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知多少?
|
【腓利門書】
一、作者與對象:保羅和提摩太,寫給腓利門、亞腓亞、亞基布,以及在腓利門家裏的教會(1-2),但主要是寫給腓利門。從本書看出腓利門為保羅帶領歸主(10),是保羅密友與同工,在他家中設有教會(12),家道殷富,對於患難弟兄樂施好善、愛心可嘉,他有奴僕阿尼西母。根據門:10和西四:9,因此推斷腓利門是住在歌羅西的人(據傳說他後來成為該地教會的監督,因尼祿皇的事件發生,為主殉道)。一般公認亞腓亞乃腓利門的妻子,亞基布是他的兒子,保羅稱腓利門為‘同工’,稱亞基布為‘同當兵的’(西四:17)。可見他們二人都是在福音的事工上有份。
二、寫作時地:時間:主後61~63年,與歌羅西書同時(西四:9)地點:羅馬監獄。按本書第23節說:「為基督耶穌與我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比較西4:10──「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可見本書一如歌羅西書,都是保羅在羅馬坐監之時寫的,大約是在主後六一至六三年左右。 又按西4:79,17的記載,可知本書大概是由推基古作送信人,本書中所提的阿尼西母,也是歌羅西地方的人,而本書中的亞基布(門2),大概就是歌羅西教會傳道人之一。
三、背景:本書是因阿尼西母這人寫的,‘阿尼西母’意為‘有益處’,原本是腓利門家中的奴僕(16,參西四:9),可能因偷了主人的財物(11,19)而潛逃到遙遠的羅馬,在神主宰的安排下遇見了保羅,蒙他帶領信了主,有了奇妙的改變,忠誠伺候在捆鎖中的保羅,成了保羅心上的人(10-13)。保羅本有意將他留下,但覺得應該打發他回腓利門那裡。只是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奴僕若因犯事出走,必受嚴刑處罰,生死權全操在主人手中,即或犯了小過失,也可能被鞭打,或切斷手腳,甚至釘死十字架或被野獸喫掉。所以保羅寫了此信,請求腓利門收納他,好像收納保羅自己一樣(15-17)。
四、主題:神超越的生命和神聖的愛,使所有在基督身體裡的肢體都被接納為親愛的弟兄,能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相交,超越一切的虧缺和區別。
五、特點: (一)本書是保羅書信中最短的一封,希臘原文只有335字,中文譯本連帶標點符號一共679字。也是新約中唯一的私人信,是寫給個人,又是為著個人的私事,有關家中逃奴的事,卻在聖經中佔了一席之地,只因其中原則可應用到教會的生活中。因本書表現的愛心、智慧、豐富靈命、主僕之間、朋友之間、神僕與信徒之間種種關係的真理,實在是最具體而實用的教訓。聖靈藉著保羅寫了這卷簡短的書信,不是要用高深的理論造就信徒,而是要作為一種具體的實例,使眾教會可以從其中得著造就和啟示。 (二)本書雖短,卻有它獨特的地方。它充分流露保羅的溫柔、謙卑和慈愛。他沒有以使徒的身分自居,或以這地位來吩咐腓利門,反而在愛中請求:‘然而像我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8-9)。難怪這本書被許多人所寶愛,對它的評價很高。正如芬尼所說:‘這小書的每一行每一句,都表現出保羅的個性,再沒有一本書是這樣的’。加爾文說:‘很少有其他的書,能更活生生的描述保羅溫和的靈’。馬丁路德更是說:‘這封書信顯示了基督徒公義、高貴和愛的榜樣’。 (三)本書信的文筆和結構也很優美。保羅先稱讚腓利門的長處,後說出自己對阿尼西母的看重,再帶出直接請求,最後肯定自己對腓利門的信心和盼望。所以有人說它是保羅用‘最精巧的機智、最溫文的禮貌、最情感的聰敏’寫成的傑作。
六、重點: (一)腓利門書是排列在三提書之後。三提書論到在末世危險的日子中,如何持守耶穌基督的見證,其中最要緊的元素就是愛:‘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前一:5);末世的一大危機就是失去了純正的愛:‘因為那時人要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2,4原文)。人在愛心上墮落了,就落到不敬虔和混亂的光景中,所以愛是在末世維持主見證的關鍵要素。腓利門書就是給我們看見肢體間那份捨己、接納的愛,這愛能勾消彼此間一切的虧欠,並超越人間所有的區別。保羅本可用權柄吩咐腓利門行合宜的事。然而他卻以一顆溫柔的心,來請求他寬恕且接納偷了東西而又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這樣的態度就是那份奇妙之愛的明證! (二)本書也可說是神恩典福音的縮影,根據當時羅馬的法律,奴隸是沒有被收進收容所的權利,倘若有逃走而被捉回的奴僕,主人有權毀他的容,斷他的四肢,甚至處死他。但奴隸還有一小小的權利,就是求助於主人的朋友,得著庇護而替他求情,原主為朋友情分的緣故,會接受他的請求,或得赦免,或得自由。我們都是神所造的,原是神的產業,然而我們都犯了罪又遠離神,等於偷了神的東西走了,按著神的律法是該受刑罰,是該死的,但我們可逃到耶穌那裏,祂是罪人的朋友,祂為我們還了罪債,在神面前為我們求和好。