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知多少?

  1. 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2.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3.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4. 馬太福音

  5. 馬可福音

  6. 路加福音

  7. 約翰福音

  8. 使徒行傳

  9. 羅馬書

  10. 哥林多前書

  11. 哥林多後書

  12. 加拉太書

  13. 以弗所書

  14. 腓立比書

  15. 歌羅西書

  16. 帖撒羅尼迦前書

  17. 帖撒羅尼迦後書

  18. 提摩太前書

  19. 提摩太後書

  20. 提多書

  21. 腓利門書

  22. 保羅一生簡介

  23. 保羅書信總論

  24. 普通書信總論

  25. 希伯來書

  26. 雅各書

  27. 彼得前書

  28. 彼得後書

  29. 約翰壹書

  30. 約翰貳書

  31. 約翰三書

  32. 猶大書

  33. 啟示錄

 

 

 

 

 

 

 

 

 

 

 

 

 

 

 

 

 

 

 

 

 

 

 

 

 

 

 

 

 

 

 

 

 

 

 

 

 

 

 

【彼得前書】

 

 

一、作者與對象:彼得(意為‘小石頭’)原名‘西門’(一:1)。父親是約拿,因此又稱為巴約拿(意即約拿的兒子)。希伯來文‘約拿’即希臘文的‘約翰’,所以也稱為約翰的兒子(太十:7;約二十一:15)。是加利利省的伯賽大人(約一:44),以打魚為生(太四:18),與雅各,約翰為同業的夥伴,都是無學問的小民(徒四:13)。他初次遇見主是在其弟安得烈的引見之下,那次主賜他新名‘磯法’(彼得此名的希伯來文,約一:4042)。蒙主呼召時,立即捨了網跟隨耶穌(太四:18-20);後被設立為使徒(太十:2)。在主所選召的十二使徒中,彼得可算是最突出的一個。他個性活躍,言語爽直,感情豐富,好表現自己,在門徒中為首,卻又常犯錯誤。他是與主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曾被帶上變化山上,親眼看見主的榮耀(太十七:1-2);當主被賣之夜,表示決心跟隨主,至死不渝,結果竟三次不認主,這使他痛悔憂傷不已(太二十六:31-35,69-75);主復活後向他顯現,重新挽回他,再接受主的託付(路二十四:34;約二十一:1-17)。經過厲害的跌倒和主的復興後,彼得從一個輕浮、善變的人,被雕刻、塑造、變化成一個成熟和堅固的人。他在十二使徒中常居領導之地位,蒙主賜以傳福音之特權(太十六1720),迄五旬節敞開猶太人傳福音之門(徒二1442),又為外邦人開信福音之門(徒十4446),晚年常帶妻子到各處傳道,堅固教會(參林前九5)。歷代教會史家,咸言為彼得曾經來到巴比倫(彼前五13)、羅馬等遙遠的地方傳揚福音,約於主後六十七年間,因尼祿皇迫害教會,被解去倒釘在十字架上為主殉道,應驗了耶穌對他一生的預言(路廿二31;約廿一1819)。本書的對象是那些分散在小亞西亞寄居的信徒,主要是給猶太信徒(一:1);但也包括外邦信徒(二:10

 

二、寫作時地時間:應是主後65   地點:巴比倫(五:13

 

三、背景:主後64719日,羅馬發生大火,城內街道狹窄,多是木建房屋,大火焚燒了六日七夜,全城幾乎化為灰燼,家園財物盡失。當羅馬城正火著火焚燒、烈焰沖天時;尼祿本人卻在城樓觀火自娛。相傳,救火的,刻意被阻;已救熄的火,有人重新燃燒。百姓憤怒到了極點,人人都知是尼祿命人縱火,但他卻將這罪行嫁禍於基督徒,於是殘酷的逼害便無情地展開。尼祿命人將基督徒綁在木柱上點火燃燒,以作御花園的照明燈。又將基督徒縫在獸皮內,任由狼犬撕咬,慘不忍睹(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在其所著的年鑑中有很詳細的記載)。彼得寫此書時,逼害仍在進行,這場逼迫起初只限於羅馬城,但不久便如傳染病般到處蔓延,基督徒到處成為被暴徒攻擊的對象(歷史學家瑟弗留(Sulipicus  Severus) 所著的編年史(chronicle),均有記

述)。正如本書所描述:他們身處百般的試煉中(一:6);信徒被毀謗,被誣告為作惡者(三:16);有火煉的試驗臨到(四:12);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五:8)。彼得寫這書就是以神的恩典和將來的榮耀來勸勉、堅固信徒,好使他們站立得住(五:1012);又將基督受苦的榜樣擺在他們面前,勉勵他們存順服的態度,學習與基督一同受苦(四:12)。    

  

四、主題:本書的主題乃是在「望」中勸勉信徒在一個受苦的世代中應如何行事為人。在充滿逼迫及火煉的試煉中,信徒當持定那榮耀的盼望,效法基督為義受苦,過客旅的生活,以達到魂的救恩(魂的得救),好在祂顯現時,能有份於祂榮耀的國度。

 

