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知多少?

 
  1. 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2.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3.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4. 馬太福音

  5. 馬可福音

  6. 路加福音

  7. 約翰福音

  8. 使徒行傳

  9. 羅馬書

  10. 哥林多前書

  11. 哥林多後書

  12. 加拉太書

  13. 以弗所書

  14. 腓立比書

  15. 歌羅西書

  16. 帖撒羅尼迦前書

  17. 帖撒羅尼迦後書

  18. 提摩太前書

  19. 提摩太後書

  20. 提多書

  21. 腓利門書

  22. 保羅一生簡介

  23. 保羅書信總論

  24. 普通書信總論

  25. 希伯來書

  26. 雅各書

  27. 彼得前書

  28. 彼得後書

  29. 約翰壹書

  30. 約翰貳書

  31. 約翰三書

  32. 猶大書

  33. 啟示錄

 

 

 

 

 

 

 

 

 

 

 

 

 

 

 

 

 

 

 

 

 

 

 

 

 

 

 

 

 

 

 

 

 

 

 

 

 

 

 

 

 

 

 

 

 

 

 

 

 

 

 

 

 

 

 

 

 

 

 

 

 

 

【約翰福音 】

 

一、作者:本書乃是主耶穌所愛的門徒(十三:23,十九:26,二十:2,二十一:720)約翰所寫的(二十一:24)。他是伯賽大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太四:21),他母親很可能是撒羅米,即主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的姊妹(比較太二十七:56;可十五:40;約十九:25)。家境可能很富裕,父親有漁船又有雇工(可一:1920)。他蒙主呼召為門徒(太四:21),又被設立作使徒(路六:1314)。可能天性急躁,所以被主起名叫半尼其即雷子的意思(可三:17,參可九:38;路九:54)。可是被主的愛所溶化而成為一位專講愛的使徒,他所寫作的福音和書信都充分流露愛的信息。他曾靠著主的胸膛(十三:2325),在十字架下受主的委託照顧主肉身的母親(十九:2527)。他在耶路撒冷住了一段很長的時期,据說後來遷到了以弗所。當羅馬暴君豆米仙(Domitian,主後8196年)逼迫聖徒時,被放逐到拔摩海島(愛琴海的一個荒島),就在那裡得了啟示,看見主榮耀的異象而寫出啟示錄,最後被釋放,仍回到以弗所,一直活到一百歲左右,相傳是為主殉道,是最後一位離世的使徒。

 

二、寫作時地: 時間:大約寫於主後90年 地點:据早年教父的傳說,本書寫於以弗所。

 

三、寫作對象: 和背景本書是寫給猶太和外邦的信徒,但當時信主的外邦人比信主的猶太人還多,為了使他們能了解猶太的言語、風俗和地理,本書對於這些都加以解釋。本書是因著應對當時出現在教會中的混亂情況而寫的。在第一世紀末了,教會中異端紛起,特別有一些人懷疑主的神性(參約壹二1827,五20,約貳711)。有的說耶穌只是人,並不是神;有的說耶穌本是一個普通人,直到祂受浸上來,聖靈降在祂身上時才有神性等等。約翰為當時僅存在世的使徒,於是把他自己親眼看見過主和祂所作的事;親耳聽見過主所講的真理寫下(二十一24)來證明主耶穌的神格和工作。所以約翰福音特別是為著教會的福音。

 

四、主題: 本書作者將它的主旨要義清楚表明:「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廿31)。本書啟示主耶穌是榮耀的『神子』,在太初就與神同在,也是父懷裡的獨生子。祂到世上來,一方面是要將父表明出來(一18),另一方面是「要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16) 我們只要相信祂的名,就可以得著屬神的生命;這生命帶著神本性一切的豐滿,叫信的人從祂的豐滿裏,都有所領受,並且恩上加恩,至終也能達到豐滿的境地。

 

五、特點:

