指出福音所帶給我們的自由生活的二方面:

1.   在聖靈里的自由取代了被肉體捆綁(五1~六10)

2.   藉基督的十字架對付舊人,而作新造的人(六11~18)

 

九、話中之光:

(一)聖靈的「果子」帶有九种美德。這九种美德分成三組,第一組以「仁愛」(愛)為首;第二組以「忍耐」(望)為首;第三組以「信實」(信)為首。故聖靈的果子是以信、望、愛為綱領。

·  第一組「仁愛、喜樂、和平」,指信徒裏面的光景,即是說是直接与自己有關。

·  第二組「忍耐、恩慈、良善」,指信徒顯出於外的光景,即是說我對別人的表現。

·  第三組「信實、溫柔(或謙卑)、節制」,特指信徒分別對神(信實)、對人(溫柔)、對己(節制) 的光景。

這樣我們看見這三組分別向自己、向別人、向神表達出基督徒的生活來。這三組美德已經把我們生活上所有的關系都包括在內的。這是說,每一個真實的基督徒,都應時常結出靈果(約十五1~8)。這三組又指出,聖靈的果子是聖靈結的,不是人自己所能結的;這是神生命自然的表現:喜樂是愛的歡欣;和平是愛的寧靜;忍耐是愛的寬容;恩慈是愛的精煉;良善是愛的行動;信實是愛的信託;溫柔是愛的謙卑;節制是真正自愛。它們強調一個事實,只有聖靈要在我們的心里造出這些品質來。有些人可以模仿得很相似,但真正活出可愛的生活來就非要聖靈居衷不可。再者,「聖靈所結的果子,」是生命自然生長的結果,并不是人工制成的;是信徒順從聖靈而生活的自然表現,不是外面的模倣與做作。這些不是聖靈分賜給我們的各種不同美德,乃是聖靈在我們身上生命成熟所結出來的整體果子。這一點使我們這些曾為過去許多的失敗,和現今許多軟弱而難過的人感到仍有得勝的希望!是的,基督徒的美德是「果子」;是由內心長出來的;是分階段漸漸長成。請問一下自己有沒有經歷這樣的「聖靈的果子」呢?秘訣是讓聖靈完全管理你的心,這樣結果就有聖靈負全責了。

(二)書中提到四种「擔」(英文是bearing)。這四种擔就是:擔果子(fruit-bearing中文意思是結出果子),擔重擔(burden-bearing),擔种子(seed-bearing),擔牌子(brand-bearing中文的意思是帶著一個商標記號)。當時做農夫工作的多數是奴隸,所以他們身上常帶著一個印記,表明自己是屬于某某主人的。請看保羅怎樣利用這四种擔來解釋在聖靈里的真自由:

1.  擔果子:「聖靈所結(英文是擔)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等」(五22~23)

2.  擔重擔:「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六2)。

3.  擔种子:「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六7),「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六9)。

4.  擔牌子:「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六17)。

 

拾穗

 

 

 

 

 

 

 

 

 

 

 

 

 

 

 

 

 

 

 

 

 

 

 

 

 

 

 

 

 

 

 

 

 

 

 

 

 

 

 

 

 

 

 

 

 

 

 

 

 

 

 

 

 

 

 

 

 

 

 

 

 

 

 

 

 

 

 

 

 

 

 

 

 

 

 

 

 

 

 

 

 

 

 

 

 

 

 

 

 

 

 

 

 

 

 

 

 

 

 

 

 

 

 

 

 

 

 

 

 

 

 

 

 

 

 

 

 

【祂的大愛(一)】

第一篇 神的愛是創造的動機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弗二4-5)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的人在祂裏面得永生。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4-16原文)

因為神愛世人,」--這裏有一個小小的詞「因為」,它有極重的份量,能叫我們得著安息。我們常說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是整個福音的中心,其實這節聖經的重要意義遠不止如此,它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在這個被造的宇宙中,所有事物的背後都有一顆心。每件事物之所以被造,不僅是由於有一種意念或意志、一種設計、一種原因、一種力量,或者一種認可,而是由於一顆「心」。我們時常試圖去證明,在創造的當中有神的設計,在宇宙的後面有神的智慧,並且神的旨意使這一切成為現實。這種說法固然很好,也相當正確,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在一切被造之物的背後有一顆心--它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重要。理由、意志、計劃都是來自於「心」。每一件事究其根源,都是發端於神的心。我們曾談過許多關於神的思想、神的意圖等方面的事情,每當我們越靠近這些事的中心時,我們越發感覺到一個事實:最中心的就是神的心。正是因為有這一顆心,我們才能一直走到終點;人的解釋不能消除我們的疑惑,無論他如何闡釋也不能給我們力量,但是那一顆心卻有這樣的力量--那是一顆有力的心。