正如阿尼西母逃到保羅那裏,保羅為他向腓利門求情,並且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18-19)。 (三)腓利門書與歌羅西書是保羅在同一時間寫的,也是同時託同樣的人送去的,兩書的內容也很有關連;因此有人說:腓利門書是歌羅西的註腳,歌羅西書是理論,腓利門書是實行。歌羅西書啟示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新人,在此並不分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倘若肢體間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饒恕(西三:10-14)。本書給我們看見,腓利門需為基督的緣故饒恕、接納曾虧欠他的阿尼西母,而且不再看他為奴僕,乃視他為親愛的弟兄(6,16)。可見歌羅西書所擺出的原則,本書將之應用。 (四)本卷書信處理了奴隸制度的弟兄關係,在一個新創造中的平等地位(林前一26~30)。十字架把全人類拉到零點,都是弟兄(太廿三8),彼此相愛,寬容,並不處死逃跑的奴隸。也不因為是弟兄而不作奴隸,乃順服肉身的主人(林前七20~24)。 (五)本書充滿了基督徒之間交通和友愛――保羅稱呼他們為:所親愛的同工(1),同當兵的(2),同有的信心(6),同伴(17),同坐監的(23);這些稱呼滿可以表現出基督徒間的交通和共同的生活,不但同有信心、同工、同伴,甚至也同坐監。
七、鑰字/鑰節: 鑰字:(1)「心腸,」用過三次:『聖徒的心腸從你得到暢快』(7),『他是我心腸上的人』(12),『並望你使我的心腸在基督裏暢快』(20新譯)。(2)「愛心,」用過三次:『你的愛心』(5),『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7),『憑愛心求你』(9)。(3) 收納:「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17): 鑰節: 9節, 20節
八、鑰義/分段:本書主要信息,在論到對於一個逃奴代求之事,而得釋放自由,是以顯示神對罪人赦免之恩,表明在基督裡得到拯救,享受偉大之愛,作祂兒女平等之地位。本書僅一章共25節,為保羅十四卷書信中最短的一卷,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四段如下: (1)引言 (1~3節) (2)保羅的讚賞 (4~7節) (3)保羅的請求與盼望 (8~22節)
(4)問安與祝福 (23~25節
九、話中之光: 阿尼西母的改變──由無益變為有益 阿尼西母先前對腓利門是無益的。他雖然是腓利門的奴僕,卻不是忠心的僕人,他偷了主人的財物而逃走,可見他有貪心、不誠實,是不可信託的人;但這是他以往沒歸信基督之前的情形,現今他已經改變了。使他改變的是基督的救恩,見證他確已大大改變了的是使徒保羅。一個人的以往無論怎樣敗壞,但若已經悔改信主,重生得救,別人就不該存著成見還把他看作是壞人。既然阿尼西母確已悔改信主,有使徒保羅可以作見證,判定他的信主是真誠的。這樣,難道主已經收納、饒恕了的人,腓利門還不肯收納、不肯饒恕嗎?所以保羅以阿尼西母的改變為理由,實在使腓利門無法拒絕他的代求。注意11節中的「從前」和「如今」,是一個明顯的比較,表現出阿尼西母的改變。未信主之前的阿尼西母,是與人無益的人。每一個活在罪中的人,也都是對別人沒有益處的,所到之處都增加人的負累,令人煩惱,因為沒有基督生命的人,常常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結果總是使人受損。但阿尼西母重生得救之後,保羅稱讚他說:「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不但對他原來的主人有益,必定會忠心盡他作僕人的本分,而且對在監獄中的保羅也有益;這不但是因他敬愛伺候保羅,也因他生命的改變,和信主以後的長進,使保羅在捆鎖中大得安慰。有基督在心中作主的人,不論以往怎樣敗壞,現今卻都能成為人的益處。今日信徒應當自問是否像阿尼西母那樣,「從前」與「如今」有明顯的改變?是否能使人感覺到你是他所需要的,不是他所避忌的?基督徒應當使周圍的人感到我們是他們有益的、有用的。
阿尼西母的下文 約在第一世紀轉入第二性紀之間,殉道者中有一位偉大的教父伊格那丟(Ignatius);他由安提阿被押往羅馬受刑。他在旅途中曾分別寫信給小亞西亞諸教會──其中有些至今仍然存留。他停在士每拿的時候,寫信給以弗所教會。他在第一章寫許多關於他們的一位頗具美名的監督。那麼,這位監督是誰呢?他就是阿尼西母;伊格那丟像保羅一模一樣,在信中用了雙關的諧語──他是名實相符的阿尼西母(有益的人);而他的本性也是,因他對基督有用。一個逃跑的奴隸,經過一段年日,成了教會中受人尊敬的監督。雖然簡短並屬於私人性質,很可能由於他堅持要將這封信列入書信彙集。阿尼西母用這封信告訴世人他曾是逃跑的奴隸,而他得以保全生命要感激耶穌基基督和保羅。
「我們所有人都是主的阿尼西母。」~馬丁路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