1.  本書與其他三卷福音書很少有相符之處,頭三卷福音書多是敘述耶穌生平行事,這卷福音卻把耶穌解釋出來。頭三卷有著重耶穌是人的一面;這卷啟示耶穌是神的一面。頭三卷主要敘述主公開的講論;這卷大部分記載主私下的談論。頭三卷以加利利的事工為主;本卷更多記載在猶大省的工作,且多記載祂與個人的事。頭三卷以人的家譜和應驗為開始;本卷卻以神直接的啟示為開始。另一方面,本書有九成的記載是獨有的,但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並沒有衝突和矛盾之處,反而因有了這第四卷的福音書,福音就完整了。但本書沒有記載主的家譜和降生的事,因為祂是在太初就與神同在的那位(一1);也沒有記載主受試探的事,因神不能被惡試探(雅一13);也沒有記錄主登山變像和被接升天的事,因祂乃是從天降下卻仍舊在天的人子(三13)。

2.  本書又稱為《見證的福音》,因為書內有為基督所作的七大見證:(1)父的見證(3437;八18)(2)子自己的見證(14;十八37)(3)子工作的見證(36;十25)(4)聖靈的見證(十五26;十六14)(5)聖經的見證(39~46)(6)先鋒的見證(729~34;三27~30;五35)(7)門徒的見證(十五27;十九35;廿一24)

3.  本書特記耶穌講道:與尼哥底母論重生(三115),與撒瑪利亞婦人談活水(四138),與猶太人論聖經(五3947),且多記主用自己喻道:生命之糧(六35),世界之光(八12),群羊之門(十9),好牧人(十11),道路、真理、生命(十四131),真葡萄樹(十五116)。

4.  本書是約翰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寫記福音(約壹一13),並且注以說明、感想、體會和見解(參二1922;廿一2223;七3739;十一12134952)。它啟示神聖、榮耀的真理;它啟發屬靈的寶藏,深入淺出,美妙絕倫。馬丁路德說:約翰福音是唯一的,真實的,精細的,又是首要的福音,且是全部聖經的註釋。新約希臘文著名學者,羅拔遜博士(Dr.A.T.Reberton)稱約翰福音為一卷最美妙的書

5.  本書與約翰壹、貳、參書,對於相信基督,傳講生命之道,真神之愛,前後互相暉映,闡述精微,前者叫人信仰基督,獲得永生的盼望;後者叫人應當愛神,以致彼此相愛。

 

六、重點:

1.  約翰福音兩個主要的重點:

() 主是榮耀的神子,道成肉身來作人的救主──約翰福音第一章頭十八節為全書的序言介紹了主的四方面:(1)祂是太初已存在的道(神的發表、說明)(2)祂是神的獨生子(有父的生命、榮耀)(3)祂是生命(神聖、永遠的生命)(4)祂是人的光。前兩點表示祂與神的關係,後兩點表明祂與人的關係。這位在父懷裡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住在人間,帶來恩典和真理。祂來一方面是表明父,另一方面是使人得生命,成為神的兒女。人所需要的回應就是相信(接受,一12)。約翰福音的結束是『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約翰福音以信開始,而以信結束。整本福音的中心就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与基督聯合──我們是藉著信,將基督接受到我們的裏面,而與祂聯合。在第一章里它就說到:『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給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2)。然后就說明那一個關系的性質是基于從上頭生的一個生命的聯合,其目的是帶領我們進入与祂合一,好叫我們成為彰顯祂的器皿,歸于祂。從這些開頭的經節一直到結束,与基督聯合的思想和真理是這卷書的重點。

2.  本書所用的『神蹟』(Miracle)一字,原文意思並非指異能或奇事,而是指『記號』(sign)。這表明本書所列舉的神蹟,都具具有豐富屬靈的意義,見證耶穌基督的所是和所作。而這些記號不僅顯明主為神子的大能,醫治並解決各種人的需要;且為人帶來神聖、豐盛的生命。約翰所記載的八大『記號』,是有次序的,而且是經過小心選擇的。這些特別的記號都是為了一個大目的 (廿31)。本書只記載主所行的八個記號,除第六章二記號外,其餘有六個是前三福音所未記的;(1)變水為酒(二:111);(2)醫好大臣的兒子(四:4654);(3)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癱子(五:219);(4)五餅二魚飽五千人(六:114);(5)在海面上行走(六:1621);(6)使瞎子重見光明(九:112);(7)叫拉撒路復活(十一:146);(8)使網滿了魚(二十一:213)。在所有這些記號里面,試依會發現貫串全書的一個重點,一條線,那就是關系到生命改變的這件事。這八個超自然的改變怎不但顯示出主耶穌的神性,而且更能顯著的表現出神儿女与祂聯合的而「改變」的見證── (1)懮愁的變喜樂;(2)患病的變健康;(3)癱瘓的變有力;(4)飢餓的變飽足;(5)波動的變平靜;(6)黑暗的變光明;(7)死亡的變复活;(8)困擾失敗的變無止境的得胜。