如果要用一個恰當的詞來說明這顆心,我們所能用的一個最簡煉的表達就是「愛」;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心,那個意思就是說他沒有愛,他的身上缺少愛,他的思想、行為和動機都不受愛的管理;他對愛是陌生的。在這裏,心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意味著愛。我們前面說過,在所有事物的後面都有一個心,所有事物的中心點都是一顆心,這個「心」的意思就是「愛」。

請記得:神在屬祂的人身上所有的一切對付和作為,會有兩重的結果,這結果是賜給屬祂之人的,他們走裏面的道路,進到與神自己非常真實的生命關係中。神的對付有兩重的結果。

一、在更深的操練中認識祂

神的對付的第一重結果就是要讓我們在更深的操練中明白祂、認識祂。試想一想,神每一次在我們身上有對付、有工作時,其結果豈不是在我們身上產生一個影響,讓我們更加渴慕去認識祂、更深地明白祂自己?與其說所發生的事情超乎我們的想象,倒不如說主是超乎我們的一切,主超過我們所知道的一切,超過我們所曾學習的一切,超過現在的一切、將來的一切。祂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太隱藏了;憑著我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想要來認識祂,實在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卻並非就這樣離開,無奈地舉起雙手說:「我不明白主,不懂得祂要甚麼,也不知道祂為甚麼要這樣做,我還是放棄好了。」雖然在認識和明白主這件事上,人自己是完全的無助、無望。

然而,一旦神的靈在我們裏面動了善工,我們會發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正是需要我們認識主,親身地經歷主的最好時候;我們不能輕易地離開那個環境,放棄那個機會。在這個時候,每件事都取決於我們是否對主有一個新的認識,這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情--其意義遠遠超過我們僅僅作為一個人在世上渡過一生。如果人生所有的意義僅僅在這個世界上,那麼我們可能就要盡量縮短試煉的時間,想方設法地逃避。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在世上除了走完一段旅程,渡過一些年日之外,還有某一種更為生死攸關的東西。所有超越地上生活的那一切,所有我們曾經談論、承認、表明和期盼的那一切,現在都維繫在這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我們對主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這是主在屬祂之人身上進行對付和工作的第一個結果。

二、真認識祂的心

經過以上的經歷之後,我們對主的「心」有了真認識--這認識最首要的還不是指認識祂的意思,不是用來解釋我們經歷的理由,不是為了解決我們的難處,也不是為了解答我們的疑問,而是認識祂的「心」。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在關乎生命的事上有點認識,都能從經歷中證實這一點。因為當主在你身上有所工作和對付時,你也許會陷入極深的危機中,四面楚歌;此時,惟一能拯救你的,就是你要對主有新的認識。我問你,主是不是在你初初認識祂的時候,就將祂自己向你說透了呢?祂有沒有對你說:「過去我在你身上是這樣對付你,現在我仍這樣對付你。」難道這樣一來就能解決你的難處、消除你的疑惑嗎?祂是這樣做的嗎?

不,不是在你初認識祂之際,這些深刻的經歷,首先的結果就是要在你的心裏萌發出一種對祂的「心」的重新認識,即以新的方式來認識神愛的事實和實在。只有藉著神的愛,才能認識神的智慧;只有經過神愛的小徑,才能明白認識神。宇宙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圍繞著這一個中心--神的心,而不停地旋轉。

這難道不是已經在許多事上得到了實證嗎?起碼在屬靈的爭戰上是如此。在屬靈的爭戰中,是甚麼因素能引導我們得著轉機並贏得爭戰?當我們身陷於巨大的屬靈爭戰的旋渦中時,所面臨的壓力幾乎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碰到的每件事都似乎在與我們作對:諸天就像銅牆一般堅硬,使我們的禱告無法上達於天,神的話也如一本密封得嚴嚴實實的天書,叫人從中得不到甚麼;各樣的難處和失望接踵而至,簡直令人無法招架。如此這般折磨的結果是甚麼呢?每一次的結果都是要讓人領會神的愛!當神允許邪惡勢力制造出那些環境時,它們總想靠近我們的耳邊,對神的愛發嘀咕,妄圖把神的愛說成恨:「這不是祂的愛,這是表明祂不愛你了。」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真實的經歷嗎?此時你惟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這一切都放下,真的把它們統統放下,然後讓神自己將祂的愛呈現在你的面前。整個宇宙的中心都是關乎神的愛。

神的愛是開啟聖經的鑰匙

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我們難道不能用神愛的這把鑰匙去開啟整本聖經,明白各章各節的含義嗎?因為聖經是不斷發展地啟示出這個中心的、基本的事實--神的愛是創造萬事萬物的動機。神為甚麼要創造?人為甚麼是神創造的最中心?這一切都是因為「愛」。聖經接下來的內容一直都是在表明神對人的愛。人是為著神的心而被創造的,這是一個奧秘。隨著我們繼續往前,這個奧秘也越來越深奧、廣博,總括起來就是一個關於愛的奧秘。愛是一件奇妙的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無法解釋某某人為甚麼會愛上那個人,某人怎麼會與那人墜入情網?你實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來解釋。人世間的愛情尚且如此,神聖之愛更是何等的長闊高深,遠超人所能測度。我們實在無法理解,神既然有全備的知識,從起初就已經知道人的結局,可是為甚麼卻會因著愛來親手造人?我實在以為,我們是處在這個奧秘的最深處。請順著這個感動來讀聖經吧!以後我們往下讀時,還會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愛是何等奇妙。