五、特點

1.     歐洲有一座教堂;大門入口處有三塊大理石鋪在地上。第一塊刻上‘信心’,第二塊刻上‘盼望’,第三塊刻上‘愛心’。這是新約書信三大作者的特點:保羅書信的重點是‘信’;彼得書信的重點是‘望’;約翰書信的重點是‘愛’。信、望、愛三者是基督徒信仰的三大基礎。

2.     彼得書信有如舊約的約伯記。約伯的苦難不是罪有應得的,神讓他經歷苦難,是要把他從完全帶到完全,並且得了加倍的福份。彼得在本書中向為信仰而受苦難的信徒指出,他們受苦難是有結果的,比經過火煉的金子更顯寶貴,在他們身上要產生一些寶貴的東西,好在那日得著稱讚、榮耀和尊貴(一:7)。

3.     本書論到我們所領受的救恩,為舊約先知,和天使,早已詳細的尋求考查(一912),提到基督的寶血,全部聖經只此一次(一19),論到基督是活石,信徒像石頭,建造成靈宮(二48),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四1719),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五8)等等,皆為本書獨特的描寫。

4.     「作者是個像岩石般堅定的人,他的靈魂牢靠在穩固的基礎上;他憑著一生有力的見證,堅固了那些面對苦難洶涌而來的人,使他們牢靠在真正的磐石上。』」~魏承格

 

六、重點

1.     彼得對‘恩典’有深刻的體會,他在性格上因有許多缺點,所以主特別的雕琢,造就他,甚至容許他經過失敗,為要堅固、成全他。從這一切經歷中,他體會到主有加倍的恩典(一:2)、生命的恩典(三:7)、諸般的恩典(五:10)和真實的恩典(五:12)。

2.     本書多次提到‘活潑’‘’(原文同一字):‘活潑的盼望’(一:3),‘活潑常存的道’(一:23),‘活石’(二:45)。我們蒙了重生是因神活的話,因這重生使我們有了(或作‘帶進’)活的盼望-得著不能朽壞、不能沾污、不能衰殘之天上的基業(一:3-4);重生的結果還使我們成為活石,要被建造成為靈宮(二:5),也就是教會的建造。

3.     本書給我們看見,神的救恩乃是一個呼召:呼召我們過聖潔的生活(一:1516);宣揚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美德(二:9);為基督受苦(二:21);彼此體恤、相愛、好承受福氣(三:89);暫受苦難,為得享永遠的榮耀(五:10)。

4.     本書對於遭受苦難的信徒,一面以活潑的盼望和永遠的榮耀,鼓勵他們過客旅的生活(二:1217);另一面以基督的受苦作榜樣,來面對火煉的試驗。本書每一章都題到基督的受苦9(一:11,二:4,21-24,三:18,四:13,五:1),祂在肉身受苦時,是如何忍耐、順服、將自己交託神,結果成為人的祝福,自己更被神高舉,得著權柄和榮耀。這是一條先受苦而後得榮的路(一:6-7,11,四:12-13,五:1-4,6,10),盼我們都學習順服,並過聖潔的生活。

 

七、鑰字/鑰節

鑰字:(1)盼望(一:34次);(2)榮耀(一:713次);(3) 受苦(16次)

 

鑰節:(1)一:34       3)一:1321

八、鑰義/分段:本書主要信息為三大段勸勉的話:(1)信徒因得著基督的完備救恩(過去、現今、將來),而有活潑榮耀的盼望(一3467131621;二91520;三11132;四13;五4),這樣便能行事為人合主的樣式;(2)以主受苦的榜樣激發信徒在受苦難中仍能喜樂,聖潔,行善;(3)因基督榮耀的再來的「盼望」,信徒忍耐、等候、儆醒、謹守,過爭戰得勝的生活。本書共五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三大段如下

  1. 因主完備的救恩而有的生活 (11210)

  2. 以主受苦的榜樣而有的生活(211312

  3. 因主榮耀的再來而有的生活(313514

  4.  

九、話中之光:  主完備救恩的結果

1.  行為的改變:信徒都當脫去祖先所傳虛妄的行為(1:18)。

2.  心態的改變:信徒應當順從真理,潔淨自己的心,不放縱私慾(1:22)。

3.   生命的改變:信徒都重生得救、有主的生命內住(1:23)。

4.  身分的改變:信徒都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2:9)。

5.  使命的改變:信徒要宣揚那召他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2:9)。

6.  生活的改變 :

a.     效法基督的榜樣,跟隨基督的腳蹤行(2:21)。

b.     因父神對我們的饒恕而學習饒恕人(2:25)。

c.     妻子順服自己的丈夫,使不信的丈夫受感化;丈夫敬重妻子,使禱告沒有阻礙(317)。

d.     教會中同心和諧、同情體恤、彼此相愛、慈怜謙卑、祝福別人(3:8-16)。

e.     行善受苦乃是效法基督的樣式(彼前3:17-4:6

f.     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4:7-11)

g.     長老效法基督的榜樣牧養信徒(5:1-4)。

h.     信徒彼此順服(5:5-6)。

i.     將一切掛慮卸給神,並以堅固的信心抵擋魔鬼的攻擊(5:7-11)。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