3.  本書有七個眾所熟悉的以『我是』開始的句子,表明基督乃是神自己來滿足人一切的需要。在希臘原文,我是egoeimi,egoeimi都是我是的意思;前者的重點在,而後者的重點在,兩個合起來成了最強調的語氣,含著深奧的意義。當日摩西問神叫什麼名字時,神的回答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原文應是我就是那我是(出三1314),祂的名字就是我是;人需要什麼祂就是什麼。祂是以自己來滿足人的一切需要。所以本書連續七次說到祂是:(1)生命的糧(六354851);(2)世界的光(八12,九5);(3)羊的門(十79);(4)好牧人(十1114);(5)復活、生命(十一25原文);(6)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7)真葡萄樹(十五15)。

4.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三16),這是新約中最寶貴的一個應許,一個獨一無二的宣告。馬丁路德謂:「這一節是一本小聖經,是全部聖經的縮影,因聖經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在講這一節的信息,古今世界千萬人因這一節的話,受感信主蒙恩得救,因為在天下人間,只有祂是人類唯一依靠得救的根源」(徒四12)。

5.  有人說約翰福音的結構,和古時的會幕產生了一個奇妙的平行比對。約翰在這福音書裏,按著次序引領我們到神的面前,就好像會幕裏聖物擺設的次序一樣

 

銅壇

第一章,「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獻上贖罪祭,永遠完成贖罪的事(來七27)

洗濯盆

第三章,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聖靈的重生

陳設餅的桌子

第四到六章,祂是「活水」;又是「生命的餅」

「活水」表徵基督作人的生命(參西三4) ;『生命的糧』即指『叫人活著』的糧食(51)

金燈台

第八到九章,主是「世界的光」

跟從主的就不在黑暗裏走(12)

金香爐

第十七章,主耶稣感人的祷告是履行大祭司的代求

在主耶穌的名里禱告(十四)進到神面前

約柜和施恩座

第十九章,主耶稣成就了救贖,有血和水流出來

在基督里蒙神悅納(羅三25

 

七、鑰字/鑰節:     鑰字:(1)生命(一:4); (2)信(一:12

         鑰節:(1)一:14;(2)三:16;(3)十:31;(4)二十:31

 

八、鑰義/分段:本書主要信息,是論到主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與父神原為一,祂是以神子的身分,將父神表明出來,彰顯神的生命、慈愛、恩典與榮耀之光,叫凡信祂的人,因祂的名得生命,作神的兒女(十30;廿31;一12)。本書共廿一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三大段如下:

 

神子的介紹

主是道與獨生子

一上

主的身分

主是榮耀的神子

主是羔羊與彌賽亞

一中

主是神子與人子

一下

神子的生命與工作

十七

公開的工作

(使水變為好酒)

十二

主的工作

會見尼哥底母

遇撒瑪利亞婦

(醫治大臣之子)

(醫卅八年病者)

(給五千人吃飽)

(於海面上行走)

上殿過住棚節

主是世界的光

-

(醫生來瞎眼者)

主是好牧人

(使拉撒路復活)

十一

進入耶路撒冷

十二

私下的談論

洗門徒腳

十三

十三十七

主的教導

安慰門徒

十四

多結果子

十五

向父祈求

十六

子的代求

十七

神子的受死與復

十八廿一

捉拿與釘死

十八-十九

主的代死和復活

復活與顯現

(打得滿網魚)

二十-廿一

拾穗

 

 

 

 

 

 

 