神和亞伯拉罕--心心相印

若要清楚明白在伊甸園中發生的那一幕,你首先要知道它事關神和人之間的愛,但是卻有仇敵在其中作梗,牠始終想要歪曲神心中所定規的,與神爭奪祂愛的對象。然而,你會發現,雖然在園中發生了悲劇,神仍然一再地以祂完全的愛來揀選「那一個子孫」。祂這樣定意在人的身上,實在是奧秘、無法言喻。亞伯拉罕正是這方面強有力的、全面的例證。神定意在亞伯拉罕的身上,引導他與祂自己建立起愛的聯合。請留意:神在亞伯拉罕身上的作為是漸次進深的,表現出神是如何引導人進入祂完全的心意中。

亞伯拉罕正是一步又一步、一段又一段,越過越深地被帶領進入神裏面的深處。我現在並不打算追溯那些過程,它們對你們來說可能都已經很熟悉了,我在這裏要請大家注意的點是:雖然神對人不滿意,並且失望,但祂仍是渴望得著完全為著祂自己的人,(這正是神創造人的初衷),祂揀選亞伯拉罕這個人,在愛中帶領他與自己建立起愛的關係,彌補祂對人失望之心,好叫祂要得著人的心意能夠得到滿足。正是藉著這些不斷深入的過程,亞伯拉罕被帶領達到終點--神對他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把他獻為燔祭。」(創二十二2)這是亞伯拉罕一生屬靈的旅程快到達終點前的最後一段道路,亞伯拉罕邁出了信心卓絕的得勝的一步,真正進入了神的心裏--「因為神如此地愛……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亞伯拉罕親身體會到神要得著人的熱切心情,這不正是約翰福音第三章十五至十六節的精髓?所以當亞伯拉罕的旅程就要告終時,我們看到他成為神的朋友,神稱他為「我的朋友亞伯拉罕。」(賽四十一8)

你們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可是彼此之間卻常常缺乏朋友之情,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間有血緣關係,丈夫和妻子之間有夫婦關係,然而許多人卻無法稱對方為「朋友」。如果一個兒子能成為父親的朋友,或者一位父親能與兒子結交為朋友,這將增添多少過去不曾有的歡喜,並且會使原本平淡的父子關係得到升華。對於各種人際關係而言,皆是如此,主耶穌就是這樣對祂的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十五15)

哦!亞伯拉罕,神的朋友!這難道不是相當清楚地告訴我們,神在揀選「那一個子孫」時,祂所看重的乃是心與心的關係,因為這才是神的「心」事。神最終要得到的,不僅僅是某一個世界、某一種被造的,也不是某一群非常神奇的人,他們得到神所賜的許多奇妙恩賜和好處,以致全世界的人都會注目他們說:「瞧!神那麼顧念他們,為他們行了那麼多奇蹟。」當然,這有可能發生,但是能夠真正叫神心滿意足的,是一些更深刻的東西。在神心目中至終要得著的是一班朋友,他們能與神彼此表示愛的寸衷;只有神的愛才能生出這個愛,它要敗壞魔鬼的工作,恢復曾經一度失落的神的起初心意--讓神得著愛的朋友。雖然我們無法明白這樣的愛,但是祂卻以我們人的語言來表達這個神聖的奧秘;聖經中充滿了這個神聖的奧秘。

神與以色列--愛是惟一的解釋

從神心愛的一位後裔擴展成為一個被揀選的民族,愛的奧秘愈加深邃。神為甚麼單單要揀選雅各的子孫--以色列這一族呢?整個民族都蒙了揀選,這件事真值得我們花上一大段時間,沿著以色列族的歷史,來追尋神愛的軌跡。當我們碰著以色列時,我們就發現自己非常貼近神的心,你看主提到以色列時,祂用了怎樣的字眼、怎樣的稱呼,祂稱以色列為祂的孩子:「以色列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就愛他。」(何十一1另譯)祂又稱以色列為祂的兒子,「……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十一1)祂說:以色列許配給了祂,是祂的妻子(參何二19、20等);是祂的女兒:「錫安的處女。」(哀二13)祂說:自己就像是以色列的母親:「婦人焉能忘記她的嬰兒……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四十九15)你讀過何西阿寫的先知書吧,在那麼短的篇幅內,記述了一個完整的關於神對以色列的愛的故事,展現了神的愛是何等地充滿力量、激情、期待、渴望、甚至為所愛的心碎,這些都是其他地方無法企及的: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就愛他……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腮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他們必不歸回埃及地,亞述人卻要作他們的王,因他們不肯歸向我。刀劍必臨到他們的城邑,毀越門閂,把人吞滅,都因他們隨從自己的計謀。我的民偏要背道離開我,眾先知雖然招呼他們歸向至上的主,卻無人尊崇主。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阿!我怎能棄絕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瑪?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何十一1,4-8)