 

 

 

 

 

 

 

 

 

 

 

 

 

 

 

 

 

 

 

 

 

 

 

 

 

 

 

 

 

 

 

 

 

 

 

【在靈裡事奉神  】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二十三至二十四節,羅馬書一章九節,八章六節。

 在神的兒女中,有許多人對於事奉神是很有心的,可惜的是他們對於事奉的路還沒有摸著。以道理來說,他們沒有多少錯;以行為來說,他們也沒有多少錯;但是以事奉神的路來說,他們是錯了。這卻怎麼說呢?問題是在那裏呢?問題就在這些的事奉是從你的頭腦裏出來的呢,或者是從你的裏面出來的?神的兒女在事奉神的事情上,一切都該從裏面的感覺出來。(裏面的感覺,不是指屬魂的感覺說的,乃是指屬靈的感覺說的。)你禱告也罷,你讀經也罷,你講道也罷,你屬靈的追求也罷,都得從你裏面的感覺出來纔是。就是你對於一個人的認識,也得憑著你裏面的感覺來認識。如果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不過是從你的思想裏出來的,這對於屬靈方面的路是不通的。在一般的事情上,你用你的思想還行,但是你在事奉神的事情上,就必須從靈裏出來。我們要知道,對於屬靈的事情,第一必須是在靈裏有感覺來作,其次纔是用你的思想。

 我們事奉神,不能根據於我們的思想,必須根據於我們裏面的感覺;不只事情要對,並且作事的源頭也須對。像講道、禱告、讀聖經都是對的事,但是,如果你是在自己的思想裏來講道,你是在自己的思想裏來禱告,你是在自己的思想裏來讀聖經,那你是作了對的事情,而你作事的源頭卻錯了,你走的路卻錯了。弟兄姊妹,我們禱告應該憑著裏面的感覺來禱告,我們讀聖經應該憑著裏面的感覺來讀聖經,我們傳福音應該憑著裏面的感覺來傳福音,我們講道應該憑著裏面的感覺來講道。神的兒女最寶貴的一件事,就是他的生活和他的工作,都是憑著他裏面的感覺的。可能他有不少的缺點,但是他的源頭是對的,他的路是對的,至終他能被修理,被帶領到蒙神悅納的地步。所以在事奉的事上,我們所第一要注意的,還不是事情的問題,而是源頭的問題;還不是作甚麼的問題,而是憑著甚麼來作的問題。一切事奉神的事,都該是從靈裏出來的。

 我們讀書,完全用頭腦是可以的。但是要摸著神,要與神接觸,如果是用頭腦的話,那就用錯了機關。我們與神接觸是用靈去接觸。比方,這裏有電,你如果用木棒去接觸,是不會傳電的;你如果用銅絲去接觸,就馬上傳電。你的禱告、你的讀經、你的傳福音、你的講道,如果是像用木棒去接觸電,那就不行,因為你用錯了東西。我們在屬靈的事情上,要仰望神,要看神在我們的靈裏到底給我們怎樣的感覺,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如果我們在屬靈的事情上,一碰著問題,就是頭腦在那裏轉,所有的斷案都不過是從我們的思想裏出來的,那在神面前就沒有屬靈的價值。弟兄姊妹,在這裏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思想,一條路是裏面的感覺。從思想這條路出去,不能叫人碰著神;只有從裏面的感覺這條路出去,纔能叫人碰著神。就如我們在弟兄姊妹中間要站起來講一點話,我們必須注意一件事,就是切忌以頭腦作出發點。我們在站起來之先,要求神用祂兒子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污穢,求祂用膏膏我們,我們裏面感覺說甚麼就說甚麼,就是話不流利,就是有點零零落落,還是會使人得益處的。如果不過是從思想裏出來的,那麼就是一句一句有條有理的說下去,也是不行的。