前面這段神的話,請留意它是記載在何西阿先知書的第十一章,而那段時期正是以色列惡貫滿盈之日,他們的邪惡和拜偶像達到了頂峰,我甚至不敢在這裏提及他們所犯下的那些罪孽。如果將耶路撒冷(代表「宗教世界」)大街上發生的事情,在正派的人面前述說,那本身就是一件丟人的事。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本該是神的憤怒要傾注在他們身上的時候,可是祂竟然對那些百姓說:「我怎能棄絕你?」你知道何西阿一生所經歷的--這位先知遵神的命令去愛並娶一位淫婦,為的是在他自己一生的生活中彰顯這個偉大的真理:盡管這些百姓深深地陷在罪惡過犯當中,但是神仍然愛他們。宇宙的中心就是這顆愛的心,難道你能說這不是事實嗎?請你再想一想,然後回頭讀一讀舊約聖經吧。

神的愛在祂兒子身上

我們接下來看新約,你看到了甚麼呢?我們看到那充滿宇宙的愛,現在正藉著那一位,就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穌而彰顯表明出來。在這一位人子身上,集中體現了神自己--遠遠超過了過去所有的一切。如果說過去由於以色列曾經犯下滔天大罪,深深地刺傷了神的心,以致於這顆心離開了以色列,那麼,現在在祂兒子--這位人子身上,神不僅表明說以色列是在祂的心上,並且整個世界都在祂心上。「神愛世人」,「……外邦人同為後嗣。」(弗三6)在羅馬書頭幾章,你看到世界是怎樣的一個光景,人的光景又是怎樣墮落,那裏所描述的事情實在太可怕了。然而,你看到這封書信是怎樣寫出來的呢?它源自於無與倫比的神恩典的啟示,神的恩典是愛的惟一代名詞。現在神藉著祂的兒子,將祂的愛,最充分地彰顯在我們面前;這個彰顯,遠遠超過了以往所有奇妙的表現。

你可以看到,主耶穌與所有的舊約聖經都有關聯;這一點是開啟舊約的鑰匙。不只是因為祂是被預言的那一位--雖然這樣講也是對的:祂是舊約的總綱,它們都是指向祂的,然而,還有更主要的一點:舊約聖經所記載的一切內容到底是要說明甚麼呢?它們的實質是甚麼呢?根本點在那裏呢?難道不就是神對人的愛嗎?主耶穌祂自己在舊約聖經中的每一次出現,正體現出這一點;祂涵蓋了每一件事。

但是你可能會說,舊約聖經還有另一面,就是神的忿怒、可怕的一面。是的,神也發怒,可是這是為甚麼呢?正確的理解是:一個人之所以會發怒、生氣,那是因為他還有愛;如果不是深深地愛,就不會生那麼大的氣、發那麼大的怒。在墮落的受造者當中,發怒常常是出自於自私的愛,難得有人能夠完全死己地、純全地發怒;生氣總是因為你在某些方面受到欺騙,遭遇挫折,或者喪失了甚麼,這類事情一臨到我們就叫我們生氣。在受造者當中,極少有人能夠不顧自己的私利,沒有偏見地,像神那樣純全的憤怒。當你完全脫離自己,純全是因為有一股強烈的愛的時候,你的憤怒就會同樣地強烈。所以說,憤怒正是愛另一面的表現,神的怒氣正是從反面說出神是何等的愛。在聖經的末了,我們看到那些可怕的災害,好像是出於憤怒,實質上也是出於神的愛--因為愛是神的屬性。

讓我們再回到中心點上來。舊約發展的結果就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所有的聖經節都指向這件事,這一切的背後就是愛。主耶穌正是先前所有這些神的愛的承繼者。

子對父親的愛的關係

我們現在從子神與父神之間愛的關係來看主這個人。如果說主耶穌是彰顯神,那麼祂是如何將神彰顯出來?祂因著愛將自己完全交托給那位--祂總是稱呼「我的父」的那一位。我認為沒有其它任何方式,還能比這樣更完全地彰顯出神的性情。父神一次、二次地說:「這是(你是)我至愛的兒子。」(太三17,十七5,可一11)雖然父神也可以說:「你是我所愛的子(my loved Son)。」可是祂並沒有這樣說,祂是說:「你是我至愛的兒子(my beloved Son) 。」我們這樣比較並非多此一舉,請看幾個帶有前綴「be-」的詞(在英文中,「be-」可表示「全體」、「到處」等意思。譯者注):比如,「訂婚」(betrothed)指你與某人有了婚約關係;「圍困」(besiege)指一支軍隊與另一支被包圍的軍隊之間最直接關切的關係;「懇求」(beseech)比要求來得更迫切,當你懇求一個人時,你是真的付出自己,將整個人都交給那個人,完全聽憑他的決定,毫不躊躇。這也就是「至愛的」(beloved )的意思,它指神與這一位的關係已經是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神把他放在自己的心坎裏,祂與他之間只有愛。所以,神與這位人子之間的關係還不只是簡單的神愛他,並且是神把祂的自己給了他,祂是神至愛的兒子。