 弟兄姊妹,屬靈的事是要憑你裏面的感覺來作的。當你跪在床前禱告的時候,你覺得裏面有話,你就禱告出來,這樣,你越禱告就越覺得摸著神。但是當你禱告得正好的時候,你的頭腦忽然一轉,你就禱告不下去了,你就沒有話了。當你以靈以真禱告的時候,就像用銅絲去觸電一樣,是傳電的;但是當你用頭腦去禱告的時候,就像拿木棒去觸電一樣,一點不行。一個屬靈的人,就是用靈去摸屬靈的事,用靈去摸神的人。一個在神面前墮落的人,他的行事為人,不過是憑他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想就怎麼作。

 所以,一件事情碰到了你,你就要看看你這個人在那裏─你這個人是在思想裏,還是在靈裏頭的感覺裏。如果你想:這一件事這樣作,就一定與自己有益處,你就作;這一件事那樣作,就一定與自己沒有益處,你就不作。這在人看來,你好像是很聰明,但是,我們要說,這一件事作也罷,不作也罷,你總要注意你的源頭有沒有問題。你的思想如果像電風扇那樣飛轉,像無羈之馬那樣狂奔,那就不行。你要求神先勒你的思想,你要看你的靈裏是怎麼說。你的靈裏如果感覺是對的,雖然好像講不通也不要緊;你的靈裏如果感覺不對,就是好像講得通也是不行的。

 比方有兩個弟兄有了爭執,他們一同到另一個弟兄的面前請他說誰是誰非。那一個弟兄如果是活在思想裏的人,他就只注意他們的理由對不對,他也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愛與憎─加進去,他聽完了這一件事,末了就說那一個對,那一個不對。這是一個講理由的斷案。弟兄姊妹,只要是在思想裏作基督徒的人,他總是講理由的;其實他的理由也不一定是正確的。他們是因著講理由而發生爭執,他也是憑著理由而下斷案,這樣,就只能叫講理由的更講理由,叫不服的更不服。那兩個弟兄因著講理由而發生爭執,如果另一個弟兄求神把他從思想裏轉到靈裏去,叫他只在靈裏來感覺,那他就會幫助他們,把他們從講理由裏頭幫助出來。我們知道思想這個東西是把理由帶進來的,理由是最會打動人的情感、人的血氣的。你摸著你的思想,就會摸著你的情感;你摸著情感,就會引動你的血氣;這樣,你不只不能幫助你的弟兄,並且有時反而會破壞你的弟兄。在這方面,我們該有好的學習纔是。我們總得求神憐憫,把我們這個人救到靈裏去,叫我們在靈裏感覺應該作甚麼,說甚麼,那我們纔能幫助人,纔能解決人的難處。

 末了,我們要題起兩點:第一點,就是凡要學習這樣活在神面前的人,都得學習認識十字架的對付。十字架要對付的,就是我們天然的生命,就是我們天然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天然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沒有受對付,我們就難得活在靈裏。我們要記得,一件事情碰著你,你如果用思想去對付,你如果用情感去對付,你頭一句話也許就是『豈有此理』,你不過是一個講理由的人。凡是一個不過講理由的人,必定是活在思想裏的人。凡是不過活在思想裏的人,也是活在情感衝動裏的人。而一個活在靈裏的人,乃是不敢憑著自己的意見講理由的人,乃是不敢憑著自己的情感說話的人。受神的靈支配的人,纔是有十字架對付的人。

 還有一點,就是寶血的洗淨。你要學習活在靈的感覺裏,你必須常常仰望寶血的潔淨;你有多少寶血的潔淨,你就有多少的明亮。你如果有一堆的污穢沒有寶血的潔淨,你必定是黯淡無光的。你總要讓寶血潔淨你,你纔能是明亮的。

 這兩點─十字架的對付和寶血的潔淨─是所有盼望事奉神的人所應該學習的。有些基督徒所以沒有活在靈裏,大部分的原因是在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沒有受對付,他們的污穢沒有讓寶血來潔淨,所以他們作基督徒就糊糊塗塗,他們沒有讓神把他們轉到靈的感覺裏去。所以我們要注意十字架的對付和寶血的潔淨,然後我們纔會看見,多少時候我們是活在思想裏,還沒有回到靈的感覺裏。