再來看主耶穌是如何對待神的旨意。面對那一場血淋淋的爭戰,死亡就在眼前,主耶穌汗珠如大血點般滴下來,但是祂因著對父神的愛,就忍受了過來。「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十八11)「父阿!……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的意思。」(路二十二42)祂對父神的愛是這樣深切,真是叫人驚訝,我們所能說的言語實在太蒼白無力,無法表現祂們之間愛的偉大力量。但是我還要說,當你看到子繼續往前去的時候,子對父那樣的愛便更顯出極大的力量。你有沒有注意到,主耶穌經過那場爭戰,就是經過那一場因著祂與父神之間的愛而有的爭戰之後,從那一刻起,祂是多麼安靜、平穩、鎮定,因為心裏的爭戰一結束,外面的局勢就清楚了。

黑夜中,他們來捉拿祂,舉著火把,伴隨著急促的腳步聲,刀劍都出了鞘。猶大這個叛徒出賣了他的主,他說:「我知道祂到那裏去,因為我曾與祂在一塊,我領你們去抓祂。我會給你們一個暗號,免得你們把祂的門徒誤以為是祂而抓錯了人,我與誰親嘴,誰就是祂。」他們來了,後面還跟著那些仇視祂的大祭司和官長們的差役,但是耶穌仍然像磐石一般平穩地站在那裏,反而他們卻在祂面前退後了。「你們找誰?」「找拿撒勒人耶穌。」「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祂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拿撒勒人耶穌。」「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看哪!祂是多麼地鎮定、平穩,如磐石一般,並且始終如此,無論是在官長、大祭司的面前,還是在彼拉多的面前,祂都是這樣。哦!得勝之愛在平息了許多的衝突、仇恨、狂熱、焦慮之後,使人平穩安息。這就是主耶穌。

子對屬祂之人的愛

有一句話概括地說出了祂與屬祂之人的關係--「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可能祂也是愛猶大到底。你看,當猶大領著那一隊兵丁去抓拿祂的時候,祂並不是盯著他說:「叛徒!無賴!你這卑鄙的小人!」而是說:「朋友!」我想這句話足夠讓猶大去自盡了:「祂竟然稱我為朋友呢?祂可是清楚地知道我在做甚麼事情呀!」祂愛屬自己的人就愛到底。看看我們自己吧,難道我們不承認說,這愛真是個奧秘?哦!愛真是奇妙難測!

讓我們先停在這裏。因為接下去,我們還要順著這一點,來看那些當祂道成肉身時與祂同處的人,來讀新約的其它章節,來領受那些寫給教會的書信教訓,在最後我們要談一談啟示錄,你會發現所有這一切內容都圍繞著一個中心--神的愛。我想,我所說的已經足夠給你們打下一些基礎,至少已經讓你們相信這是真實的。

在你的一生中,可能無數次地經歷神的愛,而且還會繼續不斷地經歷,雖然你有時也會懷疑,是否能夠一直不斷地述說神的愛--或許你還未曾有過這樣的遭遇--別擔心,請繼續與神同行吧。當環境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在與你作對時,撒但也向你猛擊一拳,要叫你的信心徹底動搖,我想,主此時所要向我們說的話是:不要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為要讓你有一個新的看見,看見一切都是在愛中。就是這個看見,要反對撒但一直竭力想做的,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來十二6)

讓我將所說的再總結一下:在神那一方面,祂有一顆心,這是整個宇宙的中心;而我們這個人完全是一個不堪的罪人。但是,那個奇妙無比、無法言喻的愛,竟然拯救了我們;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恰切地將神的愛表達出來,就大可不必為了說服人來信主,而把神的怒氣講得森嚴可怖--即使要提到神的怒氣,我們也應當讓人看見,神的怒氣其實是祂愛的另一面表現形式。

摘自──史百克 祂的大愛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篇 先鋒

第二篇 怕羞的孩子

第三篇 青年宣教士

第四篇  一個非常的勝利

第五篇 另一次夜間的冒險

第六篇 大醒覺

第七篇 巫醫忙過不了

 

 

 

 

 

 

 

 

 

 

 

 

 

 

 

 

 

 

 

 

 

 

 

 

 

 

 

 

 

 

 

 

 

 

 

 

 

 

 

 

 

 

 

 

 

 

 

 

 

 

 

 

 

 

 

 

 

 

 

 

 

 

 

 

 

 

 

【拓荒先鋒─大衛 布萊納 (David Brainerd, 1718-1747 )】  

第七篇 巫醫忙過不了

有一件事使大衛很受感動,就是這次奇妙的醒覺,發生於大衛並未存著很大的期望,能夠看見他為印第安人的禱告得著完全的應允時。事實上,自從他在他們中間工作以來,他的希望從未如此低落過。然而這更清楚證明所發生的事不是人的作為,乃是神的作為。

一七四五年八月八日雖然是他經歷中最可記念的日子,然而神的福氣並未在那時止息。他繼續看見男人、女人、孩童們,歸向耶穌基督;而卻使他最快樂的,是那些承認信仰基督的人,都能以行為證明他們實在接受了永生。

一次耶穌與祂的門徒談話時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識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些印第安人的生活便有如此顯著的改變。那些愛救主耶穌的人,都能彼此相愛,不再爭吵,也不再自相殘殺。

另一個真實悔改的記號,就是從前他們的良心似乎是堅硬如鐵,不受感動的,如今成為柔軟和敏感的。一位新近悔改做母親的印第安人,有一天早上痛心哭泣。有人問她有甚麼事情使他那麼難過,她說前一個晚上,她曾厲聲斥責她的孩子,以致她整晚不能合眼,為自己的壞脾氣傷心。這位頭腦簡單的印第安婦人,把她的生命交付基督只不過是幾天前的事,便已懂得有些基督徒從來不懂的事,即發脾氣乃是罪。

此外,這些人對他們未曾悔改的親友發生了一種關懷的心。他們在這種救恩的新經歷中是那麼充滿了屬天的喜樂,以致他們渴想別人也能曉得。但他們明白這有聯於他們活出基督徒生活的見證。因此這些心地單純的人,像小孩子一樣來到大衛那裏,請他指示他們基督徒當盡的責任;他立即同意這一點。在他所教導他們的事中,有幾樣是:在貿易中要謹慎誠實,對他們的小孩子要慈祥,要建立愉快的家屬關係。

聽眾中有一位是印第安的酋長,他曾遺棄他的基督徒妻子;他的良心受責備,應許要回去作他妻子的善良忠實的丈夫。這乃是為福音所贏得的一個偉大勝利,因為正如大衛所說的,幾個禮拜以前,就是全世界的人也不能說服他在這件事上遵行基督徒的法則。

在紅番中所發生的非常事件,繼續吸引大衛同胞的注意。他常常看見在會眾中有白種人。但他們的出現並非常常使人愉快的,甚至有時騷動竟由他們而起。大衛為他們而深深覺得羞恥。一次,有相當數目的白人前來看看事情究竟如何。當大衛結束了對印第安人的講道以後,他轉向這些來客,想要向他們講道;但他們連聽道應有的禮貌也沒有。大衛記錄那次的聚會情形說:「我甚至不能夠使他們守秩序;因為他們中有二三十個人走來走去東張西望,他們的行動比我曾見過的任何印第安人聽眾更不規矩。」

但大衛已贏得紅番的愛,他曾為他們捨棄生命中一切可愛的東西,他們存著感激和摯愛的心依附著他。這位軟弱的青年宣教士看著整個部落進入耶穌基督的國度,心裏滿了說不出的快樂。他曾覺得為他的主所成完的實在太少了,但他滿有的等候得著了補償;它也補償了肉體和靈裏的痛苦,並他為傳福音給印第安人的緣故所曾當受的危險和缺乏。

在這一班成群歸主的運動中,常常有人說,他們所以歸信,乃是因為他們想順乎時勢,為自己贏得好名聲,但並未真正把自己交付基督。大衛清楚覺察到這一點,而他並不隨便承認他們都是真心悔改的。所有到他面前來聲稱要悔改歸正的人,都一個個的考驗,他們必須用生活來證明他們的話語。即便這樣,也還有人可能維持一段時間假裝已成為基督徒。幸而這位宣教士有一種自然的恩賜,能夠分辨真偽,所以他從未受騙。

如果有相當數目的人已有滿意的表現,證明他們已經領受永生時,大衛便為他們施洗,有許多印第安人前來觀禮。當他們公開承認他們在基督裏的信仰時,他便接納他們加入基督教會。

也有白種人在場,他們到來多半是出於好奇,而不是存心鼓勵這些新近歸主的印第安人。當這些白種人離開以後,大衛聚集這些信徒圍繞著他,給他們聰明的指示,提醒他們當盡的責任,好叫他們的生活循規蹈矩,便能把福音介紹給他們的同胞,因為他們如今的行為,更會引起人們的觀察和注意。當大衛對他們說話時,他們手拉著手,作為他們已經一同進入一個新的約中,而且同心願望在他們的思想言行上榮耀神。那天晚上,當大衛騎馬回家時,他滿心讚美主,因祂近日曾在印第安人中行了奇妙的大事;他又祈求神繼續彰顯祂奇妙的工作。