 也許有人要說,『我沒有裏面的感覺。』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有人說他裏面沒有感覺,那恐怕他還沒有重生。他如果已經重生的話,神的靈必定叫他的靈活過來,那他必定會有裏面的感覺。或者他是重生了,可是他裏面有了毛病,有病的人也會失去感覺,這樣,他就需要接受十字架的對付和寶血的潔淨。

 哦,活在靈裏的人,乃是蒙神悅納的人。但願神賜恩給我們,帶領我們,使我們作一個活在靈的感覺裏的人,使我們作一個在靈裏事奉祂的人。

摘自── 《十二籃》 聖靈與我們的關係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篇 先鋒

第二篇 怕羞的孩子

 

 

 

 

 

 

 

 

 

 

 

 

 

 

 

 

 

 

 

 

 

 

 

 

 

 

 

 

 

 

 

 

 

 

 

 

 

 

 

 

 

 

 

 

 

 

 

 

 

 

 

 

 

 

【拓荒先鋒─大衛 布萊納 (David Brainerd, 1718-1747 )】  

第二篇 怕羞的孩子

當大衛出生時,他的父母住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赫特福縣(Hertford)的赫當城(Haddam)。他排行第三,弟兄姊妹共有九人,五男四女,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弟弟約翰。大衛很早就有高尚的理想,年少老成。這也不足為奇,因為他的先祖們乃是為了順從良心,甘願捨棄一切來到一個陌生地方開始新生活的男女。

大衛乃是一個怕羞的軟弱孩子。人們總認為他永遠不會有多大的成就。當時必然沒有人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有極大的冒險的日子等候著他。而且儘管他體質軟弱,竟忍受了許多比他強壯的人所不願意承當的艱苦。

但是在孩童時代的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不敢向人吐露他內在的思想;他甚至沒有足夠的膽量向他的父母傾訴衷曲,所以他把那些時常令他困惑煩惱的問題藏在心底中。大概他從七歲時起,便思想到關於他的靈魂的問題。即連在那麼早年的時期,他便已認識在他與神之間一切都沒有和好。想到死亡,他便驚心。當他只有九歲時,他的父親(Hezekiah Brainerd)便死了。這件事無疑的加深了他的恐怖感。後來在他十四歲那年,正當從兒童期進入少年期的時候,他的母親也離世了,使他成為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他深愛他的母親,這次的憂傷許久都未平復。可能在那時侯,他深願曾把他的疑惑和恐懼告訴他的母親。然而現在已經太遲了,所以他仍舊把痛苦的思想藏在心坎中。

最使他困惑的問題是他如何能夠認識神。他曉得「關於」屬神的事,但他深信總有辦法可以認識神像一位朋友一樣。他全心全意渴望得著這種認識,然而在他的生命中總似乎有一些東西攔阻他親近神,他切望能夠曉得那究竟是甚麼東西,又要曉得如何把它除去。由於他如此迫切渴望,所以決定每天盡力行善。他經常到禮拜堂;花許多時間去讀經禱告,而且有意在他較大時,跟從他祖先中一些人的腳縱在教會裏面作傳道。他想:這些事必然能夠討神的喜悅。他儘可能實行他的心願。然而失望得很,他發覺這一切沒有給他帶來預期的滿足。神似乎一直離他很遠,在他心中並無平安與喜樂。他曉得他與神之間仍舊沒有和好,他思想究竟還能做些甚麼。

當他十九歲時,離開赫當,到他在都拉謨(Durham)的農場工作。他在那邊居留約有一年,在那期間他更加注意他所稱為「宗教義務」的各項事工。他一生多數時間都有寫日記。在日記中傾吐他的祕密思想和所作的事情。雖然他從來都沒有出版日記的意思,但是他一生動人的事蹟,多半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搜集得來。當他在都拉謨時,在日記中寫著說:「我對我的思想言行都極嚴格、極謹慎。我覺得我實在應該嚴謹,因為我計劃奉獻自己做牧師,而且心中幻想我已經把自己奉獻給主了。」