不久以後,這位青年宣教士和他的羊群之間的親切情誼很優美地表現出來。他那顆熱切的靈,渴望所有的印第安人都脫離異教,所以對以往已經完成的事工並不滿足。他一直尋找未曾聽過福音的新的部落。當他聽見有幾個新部落在某處遙遠的地方扎營時,便召集所有的基督徒前來,請求他們兩件事:第一,讓他離開此地一段時間,去對那些異教徒傳福音;第二,在他分離的日子,他們要為他禱告,求神賜福這次傳福音之行。他們誠意合作,使大衛存著一顆輕快的心出發,因為這表明他們已經明白,耶穌基督的教會必須是甘心傳福音的教會。

他們忠實地遵守諾言,為他祈禱。有一個晚上整夜為這位宣教士祈求,使佈道的事工得以順利進行,大衛的基督徒翻譯員也在其中,甘願犧牲睡眠,為這事工禱告。大衛為甚麼把他留下,理由不明;也許因為他不能操這個特別的部落的方言。

他一切的工作能夠得到這些基督徒用禱告支持,這對大衛乃是一個極大的鼓勵,當他為主贏得勝利時,他們也與他一同高興歡樂。有一天,一位老年的印第安人到大衛那裏來,請求大衛接納他在偶像敬拜的節期和跳舞時所用的「急響器」(rattles),因為他從前主要是靠那邪惡殘暴的異教儀式謀生,如今他已接受福音之光,不再需要這些東西。大衛愉快地把它們交給基督徒,作為與撒但作戰時所擄得的戰利品。他們對如何處理這些急響器的問題毫不遲疑,因為他們曉得些東西曾用作邪惡的工具,所以立即把它們毀掉。這一類的事件時常發生,以致激起那些不信的印第安人的反對。他們拒絕聽大衛講道,譏笑逼迫那些丟棄他們的宗教,歸信基督的印第安人。但他們想要拉回這些基督徒的努力歸於徒然,因為他們已經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快樂,不想再回到他們那古老邪惡的道路上。

不久,大衛再次出發旅行。印渥干他島(Invocanta Island)的印第安人也是大衛隨時探望的部落,但是顯然沒有任何果效。他所說的一切似乎沒有動搖他們依附異教習俗的心,他常常都存著失望憂傷的心離開他們。但這一切只有使他更加決意要再嘗試,約在此時,他決定作再次的努力,要使他們聽從福音。

當他抵達當地時,發覺他們在一種激動和活躍的狂熱狀態中,忙於準備一個異教的獻祭和跳舞。他們非常忙碌,實在不可能召集他們在一起,向他們傳揚為我們的罪只一次獻上祂自己的耶穌。大衛認識決無可能舉行一個聚會,於是試行對一二個人作個人佈道,但他們的心滿了別的事件,實在不能使他們留心靜聽。然而大衛決意停留下來,希望稍後會有比較適宜的時機。

當晚,一切準備就序以後,獻祭和跳舞便告開始。關於這次的情形,大衛有著很好的描繪:「晚上,他們聚在一起,人數約有一百,他們圍著一大堆火跳舞,預備了十頭肥鹿作犧牲,當他們跳舞時,把肥鹿裏面的脂肪放在火中焚燒,有時激起熊熊的烈燄,高達數丈,同時大呼大叫,聲聞二英哩之外。他們在祭壇附近繼續跳舞,直到天亮;然後共喫祭肉,才各自歸家。」

當這個瘋狂的宴樂在進行時,大衛不能睡覺。他往返踱步達數小時之久,感到不可言喻的孤單,因為他是島上唯一的基督徒,又為這些人悲傷,因為他們全然沉迷在偶像敬拜中。最後,他疲累至極,而且非常沮喪,便爬到一個放麥的小台上。黎明時,這班喧鬧的人群散去,大地恢復平靜,大衛這才睡了幾小時。

第二天是主日,大衛希望這些印第安人經過昨夜野營的一幕以後,狂歡得夠了,在這主日他將可能招聚他們來聽福音,但他發覺他們已經安排好另一個狂歡的獻祭儀式。

島中流行一種熱病,於是他們請了巫醫來表演他們騙人的戲法,為要找出人們所以沾染這種疾病的原因。所以恰在正午以前,印第安人聚集在一起,於是約有五六個這樣的異教行法術的,開始一個極其怪異長達數小時的表演。他們作出各種各樣可笑的姿勢。大衛寫著說:「有時唱歌、有時怒號、有時平伸雙手,張開十隻手指,似乎在推動甚麼,要把一些東西嚇跑,或者至少使它不能近前。有時又用手打自己的面頰,然後噴水如霧;有時平坐在地上,然後彎腰使面貼地,左右扭動身子,好像十分痛苦的樣子,有時則扭歪他們的面孔,向上翻白眼;喉嚨發怪聲,口中噴大氣」等等。