雖然他曉得在追求這目標上並無任何進步,但他繼續努力討神的喜悅。一年後他離開農場,到他本城赫當教會的牧師裴斯克家中居住。他似乎是大衛向之傾訴心靈疑難的第一人,而他的指示乃是叫他要與年長的人交往,全心全意研究神聖潔的事。這只有使大衛更熱烈地朝他所已採取的方針追求。不夠一年,他便讀完聖經兩次。他也更留心注意他所聽到的講章,試行把它們牢記在心,好叫他能夠私下對自己複述。他似乎嘗試了每一個尋求神的方法,但嘗試儘管嘗試,他仍舊沒有找到神,仍舊深深的不滿自己。

然而有一天,一件事情發生了,使他的懼怕全消,使他焦急的尋求變為快樂的享受。在他二十一歲生日後幾個月,即七月的一個美麗的主日黃昏,夕陽的餘輝輕柔地照射在田野和樹梢上,那時大衛卻獨自散步。自然界的一切似乎極其平靜,然而在他的內在則滿了焦慮和不安。忽然有一種好像舊約時賜給先知的異象臨到他。他的肉眼沒有看見甚麼,然而一種從天上來的奇妙的光似乎射進他的內心,短時間他似乎完全忘記了他自己。他所能做的只是驚異那種似乎是由神而來的啟示。一切事情究竟是怎樣弄清楚的,他不曉得。他所知道的只是,一閃之間,他認識了靠自己的努力決不能得著他所切望的東西。神用某種方法向他說話,告訴他使他與神隔絕的乃是罪;然而神已差遣祂的兒子來到世界,在十字架上死了,已經擔負罪的刑罰,所以如今神要求的乃是他要相信主耶穌的拯救,並將他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給祂。

許久以來困擾著大衛的問題,如今終於得著了答案。他立即按照他所領受的話而行,他的心裏充滿了喜樂。甚至那個夏日的黃昏也顯得更美麗了,因為他用新的目光看它,沒有甚麼比下面一首美麗的詩更能正確地表達他的情緒:

「仰看高空分外藍,環觀大地甜又青, 諸般色澤更明艷,未識主時目猶盲。

飛鳥之歌更婉囀,百花顏色更鮮艷。 因我已經認識主,耶穌屬我我屬祂。」

從那日起,大衛唯一的心志乃是奉獻一生事奉基督。他所能看到的是:要完成這種心志,便須做個傳福音的牧師;但不是像他以前所想像的,要為自己贏得救恩,因為他現在曉得,這是神白白的恩惠,不必用錢買、不必付代價。他的目的乃是向那位愛他的主表示他的愛,把自己完全交給祂,也使別人認識祂。

為要達成這種呼召,他必須受訓練,所以他進入耶魯大學,或說耶魯學院,這是當時的名稱。但是有一件事使他苦惱,他很擔心為了研究學問,為了與那麼多同學生活在一起,他會遭遇疏忽祈禱和讀經的試探。他深知,這會攔阻他的基督徒生命的長進。但他決意不讓這種情形發生。所以不論他如何忙碌,從不間斷每日的祈禱,總要設法抽點時間虔讀神的話。當他在學院中找不到僻靜的地方時,便步出樹林中,常常很早就起來像耶穌所作的一樣,好叫他能與他的天父交通,不受干擾。

大衛乃是耶魯大學最勤奮的學生之一,雖然他體質羸弱,但是常常在應該休息,應該消遣的時間,仍舊孜孜不輟的讀書。至少有兩次他因病被迫暫時輟學。他進入耶魯以後,還不足六個月,學生中流行一種疹症,大衛乃是首先染病的同學之一。他的症狀極其嚴重,所以院方送他回家調養。有好些日子他都沒有脫離危險期,然而至終他漸趨痊癒,經過長期的調養以後,他才回到學院。為了想彌補病中失去的時間,他便加倍用功,結果再次病倒,於是他的導師勸他再回家靜養。

當他進到第三年級時,忽然院中謠傳大衛.布萊納將被院方開除學籍--這個天才橫溢,勤奮好學的大衛,是院中前所未有的熱心基督徒!同學們非常激動。他們曉得他所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在同學中他是最不容易被人懷疑會違反院規的一個。難道他果真犯了那麼嚴重的罪案,非開除學籍不可嗎?他們這樣詢問。事情很快便透露出來,雖然大衛的一些朋友也牽涉在這件事上,但是所有的責難都歸到大衛身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一天大衛和他的幾個知己朋友在一起閒談。因為相信沒有人會聽見他們的談話,於是他們自由地討論一位對院內基督徒學生所舉行的禱告會表示不滿的導師。