巫醫們極端反對大衛,因此他覺得當這一切在進行時,還是不讓巫醫們看見自己好。但是他又想看看他們古怪的行動,所以他隱匿在為樹木和叢林掩蔽之處窺視;他的手上拿著聖經,心中熱切地祈禱,求神破壞這些作孽之人的影響,使他們的符咒歸於徒然。他的呼求顯然蒙應允,因為經過三小時多野蠻表演,巫醫們還不能解答他們的疑難,於是群眾一哄而散。

那時,大衛從隱匿處出來,想要與一些印第安人談話,但他們轉背離開他;那一天是他所曾有過的最憂愁的主日。

當他徘徊在這些人中間時,大衛遇見一個最不平凡的人物。他身披熊皮,面戴木製的大面具,形狀極其猙獰。面具的一半塗著黑色,另一半是棕色,口部刻得歪歪斜斜。他似乎想要使大衛覺得他的重要,因為他在大衛面前跳舞,搖著他那龜殼做的急響器。然後他邀請這位宣教士到他屋中談論基督教。大衛跟著他,當他們進入屋子以後,他告訴大衛關於他自己的事蹟。他說他對有些印第安人的惡行十分悲傷。當他覺得特別愁苦時,便到樹林中獨居幾個月。他曉得有關神的事,也試行事奉祂。但是大衛很快便發覺他對神的知識是極不完全的。他從未聽過主耶穌基督和天堂。這個奇異的人似乎在尋求真理,然而當大衛的陳述與他的意見相左時,他不願意接受。這兩個人談了許久。當大衛離開時,他得著一個印象,覺得剛才與他談話的那個印第安人比普通的印第安人的天資高出許多,他的宗教觀引領他比大衛所遇見過的其他異教徒更接近基督教。

與這個奇異的印第安人談話,乃是大衛在印渥于他島逗留時所曾有過的唯一真正傳福音的機會。也許那是他所曾有過的最使人沮喪的傳福音的遠征。有那麼多的邪惡、那麼多的拜偶像和迷信,雖然他一再嘗試,都不能使人們聽他講道。然而最使人傷心的是,事實上,他們特別可憐的情況,不是由於他們比其他部落更沉迷在宗教之中,乃是由於他們的住所靠近白種人。極其容易得著酒類。再者,又有白種人所給他們的壞榜樣,而他們認為這些白種人都是基督徒,因此促使他們反對基督教。

在這次失敗的旅行以後,大衛回到克勞斯威克生。那裏的基督徒給他溫暖而摯愛的歡迎,使他的靈裏重新振作起來。他說,那好像被接回神的家中,再一次享受神的同在。但是回家的旅程使他精疲力竭,與他們舉行一次敬拜聚會以後,他便回家休息,留下他的會眾繼續舉行祈禱會,歷兩小時。祈禱對這些印第安人基督徒不是一種義務,乃是一個光榮的權利,他們把握住每一個機會享用這種特權。

大衛乃是一個最留心的牧師,慢慢地溫柔地領導祂的百姓進入他們所能領受的新的經歷中。他曾留意他們在恩典和知識上的長進,如今他認為他們能夠了解聖餐的意義,這是耶穌自己在祂被釘十字架的前夕所設立的儀式,祂也曾命令那些愛祂的人要遵守,以記念祂的死。所以大衛邀請那些信徒與他同享這簡單的恩餐。首先大衛告訴他們餅和酒是代表耶穌的身體和寶血,為世人的罪獻出的,然後他們便坐下與他一同享受他們第一次的聖餐。當這些印第安人想到他們的主曾為他們受苦時,他們的心深受感動。

當他們對主燃起愛的熱情時,也自由地彼此交流,以致大衛不能不承認說,在他一生中從未見過任何地方的人表現出這樣的基督徒的愛。對他,對這些印第安人的基督徒,這次領享聖餐都是他們不能忘記的事件。因為沒有比這更能使他興奮的,即曉得這些可憐的印第安人,不久以前還是在異教的曠野中漂泊,如今則歸在好牧人的羊圈內。這位好牧人曾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即使在他們自己人中也有「賊和強盜」,想要偷羊,但那位好牧人曾經應許要保護他們,而他們也確實安然無恙。

 ――本文摘自「拾珍季刊」

珠璣語錄

 

 

 

  • 正確的禱告需保持心靈的警戒狀態,呆滯消沉的心思會攔阻禱告的果效。—Curtis Mitchell
  • 若不藉著聖靈的幫助,世人無法獻上一個可達到神耳中的禱告。—本仁約翰
  • 在我們的無能和神的無所不能之間,代禱是唯一蒙福的連繫通道。—慕安德烈
  • 禱告能將祝福從天上帶到地上。—慕安德烈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