其中有一個人問大衛說:「布萊納!你認為威得斯理先生這人如何?」大衛早已看出這位導師不贊成他們的祈禱會,因此對他的尊敬已經減少。他憤慨地回答說:「他連這張椅子也不如。」

這班青年一點也不曉得有一位新生,伏在門外竊聽他們的談話。他聽見大衛這句評語,悄悄地溜開了。在一個適當的機會中,竟把這事轉告城中一些好管閒事的長舌婦人,絲毫沒有想到這事可能造成的後果。這是她們所最喜歡的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而且竟鄭重其事的把這事告知耶魯的院長。他極其震怒,立即召見那位新生。他重述這事,再次證明說這話的乃是大衛。於是大衛的朋友們被召至校長室,在仔細究問之下,無法不給予不利於大衛的口供。

當局沒有考慮到,事實上這只是私人談話中的一句話。而且按我們所知,院方也沒有責難這位竊聽私人談話的新生。其實這種行為即使按照中小學校的傳統,也認為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咎。這樣!大衛好像犯了一件最嚴重的罪案。學院當局宣佈,大衛必須公開認錯,接受學院的處分,否則開除學籍。他毅然拒絕道歉,於是被院方立即開除學籍。

這對他敏感的心靈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後來,當他仍舊因為這種不公的待遇痛心時,他竟後悔未曾公開道歉,因為如今似乎他未來的一切光明希望都破碎了。他喜歡學習,最要緊的是他渴望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使者,然而沒有大學的學位,在他看來,不會有可能被按立為牧師。他被這些思想所折磨,於是上呈學院的理事會,表示悔改,請求饒恕。但是他們不願意收回成命,所以直到大衛去世之日,仍舊帶著那次痛苦經歷的回憶。耶魯學院後來覺察到,它開除了一位最優秀的學生。

一七四三年九月十四日禮拜三,耶魯大學頒發學位。假如大衛是接受學位中的一員,他必然會名列前茅。對於這個極其難堪的經歷,大衛寫著說:「今天我本當領取學位,但神覺得我不領受為美。雖然我曾擔心當我看著我同班的同學領取他們的學位時,會被迷茫和困惑壓倒,然而神幫助了我,能在安靜和順服中說:「願主的旨意得以成全」。實在,因著祂的慈愛,我的心靈感到許久以來所未有過的平安。很久以來,我就擔心這個日子來臨,心想那時必然會極其難過。」

這時,他學習了一種功課,知道人的「失望」常常是祂的「委任狀」。

 ――本文摘自「拾珍季刊」

珠璣語錄

―― 布萊納

 

「既然已經感覺到與神相交的甜美與主愛的激勵,這愛奇妙的俘擄了我的心靈,使我一切的願望與愛情都集中在神身上,我就把這一天分別出來專用在內室的禁食祈禱上,懇求神在我所要作的偉大的傳福音工作上引導我、祝福我;並求神與我同在,將祂的面容之光顯示給我看。

    上午,我心裏面只有很少的生命與能力;當下午過去一半的時候,神使我能在為朋友的代禱中,熱切的像角力一樣的呼求;晚上,主在祈禱中與我奇妙的同在。我想,我的心靈從來沒有這樣痛苦。我一點沒有覺得禱告有任何勉強,因為神恩典的寶庫為我打開。

     我為朋友們,為靈魂的收成,為無數可憐的人,為遙遠地方我所認為是神兒女的人,摔跤祈禱。從天明半小時開始,直到快天黑的時候,我的心靈是在如此的痛苦中,以致全身被汗濕透,但是我覺得好像尚沒有作過甚麼。阿!我的救主曾為可憐的人流血如汗!我渴慕對於他們有更多的愛心。我的心覺甜美,神的愛與恩典與我同在,我帶著這樣的心情入睡,將心都放在神身上。」

返回主頁